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禅的本体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南 亭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禅的本体

  南 亭

  《永嘉禅师证道歌》中第一段的歌辞,我定了一个名词是:禅的本体是无为的。无为的定义,是没有生、住、异、灭四相。或者是造作营为。因为禅的本体就是心体,心体是本来如此,不要假借人工的。为什么佛陀要传留禅、净、律、密许多的修行方法呢? 譬如黄金产生于山石或泥砂中,它的颜色、坚密是天然的,不须要人工加以涂抹、捶击。须由人工将它从山石泥砂里挖出来,再用火来加以煅炼,成为纯净的黄金。禅的本体和佛平等,但为贪、瞑、痴、爱之所盖覆,不得不假修行将它消灭,使禅体恢复本来面目。歌词中说:

  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觉即了,不施功。众生与诸佛不同,就是觉和迷的关系。禅体虽然本来如此,可是众生为贪、瞑、痴、爱所盖覆,与禅体背道而驰。一旦因修行而豁然大悟,则一切无非是佛果上的庄严。所以说:觉即了,不施功。不施功者,禅体本来如此,不借人工磨琢。一切有为法不同者,有为法的定义是有生、住、异、灭的四相。生、住、异、灭四相在《成唯识论》上曾经讲过,无而忽有曰生。暂时有用曰住。住别前后曰异。虽有还无曰灭。宇宙万有的事事物物,无论体积大小,由生至灭,皆有这四个阶段,所以叫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在佛学上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也就是心物二法。禅体是无为,有为法毕竟不能和它相等,所以说“一切有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这是举例来证明有为法之所以为有为法。布施是六波罗密当中的一种。六波罗密或者叫六度,是修菩萨道的菩萨所必做的功课。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什么叫住相呢?假定说我因某人贫病交迫,接济了他若干财物。受布施的人感激涕零。我心里也觉得非常愉快,或者面现德色,这就叫做住相布施。永嘉大师说:“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一支箭射到天空中去,发射的力量尽了,箭还是落到地面上来。唉!住相布施,充类至尽,不过是生到天上,享受天福。天寿终了,犹如向天空里射箭一样,还是要堕落到下界来的,假如还生到人间,还可以勉强生活,一旦堕落到三途里,那种罪怎样受呢? 所以说:“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实相就是我们的心体。心体本来如是,所以叫无为。修学禅定的人豁悟了自家的本来面目,一刹那间,福德智慧,神通光明,顿然和诸佛齐平,那将是多么写意的事。如来地就是佛地。

  现在讲第二十三段歌词: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本是根本,末是枝末。只要证悟到我们自心的本体,其余的事都如放光、动地、现身说法,那都是枝末上的事。经上皆说心为一切法之大本。本既有了,枝末的事自然会来。儒家也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又说:“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譬如一只净琉璃瓶,内外已经是透明,再加上宝月,则光芒四射耀人眼目。月既名宝,当然不是真月。意思是证得心体以后,则光照十方,妙用将永无穷尽。“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如意珠是个譬喻,能生一切宝贝。我既证得了心体,等于获得如意宝珠。有了这一项资本,那么利益自己,利益他人,可以取之不竭,用之无尽了。

  摘自《永嘉禅师证道歌浅解》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