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内观法
自然内观法
/佛使比丘著 黄仁封译
本文将介绍两种训练专注的方法,一种是经由自然方式产生,另一种是经由系统的训练方式产生。两者的效果相同:精神专注而有助于细密的内观。不过,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以自然方式产生的专注力,通常已经足够用来内观,而由系统训练所得到之专注力,不但往往超过所需,而且容易被误导,而以为此种方式得到的高度禅定就是学习的最终目标而自满,原因是在高度禅定下,很容易获得极度的快乐,因而黏著在那种状态,或是误以为那就是涅槃的境界。自然方式产生的专注就充份及适合作内观,而完全没有任何副作用,也没有像经由系统禅定训练的固有的缺点。
早期的经典,有许多地方谈到,人们在自然的情况下获得不同程度的觉悟,佛陀是如此,其后很多其他的教师也是如此,他们并没有如后期经论所教的方式,于森林内坐著,专心地练习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对象。
很明显地,佛陀对最早的五个弟子有关无我的谈话,以及后来对上千位弟子有关《火烧之教诫》(Fire Sermon)的教导,并不是一种系统式的训练课程,然而,弟子们的智慧、洞察力就在这些对话中自然地产生。这些例子明白显示,当一个人想要明白了解一个问题时,专注力就会自动、自然地产生,而且其引发之观察力,可以非常深刻而稳定。就像我们做算术时,精神会自动、自然地集中,又如我们在射击,当我们在瞄准目标时,心念自动地专注、平稳。这就是心念如何自然地专注的方式。由于这种方式一点也没有魔术的、奇迹的或令人敬畏的,我们常常会完全忽视它,殊不知经由此种自然的专注法,多数人就可获得解脱。我们仅仅经由自然专注就可以获得解脱、涅槃、圆满的觉悟。
所以请不要轻视这种自然就可学会的专注法,它是我们很多人已经拥有或有能力去开发的方法。我们可像古代之修行者一样,即使不懂现代的专注技巧,也可利用它,并因而获得觉悟。
想对我们身心世界,也就是五蕴有完整的认识,其所需具备之内在觉察力,必须经过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喜悦、快乐、舒服。把一件事情做好,或是布施(可说是获得功德最基本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快乐。再高一层是道德或完全清净的言行,它会带来更大的快乐。比这两种快乐更深入的是来自专注(禅定),即使是最低层次的专注,都能带来很大的快乐。
当这种快乐引发之后,它能够使我们的心寂静下来。通常,我们的心不易自制,不断受到外在各种想法及感受的诱惑而成为奴隶,随境界起伏不定。但是随著内心喜悦的来临,内心的平静、稳定也跟著增加;当稳定度良好时,会产生完全的专注。此时之精神状态是寂静、稳定、富弹性、收放自如、轻盈、自在,适合于处理任何事情,尤其是无明的清除。
这样的喜乐与宁静并不会使心死寂、顽固如同顽石一样,绝对不会发生这种后果。此时与常人不同的只是心更平静,更适合思考与内观,身体则没有什么不同。这时心的境界是完全地明朗、冷静、稳定与自制,换句话说,非常适合工作与认识。这正是我们要追求的专注程度,不动如石头的高度专注,不适合了解、分析事情真相,深度集中心念全然无法透视真相,它是在一种无觉知的状态及不适用作内观,深度禅定是内观的一个主要障碍,当要做内观时,必须离开深定,回到较低程度的禅定,然后才能运用心力。深度禅定只是工具,我们宁可有平静、稳定的心,目的是用来从事内观的修习,以期能对全体世界有正确的见解。这种内观能力可以自然地产生,就像佛陀弟子亲闻佛陀说法后自然获得一样。这才是有助于正确思惟、自我认识,并带来正见的内观。而它并不需要任何仪式,也没有什么秘密。
这并不表示内观力可一蹴即成。因禅定力的深浅及运用方式的不同,获得内观力的快慢也不同。透过专注与清晰地观察,将能感受到非常特殊、深刻的内观经验。如果具备正见,就能亲身体会事实真相,当练习熟练,体会随之深化,终而对所有的现象都能如实知见。即使获得些微的内观力,也能使人在修行上得到初步成就,至少,也会使人得到圣者的最低果位,假使没有达到这种成就,也能使人有高尚的品德。如果环境配合,而且心念品质足够,甚至可以在当天就得到完全的解脱,这完全看因缘。但是,无论成就是高或低,只要心能自然地专注,内观力就会自动引发,就能更接近事情真相。如果一个修行者对身心或五蕴世界的听闻、思考、研究,都能如实面对,那么他在平静、专注的状态下所认识的就不会错。他通常会因而获益。
所谓透视事物真相,指的是看清事物的暂时性、不完美与无我,了解到没有任何事情值得追求、拥有;不论好的、坏的,诱人的、令人厌恶的,都不值得去抓牢、去黏著。即使只是概念或记忆,只要有喜欢或厌恶,就是黏著。我们说没有任何事情值得追求或拥有,意思是指没有任何事情值得黏著。“追求”就是把心放在财产、地位、健康或任何喜欢的东西上,“拥有”就是固执一个自我形像,并以之区别一个人的状态如丈夫、妻子、富人、穷人、赢者、输者、人类、或自我意识。如果我们深入观察,会发现即使是拥有“我”也毫无乐趣,因为企图成为任何对象都是痛苦的根源,相反地,如果完全放弃对“我”的黏著,就不会有痛苦、烦恼,这就是前述没有任何事情值得追求或拥有,只要黏著「我”就必受苦的意义。当存在“我”的概念,必然生起与之相应的、属于这个我的“我所”,因此”个人有了“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这个,“我的”那个等等,然后一个人就有了做为一个丈夫或妻子、主人或仆人等的责任,若不需去保持拥有,将不会受苦。跟随保持拥有而来的烦恼、挣扎,其实是盲目迷恋或黏著「我”的自然结果。
如果停止追求、拥有,一个人又是如何地生活呢?对不了解的人而言,这样的疑问是很自然的。追求、拥有、执取都来自染著、渴求的心,这样的心总以为必有东西值得追求、拥有,因此会努力去追求、占有,而这必引来沮丧、焦虑、烦恼、烦躁至少也会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了解这个道理,我们最好经常保持警觉,时时观察是否在追求、占有时,心已成了外物之奴隶而不自知。聪明的人会知道去远离这种不良影响。
如果所处环境或自身能力不足以抗拒这些影响,仍应保持注意,以确保在追求、执取过程中,减少缠结与情绪起伏。
万物是无常的,不属于任何人。任何紧抓与黏著的人,不论是欲望生起之初、追求执取过程中,或是最后取得之时,均会受到伤害。无论哪个阶段,只要有黏著与执取,都会有被链子绑住般的束缚,会领受到痛苦。即使黏著于善事,也会有相同结果;如果一个人做善事时,存有黏著,那么他的烦恼可不会少于做恶事。所以我们在行善时,必须随时保持正念以避免黏著。
有人会问:“如果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追求或执有,是否意味我们就不该工作,或不该累积财富、地位和财产?”理解本文主旨的人都能了解,一个具备正确知识与理解力的人,要远比一个受制于贪欲而无法开启智慧的人,更适合改善世界,因此,我们当然必须工作,我们只要记住:不要因贪欲而工作,如此,不论工作的结果是成功或失败,都能顺其自然,心无挂碍。佛陀与他的许多弟子,正是完全没有贪欲,仍然做出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可在记载佛陀生平的文字中发现,佛陀一天只睡四小时,而其余时间则在工作;我们今天有很多人,一天可能花上四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娱乐上呢!
如果背后推动追求与占有的染著心完全消除了,那么剩下来的又是什么力量推动佛陀及其弟子们活动呢?是兼具慈悲的明辨力及智慧。即使是支持生理需要盼活动,诸如接受食物或吃东西,也是念念分明地做。他们毫无染著,生活中一切活动完全没有贪欲,但是具备一种能力,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没有必要做的,就是这种明辨力驱使他们做包括乞食在内的所有活动。如果找到了食物,很好;如果没有,也不会挂心。生病的时候,他们就所知尽力处理,万一得了重病,他们知道死是自然的事,身体终究是不能如人意地控制。生或死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二者是平等的。他们没有任何期待。
一个人想要自烦恼解脱,这是最好的态度。也就是要有肉体是没有一个“我”在控制的概念,只有明辨智慧自然地能使身体活动,这种明辨力能让身心自动自然开展,毫无执取、贪求。佛陀的例子显示,慈悲与明辨力足以让人免于贪求,使人的言行比受制于贪欲的人更好。辨别力被贪欲遮盖的人,因为自私而只做利于自己的事,相反地,有智慧的人,可以完全无私地做事。
一般人对于“没有任何一件事值得追求或拥有”这句话,无法接受,也不相信,而了解这句话真义的人,却深受鼓舞,因为理解这句话的人,他的心会是事物之主人而不受其控制,处理任何事情,都能深信自己不会成为外物的奴隶。一个人不能把事情处理好,常常是由于太在意得失,出发心是贪;真的结果是不能好好掌握自己,不能保持恒心、诚实与平常心。每一个失败、毁灭的例子,根本原因都是不能控制贪欲造成。
了解事情本质、真相是每个佛教徒的目标,藉此才可获得解脱。无论我们追求的是世俗的利益、财富、地位、名声;或来生的利益,如生天堂;或超俗的利益,如涅槃,唯一的方法是正确的知识与内观;内观使我们成长开启智慧。除了透过内观,没有别的方法可使我们净化。解脱之钥就在明白地观到,万物无常,完全没有执著的必要。我们本身及所拥有的任何东西只不过是俗世的名相,只是相对真理。一般所说的“这个”、“那个”,只是一个社会以名称、地点等方式来做区别而已,本身不是绝对真理,如果把他们当成真理,就会像被蒙了脸的蟋蟀一样,因为无法辨别方向而迷惑,甚至互相残杀至死。人类如果被贪与邪见蒙蔽,就像眼睛被遮盖的蟋蟀,会因迷失方向及慌乱而做出与双眼睛无碍时完全不同的事──如互相残杀。所以我们不要盲目地黏著于相对真理,因为它们除了沟通之外,别无意义。我们必须了解身心的实相,尤其是要了解其暂时性、苦迫性与无我性,并确定能随时保持不黏的状态。
至于我们感觉上办事时不可或缺的金钱、地位等,我们也要视为相对真理,才能自习惯的“这个属于某某”、“那个属于某某”的成见中解放出来。自然的律法会处理“属于”的问题,我们不必受制于“我的”概念;我们“拥有”事物,只应为了一时方便,不要真的有占据的想法,才不会反而成为它们的俘虏;当我们确实领悟这个道理,外物就会是我们的仆人,而为我们所用;相反地,我们的心念若是住著贪求、黏著的方向走,就会很在意得失,我们就会为外物所控制,宝贵生命就会消耗在追求与害怕失去地位、名誉、财产及任何东西上,成为真正的仆人、奴隶。主人、奴隶之别只是一念之差,我们应该小心。总之,我们面对外境时,最好确认自己保持独立、清楚,不破外境牵著鼻子走,否则,我们就是处于不利的位置,会与众生一样轮回不已。
当我们确实领悟到,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追求或占有,离执的益处会随著内观的深浅而有程度不同的显露,这些益处是执著松动的表征,表示长久以来我们追求自奴隶状态解脱的目标终于开始有了成绩了,这样的觉醒、领悟只有在一个人厌倦黏著的时候才会发生,一旦领悟了,自缠结中解脱的时刻就自然、自发地进行,这种情形就好像一个人被绳子绑紧,而现在要松绑了;也好比衣服上的污点,因浸泡、冲洗而清洁。此种自黏著于世界或物体的状态中突破的过程,佛陀称为“解脱”,这个阶段虽然不是解脱的最后阶段,却是最重要的阶段。当一个人破除我见,自烦恼中获得完全解脱的目标就指日可待了。
对物质、感受与概念的黏著一旦消除,就不再是世界的奴隶;以前受到贪、嗔、痴干扰的情形下再发生,开始成为纯净,无染的人。自贪爱世界中突破,可达到纯净、自然的状况;获得此种实在的纯净,会带来真正的平静、冷静,而不再慌乱、争执、烦恼。佛陀称呼这种自苦与不平静解脱的状况为“和平”,这是一种在任何状况都能保持冷静、泰然的境界,也是日常生活体验涅槃的方式。
涅槃被翻译为“苦之消失”,若从另个角度看,又意味“熄灭”、“不受后有”;所以,涅槃这两个字包含两个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是指烦恼、苦之消除,不再有任何形式之束缚与限制,另一个是熄灭的意思,就是不再有引起未来烦恼的燃料。综合这两个意义,其实就是指一种完全自由的境界。涅槃还有别的解释,如痛苦的熄灭、染著的完全消除、或所有追求的中止。
虽然许多教派都使用涅槃这两个字,然而他们对这两个字的解释并不同,例如,有的认为高度禅定就是涅槃,因此,用涅槃来表示平静、冷静;可是有的甚至把完全地专注于肉欲视为涅槃。
佛陀对涅槃的定义是:由于看清世界万物的真相、本质,而自束缚、烦恼、苦解脱,同时放弃所有的黏著的状态。由此,我们可以了解,透视事物真相,并尽力以各种方法培养此种观察力的价值。培养观察力的方法之一是,藉著日夜净化精神而得到喜悦,因而自然地激发内观力,直到观察力的品质渐渐达到可以看清万物本质、真相为止;另一种培养观察力的方法,是藉著有系统的专注力训练来开发,这一种方法对有些人很适合,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得到快速的进步,但是第一种的自然方法,可以在任何时间、环境下练习,只要生活保持足够简单、诚实,就能渐渐引发喜悦、平静及观察事物真相的能力,自习气染著中净化,终而获得涅槃寂静,藉著这种方法,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我们可以很自然、平稳地真正体会到自烦恼解脱的自由,渐渐接近完全的自由、内在的圆满、涅槃。
综观自然专注与内观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方法如何使人于每天的生活中体验“没有任何事物值得追求或拥有”这句话而获得涅槃、自由,任何想要体会涅槃的人,必须努力净化自己,发展个人良好的德行,在这样的净化中,我们会发现自己无论工作或休闲都充满喜悦,由此喜悦自然引发精神的明净、鲜活、宁静及满足,于是更能做正确思惟与观察,此时的观察能使我们真正看到,没有任何事物值得追求或拥有,自然会拿掉过去紧抓、黏著的习气,能够自以前观念中的“我”、“我的”中挣脱出来,所有的盲目渴求因而止息,烦恼便不再有任何栖息落脚处,灭苦的目标于是完成。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自然获得的成就。这种超越黏著、超越以任何经验、目标为“我”、“我的”的内在寂静,就是修行的最后目标,也是佛陀所证的自在境界。
为了使有关内观训练的讨论更完整,我要对佛陀没有教导,而由后来的老师开发出来的系统学习法多做说明。这种方法对不能自然地体会无常的初学者很适合,然而这并不表示,经由此种方法达到的效果中有任何是自然方法所不能达到的,因为若是仔细查阅经典,会发现自然的方法是唯一谈到的方法。有些人感觉自然方法不易了解,以为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学,凡夫如何能学呢?于是就有老师发展出系统的学习法,由最简单的步骤开始,一步一步地引导学习者。
这些开发内观力的系统练习法,我们称之为“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或内观的特点是学习或智能训练出来的,两者都是辅助性训练;毗婆舍那是内在训练,是一种严格的心智训练,与书本知识无关。早期经典并没有关于毗婆舍那与心智训练的内容,后期的书籍才有谈到,然而,毗婆舍那确实是道地的佛教修行法,对消除烦恼很有用,它的基础是直接、持续、专注地内观,古代的老师们为了向人们解释毗婆舍那,常考虑下列几个问题:
什么是毗婆舍那的基础?
毗婆舍那有那些特点?
有那些活动可称之为毗婆舍那?
学习毗婆舍那最后能达到什么成果?
毗婆舍那的基础是戒与定,毗婆舍那的字义是明晰的内观,是在充满喜悦和心无染著时才有的无碍观察。守戒清净时,喜乐即生起;守戒是一个预备工作。经典记载,修行可来为七个阶段,守戒是第一个阶段。
当守成圆满时,也就是身体、语言的活动都已宁静平和时,自然就导致精神的宁静,按著才会依序引发更高的修行阶段:正见、不疑,知道什么道路是该是与不该走的,知道而且清楚看到道迹,最后是具备完全之直观能力,这后面五个阶段构成了毗婆舍那,而前面二个有关净化身心的阶段则是毗婆舍那的必经之道。
目前,有许多老师教系统式内观,这种练习包括初步的专注训练如数息法,然后才教毗婆舍那或内观;有些正式的禅定训练则先教内观。想要学习有系统的训练,学习者通常会到一处专门的禅修中心或安静的地方住一段时间,在这段期间,唯一的功课是密集的禅修训练,努力发展足够的专注力与留意平衡精神活动,学习去经验超俗的生活、涅槃的自由。
无论一个禅修者做的是隔离式的系统训练,或是自然的训练方式,他必须做到将毗婆舍那、正念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有智慧的人没有过去或未来,他了解自由其实就是知道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失去或获得,没有东西可以追求或拥有。但愿众生能以此正见获得真正快乐与自由。(本文译自:Jack Kornfield:Living Buddhist Masters. p. p. 119~129)
(1992.9.《新雨月刊》第60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