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深信因果 广结善缘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宏满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即是说你种什么样的因,就得什么样的果。如果你从来不种善因,要想得到善果,那是不可能的事。就象农夫没有春耕夏播,就没有秋收冬藏,有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佛教所讲的因果定律,也是离不开缘生法则的。有因必有果,但是因果之间,还有一道桥梁,就是缘。佛陀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无因不成果,无缘不显果,唯有因缘和合,才可以有“果”的显现。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就是:“因”是内在的因素,“缘”是外在的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世俗所说的“缘分”,与佛所说的“缘起”,在概念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用缘起法则解释世俗所说的“缘分”,则“分”是为“因”,世俗有句话:“有缘无分也枉然”,实际上,也是说明了“因缘和合”才有结果(果报)的道理。
  缘,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所谓尘缘、人缘、情缘、官缘、商缘,善缘、逆缘、孽缘、恶缘,缘缘不断,你、我、他都在缘的网络之中。常言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人生就象一场戏,只因有缘才相聚。”而我们与别人相遇时也常会说“我们有缘”。然而,在无处不因缘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懂得知缘、惜缘,然后与人广结善缘,这样我们的人生、命运才会有所改变。
  果报好坏皆因缘,慈悲喜舍修佛缘。每个人都有他自已的缘分,好的因果缘分是构成我们和谐、美好人生的基石,并且要靠我们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去培植的,也就是要广结善缘。那么如何广结善缘呢?首先要明白以下几点:
  一、 觉知缘分 奉献人生
  佛教最重要的理论就是缘起思想。可以说佛法的中心就是缘起,几乎全部的佛教,都是以缘起思想为中心。佛教的缘起理论揭示的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都是相依共存的,并站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角度,来说明在这世界上是谁也离不开谁,只有共同互利并存,人类才有意义。所以,觉知了缘起的真义,才会明白利人就是利已,从而奉献自已的人生。一个人关心社会,慈念他人,施舍他人,帮助别人其实就等于帮助了自己,在帮助别人时,无形中就种下了慈悲的种子,别人对你的帮助将会永记在心里,有朝一日,只要因缘成熟,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人就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如果你平时吝啬,不助人为乐,没有善缘作为桥梁别人也不会来帮助你的。所以说,善缘好运必定有其因果关系,只是时间长短,难以逆料,待缘成熟,必有果报。
  从前有一个大户长者生性吝啬,寺院里的老和尚怎么跟他劝募化缘,他都不肯布施。老和尚看到他家水沟里常常流出剩饭米粒,就淘起来晒干贮存,留作余粮。老和尚捞米时,仆人告诉富翁,富翁回答:他也很可怜,随他去吧!多年后,一场大火烧掉了富翁所有的家当,一下子由富变穷,偏偏又遇到荒年,大家都很穷苦,富翁连一碗饭都讨不着,后来讨到了寺院,老和尚见了他,立刻盛出一大碗香喷喷的白米饭给他吃。富翁接过饭后,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并再三感谢。老和尚说:“你不必谢我,这又不是我的,本来就是你的。”老和尚于是道出前因后果,富翁听了惭悔交加,当场痛哭流涕起来。因果之间是相互的关系,有时候因中有果,有时候果中有因。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狮子年老力竭,连视力都快要消失了,有一次,他率领五百位部下走在雪山上,因为视力太差,一不小心掉进一个枯井里去了。部下看到这种情况都纷纷离去,谁也不想设法援救它。幸好枯井附近住着一只狐狸,他目睹这样的情况,心想,“狮王待我不薄,我平常幸蒙狮王的帮助,能得到许多食物,使我活到今天,现在狮王落难了,我不能坐观不救,总得设法救它出来才对!”只见枯井不远处有一条大河,狐狸马上挖洞,引河流到井里,不久井水逐渐溢满,狮王浮起。狐狸最后总算如愿救出了老狮王。
  在我们人生最关键的时刻,能够回报我们的人将起着关键的作用。当然这种关键的回报不是凭空而有的,老狮王身陷枯井,能得狐狸的救助,就在于它和狐狸结下了不解的缘分,所以,我们要平时积极与人结缘,奉献自已,然后才有良好的人缘等待着我们。总之,存好心,做好事,欲得善缘好运,就应当从广结善缘开始!
  二、人生难得 珍惜缘分
  佛说:得人生如掌上土,失人生如大地土。人们经常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并不是每天都会来的,也不会事先与你预约的,珍惜每一次的缘分,把它当作你最好的财富。施舍是一切回报的前提,也是自求多福,自利利他的捷径。人生难得,缘分难求。惟有勤作善事,多结善缘,才能逢凶化吉,消灾解难,趋邪避祸,进而消除恶业。如果能通达佛教的缘生论,就不致于迷信命理,更会明白改造命运的原理;因而,珍惜现在的善缘,创造未来的善因,方为积极的人生态度。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十分珍惜各种缘分,因为往往你一个善意的微笑,一种真诚的眼神,或是一时举手之劳的帮助,都可以让别人对你心生感激而许以报答。
  有一则故事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一天,微服出巡探访民瘼,到一古庙忽觉口渴,有一农夫适时奉上一杯茶,朱元璋感激之余,赐农夫为县令。当地一名书生闻晓,心里极为不平,便于古庙作一对联:“十年寒窗下,不如一杯茶。”第二年,朱元璋重游此庙,见此对联,知道是针对自己而题,遂提笔写道:“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佛教认为:“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懂得广结善缘,才会有人缘,才能得道多助,如同农夫,也是先有一杯茶与朱元璋结的善缘,而后才有获得官位的果。因此,可以说,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业力因缘的成熟。而一种好的业力因缘,不知是前世修了多少世才得来的。所以,从因果关系上来说,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由命运和能力决定的,因为运气和能力是两回事,就象故事里的农夫和书生,农夫无才能可是有好运,所以能做官;书生有才能却没运气,所以朱元璋才会说“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的话。佛教讲“因地不明,果地不真”,我们的际遇不好,运气不好,事业不顺,命途多舛,是我们自已的业力因缘造成的,怨不得天也怨不得地,更怨不得别人。只有正视自已的业力因缘,并积极的与人广结善缘,这样才有可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和人生。
  所以说,在社会里生活中以及做人处事上,我们要广结善缘、广交朋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俗话说得好,朋友是天,朋友是地,有了朋友就可以顶天立地;朋友是风,朋友是雨,有了朋友就可以呼风唤雨。然而有些人在利益面前,失去了做人的价值,见利忘义,只见金钱,不见感情,其实财富不是永远的朋友,而朋友才是永远的财富。懂得这点,我们才会更加珍惜朋友,珍惜缘分。
  在佛世时,有一位大比丘僧,学问渊博,知识丰富,辨才无碍,修持也很好,可就是没有人听他讲经说法。他一讲经,别人都不爱听,都跑走了。他想,我发愿弘扬佛法,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听我讲呢?什么原因呢?怎么办?他很是疑惑。于是就去问佛,佛就对他说,原因很简单,就是你前世没有和人家广结善缘啊。所以今生你要想人家来听你讲经说法,就先须与他们广结善缘,这样你的法席才会隆盛,他们才会依附你来学习佛法。佛趁机就给他指点迷津:你把你所有的东西都卖了,卖了之后把所有的钱都买粮食,买来之后你念佛念咒来加持这些粮食,然后把这些粮食扔在草里头虫子多的地方,让这些虫子、鸟什么的来吃,你发愿希望吃了这些粮食的众生来生都来听你讲经说法,他就照着做了。二十年后,果然法缘殊胜,法席大盛,有许多人踊跃参加、恭敬护持。
  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不要忘了与人广结善缘,因为拥有一份善缘,你的人生也就拥有了成功、美好、快乐;也因为拥有善缘,我们的人生才显得更加的幸福、富有、精彩!
  三、广结善缘 共享福乐
  孟子说:“独乐乐,不若众乐乐。”我们应该学会把美好的事物与人共享,广结善缘,就是让每一个众生都能感到这种幸福,只有大家都拥有幸福,才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学佛做人,切记不要总为自己着想,在看到别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时,自己也会深深的感觉到原来与别人分享幸福比自己独占幸福更幸福。因此,只有广结善缘,多行善积福,并把自已的所有与别人分享的人,才是最欢乐、最幸福的人。
  从前有一位禅师,从野外采回一棵菊花,便把它种在禅院里,到了第三年的秋天,整个禅院都长满了菊花,简直成了菊花园。花香怡人,山下的村子都能闻到香味,于是村民们便上山来欣赏菊花,他们都忍不住赞叹:“好美的花儿啊!”并且向禅师要求采几棵菊花回去种在自己的庭院里,在得到禅师的同意后,他们就立刻动手挖花根。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如此没经过多长时间,禅院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
  没了菊花的院子里,显得是那样的寂静,以至于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后,对着禅师叹到:“真可惜,原本应该是香味满院的。”禅师笑了,接着说道:“这样不是更好吗?三年后可是一村子的菊花。”弟子听完,也笑了,笑容是那样的灿烂。
  弃舍小我,成就大我。由于禅师的乐善好施,广结善缘,使一禅院的菊花变为一村子的菊花,普香人间。所以,喜欢施舍的人内心是富有的人,也是最快乐的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修福与惜福
下一篇:介绍大乘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