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加强制度建设 净化僧侣队伍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加强制度建设 净化僧侣队伍
  制度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离开了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事业的发展将难以想象。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僧团队伍的快速发展与僧团管理制度滞后矛盾,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僧团队伍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在《宗教事务条例》颁布实施之后,我认为,我国僧团管理制度建设该摆上议事日程了。

  一、目前我国僧侣队伍的现状和形象分析

  2001年,中佛协统计全国共有寺庙9500余座,出家僧人约20万人。随着近几年佛教事业的迅速发展,这支队伍还在不断壮大。僧作为三宝之一,历来受到上层管理者的重视,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稳定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全民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僧人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巩固和提高。然而,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僧团的队伍不断得到蚕食和破坏,僧团的形象受到空前的玷污和损毁。

  1、假僧假道盛行。一些社会闲杂人员打着宗教的名义,穿着僧衣借佛敛财,群众时常找到寺庙,怨声不断,不仅影响了社会秩序,也大大损毁了僧团的形象;更有甚者乱做佛事道场,大搞迷信活动。据《新华日报》载:仅今年上半年苏南某一个乡,就成功抓获假僧假道11场次共58人,追缴非法所得67600元。

  2、功利思想严重。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佛教内部一些僧人享乐思想严重,以种种名义,或明或暗,侵吞十方财产,装入私囊,现在这种情况虽没有大量暴露,但暗流已经存在;再者,一些年轻僧人见钱眼开,随意挂单,利大则住,利小则走也成为一种现象。如果我们不及时寻求对治之道,将会成为引发又一场法难的导火线。清未民初,张之洞提出“庙产兴学”主张,理由就是佛教内部腐败,僧徒多属无能,结果庞大佛教寺产被剥夺。

  3、佛陀信仰动摇。佛教界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发生变化,经济挂帅,争权夺利,对弘法利生缺乏热情。有不少佛教团体的主事者,对佛教的未来走向缺乏使命感,没有前瞻意识,安于现状,在其位不谋其政,虚度光阴,对不修行、不守戒、僧尼泛滥等败坏佛教形象的现象无动于衷。然而,佛事活动的规模却越做越大,花资越来越多,其不良影响,已引起社会和政府的警觉。  

  4、僧团素质低下。现在大多数寺庙和佛学院普遍感觉到人才危机。无论是管理人才,还是理论人才,都感到十分奇缺,有些寺院就连做佛事的人才都感到不够。是真的没有僧人吗?不是,是因为有僧无才。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一些师父的素质低下,为贪图名闻利滥收社会上的无用之才;二是一些僧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每日除了念佛、做佛事,就是看堂守殿,不知提高自己的学识,消极出家。

  5、清净形象受到破坏。在一些寺院清晨打扫庭院的不再是僧人,而是花钱雇来的保洁员;守门的也不是出家人,而是谈笑打闹的保安;在大殿念经的也不是僧人,而是录音机、电唱机;在寺院沉醉于抄写经文也不是僧人,而是游客,僧人在忙着用手机发短信,清净、修持的形象受到破坏。

  6、社会对僧团的信任度下降。佛教曾经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出家人不打诳语”。说明了佛教界长期给人以诚信的形象,但现在社会舆论不是如此,比如有人说“和尚现在可以结婚了”,有人说“某某是县处级和尚”,还有一首歌叫作《女人是老虎》,说的是小和尚下山的事,这些舆论强烈反映了僧团作为法师受到社会的置疑。

  二、造成僧侣队伍混乱发展的制度缺陷和因素

  对人的管理制度历来是中国的核心制度。僧侣队伍的管理也是我国佛教内部管理的核心,在这一方面出了问题,想在其他方面管出成效,管出好的局面,是根本不可能。然而我国在僧团管理方面,恰恰在制度上出了问题,形成一系列的缺陷。

  1、僧团准入制度根本没有建立起来。按照佛教传统戒律规定,佛教信徒要求出家,要六根具足,信仰坚定,也就是说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唐宋时期甚至还要考试,成绩合格者才能出家,这也是当时出了一批高僧的原因。在出家的程序上,也有严格的一套,出家者要到寺院向一位比丘请求作为自己的‘依止师’。然后,由这位比丘要向全寺僧侣说明情由,征得全体僧人同意后收为弟子,此后剃除须发,授沙弥戒,成为‘沙弥’。等其年满二十岁,再经过全体僧侣的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长老,共同为之授比丘戒,从此成为比丘。
  然而,我国自改革开放,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来,由于僧人奇缺,充实到僧团队伍的僧人全都没有经过严格筛选。恢复之初,各寺院求僧若渴,不论有无学识,不论德行如何,只要愿意剃头就收,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致使僧团准入制度至今都没有建设起来。不仅没有建设,就连传统的准入制度也没有继承。这一制度的缺失,使当前的僧团队伍整体素质低下,严重影响了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后来虽兴办了一批佛学院,然而由于源头把关不好,其素质也不高。

  2、僧团内部缺乏上升到法律高度的管理制度。我国佛教寺院有一系列的制度,比如:《寺务管理小组章程》、《共住规约》、《僧众爱国守法公约》、《挂单讨单办法》、《消防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学习制度》、《文物保护制度》等等。虽然很多,但大都属于道德范畴,也就是说,只是从道义上对僧团进行规范和约束,以国家的名义,上升到法律高度的制度没有一部。一些僧团在外私自化缘,假僧假道打着佛教的名义在外大肆敛财,公安认为应该由宗教局管,宗教局认为应该由佛教协会管,佛教协会认为应该由寺院管,寺院认为应该由公安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没有一部针对僧团的法律可依。结果导致有些僧人胆大妄为,假僧假道肆意猖獗。

  3、对僧侣上层人士管理没有一部科学性的法律法规。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在僧团管理方面也建立了一些制度,比如《佛教协会章程》、《寺院住持任职、退职办法》,但总的来看,缺乏严格的刚性或者说硬性的法规和责任制。主要表现在:(1)在住持的使用上,弹性太大,缺少严格的任期规定,众所周知,弹性太大的规章,等于没有规章。(2)在对寺院班首、执事的考核、奖惩、退职、教育、培训等方面缺少全国性明确的规章制度。(3) 在民主管理方面,没有真正的刚性或硬性条文。当前的僧团队伍,由于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再加上佛教的师徒传承制,民主管理制度一直都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4)对寺院管理层的监督机制,也没有真正建立。

  4、社会大众对僧团形象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苦修理念与当今寺庙的发展形势严重不对称,甚至出现错位现象,对这一点,在这儿不能不提出来,虽然它不是僧侣队伍本身的原因。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经济在壮大,观念在开放,而社会大众对僧团形象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苦修理念上,这种反差彰显了僧侣队伍的混乱。如今人们对僧侣形象的认识百分之九十的还停留在《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上――念经、打坐、苦修、忍辱、无能、软弱等等。如果看到有僧人坐轿车,用手机,打电脑,他们大多感到诧异。这种社会对僧团的传统认识与时代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时是无法调和的,这虽不是佛教内部制度的原因,但可以作为社会外部一个制度原因列在这里。

  三、治理和净化僧侣队伍的制度设想

  治理和净化僧侣队伍,一靠教育,二靠制度。制度是一种规矩,有固化和强制作用,因此只有建立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奖惩分明的管理制度,才能进一步规范对僧侣队伍的管理,在佛教界形成戒律严明、正法久住的良好局面。下面仅从制度入手,谈几点设想。

  1、以国家的名义出台一部包含有全国僧团队伍建设总体目标和总任务的纲领性文件,为加强我国僧团管理制度建设,推进僧团队伍的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性依据。自佛教传入中国,历代政府对佛教僧团的发展都有一个指导性的纲领性的证件,比如北魏孝文帝时就制定《僧制》四十七条,对僧团队伍进行规范和指导。新中国自成立以来,针对僧团队伍的规模、僧团的国家职责、僧人的流动等等,还没有出台过一部指导性的文件或法规。随着我国僧团队伍的不断扩大,出台这样一种纲领性的文件已迫在眉睫。

  2、用法律的形式颁布一套系统的僧团管理办法,构建僧团管理制度的框架体系。如今,我国的各个行业基本都有对本行业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比如公务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4月27日颁布);律师行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1996年5月15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僧团法》虽然不可能一下子酝酿制定出来,但目前至少酝酿出台一批与僧团建设有关的规定、规则、方案或办法,比如:《僧团队伍制度实施方案》、《僧团准入暂行规定》、《僧人培训暂行规定》、《僧人申诉案件办案规则》等。构建出我国僧团管理制度的框架体系,以此来改变当前僧团管理无法可依的局面,为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僧团法》作准备。

  3、寺院内部的法规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补充制定以下一些规则和制度:(1)为促进民主管理在寺院的贯彻落实,制定《寺院议事决策规则》,明确寺院议事程序和成员职责,并自觉遵照执行;(2)为加强对寺院领导层的监督与考核,制定《住持、班首、执事考核制度》,促进风气转化;(3)针对僧人被投诉案件日益增多,制定《僧人执业规范》和《僧人处分规则》,明确僧人违规查处的原则、类别、适用程度等,为实施僧团监督和违规查处提供了依据。

  4、加强僧人教育培训制度建设。建立年度僧人宗教道德和执业纪律考试制度(唐宋时期,僧人出家就有考试制度)。坚持对僧人进行经常性的守戒教育和道德纪律教育,并把僧人教育制度与执业挂钩,对未达到标准的,不予颁发执业证(戒牒)。同时,根据国家宗教政策,制定《全省僧人培训规则》,坚持每两年对全体僧人轮训一遍,每名僧人每年完成不少于半个月戒律和道德培训,促进僧团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在加强僧侣队伍制度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僧团管理制度建设要常抓不懈。僧团管理制度建设,是佛教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泰国等佛教国家一条成功经验。它符合僧团工作自身发展的规律,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和精神,也是佛教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僧团队伍不断扩大的新形势,当前尤其要重视和加强僧团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完善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保障和推动我国僧团队伍的健康发展。

  2、僧团管理制度建设要依法进行。制度是法律实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法律的有益补充。因此,加强僧团管理制度建设,必须要依法进行,僧团管理制度的各项规定要以新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为依据,既要考虑佛教的特殊性,也要保持与法律精神的和谐与统一,使之成为僧团队伍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3、僧团管理制度建设重在落实。僧团管理制度建设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建章立制,二是制定落实。而制度落实在僧团管理制度建设中更具有决定意义,再好的制度如果得不到贯彻执行,也是一纸空文。因此,加强僧团管理制度建设,要在建章立制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落实。

  4、僧团管理制度建设要切合实际。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佛教的宗派又分为很多种,僧团管理制度建设的内容和任务也不尽一致,因此,加强僧团队伍建设要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各种客观因素,突出重点和针对性,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谈供养
下一篇:须弥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