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随笔(八)
止观随笔(八)
/白伟玮
一个人认识了佛教的理论,实践了佛教的修行方法,除了满足自己求知欲,逐渐解决自己的烦恼以外,佛教还有什么更深一层的意义?佛教能在社会上扮什么样的角色?能对社会弊病提出独特的见解吗?
弘法是每一个佛教徒踏出自己小小圈子的第一步。弘法,简单来说就是尝试去向别人介绍佛教。常有人说弘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假使把佛法传错了意思,引人走入错误的途径,更是天大地大的罪过。弘法,最理想的情况下,应该是由全心全意研究佛法,全心全意修行的人来做,譬如出家的法师或在家有修为的居士。但是真正要让佛法深入人心,感化社会,使佛法在政治、经济、教育或社会政策上发挥它的影响力,就需要每个佛教徒都能很清楚地“解说”佛法的精神。这一点值得做为每一个真正佛教徒对自己的最基本需求。
要能“解说”佛法,有一些准备的步骤和条件是不能够缺少的。传统观念中的“不可说,不可说”和“开口即错”,对现代佛教徒造成一个很大的障碍──不敢问问题,不会问问题。有时候即使问了,得到似是而非的答案,也不敢追根究底。然而一个将生命归依三宝(佛、法、僧)的人,也表示其生活的重心都将以佛法为指标,那么他对佛法应该求一个真正彻底的了解,了解佛法对习气、情绪、价值观念和周遭环境的关系。问问自己:“我很固执,我脾气不好,我很容易嫉妒,我生活很贫苦,佛法是怎样看这些问题?是怎样帮助我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了解的过程中,如何把问题明白地发掘出来,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知道自己有问题,清楚地把问题呈现在眼前以后,再和善知识(法师或居士)一起讨论,是一个很值得采取的步骤。因为知道问题在那里,相对地也知道自已想学什么,此时善知识的提醒和指引,是否对解决自己的问题有帮助,稍微一思考,就很明白了。这也是佛法和生活开始结合的时候。在这样一个发现、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才能逐渐地看出佛法的精神。
然而当我们自以为已经“学到”佛法时,需要想一想或比较比较其他宗教的教徒、无神论者或心理学家,他们的想法又是如何和佛法不同?除了由书本上去理解、去探讨以外,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吸收和体验的佛法说出来,并且在心理上准备著「愿意接受别人的质疑和愿意听听别人的意见。”因为如果不是抱这样的态度时,(一)弘法者很难真正把别人的话听清楚,这是造成沟通的最大障碍;(二)不能反省自己所学到的佛法中,有那些需要修正和改进。一个佛教徒要学著分辨不同的观点:“为什么有人信神、拜拜、算命或抽签,就说能够暂时或长期的解决他们的不安?”“为什么佛法认为那些方法都不是最彻底的?”而很多不同的观点,常常在接触到非佛教的事物或非佛教徒时,才会出现。这些是我扪佛教徒不能闪避,必须面对的,否则佛法只能维持在自己了解、自己修行的阶段,和芸芸众生又有何关系?
一个生活在人群中的佛教徒,不但要使佛法照见自己内心的烦恼痛苦,而且还要进一步运用佛法呈现这个社会的真正问题所在,进而提出解决之道。首先就是开口向人介绍佛法,不仅藉此以整理自己了解的理论和实践体验,同时,也从别人的问题和反应中,检讨自己对佛法的认识。(1987.10.《新雨月刊》第9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