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大师在重庆
虚云大师在重庆
虚云大师在重庆
内容提要:
关键词:虚云大师 重庆佛教 护国息灾大悲法会
作者:道坚,中国佛学院硕士、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重庆佛学院常务副院长
虚云大师俗姓萧,字德清,号幻游。原籍湖南湘乡,光绪九年(1883)至福州鼓山涌泉寺出家。曾巡礼佛教四大名山及佛教名宿,以禅门宗匠,称著于世。修复佛教寺院八十余处,历任福建鼓山、广东南华、云门诸大寺住持。1953年被推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1959年圆寂于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世寿120岁。师一生弘法阐教,著述宏丰,护国佑民,受到朝野各界人士的推崇。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国难当头,民不聊生,虚云大师广行菩萨济世之法门,救度无数。1934年,应广东李汉魂将军等人之请住持南华寺。1936年,当时日军侵华,虚老要求全寺大众每日礼忏,为前线官兵祈福消灾;全体僧众减食节粮,赈济灾民。1941年,广东曲江县严重缺粮,虚老捐出二十多万元,赈济灾民。
1942年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派屈映光、张子廉等人,来到南华寺,礼请虚老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大悲法会”。这次法会因缘,虚云大师来到重庆,开始了近两月的重庆弘法之旅。
当时为抗战时期,民国政府迁都重庆,称重庆为“陪都”。许多佛教大德或在或讲学,或弘法,或隐居。如中国佛学会迁至重庆长安寺,欧阳竟无在江津县创支那内学院蜀院,太虚大师在缙云山创办汉藏教理院等,一时善士云集,重庆竟成中国佛教之中心。
虚云大师于1942年十一月六日由南华寺启程,辗转来到重庆,主持“护国息灾大悲法会”,法会于慈云寺、华岩寺同时举行。1943年一月二十六日,法会圆满结束,大师回粤。虚云大师在重庆仅有两月时间,但这两月的弘法,于国于民于教的影响,却有重要历史意义。
一、护国息灾大悲法会缘起
护国息灾大悲法会的建立,与当时的时政密切相关。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蒋介石迫于全国抗日呼声的压力,于7月17日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布对日作战。随着北平(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相继陷落,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危在旦夕。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被迫发表公开宣言,决定迁都重庆。此后,国民政府及中央党部、军事委员会等陆续迁往重庆。重庆成了抗战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中心,同时也成为侵华日军的重要军事目标。侵华日军一方面加快地面作战,一方面运用空中优势,对民国政府首都“重庆”进行惨烈的大轰炸。自1938年2月18日始,到1943年8月23日止,日军出动飞机9000余架次,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轰炸中市民被炸伤亡30000余人,毁坏房屋30000余间,直接损失不计其数,使全国人民特别是重庆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国破家亡之际,中国佛教徒以积极的济世之仁,参与到抗战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1、以佛教信仰力量,安抚人心
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灾祸连连,民众遭受空前灾难。人民需要强力的外护,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当时中国人民的信仰以佛教信仰为主,仅出家僧尼就有80余万众。
国民党要员在家国不幸,战事失利之际,也多求助于佛教信仰,或谈经论道,或赈济灾民,或吃斋念佛等。如国民政府主席林森(1868~1943),生活俭朴,性喜佛法,主张不杀生、素食,跟随太虚、慈航、圆瑛等法师学习。他极力保护寺产及僧众安全。曾以政府出资,在南京中山陵园前兴建藏经楼,与太虚大师等人发起影印《龙藏》十五部,分赠国内各大学图书馆,对佛法之弘传,贡献极大。
历任外交部次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政治委员、宣传部长、中山大学校长、考试院院长等职的戴传贤(1890~1949),为近代中国佛教的重要护持者。戴氏生于四川广汉,法名不空、不动,于佛学方面,显密兼修。曾参与阻止庙产兴学的护法行动;日寇侵华后,每天讽诵经咒,希望以佛教信仰力量,达到治世治身的目的。会同蒙藏佛教领袖,先后修仁王护国法会、药师佛七法会、时轮金刚法会等,以佛教精神团结各民族人民,致力于佛教抗日救国运动。曾有《戴季陶文存》等书行世。
担任司法院院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居正(1876~1951),号梅川居士。受太夫人影响,信佛虔诚,并极力护持佛教。与戴季陶二人共被推为民国以来,护持佛法的两大官员。他的佛学主要著作有《梅川谱偈》。
担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的吴忠信(1884~1959),抗战期间,在少数民族中推行中央政策,以安定边疆,团结抗日。1940年,国民政府以吴忠信为特使,主持第十四世达赖坐床大典,极为成功,并组织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
历任浙江民政长、山东都督、省长等要职的屈映光(1881~1973),专志学佛及救灾慈善事业。先后皈依谛闲、大勇、班禅、白普仁、贡噶呼图克图等,显密兼修,为近代佛教的重要居士。
如上所举民国政府要员的护法事业,可见朝野信仰之一斑。因此,为了实现佛教救世的目标,安抚民众,特举办护国息灾大悲法会。
2、以佛教大悲精神,唤醒民族团结抗战意识
佛教以大悲救世著称,对团结民众,唤醒民族积极参与抵御外侮有极大作用。如高丽国曾因外侮当前,二度镌刻《大藏经》,一次是为了团结国人对抗契丹兵之难,还有为了祈愿击退蒙古兵而发起的镌刻藏经事。在民族存亡之关键时刻,以佛教信仰为纽带,团结各族人民,争取自强不息,抵御倭寇。
佛教在中国流传近二千年,在民众中有极大的号召力及影响力,国民政府为了团结各族人民,一些政要纷纷发参与民族宗教事务。如1934年,屈映光、赵夷午、段琪瑞、汤注心、韩大载等发起组织“菩提学会”,引导名流佛教人士学习佛法;1935年,潘公度、俞佐延、施文冉、余候城、刘百闵、陈肇瑞、何子言、五廷松、罗桑倾培、程霖生、马超愚等发起成立“蒙藏学院”,精选僧俗学生学习蒙藏文化等。这些政要发起成立各种佛教组织,既可满足个人的信仰建设,也可以佛教的大悲精神,团结民众,达到经国治世的目的。
1935年8月,北平佛教徒举办大规模的盂兰盆法会,诵经追悼华北抗战中的阵亡将士。上海、湖北、山西、陕西等地佛教也为之呼应,在当地举办了类似法会。
1936年5月,上海佛教界举办护国息灾法会,76岁高龄的印光法师在会上首倡献金以救灾护国。翌年1月,上海佛教徒又举办了护国和平法会。
1937年10月,重庆佛学社为反对日本侵华,启建护国息灾法会,释能海主坛修法。以后,各地也纷起举办法会,以支持爱国抗日,蔚为佛教之盛观。
1939年九月,戴季陶曾在民国政府陪都重庆发起护国和平法会,亲率中央地方官员、蒙古王公、康藏大族及社会贤达一千多人参加,普请显密诸宗大德,修建无遮道场,虔求抗战胜利,怨敌降伏,宇宙清宁,人民安泰。
到1942年,国军无力平息倭寇之患,日军对重庆的大轰炸造成民众损失巨大,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惶惶。为了初安慰民心,团结各族人民,有必要再次举行佛教大法会,让死者得安息,生者得安慰。
3、肯定僧伽救护队等佛教运动的积极作用
民国时期抗日僧伽救护队等爱国团队的成立,对提升民族气节,振奋民族精神,可谓功不可设。然而,僧伽救护队的成立,同时也是佛教与政治斗争的结晶。
说起抗日僧伽救护队,就得提到唐生智将军。这位在国共两党之间都吃得开的将军,曾结识佛教东密居士顾畴(字伯叙,号净缘居土,江苏淮安人)。从此虔信佛学,取法号法智,自命为佛教将军,并以佛教治军,士兵均佩带“大慈大悲救人救世”胸章。1936年,唐生智出任国民党军训部总监,想以佛教的名义收编僧侣为已用,强迫命令各地寺僧编入壮丁队接受军训。出家僧侣持不杀戒,素食僧装,以修行为务,如何上得战场?但唐氏以外侮当前,出家人岂可置身事外?一时,天下僧侣惶惶不可终日,怕被抓为壮丁充军。
为了抗争令出家僧尼还俗从军的违反佛教规定的做法,太虚大师致电二中全会,并致函训练总监部杜心如教育处长,转呈唐生智,要求一律改僧尼军训为救护队,才符合佛教的宗旨,得到杜氏的回复。后经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人多方支持,僧伽救护队正式成立,在前线开展救护工作,在后方宣传战地救护知识,其勇敢精神,获得国民政府的高度关注。
抗战时期重庆有两只救护队,一是慈云寺僧伽救护队,由乐观法师率领。一是华岩寺僧伽救护队,由华岩佛学院及寺院青年僧人50人组成。救护队隶属于重庆市空袭服务救济联合办事处,深入第一线,救死扶伤,“在近两年时间内,他们冒着浓烟烈火,踏着灼热滚烫的瓦砾,穿行于断垣残壁之下,救出了数以千计的受伤难民。1941年重庆大隧道惨案,该队除赶往现场救护外,并于大隧道洞口内施放焰口佛事三天,超度死亡同胞,颇得舆论界好评”。为了表彰这些佛教爱国团体,国民政府以法会为缘,礼请高僧大德参预法会,以肯定其利国利民的事业。
二、护国息灾大悲法会的筹备
虚云大师应邀到民国政府首都“陪都”,举行“护国息灾大悲法会”四十九日。共住重庆二月余,这期间,虚云大师与教内教外,广泛交流,对当时佛教的影响非常大。此次空前盛会,是由国民政府要员发起的。
1、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的发起
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戴传贤),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对护法事业有高度热情。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戴氏跟重庆华岩寺方丈宗镜大师过往密切,便经常来到离市区23公里的华岩寺住。宗镜大师是一位学问修持都很好的方丈,许多民国党要员都归依在他的座下。他曾创办“天台教理院”、“华岩印经院”等,曾亲自校勘达摩禅师《血脉论》等,在印经院出版,发起续修《华岩寺志》,在民国时期的佛教界有一定威望。
戴季陶住在风景秀丽的华岩寺中,一共达四年之久。现华岩寺禅堂的石柱上还存有他撰写的一幅对联,“说空不是说有不是,问诸士如何下手?看真不得看假不得,在吾侪好自作人”,可以看出戴氏的佛学造诣之一斑。
戴氏发起组织佛教界联合“护国息灾和平法会”,华岩寺分设八个坛同时举行。戴氏住在华岩寺观音堂旁边的退养寮,亲自督促法会事宜。由于担心敌机轰炸寺院,法会仅举行了七天就结束了。后来,戴氏夫人病逝,他礼请华岩寺僧众做了49天的大道场,安慰其夫人的亡灵,还将遗体安放在寺边的林地里。
2、司法院院长居正的参与
另一位与宗镜大师交往甚厚的是司法院长居正,在工作之暇,常来华岩寺神游。久之,干脆在华岩寺接引殿旁修造一栋长五间、横二间的茅舍,四周用竹篱围着,成为一处简朴的居所。一般星期六或星期天,他都来华岩住一二天,与方外之士谈禅论道。
华岩寺方丈宗镜法师为了支持抗战,曾腾出房间,供经济部办公,部长翁文灏常在寺内办公。市区容易遭受敌机轰炸,许多官员和社会名士利用假日,常到华岩寺来烧香拜佛,或作休闲游。因此,华岩寺就把方丈院左边的小院开辟出来,专门用作接待社会贤达之用。小院名曰官厅,悬清代著名书法家龚晴皋手书“闲云野鹤”大匾。官厅有宽敞的接待厅,也可作为会议厅,壁上装点名家书画,雅致而古朴。穿过官厅,里面是一个小四合院,有数个别致小屋,专门接待政府官员。再往里走,一左一右两个稍大的房间,被安排为小型会议室,方便国民政府在此临时办公用。院外辟为后花园,松竹梅菊,曲水流霞,有苏式园林风格。为了防备敌机空袭,后花园下有防空设施,用钢筋混凝土建成,可容纳数百人。
3、礼请虚云大师主法
同住在重庆华岩寺的戴季陶及居正两大要员,在与宗镜大师的交流中,总结上一次举办“和平法会”的经验,决定再次举行“大悲法会”。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也是一位佛教徒,在听取了戴氏的汇报后,同意由国家出资,在华岩寺和慈云寺,同时举办“护国息灾大悲法会”。为何法会定在两大寺呢?可能一方面照顾到众多国民党要员与华岩寺的关系,另一方面照顾到与蒋介石关系比较密切的太虚大师。太虚大师作为佛教改革的中坚力量,当年常住慈云寺,国民政府不得不考虑这位青年佛教领袖。
对于主持法会的人选问题,就再不像“和平法会”那样人多庞杂,打算礼请全国知名大德。当时佛教界德高望重者,首推虚云大师,虚云大师已是103岁高僧,正主持修复六祖道场南华寺。于是,林森委托在佛教界有一定影响力的屈映光等到南华寺,礼请虚云大师。
1942年11月6日,虚云大师由南华寺启程,途经衡岳进香。虚云大师带著侍者唯因、代表屈文六(映光)、迎接虚老的张子廉居士,加上显明法师一行四人,由公家机关派汽车护送至重庆。
三、虚云大师提出修法的五大条件
作为百岁高龄的虚云大师,历经朝代更替,深得民望。据《虚云和尚书问·上林主席书》中所载,虚云大师主持修复南华祖庭之际,屈映光、张子廉未见,言及受林森主席委托祈请主持法会事宜,当下觉得是推广佛教影响的机会,提出若要修法祈福消灾,需五大条件具备:
1、大赦天下
国民政府有关于大赦及其权限的制定,孙中山就要求总统有大赦的特权,而不经过政府讨论。根据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国民政府有“行使大赦,特赦及减刑”的权力。
民国时期中央或地方都不止一次实行过大赦特权。早在1918年,云南都督唐继尧礼请虚云大师做祈福消灾法会,当时虚云大师就说:“心佛一体,感应道交。公办此事,为国为民,幽明普利。纳愚见于佛事之先,请公定三事。”这三事就是三个主持法会的基本条件:“一、道场起经之日,全市禁屠。二、大赦牢狱。三、赈济难民。”当时唐氏觉得第一、第三条没什么问题,但第二条大赦牢狱是中央司法主权,不能擅自作主。当时虚云大师说,中央现在自顾不暇,哪里还管得了你省市这些个小事,只要与地方主管司法官员商议,就可以推行。于是,唐继尧没有经过中央政府同意,便在昆明市宣布实行虚云大师提出的禁屠、大赦、赈灾等三条命令。当年虚云大师八十岁。
时过二十多年,政府主席请他出山主持大悲法会,百岁高龄的虚云大师又再次提出五大条件,第一条便是大赦天下。民国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治安混乱,战事不断,有多少人身系牢狱,有多少人蒙冤受屈,不得而知。通过大赦天下的方式,给一部分轻罪的囚徒减刑,体现了国家对民众的爱护,对生命的尊重,可以缓和一些社会矛盾,有一定现实意义。
2、赈济难民
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天灾连连,致使多少百姓无家可归,沦为难民,很难统计。当时的民国政府自顾不暇,避居重庆,外忧内患,国库空虚,加之难民增加,社会矛盾激化,政府可谓焦头烂额。佛教当时也面临重大冲击,损失巨大贡献,但在国家困难时期,往往显出其慈悲济世的功能。如日本侵略攻破南京,当时栖霞一个寺院就收容难民40000多人,其他佛教慈善机构也纷纷出马,解救苦难的人民。当某些官员看见佛教的强大社会影响力,号召广大佛教徒赈灾之力度可羡,便想夺取佛教寺院香资,搞社会救济,缓解社会矛盾。国民政府內政部还颁布了《寺庙兴办公益慈善事业实施办法》,规定年收益在五万元以上的寺院,由地方政府组织的慈善委员会征收50﹪用于“社会公益”。因为当时国难当头,官员腐败无能,这些本应用佛教徒自己兴办的慈善事业,一经官员之手,就成了某些官员自私自利的藉口。实质上由佛教兴办的慈善事业,在此条文下,变成了强迫佛教出资,由政府“慈善”的规定。剥夺了佛教寺院自主兴办公益事业的权利。
正值灾荒年代,社会不稳定,大家闹饥荒,寺院主要靠自力耕种和收租艰难度日。当时物价飞涨,钱币贬值,五万元越来越少。地方官员不管你粮食收成怎样,能否达到五万元,强行向吃饭都成问题的寺院催收50﹪的高额“慈善捐”。这种强迫寺院出资,由政府“慈善”的办法,遭到社会大众和佛教界的强烈批评。一时,许多佛教徒纷纷起来反抗、呼吁和请愿,要求政府取消剥削寺院的作法。作为佛教风云人物的太虚大师,当时非常气愤,曾上书中央,要求“中央及地方主管机关,宜仍居监督指导地位,责令各省佛教会,联合恢复中国佛教会,并健全市县佛教会,自组佛教兴办公益委员会,集办应办公益,以符教产办教务之旨”。太虚大师认为,佛教要办公益事业,应是自已兴办,而佛教虽然努力慈善救国,但佛教毕竟不是国家的慈善机构,只是民间社团组织之一。如果认“佛教为中华民国不可容存而欲毁灭之者,应明白宣布其理由”。民国时期也讲平等,若“认为佛教为约法宪章所容许自由信仰宗教之一”,佛教徒是中华民国公民之一,那就应该享有其他国民同等待遇。当时的天主教等外来宗教的教产则受到政府的保护,佛教却受到政府的剥削,太虚大师认为“佛教产固应同享法律之保护”的同等地位。
虚云大师借政府礼请主持大悲法会之机,要求政府真正解决民众的苦难,将剥削佛教的饭食钱,用于赈济难民。虚云大师的赈灾请求,终于获得国民政府的批准,但究竟真正解决了多少问题,就不得而知了。至少说明虚云大师的菩萨心肠,借用政府的力量,救济了苦难的民众。
3、禁屠放生
中国历代有禁屠放生的习俗,在天灾严重时期,政府会下令要求全国或全市禁屠。早在汉代中元元年(56),第五伦为会稽太守,严禁屠牛,民不敢犯,郡、县禁屠牛的历史始于此。(《后汉书第五伦钟离宋寒列传》) 佛教传入中国后,自北齐萧梁以来,便提倡断肉食、不杀生,放生的风气也从此渐渐展开,从朝廷以至民间,由僧众而至俗人,都以素食为尚。而历代政府为了表示推行仁政,年有数日也定期禁屠;而从中央以至地方,或者为了祈雨禳灾,也都有放生禁屠之举。如梁武帝就曾下诏禁止屠杀生命以祭祀宗庙。
在《虚云书问》中,虚云大师对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说:“现前未能民安国泰,固敌人之罪。而人心不古,同业所感,亦其原因也。主席远见及此,发起修法息灾,超荐亡者,用心之诚,人天普照。衲无德,恐负重望。兹慈云寺坛场设施,幸能如法。僧众修持,亦甚诚恳。开坛之时,闻已布告禁屠。”但时事变迁,下令不昌,禁屠一事谈何容易。虽经政府三令五申,但宰杀之事,总难断绝。时虚云大师在报刊上看到一条报道,说许多地方没有实行禁屠,就要求国民政府严格执行禁屠令。
虚云大师说:“开坛后阅诸报章,则禁屠未得切实执行。尝问负责之,。则云因有种种关系,事非单纯,势难禁尽。”这里说明当时政令不昌,禁屠令只对一般老百姓起作用,那些有权有势的,拒不执行政府命令,继续造他的杀业,政府也奈何不了他。虚云大师性格耿直,上书林森,说仅拜四十九天大悲法会,力量单薄,要求政府严格遵守禁屠放生令,才能起到护国息灾的作用。至于政府是否再次下令督促检查,是否严格执行禁屠令,则未见文献记载,想必政府对各省节制能力有限,此事就不了了之。
4、减轻赋税
民国时期财政赤字较大,必加大对老百姓的收刮,一面增加税收管理人员,加强控制措施等,不断提高税收,因而国民党统治的政府也以税多著称。当时实行中央、地方税制,中央税主要包括关税、烟酒税、牲畜税、屠宰税、当税、牙税、田赋税、契税等。地方税包括铺捐、车捐、妓捐、乐户捐、戏捐、贫民捐、慈善捐、弹压捐、自治公益捐、警捐等。国家财政吃紧时,就加大税收增长,有的甚至提前征收,如将盐税提高12倍,统税提高2.5倍。仅“田赋”而言,陕西的田赋比原来的税赋提高了25倍,四川竟然预征了50年以后的“田赋”,不仅是“寅吃卯粮”。战乱期间,国家又新增加了公粮、地价税、使用牌照税、营业牌照税、冷食税、筵席税、娱乐税、旅栈教育捐、营业税、遗产税等,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由于民国时期的税收多沿袭清代旧制,划分国、地税界限,实行按行政、级次划分赋税的征管办法,故地方政府还要巧立名目,层层加码,横征暴敛。据传,国民党中央政府所在地南京市小工商贩之捐税,即达1756种,真可谓世界之最!
虚云大师提出轻赋税的主张,减轻人民负担,受到人民的欢迎。国民政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以佛教力量团结各族群众抗日,也只有暂时听从虚云大师的话。法会结束,各种税收照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但临时减免税收的办法,对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老百姓来说,不啻为延命良方。
5、保护寺院及免僧役
国民政府宪法号称宗教信仰自由,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洋教有特权,国教受管制的现实。1912年,袁世凯颁布“管理寺庙条例”31条,想把佛教寺产纳入社会公益事业。寄禅等教内外人士发起“中华佛教总会”,提出保护寺产。经过长久的抗争,1921年,政府迫于压力,删除部分条文,改条例为24条。1927年,冯玉祥以打倒迷信为由,在河南境内没收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同时驱逐僧尼30万众,勒令还俗,中原佛教受到重创。1928年,内政部部长薛笃弼建议改僧寺为学校,实行“庙产兴学”,想以行政命令摧毁佛教,遭到佛教界的一致反对。第二年,在原有的“寺庙管理条令”基础上进上步修改,改成21条。
这些不利佛教的法令颁布后,各省军阀、地方官吏,便以兴办教育、慈善事业为名,将地方寺庙强行接收。由于太虚、圆瑛、谛闲、印光等法师及王一亭居士等人提出强烈的反对,政府怕出现全国性暴动,于是将“寺庙管理条令”予以废止,另外公布“监督寺庙条令”13条。13条令对佛教并无积极的整理,掠寺逐僧的风潮,已经很难制止了。
1930年底,南京中央大学教授邰爽秋再次提出“庙产兴学”方案,主张“打倒僧阀,解散僧众,划拨庙产,振兴教育”,并组织庙产兴学促进委员会。这个方案,经由国民党第三届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并发交教育部、内政部等部门执行。消息传来,全国佛教界哗然,全国佛教徒空前大团结,纷纷来电驳斥。1931年四月,在上海召开第三届全国佛教徒代表大会,由太虚大师撰“上国民会议代表诸公意见书”,送达正在首都召开的国民会议,才打消庙产兴学方案。同年八月,国民政府公布维护寺产的训令,明文规定,凡是军警或任何机关团体,如果有侵夺占领佛寺僧产的情事,一概依法办理,掠寺逐僧风潮才告一段落。
这些年来,寺产遭受宰割的纪录,无法一一列出,兹举几例,说明寺院及僧人保护的必要性。
(1)1929年,演艺界宿迁县卫队公安局及乡董土劣等,将极乐庵、五华顶的土地查封没收,将极乐庵住持觉先和尚致死狱中。
(2)1932年,南京栖霞村师范学校校长率领学生强占栖霞寺土地,并将后来抵抗日伪、收容难民40000多人的寂然法师打成重伤。事情闹大后,江苏省教育厅长周佛海,利用职权将寂然法师关进南京监狱。
(3)1930年,湖南长沙县长经教育厅指令,强迫所属寺院交纳十分之四的税捐作为地方教育经费。
(4)1930年,四川省24军军长刘文辉,强行变卖防区内45县寺产以充军饷,几有违抗,即遭逮捕,致45县的佛教徒诉苦无门。
(5)四川清江防军,没收彭州、灌县、崇庆等县寺产,驱逐僧徒,致上千僧人流浪街头,生活无着。
有的兵痞干脆到寺院中抓壮丁,占寺院为军防等。这些随意驱逐僧人,掠夺寺产,强征兵役等罪行,比比皆是,罄竹难书。佛教此刻面临军政的骚扰,苦难不堪。虚云大师以保护寺院及免除僧人役使为条件,可谓用心良苦。
四、虚云大师在重庆佛寺的开示
检索《虚云开示录》,发现虚云大师在重庆的慈云寺和华岩寺对居士作了开示,开示内容广泛,于理于教于行,苦口婆心,可谓菩萨心肠。
1、虚云大师在慈云寺的开示
虚云大师在重庆举行护国息灾法会期间,广为信众开示。1943年一月十七日,慈云寺礼请虚云大师传授三归五戒,虚云大师分别于十七日和十八日晚、十九日为大家开示了三次,侍者惟因笔录。所开示的内容,摘要如下:
(1)莫徒具形式,宜踏实修学以期解脱
人的一生业果缠身,为名闻利养而劳苦不息,不觉引发恶果,轮转三途。如“蜂之酿蜜,蚕之作茧”,我们“为一己谋利乐,为眷属积资财,终日孳孳,一生忙碌。到了结果,一息不来,却与自己丝毫无关,与蜂之酿蜜何殊”。大家发心归依三宝,要能得到真实受用,而不是徒具形式。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若想在佛门中真实得益,那是要依教奉行,自须有相当行持。归依之后,“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励行,不被摈逐,则凤阁鸾台,有分受用。自今以后,须照佛们遗教修持”。虚云大师希望学佛者以真实受用之心,修学佛法,而不是形式主义,走走过场,贪图名闻利养,枉费心机,空过光阴。
(2)尊重生命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要照佛言教。宜吃长素。否则暂先吃花素。尤不可为自己杀生。杀他之命。以益自己之命。于心何忍。试观杀鸡捉杀之时。彼必飞逃喔叫。只因我强彼弱。无力抵抗。含冤忍受。积怨于心。报复于后。以较现在武力强大之国。用其凶器。毁灭弱小民族。其理正同。诸位既属佛子。凡悖理之事。不可妄作。佛法本来没甚稀奇。但能循心顺理。思过半矣。许多人见我年纪虚长几旬。见面时每有探讨神通之情绪。以为世外人能知过去未来。每问战事何日结束。世界何日太平。其实神通一层。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俱有五通。此是性中本具。不必注意。我们学佛人。当明心见性。解脱生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从浅言之。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但不可损人利己。更宜损己利人。果能切实去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切自知自见。自不枉今日归依也。
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祗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询问。而佛首明诸法所生。惟心所现。因阿难尊者见佛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心生爱乐。佛问其将何所见。阿难尊者白佛言。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佛问心目何在。阿难尊者白佛言。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见观此浮根四尘。祗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佛告心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若一切无著。亦无是处。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应知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而一切众生不成菩萨。皆由客尘烦恼所误。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是为十二处。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为十八界。另地水火风为四大。再加空大见大识大为七大。合为二十五数。由二十五位贤圣分别自陈宿因。入道途径。至于六道轮回。淫为其本。三界流转。爱为之基。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历劫修行。几难免摩登伽之难。所以示罪障之中。淫为首要。因淫损体。遂杀生补养。而盗妄等恶。亦随之而生。阿难见了如来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对摩登伽之美色。而不爱乐。男子见了女子。或可观想自己亦作女子。女子见了男子。或可观想自己亦作男子。以杜妄想。自己终日思想。确可转移心境。譬如我从前幼时在家垂辫发。衣俗衣。终日所触所想无非俗事。晚上做梦。无非姻亲眷属。种种俗事。后来出家所作所思。不出佛事。晚上做梦。亦不外念佛等等。至葱蒜五辛。不可进食。为免助长欲念。所谓除其助因。修其正性。更加精勤增进。自能渐次成就。更须自己勤奋。不可依赖他人。阿难尊者以王子佛弟。舍其富贵。出家从佛。希望佛一援手。即得超登果位。讵知仍须自己悟修。不能假借。不过吾人如能发心勤修勿怠。则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至十地。亦自得步步进益。以达等觉妙觉。而三界七趣。无非幻妄所现。原本不出一心。即一切诸佛之妙明觉性。亦不出一心。是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香严童子可说即是我鼻。憍梵菩萨可说即是我舌。二十五位圣贤因地。虽有不同。修悟并无优劣。不过现在时机。发心初学。似以第二十四之大势至菩萨。及第二十五之观世音菩萨。二种用功方法。或更相宜。观世音菩萨于阿弥陀佛退位时。补佛位。而大势至菩萨。则候观世音菩萨退位时。补佛位。大势至菩萨以念佛圆通。吾人学习应念阿弥陀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因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至于观世音菩萨。则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上合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合六道众生。同一悲仰。若遇男子乐持五戒。则于彼前。现男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则于彼前现女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如是或现天人。或现声闻缘觉以至佛身。所谓三十二应。以及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经无量劫。度无量众生。众生无尽。悲愿无尽。诸位善体斯意可也。
一月十八日晚在重庆慈云寺开示
现在与大众随便闲谈。开示二字。愧不敢当。因为虚云连自己都未明白。岂敢谬教他人。佛教开示。场合很多。如丛林坐香。班首轮流开示。观音七念佛七等亦复如是。但拜忏不同打七。礼忏须五体投地。三业清净。不能加以杂言乱语。故忏坛上不说开示。礼忏时须观著『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今顶礼观音前。感应道交自实现。”以能礼之心。礼所礼之佛。谛观能礼之心。现在未来过去三世了不可得。一切空寂。则如来藏本有体性。自然发露。故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都是双遮双照的意思。空非空。色非色。即真空真色。我们大家都是佛子。处此水深火热之中。不逢治世。所遇的不是炸弹就是飞机。真属不幸。但不幸中还是幸福。何也。佛子的本来勾当。所谓‘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可是现在亦有些行不通了。我们此时祗好放下一切。检点身心。以身为苦本。心为罪源。若不及今力自修持。更待何时。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放下妄想。心本如如。不从外得。能精勤修持。何患生死不了。所以儒家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现在人心不古。不知政教之关系。于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的意义。完全不懂。最近达识之士。多知目前大劫。非政教合一。不足以救苦息灾。如此次政府元首及各院部当局发心启建护国息灾大悲道场即此意也。从前法会是常造的。甚么十轮金刚法会等等。我也记不得许多。可是用心各有不同。如西藏喇嘛在中原弘法者。近来甚多。而政府特别加以崇敬。其意甚远。是否政府特别信仰。不得而知。惟对于中原青衣僧徒。则时加种种压迫。毁庙逐僧。不一而足。本来青黄二教。均佛弟子。后人以居华东者。在日本为东密。居华西者。在西藏为藏密。近年密教。在中国风行一时。以为特长处。能发种种神通变化。可是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是不成的。虚云化食人间。中外地方。差不多都到过。我是凡夫。没有神通。不会变化。所以不敢吃肉。亦不敢过分用度。一般不明佛法者。未忘名利。求通求变。存此妄想。非邪即魔。须知佛法是在自己心内。不可心外取法。神通属用功之过程。岂可立心希求。有此用心。岂能契无住真理。此类人们。佛谓之可怜悯者。现在几位大心菩萨。发愿为国息灾。修大悲忏法。邀虚云来此主持。我们大家要精诚一致。当自己事来做。护国息灾功德。此是人人应当做的。我们拜忏。称扬圣号。最灵感的观音。于此土最有缘。但心若不诚。亦不能感应。如诚心称名。观音无不寻声救苦。楞严经二十五圣。惟观音菩萨妙证圆通。文云。“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忘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一者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二者十方众生同一悲仰。观音有大无畏。三十二应列为第一。又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念六十二亿恒沙法王子圣号。与念观音一声相等。这部大悲忏。是四明法智大师所修。其悲愿不可思议。其感应力亦不可思议。载籍甚详。不可忽也。朝于斯。夕于斯。五体投地。三业清净。能断杀盗淫贪嗔痴。变十恶为十善。便符忏法妙理。并须发四大宏愿。将他人香花。庄严自己福慧。何乐而不为。说是假。行是真。今天将佛法大概说一说。彼既丈夫我亦然。自尊自贵。自然感应。最后讲一段故事你们听听。清代康熙帝时。元通和尚主持西域寺。一日有黄衣僧来。帝甚崇之。命师招待。师云。彼非僧亦非人。是一青蛙精。但神通广大。时适久旱。帝乃命其求雨。雨果降。帝敬之愈甚。元通和尚曰。可将雨水取来。是青蛙尿耳。试之果然。邪正乃分。故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均须识取。不然被其所转。走入魔道了。请大众留心。
一月十九日开示
菩萨们。这个法会。虚云太不知自量。不知各位上殿过堂。还要应酬佛事。辛苦万分。晚上还要请各位念佛。听开示。岂不是打闲岔吗内中有点说不出的意思。所谓诸佛菩萨。难满众生愿。因为有许多居士。在法会中想听开示。但昨天我也说过。拜忏与打七不同。没有讲开示的必要。他们发心。也很难得。我现在不是虚云。变成虚名了。说不出来的话。我已曾同当家师说过。这次法会。讨各位受辛苦些。当自己事做。如他方打净七。天天无休息时间。这边常住。田无一块。瓦无一片。不应酬佛事不成功。应酬佛事。不能打七用功了。但佛事很忙。天黑大殿还要放焰口。所以在此时讲一讲。以便居士们过河回家。但拜忏四十九人。不能停声。换人亦不停声。常住最忙。这二十四人不可下坛。所谓开示者。开即开启。示即表示。讲为人之善恶。开显本来面目。但这面孔无大小方圆圣凡男女等色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也。视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学道的人。须真实。不可挂羊头卖狗肉。但向己求。莫从他觅。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说是假。行是真。充一人而多人。一家而一国。而多国。展转变化。全世界不治而化矣。学佛不论修何法门等。总以持戒为本。如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楞严二十五门。各证圆通。故云方便有多门。归源无二路。自己择一门为正行。余者为助行。须福慧双修。单福则属人天有漏。单慧则为狂徒。修行不断杀心。临终非作土地即城隍。我看见很多的人。吃素半世。学密宗即吃肉。实可悲痛。完全与慈悲心违背。孟子都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何况为佛弟子也。取他性命。悦我心意。贪一时之口福。造无边之罪恶。何取何舍。何轻何重。每见出家释子吃肉的也不少。我的嘴不好。叫我讲我就无话不说。望大家共勉之。
2、虚云大师在华岩寺的开示
計給牒歸依者有四千餘人。上堂說法開示數十次。茲擇錄法語如左。
在华岩寺为护国息灾大悲法会上堂法语
师至堂以柱杖指座云。祗这唤作法王座则触。不唤作法王座则背。毕竟唤作
甚么。震威一喝云。若是脚跟点地汉。触处都来任所施。荡除魔业狐狼迹。即是
法轮大转时。敛衣坐下维那白椎毕拈柱杖云。国修法会。祈福消灾。忏洗苍生迷
惘之心。导入正觉菩提之路。寻声救苦。敬礼慈云。啊。即今观音大士在柱杖头
上放光动地。宣说普门微妙法门。诸仁者还见闻么。所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道不虚行。随时应现。旧店新开。慈航早驾。动则无处不显。静则何地可藏。如
若会得。随缘度日。任运逍遥。其或未然。请柱杖子通个消息。本无一物著空花。
岂撒时人眼里砂。直下若能亲荐得。何劳洞老唤作麻。今有大护法戴老居士诚修
忏法。为祈植福延龄。消除灾难。特设上堂大斋供奉佛法僧三宝。命山僧举扬个
事。且道因斋庆赞一句作恁么道。良久云。山高四围常相拱。海阔百川自来朝。
华岩新气象。香馥满云霄。交杖下座。
在华岩寺大悲法会元旦升座法语
今朝新年元旦节。普天同庆皆喜悦。护国法会祈和平。共证菩提圆三德。国
运昌隆亿万年。四海欢欣寇消灭。生民齐唱太平歌。岛域归降释冤结。试问大众
应时及节一句作恁么生道。久无应对乃举庞居士公案云。难难难。十石油麻树上
摊。易易易。百草头边祖师意。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睡。山僧即今则
不然。难也难。易也易。柱杖横肩吹铁笛。拈来觌面不容情。佛法不是小儿戏。
今因大悲法会护法居士请法设斋。供养三宝。为祈灾难消除。家家乐业。户户祯
祥。且道因斋庆赞一句作恁么道。良久云。华岩山上瑞云开。凡圣同趋法会来。
共祝新年新气象。泰来否去运初回。下座。
护国息灾大悲法会圆满请上堂《民国三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
子
执杖云。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柱杖子是相非相。见甚么生。
果能了此。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原是家珍。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本非外事。所谓
大小相含。一多互融。若证此道。上报四恩。下济三有。一切圣凡。无不酬度。
即今法会圆满。送圣还真。且道圣贤果有来去否。
卓杖云。一月普现千江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今日众护法以法会圆满良辰。
请法设斋。供养三宝。为祈干戈永息。天下太平。且道天下太平一句作恁么道。
良久云。国运巩固。民物隆昌。观音菩萨摩诃萨。天上人间妙吉祥。交杖下座。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