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于五受阴平等舍性正念正智经之瑜伽师地论释‘胜利’(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重文 译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于五受阴平等舍性正念正智经之瑜伽师地论释‘胜利’(一)

  / 陈重文 译述

  (大正藏第30册785页中~786页上,或杂阿含经论会编上而90页~92页)

  复次,有解脱心、有净智见诸阿罗汉,有四胜利,当知不与诸外道共:一、于行时恒常住性;二、于住时无相住性;三、往昔因,所生诸行,任运归灭;四、后有行,今因斯故,当不复生。

  还有,已经拥有解脱的心、有清净智见的诸位阿罗汉们,他们有四种殊胜的利益,当知是不跟所有的外道共有的(是诸外道所没有的):即第一、在所有的行动之中,都一贯保持著解脱的心和清净的管见不变。第二、在静止的时候也持续著看透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内容(作用)这一性质。第三、由于过去造业为因所产生的所有的流转现象,(由于没有新业因的增上)便顺任自然的运行而归于消灭。第四、未来的流转现象,由于现有的业因已经断了的缘故,就当再也不能复生了。

  为证如是四种胜利,有三渐次:谓学智见为依止故,得厌离者,于诸行中不生喜乐,乃至不生耽湎而住(一);厌离为先,而得离欲(二);离欲为先,心善解脱(三)。

  为了证得如上所说的四种殊胜的利益,它有三个渐次的阶段:一、指以学习正智正见做为依止的缘故,已得厌离(五蕴)的人(案指不再对无常的五蕴加以爱护保惜之意)对于所有流转的现象不会生出喜乐(而对它执著),乃至于不会生出耽著湎怀而持续下去。二、以上述的厌离做为先导,终于获得离欲。三、又以离欲做为先导,心也得到完善的解脱。自斯已后,即由如是心善解脱恒常住故,无顺无违。

  从此之后,就由如此的心已获得完善的解脱之境界恒常持续著的缘故,(面对所有的事件)再也没有所谓的是顺利或是违逆的感觉存在。[案指对于生活再也没有过得好或不好、过得成功或失败的感觉存在。总之,阿罗汉已经‘不受一切法’了。]又于行时,或于住时,于一切相无复作意——于无相界作意思惟无相而住。能障于此一切见趣,先己永断,况当为碍!又在有所行动的时候,或在静止的时候,对于一切存在的形相(形态与内容),(由于已经看透其内容,不会对它执著而被束缚的缘故)不会再有任何刻意的意志活动产生──在无相的领域中(无相界,指绝对平等的空的领域),如果还有思惟性的意志活动的话,都只是持续在无相的境界之中。(无相是指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内容之意。)能够障碍‘一切存在都是无相’的正确看法而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有相’的有其固定不变的内容的所有的错误见解(见惑),先前(指刚证初果的时候)已经永远的断除,何况还会造成障碍呢!(再也不可能有此障碍)

  彼由是二,若行、若住,乃至寿尽,便以无学内般涅槃而般涅槃。先所生有,于今永尽;当来诸行,无复更生!

  他由于无相而住性和永断一切见趣这二点的缘故,不论是在行动的时候,或在静止的时候,以至于到了寿命终止,都以无学(阿罗汉)身分内的涅槃境界而入涅樊。先前(指在未证得初果乃至阿罗汉以前)所生出来的一切会轮回的存在基础(有),在现在已经永远的断除了;未来的所有流转的现象,再也不复更被生出来了。

  又由三分,当知建立萨迦耶见以为根本一切见趣:一、由前际俱行故,二、由后际俱行故,三、由前后际俱行故。

  当知道又由三个部份建立起身见而做为一切见趣(趣于见惑)的根本:第一、是由伴随过去世俱生而来的业行的缘故。第二、是由伴随未来世的业行的缘故。第三、是由伴随现在世的业行的缘故。

  前际俱行者,谓如有一作是思惟:我于(过)去世为曾有耶?为曾无耶?曾为是谁?云何曾有?后际俱行者,谓如有一作是思惟:我于(未)来世为当有耶?为当无耶?当为是谁?云何当有?前后际俱行者,谓如有一作是思惟:我曾有谁?谁当有我?今此有情,来何所从?于此没己,去何所至?

  所谓伴随过去世俱生而来的业行,是指假如有一位这样想的:我在过去世到底曾经有(存在)过呢?还是不曾有(存在)过呢?曾经是谁呢(曾经做过什么人呢)?是怎么有(存在)过呢?由伴随未来世的业行而俱有的,是指假如有一位这样想的:我在未来世会有(存在)吗?

  还是不再有(存在)呢?是会变成怎么样的人呢?是怎么的一个有(存在)法?由伴随现在世的业行而俱有的,是指假如有一位这样想的:我曾经有过谁呢[过去]?谁会拥有我(谁会是我)呢[未来]?现在存在的这个生命体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在此消失之后,到底会往那里去呢?[案指以上的那些见趣正是建立身见的根本]

  又诸外道萨迦耶见以为根本,有六十二诸恶见趣:诸四常见论,四一分常见论,二无因论,三有边无边想论,四不死矫乱论;如是十八诸恶见趣,是计前际说我论者。再者以身见为根本的所有外道,有六十二种各类不同趣向的见解:这是指四种常见论,四种一分常见论,两种无因论,三种有边无边想论,四种不死矫乱论,这十八种各类的恶见趣,是设想过去世有我论者。又有十六百见想论,八无想论,八非有想非无想论,七断见论,五现法涅槃论;此四十四诸恶见趣,是计后际说我论者。

  又有十六种有见想论,八种无想论,八种非有想非无想论,七种断见论,五种现世涅槃论;上述的四十四种诸恶见趣,是设想未来世有我论者。

  如是计度后际论者,略摄有五:一、有想论,二、无想论,三、非有想非无想论,四、断见论,五、现法涅槃论。如是五种,复略为三:一、常见论,二、断见论,三、现法涅槃论。

  这样的设想猜度未来有我论者,可以约略括为五类:一、有想论,二、无想论,三、非有想非无想论,四、断见论,五、今世涅槃论。而这五类,又可以约略概括成三类:一、常见论,二、断见论,三、今世涅槃论。

  又此一切诸恶见趣,由六因缘而得建立:一、由因缘故,二、由依教故,三、由依静虑故,四、由依世故,五、由依诸见故,六、由生处故。

  又这一切所有的错误的见解趣向(恶见趣),是由六种条件而得建立起来的:一、是由因缘的缘故,二、是由依于教导的缘故,三、是由依于禅定的缘故,四、是由依于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等三世起分别的缘故,五、是由依于各种不同的见解的缘故,六、是由依于生处的缘故。

  由因缘者,谓彼一切萨迦耶见以为因缘。由依教者,谓由依彼,能显见趣不正法藏,师弟传闻,展转相授为方便故。

  一、所谓是由于因缘的缘故,是说他们(指外道)一切都是以身见做为因缘。

  二、由依于所受的教导的,是指依于他们那些不正确的法藏所显现出来的错误的见解趣向,师父和弟子以此(见趣)传闻,展转互相传授做为方便之故。

  由依静虑者,谓以静虑为依止故,于先所闻、先所信解而得决定。

  三、由依于静虑的,是指以静虑做为依止的缘故,对于先前所听闻的、先前所信解的,因此确信决定而不疑。

  又此静虑复有二种:一、与宿住随念俱行,二、与所得天眼俱行。宿住随念俱行者,谓计前际三常论中,由下、中、上清净差别;及于四种边无边论,由彼忆念诸器世间成坏两劫出现方便。

  此以静虑为依止的又有二种:一是伴随宿住随念而来的(宿命通),二是伴随与所获得的天眼而来的。

  伴随宿住随念而来的,是指计想过去世的三种常见论中,它们有由下到中、上的三种不同的清净差别;以及由此而来的四种边无边论──它们是由忆想念客观存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间出成劫到坏劫之间所出现的两劫方便而来的。

  若时忆念成劫分位,尔时便生三种妄想:若有一向忆念上下,下至无间捺落迦下,上至第四静虑之上;忆念如是分量边际,便于世间住有边想。(其一)若有一向傍忆无际,便于世问住无法想。(其二)若有忆念二种俱行,便于世间住二俱想。

  如果有时忆想念别成劫的这一分位(宇宙器世间一共有成、住、坏、空等四分位),这时便会生出三种妄想:如有(人)一向忆念世间从最高(上)到最低(下)的状况,最下的到达无间地狱下,最上的到达第四禅以上;忆念这些存在面分布于三界的各种边际,便有认为世间是属于有边的想法出现。如有一向往傍忆想横别最后的存在以外又是什么呢?便有认为世间是属于无边的想法出现。如有这两类同时加以忆念的,便有世间既是有边又是无边的想法出现。

  若时忆念坏劫分位,尔时便住非有边想非无边想。诸器世间无所得故。复有依止诸静虑故,当知或说一分常论,或说无因论,或说不死矫乱论。

  如果有时忆想念别坏劫的这一分位,这时便有认为世间是非有边非无边的想法出现,因为在此一坏劫的分位上,所有的器世间都无所有的缘故。

  还有依止各种不同的静虑的缘故,当知因此或者有说一部份是常住之论,或者有说是无因论,或者有说是不死矫乱论(又称为捕鳗论)等。(待续)

  (1991.8.《新雨月刊》第48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