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声明>> 音乐>>正文内容

佛教与音乐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与音乐
  音乐可以表达人类心灵的情感。一首神圣的乐曲,或虔诚的佛赞,往往把人的心灵升华到圣洁的境界,所以就宗教弘法而言,音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宗教领域里,音乐的用途非常重要而且广泛。耶稣教、天主教以优美的歌词,动人的乐谱,创作许多宗教圣歌、诗颂及交响乐来传诵他们的教义,鼓动许多人来信仰他们的宗教。《大智度论》云:“菩萨欲净佛土故,求好音声;欲使国土中众生闻好音声,其心柔软;心柔软故,受化易,是故以音声因缘供养佛。”佛教音乐以歌颂佛德、赞颂佛经来摄受人心,净化心灵,在宗教音乐中历史悠久,它不仅以音乐来弘法传教,也被广泛应用于婚丧喜庆中,与民间日常生活融和。
  太虚大师曾说:“音乐可使社会之心理互相沟通,如吾作乐,赏乐者闻音,即知吾之心理。人类社会既成组织,必须人人心理互相沟通,音乐为人类社会心理沟通划一之作。”音乐的摄受力,感人肺腑,恻动心弦,是人类最美丽的表达方式。
  佛教音乐的发展
  传统佛教音乐称为“梵呗”,起源于佛陀时代。在古印度吠陀时代即盛行歌咏偈颂,属于五明中的声明,佛教亦采用此法赞咏、歌颂佛德,称为“声呗”。
  佛经中提到歌乐赞咏之处极多,如《阿弥陀经》所叙述的极乐世界,充满乐音:“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诸佛菩萨皆擅长以音声
  作佛事。
  印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极力护持佛教,推广佛法,此一时代所发展的佛教音乐,使用了各式各样的乐器,如铜锣、鼓、横笛、法螺贝、弓形竖琴等。佛教音乐在印度早已有辉煌的成就。
  在西藏,喇嘛教不禁歌舞奏乐,有专职表演乐舞的僧尼,称为“乐神”、“香神”。《大日经》云:“一一歌咏皆是真言,一一舞戏无非实印。”藏传佛教音乐因而发挥得淋漓尽致,别具特色;从各种大型法会里,我们看到喇嘛们演奏的法器,无奇不有,除了传说“从天而降”的贝(螺号)、蛇笛(唢呐)以外,还有鼓、杖鼓、金鞚小鼓、觱篥等,琳琅满目。
  佛教传来中国初期,只有经典的翻译,并无梵呗的传授,原因是梵音与汉语不同,而造成语言上的差异。南朝梁慧皎大师认为主要是“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僧侣们就采用民间古典或宫廷乐曲,来改编传入的佛曲,因而产生中国特色的佛教音乐。因此,在《高僧传》云:“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音,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
  我国最早的佛教梵呗是从曹魏时代开始。陈思王曹植擅于诗歌、乐曲,传说他曾于山东省的鱼山,听闻空中有梵音歌赞,其声清雅,委婉动人,深有体会,便摹拟音节,于是创制中国所独有的梵呗法。他所创作的“鱼山梵呗”,成为我国佛教梵呗之始,为中国的梵乐奠下基础。
  南北朝时代,君王对佛教音乐的贡献深具影响力,如南朝的文宣王萧子良,曾邀请高僧讲习佛法,造经呗新声。梁武帝笃信佛教,更是一位佛教音乐热衷者,他曾制作《善哉》、《大乐》、《大欢》、《天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轮》等十篇,名为正乐,皆述佛法;还开创童声演唱佛曲,如“法乐童子技”、“童子倚歌梵呗”等。除此之外,他又创设“无遮大会”、“盂兰盆会”、“梁皇宝忏”等佛教轨仪,将梵呗唱颂应用于法会忏仪中,为佛教音乐提供了新的形式范例。梁武帝在佛教音乐的贡献,使得佛教音乐开始与中国传统音乐融和。
  从南北朝到初唐,僧侣在佛教音乐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如道照、慧琚、昙宗、道慧、智周、慧明、法称、真观等人,他们个个都是“尤善唱导,出语成章”、“唱说之功,独步当世”。大藏经中也纂集了善导、法照、净遐等净土大师所作的赞佛歌等。庐山慧远更开创以音乐为舟楫,作为弘扬佛法,传播教义的途径。
  近代从敦煌石窟中发现大量的唐曲,以演化佛教经义为内容,是一种革新的唱说,再加上歌曲的新文学体制,称为“俗讲”,首开中国佛教音乐民歌化的风气。在唐朝,佛教音乐完全汉化,佛乐受到空前的欢迎。
  元代时,盛行“南北曲”,佛教中的歌赞也采用此曲。明朝时期,僧侣应用中国内地的古典乐曲和流行乐曲三百多首,编成《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五十卷,如宋词调“蝶恋花”,被编成《具灵相之曲》。虽然是利用民间音乐来宣传佛教,但当时佛教音乐已普及民间,只是缺乏创造性的拓展,显得有些墨守成规了。
  自民国以来,大众对佛教音乐已逐渐疏远,也少有僧侣在这方面继续创作新的佛教歌曲。西元一九三○年,太虚大师在厦门闽南佛学院与弘一大师共同写了一首词曲优美的“三宝歌”,他们呼吁大众要发扬佛教音乐。太虚大师认为佛教音乐是度众的方便法门,若能以音乐弘扬佛法,将会使佛教大放异彩。弘一大师是一位音乐家,其生前所作的歌曲,经由后人选出了十首具佛教意味和园林思想的歌曲,印行出版成《清凉歌集》。但一般社会大众对佛教音乐仍是陌生,并未能广泛推行于人间。
  及至现代,佛教界响起“梵呗”、“圣歌”的热潮,应用音乐作为弘法工具者,如雨后春笋般地兴盛起来。五十年代,有诸位法师曾努力作词,音乐家杨勇溥、李中和、吴居彻等居士协助作曲,更是功德无量。这些歌曲后来由佛光出版社编选出版为《佛教圣歌集》,以期抛砖引玉。
  一九五七年,我带领宜兰念佛会青年歌咏队灌制佛教唱片,总共录了六张十英寸的唱片,收录二十余首佛曲。这六张唱片是佛教史上的空前作品,也是划时代的创举,当时虽然引起佛教界一些人不以为然,但我并不气馁,继续在一九七九年、一九九○年、一九九二年、一九九五年,假台北国父纪念馆、国家音乐厅等举办多场梵音乐舞及音乐弘法大会,第一次将佛教的梵呗音乐带入国家音乐殿堂。其中,一九九五年是应“台北市政府”之邀,以“礼赞十方佛||梵音乐舞”参与传统艺术季的演出,将传统的梵呗音乐与现代的佛教圣歌,配合国乐、西乐、舞蹈共同演出,此次史无前例的创举,已能受到社会大众的肯定,与佛教界高度的认同。
  传统佛寺梵呗所使用的乐器称为“法器”,除了引磬传自印度外,其余均为中国所特有,包括大磬、大钟、大鼓、木鱼、铃鼓、铛、铪、铙、钹等。现代佛教音乐或于礼堂演出,或录制卡带、CD,往往伴奏以中国丝絃乐器或大型管絃乐队,佛教音乐的发展足以媲美西方交响乐!
  佛教音乐的贡献
  “梵呗”,是用清净的曲调来赞颂十方诸佛菩萨功德,或歌咏真理贝叶法言。佛教徒为了表达宗教情感,赞美、歌颂诸佛菩萨,留下了传颂千古的优美偈颂,如各种赞佛偈、药师偈、观音偈、发愿文等等,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在迎请、供养的仪式方面,如庄严神圣的炉香赞、宝鼎赞、戒定真香赞、天厨妙供赞等等,则充分发挥了崇敬好礼的美德。
  梵呗唱诵,力求舒缓、收歛、凝摄和深沈,具有正直、和雅、清澈、深满、周遍远闻等五种性质。根据《十诵律》记载,听闻梵呗有五种利益,即:身体不疲、不忘所忆、心不疲劳、音声不坏、言语易解。《南海寄归传》里也记载有唱诵梵呗的六种功德:能知佛德深远,能体悟佛法,能令舌根清净,能得胸脏开通,能处众不惶不惧,能长命无病。
  梵呗主要用于三方面:
  讲经仪式:讲经之前先唱香赞,迎请诸佛菩萨光临法会,能令大众威仪整肃,恭敬虔诚听法。讲经后唱诵回向偈,将闻法功德回向三途八难,普愿众生离苦得乐。
  六时行道:除了朝暮课诵外,还有供养咒、结斋偈、蒙山施食等等,上至十方诸佛,下及六道众生,普同供养、回向。
  道场忏法:主要在化导俗众,其仪式尤重歌咏赞叹。
  梵呗唱诵的目的并非为了抒发人的七情六欲,相反地,是为了收摄、专注人的情志和心意,主要在于达到清心寡欲和明心见性的境界。所以在《华严经》、《法华经》都有“以音声作佛事”、“以欢喜心歌呗佛法”的说法,可见梵呗对于佛法的教化,是有其重要的意义和需求。
  佛陀时代有一位呗比丘,他所吟诵的梵呗声,能感动人畜。有一次,波斯匿王率领大军征讨鸯伽摩罗,路经只洹精舍,遇到呗比丘正在唱诵梵呗,军队的马匹都被音声摄受而不前行,顿时波斯匿王也因受到优美的音声所感动而杀机尽除,无形中消弭了一场战祸。
  二世纪中叶,印度著名的佛教音乐家马鸣菩萨,以音乐度化众生,他曾做过一首美妙动人的歌曲赖吒和罗,感动很多人信仰三宝。
  梵呗音乐对中国皇朝也造成了影响,如隋朝宫廷设有“七部乐”和“九部乐”,其中“西凉乐”的舞曲“于阗佛曲”,“天竺乐”的舞曲“天曲”,都是佛曲。唐代立国后,也沿用“九部乐”,唐太宗时,则增加高昌乐,而成为“十部乐”。此外,当时梵呗盛行于民间,于是“梵呗”就被设为译经道场的九种职位之一。
  唐代以前搜集整理和传播民间音乐的工作,主要掌握在官府艺人手中,发展有限。隋唐之际,东西交通大开,引进胡乐,中国古乐反因战祸散失,此一时代形成音乐创作、融和的局面,而大放异彩。至北宋后,民间艺人掌控音乐发展,自己组成团体,有固定的表演场所,一般称为“瓦子”或“瓦肆”。因此,唐、宋、元以来,寺院渐渐发展并流行一种应用梵呗歌调来宣讲佛法的“说唱艺术”,名为“俗讲”,吸引许多民众前往聆听,被视为一种动人的歌唱音乐。这些历史陈迹,后来都在石窟艺术中被发现;“敦煌变文”和“经变图”就是古代僧侣将佛教经义透过图文说唱方式展现出来的历史记载。从经变图中,可以看见庄严舞伎、管絃乐队罗列,供养漫妙的舞姿,演奏天国的音乐。如今敦煌变文与经变图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珍贵伟大的宝藏,这是佛教音乐发展的莫大贡献佛教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充分融和,寺院不啻成为传统音乐的保存与发扬中心;宋代大儒程明道观云门上堂,两序肃仪,钟鼓清音,不觉叹道:“三代礼乐,尽在斯矣!”
  一九四九年,我初来台湾,基于一片弘法的赤忱,采取现代化的方式,以唱颂佛教圣歌来宣扬教义。我对佛教音乐的推广很重视,主张佛教歌词应该要浅而易懂,要现代化、大众化,人人都能哼能唱,且能由听歌而深切地受到感动。所以我亲自为佛教歌曲填词,于一九五四年在宜兰组织佛教合唱团,首创“佛教之声”节目,领导佛教青年定期至民本电台播音,并于各种形式的佛教活动中都加入现代的佛曲演唱。当时有人强烈反对,认为佛教会因为这种作法而灭亡,然而事实证明:音乐的亲和力,带动群众投入佛教团体里,在无形中接受了教义的感化,许多青年遂因而步入佛教,终生奉献。虽然遇到重重挫折与阻挠,但我坚持自己的信念,让佛教音乐能走入现代化的民间,因此当年才能留下慈惠法师、慈容法师等一些佛教青年的菁英份子。
  现代化的佛教音乐,实际上是为了配合现代客观环境因素下所倡导的法门,也为净化心灵提供适当的途径,因为现代人的生活忙碌紧张,心灵无所依靠,往往会迷失自己,只有藉着佛教纯净的音乐,方能真正传达佛法崇高的意境,滋润众生的心灵。
  佛教音乐壮而不猛,柔而不弱,清而不燥,凝而不滞,能令闻者生起清净之心,故以音声作佛事,无远弗届,不受时空、环境背景及国籍的限制,更能达成弘扬佛法的任务,将诸佛菩萨的智慧、悲愿普及世界每一个角落。
  现代化的佛教音乐着重契入生活,净化人心,以求情感佛法化,达到教化的功能。今日资讯设备、传播媒体日益进步,我们必须充份运用现代化的科技,以有效率的资讯来表现佛教音乐,例如运用电视、电台等传播媒体以音乐突破人文背景、社会习俗、各国语言的种种障碍;甚至像古典乐器、雷射唱片、电子琴、钢琴及各种交响乐器的运用,以配合社会大众的喜爱及需求。
  如何促使佛教音乐现代化的普及,我提出五大方针:
  佛教音乐并非寺院和僧团所专有,应该走向广大的群众。
  佛教音乐除了赞颂歌偈之外,需要创作再创作。
  佛教的弘化者今后要多多提倡音乐,以音乐接引众生学佛。
  佛教的弘化者可以组织歌咏队、合唱团、圣乐团、管絃乐团、国乐团等,以音声做佛事。
  希望今后佛教的历史上,多出现几位音乐家,如马鸣菩萨和弘一大师。
  佛教音乐除了作为礼赞诸佛的伎乐供养外,吾人可以运用现代音乐的特质,融和佛法庄严的精神,使佛教音乐的现代化更上层楼。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