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人是习惯的沉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8日
来源:不详   作者:净因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人是习惯的沉淀
  文/净因法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这首诗形象地描述了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土葬、扫墓与祭祖的习俗。自1956年起,中国提倡移风易俗,推行火葬,平坟还耕。然而,千百年来中国人“入土为安”的习俗一时难以改变。在我年幼的时候,有人去世后,他们的家人绞尽脑汁地偷偷土葬自己的亲人。时隔三十年后的今天,火葬已为人们普遍接受,海葬也悄悄兴起。丧葬习俗的更迭改变了人们的祭祖方式。古代因土葬而有扫墓、祭祖的习俗,而今火葬盛行,人们转而到公墓、庙中烧香祭祖。更有趣的是,针对现代人忙碌的生活,网上灵堂已出现,方便人们在互联网上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和敬意。杜牧的诗真的可以改写为:“清明时节雨纷纷,网上灵堂悼故人。”
  从中国丧葬习俗的变迁可见,风俗习惯不是天经地义的,而是一群人长期的反复行为所致,然后慢慢地固定下来,成为一种被认可和接受的“法则”或行为的参照。习俗一旦形成,便如同无形的指挥棒,控制著我们的人生,左右著我们的命运。佛教业力缘起的理论对此有深刻的描述:人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产生相应的行为;重复进行的行为,会养成固定的习惯;习惯形成一种惯性之后,便造就出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命运。从这种意义上讲,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人是习惯的沉淀。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能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正因为习俗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 所以它蕴含巨大的能量。由此使我们明白,移风易俗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之事,但只要方向正确,通过持之以恒的教化,必能端风正俗,培养出健全的国民性格来。正如孔子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从中国丧葬习俗的变迁可见,风俗习惯不是天经地义的,而是由一群人经长期的重复行为所形成的,然后慢慢地固定下来,成为一种“法则”或行为的参照。习俗一旦形成,便如同无形的指挥棒,控制著我们的人生,左右著我们的命运。佛教业力缘起的理论对此有深刻的描述:人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产生相应的行为;重复进行的行为,养成固定的习惯;习惯形成一种惯性之后,便造就出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又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人的命运。从这种意义上讲,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人是习惯的沉淀。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能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正因为习俗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 所以它蕴含巨大的能量。由此使我们明白,移风易俗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之事,但只要方向正确,通过持之以恒的教化,必能端风正俗,培养出健全的国民性格来。正如孔子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明报》2008年1月30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