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玛尼石-漫谈玛尼石文化
静静的玛尼石-漫谈玛尼石文化
当我们进入广大藏区以后,玛尼石就象五彩飘飞的经幡、桑烟袅袅的香炉、金光闪闪的玛尼转筒一样引起我们的关注。玛尼石以其独特的形式成为藏传佛教的一大景观。走过青藏高原也许在我们的心中产生同样一个印象;那就是世界屋脊是石头王国。那里石头无处不在。高原虔诚的佛教徒想把那里所有的石头都变成有灵气的东西,便一代接着一代在石头上不知疲倦地或刻写佛言,或刻画佛像,实在不会刻画,干脆把石头捡起来堆成一个个人工山,就这样玛尼石出现了,它渐渐地在藏传佛教缤纷世界中象佛堂、象佛塔、象佛像、象佛经,象……一样有了自己的地位,成为同等重要的一部分。
世代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把自己内心精神世界活动用一种物质形式记录下来存留于天地之间,成为后人有目共睹的珍贵精神财富,我想玛尼石的产生和发展也不例外。玛尼石是高原人精神生活的宣泄,是信仰驱动的产物。
迄今我所见到的玛尼石就其形式来说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约三四米的金字塔形石子堆。石堆上的石子普普通通,没有刻写任何图案文字,藏语中把它称作“夺崩”外界常常把它说成玛尼堆。另一类则是在块石或卵石石面上刻写文字、图像,把那些刻好的石块堆积起来成为一道长长的墙体,这种形式的玛尼墙在藏语中称为“绵档”通常玛尼堆是千百万颗小石子堆成的小山包,而山包上的每颗石子凝结着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漫漫转经路上善男信女们周而复始地旋转着,走到玛尼堆跟前弯腰从路边上拾起一颗小石子,神圣地把它贴在额头上默诵祈祷词。经过祈祷以后的小石子丢向石堆。转经路上信徒不断,小小石子日积月累,一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经路上一座座小山包拔地而起,我们常见的玛石堆就这样形成了,于是玛尼堆与转经路成了鱼水关系。而玛尼墙就有些不同了。玛尼墙不是玛尼堆那样在所有信徒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玛尼墙是专门人员制作的,一块块精心刻写文字图案的石块是出自训练有素的工匠之手,把它们整齐地堆砌起来成为一道墙。墙体高约两米,宽约三米,长度不限,根据实际空间来确定,或十几米,或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就这样建造成为一条石刻艺术作品长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玛尼墙。我在藏区发现的玛尼墙大多数都在寺庙附近,它与金顶、金幢装点的寺庙主体建筑和体现高难度建筑艺术的佛塔建筑,还有那古朴粗旷而色彩斑斓的经杆一起成为早期寺庙整体建筑的一部分。玛尼墙为什么说是早期寺庙建筑的一部分,让我们还是先看看区内外一些寺庙玛尼墙的情形吧!
我们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几古多镇附近可以看到一座规模宏大的玛尼墙,据当地的人介绍这座玛尼墙在十年浩劫当中遭到破坏,尽管如此我看到这道玛尼墙的时候其规模还是很可观,从玛尼石石面上刻写的字体看来,这座玛尼墙形成的年代不会太晚。与玛尼墙相隔不远的地方有座小寺庙,可惜我记不清这座寺庙的名字。
位于堆龙德庆县境内的楚布寺是噶玛噶举教派的祖寺,楚布寺附近也可以看到玛尼墙,楚布寺的玛尼墙规模不算很大,可是玛尼石上刻写的藏文字体很工整,线条也很流畅。大的玛尼石甚至一人很难抱得动,在众多玛尼石中还有不少是阳线刻制而就的。
一九九七年夏天我来到了扎达盆地,那一年正是大旱之年。矫阳把象泉河两岸的土林晒得滚烫,一种焦灼、烦闷的气氛笼罩着扎达盆地,人们久久地盼望着有一场大雨把燥热驱逐掉,可老天爷偏偏与你作对,整个夏天没有下过一场透雨。据当地人讲,一九九六年冬天没有下过一片雪,不下雪的冬天在阿里少见。远处高高耸立的依毕岗曼雪峰也显得比平常矮小了。
雪山下的那片草地还是那么干黄,还没有丝毫返青的意思,就象一个久病不愈的病人脸色一样。草地上稀稀疏疏的草叶干瘪枯黄,偶而一阵风过来,象火舌舔地一般干草被风卷走,牛羊耷拉着脑袋艰难地觅寻着草叶。闷热的夏天里,扎达盆地显得死气沉沉,唯有县城路边的两排绿树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带来一点生气。托林寺的考古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我们挤出时间到古格都城遗址进行个别调查。夕阳落入厚厚的云层中,象泉河两岸连绵不断的土林上空晚霞映照,我们信步走出古格遗址,走过一条沟壑,来到鲁定寺古遗址。古寺坐落在一道山梁上,规模很小,仅存一座佛堂面积不到三十平米,佛堂屋顶被掀,四堵红色的残墙矗立着,旁边有个残缺不全的古塔,穿过残墙断垣,便可看到一道一道横卧在山梁上的玛尼墙。来到玛尼墙中,那眼花燎乱、目不暇接的石刻艺术作品总是让人看不够。在卵石光华的石面上刻画的一尊尊佛像、一尊尊菩萨、一行行经文,其刻画线条清晰,笔锋棱角分明,石块完整无损。石刻画像内容十分丰富,有佛像、菩萨像、金刚像、天王像、度母像、佛母像、高僧像、法王像、供养人像、还有各式佛塔形象。如果这些石刻形象与古格都城遗址红殿与白殿墙壁上五彩缤纷的画像作个比较,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壁画作品与石刻作品塑造的形象,只是有无颜色的区别,也只是石面与墙面在画面材料上的不同而已,除此之外,在构图笔调上,在人物神态上,在画面风格上简直可以说是如出一辙,而且上百个石刻作品好象出自一人之手,可见刻画技艺娴熟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冬去春来,一九九八年的初夏里,我在《西藏民俗》一九九八年第二期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它的题目是“古格遗址下的玛尼墙”作者署名为杨年华。我把这篇文章一口气读下去了,掩卷凝思,古格遗址下的那些无与伦比的石刻艺术作品一件一件掠过我的眼前,看来被那些石刻艺术作品吸引的人不只我一个,作者杨年华也曾经亲履这块艺术宝地,在那道山梁上不知来回走过多少次了。杨先生在文章中认为的古格遗址下的玛尼墙,我想就是鲁定寺玛尼墙。文章对鲁定寺玛尼石作了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不妨在这里引几段。杨先生认为鲁定寺玛尼墙“种类繁多,数量之大,可以说是整个藏区玛尼石集中数量之最”“玛尼石其刻制方法可分为阳线刻制和阴线刻制两种。阳线刻就是在石头平面上把表示形体的线留出、空出画面的肌理纹路,这种数量较少。阴线刻则是石面上单线凹刻出图案和文字线条,形式多样。阴刻在玛尼墙中占绝大多数。”杨先生把鲁定寺玛尼墙雕刻题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各种造像和佛塔,另一类为文字。并且列为十一类范例说明。可以说他归纳和分类是合乎鲁定寺玛尼墙实际,是对鲁定寺玛尼墙很好的囊括。杨先生的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了解鲁定寺玛尼石雕文化现象大有裨益,而且对研究整个藏区的玛尼石雕刻艺术也有参考价值。
我们再了解几个古寺庙遗址的玛尼墙对探讨这个问题会有帮助的。
有关文献记载,位于象泉河上游的著名古遗址琼龙韦噶王宫是古像雄国的重要王宫之一。揭开琼龙韦噶王宫的面纱,亲眼看看它的神秘姿容是我踏上阿里路途以来的一桩心愿,这个心愿终于实现了。去年夏天,一个燥热的早晨我们乘坐一辆沙漠王越野车走出令人窒息的扎达盆地直奔琼龙韦噶王宫古遗址所在地。走出盆地就到开阔的草地,迎面吹来一股凉爽的风使人精神振奋,汽车在草地上以每小时一百公里的速度在飞驰,跑过草滩,跑过湖岸,汽车随后钻入了一道山沟中,到了沟底眼前豁然开朗起来,象泉河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我们进人了琼龙村,一派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把我们吸引住了,我们忘却了旅途疲劳,拿出相机扣动快门把眼前的美景留在胶片上。琼龙村处在河谷地带,村前开辟了宽广的麦田,绿油油的麦苗翻滚着波浪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村前流过,村中居住着十来户人家,热情的村民为我们接风,村中只有老人和幼儿,年轻力壮的人都上山放羊去了。这里寂静,寂静得连牲畜脖子上的晃动的铃声远远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这里人丁稀少,那么大的河谷地带竟然不足一百人,真难以想象一千多年以前这里是象雄国的著名王宫所在地。琼龙韦噶王宫离村子还有一段距离,第二天一大早我们离开村子往西走去,走完绿浪翻滚的田野,便出现黄里透白的岩溶地貌,田野尽头有几处玛尼墙,规模不大但卵石上刻下的造像、经文仍可与鲁定寺玛尼石相媲美。进入岩溶地带中央可以看到几座残破的红色佛塔,佛塔下面是蜂窝般的洞窟,据村里人介绍这里以前居住着村民,是琼龙西村。从西村往北走就到象泉河边,河上架着一架木结构的悬臂式古桥,过了桥再往北爬上一座银灰的山,山腰上就有琼龙韦噶王宫遗址。王宫所在的山势十分奇特,它象一只展翅欲飞的鹏鸟,王宫的建筑就是山体上开凿的洞窟,山上洞窟密密麻麻。在洞窟群落中出现佛教古寺遗迹。据琼龙村里的老喇嘛曲珠师傅介绍,琼龙寺建立在鹏的心窝上,我问他为什么建在鹏的心窝上,他答不出来,不过我暗暗在想藏传佛教后宏期上路宏法是在阿里地区,那时候阿底峡大师大力弘扬佛法,彻底摧毁了包括苯教在内的其他邪教。为了琼龙地区佛法兴盛催毁苯教,把象征苯教的鹏鸟山势的心窝上建立佛寺以示威镇,当然这仅仅是我的猜想,没有任何依据。我在著名意大利藏学家杜齐先生撰写的《西藏考古》一书中见到过杜齐先生一九三三年拍下来的琼龙韦噶王宫遗址外景。在那张图片里琼龙寺是完整的,屋顶没有掀掉,除此以外王宫概貌与我们所看到的差不多。琼龙韦噶王宫遗址如同古格都城遗址、达巴宗遗址一样,一座土山上集洞窟,佛寺、佛塔、玛尼墙于一身,成为阿里地区独特的古遗址风貌。
与琼龙韦噶王宫遗址不太远的地方有一处佛教圣地,它叫芝达布日。人们把这个圣地称作神山岗仁波且的大门。谁要想转神山,必须先朝拜芝达布日圣地,就象进屋先进门一样,可见芝达布日圣地在人们心目中有何等重要地位。芝达布日圣地处在一块方圆不大的台地上,当我爬上台地看上去的时候,我觉得芝达布日圣地与其他佛教还有一些区别。这里的主寺佛堂不是很大,离佛堂很近的佛塔群的规模和寺前的玛尼墙的规模不相上下,于是佛寺、塔群、玛尼墙三圣鼎立,各领风骚的景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在这块台地上三大建筑布局又十分和谐统一,构成芝达布日圣地景观的完美,尤其高大的玛尼墙既整洁又有气势,墙上堆放的玛尼石不多,但雕凿艺术还属古格鲁定寺风格。
离开芝达布日圣地来到神山岗仁波且脚下。神山的确很神,凡到神山下的人不一定都能轻而易举地见到神山的美容,有的等了好几天见不到神山一面而扫兴而归的人有的是。我们来到神山跟前时晴空万里。在蓝天的陪衬下神山的姿容显得格外美丽。转一遍神山是十分有趣的事。神山的转路上无奇不有,有的信徒顺时针方向转,有的信徒逆时针方向转,有的信徒磕着长头转,有的信徒坐在牦牛背上转,有的连一圈也转不下去而返回去,有的转了一百零八圈,有的千里迢迢来到神山跟前,因为高山反映太大而只好躺在神山脚下的旅店里等着同伴回来。我在神山的转山路上没有发现规模很大的玛尼墙,但是玛尼堆还能见到几座。神山转山路上的玛尼堆里有无字的玛尼石,也有有字有造像图案的玛尼石,有文字的玛尼石,字迹虽不算模糊、但长期的风吹日晒字体的棱角不是很鲜明,显得有些圆钝了,不过这些玛尼石给人一种历史久远感。还有一些玛尼石刻线十分清楚,甚至还涂了颜色。一看便知道是当代人所为,这些玛尼石几乎全是阴线刻。我们在转山路上见到一位雕凿玛尼石的信徒,他刻写的玛尼石都是经文,在他的周围有一大片刻写好的玛尼石。看得出他是受信仰力量的驱使才到这个环境十分艰苦的地方来刻写经文的。他偶尔得到一些转山人员的施舍,这是他唯一的生活来源。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拉萨有没有玛尼石。据我的上辈人讲,拉萨八廓街上过去也有一道玛尼墙,人们称它“绵档色波”这道玛尼墙在八廓北街,与千年古寺大昭寺相映成趣。不知什么时候它从这条街上消逝了,也许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也许比它更早一些,反正在我的记忆中没有任何印象。不过“绵档色波”这个名词时常还能从老人们的嘴中听得到。除了这个有名无实的玛尼墙外,拉萨转经路上还能看到玛尼石。拉萨“架日普东”山跟前有几位雕凿玛尼石经文的人,听他们介绍,他们是在石板上刻写佛经甘珠儿。天那!这是一个雕凿上千万字的大工程啊!我见到他们的时候是去年夏天,过了一年不知他们的进度如何,也许大工程已经竣工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到过那地方。
值得惊奇的是拉萨附近的三大寺周围我没有看到玛尼墙,这是让人深思的一个问题,是教派不同的原因,还是别的原因,我一时弄不懂,不过哲蚌寺和色拉寺山上的巨石上,雕凿高僧造像和大块咒文,这是有目共睹的,这与玛尼石不能说没有任何关系,也不敢说有直接关系,究竟二者之间有什么瓜葛,有待今后研究。
大凡藏族历史上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文艺家他们给后人只留业迹,不留芳名。就说玛尼石,青藏高原这块石头王国里玛尼石随处可见,在这些数不清的玛尼石中古格鲁定寺的玛尼石真可称为绝代精品,可这些精品究竟何人所为、何时所成至今无人知晓。驰名中外的古格壁画、布达拉宫壁画、以及夏鲁壁画等等等等,迄今为止我们无法知道这些精品出自哪位高师之手。这就是作者不留芳名所致,它给当今研究工作造成了无法逾越的障碍。每当我们发挖文物的时候,我们多么希望发现一些与作者、与年代有关的线索,这种心情是考古工作者共同的心愿。当然我们漫步在古格遗址山前的那道山梁上,在鲁定寺玛尼墙中来来回回欣赏那些玛尼石的时候,除了饱享鲁定寺玛尼石给我们带来的无限艺术乐趣外,不外乎是找到几个答案。古格鲁定寺玛尼墙总算没有让我失望。在古格鲁定寺众多的玛尼石中我发现三块刻有密密麻麻藏文的玛尼石与众不同。从形式上可以马上断定它们不是一般的、常见的那种刻有咒文的玛尼石,是刻写了一篇完整文章的玛尼石。我仔细阅读了卵石石面上模糊不清的文字以后越来越觉得它们对研究古格鲁定寺玛尼墙有帮助,于是把那三块玛尼石背到我们临时设立的古格遗址山下工作室中进行拓片,然后把玛尼石放回原处。为了工作需要我把拓片文字抄写下来,并译成汉文存入档案。现在我把三块刻有文章的玛尼石中把那篇最完整的文章译文用在我的文章后面公诸同好,为进一步研究藏族玛尼石文化现象提供一个可靠的资料。
①嗡萨迪班杂底。承蒙圣尊大悲善业力,依靠依牯护法②×××,指明超脱三界之圣法,圣雄能仁王前致敬礼。佛陀圣言无数×××,取自佛教圣地×××,译成藏文并创藏文字,学者译师功高应跪拜。蕃地偏远无知黑暗界,佛法明灯普照除通痴,观世音佛幻化吐蕃王,大兴佛法尊前吾稽首。遍知如来化身益西沃、宏扬正法佛人阿镀峡,佛经翻译大师仁钦桑,众生导师面前深鞠躬。黄帽教派之祖宗喀巴,手持白莲罗桑嘉措王,身着僧衣洛桑益希尊,三尊牯主致以叩首礼。×××××××蕃地,帝斯神山玛旁圣湖西,福运昌盛象雄国中央,引金圣江恒河左侧方,众人之主×××官员,统辖扎让二法×××,出资施主××顿珠的,恩情深重父母和亲戚,还有齐天般的众生灵,过去未来现在三世里,绝离恶途升至天之趣,身体康健器官皆健全,祈愿来世生在天神界。洛布闵宗次仁贡宗和,女儿嘎琼白宗诸施主,铲除危及生命之因素,来世获得善业菩提果,请人刻写两千玛尼石,此项善业×××××,吾等福泽智慧双圆满,常念重人轻己菩提心,毫无吝惜施舍报其果,祈求××莲花瓣中生。福盛之地聚集有寂财,所有福德×××××。
注释:①文章开头语,梵语藏文音译。
②记号为石面上的文字模糊不清。根据的韵字数固定规律来确定不清楚部分加以×记号。整篇文章根据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历史时间顺序罗列了几位致敬对象,他们是宏扬藏传佛教中功勋赫赫的高僧大师。第二部分叙述了扎让宗所在地理位置及特点,对统辖扎让地区的官员献上几句赞美之词。第三部分中写了施主的名字,施主出资请人刻写了二千块玛尼石,以及刻写这些玛尼石的功利目的。综观这三大内容我们得到了一些什么信息呢?我们仔细研读文章第一部分便可确定古格鲁定寺玛尼墙中很多玛尼石,而不是全部形成的时间上限可以确定为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时期,也就是公元十七世纪。文章的第三部分很重要。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玛尼石是怎样产生的,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玛尼石是施主出资专门请人刻写的,而且施主请的这些人是职业石刻人员。另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施主请人刻写玛尼石是有功利目的的,并不是一种盲目行为。我们从这篇文章中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回过头去再认识玛尼石的时候也许不会如从前那么陌生、那么神秘了。也许有人会觉得为什么玛尼石偏偏刻在石头上而不用其它材料。这个问题的解答在石刻文章中找不到任何依据,不过我认为这是一个信徒出于对佛教的虔诚表现出来的行为。作为一个信徒总是希望佛教不仅从内心世界,而且从外在世界,从形式上创造出一个浓浓的宗教氛围,于是利一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用写、印、雕、刻、塑等多种手段塑造象征佛的身、语、意的形象,作为达到利己利他弃恶行善的目的,因此,寺院、佛塔、壁画、塑像、佛经、经幡、玛尼石、风马旗、经杆以及宗教活动中出现的音乐、舞蹈等佛教艺术作品应运而生,表现在藏族生活的各方面,哦!我的议论已经有些离题了,我们还是言归正传。关于探讨西藏玛尼石是很多人感兴趣的课题,有关论述玛尼石的文章发表的也不少了,这些对促进研究玛尼石文化现象无疑起到良好作用。笔者撰写这篇文章希望玛尼石文化现象的研究推向深入,取得更加重大的成果。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