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如何看待还俗僧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如果有人出家,大多数人会瞧不起他,其家人、朋友可能都会因此而饱受白眼;如果出了家又舍戒还俗,更会被人轻视,甚至连出家人也会鄙视这种人。难道还俗的僧人就真的是不可谅解吗?难道还俗的僧人就真的百无一是吗?我们到底应以什么样的观念看待僧人还俗这件事?应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还俗僧人?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略作探讨。

  一. 世间法律允许还俗

  在过去的印度和中国也只有勒令僧人还俗的毁佛运动,而今纵观古今中外的法律,还没有听闻过有规定出了家就不允许还俗的。现在的中国实行宗教自由政策,《宪法》的第二章第36条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宗教自由政策中也明确规定公民“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由这些规定可见出家和还俗都是合乎国家宗教信仰政策的,过去信教而出家为僧,现在认为自己不适合过出家生活而还俗,这都是属于公民个人的私事,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干涉,也不得歧视,否则就是违法行为,侵犯了他人的人身自由。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章第14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所以,按国家法律,我们对正当出家和还俗的僧人应尊重他的信仰自由和人格尊严,不能因为他的出家和还俗不可耐而歧视他,更不能因此而去诽谤他、打击他,这是违法行为,如果他认为对他造成了伤害的话,他有权起诉,用法律手段来维护他的权利。对不正当还俗的僧人,也应该以平常心看待,毕竟出家人也是人。当然,对违法犯罪的,也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 佛教戒律允许舍戒还俗

  在诸部戒律中都有详细的记载,佛是允许不喜欢过出家生活的比丘如法舍戒还俗的。如在《四分律》卷一中,载有跋阇子比丘不乐净行,还家行不净行,余比丘以此事白佛,于是佛言:“若有余人不乐净行,听舍戒还家。若复欲出家于佛法中修净行,应度令出家受大戒。”而且舍戒的方法也很简单,如《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说:“欲舍戒无过者。若舍具戒,当言我舍具戒,我是沙弥。若舍出家戒者,当言我舍出家戒。是优婆塞,若舍五戒者,当言归依优婆塞。如是则成舍戒。亦无过咎。又言,若已着白衣被服,有人问言:‘汝何故尔?’答曰:‘我罢道,我作白衣。’亦名舍戒。若舍戒时,都无出家人,若得白衣,不问佛弟子非佛弟子,但使言音相闻。解人情去就,亦得舍戒。舍戒一说便舍。不须三说。”并且以后也可以在出家受比丘戒,以七次为限。此说出《增一阿含经》卷二次开发十七:“僧迦摩比丘七变往降魔,今方成道,自今已后,听七变作道,过此限者,则为非法”。

  由上可知,僧人舍戒还俗是佛所允许、是合乎戒律规定的。因为僧人如果已经有还俗之意,强留之在僧团一定不会如法持戒守律,对佛教和他本人都不是好事,故佛陀以大慈悲、大智能准许舍戒还俗。因此尽管还俗在中国人眼中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我们作为佛弟子也应该学习佛陀的慈悲与宽容,不应该歧视还俗的僧人。

  三. 简析僧人还俗的原因和种类

  佛教讲因缘生万法,故僧人还俗也必有其因缘,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而应该了解其原因。因此在看待僧人还俗这件事我们有必要问一声:“他们为什么会还俗?”究其原因可能很多,现在略举几条:其一是出家动机本来就不纯,不是好心出家者,故在僧团中找不到出家的乐趣,反而有种种的约束,世俗的快乐也享受不到,于是还俗去也。其二是心性不定,道念不坚,一遇到外境的诱惑、不好的因缘也就随之而去。其三是性格偏激,本来怀着对三宝崇敬的心情来出家,而出家后看到部分僧人的丑恶而退失信心,因此而脱下僧装现另外一种方式修行。如是等等不一而足。

  对还俗的种类在《象器笺》十二曰:“还俗,谓僧道犯罪归家者。归俗,谓僧道无罪,自愿归家也。”在这里把僧人弃道归家分为还俗与归俗两类,但现在的人都统称为还俗,而且不问原因地等同鄙视,这确实是有失公允。因为还俗的僧人并不是都是犯戒归家者,如在《宝积经》八十八曰:“五百比丘曰:我等不能精进,恐不能消信施,请乞还俗,文殊赞曰:‘若不能消信施,宁可一日数百归俗,不应一日破戒受人信施也’。”连七佛之师的文殊菩萨对这种还俗者都非常赞叹,试问我们是否也应该把他们从还俗僧中分出来加以区别对待?是否还应该象以前一样认为还俗僧都不是好人?

  四. 简析歧视还俗僧的根源

  既然古往今来的法律都没有规定不许出家人还俗,佛也允许不乐出家生活的比丘还俗,文殊菩萨还赞叹惭愧不能精进而请求还俗僧,为什么在中国社会中还一直轻视还俗僧呢?毛病出在人们的观念上,众所周知,在泰国人人都须出一次家,小时候被送入寺院接受教育,长大了再还俗,而且不经过这种形式还会让人看不起。为什么我们的观念恰恰相反,看不起还俗的僧人呢?这和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分不开,中国的文化底蕴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其理论至汉代以来一直作为统治者治国之本,其伦理道德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观念中,而佛教是外来的宗教,有许多与本土文化不同的地方,这就难怪人们为什么要歧视出家人了。
不必讳言,因为佛教的削发出家与儒家的《孝经》相抵触,因为佛教的重出世违于儒家的重入世,因为佛教的壮大削弱了儒家的光环,所以儒家的道统维护者对佛教没少展开攻击,即使在今天也还有一部分以儒家自居的学者对佛教存有极大偏见。所以儒家常以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指责佛教,尤其是他们看僧人,真的是出家还俗都是错,出家是拋弃父母亲人,大不孝者莫过于此,还俗是朝三暮四、离经叛道,无信无德莫过于斯。这些看法真的没有给出家人一条路可走,也难怪有人骂儒家“以理杀人”了。

  所以歧视还俗僧的根源来自于陈旧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这些谬论集非成是,影响了人们以正常的观念来看待僧人。

  五.我对僧人还俗的一点看法

  因此在这种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不但世俗人看不起所有的还俗僧,连佛门中人的观念中所有的还俗者也都成了辜负信众供养、师长栽培、佛教恩德的十恶不赦者。故而有的僧人甚至认为,哪怕是犯戒也比还俗好,因为犯戒可以遮掩不让人知,而还俗让人耻笑。

  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可以容忍犯戒而不还俗的僧人反而不能容忍自动还俗的僧人?至少还俗僧还有一点惭愧心和自觉心,如果已经有意还俗,把他强留在僧团,他一定不会安心持戒守律,不但害他犯戒遭恶报,还会给僧团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我们为什么不让他自由地舍戒还俗,退而求其次的作佛教的在家弟子呢?为什么我们不以佛的悲愍心、平常心来看待此事?给不安心道业的“戒羸”比丘营造一个自由地舍戒还俗氛围,让那些不能持戒而又畏人言不敢还俗的比丘如法地舍戒还俗,因为还俗这件事本身并不是丑事啊!我个人认为佛教之所以有这么多不如法的现象,主要是“戒羸”比丘太多。好比一口污水池,我们应该疏通渠道让污水流出去,对流不出去我们可以帮忙把它舀出去作他用,再引入清水,而不是把污水堵在池里,久而久之必臭矣。

  再说,还俗比丘虽受了信众的供养和佛教的恩德,只要我们善意的对待他,他还俗后同样可以以一个在家弟子的身份来为佛教作事,如历史上的武则天和朱元璋不都是还俗的僧人吗?武则天对佛教崇敬有加自不待言,朱元璋整顿佛教、扫除元朝密教危害的弊端,如果他们还作一个出家人,是绝对作不到这些的。因此我们不可不问其还俗的因缘而片面地象世俗人一样指责还俗僧就是忘恩负义、丢佛教的脸。

  综上所述,僧人还俗实是一件平常的事,因为出家人也是人,并且是法律、戒律所允许的。我这样讲并不是支持僧人还俗,因为出家在修行上有许多方面确实比在家优越,但也不反对还俗,而且对某些人我认为就应该按戒律让他还俗。只是希望世间人以平常心来看待僧人还俗,不管他还俗不可耐的原因是什么,他在社会中还是一个公民,亨公民的一切权利,我们就不能去歧视他、打击他。从佛教的角度讲,既然佛都以宽广、慈悲的胸怀允许还俗,我们就应该也以悲愍的心态替他惋惜,不应该落井下石去诽谤他、讥嫌他,而应该继续关爱他、鼓励他、团结他,让他感觉到佛教大家庭的温暖,作不比丘努力争取作好一个居士,并以北在家人的身份为佛教进一份心。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