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空相应缘起随顺法经之瑜伽师地论释 (三)“甚深”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重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空相应缘起随顺法经之瑜伽师地论释 (三)“甚深”
  /陈重文 译述
  云何无我难可了知?谓诸因果安立缘起,齐尔所事,遍于一切有情众中,起无差别有情增语。
  什么叫做无我的道理很难明了知道呢?指由所有的因果所建立施设起来的缘起,在此(缘起的)范围之内的所有事件,普遍涵盖著一切有情众中,由此设有差别的生起一切有情的增语。
  [说明]这是说在一切存在的现象当中,除了由众缘和合而等起的缘生现象之外,再也没有任何其他的现象存在了。谓有我、你、他,我的、你的、他的,事实上他们都只是由不同的因缘所缘生出来的——由缘起而缘生出的这一点没有什么差别(起无差别),只是被缘生出来的所有有情由于各有其不同的缘起条件,而有了不同的代表各自的名称罢了(有情增语)。这些代表诸有情的不同名称,只是对此一存在增加上的外在名称而已(增语),并不是客观的存在事实(他们并不是永远不变的),所以除了此一增语(代表的名称)之外,并找不到任何不变的代表此一有情的"我"。
  即此增语,应如是路。依此处所有言辞转,施设各异有情众别:谓鸟、鱼、蛇、蝎、人、天等类;叉立各异名宇差别;谓鹦鹉、舍利、孔雀、鸿、雁、多闻、持国、增长、丑目、舍利子、极贤善、给孤独、一切义成等名字差别。
  就是此一增语,应知便是世间的道路(谓有为法为三世所依)。依于此处而转变出所有的言辞,来施设所有不同有情的差别:如命名为乌、鱼、蛇、蝎、人、天等类别;又在这些不同的类别里面设立各别不同的名字差别:如命名为鹦鹉、舍利、孔雀、鸿、雁(以上是对鸟类的命名),多闻、持国、增长、丑目、舍利子、极贤善、给孤独、一切义成(以上是对人类的命名)等不同的名字。
  齐尔所事,于诸世俗言说,士夫有言论转。谓诸所有受,若明触所生,若无明触所生,若非明非无明触所生,如是一切与名色俱。
  又在此一(缘起的)范围之内,于诸世间的各种言说,士夫们由此有了语言论议产生。也就是指所有的感受:不论是明触所生,或无明触所生,或非明非无明触所生的,这些都是与名色一起俱生而来的。
  若诸名色无余永灭,所有诸受无容得生,当知是名无我缘起难可了知。
  如果所有的名色永灭无余的话,所有的感受就生不出作用来,当知这就称做关于无我而有缘起的道理很难明了知道。
  云何离系有情而有系缚难了知性?谓如外道,触对无明触所生受,由三门故,于其无我缘生诸行,分别有我,起见施设。
  什么叫做极力要远离系缚的有情还有微细的系缚存在,自己却很难明了知道的性质呢?例如外道,触对著“无明触”而生出的感受,由三种门,对于无我——只是由众缘和合而生出流转的现象(诸行)这一点,加以(虚妄)分别出有我(与我所),而起了见施设(意见的施立设定)。
  云何三门?一、于欲界未得离欲,于欲界系三种受中,妄计一分为明我所,妄计一分为受者性,分别有我,起见施设。
  那么是那三种门呢?第一、于欲界未能获得离欲,而于欲界所系的三种感受(指乐受、苦受、或不若不乐受)之中,虚妄的计著其中的某一部份说是我所(属于我的),虚妄的计著另外的部份说是能感受者的性质,由此分别出有一个所谓的我而起了见施设。
  二、于欲界己得离欲,第三静虑未得离欲,唯于乐受计有所得,即妄计此为明我所;计此受外,别有实我是能受者;(于此)起见施设:谓即此我是有受法,如用彼受领纳其受。
  第二、虽于欲界已经获得离欲,但在到达第三静虑的境界却未能获得离欲(指未能离开对于第三禅的执著),对由第三静虑所引发的乐的感受,计著真的有乐受可得,而即虚妄的计著它说是我所(属于我的);并计著在此感受之外,另有真实的我存在著,它是能感受者;由此而起见施设:认为就是这个真实的我是有感受的现象,即以此能感受的(我)来领纳他的感受。
  三、于第三静虑已上,不苦不乐微细诸受,不能通达,分别有我,谓于诸受都非受者,起见施设。
  第三、对于第三静虑以上(指第四禅)的那些不苦不乐的微细的各种感受,由于不能通达,而分别此中有一个我,也就是认为所有的感受都不是受者而起见施设。
  [说明]瑜伽师认为第一静虑(即初禅)能离欲贪而从忧根出离,它能对治欲贪、欲恚害三种寻思(即三不善觉)、忧苦、犯戒、散乱等五事。第二静虑能离寻伺贪而从苦根出离,它能对治初静虑贪、寻伺、苦、掉、定下劣性(谓得浅定即足)等五事。第三静虑能离喜贪而从喜根出离,它能对治第二静虑贪、喜、踊跃(有兴奋的成份)、定下劣性等四事。第四静虑能离乐贪而从乐根出离,它能对治入息出息(即进入止息)、第三静虑贪、乐、于乐发悟、定下劣性等五事。也就是说,初禅虽断忧根,仍有苦根未断。第二禅则断苦根而生喜根,第三禅则从喜根出离而进入乐根,第四禅则从乐根出离而进入舍根(四无色定同在舍根的范围),这是以舍净、念净做为追求的对象(为取所缘)而进入的,是属于不苦不乐触所生的心舍的感受作用,所以瑜伽师说它是“不苦不乐微细诸受”。但不通达于佛教法义而不了知无我道理的人,在进入第四静虑的不苦不乐触而生出舍念清净的心舍感受时,往往“自以为”已经不受一切法而进入涅槃了——有一能入涅槃的人!这无异是说有能“感受”涅槃的人,既有感受,何谓不受一切法呢?瑜伽师将此称为“彼分涅槃”——只是断除部份的烦恼,并没有决定性的断除所有的烦恼;又称之为“差别涅槃”——绝非究竟涅槃之故。(以上参阅大正30册649页及331页)
  所以上文“认为所有的感受都不是受者”(谓于诸受都非受者)的意思是说,能够有感受的受者(指从初静虑到第三静虑)仍然不是真正的我,他们都只是会变易之我;真正的我是已舍念而不再有感受的人涅槃者。但是第四静虑仍有舍根,仍然是被受所摄,这要到进入无相心三昧时才能出离舍根。
  总之,从欲、恚、害三不善觉出离,乃至从第三静虑的乐根出离是第一阶段,从第四静虑的舍根出离是由色界出离,若能灭除萨迦耶身见,乃可说是从包括无色界的一切舍根出离。
  如是一切,由三种门所起我见,皆不应理!何以者何?以三种受皆无常故,其所计我,应亦无常。是故彼见三受为我,不应道理。
  像上述所说的一切由三种门所生起的我见,都是不应道理的(跟真理不相应)!怎样说呢?由这三种门所产生的感受都是无常的缘故,他所计著的我,应该也是无常的。所以那些认为三种门所生的感受是我的见解是不应道理的。
  又于第四静虑已上,都无乐受,其中亦无能受乐者。计我于彼由乐受故,名有受法,不应道埋。
  又在第四静虑以上,都没有快乐的感受,其中也没有能感受快乐的人,计著我在那儿(指第四静虑以上的禅定阶位)由于有乐的感受,所以叫做有感受的现象,也不应道理。
  又于第四静虑已上,无色定等,彼所计我,应无觉受。彼由寂静定所生受,发起我慢,谓我寂静。此慢应无,然有此慢,是故此计亦不应理。
  又在第四静虑以上,亦即在无色定等定地,他所计著的我应该没有觉受。他由于寂静的禅定所生出的感受,而发起我慢,说我已经入于寂静,这种慢应该不会有,但却产生了这种慢,所以这种计著也不应道理。
  当知是中,若诸缘起非甚深者,彼应无有如是无智妄计失坏!
  当知此中,如果所有的缘起不是甚深的话,他应该不会有这种没有智慧的虑妄计著的失坏!
  内法多闻诸圣弟子,触对明触所生受故,了故一切所起我见,皆不应理,是故观见诸法无我,彼于世俗及胜义谛,皆得善巧。
  内法多闻的诸位圣弟子们,能触对著都是明触所生的感受的缘故很明了的知道一切所生起的我见,都是不应道理的。所以他能观察照见“诸法无我”——在所有的存在现象当中,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所谓我的存在。他对于世俗谛以及胜义谛的二谛道理,都获得了善巧智慧。
  于如前说,如来灭后,若有、若无,乃至非有非无,皆不执著。于如是事,心得解脱。在像前面所说的,如来入灭以后,对于(存在的现象)或者是有、或者没有,乃至或者是非有非无才对,都不再执著。对于这类事,心已获得解脱。
  设有来问如是为有?如其所应而不记别;如是为无、俱及俱非?皆如所应而不记别。
  假设有人来问这到底是有吗?如所相应(于缘起的道理)而不加以记答;或者来问这是没有(不存在)吗?亦有亦无吗?非有非无吗?都如相应于缘起的道理而不加记答。
  如是彼由妙智为先而不记别,或有谓言是“无知者”,当知此是极大无智,极大邪见!
  像这样的,他是以奥妙的智慧做为先导而不加以记答,于是有些人就说是“无知者”,当知这是极大的没有智慧,极大的邪见!
  又彼如是见行外道,于现法中,依如前说三种妄见,或施设我是其有色,或施设我是其无色;或施设我以为狭小,或施设我以为无量。如现法中,妄分别我是真可得,起见施设;如是当来分别起见,为他施设,当知亦尔。
  像这一类见行(以坚持自己的见解为主)的外道,于此生中,依于像前面所说的三种虚妄的见解,或者设定我是属于有色(色界)的,或者设定我是属于无色(无色界)的;或者设定我是狭小的众生(指欲界),或者设定我是无量的众生(指无色界)。在此生中,虚妄的分别真的有“我”的存在可得,而起了见解上的设定;像这样的,在未来他也由分别而起邪见的为别人如此设定,当知也是同样的情形。
  虽有多种妄分别我,然唯一类萨迦耶见随眠所系。未断彼故,虽由下劣诸世俗道渐离系缚,乃至有顶,当知即彼犹名系缚。
  虚妄的分别有一个“我”,的存在虽然有很多种,但都只是被萨迦耶见这一类随眠烦恼(烦恼的种子)所系缚住。由于未能断挥身见的随眠烦恼之故,虽从低劣的各种世俗道路渐渐离开系缚,甚至上升到达有顶天(即非想非非想处的边际定),当知他们还是称做被(烦恼)系缚住。
  如是名为以诸缘起善巧妙智,能随悟入离系有情而有系缚难了知性。
  这乃称为应用对诸缘起的善巧妙智,便能够随顺著领悟入极力想要离开各种系缚的众生,仍然常有微细的系缚存在而自己却难于明了的性质。
  云何名为有系有情而离缚难了知性?谓有多闻诸圣弟子,触对明触所生受故,于现法中不得实我,亦不施设;身坏已后,亦不于彼七识住中,施设一切有情众已,复于其下续生识处。
  什么叫做被系缚住的众生在已远离系缚的这点内容很难被明了知道的性质呢?指有多闻的诸位圣弟子们,触对著明触所生的感受的缘故,于当下的现象之中,不认为有实我可得,也不施立设定(是有、是无、或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任何见解。身坏(死亡)之后,也不曾在七识住(七类由于众生的因缘果报而受生居住之处,分布在三界之中)中,由业力的牵引而施立设定各种不同的众生之类而在其下续生出识来。
  又复于彼生起识处,彼于识住及于二处,以诸缘起圣谛道理如实观时,成阿罗汉,或慧解脱;或俱解脱——具八解脱、静虑、等至。
  圣弟子在未断尽烦恼而由识依名色受生之后,他对于识住以及二处(二处是指四识住与七识住,或指识缘名色与名色缘识,待查),应用对于十二缘起和四圣谛道理的如实正观时,终于成就阿罗汉。或者是属于慧解脱的阿罗汉(缺乏四静虑的干观阿罗汉);或者是属于慧解脱的阿罗汉一俱备有八解脱、四静虑或八等至等。
  彼于现法,虽可现见有生、老、死,然名从彼而得离系。
  他在此生,虽也看到而历经著生长、老衰、和死亡的现象,但却可以称做已经从生、老、死等生灭现象的系缚脱离出来了。
  虽复现见领纳诸受,然名于受而得离系;虽复现见有识、名色,然名于彼而得离系。
  虽也现见他能领纳各种感受,但却可以称为已经离开各种感受作用的系缚;虽也现见他有主观的识和客体的名色(身体)存在,但却可以称做已经远离识与名色的系缚了。
  如是名为以诸缘起善巧妙智,如实了知有系有情而离系缚难了知性。
  这乃称为应用对诸缘起的善巧妙智,能够如实的明了知道被系缚住的众生,在已远离系缚的这点内容很难被明了知道的性质。
  由此四相,应知缘起名为甚深,最极甚深!
  由上述的四种内容,应该知道缘起确实可以称为甚深,最最极为甚深的!
  (1991.3.《新雨月刊》第43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