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1)
张玄祥居士
经文---序品第一
前言:
一般有七种正信、六种正信、五种正信等不同的意义,每一部经,如果比较仔细的说,有七种正信论述说明。等于是这部经是谁所闻、何时、何地所说的、谁讲的、闻法对象是谁等等,都有一系列的说明。
三依《佛地论》,亲光论师,科为五事。一总显己闻。二教起时分。三别显教主。四彰教起处。五教所被机。此望前六。但合信闻。余皆同也。
这五个是亲光论师他所引用的,这跟龙树菩萨所讲的六个征信或者跟真谛法师所讲的七个征信,内容大同小异,如果讲六个就是将真谛三藏法师所讲的七个,把第二、第三合在一起;第二是能听的人,以及所听的一些教理亲承音旨,合在一起;如果讲五个,就是将第一个信跟第二个闻把它合在一起,总显五事,这是在「如是我闻」底下所讲的几件事情。
五中第二教起时分。
「一时」
然此一时,此地诸师,有说四种。一者如来一代说法有五十年时,二者说一部时,三者众机熟时,四者说听共相会遇时。
「一时」,我们简单看「一时」,好像没有什么意义,但是,讲经说法的人可以把它讲的很多内涵,哪一个时间、哪一个时间点?这在五事里面的第二点教起时分。世尊讲经说法的时间、时间点是什么?这不是只有指时间。
然此一时,此地诸师,有说四种。一时包括四种意义,一者如来一代说法有五十年时,五十年之间的哪一个时间,称之为一时;二者说一部时,说这部经,它是在哪一个时间?这就包括五十年之间哪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讲的;三者众机熟时,早不讲、晚不讲,这一时,该讲的时间衪才讲,这《解深密经》祂也是在般若期的后面讲的,如果太早讲,大家根机还不成熟,听不懂,在一时,就是大家从阿含道、听到方等经、《般若经》都了解了实相上面时,再下来要进去讲到心识的运用,这个时机,就是众机成熟时,就叫一时,一时代表第三个意义是机熟;四者说听共相会遇时。就是大家听到时、这一时之间所听的法、有很多人听到、要讲这个法的这个时间点叫一时。这「一时」大概含有上面四种意义在。
吉藏法师法华疏说,西方诸师,三说不同。一菩提留支,言一时者,有其多种。谓一念时,有日时,有百年时,有一切时,有春秋冬夏时。今言一时者,非此等时,正是如来说此经时。虽言一时,不云某年月日故,不知何时,如大华严净眼品等,如来成道日说。其十地品,第二七日说。如十万偈般若,如来成道五年,经有成文,余七部般若,但云一时,皆不知何年说。乃至彼云,相传说云,如来一代成道,乃至涅槃。说般若、华严大集,未曾断绝。解云,准此西方三藏,亦不能定说诸经时也。
吉藏法师法华疏说,西方诸师,三说不同。吉藏法师,他在批注《法华经》经疏时,他写西方(天竺)诸师,对一时,有三种说法不同。吉藏法师他是隋朝的人。那时候他批注《华法经疏》,他在公元五四九年出生到六二三年,隋朝时,很多经典都在南北朝或五胡十六国之间翻译的,这部《解脱密经》也就在南北朝,最早是由求那跋陀罗法师所翻译的,他在公元四百多年(435)来华,比这《法华经》的翻译还要早。
吉藏法师是中国人,在南京(京陵),祖先也是胡人,迁来到京陵,有时候称为安吉藏,因为他是安溪人,加一个安,安吉藏法师;有时候加一个胡,因为他来自于胡人,胡吉藏法师。他很早就出家,也见过真谛三藏法师,他的师父就是真谛法师,真谛法师也是翻《解深密经》的一段,第三本《解节经》把《解深密经》的第二品变成四品,专门在讲胜义谛相品的。他的父亲很早就来跟真谛三藏法师学,真谛法师就帮他取名叫吉藏,他的父亲也出家人,是他父亲在他三四岁时带他去见真谛三藏法师,后来吉藏也出家了,有的说十三岁、有的说七岁就出家了,很早就出家。
鸠摩罗什法师当时也是很有名的大翻译家,他翻《金刚经》,鸠摩罗什是系统三论教学之传承者,他也亲近有一人名叫法朗的,他是鸠摩罗什系统的传人,吉藏法师就亲近他,学习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这三论,所谓三论宗,我们常常看到各个宗派的有一个三论宗,这个就是大乘佛法的十二门论,十二门为:观因缘门、观有果无果门、观缘门、观相门、观有相无相门、观一异门、观有无门、观性门、观因果门、观作者门、观三时门、观生门。
吉藏法师十九岁时就开始讲经说法,不输于唐三奘法师,唐三奘在十三、十四岁就开始讲经说法,吉藏法师在批注《法华经》时,他说西方(天竺)诸师,大概有三种对一时的说法。
菩提留支法师翻译《深密解脱经》时,他翻有十一品,把《解深密经》第二品变成二、三、四、五,里面每一个菩萨所问的,他都就安一品,八品又变成十一品。菩提留支法师,言一时者,有其多种。谓一念时,我们起一个念时,那个叫一时,现在还没有讲经典,人家讲一时之时,或者讲哪一天有日时,哪一天里面的哪一个时间;有百年时,一年一年之间是哪一个年;有一切时,也有一切的时间。
这一时,有时候在世间法里面讲起来有很多的意思;在四季来讲,有春秋冬夏时。各个说法不同,但是,现在在经典里面所讲的一时,跟这些都没有关系,今言一时者,非此等时,正是如来说此经时。如来讲这一部《解深密经》时,虽言一时,为什么不说某年、某月、某日?因为不知道何时。其实写时应该写,如果当时经典结集时,不管是阿难尊者或者文殊师利菩萨,经典结集时,因为两个要角,一个是阿难尊者、一个是优波离尊者,就是帮世尊理发的那位,但是,后来也出家了,所有的律藏都是他讲的,经藏是阿难讲的,里面还有一个文殊师利菩萨他集结很多经,他讲的大概都是大乘佛法。第一次结集的是阿难讲一般的经典,就是《阿含经》;优波离,他是守戒、持戒第一,他对于戒律的记忆特别强,所以戒律方面由他来复诵。这里讲,为什么不讲何时呢?不知何时吗?知道。但是为什么不写呢?如大华严净眼品等,《华严经》有四十品、六十品、八十品,四十品是八十品的法界品,光讲法界品就占《华严经》的四分之一的篇幅,相当于《解深密经》如来的成所作事品,净眼品里面讲如来成道日说。
《华严经》是如来成道日所讲的,其十地品,第一次讲十地品,十地品是很深十地菩萨的法。第二七日说。讲十万的偈,有关于般若品,但是,如来成道五年,经有成文,其它的七部般若,《般若经》有很多,不是只有《大般若经》,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品》、《文殊师利菩萨所问般若波罗蜜经》、《明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放光般若经波罗密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说徧照般若波罗蜜经》、《佛说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等,有很多都是属于《般若经》,后面七部并不是同一个时间讲,像《法华经》讲八年,《法华经》里面全部列出来了没有讨论,讲八年,为什么只有一本?这应该还要很多要探讨的。这是在讲大华严净眼品所讲的,这个时候说一时,一时,皆不知何年说。这样他们就说,相传所云如来一代成道,乃至涅槃。说般若、华严、大集,未曾断绝。像这样哪个时间想到就讲、哪个时间想到就讲,《般若经》也这样、《华严经》也这样,你要怎么讲几年几月几日讲,就讲甘脆讲一时,一时,这是西方三藏他们不把正确时间列出来的一个原因。
二长耳三藏云,时有两种。一半音时,对缘不遍,二圆音时对缘即普。从初得道,终讫双林,二音并行,半满俱说。见少分者,为半音时,见满分者。为圆音时。
有胡僧名长耳三藏,他来中国见皇帝,见皇帝时说祂有神通,皇帝就找国师去鉴定他。三藏他就受到考验,他是有他心通,然后国师的心就先到某一个地方,譬如国师就先到四川,国师故意给他知道,他就问你去四川干什么。第二次国师到京城的一个杂耍的地方,他就问国师你一国之师,到猴子杂耍的地方干什么。第三次国师就玩真的,不起心动念,住入空寂,这长耳三藏不知道国师到哪里去,这不是说他没有他心通,只是对于解脱悟道的人,他不让你知道,你就根本不会知道。阿罗汉就是这个样子,一般凡夫你去哪里、你心到哪里他都能知道。
长耳三藏,他解释一时有两种看法,一半音时,对缘不遍,讲一半、各种对象不能够全部遍布,只有演半音;如果一时讲圆音,圆满的法音时,对缘就是普遍了。半音、圆音,这是从他讲出来的经典所布施给对象是全部盖满,还是只有仅一部份人听。像我们去灵鹫山在说法台时,你望过去整个山谷跟对面四山(合计五峰),等于都是可以布满十方一切圣人在那边听,只要你讲大乘经典,有身体的、没有身体的这些圣人都可以全部听到,这是遍布一切圆音;如果像讲人的层次的,一般人是可以听到,讲密乘的法,像这部经不是在一般的地方讲的,一般人可能就听不到,除非佛的加持力或者是一些阿罗汉入定他们才可以参与。
半音,就是所说的法,不能够全部给大家听到,局限某层次的人;圆音,圆满的音,遍部一切对象,不管什么都可以普遍听到佛所说的法,也能听得懂。你要听大乘佛法,心量要打开,不要以人的思考范围在想经文,有时候你会想,像我们讲经说法,如果不用麦克风的话,这个声音可以扩展到哪里?远一点的后面就听不到。但是,在灵鹫山的说法台,世尊一讲法音出去,不管多远的山,看多少人或者圣人都可以听到,这都是神通变化的层次,不能用我们人的思惟去想这些。
从初得道,是言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迦耶得道时,衪到鹿野苑去初转法轮,以后就开始一直在转解脱道法轮,到最后在双林娑罗树中间入涅槃(终讫双林),二音并行,衪所说的半音跟圆音同时在进展,也就是大小乘佛法并弘。小乘的人看到大乘经典说不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因为真正有记载的,第一次结集是在王舍城,也就是灵鹫山群峰中的七叶窟那里,所结集的经典大概都是《阿含经》,依《金刚仙论》卷一等载,迦叶尊者于耆阇崛山结集小乘三藏之同时,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于铁围山,与阿难尊者共同结集大乘经典,此称铁围山大乘结集,然此说有人怀疑系大乘佛教兴起后之传说。
圆音所说的法,像《解深密经》它不是在我们这个时空里面讲的;《佛说解节经》中提及,真谛法师讲在灵鹫山,见陈天竺三藏真谛译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阇崛山。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所译《深密解脱经》云: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法界殿如来境界处,众宝赫焰一切庄严第一之处。真正的《解深密经》云,讲经处也不是在灵鹫山,是在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殿讲的,那边都是报身佛住的地方,释迦牟尼佛是肉体的佛,是应化身佛,不是报身佛,很多大乘的经典都讲这个。底下又讲衪住的是什么地方?我们要了解、超时空的去了解是什么地方。
这里讲半音跟圆音的音意思是什么。半音就是对缘不遍,圆音就是对缘即普,普遍就是二音并行。从初得道,到入涅槃时,衪是二音并行,半音或者满音俱说。见少分者,为半音时。见满分者,为圆音时。你要讲一时,是哪一时?有的大菩萨,他可以在另一个时空听到全部的,有的听到一半,像《华严经》各品有的在天上讲的,在忉利天、夜摩天,到兜率天,到他化自在天讲的,或在人间讲的,人间可能一般人可以听到,听了一半,半音;整部经,你听了一半,半音而已,如果你有神通,世尊上夜摩天你就到夜摩天、上忉利天你就上忉利天,这就是能听全音,能够全部听到。
又解时,复有三。一分段流转时,二不思议变易时,三假施设时。前二即是二种生死时,假名时者。这一时很难去讲清楚,大略有下列意思。前两种是凡圣二种生死,凡夫有流转生死,声闻圣人有变易生死,因未真入涅槃,故说还是生死。所以未究竟者当依假施设而修得无上正等觉。
第一个分段流转:一段一段像我们生死,分段流转于六道生死中,是苦谛、集谛。
第二是不可思不可议的变易,变易是指因移果易、前变后易之意。为变易生死之略称。天台宗以无色形之胜劣,寿期之短长,但迷想渐灭,证悟渐增为变易;此迷悟之迁移,称为变易。唯识宗则以圣者改易分段之身(指具有色形区别及寿期定限的三界五趣生死之身),而得不可思议殊妙之身,称为变易。所以不可思议变易时,可看为众圣听圣言得转变为圣身圣心者之时。
第三者是依三无性之义,说假施设。五蕴、十二因缘各具分别、依他、真实等三假,即:受苦受乐为分别假;分别之体由因缘而生,乃由因生果,是为依他假;如如第一义谛则是真实假。用于”一时”,当以《般若经》所立之三种假来讲述。假施设praj?apti,即:(1)法假,法,指色心等二法,其法自性本来虚假不实,故称为法假。诸法乃因缘所生而无实性,是为自性假。(2)受假,总法含受别法而成一体,如含受四大而成草木,揽五蕴而成众生,即揽别为总,故称受假。(3)名假,名即一切诸法之名,由法依想而假施设者,故称名假。依观入破遣之次第,于三假中先破名假,次破受假,后破法假,证入诸法之实相,即为真空。世尊是要让诸圣得依三假施设而修,而说此经之”一时”,是为一时。
前二即是二种生死时,一分段流转时,二不思议变易时,两者所讲的是生死时,所讲的”一时”,不是本经所讲的”一时”。假名时者,即是世间相强说即按此「时」,本是不可说,为方便示知,所以勉强说”一时”。
梵音劫波(kalpa),自有三意,一迦罗(kala)时,二三摩耶(samaya)时,三世流布时。迦罗(kala)时者,此翻别相(kalpa)时,适当时。如求戒律,大戒时闻,小戒时不闻。出家时闻,在家不闻。国王得闻,余人不闻。三摩耶时,此翻破邪见时,谓五部阿含。九分达摩,不简黑白,一切得闻。上二种时大同智度论说。世流布者,如说一时佛在恒河岸、一时在申怒林、今言一时且依后二。
梵音劫波(kalpa),自有三意,分段流转生死的时间,第一个是迦罗(kala)时,第二个是三摩耶(samaya)就是定时,第三个世流布时,三世流通、流布,过去、未来、现在流布时,流布流传弘通宣布周知之略称,故传布教法,使其流畅而无壅塞,称为流布。
迦罗(kala)时者,翻做不一样的别相。譬如遍计所执相,这些都是不同、有差异的相。或者是适当的时间,叫一时。如求戒律,大戒时闻,小戒时不闻。你有去受戒律,在受大戒的时间时,你可以听到讲戒律的法(出家戒法),你可以听;你在受小戒时(在家菩萨戒、五戒)时,听不到全部的戒法,这「一时」就有不同的内涵。
三摩耶时(ekasmin samaye),ekasmin是eka的locative form,eka就是独一、唯一之意。这是佛经中的所谓一时,因讲出世间相,所以意译为时、众会、一致、规则、教理。一般多作「时」、「一致、平等」之义。第一个”一时”是讲迦罗(kala)时,这较属外道所说,因他们执取有世间相、时间相,所以用词为迦罗(kala)。三摩耶(samaya)时,是佛教所说,是聚集众会之时,时间的不同是别相,讲经众会之时又有不同,时间的别相不同,但都不加以特定,所以说三摩耶时,简单讲就是众会已集,足得世尊去讲此经之时。
三世流布时,是释迦牟尼佛转正法轮时,要将正法流传布知世间人之时,这才是真正的一时之义。
讲戒律,出家的人可以听,出家时闻,在家不闻。尤其是以经典来讲,现在网络上都有三藏十二部经,你要上网进去看律藏时,它会告诉你是不是出家人、有没有受过戒?没有的话,你不要看律藏,这是很严肃的事情,你不要好奇,出家人到底在守什么戒,二百五十戒是什么?然后你就进去看,看了你会很恼的、烦恼很多,这个也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生活就错乱了,他们是非常严格的,要管住这个身跟心,不要去造业,出家人受了这个具足戒才可以去听这个戒律,在家人就听不到此戒律,我们讲的戒律,在家的居士戒二十八戒比较简单一点,你可以听,你受戒就可以听,真正的戒律,你没有出家就不能听。
如果人的层次,国王得闻,余人不闻。有时候对国王讲时,他听得到,您跟其它的人就听不到。这不是说佛所讲的,每个都可以听,要看时间、看地点、看你的身分;像悉昙梵文,在印度的古代,世尊在时,只有皇家、婆罗门,这两个种姓才可以学悉昙梵文,他们那时候的语言是巴利文,古代的这些圣文(梵文),就是皇宫里面的国王、太子、及家人才可以学,婆罗门(祭师)才可以学,其它的都不可以学;一样的,就像释迦牟尼佛讲经,讲哪一部谁可以听、谁不可以听。
“一时”之时,半音、圆音影响学人听闻,以如来说戒律譬喻,大戒时闻,小戒时不闻。出家时闻,在家不闻。国王得闻,余人不闻。第二个讲到三摩耶,此翻破邪见之「时」,破邪见也是以正知见破邪见,如来讲经即是在破邪见,所以说ekasmin samaye(一时),总共有五部阿含。《阿含经》本来我们都说四阿含,现在讲五部阿含。九分达摩,九分的法(达摩,dharma是指法),不简黑白,不管是黑的、白的,这里指不管何人或指不管善法、方便法,一切得闻,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法都可以听得。
上二种时大同智度论说,前面的分段流转时跟不思议变异时,大致来讲跟《大智度论》论说有一样的说法。世流布者,如说一时佛在恒河岸、一时在申怒林、或一时在哪里哪里,都会讲地点。申怒林者,即是申怒波,翻译为实也,也就是说一时即是世尊要传正解脱实法之时。
今言一时且依后二。现在讲一时的话,就是这里讲的三摩耶时跟世流布时,这两个「一时」,才是佛陀讲经说法,所能表示的”一时”,刚刚提到世尊说法的这些内容,下面有说明。
言九分者,如真谛师部执论记第一卷云,如来正教即是经、律、阿毗昙。经即五阿含,谓长、增、一、中、杂百部也。律不过三部,一,二百五十戒律、二,杂诵律、三,比丘尼律。阿毗昙有九分,一,分别说戒、二,分别说世间、三,分别说因缘、四,分别说界、五,分别说同随得、六,分别说名味句、七,分别集定、八,分别说集业、九,分别说诸阴。一分有六千偈,六九五十四,合五万四千偈也。
什么叫九分呢?真谛师《部执论记》第一卷云,如来正教即是经、律、阿毗昙(论)。经即五阿含,谓长、增、一、中、杂百部也。我们大部份讲四阿含,指长阿含、增阿含、中阿含、杂阿含,这里还有一个增一阿含,合称五部;律不过三部,律藏只有三部,二百五十戒律、杂诵律、比丘尼律这三部,对佛法的内涵要稍微了解一下。
阿毗昙有九分,因为阿毗昙是论,西分有九部:
一,分别说戒。二,分别说世间。三,分别说因缘。四,分别说界。五,分别说同随得。六,分别说名味句。七,分别集定。八,分别说集业。九,分别说诸阴。总共有九部分在阿毗昙里面,在经、律、论的论里面说的。一分有六千偈,六九五十四千偈,就是五万四千偈也。而经典里面的九分教,经考九分教navāvga -?āsana应为:修多罗(sūtra经)、祇夜(geya,意为诗歌、歌咏。旧译为重颂、重颂偈。)、伽陀(gāthā偈颂、颂、孤起颂)、和伽罗那(vyākarana,授记、授决、记莂,死生因果)、优陀那(udāna,无问自说经)、伊帝目陀伽(iti-vrttaka,意译本事、出因缘、如是语经、此事过去如是)、阇陀伽(jātaka,意为本起、本缘、本生谭、本生谈)、毘佛略(vaipulya,意为方广、广大、广博、广破、广解、广普、无比等。)、阿浮陀达磨(adbhuta-dharma,译为希法、胜法、奇特法、未曾有法、未曾有经)。
三真谛三藏七事记云,一时有十义,具此十义故云一时也。十义者,一佛出世时、二说正法时、三听正法时、四时正法时、五思正法时、六修正法时、七下善种时谓菩提心、八成就善根时谓生中国修四念处、九解脱善根时(谓听法说法持法静心修习以此五缘得入解脱故名解脱善根时)、十平等舍心时(若心多退名为下心听法不入,若心动踊名为高心听法不入,若作弃舍正法心,此是无明不平等心听,亦不入。若能拔沉抑浮调停得中念,知舍平等得入正法,故云平等舍心时)。
真谛三藏七事记中有这十种意义都可以称为”一时”:
一佛出世时,佛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以称一时。佛要出世一时,不是随便都可以生的,是衪因缘该出世成佛时,衪就一时。
二说正法时,第二个是佛转正法轮时,说无量解脱道。
三听正法时,对听众来讲,佛陀说正法,有缘得聆听。
四时正法时,世尊降世,当传正法轮,此时是在受持正法时,你听了以后要去受持。或是后来的人看到这部经在受持,也是可以,这一时,时空是不一样,但,我们一时,就代表我们现在在看这《解深密经》。
五思正法时,在想正法之时,闻思修,你听了以后,要想道理,光听不去思想,就没有动力,思后不想去做,听了很欢喜,但都不去如实的执行,这样没有用。
六修正法时,闻思修入三摩地,大众边闻边修持世尊所说法,可谓一时。
七下善种时谓菩提心,就是发菩提心时,这个也可以称为一时,听了半天,听了《解深密经》,听是听了,一时我是在闻正法时、听正法时,但是,你就没有要发菩提心的心,听了以后,想了以后,也觉得不错,修了,修了以后,觉得可以发菩提心,这也是一时。
八成就善根时,善根具足,就是能生于世界中心之国,也能善修四念处,生中国,就是生于地球中间之国,能开始修四念处。中国不是指中华民国的中国,出生到哪个居中之国家里面,约在印度北边或喜玛拉雅山之南边国,开始修四念处。
九解脱善根时,善根发起就可以修四念处,打坐修行,依四念处而修是最好,世尊要入灭时,阿难尊者问世尊,初学的人要如何教他们打坐修行,修什么好?世尊说修四念处最好,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么慢慢善根成熟,就能得到解脱善根。解脱善根时是谓听法、说法、持法、静心、修习,以此五缘得入解脱故,名解脱善根时,这也正是一时。
十平等舍心时,什么叫平等舍心?不高亢、不低下,保持平常心,就是舍心,此之一时,正是听法、持法、悟法时。若心多退名为下心听法不入,这个不是一时,不能叫一时,你坐在这里听课,边在打瞌睡,这不叫一时,这个心是下劣,听不进去,这不叫一时;若心动踊名为高心听法不入,心浮动、跳动、贡高我慢心,这听法不能听进去,虽然坐在这边听法《解深密经》,听不进去,这也不叫一时;若作弃舍正法心,此是无明不平等心听,正念不起来,舍弃了正念,那你听经闻法,有听没有到,以无明、不平等心在听,也不能入一时。
讲到这边「如是我闻,一时」你对于这”一时”,是不是都做得对?依古圣大德的论说,可以把「一时」讲得很透彻,你都做不到,这「一时」根本不是「一时」,没有「一时」的意义,不是了解”一时”两个字表面意思就好。
若能拔沉抑浮调停得中念,若能把你浮动的心压下来、你爱睡觉时把精神提起来;低沉下去的心把它拉起,浮动的、不定的心把它压下去、调伏好,让它显现出中规中矩的心念,无所执着的心,这样你才可以来接受这个法。知舍平等得入正法,能够做到这样的话,就是得舍心、等心,才能听得进、闻得透、悟得真,这个才可以叫做一时。
不然坐在这里打妄想,讲”一时”也不是真的”一时”,故云平等舍心时,才能得悟正法。这些圣人想得真的是很透彻,光”一时”两字,就可以想出时间对不对,这是真谛法师七事记里面所讲的「一时」之意。一时,虽然意念、说法这么多,要去了解一下。
五中第三别显教主
「薄伽梵」
梵语bhagavat,为佛陀号之一,诸佛通称之一。意译有德、能破、世尊、尊贵、即有德而为世所尊重者之意。在印度用于有德之神或圣者之敬称,具有自在、正义、离欲、吉祥、名称、解脱等六义。在佛教中则为佛之尊称,又因佛陀具有德、能分别、受众人尊敬、能破除烦恼等众德,故薄伽梵亦具有有德、巧分别、有名声、能破等四种意义。另据《佛地经论》卷一载,薄伽梵具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义。一自在义,二炽盛义,三端严义,四名称义,五吉祥义,六尊贵义。如有颂言: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种义差别,应知总名为薄伽。
五中之第三点,别显教主,即是指谁在说法?就是「薄伽梵」,这个名称显教大部份的经典都是番成佛、如来怎么样、怎么样,密教与比较深的经典都叫薄伽梵,你看那部经的佛名尊称,大概都可以知道一些端倪。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密教经典称薄伽梵,梵语bhagavat,是佛尊称的话,佛有十种称号,普通佛衪自称为如来,我们尊称为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总共十个功德相,如来一名不算,如果把如来再加上去就有十一个名称,一般讲十个。
我们称如来有十个名号,薄伽梵,诸佛通称之一。意译有德,有德者、能破,能破魔军、烦恼。世尊一词,在印度三世间(欲、色、无色界)里面最尊贵的,也就是我们这世界里面最尊贵的。外道称他们的师父也叫世尊,但是,真正的世尊只有一个,就是释迦牟尼佛,衪才是真正的这小世界里面之尊贵者,三界众生没有一个比得上衪尊贵。
尊贵即有德而为世所尊重者之意。在印度用于有德之神或圣者之敬称,世尊,像婆罗门教称他们的师父也是世尊,这个世尊跟释迦牟尼佛这个世尊是没得比的,他只是天道里面,修到天道里面,在人间好像世尊,但是,没有释迦牟尼佛这种智慧跟神通变化。
我们说佛要十号具足,每一个佛号都有衪的功德相,为什么要叫应供?就是衪的德行、修行,值得我们一般的世间人来供养。正遍知,无所不知,正的知遍一切法,空、有二相皆能如实知,什么法都知,才叫正遍知。明行足,有的翻作圆满,明足者即宿命、天眼、漏尽等三明具足;行足者即身、口二业圆满,即戒、定、慧等,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称明行足。
善逝(sugata),世尊衪如来、如去,要走时轻易善逝,衪可以自在的来去于虚空之间,圣人称善逝,是善逝于涅槃之境。我们一般人要痛若、生病而死,我们要求得好死不容易,衪们很自在。世尊入灭时,大迦叶尊者到来时,棺木盖着,祂不知道哪一边是头、哪一边是脚?在那边恸哭时,世尊伸出脚来给祂看,表示衪有死等于没有死,这种不是一般人。
世间解(lokavid,路迦惫),即佛能了知众生、非众生,有情、无情众生二种世间之一切,既了知世间之因、世间之灭,亦了知出世间之道。
无上士(anuttara),没有比衪修证得更好的,如来之智德,于人中最胜,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士。
天人师(?āstā deva-manusyānāj),依梵文翻应为人天教师,三界所有天神、人等世尊都能教导,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天神,衪都可以教导。《华严经》下册(示现于世的)也是教导到最高他化自在天而已,《华严经》的中册就是在教导色界天的天众,上册是不是就在教导无色界天众等。中上册现在没有传,不知道其道理多深,现存放在龙宫里面。所以一切天、人衪都可以当他的老师教他们,你程度到哪里?衪就增上忍教你什么法。
佛、世尊,这里用薄伽梵,就是世尊的称呼。为什么叫薄伽梵?衪有什么德行?有六个意义。薄伽梵具有自在、正义、离欲、吉祥、名称、解脱等六义。在佛教中则为佛之尊称,又因佛陀具有德、能分别法、受众人尊敬、能破除烦恼等众德,故薄伽梵亦具有有德、巧分别,是指各人的心、各人的业力什么?衪都清清楚楚的,这有关于神通变化方面,有名声是十号具足,能破即破四种魔障,四种魔障为五阴魔、烦恼魔、天魔、生死魔,衪都能破解,有这四种意义。
另据亲光法师的《佛地经论》卷一载,薄伽梵具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义。一自在义,二炽盛义,三端严义,四名称义,五吉祥义,六尊贵义。如有颂言: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种义差别,应知总名为薄伽。全部具足有这些德行的,都可以称为薄伽梵。
此外,亦有将佛与薄伽梵并称为「佛薄伽梵」者。破四魔者名薄伽梵,一烦恼魔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随烦恼名烦恼魔,有漏五蕴名为蕴魔,有漏五蕴诸无常相名为死魔,第六他化自在天子名为天魔。如是四种能损诸善故名为魔难,四魔故名薄伽梵。
将佛与薄伽梵并称为,我们叫做佛、世尊的「佛薄伽梵」者。破四魔者名薄伽梵,一烦恼魔,有一百二十八种、根本烦恼及随烦恼名烦恼魔。二有漏五蕴名为蕴魔,三有漏五蕴诸无常相名为死魔。我们这个不清净的肉体,跟人是无常相,属分段生死,过一阵子就要死掉,能让人死的叫死魔。第六他化自在天子名为天魔。如是刚刚讲的烦恼魔、五蕴魔、生死魔、天子魔是为四魔。
天子魔就是每个修行的人,要成道时,就要受这个天子魔来考验,如果考不过,就成不了道。释迦牟尼佛也是一样,衪要成道时,这个天魔就非常忧心,然后,天魔的儿子就说衪要成道,你就让衪成道,你不要去障碍衪,他要成佛,就让衪去成佛。天魔说不行,衪成佛以后就可以度很多人,讲这个正法,让人得解脱,这样怎么行。他就找了很多魔兵来扰乱衪、障碍衪,首先他的三个女儿,下来用美色来诱惑衪,天女的美色是无与仑比,但是,因为衪的定力太强了,一下子让她们都变成老太婆一样,也漂亮不起来了。天魔就召集很多的魔军,所有的乱七八糟的鬼神、天神什么之类都来了,衪还是无所惧,到最后全部都被降伏了,世尊就要具足破四种魔,都能够自在。如是四种能损诸善故名为魔难,我们修一切善行、守一切戒律,都会被这四种魔来搅乱,如果能降伏的话,破这四魔,就叫薄伽梵、佛世尊。
依《智度论》说佛法之人有其五种,故第二卷云,说法有五,一佛自说,二弟子说,三仙人说,四诸天说,五化人说。今简余四标薄伽梵。
依《智度论》说佛法的人,现在讲到人了,一时佛住哪里?虽然是主角,现在还没有讲到衪在说法,但是,能说法的是谁?我们稍微了解一下,以为经典都是佛讲的,有时候不一定,你要看哪一种佛经,龙树菩萨他是批注《大智度论》的,其中第二卷云,他说佛法说法的人有五种,一佛自说,释迦牟尼佛自己讲的。我们上一节讲的,如果是释迦牟尼佛讲的,那阿难尊者会说:「如是我闻」,如果是别人讲的、他间接听到的就会说:「我闻如是」,说法就不一样,语句就不一样。
二佛弟子讲的,很多弟子都以佛的加持力,也可以讲经说法,是谓弟子说法。
三仙人说,仙人他也在说法,仙人还没有成佛以前,可以说是仙人,仙人有时候也是菩萨前身,如果他有心度众的话就是菩萨,如果他只求自我解脱,叫仙人。释迦牟尼佛在中国以前叫大罗金仙,那时候不知道衪是什么,就是知道衪很伟大、很不得了,可以发无量光,就叫衪大罗金仙,等到经典过来,这些外国法师来翻译才知道要称作佛,并有十种名号。
四诸天说,另外仙人说法以外,诸天神也可以说法,其实诸天都是菩萨,我们有时候说你不要生到欲界天、色界天,其实这些天神他有些也是菩萨,像欲界六天,每一天的天主都是菩萨,每一天的天主都是在教导那一天的天众。色界有四禅,我们说初禅有三天,三天里面有个初禅天天主菩萨,另初禅天里面各有一个天主,当然初禅天里面最高的天主是大梵天王,祂就是菩萨。二禅天三天每一天也有一个天主,但只有一个二禅天主菩萨。三禅也有三天,有一三禅天天主菩萨。四禅有四天,本来三天外,再加上一个无想天,无想天也有一个天主,有一四禅天天主菩萨;色界四禅总再加一个无想天,总共有十八天,有十八位天主,这些都是菩萨。
无色界就没天界了,无色界天神都没有身,所以无色界不要称做天,无色界修到的话,叫无色定。一般讲,无想天不讲它,十地菩萨化于诸欲界天、色界天,如果修到初地菩萨就有资格当四天王天的天主,修到二地菩萨可以当忉利天的天主,二地菩萨如果你离垢的话,有机会你可以去当忉利天的天主,因为他还是有寿命,可以轮换,同样的这么一直下去,六欲天,第六地菩萨就是他化自在天天主,初禅天主是七地菩萨,二禅天主是八地菩萨,三禅天主是九地菩萨,四禅天主是十地菩萨,这个在《明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经文前面,就可以看到请这位十个天主菩萨来护持。
你知见广了、智慧多了,就不会有太强的分别心,说这个宗教怎么样、那个宗教怎么样,一切善行都好的,但是,不要有杀心太重,那些都不是好的宗教,也许是阿修罗道,宗教不能狂热,杀杀打打的,你根本都不是在修善行,连这些天神真正的菩萨,天主都是菩萨,天神有时候也是菩萨,他轮不到当天主,天神也可以说法。
另外,化人说。化人,有佛可以化、菩萨可以化、阿罗汉也可以化、天神也可以化,以化人来说佛法。你看经典很多忉利天主常常变成人来人间,然后示现什么事情来教化人,譬如憍陈如有一世他当忉利天主,然后他看到一位非常孝顺的忍辱童子(世尊前身),割肉喂父母亲。然后,忉利天主知道了,祂就下凡来,此童子肉就剩一点点,只剩下骨头与些肉,祂就化成豺狼虎豹要来吃他,这位七岁的王子,就说你要吃就吃,反正我也活不了多久,肉体布施给你。之后豺狼虎豹才变回来忉利天主,说我是要来试试你,你割肉侍亲,真的没有瞋心吗?你割肉给你的父母吃,是孝心很够,但是你都没有后悔吗?童子说:没有。我是为了求无上菩提。如此感动了这忉利天主,祂说以后你成佛要第一个度我。
世尊还有一世是忍辱仙人,歌利王因为瞋心,割截忍辱仙人的身体,歌利王因是恶心,跟衪这么切切切,到最后问,你有没有瞋心?衪说,没有。那怎么证明呢?衪说,如果我有瞋心的话,我被你割的肉就不会复原,如果我没有瞋心的话,那我被你割截的肉就全部复原,真的就复原了。然后,衪就发愿,你心地这么坏,以后我成佛时,第一个就要度你。此歌利王也就是憍陈如尊者前身。
这两次的因缘就是这么不可思议,你看释迦牟尼佛脱离皇宫时,到吠舍离,找到第一个外道师。再往王舍城这边走,找一个婆罗门教的第二个外道师父,这两个衪看了都不错,但是,讲经说法没有圆融,衪觉得不对,待了一阵子就离开了。到最后衪成佛时,先想到这两个外道师父,结果衪要成佛的前七天与三天前,这两个人就死掉了,这注定憍陈如要第一个接受衪的佛法,因缘就是这么奇妙的事情。憍陈如祂先悟到阿罗汉果,另外四个比丘晚一点也证到阿罗汉。
以上说法的有这五种人,到这边还没有真正讲到佛经,但是,你对这些细节也要了解一下,像再下来讲的,世尊衪在哪里讲此经?这个又讲了很多佛住的地方,到底在哪里?下面就会讲到。
(2006.09.27.讲于法尔)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