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台密之祖高僧最澄传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台密之祖高僧最澄传
  自从六三零年派遣第一次遣唐使以来,到八九四年办青原道直上奏废弃唐使为止,日本向唐朝共同派出十二次遣唐使。此外,又派遣三次"送唐客使"(其中,六六七年派出的"送唐客使"未曾到唐,只到百济)和一次"迎入唐大使"(迎接卷入唐朝"安史之乱"而无法回归的第九次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因此,遣唐使共派出十六次(如把六六七年派出的"送唐客使"除外,只有十五次)。另外,还有两次遣唐使及一次"送唐客使"虽被任命,但未能派出。
  八零四年,以藤原葛野麻吕为大使的第十一次遣唐使踏上征途。这是迁都平安京以后首次派出的遣唐使。在这批遣唐使中,有两位颇受朝野瞩目的佛教界后起之秀--最澄和空海。学成归来后,他们为日本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恒武天皇对奈良佛教界的堕落深有感触,认为尽管很多寺院作为接受大陆文化的基地,曾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随着各门宗派势力的不断壮大,开始同地方家族势力争强斗胜,大量开垦和购置土地,逐渐成为人土地所有者,更有甚者,自恃财力雄厚,凌驾于朝政之上,觊觎皇位。
  基于这种情况,桓武在迁都平安京时严厉控制京城内的寺院建设,并决心改革奈良佛教界。最澄和空海也是带着桓武的这种期望,加入遣唐使的行列。
  最澄于七六七年生于近江国(滋贺县)滋贺都古市乡(坂本),幼名广野。俗姓三津首,,近江国滋贺郡人。祖先是东汉献帝的后裔,于应神天皇时代来到日本,赐滋贺地为采邑。据《叡山大师传》记载,父亲百枝是虔诚的佛教徒,学富内外,咸得里闾的尊敬,但多年愁无子嗣,遂于叡山山麓下的神祠祈子,筑草庵预定七日至心忏悔,至第四日梦得吉兆,其妻乃妊娠,于神护景云元年生澄。
  广野七岁受学,聪明绝伦,十二岁的广野投奔近江国的国师(设在地方的僧官)行表,当一名见习僧人。不久就受到剃度、法名最澄。十九岁时,最澄在东大寺接受修学具足,成为一名正式僧侣。但是,他对堕落的南部六宗佛政界只重出身高低,而不重信仰和修行的风气感到失望。开始了他十二年不下山的叡山修业。他毅然离开奈良,在故乡比睿日枝山结一草庵,继续修行。十二岁时,又在此地建立一座寺院,名比叡山寺,号“一乘止观院”,又称“根本中堂”,并亲自雕刻药师佛像供奉。之后,藏经阁、八部院、文殊堂等建设工程相继完成。西元七九八),最澄在比叡山开始讲说法华,三年后招请南都诸大德列席参加法华大会,翌年又在高雄山寺讲学,并启建法华大会,因之获得僧俗大众一致肯定。后得敕许入唐求法,并允许与翻译僧义真同行。
  当时比叡山虽然有了藏经阁,却只有少数的经论,因此,最澄立愿要备齐一切经藏,但限于人力、财力,还是不容易满愿,终于他写信请求南都七大寺协助。南都诸师感于他的愿心,或送米供养写经生的食费;或送来经书作抄写的原本;或书写好送来,使佛教界当时兴起了一股写经风潮。 鉴真有弟子号称东国化主道忠,遣弟子送来书写好的经典二千余卷,南都诸僧则协力书写送来五千余卷。经过十年的长期努力,终于完成了近万卷经书,此时比叡山的图书可以说是当时藏书最丰富,最完备的。最澄为此敬设三天的万佛斋,礼谢佛教界的大力支援。在这股写经风潮中,最澄根据《法华经.法师品》描述法华行者“受持经典读诵书写”五种行持方法,撰《经师观行》一书,介绍如何入写经三昧及写经功德。直至现在,在日本各寺院依旧盛行写经活动,应是起源于此时。最澄在叡山的活动,已受到桓武天皇的注意。天皇一直有心以佛教的真精神重整国风,加上最澄亦有“国师国用”——以佛教镇护国家的观念,于是在他三十一岁时,应聘为“内供奉十禅师”之一。
  十余年来,最澄以唐朝僧人鉴真带来的天台宗为典范,一直苦心钻研其真谛。这同当时以治学为主、宗派界限不清的奈良都市佛教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时,以大和的室生寺(兴福寺相学派的山林道场)、吉野的比苏山寺(元兴寺法相学派的山林道场)为开端,开始把寺宇修建在远离人烟的深山老林中,渐渐形成一般独特的势力,被称为山岳佛教。显然,最澄结庵比睿山,绝不会无意为之。
  最澄的施主中有一个叫和气广世的显贵,他是向桓武建议迁都平安京的和气清麻吕之子。由于他的斡旋,最澄有机会接触桓武天皇,并立志树立天台法华宗。八零四年,最澄入唐求法的要求得到批准,他同空海一起加入第十一次遣唐使。
  八○三年,最澄与遣唐使由难波向九州出发,拟赴中国求法,却在濑户内海遇上暴风,被迫折返。翌年七月,最澄再度搭乘遣唐副使石川道益的船只起程入唐,九月一日抵达明州(宁波)后,立即前往越州龙兴寺拜谒六祖荆溪门下弟子道邃和尚,学习天台法门。道邃和尚见其器宇轩昂,遂授予“一心三观”之旨及菩萨大戒(圆顿戒),说道:“弘道在人,人能持道,吾道化行,今其时哉!” 最澄亲承此密法,为使后人有所凭藉,写下《天台教门疏记》一书,共两百四十卷。其所受之梵网菩萨大戒,成为他日后积极建立大乘戒坛的基础。之后,转赴天台山,到达佛陇寺参谒行满座主,学习天台深义。行满座主赞誉道:“昔智者大师告知门人:‘我灭后两百余岁,我法传东国。’今终见祖师之言不虚。”于是将荆溪大师诸典籍倾囊相授。行满又说道:“汝持此法,当为海东传灯之始祖。”最后并赠与智顗所著之《法华疏》、《涅槃疏》等八十二卷。
  最澄又到各处参学,曾依止翛然禅师习牛头禅,由于机语投契,得达摩一派牛头山法。又于龙兴寺受晓顺阿闍黎的真言密教灌顶,得陀罗尼经书、印契图样、灌顶器物等,并成为善无畏、义林、顺晓等次第传法的第四代祖师。最澄到了中国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台山(浙江省天台县)。经台州剌史的推荐,最澄师从高僧逐遂,学习正统天台宗的传授方法和独特的大乘元顿戒。此后,最澄继续受教于佛陇寺的行满。行满是天台山第七代住持,毫无保留地把本宗教义传授给最澄,以此了却开山始祖天台大师智向东瀛弘扬佛法的宿愿。
  在唐朝虽然逗留仅八个月期间,即得到天台、禅、密、大乘戒四种传法。最澄如饥似渴,不仅钻研天台宗经典,而且还在龙兴寺和禅大寺涉猎了密教、禅宗等其他宗派的教义。翌年返国(西元八○五),于高雄山寺设灌顶台传密教灌顶,又于宫中修毗卢遮那法,此为日本首度传授秘密灌顶之始。大同元年(西元八○六)获准设天台宗年分度者(按年限定诸宗派、诸大寺的出家人数),于南都六宗之外,即华严、律、三论、成实、法相、俱舍,新增天台法华宗二人,正式独立为日本天台宗。同年十二月,圆澄等百余人受圆顿戒。
  天台法华宗可谓是日本佛教史上第一个以教团成立的教派。在此之前,奈良朝六宗属学问上的学派,而非教团的宗派。天台法华宗理论上以《法华经》为中心,并配合禅、密,以及大乘戒的四宗融和,强调实践修行的重要。此时最澄所弘扬的天台法门,亦有别于中国的天台,而独创台密的综合体系。 由于本宗具有多种的融和性,加上后来弟子们的努力,不断引进新思潮,比叡山不但成为鎌仓佛教的根本,在平安朝之后,日本的文化艺术也以此为中心。
  八零五年七月,最澄随同藤原葛野麻吕等遣唐使平安归国。归国时,最澄满载天台宗的典籍、佛像、佛画、佛具等,可谓硕果累累。第二年,得到天皇恩准,最澄在比睿山正式树立天台法华宗。
  比睿山位于京都东北部与大津交界的连绵山区,海拔八百多米。自古以来,东北方位一向被视为生命诞生与消灭的地方,经常修建佛门寺宇,来镇守一方土地的安宁与昌盛。
  最澄身负镇宇王城、弘扬佛法的使命,在此地创造了延历寺。延历寺为天台宗总本寺,包括东塔、西塔、横川三个地区。全盛时期,被称为"三塔十六谷"的延历寺,竟有三千多座僧房,可谓气势宏伟大、威震四方。难怪白河法皇叹息,说:"贺茂之水、双六之赛、山中法师(延历寺僧兵),不从腾心者。"
  西元八○六,三月,桓武天皇驾崩,最澄丧失了最大的支持者。其后十六年间,他致力于天台宗实质的确立,主要重点在于大乘戒坛的建立,以及与法相宗德一论辩有关“三一权实”的内涵。最澄所以主张大乘戒坛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自己辛苦培育的弟子,必须到东大寺戒坛受具足戒,而弟子们到了南都,环境舒适,接近权贵,名利可得,丧失道心。二是最澄主张一乘思想,认为比丘具足戒是小乘戒,只是自觉自利,而大乘戒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所以主张弘扬大乘的天台宗、密法及戒法,希望实现一个具有活泼朝气而又和谐的大乘理想国家。西元八一八年,最澄宣言舍弃东大寺戒坛所受的小乘戒,并上呈“山家学生式”,说明天台大乘僧的养成办法,规定凡受大乘戒之后十二年不能出山门,必须专修止观业(天台)与遮那业(真言),直到成为国宝、国师、国用为止,惜未获准。
  翌年,最澄撰《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一卷,说明其内证为佛陀所悟之法,是由师徒展转相承下来的血脉系谱。由于最澄上表请废小乘戒仪,别设大乘戒坛,因此引起南都诸宗的多方论难,西元八二○年,最澄乃针对此类论难撰述《显戒论》三卷,阐明大乘戒为经论中所明示的事实。此实为开展日本山家学生式及成立天台宗的根本理论,也是纯大乘戒创立的根本圣典。又经一年,最澄编集《显戒论缘起》等论着,虽极力向天皇奏请,却依旧未获许可。
  八二二年二月,最澄受敕为传灯大法师,其后四个月,仍一心渴望实现大乘戒的认可,惜宿愿未满,即于六月在比叡山中道院示寂,世寿五十六。遗言:“勿为我着丧服,但弘我志。”后经弟子光定等人努力争取,终于得到敕许大乘戒,天台僧养成制度由之确立。
  弘仁十四年,为纪念桓武天皇敕许创建天台法华宗,遂取其年号“延历”,将比叡山寺改为延历寺。门下弟子有义真、圆澄、光定、圆仁等多人,均为佛门龙象。
  最澄一生撰述甚丰,有《法华辅照》、《付法缘起》、《长讲愿文》各三卷,《灌顶仪式》二卷,《法华秀句》三卷,《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一卷,《六千部法华铭》各一卷等,计一百六十余卷,均收录于《传教大师全集》。
  八六六年,清和天皇追赠“传教大师”諡号,"大师"这一称号,在日本尚属首次。世称叡山大师、山家大师、根本大师、最澄上人。至今最澄的亲手笔迹法宝、入唐牒、越州余等遗物仍被珍视保存,其精神历万古而弥新。
  最澄于延历寺根本中堂点燃的法灯,在悠悠岁月、沧海桑田中,从未熄灭。一千多年以来,延历寺作为佛教圣地,培育了几工宗师。慈觉大师、智证大师、惠心大师、法然上人、亲鸾上人、道元禅师、日莲上人等,大凡代表日本宗教界的领袖都曾进入比睿山学佛求法。正是他们为日后的日本宗教界开创了各门宗派,使佛法不断得以升华、发展。只可惜后来被织田信长一把火烧个精光,残念···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