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的医疗《学医与学佛》读后感(一)
人性化的医疗《学医与学佛》读后感(一)
—本文荣获九十三年学年度第一学期谢幼伟居士奖学金
◆ 林慧云
壹、前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摘自《三国演义》第一回
由上述短短的几句话,便说明了古今历史走向的一个必然结果;并且也验证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法则。诸多风流人物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尽情展示,不但是智谋,也包含忠孝、仁爱、信义,为后人留下不少脍炙人口和感人的故事。例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而芸芸众生却如蚁蝼般,一生为了填饱肚子、遮蔽形体而奔波劳累。世间人事变化无常,浩瀚的宇宙又极其神秘,瞬息万变,但是人世间的生离死别、喜怒哀乐,凡夫俗子有谁能够真正挣脱这个枷锁?有谁能够真正跳出烦恼的深渊而从此不再疑惑?
人们往往在生病的时候,脑海里首先会想到的就是医生、医药,所以医生的形象就会显得非常高大,个人的健康乃至生命似乎都由医生所操纵与主宰。因此,如果医生都能了解患者的这种心态,进而以佛教的慈悲心去对待病人,病人则可获得真正的安心。但是,有些医生在面对病人的询问时,会显得很不耐烦的跟病人说:“跟你说你也不会明白,你回去照著吃药就可以了。”或许医生并不能够医好病人的病,但是却可以减轻他们的痛苦,所以医生在专注为病人看病的时候,应该尽量尝试维持愉快的气氛,只要不失其庄重的态度,能够带动医诊室快乐的气氛,何尝不是一种艺术?因为尊重生命不仅仅只限于生死,也包括对生命的尊严与生命存在的价值的珍惜。所以每一张病人的病历卡可以是医生与病人之间连绵的医缘。因此,我相信每一个好的医生,其医德与医风都与他本身的信仰、德行、学识有著密切的关系。
佛陀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于他懂得生命、懂得如何不浪费时间、懂得心无旁骛地专注在有意义的事物上,懂得不被五光十色的外物牵著鼻子走。每天有条不紊,规律而不刻板,快快乐乐地过心安理得的生活。因此,人们学佛的目的在于透过智慧的观照与赏玩,来品尝生活的甜美,以揭开生命的奥妙,让天地万物能够呈现出可爱的真实面目;进而将自己的领悟,分享别人、照亮别人,使有缘众生也都能活得逍遥与自在。而学佛的真正价值则在于得到般若智慧,利己利人。虽然不能长生不死,也不能无病无痛;但是学佛人却能够以智慧的观照超越生死,当面对疾病与死亡,仍然能够不惧不忧,仍然能够坦然处之。换句话说,学佛的人能一如往昔般照常生活,并不会因此而乱了方寸及脚步做出急病乱投医的愚蠢行为。
孟子曰:“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禽兽的差别其实只有一点点而已,人类其实是一种极其脆弱的生物,一旦知道自己身罹绝症的时候,难免不愿意真正去面对而选择逃避现实。死亡究竟为何?老实说,我并不太清楚。正如孔子所说:“未知生,焉知死?”生老病死乃人生的必然现象,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今天要活得比昨天更好,坦然的面对自己的生活,即使明天即将死去也不会有任何遗憾。我相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说法。因此,“佛学”与“学佛”不但是研究佛法与理论的探求,也是累积经验与实修的践行而传承佛教。
打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开始,便注定命苦,长大之后我们得日以继夜地忙忙碌碌,为三餐温饱而在人生的旅途上奔波劳累,成为功名利禄的奴隶。终究永恒的归宿无可避免的还是“黄土一坯,长眠荒野”。人生路途倘若不曾真正仔细的停下脚步来欣赏与品尝沿途的明媚风光,这难免可惜,也白白地在这世间走一回,何苦来哉?因此,学佛者要不畏辛苦的精进担负起慈悲施济、利益人群的事业。不论求现生的福禄,或者是死后往生极乐世界所谓的净土,都要从做好人、行好事开始。所以,学佛的精神是要以服务需要我们帮助的人群为目的,且应与众生同苦乐。基本上就是要培植福德因缘,作为往西方极乐世界的桥梁。能够做到这样,就可谓是成功的人生,也是有意义、有情感的人生。
《学医与学佛》这本书,其内容大约可以分为宗教与生命篇、法律与医疗纠纷篇、安宁缓和医疗篇、医疗服务篇等。在第一篇章里,作者提倡医学与佛学同行,鼓励用人性化的医疗来为病人治病。第二篇章则向大家说明一些有关法律与医疗纠纷的问题,提醒医务人员应该充分掌握相关的医疗法律问题,避免及预防造成医疗纠纷。第三篇章则是有关安宁缓和医疗及医务人员对安乐死的迷思。第四篇章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关于医疗服务的基本精神,更说明介于医务人员、病患及病患之家属三者间的微妙关系。我阅读了这本书以后,对医学与佛学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了解,对医务人员的工作内容、环境等也有一定的认识。了解到医生每天都得面对不同的病患,以及重病者死亡。所以医务人员会比一般人更能体会生命无常的道理。因此,本人将书中所描写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浅见、心得及感想。
贰、安乐死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荀子《正名篇》
曾经有一位带著氧气罩的癌症末期病人,临终时当医生将其氧气罩拿开,这位病患即使全身无力,却开口对那位医生说了那么一句话:“谢谢你,医生!”在场的所有人都吓了一跳,没有人会想到那位病患在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仍然有力量说出心中的感激。我禁不住思考,一个人在面对死亡的边缘情况下,能够说出自己的真心话,他究竟是怀抱怎样的心态在面对死亡的呢?相比之下,活著的人虽然看不见死亡,也不知道何为死亡,但是却在一呼一吸之间,让生命白白的流逝。
当一个人被病痛折磨得不成人形时,或许会觉得活著是一个负担,或许也会因为内心充满著痛苦而失去所有活著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当人们听到或者读到“安乐死”这个名词的时候,很可能会马上联想到“慈悲杀人”的观念。可是提倡这个名词的人士却表示,他们指的其实是这个名词的字面意义:“好好的死”,或者“快快乐乐的死”,以及“轻轻松松、无痛无苦的死”。euthanasia这个字,源自希腊文,eu的意思是“好”,thanatos的意思是“死”。但是这个名词所隐含的意义,却为这个论题制造了许多争议。为此,倡导“安乐死”的观念的两个主要社团,“安乐死协会”以及“安乐死教育基金”,考虑更改名称,新名称很可能是“死得有尊严”,这是针对不赞成“安乐死”这个名词的人而设计的。
时下的医学与法律等,普遍都会认为安乐死具有两种基本类型,那就是直接性(或积极性)安乐死,以及间接性(或消极性)安乐死。所谓直接性安乐死,是指刻意用某种方法去缩短生命。比方说,故意把空气注射到垂危病人的血管里,以造成血管闭塞,那便是一种缩短生命的积极作法,也是一种慈悲杀人的行为。从时下的法律观点来看,这种作法是一种谋杀行为。所谓间接性安乐死则比较常见,但其情况相对的也比较复杂。这种作法虽然很难证明是谋杀,但是它却很容易造成治疗不当的控诉。所谓间接性安乐死是指不主动引发死亡,但是却允许死亡的发生。换句话说,就是用疏忽的方式去造成死亡,而不是用手段去引起死亡。一般间接性安乐死大致有下列三种形态:一、停止使用可以延长生命的治疗法。二、完全不予治疗。三、给病人服用会致命的止痛药。
因此,安乐死和尊严死常常会被混在一起使用,不过我认为“尊严死”比“安乐死”的意义更为广阔,它应该是指“洋溢著尊严而迎接死亡”的一种方式。
若以伦理的立场来评价安乐死,它又可以区分成“积极的安乐死”和“消极的安乐死”两种。积极的安乐死指的是以提早结束患者的生命为直接目的所做的医学上的处置,这和杀人是同等意义,在伦理上是绝对不被允许的行为。所谓消极的安乐死指的则是为延长生命所做的人工特别医学处置,如使用人工心肺、氧气罩等,在预测的过程中使其停止或开始就不使用,自然而然地迎接死亡。对于已无治疗可能的患者,不勉强给予伴随著痛苦的延命装置,而提供有人道的尊严,能够平安地走向人生的终点,这种消极的安乐死,在伦理上是被认可的。
因此,死亡与成熟及年老一样,是生命的一个极其自然和必然的现象,也是所有人类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假如有一天,当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候,必然不希望自己会成为别人的负担或依赖别人来照顾自己。但是,勉强靠药物来维持微弱的生命,其意义究竟又何在?一位患有心脏病的病人,几十年来一直不断接受医院药物的治疗,直到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候,医生去探望他,面对病患呆滞的眼神及几乎苍白的脸色,医生内心痛苦极了。然而这位病患却细声的对医生说:“杀了我吧!”医生刹那间突然明白,原来几十年来的医疗是一种说不出的痛,当一个人准备好如何死的时候,生命其实才刚要开始,生命其实才是一帖最好的良药!因此,医生通常都不鼓励“安乐死”,因为那是一种违反自然“慈悲杀人”的行为,介于道德与慈悲之间,身为医务人员往往都会矛盾重重。医生希望能够减轻病人的痛苦,病人及家属则希望病人能够免受病痛的折磨,早点解脱,往生极乐世界。
一般而言,“严法”未必有效,往往适得其反。司法明智,要求兼“情”和“理”。此处,情指的是“道德合法性”,理指的是“法律合法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十分复杂。例如,对于我们的处于病痛折磨下的亲人,帮助其实现“安乐死”,实在是一种合乎道德的要求。可是这样的要求,在今天,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没有获得法律合法性。究其理由,不是立法者不愿意回应这一道德要求,而是与“安乐死”相关的法律通常具有极其高昂的执行成本。不管是今天我们对安乐死持否定的态度,还是将来我们对之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从司法的角度看,都将继续面临各种法律观念的角逐与冲突。对任何个人而言,给自己找个死的理由并不是件多么困难的事,难的是我们如何同时也给整个社会一个交代。在安乐死案件中,真正能够考验法官的难题,也许不是那写在法典里的某个条文,而是来自病榻的永恒质问:“我们有死的权利吗”?
(未完待续)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