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借壳指月––飞跃看话禅》研究心得(中)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觉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借壳指月––飞跃看话禅》研究心得(中)
  本文荣获九十三学年度第二学期郑西漳居士奖学金
  ◆ 释觉华
  三、参禅者的先决条件
  (一)万缘放下与决定心
  参禅是为了“明心见性”,但凡夫无始劫攀缘妄想习气障重,心无法专注、单纯,所以设“话头”当做拐杖,作为依靠。但只在静处用功是不够的,慧门法师强调动处观照工夫的落实:“人都有见闻觉知的作用,一旦外缘、外境出现,根和识几乎立刻出现。……参禅要离心意识修,就是在对境时,让前五识和第六识分开,不要同时生起。”垿这就是所谓“动静一如”的功夫,静中能提起话头,生起疑情;动中一样要能提起话头,生起疑情。如何能做到这般“动静一如”的工夫呢?这也就是修行的重点:“放下”的训练。就如书中引虚云老和尚的开示:“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埇
  何谓“放下”?如何才是“放下”?虚云老和尚颇震撼的开示:
  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
  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
  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
  祸福、吉凶、毁誉、得失、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
  一放下,一切放下。永远放下,叫作万缘放下。
  万缘放下,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著远离。
  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
  至是参禅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埐
  虚云老和尚开示参禅者应具备“放下万缘”的条件,让身心进入歇息的状态,方得悟入“无生”。
  参话头的工夫,需要长期的修行实践,坚定的毅力,决定不退的道心。
  若有决定志,但只看个露字。把思量分别尘劳中事底心,移在露字上,行行坐坐,以此露字提撕,日用应缘处,或喜或怒,或善或恶,侍奉尊长处与朋友相酬酢处,读圣人经史处,尽是提撕底时节,蓦然不知不觉,向露字上绝却消息。……古德云:“入得世间,出世无余。”便是这个道理也。只怕无决定信、决定志耳。无决定信,则有退转心;无决定志,则学不到彻头处。垹
  参禅行者,依自身之决定志、决定信,将心念集中在话头上,提撕来提撕去,莫求速效,无论何时何地,皆是参话头的时节,渐渐地参禅者在念头上,消除了一切法的差别相,“蓦然向提撕生死心绝”埁,大彻大悟。所谓修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除非亲证亲悟,方可见得。如说:
  杂念起时,但举话头。盖话头如大火聚,不容蚊蚋蝼蚁所泊,举来举去,日月漫久,忽然心无所之,不觉喷地一发。当恁么时,生也不著问人,死也不著问人。夎
  只要具有决定毅力与坚持,加上“万缘放下”的精神,在经过长期看话头的功夫后,就会参破话头,达到顿悟。所谓“不觉喷地一发”、“蓦然喷地一下”,即是看话禅顿悟的状态。顿悟之后,便可以“一了一切了,一悟一切悟,一证一切证。如斩一结丝,一斩一时断,证无边法门亦然,更无次第。”奊
  (二)从“一法不立处”参──药、病皆不立
  任何法门的用功,如念佛、持咒、观想、拜佛乃至参禅,都要面对妄念的意识心。但就法门来说,于念佛等法门犹有系于一缘的专注力量,然而,参一个无意义的话语,除了要面对妄念的识心作用外,还要小心识心的作用,以免误入悟的知解与判断。所以从看话头到起疑情,都要作到“忘情绝迹”,如书中引用憨山大师所提出参禅的重点:
  今参禅之法,无别妙诀,直是打破梦想颠倒。若了知本无,信自心清净无物,则达妄想非有,了妄不有,则知佛法破妄想者,亦本非有。佛法是药,妄想是病,若药病不立,则本体安然。如此则知,药病皆病。今参究所提古人无字公案,乃攻药病之药也,是谓以毒去毒。若知本无物,则参之一字,又下一毒也。岂可将此作妙会耶?若不信自心,纵参亦是误服毒药,禅人能信之乎,当于一法不立处参。娙
  可见憨山大师所提倡的也是“无”字公案,但参禅最主要的重点在“一法不立处”参,如果有所立,也是应病施药。所应了解的是本来无一物之自性清净心,是本就现成,本自具足的。一切妄想颠倒并非实有,妄想是病,佛法是药,若无病则药亦不立。所以,不论是参“无”字或“念佛是谁”,都不是本体的东西,是一种以毒攻毒的方便。因此在参公案时,不能死抱公案,而要在“一法不立处”去参,才是正离的方法与态度。
  (三)参话头十病
  《借壳指月──飞跃看话禅》提到参话头易落入的十种禅病,使参禅发生障碍与阻力,用功使不上力:
  话头有十种病:曰意根下卜度、曰扬眉瞬目处垛根、曰语路上作活计、曰文字中引证、曰举起处承当、曰飏在无事甲里、曰作有无会、曰作真无会、曰作道理会、曰将迷待悟也。离此十种病者,但举话时略抖擞精神,只疑是个甚么。娖

《禪家龜鑑》 慧法法門解娭
1.意根下卜度 掉入意根想蘊的妄想,憑想像來揣摩、猜測,而不是參究。
2.揚眉瞬目處垛根 舉話頭時,被外境的一切或變化所吸引,心受影響,干擾,或停在境中某一點上忖度、思考都是「垛根」,也就是心被外境轉了。
3.語路上作活計 在公案、話頭的語意、意義上求了解,耍嘴皮。自以為能悟能了。
4.文字中引證 引經據典以附會公案,或以熟知的義理來作詮釋,這是在解釋話頭,與己之悟境無關。
5.舉起處承當 對所使用的話頭或公案,認定可以從舉話頭處思惟它的意義,把它當作目標來解釋給答案。
6.颺在無事甲裏 誤以為禪是寂靜不動的狀態,活在一種是非不明,一片空白中,這種人容易走火入魔。
7.作有無會 有和無是對立二分法,以這二分法作判斷公案的標準。如我認「我此身體在打坐,是空的、是無……」
8.作真無會 參「無」字公案時,以為「無」是絕對空無,公案舉出時,落入「空無」當中,這是參禪的瓶頸。
9.作道理會 將公案歸納、演繹、推理。只要一用腦筋的意識思惟,就一定已離開話頭的本身。
10.將迷待悟 參禪作功夫時,落入一種「等待開悟的心」、將迷待悟或守株待兔的錯誤心態。

  从上观之,参禅并不是停留在静态、寂静,或枯木死灰、顽石一样的断灭境界;参究者也不能离开参究的源头,东想西寻,落入意识心思惟状态。因此,参禅者都必须谨慎离开这十种参话头常犯的病,用功上方能得力,而有个正确的入处。至于“将迷求悟”,兹举大慧宗杲之训示以警愓:
  第一记取:不得起心动念。肚里热忙急要悟,才作此念,则被此念塞断路头,永不能得悟矣。祖师云:“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此乃祖师吐心吐胆,为人处也。但日用费力处莫要做,此个门中不容费力。老汉常为人说此话:“得力处,乃是省力处;省力处,乃是得力处。”若起一念希望心,求悟入处,大似人在自家堂屋里坐,却问他人觅住处无异。但把生死两字贴在鼻尖儿上,不要忘了,时时提撕话头,提来提去,生处自熟,熟处自生矣。娮
  做功夫时,宗杲提醒“第一记取,不可起心动念”。因为念头一起已是执相入相,把修行的路头给塞住、截断。而所以“执之失度”,不论求佛求法求悟,当心一有执著时,已入邪路,故说失度,也就是失去了法则、方法。而“放之自然”就是禅者无念、无住、无相的身心状态,但又不失观照与任运而为的自在。慧门法师形容:“即如如不动,又能辘辘地动。”娕就是这种自然无为的境地。
  至于文中所谓“得力处乃是省力处,省力处乃是得力处”,深觉这是一段可以验证自己功夫的标准。也值得于此文中一提,不管任何修持的方法,初入手时,总觉得生涩费力,但用功一段时日,若真有用心者,就会在“生处转熟”,那时的用功不论是观修、念佛、提话头,都觉得轻松自然而省力,而当自己觉得用功很上路、很省力时,就代表在这个行门上已有“得力处”,这是检验自己功夫一个很好的方法。如参话头从十种病的克服,时时提撕,到生起疑情,疑团成片时,就能感受到这种得力的入处。v(未完待续)
  注 释
  垿慧门法师著《借壳指月》页126,台北:慧炬出版社,2004年九月初版。
  埇同上,页140。
  埐同上,页141。
  垹《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正藏》四十七册,页911下。
  埁《大慧普觉禅师语录》〈答汤丞相〉《大正藏》四十七册,页911下。
  夎《大慧普觉禅师语录》〈示罗知县〉《大正藏》四十七册,页897中。
  奊《大慧普觉禅师语录》〈答刘宝学〉《大正藏》四十七册,页925上。
  娙慧门法师著《借壳指月》页192,台北:慧炬出版社,2004年九月初版。
  娖出自《禅家龟鉴》《卍续藏》六十三册,页739上。
  娭慧门法师著《借壳指月》页275-284,台北:慧炬出版社,2004年九月初版。
  娮《大慧普觉禅师语录》〈答林判院〉《大正藏》四十七册,页936下。
  娕慧门法师著《借壳指月》页365,台北:慧炬出版社,2004年九月初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