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土宗义探讨序言——关于净土本愿法门与二力法门(2)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圣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七)‘恶人往生’之说
  弥陀大愿普摄有情,不择智愚,不择冤亲。《观经》曰:“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观经》下辈三品文中讲到,凡一生行恶,破戒犯戒,以至五逆十恶无所不为之人,在临终之时,纵然地狱火现,若能称佛名号,地狱猛火一时化为清凉风,十声即生。经有明言,谁能不信?而诸位大德似乎对此极为不知,认为“恶人要是能往生,会把极乐世界搞得大乱,极乐世界不成了魔鬼的极乐世界?”颠倒凡夫,以凡情测圣智,何其谬也!此种言论可谓断如来之大悲种,破微妙之甚深法,弥陀闻此而悲哀,诸佛闻此皆流泪。释迦佛于因中修行被憍陈如(因中作国王)割裂身体,发愿成佛之后,第一个度他,今世释迦如来,初成正觉,初转法轮,最先度者,即是昔日出佛身血之五逆恶人一憍陈如。诸位大德想必知此典故!佛心中何有不愿救之人?弥陀五劫思惟、兆载永劫修行,正为救度无力自拔的罪恶生死凡夫,恶人若能回心,正投佛怀,岂有不救之理?又极乐国土乃莲花化生,凡是生彼国者,见生之火自然而灭,皆是阿毗跋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无异,智慧神通无不具足。皆是一生补处,与观音势至无别。所起之行,唯善无恶,恶名亦无。纵然生彼胎宫,犹胜六欲诸天之乐,极乐国土会因恶人往生而大乱吗?若不明净土之深妙,妄生是非,使人心不安,极乐未乱,我们自己早巳把人间搞得大‘乱’矣!望大德深入净土三经及祖师之论著,以明正义。若或只徒口快,胡乱开口,自堕谤法之列犹不自知!何其悲也!现引经论以证明恶人往生之事。
  《观经》: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佛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巳,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巳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花,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善导大师释曰:(一)明行者正称名时,彼弥陀即遣化众,应声来现。(二)明化众既巳身现,即同赞行人。(三)明所闻化赞,但述‘称佛之功,我来迎汝’,不论闻经之事。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如此经及诸部中,处处广叹,劝令称名,将为要益也。应知。…
  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祗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巳,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花,花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曰:“下品上生者,乃十恶轻罪之凡夫;下品中生者,乃破戒次罪之凡夫;下品下生者,乃五逆重罪之凡夫。此三品人,无有佛法、世俗二种善根,唯知作恶。但如此恶人,触目皆是。若遇善缘,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涂,未可出也。”其详细之解释请自己参阅《观经疏》。
  《大经》十八愿言“五逆谤法”者不生,《观经》言:“五逆十恶”皆生,何以两经意义有违?善导大师《观经疏》释曰:“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其五逆巳作,不可舍令流转,还发大悲,摄取往生。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曰,若起谤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
  善导大师《法事赞》曰:“诸佛境界唯佛能知,国土精华非凡所测,三身化用,皆立净土,以导群生,法体无殊,有识归之得悟,但为凡夫乱想寄托无由故,使释迦诸佛不舍慈悲,直指西方十万亿刹,国名极乐,佛号弥陀佛,现在说法,其国清净,具四德庄严,永绝讥嫌等无忧恼,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何意然者。乃由弥陀因地世饶王佛所舍位出家,即起悲智之心广弘四十八愿,以佛愿力,五逆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偈曰:
  弥陀愿力皆平等,但使回心花自捧,一念逍遥快乐园,毕竟常安不退动,
  唯恨众生疑不疑,净土对面不相忤,莫论弥陀摄不摄,意在专心回不回,
  但使回心决定向,临终花盖自来迎。
  《弥陀经》中言:“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藕益大师曰:“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也。不论在出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
  故知净土一法,特为我等末法五浊恶人而开设之最胜方便之法也。古人赞曰:“极重恶人,无他方便,唯称佛名,得生极乐。我亦在彼摄取之中,烦恼障眼虽不能见,大慈无倦常照我身”。能遇此法,何其幸也。此乃‘本为凡夫,兼为圣人’之无上妙法。大德于此是信耶?是疑耶?是赞耶?是毁耶?
  然既是五逆恶人,何以弥陀经中称为善男子、善女人也?
  莲池大师《疏钞》曰:“善有二义,一是宿生善因;一是今生善类。男女者,通指缁素利钝,及六道一切有缘众生也。宿生善因者:大本云,世间人民前世为善,乃得闻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一闻佛名,慈心喜悦,志意清净,毛发耸然,泪即出者,或宿世曾行佛道,或他方佛所菩萨,固非凡人,则信心念佛者,皆宿修善本者也。今生善类者:如华严云:‘宁在诸恶趣,恒得闻佛名,不欲生善道,暂时不闻佛。’夫不以人天为善,而以得闻佛名为善。则信心念佛者,皆善人之俦类也。(《观经》赞曰:念佛者乃人中芬陀利华)缁素利钝者:净土一法,一切收摄。如大本云,其上辈者,舍家离俗而作沙门,亦有不舍家离俗者,即出家五众,在家二众也,但念佛者,俱得往生,是通缁素。又莲分九品,上该盛德菩萨,下及悠悠凡夫,乃至恶等,但念佛者,俱得往生,是通利钝。又鬼畜地狱,唯雄牝牡,亦可均名男女,但念佛者,俱得往生,是通一切众生也。大经言谤法不生者,谓谤法者不信也”。可知净土一法,凡有信者,称佛名号,无不得生。
  又《西方合论》曰:“当知《大经》拣五逆者,以诽谤故。何故?入净土以信为导师,诽谤是信之贼。如水无所不容,但不容火。以火自不能容故。如风无所不入,但不入石,以石自不堪入故。诽谤之人,烧正法如猛焰,障佛智如铁壁。是故法海慧风,无因得受。《观经》拣诽谤不拣五逆者,义同文异,以五逆虽至恶,尚无决定不信之见,不应拣故。然有大心之人,始或不信,后因启发,猛省前失,如韩昌黎始斥佛骨,后归依大颠,张无尽初诋佛书,欲著无佛论,后观净名经,大有省发,尢是法中希有之事。或有谬听先入,误谤佛法,但速图改悔,即是盛事,不应以谤法为障难故。”
  善导大师曰:“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弥陀愿力、名号功德岂可思议,若无佛力之摄受,罪恶生死凡夫如何得生?印光大师曰:“博地凡夫,障深慧浅,善根微薄,寿命短促,欲仗自力竖出三界,譬如沙子一粒,入水即沉。若以数万斤大石装于船中,石虽重大,因有船载,可以不沉,可见自力佛力之难易。念佛法门,全仗佛力,欲了生死,即须念佛,横超三界,接引往生。”
  《论注》曰:“凡夫众生身口意三业以造罪,轮转三界,无有穷巳。是故诸佛菩萨庄严身口意三业,用治众生虚诳三业也。云何用治?众生以身见故,受三途身、卑贱身、丑陋身、八难身、流转身。如是等众生,见阿弥陀佛如来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种种身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身业。众生以骄慢故,诽谤正法,毁訾贤圣,捐庳尊长。如是人应受拔舌苦、喑痖苦、言教不行苦、无名闻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众生以邪见故,心生分别,若有若无,若非若是,若好若丑,若善若恶,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种种分别,以分别故,长沦三有,受种种苦、取舍苦,长寝大夜,无有出期。是众生若遇阿弥陀如来平等光照,若闻阿弥陀如来平等意业,是等众生,如上种种意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意业。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经言: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
  《圆中钞》曰:“夫念佛三昧,不拣贤愚,不择贵贱,不论久近,不分善恶,唯取决定信心,临终恶相,十念往生,此乃具缚凡愚,屠沽下类,刹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谓一切世间,甚难信也。此乃大乘中之大乘,了义中之了义也”。是知:‘净土一法,信为首。信者万善之母,疑者众恶之根。疑障其耳,则聋而不闻,疑障其心,则昧而不觉。能顺其母,能锄其根,则所谓障缘众生,聋可复闻,昧可复觉,未出生死,得出生死,未生净土,得生净土’。如枯木逢春,如朽木生花。
  弥陀大悲,不舍恶人,纵然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之五逆恶人,甚或毁谤正法之人,若能回心,弥陀慈父,欢喜不巳,立撮即行,摄取令生,故善导大师曰:“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善导大师屡言净土一法‘本为凡夫’之旨,请自详阅其《观经疏》。弥陀不舍恶人,欲使十方众生,回头归岸,如今以弘法自任者,反断恶人往生之路,障他人往生,岂不自剜弥陀之心耶!是弘法是破法,唯自知之。普愿有缘闻信净土一法者“唯信佛语,不可相信菩萨等不相应教”,深信:无论大小圣人、善恶凡夫,称佛名号,定得往生。《大经》曰:“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具来我刹中”。经有明言,岂能不信?今时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论乃加信受,诸佛诚言返将妄语,轻生疑毁,自失误他,谁之过耶?慈愍三藏法师曰: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不简贫穷将宝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今佛慈愍,显示大道,耳目开明,长得度脱,闻佛所说,莫不欢喜,诸
  天人民,蠕动之类,皆蒙慈恩,解脱忧苦。”(《大经》)凡欲往生彼国者,
  闻知弥陀平等救度之大悲誓愿,谁不欢喜信受感恩而行?
  弥陀既普摄一切,且诸佛出世如恒河沙,何以我等如今仍沈苦海,不出火宅?
  道绰禅师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圣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一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十八愿之取意文)
  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希;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驶雨。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安乐集》)
  今广引经论,只在说明“一切罪恶生死凡夫,称佛名号,乘彼愿力,无不得生”之理,并无赞叹恶行之意,更非劝人行恶,道绰禅师“纵令一生造恶”之言亦非鼓励人行恶(“纵令”乃假设之意,非“放纵、劝人行恶也”),只是说明若平生未遇佛法而一生造恶,于临终之际遇善知识,教称佛名,乃至十声一声,皆得往生(亦非叫人等待临终求往也),唯欲以此事彰显佛力之不可思议也,错会语义而妄生诽谤,非祖师过也!
  若以佛言观之,三界六道无不是业。善也罢、恶也罢,无非生死轮回之本,声闻缘觉尚为焦牙败种,十地菩萨犹有一品无明而念佛求往,我等行人,自己是善?是恶?唯自知之。善导大师曰:“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岂有虚也!诸佛出世如恒河沙,自己如今犹在六道中不得自拔,便是其明证也。佛法是一面大圆镜,若能反观自照,自己的一切私心、一切情见、一切不为人知的本来面目无不原形毕露。纵然我们能带上一幅完美的假面具,将自己隐藏得天衣无缝、鬼神莫测,无非自欺,佛眼一眼觑破,定没处躲。古人曰:“人生一饭间,贪嗔痴俱全。今世上人,求其六根清净,不犯一业者几人?则茫茫尘世,大抵皆地狱之因耳,求其为饿鬼畜生尚不能得,岂可不寒心哉!”若无弥陀超世弘愿,必然随着业力常没常流转也。若乘弥陀本愿,则横截五恶趣,恶道自然闭,何不深生庆喜?有人以为往生只能带过去业,不能带现在所造之业,以为佛不能救现在造业之人。(不知过去业和现在业区别何在?佛何以会有过去、现在之分别?)若仔细反观,现在谁没有造业?《地藏经》言:“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反观我们自身,我们真没有一点恶念、恶行吗?(纵有善行,亦是轮回之业。)人贵有自知之明,何以只见他人非不见自己过?学佛之人若不深深反省自我,自以为善,而以善人自居,则慢心难除,我见难破,又不肯低首归佛,以如此心行而欲弘法利生,岂有不违佛意之处?如此行去,起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纵发清心,犹如画水,往往外现贤善而内怀虚假,以有漏杂毒之善欲生彼国,不可得也。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驶雨。我自己便是如此之人,不敢妄有非分之想,不敢对佛力有丝毫之疑惑,唯一心仰靠于佛,是智信还是迷信,我亦不知也。一介生死凡夫无非世智辨聪,何有智信可言?唯有归投于佛,任佛救度而巳。能被阿弥陀佛迷住,入弥陀之怀中,入极乐之宝国,甚觉心甘情愿。若不愿归顺于佛,而沉湎于“自我”之中,自以为聪明而不愿取巧,有佛力不靠,有方便不求,则不知何时何劫出娑婆也。
  《观经疏》曰:“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今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故净土一法于无相中而立相,无方之中而指方,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既不违于无相无不相之理,又能使一切生死凡夫藉此而有所靠,有所依。即相而证实相,即一方而入十方。正所谓‘见一佛即见十方诸佛,生彼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国土,能自利即能普利一切也’。此乃净土法门“指方立相”高妙之处。《安乐集》曰:“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若执偏空之理,以“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诽此“指方立相”乃心外求佛。犹为愚不可及!十方诸佛皆容得有西方净土,十方诸佛皆出广长舌赞叹阿弥陀佛,何以今人容不下西方净土,容不下阿弥陀佛?拒西方于心外,谤弥陀非自性。如此执理废事之人,不知将众生引向何处也?藕益大师曰:“十万亿外之极乐,独非唯心之净土乎?极乐国中之教主,独非本性之弥陀乎?奈何离此净土,别谈唯心净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宝王念佛直指》曰:“求彼佛,即求自心,非外求也。究自心,须求彼佛,岂他惑哉?如是则取舍欣厌,炽然著相,任我所求,岂复外心?如是愿求,佛所印可。与彼世之不识本心,愚痴无智,不求西方极乐之佛,但向自己肉团影妄心中求,谓是唯心净土,本性弥陀者,实辽远矣。”尚玄妙者,喜谈什么“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什么“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差别”,什么“事理无碍,自他不二”。一旦遇到事相上,但自是自、他是他,理是理、事是事,佛是佛、生是生。如此相违,执理而废事,理亦不圆也。《西方合论》曰:“若以外求他佛为未达,则内执己心不达犹甚。”黄念祖居士《大经解》曰:“念佛法门同于密法,是他力门,属于果教。行人发心念佛,仗弥陀本愿摄受,威神加被,护持行者,魔不能扰。复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诸大菩萨于一切时处拥护加持。故得远离魔难,安稳修持。仗他力故,化险为夷,称为易行道。或以谈他力为著相,应知他力亦是自心,自他不二,自他宛然。因他力而显自心,正是本法深妙处。”反观我们自身,真如弥陀乎?真处净土乎?凡愚之人,不知此法之妙,好言‘自佛’而讳言‘他佛’。《要解》曰:“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世智辨聪,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反不若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说本是好禅理之人对净土法门之非议,历代祖师大德对此早有批驳,今自称为专弘专修净土者,返借禅理而自毁净土,愚迷之甚,可悲可叹!)
  (八) ‘行持与教法’之说
  净土一法三根普被,上至十地菩萨,下至五逆谤法之人,无不乘弥陀之愿力而往生彼国。虽同乘佛愿,同称佛名,然个人业力所同有异,切勿以菩萨之行持而评五逆谤法之人,更不可因五逆谤法之罪而否认其往生之事!善导大师乃弥陀化现,自行化他之功固然令后人景仰,但善导大师于其教法中独在显现弥陀无机不摄的弘誓强缘,并未以行持的标准而衡量往生之事,更未以个人的行持而决定往生的标准,且自身亦以凡人之态归顺于弥陀。何须以善导大师之行持来非议他人?学佛乃自我修学之事,犹当反省我们自己,是否作到了严持戒律,不近女人;是否不说三宝、四众之过;是否不谈世事,少睡少眠……若能对照反观,则知自己无不以诸恶业而自庄严也。若常以诸佛菩萨之行业而检点自己,我们会感到无地自容,唯有深深反省之人,方知自身罪业之深重、业力之不可思议,若不乘托弥陀本愿力往生彼国,则地狱是一定的故乡也。幸好极乐世界广大无边际,有我等凡夫容身之地,何其幸也!弥陀大悲之深恩,何以能报?唯称名常报恩,自信教人信也!
  末法众生,被业力所逼,难免犯下种种过失,善导大师劝吾等随犯随忏,而从未言犯者不生之理,勿以个人之行持而论断法之是非,亦不可因个人业力之显现而否认佛力之不可思议!弘法者,既当护‘法’,尤当怜‘人’!何须以法论人(论己则可)?学佛之人如此之多,岂能都如佛一般圆满无缺?能因此而否认佛法之真实吗?正因如今之人行持无力,更欲彰显弥陀之誓愿,除人心中之疑,以开往生之路也!既知今时之人无力自行解脱,若又不许人仗佛往生,则不知叫人何去何从也。愿深思之!
  心佛众生既无差别,于一切众生,理应视之如佛,敬之如佛,而今反生轻毁,正显吾等乃‘罪恶生死之凡夫’也。而诸佛如来于诸众生,视若自己,不舍一人而平等救度。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凡夫我等,何能于他人妄生异议?印光大师曰:‘佛之深恩厚德,如天普覆。如地普载,不以一眚弃其本具之佛性。世之自高自大者,见一人短,即有千长亦不以为然。佛则不如是。以种种方便引诱众生,种出世因。纵青楼女子所作下贱,果能信仰于佛,常生惭愧,常念佛号,求生西方,亦可蒙佛接引,直登九品,与诸上人聚会一处。《龙舒净土文》详说所以然。凡列名有三十多,内有屠户渔人做酒者,即在风尘青楼女子者,皆言如能改业,固为最善,如不能改,当生惭愧,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果能信愿真切,亦可高登九品。’
  当知:“往生之功在弥陀巍巍的本愿力,不在宁弱怯劣的凡夫身,故不论善机恶机,往生在信非行。
  ‘在信非行’,并非排斥修行。而是欲生弥陀净土,不依靠自己修行之力。若论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持斋戒杀,济贫扶弱,随缘随力行五戒、十善、六度,乃是深信因果,愿生极乐净土的行者分内之事。只是欲生彼国之人,应该首先知道众生善恶虽然轻重不等,弥陀佛心却是平等普济。若能如此体悟,则善机感念佛德,更加力行善事以报恩,恶机蒙佛救度,自能洗心革面以行善。故生起真正报恩、行善的力量,其根缘来自对弥陀大悲的触动。
  人之内心若有弥陀的生命,自能以佛心为心,以佛行为行;喜行善事,乐恕人过。因为感受到弥陀爱护我们,使我们也会爱护他人;弥陀宽恕我们,使我们也会宽恕他人;更因获得弥陀惠赐庄严的极乐,蒙受弥陀偿还累劫的冤债之故。
  人虽不能爱护、宽恕他人,亦能获得弥陀的爱护与宽恕;人若一旦感受到弥陀的爱护与宽恕,也必能爱护、宽恕他人;若其不能爱护、宽恕他人,便是尚未体悟弥陀的爱护与宽恕。“触光柔软”乃是法尔自然之理,故一生造恶之机,若信本愿,蒙光摄护,便能“转恶成善”,这是自然之事。(克实而论,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何罪不造,何怨不结?负人之债,不可称量;所以不是自己宽恕他人,乃是请求他宽恕自己。)
  《大经》言:‘我若成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因有本愿,使人安心!使人希望!使人善良!因为不论如何,不论如何,南无阿弥陀佛都要救度!南无阿弥陀佛都必救度!”(慧净法师语)
  善导大师曰:“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闻者得救,称念必生,破戒罪根之人,踊跃入往生之道,下智浅才之辈,欢喜赴净土之门,一切群生,齐入得归,诸佛欢喜,龙于护持,是以如来特留此经止住百岁,悬收末代众生。善导大师曰:“万处三宝灭,此经住百岁,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末法众生尚且闻名得生,今时之人称念佛名,如何不遂往生?释迦如来于《大经》及《观经》中特别咐嘱流通六字洪名,远沾遐代,普济有缘,《弥陀经》中六方诸佛出广长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然愚痴迷惑之众生,不知弥陀大悲之深恩,反生非议。善导大师悬知末法众生,疑谤纷起,于《法事赞》曰:“世尊说法时将了,殷勤咐嘱弥陀名,五浊增时多疑谤,道俗相嫌不用闻,见有修行起嗔毒,方便破坏竟生怨。如此生盲阐提辈,毁灭顿教永沉沦,超过大地微尘劫,未可得离三途身,大众同心皆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缘”。不知弥陀弘誓深恩而妄生诽谤,闻此宜当深自悔责,痛自反省,乘托弘誓愿,出离生死海。
  善导大师为守护我等行者的信心,于《观经疏》曰:“若有人多引经论,证云不生者,行者即报云:仁者虽将经论来证不生,如我意者,决定不受汝破。何以故?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诸经论,尽皆仰信。然佛说彼经时,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又说彼经时,即非说《观经》、《弥陀经》等时。然佛说教备机,时亦不同,为此因缘,我今一心依此佛教,决定奉行。纵使汝等百千万亿言不生者,唯增长成就我往生信心也。纵使地前菩萨、罗汉、辟支等,乃至初地以上,十地以来,甚或化佛报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皆引经论,证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清净信心!上上信心!最上信心也!何以故,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为一切所破坏故。唯佛乃满足大悲之人,真语实语故;除佛巳还,智行未满,在其学地,由有正习二障未除,果愿未圆。此等凡圣,纵使测量诸佛教意,未能决了,虽有平章,要须请佛证为定也。若称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说,是义不如是。不印者即同无记、无利、无益之语。佛印可者,即随顺佛之正教。
  若所有言说,即是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业、正智。若多若少,众不问菩萨、人、天等,定其是非也。
  若佛所说即是了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也。应知。
  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益也。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乃由佛语真实决了义故。佛是实知、实解、实见、实证,非是疑惑心中语故。又不为一切菩萨异见异解之所破坏。若实是菩萨者,众不违佛教也。
  释迦指劝一切凡夫,尽此一身,专念专修,舍命以后,定生彼国者,即十方诸佛悉皆同赞、同劝、同证。何以故?同体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
  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
  行者当知: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
  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
  【二河白道喻】: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到西岸,亦长百步。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巳。此是喻也。
  次合喻者: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
  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
  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五阴、四大也。
  言‘无人空迥泽’者: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
  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嗔憎如火也。
  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嗔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乃由贪嗔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
  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
  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嗔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
  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巳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
  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沈生死,旷劫轮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以后,得生极乐,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窃以真宗叵遇,净土之教难逢;欲使五趣齐入,是以劝闻于后代。”
  大德既专弘专修净土法门,为众生的法身慧命着想,为佛教的兴盛发展忧虑,自应依祖师的教导,随顺弥陀之本愿,自信教人信,自行教人行,作如来之使者,弘真实之教法。如《大悲经》云:“何名为大悲?若专念佛相续不断者,随其命终定生安乐,若能展转相劝行念佛者,当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若欲深入了解净土宗旨,尤当依从善导一系之念佛思想,以生死心,倾听于耳,彻入于心。真能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自会至心信乐,欢喜踊跃。
  净土他力之妙法,难遭难遇,难解难信,佛祖深恩,碎身难报。彻悟禅师曰:“阿弥陀佛,于诸众生,有大恩德,众生不知也。分身无量,接引众生,方便设化,令生彼国。然则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如为众多,一人亦然。若以众多观之,佛则普为一切众生也。若以一人观之,佛则专为我一人也。称性大愿,为我发也。长劫大行,为我修也。四土为我严净也,三身为我圆满也。以至头头现身接引,处处显示瑞应,总皆为我也。我造业时,佛则警觉我。我受苦时,佛则拔济我。我归命时,佛则摄受我。我修行时,佛则加被我。佛之所以种种为我者,不过欲我念佛也,欲我往生也,欲我永脱众苦,广受法乐也,欲我展转化度一切众生,直至一生补佛而后巳也。噫,佛之深恩重德,非父母所可比,虽天地不足以喻其高厚矣。非闻开示,安知此意?不读佛经,安晓此理?今而后,巳知之矣,唯尽报归诚,拌命念佛而巳”。《大经》言:“今我众等,所以蒙得度脱,皆佛前世求道之时谦苦所致,恩德普覆,福禄巍巍,光明彻照,达空无极,开入泥洹,教授典揽,威制消化,感动十方,无穷无极,佛为法王,尊超众圣,为一切天人之师,随心所愿,皆令得道,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佛告弥勒,汝言是也,若有慈敬于佛者,实为大善。一切四众,永劫以来,展转五道,忧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生死不绝,与佛相值。听受经法,又复得闻无量寿佛,快哉甚善。吾助尔喜,无得疑惑中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也。弥勒白言,受佛重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如来以无尽大悲,哀悯三界有情,所以兴出于世,赞佛无量功德,宣佛名号利益,欲拯群萌,同生彼国,圆成佛道,以获真实之利。然末代邪见炽盛,故使三根普被、易往易行之法门变得越来越难。幸有善导大师之教法重现,使弥陀慈父之大悲本愿得以彰显!凡夫无明之疑云,在其光明摄化中,必然层层脱落,终将踊入弥陀大悲之怀中,共享弥陀的甘美果汁!
  今多言饶舌,直言无讳,既无私意,亦非强辨是非,只欲显露法之实义。若有偏颇不正之处,则为己过,非关祖师,亦望大德及同仁予以指正。
  “同一念佛无别道,四海之内皆兄弟”。既为有缘行人,同归极乐,愿能同尊祖意,同顺佛愿,以万德洪名而自庄严。则弥陀何处不现身,人间何处不净土?
  南无阿弥陀佛
  敬颂
  信心欢喜,一向称名
  念佛人随笔
  二○○○年五月二十日
  对本愿法门的管窥
  本愿法门在有来头。来源于善导的著述五部九卷。对唐初自力修道者的误解,他给楷定古今(楷模式地定论传古今)了。
  当时人误解韦提希是在菩萨,往生的人都是圣人了。善导大师引证《观经》中一句佛话:“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
  佛一句话说明了韦提希是凡夫,也判定了九品往生都是凡夫。同时也驳斥了当时认为下下品往生只有空头心愿,不能往生的谬论。
  当进有人误解认为具足不善的人也往生,肯定极乐国是化佛化土了。善导大师引证第十八愿证明了极乐国是报身佛在报身土,本愿佛力不可思议,所以善恶凡夫往生报土,所以信心称名必得往生。
  大师这一论证定天下了。
  有本《大阿弥陀经》(不是《无量寿经》),称赞阿弥陀佛说:“诸佛之王,光明之尊”。阿弥陀佛从二十一亿妙土接引众生的方便中,他选方便中的最胜方便,即持佛名号。
  善导大师把“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讲得深透极了。南无是众生信愿一心皈依;阿弥陀佛是度众生的佛法,也是佛四十八愿的体现,还是万德洪名的佛果。信愿行寓于六字中,佛大愿寓于六字中,净土经论总意义内含在六字中,佛全力,我心性力,法力无边,三力都在专念六字中。
  《观经》中说:“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我迷闷了50多年,“深心”该有多么深?怎么深呢?一生迷闷不解。
  善导大师著的《往生礼赞》,解释说:“深心即是真实信心。”
  我常想《要解》中藕益大师所说:
  “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这有什么根据呢?原来根据《观经》中佛说:“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更根据善导大师说:“深心即是真实信心”。
  善导大师说《观经》具有两大宗。一宗是观像观想,另一宗是持名。在过去我只认为下品下生念佛往生,而因此,持名一宗成立。通过学习,方知持名一宗在《观经》里佛有特嘱,如下:
  在《观经》结尾时:“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佛指下面一句话)。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请看善导大师原话如下:
  “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上来虽说定(观佛和念佛三昧)散(行佛事行善)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体会:原来净土三经之旨,即佛本愿就是劝人“坚信专念”四个字。
  善导大师在《般舟赞》里说:
  “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有人问:十八愿中说十念必生,又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上述二说是否矛盾。
  答:请看《观经》下品下生者,他是“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具诸不善之意,当然也曾经诽谤正法了。他为什么往生呢?只因命终之前一刻,能够回心念佛,亦可往生。关键在于十八愿指的是诽谤正法五逆十恶,他是死不悔改。如果他回心念佛,乘弥陀本愿,不论有多大的罪无一不往生。往生后不是不用再修了,而是下下生者满十二大劫的再修时间,方才花开见观音大势至讲法。只因弥陀本愿他力不可思议,故得往生。
  本愿力有多大呢?
  《要解》中藕益大师和善导大师口径一致:
  他说:“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
  九祖的意思是:文殊、弥勒、佛位的人不但可以往生;万恶谤佛的人,只要回心念佛,无一人被拒在极乐之外。为什么?弥陀本愿大力如此。阿弥陀佛他心甘情愿把他四十八愿佛功德、全给信愿持名的人。谁信得及,一向专念必往生。弥陀佛意如此。我们至今世没往生,只因不具三心,持名不专。
  问:经上说十念一念亦得往生。善导大师为什么黑天白日夜以继日地念佛呢?他自己为什么不创立一个本愿法门?印祖他的文钞不少本,怎不见他创立本愿法门?为什么?日本人也尊崇善导为第一祖师了,日本人提倡本愿法门,是发展了善导大师的思想吗?
  答:个人管窥大胆请教指正:善导、藕益、莲池、印光诸祖都是深信发愿一向专念佛的典型,是一向专念的老祖宗了。他们不是不会创立本愿法门,只因开了这个头儿,你创一个法门,我创一个法门,那就是分裂、削弱、沦落、败亡的开端先例。这是第一原因,太不可创立了。诸祖强调信愿坚固,专修不杂修,信愿行不可偏增偏废。请看净土三经,信愿行三有时在特殊情况下,起连销以一带三的作用。
  再请看《要解》中“问:十念一念,并得往生,何须七日?若无平时七日工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净土或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
  学生敬请学本愿法门者,听九祖的话,“《净土或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
  学生管窥:认为学习善导祖训,加强理解本愿,加强信愿一向专念。这是完全必要的。
  请看善导大师在《往生赞》中说:
  “但有专念(学本愿法门者,不可忽视专念二字)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善导祖师创立本愿阐明佛意,他的一向专念的示范说明了:南无(众生之机归依)阿弥陀佛(本愿佛法摄受)。只有专念佛号,才体现了佛号内含信愿行,也内含佛一切功德。如果只信愿本愿独彰,而念佛不专,虽有一念十念往生先例,但确实偏离善导祖训。即: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如祖训诫,如果本愿法门忽视“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他们确实也偏离了弥陀佛本愿。那么本愿法门如果不偏离弥陀本愿,切实作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了。那么还另创造一个本愿法门,从信愿行三的净土宗分裂出去创新立异干什么?
  过去创新会集本的人,因祖师们反对而告终。现今创造会集本的人,被世人反对,早早晚晚也必定因为坏乱经法而告终。如果在中国现在有人对净土宗信愿行三看不贯,硬把十三位祖传的佛经的净土宗改造创新一下,或者引进外国从中国传去的后进宗派,用他们创新的子孙法门来改进他们祖宗的传统的完整体系,岂不是在倒退吗?这跟创新会集本坏乱了佛经祖训比一比,其结果可想而知。
  学佛经祖训切戒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听了莲池大师的话:“举其名兮,兼众德而具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我创一个“专持门”。如果听了藕益大师的话:“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你创一个“信愿门”。如果听到了善导大师说“纯他力”三个字,他创造了一个“纯他力门”。如果听了印祖说:“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万不漏”。某人创造了个“三专法门”……如果看到了日本僧人娶妻生子,若有高人要改革开放引进日本的先进佛教,创立一个“还俗派”,这样的话净土宗岂不走向衰亡了吗?要防祸于未然啊!学生浅见短识,敬请高贤指教!
  初长吉合南
  2000年5月1日
  附:圣苏法师的回信
  初长吉居士:来文对善导大师本愿念佛思想把握甚为稳当,亦即“两种深信,一向专称”是本愿念佛之内涵,信行一体故,不可偏废。
  本愿念佛乃是本源于本愿文中的“乃至十念”,此“乃至十念”善导大师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声”。吾等既非临终机,则不可仅以为只是十声、一声,而当尽形寿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若契入本愿之理,此一向专称则为必然之行也。参见《净宗讲义》p42“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之文)。若有以此处之“乃至十念”当为“定只十念”,则有背佛经祖语,非本愿法门所说之念佛。
  可能居士接触本愿法门有关典籍有限,对所谓“本愿法门”略有误解,对善导大师念佛思想教理上尚有含糊处。今为寄有关宝典数部,详读之后,自能释然,而知本愿法门非今人独创,亦非日本净土教某一流派,而完全是善导大师之“弘愿”思想。若不喜“本愿法门”之字眼,或可用“弘愿门”,实则“弘愿”即是“本愿”,善导大师互用之。善导大师依道绰禅师“圣道、净土”二门之鸿判,更细判净土门为“要门、弘愿”二门,意在明了方便与真实,由方便而导入真实也。依要门杂行,则千中无一;依弘愿专修,百即百生。含糊笼统、则行人不得旨归。善导祖意后学不得不知,不得不遵也。
  若有人误解本愿,等待临终十念、一念者,当劝其“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以行摄信,信在其中;荒废称名,难免落空。
  释圣苏  合十
  2000年5月26日
  致西安市佛协
  南无阿弥陀佛  西安市佛协:
  最近,一些地主性的佛教报刊,登了几篇批判“本愿法门”的文章,也大都提到了我的名字。读后,觉得作者颇有破邪扶正、弘法利生之心,深为随喜;但也看出其对本愿法门误解之深;对净土门一些基本常识、基本理念认识错误;至于一些出于情绪而无中生有的言辞指责,更不值一提。
  本欲保持沉默,因佛法本是应机之教故;既非其机,又不愿平心静气坐下来探讨教理,对谈则益增戏论,于对方为无益,于法门为有损,何苦多事!但听说有人将这几篇文复印多分散发,不明教理、不知事实之人遂信以为真,奉为标准;反映到佛协,也使佛协组织一时难断。我既是一个生死凡夫,受人诟辱,本属应当,非但毫无慢怒,更觉如夏日凉风;但事关法门兴衰,众生解脱,应该有一点正面的回复,俾使佛协组织明辨是非,更好地弘扬正法。
  对“本愿法门”的指责,集中起来有两方面:一是政治方面,说本愿法门是日本佛教,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有日本人出钱支持;二是教理方面:说本愿法门是邪说,不符佛法道理。
  有无政治目的,留待政府去说,何必早下结论。至于说本愿法门是不是就是日本的净土真宗,或者是日本净土教的某不流派,我想还是引用目前弘此法门最力,著述等身之台湾本愿山上慧下净法师,1999年12月15日,给我本人的一封信中的有关内容为佐证(见附后),最为真实。这一段文,本是因为台湾有些人对上慧下净法师弘扬本愿而又很少提及“日本、净土真宗”表示不满,慧净法师表白自己的观点而写的;本是私人意见交往,不宜公开,为防引起不必要之斗诤故。现予公布是想让人看看慧净法师本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
  需要说明的是,本愿法门与日本净土教确有不容割断的法脉 关系,即是:皆承续善导大师一流法脉,皆以本愿--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立宗判教修习。但由于国别、历史、民族性等差异,在度化众生的方便上,便各有不同。如日本净土真宗僧人取在家相,此在汉地则殊为不宜。
  我个人的看法是:人家的长处,我们要汲取;一时、一地、一民族的特殊度化方便要予以尊重;同时可以引为借鉴,以开创适合自己时代、国家、民族、传统等的度化方便。
  佛法有定规,有不定规。所谓定规,即是根本真理,亦即经典及祖师论释所诠释的佛法真理。这是普遍的、永恒的,不依国家、民族、个人、时代等而改变,能改变的即不是真理。在大乘佛教,于圣道门而言,真理即是佛性;于净土门而言,真理即是弥陀本愿名号;这是十方法界,任一众生普同共遵之法。
  弥陀本愿救日本人,也救中国人;救出家人,也救在家人;救善人,也救恶人;救古人,也救今人,救尽未来际一切众生。我们不能因为日本人学习本愿、弘扬本愿、得本愿救度,自己就不学、不弘、不得本愿救度;这是一种非常狭碍的、愚痴的、世俗仇恨的民族心理,连世间正人君子尚且不齿,而况为佛弟子,本当敞开怀抱、广发大心、自度度人,怎么可以自绝于真理!当初,中国祖师没有因为佛教是外邦宗教而予拒绝,日本法然上人亦依中国善导大师《观经疏》而开宗立教,这都是勇于追求真理的典范。今天,有的人听说“日本佛教”,马上联想到日本人侵略中国,联想到日本僧人娶妻食肉,便以世俗情见断定:“日本佛教”是错误的,是故意要毒害中国人的;而不是去研究其教理,以教理论判。这在一般世俗人本也难免,但作为认真于佛法者,作为大德法师,作为一级佛协组织,应该以理智明辨教理。
  日本之净土宗,是由八百多年前的法然上人,依善导大师本愿念佛思想的开创的。法然上人教化甚广,弟子甚众,犹如中国禅宗一花开五叶,法然上人门下亦分五流,所谓西山流、镇西流、九品寺流、长乐寺流和净土真宗;以后又有更细的分派。虽有这么多流派,但任何一流派皆尊善导为高祖,皆本阿弥陀佛本愿开展宗义。在净土宗各流派之间,以及净土宗与佛教其他各宗之间的法义比较、相互激扬的过程中,净土宗义也就十分发达起来,教典的研究十分深细,著述十分丰富,其对弥陀本愿的阐述尢为著力。中国现代净宗大德,黄念祖老居士著《大经解》,即引用日本古大德《无量寿经》注疏二十余种之多,足见日本人对于《大经》弥陀本愿宗义研究上的长处;而中国古德之著述极少故,亦少引用。对上述这些情况一无所知,就简单断定人家错误,甚不恰当。
  反观我们中国,自唐武宗会昌法难之后,很多典籍便从中国消失。最著名的净土宗他力本愿思想宝典:昙鸾大师《往生论注》、道绰禅师《安乐集》、善导大师《四帖疏》等,迟至清末民初才由杨仁山居士托日本友人传回。由于一千余年祖典失传,法脉中断,致使后来净业行人,无法系统了解把握善导大师一流本愿念佛思想,中国净土教也就一直沿循着诸宗融归之路传续着。虽然弘扬净土大德也莫不注重本愿,但多少难免自力之影响;又并未如善导大师将净土门鲜明地分为“要门、弘愿门”,而是揉合乃至旁附他宗解释净土,使得行人无法把握要领。近代之印光大师因拜读过《往生论注》、《观经疏》等祖典,因而他力本愿念佛思想则甚为浓厚。(太虚大师有评。我个人认为,虽列有十三祖,印光大师思想最接近善导大师。)
  所谓佛教之不定规,即是度化众生的方便,则有无量无边。结合特定的时代、地域、民族等,便有特定的教化方式,然无非是菩萨度生的善巧,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见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丰富多彩的度生方便,若不违佛法根本教理,则理当随喜赞叹,感动于佛法教化之善巧、菩萨度生之慈悲,亦益加体现出佛法真理的普遍适用性,岂可以自己的情感喜好妄加批评!如中国佛教徒普遍素食,而南传僧人亦且肉食;佛教发源地印度,并不见所谓八大宗,而中国的祖师则结合中国民族特点创出大乘八宗;著名的“百丈清规”,亦是中国祖师之独创。此等事例,不一而足。今日本真宗僧人,荷妻食肉,岂非菩萨之慈悲度化方便?当考求其教理,不当指责其形相。我们可以不学,但必须尊重,这也是尊重佛菩萨之慈悲善巧。有如此心量,方能促进佛教国际交流,促进佛法在当今世界的普遍发展。
  又当仔细考察佛教在世界各国不同时代,成功弘传过程中所创立的方便教化方式,开拓顺应现时代的教化方便。国家也明确地提出“要积极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世俗社会对我们提出了鲜明的要求,佛教界的回应不是过于被动与迟缓吗?看看现在的佛教界,几乎以二堂功课、经忏佛事、造像建寺、旅游烧香,为全部的“佛法”,是多么贫乏、虚弱。真有大心菩萨,处在佛协领导、一方长老的位置,应该是睡觉也睡不着吧。
  心中没有真实佛法的人,所作无非世间之俗务,即使身披出家之袈裟,无异剃头俗汉。可悲可叹!
  西安,是中国大乘各宗发源并昌盛之地,有深厚的底蕴、雄浑的气度;当今佛法之振兴,西安这一块佛法灵地也必当有一番惊人的作为吧!在开发大西北的浩浩东风中,诸佛子有无觉得自己身上任重而道远呢?作为西安市佛协领导下香积寺的一名普通僧人,我深切地希望西安市佛协能作振兴现代佛教的领头人。
  顺便破斥《本愿法门与净土法门的三不相应》文之谬见:
  一、本愿法门即是善导大师所说“弘愿门”,净土二力法门即是“要门”(参见《四帖疏·玄义分》)。“要门”、“弘愿”皆是净土门内修习法门。原作者不知,以净土法门只是二力法门,故有种种谬见。
  二、本愿法门“专仗佛力”为宗,无需与二力法门相应,如不可言:“净土宗念佛与禅宗明心见性不相应”,以本非同一法门故。
  三、本愿法门佛力为外缘,专仗佛力之心即是内因;专仗佛力即是内因外缘和合,必得往生。
  四、本愿法门,信行一体。善导大师有“二种深信”之劝发,亦有“一向专称”之教诫;亦且更多地从行入手,以行摄信,劝人念佛。如释第十八愿文,则往生略去“至心信乐”之文面解释,而摄入称名中,释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原作者不知此,谬以为本愿法门只讲“信”。
  五、本愿门信之内涵,圆具愿行故,信心一念必得往生。如《大经》本愿成就文:“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此信心以名号为体,名号则是“五劫思惟之本愿,兆载永劫之万行”,愿行圆满之果。信受名号之信心,自然具足名号中之愿行,此愿行是佛之愿行故,必然往生。善导大师释六字名号本体具足信、愿、行三义:曰:“南无者,即是归命(信顺);亦是发愿回向之义;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原作者不知本愿法门信之内涵,不知本愿法门信愿行一体圆具于六字名号中,又有“信行一体”、“机法一体”、“愿行具足”等妙义,妄加二力法门之隔别、先后、自力造作、定三之信愿行,测度本愿法门一体圆具、无先后、非造作、全佛力之信愿行,如以尺量空,永不能尽,反说虚空不合彼之尺寸。
  六、“功夫成片才算上了弥陀大愿船”,是原作者私见,无经文祖释之证;最能吓人。依善导大师:“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即是乘佛愿船;依龙树菩萨:信心即为乘上佛愿船。要之,信、念佛名即上愿船,以六字名号之本体即是大愿船,非字字名号外别有愿船也。
  七、“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乃圣道人常谈,以彼不念西方弥陀求生净土故,好言“何用念弥陀,自性即是弥陀;何需求生净土,但令心净则国土净”,以有碍于净土教义故,古德屡破之(详见《净土十要》)。善导大师言:“不得信受他人语,但令心净此皆净。若道直同诸佛国,何因六道同生死。”今引为净土法门之理论依据,恰成颠倒。净土门之理论依据者,四十八大愿也!缩之第十八愿,六字名号。此净土门最基本常识,原作者不知,故有旁附他宗,妄说净土之谬。
  八、以圣道门论:心性周遍,本无内外,故绝无“心外求佛”者;以净土门论:正不妨妄想心识外,炽然求西方阿弥陀佛也;所谓净土门之义者,指方立相也。
  九、“以念佛为正行,念佛外余善为助行,正助双修,往生更有把握”之说,直与善导教释相反。善导大师以称名为正定业,以“读、观、礼、赞”为助业,除此五正行,余皆杂行,言:“自余诸善,悉名杂行”。杂行之人千中无一往生,专修之人百即百生;劝人以五正行入“一向专称佛名”之正定业称名,而舍杂行杂修。今以诸善为助行,劝人行之,即是劝人行杂行也,最能误人。
  建议一:或以西安市佛协,或以香积寺的名义,组织净土宗义公开讨论,让大家都发表各自意见。
  由于众生根机不同,对佛陀所说教法产生不同的理解,是完全正常的,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由于不同的理解而产生一些争议也是完全正常的。只要是站在探讨教理、护持佛法、爱护众生的立场,以大度虚怀的心量,抱着严肃、严谨、公平、公正的态度,依佛经祖释展开讨论,甚至争议,对于激扬宗义、教契时机、弘扬佛法都是健康有利的。纵观中外佛教史,不论是印度的部派佛教之争、大小乘佛教之争、唯识中观之争,还是中土大乘八宗各别教义的阐扬,都大大地促进了佛教顺时契机的发展。当年玄奘大师游学印度,与各宗学者亦多辩论,誉满全印。目前,佛教界这种公开探讨宗义的气氛十分淡薄。统辖诸宗祖庭,尤其是净土宗善导大师祖庭的西安市佛协,最具资格组织这次净土宗义公开探讨的活动。
  建议二、香积寺是净土宗祖庭,净土宗是目前人数最多、最具活力的佛教宗派,香积祖庭若能振兴,不仅对于西安佛教、陕西佛教,乃至对于全国佛教,对于国际佛教交流,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重振香积祖庭,我认为:第一、必须确立专依善导,专修念佛的宗风。越专越好,越有特色,善导大师最注重“专”字。第二、必须走研习教义、弘扬佛法的路子。第三、必须放开心量,以全国乃至全世界净土宗徒为依托,使他们都能了解祖庭、向往祖庭、热爱祖庭、关心祖庭、支持祖庭建设。第四、必须广纳人才。第五、必须取得政府有关部门、上级佛协组织的支持配合。
  今年四月,香积寺僧会议通过,准备依善导大师之祖制,将现行一般丛林所用早晚功课改为专修念佛,以符“定业称名,万修万去”之宗旨。这本来是承续千年法脉,光大专修宗风的积极举措,理当鼓励支持。试想,如果西安市佛协下诸宗祖庭都能重兴本宗、光大本门,岂非佛教之幸事!以诸宗悉衰故,唯净土一宗堪有此力势;诸宗悉归净土,净宗兴亦是诸宗兴,此大好事;但听说有一位禅门大老,竟然当着本昌法师的面讥讽说:“听说香积寺出了祖师,要改早晚功课”。真是无理之至!肆意干涉别宗别寺内务不说,亦且只知照顾门面,不知佛法贵在教契时机,普使众生得究竟实益也。
  三、关于如何积极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所谓“相适应”,并不是一个消灭一个,必须是在保留各自本质存在的前提下,又能彼此协调发展的。
  佛教的本质即是出世解脱;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存在即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社会各界(宗教界也不例外)服务于这个中心任务。这样,以出世解脱为指向的佛教,必须与以入世经营为指向的现代社会之间产生冲突。
  世俗社会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致现代的佛教几乎放弃了出世解脱的本质,纷纷屈服于世俗压力,日益成为一种商业的、世俗功利的“佛教”。既然放弃了自己的本质,“佛教”也就不再是佛教了。这样的“形式佛教”,引起了教内外有识之士的共同忧虑,纷纷要求“佛教”要走信仰的道路,要改革,要振兴,要给我们这个时代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希望;这种要求的集中体现,就是“相适应论”。如前巳述,“相适应”,决不是抹杀佛教出世解脱的本质,而是要求佛教在保持出世解脱这一本质存在的前提下,又能顺应当今的时代,亦即“即世间而出世间”。
  如果不能从佛教教义中找到这种“即世而出世”的理论依据,并能在佛教修持实践中落实的话,所谓“相适应”永远只是空话。大乘佛法虽皆盛谈“即世出世”之理,然于末法众生究竟能落实于修持者,则唯有净土宗;而净土宗内二力法门仍非究竟。我们见闻到不少依二力法门修持的人,为了求念佛功夫积累资粮往生,与家庭、社会关系甚为疏离,或者说紧张;自己也整天处在担心惊恐中,对于如何往生没有把握。
  唯有善导大师专仗佛力之本愿念佛思想,最能契顺当今时代,即是:不论出家在家身份,不论士家工商职业,不论时间忙闲、修行深浅、念佛多少、烦恼轻重、罪人福人,若一向任凭弥陀本愿、一向称念弥陀名号,仗佛力故,无有一个不往生极乐世界的。
  如是弥陀本愿救度法门,不仅与现分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亦普遍适应于一切时代、一切社会形态、一切众生。故经言:万年后之时代,众生极为浊恶时,一切经法悉皆灭尽,以不适应彼时众生根机故;特留此念佛一法住世,度尽一切众生。以念佛一法,仗佛力故,不赖自力修持,彼时浊恶不堪众生,正可但闻佛名,但称名号,悠而往生极乐;如经言:“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善导大师言“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偈曰:
  弘弥陀本愿 顺时代根机 即世而出世 至极大乘法
  尽十方来际 唯此念佛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如需了解本愿法门之教理究为如何,可详读上慧下净法师所编丛书--净土三经及诸祖论释。
  香积寺 释圣苏 敬呈
  二千年五月二十九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