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其它>>正文内容

正念的艺术(四)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般若婆罗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正念的艺术(四)


  般若婆罗法师 著

  佛网翻译小组 译

  维持平衡的五种方法

  1. 观照一切经验:客观明记一切经验,因而产生“见证”的心。

  2. 放下:不要寻求愿望、冲动、欲望的满足,至少要有某种程度的放下,以产生观照的空间。

  3. 不检查:接受一切思想、感受、情绪和感觉,了了分明,不做分别或拣择。

  4. 舍受的态度:对身心现象不迎不拒,觉察而不评价。

  5. 接受:禅修不是不理会经验,而是要以接受的态度,对观察到的现象,能够觉知、敏感和熟悉之。

  慈 观

  慈观可以用来支持正念的修行,让心开放而甜蜜。它提供良好的平衡,可以辅助观禅。慈观是佛陀所教的法门,足以启发无私或利他的爱心。恨不能与慈共存,如果代以慈念,恨就可消散。

  许多人都受困于负面的心态,却很少发展对治的技巧。事实上,心即使酸楚了,大多数人都有能力生起慈念,让心变得甜蜜。慈观是一种禅修的法门,可以收摄内心,征服一切负面情绪。慈观系统性地发展“爱的接受”,从而产生正面的态度改变。因此,它是自我心理治疗法:疗愈受困扰的心,解除心的痛苦和混乱。

  慈观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观之首。慈是接近别人和拥抱别人的温馨。慈成熟时,自然流出悲,因为慈会对别人的困难产生同理心;吾人必须小心慈的近敌——怜悯,怜悯只是关心,缺少同理心。正面的同理心,会欣赏别人的德行或福报,而非嫉妒;嫉妒是喜的敌人。这一系列的禅观成熟时,就会产生客观的舍。舍观必须以次第的慈悲喜观为前行,否则容易显现它的近敌——冷漠无情。舍一方面保持关怀和客观,一方面对一切人们、关系和情境平等对待和接受,绝不歧视。

  系统性的慈观

  慈观若想充分发挥它的利益,就必须系统性的发展,直至入定或心一境性为止。慈观的目的是发展五禅支:前二支(寻、伺)是因,后三支(喜、乐、心一境性)是果。五禅支对治禅修的五盖:寻以精进力克服昏沉,伺以定力克服疑,喜以欢喜力克服嗔,乐以舒压力克服掉举,心一境性以收摄五根力克服贪。初禅五禅支克服五盖,旧的负面情绪得以改变,新的正面心态得以形成。

  如何修慈观

  首先发展爱心接受自己,如果生不起对自己的爱心,就表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关系!这表示有工作等待完成,慈观就是为了克服自我怀疑或负面心态的感觉。然后,就可以发展对别人的慈心。

  四种人是输送慈心的对象:

  1. 尊敬、喜爱的人,如上师。

  2. 非常喜爱的人,如亲密的家人或朋友。

  3. 中立性的人,认识却没有特殊感觉的人,如柜台接待员。

  4. 敌人,目前难以相处的人。

  首先对自己生起慈心,然后依上列次序对他们修慈,如此将可打破这四种人和你之间的障碍,进而打破你心中的分别;分别心正是大部分烦恼的来源。

  再提醒一句:最好选择同性别的人来修慈,如果对同性别的人有性别偏见,只好对异性修慈。这可避免产生慈的近敌——贪婪。尝试对不同的人修慈,因为某些人不容易归入上述类别,但记住依上述次序修慈。

  生起慈心的方法

  观想——产生心中图像。想像你自己或修观的对象正在对你微笑,或感觉愉悦即可。

  回忆——回忆某人的优点和善行义举。并用自己的话,对你自己做肯定。

  持诵——这是最简单却可能最有效的方法。反覆持诵已经内化的咒语或“慈”之类的单字。

  观想、回忆和持诵“慈”字,可以帮助你生起慈的正面感觉。你可以三个方法都使用,也可以选择最合适的一种方法。当正面的感觉生起时,就把注意力转到感觉上,因为感觉才是主要的焦点。把心专注在感觉上,如果心乱了,就把心重新专注在慈观的方法上;如果感觉减弱或消失了,也要把心重新专注在慈观的方法上,即用观想来唤回或强化感觉。

  第二阶段是“方向性的扩散”,系统性地把生起的爱的感觉投射到四面八方:北、南、东、西、上、下及四周。观想全球各城市、乡镇、国家的朋友和社区,可以加强这种“方向性的扩散”。

  当修行成熟时,无特定对象的扩散就可以自然发生。这是无分别的,没有特别对象,只是把博爱的感觉自然地辐射出去。这时候修行就已经成熟了,执著的偏爱变为包容一切、无条件的大爱。

  慈观是一种核心的禅修法门,千万不可视为只是离开日常生活的正式坐禅而已。因此,离开禅堂时,要把良好的和谐心境带入街头、家庭、职场、人际关系中。把修行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刻意把慈心导向每一个人,接受每一个人,怨亲平等。

  祝你法喜充满!

  日常禅修

  最常与禅修联想在一起的意象是结跏趺坐的佛像。毫无疑问,这种佛像充满灵动又优美;不幸的是,它让外行人误会禅修是静态的、“雕像”似的寻求,只是在禅堂练习。

  如果禅修要和日常生活有任何关系,就必须在家里禅修。家不只是指住所,也指注意力所在的任何地方。在家里禅修需要“相续”、动力的方式,不限于特定的时间、地点或姿势。禅修必须与日常活动结合,变成家里和日常生活中的禅修生活方式的基础。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把禅修和日常生活结合并不容易。因此,必须刻意禅修;好动机还不够,必须要有誓愿。因此,思考一下优先次序:花几个小时看电视重要,还是花半个小时左右禅坐重要?每日定时的家里禅坐,是禅修的锚。即使把禅修只当作一种心理卫生的方式,例如用来“解除压力”,每日禅修对于增进家人和工作关系的和谐帮助极大。

  记住要把每日在家里的禅修,当成永续和稳固禅修的方式。忙碌的生活,容易说服你自己没有时间保持定时的禅坐,或当你感觉疲倦时,必须放下禅坐。当你感到压力或太累时,自然会抗拒以禅修来面对压力。但它通常只是走过禅修路之前必须面对的初步抗拒。再者,不要评价禅修,以为如果禅修不够好,就是在浪费时间。它全是碾米厂的粗糠,必须坚持下去,唯有维持禅修的习惯,才能获得长期的利益。

  达赖喇嘛对慈悲有更精辟的阐释:我自己觉得,也告诉其他佛教徒,暂且不要谈涅槃的问题。涅槃并非很急迫。如果在每日的生活中,真实地以爱、慈悲、无私过美好的日子,涅槃也就不远了。反之,如果我们谈涅槃、谈哲学,却不愿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就会抵达奇怪的涅槃,而非正确的涅槃,因为你的日常修行等于零。我们必须把佛法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俗语说,一段旅程的开始和结束,基本上是一样的。禅修尤其如此,因为你不需要去任何地方寻找你的真实本性,当下就是,在家里禅修!

  当 下

  我们可以感恩佛陀的这些教法,但只有实际应用佛法在日常生活中,享用心仪的果实,才能得到利益。这么做固然不容易,但也不复杂,只要将上面所读到的基本教法付之实践,也就够了。现在就开始,注意当下的一切身心现象!希望找到更好的教法而延后修行,或期待理想的环境出现才要修行,都只是在延长痛苦而已。修行就在当下,因此,加持也只在当下出现。v(全文完)

  禅师简介

  般若波罗法师,澳洲籍,献身佛法禅修。在他的学僧训练中,曾受教于若干禅修导师,包括缅甸恰宓禅修中心的迦纳卡法师,后者是著名的已故缅甸禅师马哈西法师的主要弟子。

  般若波罗法师协助建立许多澳洲最早期的佛教僧团和中心。他在玻浮尼卫寺受具足戒,戒师是泰国僧皇尼亚纳三瓦罗长老。在超过二十五年的训练中,他在所有主要的上座部佛教国家中学习和练习禅修,包括长期在缅甸马哈西中心精进修持“四念处内观”。

  目前他是具格的禅师,又因为出身西方,自然对西方禅修者的关切点和需要产生移情作用,于是结合长期的训练和生命经验,创造一种实用而深度的内观禅修教授法。

  一九九三年,般若波罗法师成立电脑资讯网路“佛网”。他首先使用电脑做简单的桌面出版,透过数据机而发现线上社群,“佛网”于焉诞生。佛网是第一个佛教公告板系统,后来演变成澳洲的第一个佛教网站。这个电子佛教资讯网站是目前全世界最大和最孚众望的佛教网站之一,每天有五万多人次上网。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