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菩提,菩提树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达 亮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菩提,菩提树

达 亮  

  说菩提树须先说菩提,菩提(术语)是梵文(Bodlhi)音译而来,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维摩经注》僧肇曰:“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菩提者,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止观》云:“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称道。”《大乘义章》十八日:“菩提胡语,此翻名道,果德圆通,名之为道。”意译为“觉悟”、“顿悟”、“彻悟”之意。

  其实佛的菩提,是一种心地光明才能求得的觉悟,一种坚韧不拔方可修到的智慧。而人的菩提,也该是一种人生中至爱至善至美的大境界。佛教用以指豁然彻悟的境界,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修成菩提是佛教徒的最终理想。当年六祖慧能曾写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意为人性本净。世人性本清净,万法在自性。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散,上下俱明,万象俱现。在慧能看来,心本清净的,谈不上被尘埃污染的问题。只要明心见性,便可顿悟成佛。此偈将佛教的“空”、“无”的境界发挥到极致。

  二千五百多年前,古印度北部小国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后摩耶夫人,在回娘家半路上的一株菩提树下,产下了悉达多,而悉达多也是在印度菩提伽耶(今印度比哈尔邦)的一株菩提树下修成正果。因此就将此树唤作菩提树,于是菩提树便成了佛教圣树,也被佛教徒视为吉祥树,而作为佛教发源地的印度将它称为国树。在南亚佛教国家的信徒,常为绕树作礼,焚香散花。在某些佛教社会规定:凡砍伐菩提树者,与破坏佛寺,杀害僧侣同罪,都要处死,并惩罚其子女终身为寺奴。

  菩提树(植物)梵文(Bodlhldruma)译曰道树、觉悟树或荜钵罗树(Pippala),又称思维树,是佛教中的圣树。原产于摩伽伦国(今印度),故也称印度菩提树,后随佛教一起传入我国。该树属桑科,常绿乔木,叶卵形,前端细长,茎干黄白,花隐于花托后,花托略作球形,果实扁圆形,采集后,可用作念珠,又称菩提念珠。菩提叶经浸水腐烂或用氢氧化钠溶液去除叶肉后,留下的叶脉可在其上绘以图画或佛像,也可制作精致的书签或纪念品。菩提树生性强健,经冬不凋,青翠苍茏,遮荫度大,又抗病虫害。

  相传,早在中国梁朝天监六年(507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持菩提小树一株白天竺(印度)远航到华传教时植于羊城,那时,广州光孝寺还没有建筑。

  故此,广州有句俗谚“未有光孝寺,先有菩提树”。但这株古树后来被台风刮倒枯死,目前有一棵四人合抱的大菩提树是重新补植的,仅有二百多年的树龄。五十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专门从释迦牟尼佛坐禅的那株古菩提树上取枝后育成小苗,在访华时专程送到北京,种植在北京动物园的温室内。在广东澄海侨乡古八景之二的“龙潭钓月”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由龙潭寺寺僧绝尘植下二株菩提树,距今已七百三十多年。据有关史料考证显示,是南粤大地现存菩提树龄最长的稀有古树。而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棵菩提树,生长在斯里兰卡中央省的阿努拉达普拉,树龄达到2309岁,被当地人称为“圣树”,备受保护。

  山川草木,皆有佛性。菩提非菩提,不在于树,更不在于什么树,而在于你有没有一颗菩提之心。若菩提心在,岂不树树皆菩提之树!反之,若无菩提之心,无论坐于何种树下,也是无用的。与其关注一片树叶的是非出处,不如关注自己的心灵!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三身义
下一篇:菩萨思想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