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及其人民
环境
印度是一个大陆,也是一个半岛。北方以世界最大山脉的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斯山为屏障,而与大陆的我国西藏、西康、云南接壤,又与西北方的阿富汗及东南方的缅甸为分界。但是印度的西面是阿拉伯海,东面是孟加拉湾,最南端是科末林岬,隔着保克海峡,与锡兰相望,锡兰之南即为印度洋。向北看,是大陆;向南看,是半岛。南端尖突,北部广阔,形成一个大三角形。
地理
现在,从东到西,阔有一千三百六十英里,从南到北,长则一千八百英里,海岸线长达三千英里,面积之大几占全球十五分之一,与全部欧洲(除苏联部分)相等。原来,西起东经六十二度之巴基斯坦西南边境,东迄阿萨密东部之东经九十三度,宽占经度为三十一度;北起喀什米尔北端之北纬三十七度附近,南迄锡兰岛中部之北纬七度附近,长占纬度亦约三十一度。以北纬二十五度稍 北,为全区的最宽处。大部分地区位於北回归线以南,故其大半属热带,小部分属温带。
印度的地域,现可分为三大地区:
(一)喜马拉雅山及其关隘地区:北起阿富汗,东至阿萨密省。西部则关隘甚多,而以基尔及(Gilgit)与白夏瓦(Peshawar)最富军事价值,因其与中国、苏俄、阿富汗接壤,今此二关隘,在巴基斯坦境内。印度本藉山水屏障,堪称世外桃源,可是历代外族的入侵,即是通过此等关隘而来。
(二)印度河及恒河流域地区:由印度河及恒河盆地所形成的平原,位於喜马拉雅山麓,长约二千英里,阔约二百英里。这便是印度文化的发祥地带,又可分为二区:1.以西方印度河为中心的五河地方,其地富於水利,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於农牧。印度河的出囗是阿拉伯海,其上游注入印度河的支流很多,而以五河最着。旁遮普(pa~nja-b)省之名,即由五(pa~nj)河(a-b)的古波斯语而来。印度的名,即由印度河(Indus)而来,泛称为信度(Sindhu),即是水或海的意思,首先仅用於称呼印度河流域,后来成了全印度的名称。2.以东南方恒河为中心的平原,恒河发源於雪山,途中集无数支流,灌溉两岸广大的平原,而以孟加拉湾为出口。
恒河最大的支流是阎牟那河(Yamuna),在此河的上流萨特雷池河(Sutlej)之间的区域即拘罗(Kurukserowa)地方,即是婆罗门文明的中心地,婆罗门所称的中国(Madhyade′sa),便是指这一区域,故又被称为婆罗门国(Brahma-varta)或雅利安邦(Aryararta)。佛教所称的中国,乃是指恒河流域中的摩揭陀地方。
(三)德干高原:此在恒河以南,又可分为:1.中央高原,即起自频 耶山及萨波罗山,达印度洋,拥有孟加拉湾及阿拉伯海之间一带地区。2.利於耕种的东部海岸地区。3.利於工商的西部海岸地区。4.现代国防上极有价值的半岛极南地区。
人种
若详细分别,印度种族约有数百,堪称世界人种的博览场。印度是一古文化的发达之地,在雅利安人尚未来到之前,她就有了很高的文化,在旁遮普(即五河)及信德(Mahenjodaro)的发掘,看出在五千年前,这里已发展出人囗众多的大城,其文化已比同时的埃及、巴比仑还高。这不是雅利安人的遗迹,可能即是后来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着文明。
印度自古即不断地有外来民族自西北侵入,像波浪一般,层层相继。以体质及文化的程度来看,大略可分为五类:
(一)委得人(Veddas):他们的后裔,传延到今日,他们具有最原始人类的 状貌,也分布在印度最遥远的南端,专门研究此种人类的学者,都称之为「生存的一种原人化石」。但他们也是外来民族,或许是最早侵入印度的一支。
(二)达罗维荼人(Dravidian):五千年前在印度河流域创建文明的,可能就是此族。皮色暗黑,身体矮小,发多而卷,面较长,鼻阔平,眸黑。一般人猜想其来自土耳其斯坦,锡尔达拉河(Syrdarya)上游,侵入印度后,即把先到的委得人,赶到南方去,而占据了印度的北部与中部。
(三)雅利安人(Aryan):此族的体格高大,面方正,多须而鼻细高,黑眸,肤色与南欧人相似,其发祥地,一般说是来自中央亚细亚,但最早发源何处,至今尚无可靠的根据。雅利安人到印度的
时代,据古莲威(Grunwedel)说,是西元前两千年,费尔古森(Fergusson)则说是西元前三千年,另有一位乌法维,却主张在西元前一千五百年。此一问题,曾有许多史学家、语言学家、考古学家,着述争论为时甚久。总之,他们战败了先到的达罗维荼人,将一部分收为奴隶,一部分赶向南方,而自己便在那里居留下来。
(四)回教人:这一族侵入印度北部达七百年之久。此族是土耳其人与伊朗人的混血种,而保有土耳其人的成分较多。身材高大,肤白,睛黑或灰,多须髯,鼻细长而颇隆。
(五)蒙古人:此族最早侵入印度西北部的,是大月氏王丘就却,於西元前二十六年灭了希腊王朝而创立了贵霜王朝。在此以前有希腊人弥兰陀王,曾将大军入印建都於奢羯罗。大月氏本为我国甘肃山谷间一小部落。以人种地理的分布而论,是属於蒙古族的西蒙人,即是厄鲁特人(Eleuts)。现在所称的蒙古人,乃系指的蒙古人、西藏人、突厥人、伊朗人、缅甸人的混血种,保有中国人的成分较多。其居於西北印的,身材高大,鼻狭窄,颇似伊朗人;居於缅甸、阿萨密省、孟加拉省、不丹、锡金、尼泊尔的,肤色黄而面部平坦,视之如中国人无甚异。(此人种资料采自李学曾《亚洲种族地理》第二篇第二及五章)
语文
正由於许多民族相继入侵,又彼此同化、相互通婚,故形成更多的混血人种。复以其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地域隔阂的缘故,印度语言之庞杂,也为世界之冠。约略可分三点述之:
(一)古印度雅利安人的语言为吠陀语,以后进化为梵文。梵文与波斯语、拉丁语为同一语系,由此演变而产生印度各种语文。
(二)佛教出现时,梵字已不普遍,代之而起的是各地方言,为了统一方言的标准语而有「雅语」(Sanskrit)的出现。至西元前四世纪间,梵字有了若干程度的改革而复兴,成为印度古典学者采用的文字,大体与雅语相近,中国即称之为梵 语。由近代发现的古代碑铭文字及中国古代对佛经的音译推知,释尊当时所用的,现在虽不能确定,但很可能是用一般大众的混成俗语的机会较多,此种俗语,再经若干变化,即成为巴利语,唯今日南传所用的巴利语,既非佛世的原状,亦与阿育王时代的有所不同,它是经过几次变化而成的,但较梵语写成的经律,可能略早。佛陀偶尔用雅语,来自各地的弟子们,则可用各自的方言,传布佛法。佛灭后王舍城(Ra-jagrha)第一次圣典结集,大抵是用混成的俗语。后来梵文复兴,佛教的学者们,自不免又用了梵文;近世在尼泊尔、高昌、于阗等地发掘到了若干梵文佛典,足征汉译圣典的原本是无可置疑地出於梵文。
(三)印度方言总计达二百二十馀种之多,主要语文有十三种,今印度宪法规定为通用的语文者,则有印度语、巴利语、孟加拉语、阿萨密语、喀什米尔语、旁遮普语、拉基普特语、信德语、朗达语、蒙达语、奥雷萨语、特鲁古语、马拉提语、卡纳达语、塔米尔语、土鲁语、马拉雅拉语、锡兰语。印度人常因回教与印度教的信仰冲突而流血,为了保护各族的语文,也会引起战祸,可见其情况之一斑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