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金鳌山与寿安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章天根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金鳌山与寿安寺
  章天根/文
  海上古刹寿安寺及其寺后的古典园林——金鳌山,是我县著名的历史名胜。它位于候家镇鳌山村,南濒临长江,西距县城约2.5公里许,前有鳌山路通往城区。
  崇明本岛境内无山(但在县所辖的东南海域中有佘山),山体系人工所筑。宋元时,金鳌山位于三沙东仁乡,为航海标识,取宋高宗所至之山为名,又名金凤山。相传南宋建炎三年十二月(1130年元月),金兵克洪州(今南昌)后,直逼临安(今杭州市),宋高宗乘舟避难于海上,船泊于金鳌山。据赵彦卫《东巡记》曰:“海上故有金鳌山与栅浦相对,上有祥符塔院,壁间诗云:‘牡蛎滩头一艇横,夕阳多处待潮生,与君不负登临约,同向金鳌背上行’。宋高宗览之以为是诗谶(预言诗)。”传说,宋高宗乘舟返航时,正遇潮退舟不能行,忽有两只巨虾拥水载皇舟出海。崇明的三沙旧有虾港,故有“虾渡皇舟”一景。
  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有模、俦两僧云游至金鳌山,拾枯竹枝插于山,祝祷曰:“竹荣当置道场。”后来枯竹枝竟然转青成活了,当地人感到神奇,于是纷纷捐资结缘建庙,初名富安院。两僧以天台教义为宗,法事逐渐兴盛,远近闻名。元延佑五年(1318年),元朝政府赐额永福寿安寺。不久,因海潮侵入,金鳌山与寿安寺相继倾圮。元泰定元年(1324年),僧全占卜选地迁于东仁乡中部,建大雄宝殿,山门、两庑和选佛堂。当时佛事最盛时,僧徒多达数十百人。元翰林直学士完泽台为之作记。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僧神之建千佛阁。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僧普照又建忏堂,琳宫宝像似从海上涌出,照耀人天。寿安寺成为当时海上之名刹。永乐十八年(1420年)毁于火,宣德五年(1430年)寺址又坍没于海。宣德六年(1431年)僧韬等迁建于永兴沙庆丰园,重建山门、天王殿、佛殿等,其庄严华丽,更胜往昔。据明成化年间(1465~1487)崇明学宫教谕季藻诗云,寿安寺后还建有贮月轩。明嘉靖初(1522年~),寺废。友昂等又建,后复圮。明万历初(1573年~),位于平洋沙的崇明县城又遭海浸渐渐坍削,知县何懋官决定将县城第五次迁移至长沙。据明代冯梦桢《重修寿安寺记》载,当时在昭庆僧舍讲法的高僧妙峰觉上人有一个徒弟叫元公,元公上世定德,是寿安寺支派,寿安寺既废,定德寄住慈济寺。元公想重建寿安寺,他得到了廷尉王世贞、进士张新、水部王豫等人支持,他们向知县请求拨地若干亩重建寿安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知县何懋官拨民田令僧道元(公)重建寿安寺于县城东门外五里的享沙。新建的寿安寺南濒长江,西临运粮河,东南有先农坛,西北为农田和庄户人家。
  清康熙七年(1668年),海上忽有一尊观世音士的木雕像飘浮而来,总兵张大治感到神奇,于是拨地一顷有奇和知县王恭先重新修建寿安寺,大雄宝殿为九栋十三架,气势十分恢宏。同时,前有天王殿,后有西方三圣殿,东西两侧建有厢房,寺庙格局完善。并在寺后复筑金鳌山,山有九峰,由东南往西又折南,寺后正中之峰最高。山前取土之池种植荷花,取名“玉莲池”。山后栽植一片紫竹林,又遍植柏树、榆树等。阴山下有沟,内通玉莲池,外连运粮河。康熙八年(1699年),张大治又捐款购置田地为义冢,辟金鳌山后一片田(计田一亩)为义冢。康熙十年(1671年)张大治去任,众人建宁德亭于山前,立生祠以祀张大治和王恭先。康熙十七年(1678年)提督刘兆麟建金凤山亭于山巅,康熙十九年(1680年)暴风飘毁。同年知县朱衣点重建,有魁星亭、释此亭,后复圮。
  清乾隆四年(1739年),知县许惟枚又拨香火田二顷。
  清乾隆三十七年壬辰春(1772年),知县范国泰创捐资重修金鳌山,疏玉莲池,植荷花,池西建清远堂三楹,绕以修廊数折,临池建浒室,系仿六一画舫。中有香雪斋,斋前有奇石、佳花,斋后有主楼,旁植数十枝老梅树,东有一条蜿蜒数丈的长堤,旁植桃柳,将玉莲池分东西各半。堤之中央有一座玉带形石板拱桥,跨于池上,取名得月。沿堤往西有露台(水榭)临水而建,北与金鳌山主峰隔水相望。自清远堂后拾级登金鳌山,有峙于其巅者为驾山亭,沿亭旁微径石级东缘而下,在东池的绿岛上有大有亭。东南有后乐堂和范文正公祠(旧在县城西门内,知县范国泰移之寿安寺之东,有房三楹,有牌位、泥塑和乾隆五十五年知县沈世恺所立的碑石一块,祠堂后为范氏后人拆除),寺之西有醉花轩。工程费时二年半,于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八月(1774年)竣工,共耗资九千百余缗。金鳌山此时楼台亭阁一一具全,又遍植名花佳木,望之如图画,成为海上一名胜。知县范国泰赋有“鳌山八景”诗一首,其八景为:金鳌远眺、绿水环亭、长堤新柳、清远荷香、庭荫丛桂、梅林积雪、后乐观鱼、寿刹钟声。《鳌山八景》诗刻石于碑,今藏之寿安寺内。
  清道光期间,知县熊传粟(1837~1838)在金鳌山魁星亭旧址建聚魁亭。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有乡绅冯绅云等大户在鳌山之巅峰建六角形的“藏”,藏之正面上竖书“宝藏兴焉”,下横书“镇海”,故又名“镇海塔”。藏之东南西三壁分书“安、静、定”三字,藏高10.5米。藏内有壁龛若干,旧藏佛经若干卷,意为可制止海坍。藏之东侧有观音阁,形六角形。阁之西山下有翰墨林三间,都为同时所建。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慈济寺内创办尚志女校,三尊铸于宋代的二米高铁佛移置于寿安寺。不久,僧顺德逝世。清末民初,国乱民贫,佛事衰微,佛堂破落,众僧四散,仅留有一僧枯守。民国丁巳六年(1917年),有乡邑陆幼樵及其母孙其夫人捐资金千二百余修后殿。曹炳麟为之撰文《重修寿安寺后殿记》,刻于碑。
  民国六年(1917年)仲春三月四日,尚志女校创办人徐不更举办茶果会,以邀请各机关学校职员一聚于万安仓。乡绅严友潮创议捐资修治金鳌山上的观音阁,后有张稼建议多集款项修复金鳌山各景,此议得到了徐不更、严友潮,曹吟秋、陆宾谷、苏人权、祝佐平等人的响应,于是发起组织“鳌山公园”筹备会,推选陆宾谷、曹吟秋、苏人权负责募捐事,向商、学各界和旅京内外同乡捐募,共得资金三千余元。推举严友潮、严亚邹、施曾陶负责工程实施。修复工程自6月23日开始,其项目有:疏浚东西玉莲池(据说当时池最宽处达50余米),重植荷花,修清远堂、观音阁(改名海沧阁)、得月桥,于殿后重建水香榭。又邀请苏州香山工匠重建六角双檐大有亭和通往大有亭的曲桥(有二曲、三曲桥共三座),后又建六角茅草亭于塔西峰,在山下又凿“清凉洞”,在范公祠后植草地辟为运动场,山后设县苗圃。园内又遍植红梅、桃、柳、冬青。园门设在寺大雄宝殿之西,大门两旁石柱上刻一副楹联:“寺内青山山外月,檐前绿水水中天”。整个修复工程耗资3480元。民国八年(1919年),公园初具规模,三月初三日(上巳节)举行落成典礼,向社会公众开放。民国九年(1920年)筹备会结束,成立董事会,函聘徐引恬(不更)、黄厚生(伯钧)、严师孟(亚邹)、严师愈(友潮)、曹炳麟(吟秋)、陆烂昕(宾谷)、苏人权(稚卿)、陶铸(稚菊)、龚祖庚(醉经)、季厚基(友石)、施曾陶(亚参)等为董事,推选季友石、施亚参为鳌山公园主任,负责鳌山公园的管理工作。民国十四年三月(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总理,县议会拨款在鳌山公园内建孙中山纪念塔。民国十九年(1930年)鳌山公园被县教育局列为社教机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崇明县教育局强令解散鳌山公园董事会,由崇明县教育局民教馆(县文化馆前身)接收鳌山公园。民国二十四年六月(1935年),在蔡申甫先生的建议下,国民党县党部在金鳌山建“抗倭烈士唐公一岑纪念碑”,碑高五米,下有平台。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党县党部派人到寿安寺砸佛像,庙宇被改为鳌山小学。1938年,崇明沦陷,寿安寺被日军占领。近代崇明高僧心慧(法名了道),曾多年在外地参禅佛学,奉净土宗教义造诣较深,曾在崇启海一带讲法,信徒众多,影响颇大。了通法师发愿要“重兴寿安寺”,他为了收回寿安寺,多年来四处奔走,诉诸法庭。1942年,经法院裁决,终于收回了大雄宝殿和天王殿。不久,了道法师身患重病,于1945年3月逝世。他临终前口嘱其徒古若和尚,要继续完成其“重兴寿安寺”的遗愿。抗战胜利后,古若大师应蔡申甫、吴秋平的邀请,于1946年4月,从五效乡云灵寺重返寿安寺。为遵师嘱,他化缘集资,修殿塑佛,召回僧人,开创律宗,香火又盛。
  1938年至1949年,鳌山公园因无人管理,日渐荒芜。1946年7月,曾由蔡申甫、黄亚芗、孙宇晴等11人发起捐资维修孔庙及鳌山公园的创议,因款项没有落实,而未能付诸实施。1950年,城东乡派人拆除清远堂,移之别处建工厂厂房。1953年,县文化馆馆长卢志明受命对金鳌山公园内的镇海塔、水香榭、六角草亭等建筑进行了维修,并雇用专人管理鳌山公园。1955年5月,金鳌山公园不再设专人管理。1958年3月25日,寿安寺被列为江苏省三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崇明县所保存的佛教主要活动场所,鳌山小学迁出寿安寺。1958年底,崇明县筹办县地方国营畜牧场,设在金鳌山公园内,并占用了寿安寺的大雄宝殿和西方吉应殿,佛像被移之偏室。畜牧场兴建奶牛棚和猪棚,挖取山土填没部分玉莲池,又平整了义冢田种植蔬菜,辟原运动场为牧场。1959年初,全民大炼钢铁,寿安寺的三尊宋代铁铸三世佛、雕龙筛凤的大香炉、上刻经文的大钟和三米高的宝鼎均被投入化铁炉。寿安寺众僧已四散,仅有古若大师及其弟子广愿和兴顺留守枯庙。1960年,海沧阁遭台风飘毁,同年,水香榭被畜牧场拆除。1961年,古若大师回到家乡,不久患病去世。1962年,县畜牧场停办。不久,县民政局接收畜牧场,将县精神病防治医院从堡镇迁入。县精神病防治医院又填没部分玉莲池,在寿安寺的两侧建病房和办公用房。1963年,上海市人民代表视察崇明,提议“要修复金鳌山”。县文教局指派文化馆副馆长黄信义负责修缮工作,对镇海塔、大有亭、清凉洞及唐一岑纪念碑等进行维修,又筑通往大有亭小桥一座,共耗资2400元。1965年底,城东公社做涵洞需要石材,派人拆除清凉洞。同年,位于塔之西侧的六角草亭被台风飘毁。1967年4月,城东公社一些大队来人到寿安寺拆毁大雄宝殿和天王殿西侧,并捣殷了佛像。此时,寿安寺的建筑已仅存后殿(被精神病防治医院占用作食堂)、东厢房二间和天王殿东侧一间(为广愿、兴顺和尚居住)。
  1979年,遵古若大师的遗嘱,苦守寿安寺十余年的广愿和尚(1946年7月到寿安寺为僧),为恢复寿安寺,找回散失的经卷、佛具而四处奔波,得到了县政协副主席、老中医施文德的大力支持,他联络僧众数十人,上书中国佛协和上海市宗教局,请求恢复寿安寺。1980年,经批准得到恢复,庙宇重开,佛事再兴。1981年5月21日,崇明县政府(81)134号文公布金鳌山、寿安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春,广愿和尚筹资重修后殿,重塑西方三圣等十八尊佛像,山门也装饰一新。同年12月,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真禅法师来崇明寿安寺主持送座仪式,正守方丈入院升座。
  1981年6月5日,崇明县文化局向上海市文化局呈文《关于申请修复金鳌山古建筑经费的报告》,1982年,上海市文化局拨款四万元。1983年8月,崇明县政府向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提出《申请修复金鳌山的报告》。1984年1月13日,上海市文管会复函县人民政府“同意拨款”,后于1985年、1986年三次拨款共计15万元。
  1984年7月9日,县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动工修复金鳌山,责成县博物馆负责实施。1985年7月,县博物馆与鳌山大队签订了关于收回金鳌山地号四丘(含义冢田一亩)的协议,共计19.774亩(含东北后围墙外2米阴处范围,园内实际面积为18.86亩)。县财政拨款1.2万元,作为鳌山十六队的青苗赔偿费和改道费。县文化局邀请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设计院为金鳌山恢复工程绘制规划方案和设计图纸。1985年11月28日,上海市南华古建筑队进驻金鳌山,县博物馆委派宋大昭负责工程监督,金鳌山恢复工程开始。1986年,新筑176米仿古围墙及山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谷城为山门题字“金鳌山”。大有亭、镇海塔落架大修,镇海塔的基础加高2米,自地平至塔基(即鳌山主峰顶)从10米提高到12米(塔仍高10.5米)。在塔之西的山脚下,重筑一条20米长、2米高、1米宽的清凉洞。1987年,开挖玉莲池,挑土垒高鳌山各峰,筑东玉莲池部分护岸石驳,购花木绿化园林;1988年,在山南筑一条登山石级共计50级,在山后筑青砖小道(长131米,宽1.3米),在池心岛筑护岸石驳;1989年,在得月桥的原址筑拱形登级花岗石桥,筑镇海塔和池心岛石栏;1990年,在山前铺设一条花岗岩定形石甬道(长140米,宽2.5米),又在大有亭南筑一座三曲石板桥;1991年,县博物馆与鳌山十六队签订协议,征用山门外道路及路西至运粮河共1.43亩,修筑山门前道路及两旁绿化带;1993年至1994年,在玉莲池南岸,重建混合结构的水香榭(面积68平方米),筑西玉莲池部分护岸石驳;1995年,在鳌山东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草亭(面积40.8平方米)。自1985年至1995年,县财政拨款共达46.7万元。经过几年的建设,金鳌山已初具规模。根据县长田长春的指示:“金鳌山边建设边开放”,自1992年3月1日对外开放,至1998年底共接待中外游客113283人。
  1989年5月27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在上海市宗教局局长王鸿逵的陪同下,来崇明寿安寺视察,为寿安寺题书:“如来无量佛,净土万年安”,并游览了金鳌山。1991年8月10日,正守方丈主持建天王殿,面积206.7平方米,耗资145687元,于1992年1月25日竣工。后又塑四大天王和韦陀樟木雕塑像。同年6月,建东厢房(两层)面积441平方米,耗资52万元。1994年4月5日(阴历2月25日)正守方丈病逝。1997年5月19日,广愿方丈主持建大雄宝殿,面积(含月台)580平方米,高21.97米,耗资220万元,于1998年4月30日竣工。后又塑(泥塑)佛像6尊,筑青石佛台1座,耗资88万元。1998年7月2日,崇明县精神卫生中心开始迁往新址,崇明县政府计划将原医院的范围和鳌山公园统一划入以寿安寺为中心的宗教文化区域建设的规划之中。1999年1月,年已八十高龄的广愿方丈主持重建西厢房,其基础面积为860平方米,共两层,计划投资140万元,预计八月份竣工。今秋,寿安寺的佛像开光,将举行大典,以再兴法事,重振古庙。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