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绘画师
人生的绘画师
文/净因法师
阿里士多德把人的心灵比作蜡块,把外界的事物比作金指环,而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就如同金指环印在蜡块上的痕迹一样,在心灵上留下印记。
他的“蜡块说”认识论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譬如说,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J. Locke)继承和发展了阿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认为人出生时的心灵如同白纸或白板一样,后来通过读书学习,积累经验,便在白纸上画出了各种图画。
无独有偶,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者也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如同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正如《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其意为,一块美玉,如果不去雕琢它,它就永远只是一块璞玉而已;同样,人所拥有的天赋和才能如同璞玉中的美玉,只有通过读书学习,通古博今、明白事理、了知真理,才能让一个人的潜能充分展现出来。
以蜡块、白纸与璞玉来比喻人出生时的心灵,这多少反映出东、西方对人本质的认识有所不同。然而,东、西方的哲人有一点是相通的,即读书学习是人生的绘画师,而读书的内容与目的决定人生的“图案”,读书的技巧决定“绘画”的速度,而准确领悟书本中的深意,决定人生“图案”的质量。
香港今年以“全城阅读十分钟”大行动回应世界阅读日,推广香港的阅读风气,令人鼓舞。然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各种书籍、文章浩如烟海,我们不仅要鼓励人“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而且还要清醒地意识到,读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应鼓励港人学以致用,在求学中获得技能,在求知中获得智慧,在服务人群中感悟人生,命运的“图案”才能在读书过程中得到改变,灿烂的人生 “图景”将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正如《法句经》云:“虽诵千章,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灭恶。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
摘自(《明报》2009年4月22日)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