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成佛之道的教学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厚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成佛之道的教学

  新竹香山寺住持 释厚宗
  一、绪 说
  今天,我们在此庆祝印公导师的百岁嵩寿而举行了联合弘法会,主题是“人间佛教的传承与弘扬”,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导师一生福慧双修,慈悲深切,关怀众生与圣教兴衰,而思想慎密精湛,生活谨严但态度却随缘,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特质。导师一向体弱多病,开刀多次,打针吃药是常事,而现在头脑还保持清醒,思路还很清楚,能够长命百岁就是不可思议的事,这是仁者寿的表现了。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导师极力弘扬“人间佛教”,认为这是当前契理又契机的佛法,这在民国31年所写的“印度之佛教”一书中即已明显的表示出来,尤其是导师在此书的自序中说:“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这可说是建构“人间佛教”的理念依据,也可以说是导师依此做为以后修学佛法的信念与态度,一切言行与佛法写作都回归到“人间佛教”的主题,所以导师说:“我不是复古的,也绝不是创新的,是主张不违反佛法的本质,从适应现实中,振兴纯正的佛法”。这“纯正的佛法”就是“人间佛教”!民国40年以后,导师曾明确的讨论人间佛教,讲了<人间佛教绪言>,<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等等篇章,一直到78年还写了一篇<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但以上这些文章只是“人间佛教”的序论而已,可惜的是未竟全功。导师积极的弘扬“人间佛教”,但也一再表示弘扬的不易,容易引起传统佛教界的误解或不接受,希望能减少抗拒或俗化的情形,这也是我们后学者应该注意改进与努力的方向。
  从宏观的角度说,《成佛之道》一书也是基于人间佛教的立场,而以印度佛法做为书写素材的杰出论著,如<闻法趣入章>说:“生死流转中,人身最难得。忆梵行勤勇,三事胜诸天”。表示人身是三界五趣中最稀有难得的,完全不同于外道以升天为贵的说法。在五乘共法章中说:“人中苦乐杂,升沉之枢纽;人本误鬼本,习俗谬相沿”。这纠正传统中国佛教的迷妄,显出佛教观是以人间为主的立场,涉及的破邪是破鬼本的荒谬,显正是显人本的正当。在最有出世色彩的三乘共法中,也依据佛的正知见,抉择《阿含经》的正义,恰当的解释在人间如何解脱烦恼了生死的法门。在大乘不共法章中更是处处强调人间佛教的意义,如谈到发菩提心的根机有多种,但赞叹直入菩提在人间修行的难得,其中以信愿、慈悲与空慧的三心,所谓学佛三要的菩萨行三要则,就特别提示这是人类的“忆梵行勤勇”的三特胜发扬所致,最终归结说大乘佛法就是“即人成佛”的法门。  我在沙弥时就背诵过《成佛之道》的偈颂,71年移居新加坡讲过本书,74年创立慧严佛学会以弘法与佛法教育为主,附设佛学班,四年半前回来台湾接香山寺住持也附设慧严佛学班,都依《成佛之道》的开示,编了浅深次第的教学单元。我与《成佛之道》是有缘的,数年教学以后,觉得这是一本很有系统的著作,现在就与诸位谈谈“成佛之道的教学”,我没有受过教育学的训练,只能以直接的办法叙述而已!


  二、本书的组织
  《成佛之道》一书由<归敬三宝>、<闻法趣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等五章组成,五字一句,依次有68句、48句、118句、192句、356句等共782句,越到后半部则越深,所以解释就愈多,是一部很有浅深次第、完整组织的佳作,这可以看出导师擅长写作组织,巧于安排,思想绵密的特色表现之一。先从本书写作的动机谈起,原来,流传中的佛法是多采多姿的,但是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容易引起二项观念,以至于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一是初学者对于一切佛法不能统摄条贯,大有不知如何的感觉;二是很多学佛者对于佛法既有杂多又差不多的观念,那么就“有了这法就有了一切法”,或以为“有了这法就不要别的法”的观念。前者没有统摄综贯,后者缺少始终条理,这样就使佛教走上空疏贫乏的末运了!
  缺少“始终条理”与“统摄综贯”,我想这不只是中国佛教的问题,也许中国比较严重吧!古德也曾经试图解决,如各宗的判教,但或许宗派意识为主流的导向,似乎不能普遍的被接受,何况时至今日大都不适当了!这如唐代华严五祖宗密大师为此写了《原人论》的类书,近代太虚大师等人也为佛法的系统化努力过。对此,古德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现在看来,不是过于简略,不然就是宗派意识所主导的片面强化性,这是不太理想的,而修学佛法又急需系统,还好有导师依据太虚大师的意趣,参考西藏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写成这部《成佛之道》开示由人而修学成佛的一贯之道。
  本书是在43年编写偈颂,47年亲自写下解说,而在48年才全部脱稿。全书由五章组成,可以各种角度观察理解,以传统的立场说,本书可以说是由信解行证组成的。<归敬三宝章>讲信仰,其次的<闻法趣入章>谈理解佛法的方法,然后才能趣入佛法,后面的三章则开示如何修行三大类佛法的利益或果证。另外,也可以说依据闻思修三慧而开示的修学方法:归敬三宝是信,这是学佛修行的入门,接著闻法趣入谈到“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这是教导我们如何闻思佛法,然后说明以三种发心:增上生心,出离心与菩提心而趣入与修行佛法;而一切佛法可以分为“五乘共法”,“三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这样本书以闻思修证说明佛法,而信与三慧统一,就是信智和合的修法。
  当然,以本书本身说,不论外观或内容就是有浅深次第的组织。修学佛法应该先归依三宝,然后还要理解一些基本的佛法,所以必须闻法知法才能趣入佛法,怎么修学佛法呢?一般不是教导人念佛、念经或吃素,不然就是开示念死,念人生无常等,格调高的一下就教示修行六度等,其实这种教导是不太理想的,容易产生反效果或后遗症。然而,本书以客观又全面的角度,依据浅深程次而开示正常道;先修学具备五乘共法的功德,依此为基础才能进修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的功德,即使发菩提心修一切善法,这也得先讲究基础再求突破,所以说:“不滞于中下,亦不弃中下,圆摄向佛乘”。虽然有三心,但从初学到久学经过质化与量化的次第以发菩提心为上,所以本书赞叹依人菩萨修学一切善法,这是导师的悲愿表现,由人趣向佛道的《成佛之道》即人间佛教。《成佛之道》是站在人类修学佛法的立场,而非鬼非天的角度所写的论著,是一部非常有组织的佛法概论。


  三、本书的特色
  导师多闻佛法,思想细密,见解深刻卓越,而又具备“以佛法研究佛法”的信念,所以一切佛法的著作都有理性分析的特色,都是为了引导众生趣入与修学佛法。《成佛之道》一书层次分明,具备中道正见,说理清楚,而文笔简练没有废话,当然还有其他很多的特色,现在我只提出八点比较明显的特色约略叙说。
  (一)隋代净影慧远大师在〈大乘义章〉中,说到法宝有五种内容:一是教法,二是理法,三是助道法,四是涅槃法,五是化用法;这就是以教理行果与化用法当做法宝。另外还有许多人以佛所说与所制定的大小乘经与律做为法宝。现在,导师在<归敬法宝>中,依据真归依处,直截了当的指出三法印是法宝,然后说到真正归依的涅槃是通过苦、无常、无我而实现的。这可说是最精确的说法,因为一切佛法必须与三法印相应,才是佛法,否则只是不了义的佛法或非佛法,不能解脱烦恼。
  (二)中国传统佛教把一切佛法分为五乘,西藏宗喀巴大师与中国太虚大师则归纳为三道或三士法:三道是“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与“上士道”;而下中上法即“五乘共法”、“三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五乘共法”是人天乘佛法,“三乘共法”是二乘法,而“大乘不共法”当然是大乘佛法了!导师宗承二大师的意趣而写《成佛之道》,也以下中上三大类法统摄一切佛法,并特别以相依相摄的观念分析“共”的深义。“相依”是依下能起上,“相摄”是依上能摄下,这样“相依相摄”就是“共”义,是统摄综贯,始终条理的原理,依此足以彰显佛法有一贯之道的办法。
  (三)宗密大师在“原人论”说:“令持五戒得免三涂,生人道中。修上品十善及施戒等生六欲天,修四禅八定生色界无色界天,故名人天教也”。宗喀巴大师把念死、念苦、归依三宝、十业道等做为共下士道的内容。针对这些,导师认为归依三宝及闻法趣入是修行前的必备资粮,所以各自独立成章,再依据中阿含教化病经开示的:“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诸说施、说戒、说生天法”。以“端正法”的三福业做为五乘共法的修学内容;其中以持戒为主,兼修布施与禅定,既有经据又能发明古意,具体而充实了修学人天乘的内容,补足以前佛教界忽略的缺失。
  (四)三乘共法的内容不外四谛与缘起,其中道谛,导师以三学八正道做为立论的说法,先说三增上学,然后指出增上慧学即出世正见,接著说明八正道,并约略解释三十七道品,很善巧的贯通出世解脱所应修行的学道。虽然三学就是八正道,但说明上又可以有偏重的内容;如增上戒学偏重的说明声闻的出家具足戒为主,而在八正道的戒学则说明“正语业及命,净戒以为性”,则可视为通于声闻的在家弟子戒吧,这样四众弟子都可能修道得解脱。何况在三乘共法章中详谈具足戒不妥当的,也不太可能,但本书却处理得很好。除此之外,导师认为佛制戒律,不但严持性戒,并且涉及日常生活,团体轨则,举止威仪,所以在说明四根本戒以后,特别再依据瑜伽师地论的意见,提出“密护于根门,饮食知节量,勤修瑜伽,依正知而住,知足心远离”的六项修法,当做能净尸罗的前提,这是十分完善的安排。
  (五)中国佛教徒大都是自认为修学大乘法的,但不一定认知这涉及到发菩提心的问题,也未必能理解到各种发心的根机。除了一般人所知的直入与回入的根机外,导师深入经藏然后提出了另外的两类:一是或以信愿入,或以智慧入,或以悲心入大乘的根机;二是约所依身行而入佛道的,即或依声闻行入,或依天行入,或依人行入。全面提示趣入佛道的因缘,使我们能客观的了解发心的状况,既能知己知彼,又有助于自修的检验与利生的参考。
  (六)在精进度中,一般人不外以四正勤或身心精进为主说明而已;但导师先提到精进的两种障碍:一是不想进修,这是二乘人的心态;二是不敢进修,这是大乘的怯弱根机,除了说明三退练心的办法外,并且明确的把易行道纳入不敢进修的一类,而举东西二种净土法门做为例说。这是给净土法门一种确当的地位,属于大乘佛法中摄护初心的胜方便,继承印度马鸣、龙树菩萨的净土观,不同于中国祖师的看法,同时也表示了在人间精进修学六度的是大乘的正常道,才是大乘的精进波罗密多!
  (七)本书依据印度的经论,很完整的说明修定法门,照此修定不致有误。在<大乘不共法章>中,详细说明修八断行灭五过失,以及九住心的修定方法。前者可视为以空间角度说明,后者是以时间的立场解释。其中,对于中国传统佛教徒所谓称名念佛而言,他们若想提升得到念佛三昧,以至于实相念佛,那么在修正念对治忘圣言的一段中,以念佛做为修定的所缘说明里,提供了宝贵实修的参考价值。
  (八)导师依据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解释般若度,然后基于客观的立场,再以印度大乘三系做为会通异说,这是很全面及超然的态度。大乘六度中,前五度的歧见与诤论不算多,但智慧有浅深偏圆,涉及的思想、观念就有很大的差距,导师说:“从经论的校证看来,大乘佛法的三系不同,主要在成立一切法的见地不同。最根本的是,业果怎样安立”。其中见地不同就是因为智慧有浅深的关系,这也是形成宗派分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大乘经论的思想多采多姿,各式各样,但是大概可以三系包括说明,假如我们详读本书有关三系的说法,再参考《印度之佛教》中第十二章?第十四章与第十五章三系以及《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四章的解释,然后再读《妙云集》上编与中编里有关三系的经论讲记,那么就能大概理解印度大乘佛法的主要内容,解决一些修学大乘法的疑难杂症。


  四、本书的科判
  《成佛之道》是一部很有组织系统的论著,当然有他内在的完整的结构与次第,可惜导师本人没有科判,所以大家就凭各自的理解做科判,以便讲说本论。我曾参考过昭慧与性广二位法师的旧科判讲说本书(但没有看过新科判),时教时改,到现在完成以下的科判,做为教学的依据,这不一定正确,只表示个人的意见而已!


  五、结 说
  多年以来,我在佛法教学方面,借助于《成佛之道》一书最多,受益也最多,边教边改进,最近以本书为主,依照层次编了以下三学年的教学课程,做为慧严佛学班的教学内容,而以导师的其他作品做为本书以外的辅助教材,希望以此弘扬正信的佛法。 课程表 修学佛法必要讲求系统与正确的观念,为了避免学佛者的空疏不切实际,所以在初级班中增加了一些人天乘法的经典,内容虽然简单,但意在强调做人的基础而已!中级班以教授二乘或小乘佛法为主,除了以《成佛之道》的<三乘共法章>为内容外,又以导师写的《佛法概论》的一些篇章补充与强化。在高级班中,以本书<大乘不共法章>为主外,再以《学佛三要》一书做为所需的教学内容。三学年的教学内容,从“佛教”的介绍开始,最后以“人间佛教”做为学佛的究竟归趣。《成佛之道》确实是一部最佳的佛法概论,是一部可以正当修行佛法的入门书,希望有心于佛法教育与修行的人正视本书,当我们仔细阅读后,必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法喜与法益。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