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眼见佛性的含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眼见佛性的含义

1、前 言

  近几十年来,台湾佛教兴旺,也产生了一些新兴团体,它们有不同于正规佛教的主张,因而引发了不少争议,远者如现代禅,近者如萧平实等都是。

  现代禅团体急流勇退,闭门潜修已多年,目前教界已较少有它们的争论;萧团体则十余年来,不断的增大起来,同时对佛教界的批评也毫不手软。他们以大乘佛教后期唯识、如来藏的经典为究竟,凡不认同该思想者,即评为断见、常见或“附佛外道”,一些有名的教界法师长老都被列为“附佛外道”中,个人亦被列入(注)。同时,他们将佛学名词作不同于佛教的解释,然后非斥佛教人士不懂。

(注):莲花生大士、达赖喇嘛、宗喀巴、印顺法师、惟觉法师、月溪法师、圣严法师、慧广法师、自在居士(法禅法师)、张志成先生、元音老人、徐恒志居士、南怀瑾老师、王骧陆居士、袁焕仙居士。详见网址: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4000/4000.htm

本文只就其重点“眼见佛性”来谈谈。

2、略说一些观念差异

  “眼见佛性”这个名词的出现佛教界,并广为大家所知悉,根源于台湾萧居士团体。他的禅宗自创一说,说法不同于传统禅宗。如以下几种说法:

  将“明心”和“见性”分做两段。“明心”是见得第八识(阿赖耶识);“见性”是“眼见佛性”。“明心”不是“见性”,“见性”也不是“明心”。这种说法与传统禅宗说法不同。

  再来,他说,心是体、性是用,这也不同于传统佛教“性是体、心是用”之说。他又说,真如是体,佛性是用。这也不同于佛教所说,真如、佛性是同体异名之说。

  他以第八识、如来藏为佛陀正法,凡不承认有第八识及如来藏的,都被归于断见邪知。于是整个佛教界人士不是被说成断见外道,就是常见外道,都成了“附佛外道”!

  以他的第八识、如来藏理论来说,连被称为释迦第二的龙树菩萨,也是附佛外道了。因为从龙树的般若中观思想中,看不到有第八识、如来藏。坦白说,连教主释迦牟尼佛,也都成了他眼中的附佛外道了,因为从记载佛陀言行的四部《阿含经》中,我们找不到佛陀有谈到第八识与如来藏。所以,佛教教主也成了附佛外道。这可真是笑话!当然,他很聪明,他说阿含有密意,就是在说第八识与如来藏。

3、第八识正名

  在解说“眼见佛性”之前,先来说“明心”是见得第八识(阿赖耶识)之谬。这是佛教名词的颠倒乱用。第八识(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识,可以说,它是妄心、是根本无明。

  如果说“明心”是见得第八识(阿赖耶识),那么,你是见到妄心、见到根本无明吗?如果是这样,怎么可以说是禅宗所说的“明心”呢?如果你是见到真心,真心怎么可以说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或说是如来藏呢?这些名词,佛教在使用上,都有一定的含意,颠倒使用,只有附佛外道才有这种现象。

  再来,如果说,第八识(阿赖耶识)就是真心,那么,〈唯识学〉何必谈“转识成智”?直接以识为佛好了!可见以第八识(阿赖耶识)为真心,有这种过失。

  或者说,第八识(阿赖耶识),其体是真心、真如,见得第八识(阿赖耶识),就是见得真心。没错,第八识(阿赖耶识)其体是真心、真如,但佛教说第八识(阿赖耶识)时,并不是在说真心、真如,而是指迷于真心之后所起的妄心作用。八个识只是在指陈一个妄心,妄心分而有八个功能,就叫做八识。

  如果说第八识(阿赖耶识)其体是真心、真如,那么,第七识、第六识,乃至前五识,其体又何尝不是真心真如呢?妄原无本,一切根境识无非真心所显,迷真说名妄,非实有妄可得。如此,为什么不说“明心”是见到第七识、第六识,乃至前五识呢?可见,说“明心”是见得第八识(阿赖耶识),有其过失。

4、“明心见性”正名

  接著说,“明心”不是“见性”,“见性”也不是“明心”之谬。

  如果说,“明心”不是“见性”,“见性”也不是“明心”,那么,显然“心”和“性”是两样东西了。有二即是现象界,相对世界岂是佛法究竟所证?

  《六祖坛经》:“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惠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见《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

  《坛经》中六祖又说:“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禅宗祖师都如此说了,还要怀疑吗?

  所以,除非你的“明心”是见到妄心,否则没理由说“明心”不是“见性”。如果是见到真心,真心即自性,如此,还会“明心”不是“见性”,“见性”不是“明心”吗?

5、“佛性”正名

  至于说“真如是体,佛性是用”,这当做方便说可以,当作真实说,又是二分法了。在一般通称上,凡说“性”的,其含意就是“体”。“佛性”是什么呢?依文意看,就是“觉悟之性”。能令你觉悟、成佛的还是作用,这说起来有些那个吧!好像成佛也不究竟、不圆满的样子。所以,佛教谈到“佛性”,一向都当作“体”看,不会把“佛性”当作作用看。

  那么,什么是佛性或真如的作用呢?六根、六识就是。如果佛性是作用,那六根、六识又算什么呢?

  如此,这个“佛性”可以用眼睛看到吗?这是本主题的重头戏了。

6、“眼见佛性”正名

  “眼见佛性”的经文,见于《大般涅槃经》中,卷二十五所载:


“善男子,如汝所问,十住菩萨以何眼故,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世尊以何眼故,见于佛性而得了了?善男子,慧眼见故不得明了,佛眼见故故得明了;为菩提行故则不了了,若无行故,则得了了;住十住故虽见不了,不住不去故得了了;菩萨摩诃萨智慧因故见不了了,诸佛世尊断因果故见则了了。一切觉者名为佛性,十住菩萨不得名为一切觉故,是故虽见而不明了。善男子,见有二种,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诸佛世尊‘眼见佛性’,如于掌中观阿摩勒;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萨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看得懂这段经文的含义吗?所谓“眼见佛性”的意思,不是某居士等人所说的以“肉眼见佛性”,而是以“佛眼见于佛性”的意思。此段经文可证:“善男子,如汝所问:十住菩萨以何眼故,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世尊以何眼故,见于佛性而得明了?善男子,慧眼见故不得明了,佛眼见故得明了”。“佛眼见故得明了”,说的多清楚!

  另外,“眼见佛性”也是亲证佛性的意思,并非只是听闻到佛性,或者理解到佛性。请看经文:“善男子,见有二种,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诸佛世尊眼见佛性,如于掌中观阿摩勒;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萨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大乘义章卷二十五》:“地前菩萨闻见佛性,以闻见故名大声闻,地上菩萨眼见佛性,以眼见故说之为证。”

  所以,“眼见佛性”其实就是“亲证佛性”的意思。如果一味要把它说成“肉眼见到佛性”,才是见性,那是有些扯了!

  总之,肉眼能见佛性只是表相,并非肉眼本身能见佛性。不然大家都有肉眼,为甚么不见到佛性?当知肉眼只是工具,天人用之成天眼,见物无隔碍;阿罗汉用之成慧眼,见诸法空相;菩萨用之成法眼,见诸法差别相;诸佛用之成佛眼,能见佛性。

7、“眼见佛性”相关经文

  再来看《大般涅槃经》“眼见佛性”的相关经文,“师子吼菩萨品之二”中载:


“善男子,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闻见。”


  看得出来,相对于“闻见”佛性,这个“眼见佛性”是亲证佛性的意思。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载:


“持戒之人,复有二种:一者性自能持,二者须他教敕。若受戒已经无量世初不漏失,或值恶国遇恶知识恶时恶世,闻邪恶法邪见同止,尔时虽无受戒之法,修持如本无所毁犯,是名性自能持。若遇师僧白四羯磨然后得戒,虽得戒已要凭和上诸师同学善友诲喻乃知进止,听法说法备诸威仪,是名须他教敕。善男子,性能持者,‘眼见佛性’及以如来,亦名闻见。”


  《大般涅槃经义记》卷九注解:


“前中三番,一约十地体德分别,证体是慧,余德名福。故今说言慧庄严者,谓从一地乃至十地,福庄严者,檀至波若非波若波罗蜜。是义云何?檀等六行各有二种:一随事造修,非波罗蜜不能到于诸法实性,非是自性清净度故。令理成者,是波罗蜜到法实性,是其自性清净度故,然今文中分取波若,是波罗蜜为慧庄严见法实故,前之五度及波若中非波罗蜜悉判为福,不能见法如实性故。良以波若波罗蜜多行成在十地,是十地体,故就位论,谓从一地乃至十地,余非地体,当相以辩,故言谓檀乃至波若,于波若中有非福德者宜须简别,故复说言,非是波若波罗蜜矣。二就人分别,慧庄严者,谓佛及与十地菩萨,中略故,直言菩萨不言十地,良以十地与佛同能‘眼见佛性’,故合为慧;声闻缘觉乃至九地,皆悉不能‘眼见佛性’,同判为福。”


  这是说,修行要能证到体性,才是属于“慧”,不然,都只是修“福”而已。而证得体性者,就能“眼见佛性”。

  《大般涅槃经义记》卷十:


“佛及后身‘眼见佛性’显法成身,常随法身故彼有之。九地菩萨虽未眼见、闻见明了,知如来藏是己自体摄法成身,常随法身彼亦有之。八地已还,未得同彼故不说常。”


  再来看《涅槃宗要》卷一:


“初地以上‘眼见佛性’,遍遣一切遍计所执,遍见一切遍满佛性故。地前凡夫、二乘圣人,有信不信、齐未能见,以未能离一切分别,不能证得遍满法界故,若依第三证不证门,二乘圣人得见佛性,一切凡夫未能得见。所以然者?二空真如即是佛性,二乘圣人虽非遍见,依人空门证得真如,故亦得说‘眼见佛性’。”


  这是说初地以上菩萨,就能“眼见佛性”,然后,就没有了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那么,他会见到一切都是佛性。而人空、我空之后所显的真实、无妄就是佛性。

  至于“佛性”是什么呢?请看底下经文,看懂了也有助于理解“眼见佛性”的含义。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八:


“如佛所说,见于如来及以佛性,是义云何?世尊,如来之身无有相貌,非长非短、非白非黑,无有方所、不在三界、非有为相、非眼识识,云何可见?佛性亦尔。

“佛言:善男子,佛身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无常者,为欲度脱一切众生方便示现,是名眼见;常者,如来世尊解脱之身,亦名眼见、亦名闻见。佛性亦二:一者可见,二不可见。可见者,十住菩萨诸佛世尊,不可见者,一切众生。眼见者,谓十住菩萨诸佛如来,眼见众生所有佛性;闻见者,一切众生九住菩萨。

“复有佛性如来之身,复有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如来解脱。
非色者,如来永断诸色相故。佛性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色者,凡夫乃至十住菩萨,十住菩萨见不了了,故名非色。

“善男子。佛性者,复有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谓佛菩萨,非色者一切众生。色者,名为眼见;非色者,名为闻见。佛性者,非内非外。虽非内外然非失坏,故名众生悉有佛性”


8、祖师说“眼见佛性”

  谈完了佛经中“眼见佛性”经文,再来谈谈其他的。

  《马祖道一禅师语录》中载:


“声闻闻见佛性,菩萨‘眼见佛性’,了达无二,名平等性。性无有异,用则不同,在迷为识,在悟为智。顺理为悟,顺事为迷。迷即迷自家本心,悟即悟自家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妄想既不生,即是无生法忍。”


  这段语录很有意思,“一悟永悟,不复更迷”。

  近代有位提倡“安祥禅”的耕云居士在《心经讲解》中说:


“古德说:万事万物,凡夫执实谓之有,二乘分析谓之空,菩萨眼见菩提、眼见佛性。‘眼见佛性’,你说什么不是佛性?如果用观照,那不用分别,当体即空。所以我们可以了解: 般若不但是实相的本身,也是一种眼见佛性的观照法门。”


  “眼见佛性”的相关经文,个人所见大致如上,其他若有所见,欢迎大家指出。

9、“眼见佛性”的含义

  从上面所列的相关经文中,可以确定“眼见佛性”的真实性,并非某人的杜撰。但“眼见佛性”的含义是什么?才是重要的。

  如果说“眼见佛性”就是依文解义的“用眼睛看到佛性”,或者说,把它特别强调成“肉眼可以看见佛性”,这将会产生语病与过失,非智者所应语。

  为什么呢?如果说眼睛可以看见佛性,何以某人能见,一般人却不能见?如此怎能说眼睛可以看到佛性?大家都有眼睛,为什么不见佛性?肉眼可以看到佛性,同样犯此过失。

  再说,如果佛性能被眼睛所见,佛性便是个对象、是个境界,那么见到了佛性,对修行有什么用处呢?既然佛性是对象,就不是你,见时在、不见时就不在了,见了佛性也不可能成佛,见佛性何用!

  又,如果说“肉眼可以看见佛性”,更有违大乘佛教“五眼”之说。大乘佛教提到由人到成佛,共有五眼来相配合,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凡夫只有肉眼,天人有天眼,阿罗汉有慧眼,菩萨有法眼,诸佛则有佛眼。

  这四眼明显是有别于肉眼的,不然何必各别安立名词?但四眼又各别存在于肉眼之外吗?也不尽然。天人的天眼作用,也是依于肉眼而显,阿罗汉的慧眼也是依于肉眼而作用,菩萨的法眼也不离肉眼,诸佛的佛眼呢,难道肉眼之外,多了一只眼睛吗?也不是。所以,五眼从外表看来,其实都是同一肉眼。

  但别忘了,五眼同一眼,只是表象,其实是不同的。就算没有肉眼、或肉眼不产生作用,有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者,他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还是能作用。佛十大弟子“阿那律”眼睛瞎了,靠著天眼如肉眼见物。

  所以说,“眼见佛性”一定要把它强调成“肉眼可以看见佛性”,是有语病与过失的。与其说肉眼可以见到佛性,不如说佛眼见到佛性比较正当。当知肉眼只是工具,非肉眼能见,而是佛性依于肉眼而见佛性。

  所以,“眼见佛性”,其实是佛性自见于佛性。就如“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说,并非表示翠竹、黄花就是法身与般若,而是法身无象,应物现形。不然,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就成草木了;黄花若是般若,般若就成无情了。修行到最后,却成了无情草木。这岂是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

  因此,眼见佛性应该说是心眼见到佛性,比较不会令人误解。心眼即指佛性,佛性依于六根作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皆可见佛性,岂只是肉眼能见佛性呢?

  前面说,“眼见佛性”,其实是佛性自见于佛性,有人可能会怀疑:佛性如何自见于佛性呢?就如眼睛,如何自见自己的眼睛呢?那是说不通的。所以,这是相应、契入的意思,假名说为“眼见佛性”。不然只是法身无象,应物现形,见得佛性境界的意思了。

10、总 结

  现在,可以对这个主题做个总结了。

  “眼见佛性”,在语意上,是个容易被误解的名词,除了《大般涅槃经》之外,其他佛经都找不到这个名词。在佛学辞典中,无论《三藏法数》、《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佛光山大辞典》等有名的辞典,也都找不到这个名词。古来禅师也从不用“眼见佛性”来表达见性。

  一个只有一本佛经提及,连所有佛学辞典都查不到的名词,为什为会被广为讨论呢?实由萧居士所引起。他说“见性”就是“眼见佛性”,必须能够“眼见佛性”才是见性。于是,争论开始产生。

  但大家应该先清楚他所说“佛性”的定义。他说,真如是体,佛性是用。这不同于佛教所说,真如、佛性同体异名之说。换句话,他所谓的“眼见佛性”,是眼睛见到了“佛性的作用”。因此,他所说“见性”,也不同于禅宗“见性”的内容。

  然而,正信佛教徒,是不会把佛性当作用看的,当听闻到“眼见佛性”时,直觉的理解,就是“眼睛看见了佛性”的整体。这个眼睛当然是指肉眼。肉眼见佛性,其过失,在先前主题中已谈过,这里就不再谈了。

  但是,“眼见佛性”并非虚语,它是一种明心见性之后的境界,没有明心见性的凡夫,是不能“眼见佛性”的。它的含义就如《宗镜录》所说的:


“见如来性者,虽有烦恼,如无烦恼;若实明宗见性,即肉眼而名佛眼。”

“如来五眼,众生悉具,非待证圣方有,涅槃经云:若学大乘人,虽是肉眼,而名佛眼;二成虽具天眼,不名佛眼。”

“我此宗门,非报非修,是发得五眼,以本圆具故,若悟修佛乘人,虽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即肉眼而名佛眼。”(宗镜录大纲卷十六)


  修禅宗明心见性开悟的人,已具有佛的智慧,便以现有父母所生之身的肉眼,而成为佛眼。肉眼成为佛眼后,才能“眼见佛性”,不是凡夫的肉眼就能见到佛性。不如此说,强调肉眼或眼睛能见佛性,是有过失的。

  另外,“眼见佛性”的过失是:

  “眼”是六根之一,为什么六根之中,只有“眼”能见佛性呢?“耳”不能见佛性吗?“鼻”不能见佛性吗?“舌”不能见佛性吗?“身”不能见佛性吗?“意”不能见佛性吗?六根之中何厚“眼”而薄其他五根?

  其实不然,六根都能见佛性。为什么呢?六根都是眼啊!只是此眼非彼眼。所以,既然六根都能见佛性,就不适合用“眼见佛性”来表达“见性”。禅宗古来祖师从不用“眼见佛性”来表达见性,而直接以“见性”来表达,以免众生误会曲解。

  当知“见性”不在根,而在“见”,六根若无“见”,只是六个废物。“见”因六根而分为六,其实是同一“见”。《楞严经》说:“元一精明,分为六和合”。

  解说到这里,还有人会执著必须“眼见佛性”才是“见性”吗?

  再来,如果像萧居士所说那样,“眼见佛性”是用来表达见到佛性作用、或见到佛性境界,那么,古代禅师的表达会比用“眼见佛性”的表达还适当。他们怎样表达呢?就是: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