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兜率三关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依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终日看天不单头,桃花烂漫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
  终日仰头,看不见天空。及至悟时,方知桃花烂漫,尽是春意,森罗万象,惟一法所印现。
  佛灯守珣禅师,宋朝安吉郡人氏,俗姓施,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四年(1079--1134年),世寿五十五,僧腊三十五。
  守珣弱冠之年到宝梵院游玩,为寺院肃穆庄严的气势所慑服,因此礼道才法师为师父,披剃出家。后来前往径山参谒常悟禅师,在常悟座下参禅数年,始终不能明白心地;一日,随侍常悟至隐静,常悟问道:“当登天不必假借楼梯,遍地没有行路的时候,你待怎么样?”守珣回答说:“何处没有清光呢?”常悟对于守珣的敏锐机峰赞叹不已,但是守珣却认为是一语偶然投机,并没有真正证得解脱之道。于是离开常悟禅师,去参访广鉴行瑛禅师,但是仍然不能契机,决定云游四海,饱餐丛林。
  守珣听说承受五祖法演禅师衣钵,号称法演座下“三佛”之一的佛鉴慧慰禅风高蹈,于是前往太平参访佛鉴慧勤禅师,但佛鉴禅法冷僻孤绝,犹如蚊子叮铁牛,虽然弥扣弥深,但是仍然难以契入。一筹莫展的守珣,于是将被衾封扎起来,立下誓愿说:“今生如果不能开悟取证,誓不打开这衣被。”从此白昼精进打坐,晚上则勇猛站立经行,努力参究心地,不敢须臾懈怠。如此七七四十九昼夜,胁不沾席,目不暂阖,大事未明,如丧考妣,身羸形槁,疲备至极。
  一天,佛鉴慧勤上堂对大众说法道:“森罗万象,无非一法所印现。”守珣听了之后,如草木重光,豁然开悟,踊跃欣喜,不能自己。佛鉴看了笑道:“可惜!一颗明珠被这疯癞汉拾得了,说!说!你悟到了什么?”“弟子终于了解灵云志勤禅师‘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的心境了。”佛鉴紧紧诘问道:“如何是灵云不疑之处呢?”守珣坦荡回答道:“别说灵云不疑,弟子今天要找个疑惑处,却了不可得。”佛鉴仍然不放松追问:“当初灵云也曾经将此诗呈诵给玄沙师备禅师印证,玄沙却说他没有彻悟,哪里是灵云未彻悟之处呢?”守珣听了,胡跪合掌,深深揖拜说:“感谢和尚慈悲,如此老婆心切调教弟子。”拜起,呈上自己的悟道诗偈道:
  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
  佛鉴看了满心欢喜,殷殷嘱咐守珣要好好护摄开悟的心地。当天晚上,并且集合大众历声作狮子吼道:“这回珣上座可以安稳睡眠了!”恰巧佛果圜悟来探访佛鉴,佛鉴无限欣慰地将守珣的开悟诗偈吟诵给佛果听,并且赞扬有加地说道:“守殉这个后生,对道的体证稳健踏实,自律严格,能够勤修密行,独处如同面对大宾,丝毫也不苟且妄举,他日必有一番成就,光大我祖师宗风。”佛果听了口中唯唯称诺,佯装同意,但是私下却打好主意,要勘破守珣是否已经开悟见性。于是邀约守珣一同去畅流天下名山,偶然行到一清澈潭水边畔的时候,趁守珣不注意,佛果将守珣一把推下了冰冷的潭中,溅起白色的浪花。守珣划动双手游向岸边,佛果却在江畔隔岸观火,并且咄咄逼问道:“牛头法融还没见到四祖道信的时候怎么样?且道一句!”守殉不假思索地回答:“潭深鱼聚!”“见了之后又怎么样?”“树高招风!”“那么这见与不见的时候又怎么样?”守珣笃定地回答:“伸脚在缩脚之中。”佛果听了呵呵大笑,俯下身去,拉起浑身湿淋的守珣,二人相顾会心莞尔,果然是个久响的龙潭!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佛鉴奉诏驻锡蒋山,佛果修书给佛鉴,极力推荐守珣为蒋山大众的首座,佛鉴因此常常命守珣分座说法,大弘禅宗,从此守珣声名远播,湖海交誉。南宋高宗建炎年间,守珣由故居的芦陵禾山,迁往天圣,后来更迁徒至何山,树高法幢接引天下往来学人。绍兴四年(1134年),对弟子说法道:“我的老师佛鉴禅师住世只有五十九载,我已经活了五十六年,来日无多矣!”于是退居天宁,并对护法的双槐居士郑绩说:“十月八日是我老师佛鉴禅师的忌日,我的时辰已经到了。”到了十月四日染恙示疾,郑绩派遣出家的弟弟来探病,守殉说:“你来的正是时候,迟来一日便错过见不到我了。我虽然和老师同生,但是终究不同死,明天早上请为我准备一只小船来,以便上路。”“要多高大呢?”“五尺见方就行了。”十月七日侍者请做辞世偈颂,守珣斥道:“我这里没有这些闲家具。”说完,在鸡鸣声中端坐而逝,容颜如故。
  在无门关第四十七则中,记载有兜率三关的公案。兜率和尚以(一股草参玄,只图见性,即今性在甚处?(二)识得自性,方脱生死,眼光落时,作么生脱!(三)脱得生死,便知去处,四大分离,向甚处去?三种问答来接应十方参禅的学僧。求道者芒鞋锡杖,餐风饮露,不辞辛勤云游行脚,寻师访道,无非是为了参透幽玄之道,明白自性。但是如此汲汲忙碌,拔草寻幽,自性又在何处呢?这是第一关。虽然明白自性,了知自性不灭,超越生死染污,但是面对生死时,又应该抱持什么样的心境呢?这是第二关。了脱生死的对待,当四大幻坏,肉体散灭的时候,又归向于何处呢?
  来也无所从来,去也无所去处,这是第三关。透得了这牢滞的三大关隘,便能挣脱生死、染净、去来等见闻觉知的樊网,此时抬头展眸,只见枝上桃花烂漫,满目春意,一花一叶中充塞无尽的法性妙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漫话八吉祥
下一篇:记高鹤年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