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典的介绍
大乘经典的介绍
在印度,确立大乘佛教地位的代表性人物是龙树菩萨。龙树菩萨的传记中,对大乘经典的出现,有一段记载:龙树曾进入一座佛塔出家受戒,不出九十日,他已读完全部小乘三藏典籍,因此不断寻找其他经典,但都苦无着落。后来,转入雪山,发现山中有塔,塔中的一名老比丘送给他“摩诃衍经”。龙树菩萨获得摩诃衍经典后,精读细阅,通达实义,与外道议论,所向披靡,但仍觉未能深入佛法奥义。怅然之余,他独自静坐于水晶房中,冥想究竟。在冥想中,有大龙菩萨出现,怜悯其处境,带他到海中龙宫,打开七宝藏,取出以七宝装饰的华函,给他诸部深奥的方等经典,并授予无量妙法,龙树于是用九十日读完这些典籍。龙树菩萨所获得的“摩诃衍经”与诸部深奥的方等经,就是佛教出现大乘经典的最初记载。
现在将大乘经典的成立年代,分为初期、中期与后期,主要的分期界线,就是以龙树菩萨的时代为准;龙树是西元二、三世纪之间的人。初期的大乘经典约在龙树出世前的一、二世纪左右陆续问世,代表者有《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无量寿经》等。中期与后期约在世亲出世前后时代,就是西元四、五世纪左右,以如来藏系的经典,如《涅槃经》、《胜鬘经》、《解深密经》、《楞伽经》等为代表。
一、初期大乘经典
《般若经》
在菩萨修学的菩提道中,“般若波罗蜜”居主导的地位,所以,般若波罗蜜是遍通一切大乘经典的,如《法华经》、《华严经》等的主要思想,都是建立在般若的基础上。在大乘经典中,特别侧重般若波罗蜜思想,以此为中心所集成的圣典就以《般若波罗蜜经》为专称,成为一大部类,称为“般若部”,是大乘经中最重要的部类。
般若的“诸法性空”思想,是所有大乘思想的基础。由此可知,《般若经》在佛法中地位的重要。
《般若经》的出现,是从初期大乘佛教兴起开始的,随着大乘佛教的发展,它的部类也在次第增加中,从二部、三部、四部到八部,乃至十六部,部数繁多。《般若经》在中国的传译稍晚,如《道行般若经》、《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等三部,这是印度最初的三部般若经,约在三世纪初,也就是龙树造《大智度论》之时,印度已有了这三部般若经,但传到中国已经是五世纪初了。后来还有《金刚般若》、《文殊般若》、《胜天王般若》等,以及到唐代才译出的《理趣般若》等,相续阐扬“以智证入空性”的大乘精义。
《华严经》
据说龙树菩萨到龙宫中曾看到三种《华严经》,上本篇幅最大,无量偈、无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现在只有下本流传人间。
汉译本有三种,即: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的《六十华严》、唐代实叉难陀所译的《八十华严》、唐代般若所译的《四十华严》。
《华严经》从“净心缘起”的立场,展开广大妙有的世界观;又以法界缘起为基础,讲述菩萨行的宗旨与方法。大致说来,华严经典的精要,除了阐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法界不可思议境界外,又包含了菩萨修行的三大法门:一、是佛与佛刹、佛所说法、佛的威德;二、是菩萨所行的法门;三、是佛的果德。在(十地品)中,订定菩萨修行的阶位;在(入法界品)中,说明如来觉悟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及记述善财童子的参访求道故事。
《法华经》
大乘佛教兴起之初,已有声闻、缘觉与菩萨等三乘的名称。其中,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或小乘,以自身速入究竟涅槃为目的;菩萨是大乘,以悲愿度众成就佛道为理想。《法华经》则说,声闻与缘觉的果证都是方便说,虽是二乘,终究也要成佛的。换言之,在究竟果位上,“无二无三”、“一切众生都可成佛”,所以称为一佛乘。
在《法华经》二十八品中,最重要是最初十四品,即所谓“迹门”的部分,其主旨在使一切人归入一佛乘。众生根器虽有三乘差别,但这是为了接引的方便;会三乘而融摄于一乘,才是佛陀出世的本怀。《法华经》之所以在历来被认为是诸经之王,主要是因为这种“会三归一”,主张人人皆可成佛的重要思想所致。
后面的十四品,即所谓“本门”的部分,其中心思想是说:入灭的佛陀只是方便示现种种差别,实际上佛身是常住不灭的,佛陀的本体是久远实成的,而一切佛法的根源就是久远实成的法身佛。
本经大量采用诗偈、譬喻、象征等,来赞叹久远实成的佛,因此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此外,经中非常强调受持、读诵与书写本经的功德,这是大乘经典一贯凸显的特色之一。《法华经》在中国流传甚广,研究者也多;其中,认为《法华经》是“纯圆独妙”的天台宗,更是以本经为所依,成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无量寿经》
在龙树时代所流行的净土往生观,大体有三种:第一、以弥勒菩萨为主,往生于兜率天上;第二、以阿□佛为主,往生于东方妙喜国土;第三、以阿弥陀佛为主,往生于西方极乐净土。
后来普遍盛行于民间的,就是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净土信仰。此净土思想是依据佛陀于耆闍崛山所说的《无量寿经》、王舍城说的《观无量寿经》、只树给孤独园说的《阿弥陀经》等三部经而来。其中,《无量寿经》的内容,主要是记述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为净土宗重要的经典。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为法藏比丘,他曾发四十八愿,誓言:一切众生凡能志信十念者,必定往生庄严美妙的极乐净土。这就是净土信仰中的“本愿思想”。
二、中后期大乘经典
《涅槃经》
本经的出现,约在笈多王朝的初期,即西元三世纪之后。梵本今已不存,但在中亚及日本还保存有几页。汉文、藏文各有两个译本。
本经以佛陀入灭为开端,说明如来法身常住不变,并阐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使是一切善根都已断绝的“一阐提”也可以成佛,这是本经最大的特色。因此,本经对佛性论思想的开展,影响钜大。
《胜鬘经》
本经有两种汉译本:一是求那跋陀罗所译的《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是菩提流志所译的《大宝积经》的第四十八会,名(胜鬘夫人会)。其中,以求那跋陀罗的译本较为流行。
本经约成立于西元四世纪左右,内容主要宣说大乘一乘法,强调“三乘方便,一乘真实”;又阐述佛性、法身藏、自性清净藏等佛性观的思想,特别以如来藏为主题,主张如来藏自身是常住不变的。整部经以印度波斯匿王的女儿胜鬘夫人为主角,她是以女性身分修行成道的在家典范,故宣扬在家菩萨修行的大乘经典中,除了《维摩经》外,则以《胜鬘经》为最重要。
《解深密经》
梵文原典今已不存,现存者仅有藏译本与汉译本。汉译本有三种,以唐代玄奘大师的译本最为流通。
这部经全篇是关于唯识的理论,被认为是瑜伽行派的根本经典。一如本经的名称,它的内容是针对大乘经的义理,凡属深奥隐秘的,都从唯识立场加以解释。
本经特点之一是,对于初期大乘,如《大般若经》等空无自性说,从“说有”的立场,予以善巧的解说,如(一切法相品)、(无自性相品)所说。这是以“阿赖耶识”、“阿陀那识”为轮回生死的主体。关于法相方面,本经最早提出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等三相,成为后来唯识学派的重要教义。最后本经强调“三相”或“三无性”,正可以补足唯识理论的体系化要求,显现其向一切乘人所说的法,认为这才是大小乘的究竟之说。可以说,《解深密经》是一部瑜伽行究竟说的代表经典。
《楞伽经》
本经有三种汉译本: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本经是法相唯识宗所依的六经十一论之一,而四卷的《楞伽经》则为中国禅宗所重视。
本经宣说一切万有皆由心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是一部融摄唯识阿赖耶识法义,成立真常唯心的如来藏思想,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如来藏系的经典,成立的年代约在西元五世纪前后。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