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探讨北海为中国禅宗文化发祥地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黄建中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探讨北海为中国禅宗文化发祥地

  黄建中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 它创始不久便开始向印度以外地区传播。相传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得到大发展,隋、唐时进入鼎盛时期。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尤其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中国佛教历史源远流长,佛文化博大精深,云蒸霞蔚。北海(合浦)地处祖国的南方边陲,是古代对外海上交通的重要口岸。探讨佛教通过北海(合浦)口岸传入内地的历史,对理顺中国禅宗文化传播路线,开辟一条跨国寻宗之旅,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古合浦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门户

  《中国佛教史》记载:“对于佛教传入中国,古来没有一致的结论,各种说法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也渗杂了不少虚构与浮夸。多数学术界认为: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当为佛教传入汉地之始。”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僧侣到印度天竺拜佛求经,要越过八百里的大戈壁沙漠,翻过迦毕试口(阿富汗境内),度大雪山进入印度,经过一条茫茫沙海、驼铃叮铛的陆上丝绸之路。这是一条漫长、艰苦、充满危险且成年累月的历程。
  有文字记载的,我国高僧法显,为取经和参访佛迹,于晋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在张掖偕同智严等共11人,出玉门关,不远万里去天竺求法,回来时只剩下他一个人。他在《佛国记》中写道:“沙河多有恶鬼热风,遇有皆死无存。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野极望,唯有死人枯骨为识耳。”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八月,法显取道海路,从斯里兰卡坐船返回,在海上飘流了九十多天才在苏门腊岛靠了岸,在那里住了五个月,法显又继续向广州方向进发,在海上航行了一个多月左右,又遇上连续阴天,黑风暴雨,船只又迷失方向。当时粮食将尽,人们只取海上咸水解渴,也由于导航偏差,该船从印度尼西亚一直飘过台湾海峡,终于在山东半岛的崂山登岸。法显所走的从斯里兰卡直航广州,可以说是一次失败的航程,一路历尽艰险,担惊受怕。
  《中国佛教史》载述“从南北朝到唐朝,中印和中斯高僧相互往返,弃陆路而取海路的相望于道,络绎不绝。”从南北朝以后,僧人往返中国—印度,大多选择早在西汉时期开辟的广东合浦、徐闻为始发港的南海航线,船只沿着越南沿岸行驶,风浪小,补给方便,安全保障。印度和斯里兰卡的高僧求那跋陀罗、佛驮跋陀罗,那提三藏、僧加跋罗、阿日迦、磐刺若等人相继应访问中国。仅见于史传的在我国翻译天竺经的高僧有八十五人,译经四百一十九部。
  佛教什么时候从海上传入合浦,虽然难以详考,但可从几方面去确认。
  一是近年来在合浦、贵港、梧州开掘的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陶僧俑,俑鼻高深目,络腮胡子,当为南亚或西亚人。俑跪坐或踞坐,半裸,头顶托钵或举钵,当为海路传入,是佛教最初的载体。
  二是《中外历史大事记》载:桓帝四年(161年)天竺“频从日南(越南中部)缴外来献”。从印度的天竺经日南到中国朝贡,合浦港是最便捷的通道。印度僧人从斯里兰卡到广州登岸,要飘洋过海,行程3070海里。而从印度的加尔格答到柬埔寨,从陆路到越南日南,再乘舟到合浦,行程缩短二倍。沿着近海航行,风浪小,避风安全,生活补给方便。印度佛教是从合浦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著名的地方学者罗香林教授1940年秋冬到桂林访古,撰《唐代桂林摩崖佛像考》一书说:佛教当非自中原传入,而实在自印度先传到安南,而再传梧州……《中国佛教史》载述:“三国(公元222年)以前合浦郡隶属交州,由于交州与印度相距不远,此地除与中国内地有文化、宗教交流外,也直接从印度输入佛教。”据历史记载:三国时吴孙皓建衡六年,马援遗监罩虞记及苍梧太守陶璜从海道出击交趾,来回俱经合浦。三国时吴建兴元年以吕岱为交州刺史,吕岱经合浦入越。从上所记述,印度佛教在汉未、三国时候已从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合浦。
  三是自从佛教从海上传入北海(合浦)后,首先向苍梧传播在元封五年后为交州刺史驻地,是交广通道的中心枢纽。由于较早地受到佛教传入的影响,隋朝在今梧州东门外建有 “开皇寺”,唐贞观八年在云盍山建“光孝寺”,禅风文化很盛行。
  贺州据广东《海上丝绸之路》专家考察组论证:“古贺州原是属于百粤中一支古苍梧属地,秦始皇开辟岭南新道和桂林古道,就途经贺州境内,是一条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古印度佛教也是从合浦向贺州传播。”在贺州还发现有西亚人的残骸。
  桂林是一座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据《南国梵音》记载:公元七世纪桂林就与外国友好往来,最早纪录是佛教的传入和僧侣至访。西山的西庆寺曾是唐初期佛教的活动中心。建于唐调露元年(679年)的西山观音洞石窟造像,证明是印度佛教从海路传入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元和十二年(817年)印度客僧觉救随同怀信一行六人由海路进入中国访问桂林,游览七星岩,芦笛岩和南溪山,留下了题记和诗篇。出现在桂林北面鹦鹉山北凿的“摩诃般若波罗密”七个字,是佛教语录,摩崖文字石刻是梵语泽音,意为通过大智大慧到达彼岸,到达涅盘解脱的世界。
  四是东汉时期越南入属中国,北海(合浦)属南越交趾,交州所辖,越南至合浦的海上交通很发达,商贾、船客往来频繁,主要到合浦的名人有:
  孟尝(会稽人)为合浦太守时,合浦出珠少粮食,居民采珠后向接让的越南买粮食,有孟尝“合浦珠还”的故事,垂扬史册。同时,自光武帝派马援率师经合浦造船过海讨伐平定交趾以后,有很多合浦籍的人到交趾、(郡趾在今河内)交州当官:
  东汉明帝时,合浦人张重,任日南郡的举计,他到京都洛阳见到明帝时,帝欣其才华,赐以金帛,官封至东显;姚文式(合浦人)雅好读书,博通古今,东汉献帝时建成安年间,任交趾治中,合浦人丁茂官至交趾太守。
  孙吴东晋以后,到交趾为官的,据廉志所载有21人,分别任交趾知州、知县、县丞、巡检、主库、知事、吏目、检校、典史等官职。
  从东汉以后,越南以日南、海防为起点到合浦的海上交通发达,带来了人物、文化、宗教的交往。据《中外历史大事记年表》载:东汉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印度王子混填和蛇王女儿结婚,做了扶南王,印度和柬埔寨交往甚密。古印度僧人的来往,经过扶南(今柬埔寨)到越南,再乘船到达合浦,进入中国传经弘法,是一条最便捷的路线。
  五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佛教输入问题说:“佛教初来,非由陆而由海,其最初的根据地,不在京洛而在江淮。汉武帝刻意从蜀滇通印度,卒归失败,然非久实已由海道通印度而不自知。盍汉代黄支,即《大唐西域记》中西印度境之建志补罗国,时从广东之徐闻、合浦为海行起点,以斯里兰卡为终点,贾船转相送致。自尔以来,天竺大秦贡献,皆遵海道。几此皆足证明两汉时中印交通皆在海上,其与南方佛教关系,适可思也。”梁启超认为,印度佛教是从合浦为海航终点传入中国的观点,早已引起史学界的重视。中国著名学者吕思勉先生在《秦汉史.秦汉宗教》和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也认同这一观点。即佛初来自南方,合浦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通道。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在1998年确认以公元前2年伊存口授《浮屠经》作为佛教初传的历史标志,也确认印度佛教教徒跟随通商使臣、商人、海客等,由印度泛海至安南,由安南至合浦,由合浦南流江至梧州,由梧州北上桂江,而桂州北上中原。
  《广西通志、宗教志》记载“……汉末到南朝为初传期,佛教由海上经扶南(今柬埔寨)达交趾合浦港,然后通过交广通道由南往北行驶入江南。”交广信道于南朝以前是广西主要通道,即合浦港—南流江—北流江—湘江—长江。
  从《高僧传》的载述和近代学者的论述,古印度佛教僧侣,中印高僧的往来,大多是取道海路,经合浦而入中原,论证了在汉末印度佛教已传入合浦,合浦是印度佛教从海上传入中国的通道,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中外高僧经过合浦传经弘法的足迹

  合浦有二千多年历史,汉初,古合浦县境属南越的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合浦郡,管辖今浦北、钦州、博白、容县、北流、邕宁及横县一部分。三国以后合浦郡隶属交州,南北朝秦始七年(471年)合浦郡改越州。从历史的沿革,看出合浦是古代岭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也是佛教文化相当兴盛的地区。古代的僧侣,都奉行头陀行,也就是苦行僧,他们一衣一钵,随缘止息,艰苦行道,到处传经弘法。根据《中国佛学史》和《高僧传》的记述,寻找曾经到过合浦的僧人的踪迹有:
  (1)著名的佛学者牟融,苍梧人。汉灵帝死后(公元189年),天下大乱,他无意仕进为官,常活动于交州(越南北部,合浦、苍梧等地),二十六岁时返苍梧隐居“锐志于佛道”,著作《牟子理惑论》一书,三十七章,反映当地人们对佛教的理解。
  (2)三国时期,东吴第一比丘康僧会(?—280年)祖籍康居,世居天竺,后因父亲经商,迁居交趾(东汉203年交趾改交州,合浦隶属交州)。十多岁时,父母双亡,伤心之余,出家为僧,刻苦修道,译编佛经二部十四卷。〈六康诗经〉共九十经。他为了传径弘法,不远万里,从交州北上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创建了“建初寺”开创我国东部地区佛教历史。
  (3)南北朝梁朝名僧岑宝唱,今苏州人,18岁出家为僧。天监九年(510年),他发心遍寻经论,搜集历朝僧录。在撰写《名僧录》期间,因获罪谪合浦。僧正慧超与其不合,又把他摈徙广州,他著作《名僧传抄》一直流传至今,开创了我国僧传先声。
  (4)合浦大云寺的住持道智和尚的弟子大珠慧海禅师(福建建州人)曾远道到江西向南宗禅门大师马祖学禅,时间六年之久。后来,他又回到大去寺,潜心佛学。着有《顿悟入道要门论》等著作,为禅门弟子必读之宝典。一时众多佛门弟子受业,开悟者甚多,大珠慧海禅师成为中国唐代著名的高僧。
  唐代李渊、李世民尊道抑佛,及至李治时,武则天为抢班夺权,大力提高佛教地位。载初元年(689年)秋七月,“有沙门十八人伪撰大云经,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制颁于天下,令诸州各置大云寺”。合浦属越州所在地,也修大云寺。至于大云寺地址今在何处,由于年代远久,未见专家考究。唐代的高僧钱道宣和梁朝高僧慧皎所著的《高僧传》305页,中国著名的佛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著作《禅话》87页,都注释越州是指广东合浦县。在唐代,合浦的大云寺出有中国著名的高僧大珠慧海禅师。
  (5)佛经翻译家真谛,在中大同元年(546年)八月,扶南国(柬埔寨)应梁武帝之请,派遣真谛带着经论梵本二百四十箧,从扶南到越南,泛海来到合浦再到广东南海郡,再从南海北上到京城建康。因琼州海峡流急礁多,古代船舟难以通过,从扶南到越南再渡舟到合浦,顺南流江—珠江—南海,这是古代交通的安全、便捷航线。
  (6)西晋惠帝末年(公元304年)耆域从天竺经扶南(今柬埔寨)过海滨到交州、广州、洛阳,周游华夏各地。
  唐代天竺僧那提三藏,由海路经交趾过桂林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到达长安。
  东土初祖菩萨达摩是否到过合浦,一直是个谜。菩提达摩(公元?—528年)从南天竺到南海宏阐大乘佛法,接着从广州北上金陵。北魏年间来到少林寺,整天在五乳峰半山腰的幽深石洞里面壁而坐,寂然默然,一坐就是九年。始祖达摩到广州弘法,如从斯里兰卡直航广州,必在番禺、虎门、黄埔或广州登岸,而是在珠江岸边南海三摩地登岸,离广州数十里。由此推敲达摩从印度到中国来是乘船只沿着珠江到南海县三摩地登岸,合浦是必经之路。在二十年代,北海有一位商人叫何义武经常到越南、广州、香港等地经商,他说北海石头埠是块好地方,在海上眺望石头埠的石群,似一朵莲花浮在水面,故称“莲花石”。昔年商船停泊,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相传古时候,有印度僧人(称仙人)曾在石头上坐禅念佛,疑是印度僧人在此登岸弘法。
  (7)《大唐求法高僧传》卷下记载:“当时西行到印度求法的高僧六十多人,其中大半由海路前往。”翻译家义净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在杨州南下龚州(广西平南县)泛舟到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明远、窥冲皆由交州首途。无行等一批高僧是从廉州(广东合浦)启程,前往天竺(今印度境内)。
  (8)《隋唐史》(岑仲勉着)记载:“唐僧人智弘(洛阳人)至合浦升舶,风便不通,飘居七景,往海滨神湾,随舶至室利佛逝国。”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和二十二年(648年),广西融州黄水县令王玄策等20多人,二次出使印度至伽陀国巡省佛迹,同去的有雕绘巧匠宋法智。王玄策还从摩诃菩提寺僧人那里召请制造石蜜(片糖)的工匠。菩提出寺派遣工匠2人和僧侣8人到中国。不久,朝庭敕令他们在合浦用那里的甘蔗制造石蜜,获得成功。王玄策之侄智弘,在中原入道不久,即济湘川,跨衡岭,经桂林至合浦升舶,长泛沦溟。
  (9)三论宗创始人吉藏(549—623年)俗姓安,西域安息国人,隋文帝年间住在交趾(交州)广州一带,一生讲经之外,勤于笔耕,计有著作四十多种,现存有二十六种,成了三论宗的实际创始人。
  (10)印度僧人摩柯罗法师,杭州西湖灵隐寺名僧海溟法师,在明代崇祯年间曾在合浦曲樟灵隐寺讲经弘法。据《重修灵隐寺碑记》述:“天竺(今印度)僧人摩柯罗到灵隐寺讲经月余,后为第五任住持。”灵隐寺自建寺至民国初年有渔溟、寂祢、普仪、海洪、印度的摩柯罗等法师担任该寺住持。
  (11)大睦禅师张本净,唐天宝三年(744年)张本净,幼时受戒曹溪“无相寺”,后挂单合浦“灵觉寺”,张精通佛法,得到朝廷中使杨光廷的赏识和优礼,招其进京。张本净愿过恬静安适的生活,才免于安禄山之祸。上元二年(761年)他死后,朝廷追封他为大睦禅师。
  (12)释应能法师,原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谪孙,明朝第二代皇帝,名叫允()。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王朱棣夺位。建文帝放火烧宫殿,剃削头发,从御沟逃出,开始云游四方。后来到广西横县(今南山应天寺),在横县住了十多年。他升上法座讲演佛法,跟他皈依三宝的人很多,可是无人知道他就是建文皇帝。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域内州郡。横县曾是合浦县辖地,横县南部灵山、合浦毗邻。合浦禅风盛行,东山寺是广西最大的寺院。可见,释应能法师必定到过合浦讲经说法。
  (13)铁禅法师,广东韶关南华寺住持,民国期间曾到合浦弘法。廉州“东坡亭” 扁牌三个字是他的手迹。

  三、古代名人学者、居士在合浦

  合浦是历史悠久的古城,寺庙广布,环境清幽,人文荟萃,佛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朝廷宦官、著名的学者、居士到过这里的,都自愿修建寺院,或到寺院游览,进香礼佛,赋诗作文。
  (1)南越王赵陀,生于秦始皇十一年(236年),今河北正定县人。据《读史方与纪要》记述:秦末天下大乱,蜀国王子乘机占领合浦,南越王赵陀领兵讨伐,驻军于合浦。灵觉寺(今东山寺)为南越王赵陀行宫所建。
  (2)安南王李日尊,《廉州府记》(崇祯本)记载:“东山寺为南越昌符所建,灵觉寺故址。”是说在北宋时,越昌符九年,安南王李日尊入贡中国时,在灵觉寺的故址上重建东山寺。
  (3)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河南洛阳人,在唐穆宗时期曾任过宰相,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斥,出任同州刺史,后转为越州(广东合浦)刺史,病逝于武昌节度使任所。在出任越州刺史时,他曾游览大云寺古刹,赋诗五言十韵(略),记述了当年大云寺的宏伟壮观,也反映唐代合浦农民驯养大象耕地等风土人情。元稹还写了《采珠行》诗一首,引用了晋朝富豪石崇用三斗珍珠买博白珠女“斛量买婢人可在”的史实,揭示珠氏潜入海底采珠,付出生命代价的悲惨遭遇。
  (4)苏东坡(1023—1101年)宋代大诗人,大文豪,是一位虔诚的佛门弟子,号称东坡居士,官至翰林大学士。晚年蒙冤受贬,流放到天涯海角。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获赦后,奉命量移廉州安置,在廉州住了三个多月。他游览东山寺时,得知住僧愈上人很有诗才,可他云游南岳去了,留诗壁上。有“闲伴孤云自在飞”句,想到自己屡遭流放,今得自由,也如白云出轴,顿时诗潮涌动,借玄奘西天取经的典句,写下了“孤云出轴岂求伴,锡丈凌空自要飞。为问庭松尚西指,不知老奘几时归。”隐喻自己长期流放,归期未定。
  (5)冯敏昌(1747—1806年),钦州人,清乾隆年间进士,授翰林编修。他游览东山寺时,赋《灵觉寺》诗一首(略),并撰写一篇“《太守康公德碑》记述康基田(进士)乾隆八年任廉州太守时的政绩,另有“采珠歌”五首(略)。
  (6)岳霖,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的第二子。岳飞(1103—1142年)在杭州风波亭被秦桧害死后,其次子岳霖淳熙三年任钦州知州。岳霖在钦州供职期间,曾到东山寺进香敬佛,祈求消灾却难。有一次他经合浦到灵山,留下一首诗文,感叹自己颠沛流离的人生和宦官沉浮的辛酸,寄托自己思念朝廷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过灵山述怀念 岳霖
  折腰为米本爱贫, 流落天南障海滨。
  千里江山空别怅, 十年萍梗可伤神。
  拊膺但觉丹心壮, 览镜难堪白发新。
  归去恩深知感激, 只惭无德愧斯民。

  (7)晋元帝时葛洪,好神仙导养方法,习炼丹术,世称小葛仙翁,闻交趾出丹砂,求为峋嵝令,竟逝化于廉州。

  四、合浦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合浦是汉代时期古郡,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较早的地区,历史上佛教文化比较兴盛,古寺和庵堂遍布。虽然这些寺庵历迭兴废,今已廖廖无几,但其古风犹存,据不完全的记载有:
  1、灵觉寺—始建于晋朝,距今1600多年,是广西最早的寺院。当时广西只有合浦的灵觉寺和平乐的龙兴寺(建于平乐的龙兴寺,唐己圯)。
  2、大云寺—建于唐代,住持道智和尚。唐代著名高僧大珠慧海禅师从大云寺出家。今浦北县(原属合浦县地)的石埇乡,坡子坪仰天窝有一方土夯,占地约4亩,历来疑是古越州所在地。但根据史学多次考察,此地荒峦依旧,均无发现街道的痕迹,只有比比皆是残砖和有莲花的碎瓦。佛经曰“莲花光洁,清净无染”,佛教把莲花比作至高无上的修行境界,莲花的形象在寺庙中被广泛运用,坡子坪可能是一处佛寺。
  3东山寺—位于廉州城北。北宋安南王李日尊在灵觉寺故址上重建,占地6000多平方米,是广西最大的佛寺道场。
  4、灵隐寺—位于曲樟乡山心村,明崇祯戊寅生员陈志时重建,是今合浦县保护最完好的寺庙。
  5、大士阁—位于山口永安城,始建于宋代,供奉观世音菩萨,明代重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还有明万历年间建的平马三官寺、沙场寺、永泰寺、建于明崇祯年间的丰隆寺、满堂寺、福寿寺。乾隆年间的复庆寺(白沙镇)、莲心寺(白沙镇),清光绪年间北海的普度震宫,属佛、道、儒一家。庵堂有建于宋代的准提庵、慈云庵(后改为保子庵)、北山庵、接龙庵。于明代闸口镇的普云庵和观音堂等共二十多处佛教的道场,显现了在古代合浦这块土地禅风很兴盛。
  千百年来,北海(合浦)在民间信仰有着许多旧俗,有不少是受印度佛教的影响而转化过来的。每个民间故事都是一则美妙的传说,每个民间节日都是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反映了邑乡地方的特点和盛情。历史留下的习俗,有的一直流传至今。
  春节起源于夏代,为汉民族传统节日,秦汉时期传入岭南,后受佛教传入的影响,正月初一是弥勒菩萨的诞日,合浦民间就有初一戒杀的习俗,只用糕点果品祭祀祖先。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民间传统习俗,在一年复始,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家家户户亲人团聚,共同欢庆。因而这天称“上元节”、“元宵节”,又称“灯节”。据《文乐书》记载:元宵节始于汉代,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提倡佛法,敕令在元宵点灯敬佛,这就开了元宵放灯的先例。历史上合浦在元宵节,很多家庭用沙纸佩成种各样的灯笼,底轴点燃蜡烛挂在门前,热闹非常,其俗像起于“点灯敬佛”。
  观音诞为合浦妇女盛大节日,《合浦县志》卷六(民国本)记载:“邑中妇女最信仰之神为观音菩萨,遇危难及患病,每默祷之,故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日为观音诞”。妇女举行庆祝最为踊跃。通例皆于是曰茹素念佛,并诣庙中烧香,名曰“识斋”。尤以二月十九日为盛。准提庵、保子庵等处,是日妇女往来络驿不绝,”解放以来,“每逢二月十九日早晨,很多家庭仍有煮糯米糖饭祷拜观音菩萨的习惯。
  四月八月为浮屠浴佛节。《合浦县志》记载:合浦风俗是“浴佛节,闺秀以彩布制一物,曲背似人非人,谓之老乌,令小儿佩之,可祓不祥”。至端阳日刳西瓜皮作小舟,篓以角漆,送之清波。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也称“孟兰盆节”,俗称“鬼节”,这与佛教密切相关。佛经有目莲救母的故事。有个叫目莲的人,很孝顺母亲,可是,他母亲为人刻毒,死后被罚入地狱受苦。有一次,目莲在梦中见母亲与饿鬼争食,他就用钵盛饭送给母亲吃,谁知未到母亲口里就变成火炭。目莲感到很奇怪,将此事向佛诉说,佛说:“你母罪重,凭你一人之力,无法解脱,须赖众僧法力才行。”到了七月十五日那天,佛对弟子们说:“谁要替已死或在世父母解除危难,可用盆盛百味果供十方大德佛,用钵盛水饭泼给众饿鬼。”《合浦县志》(民间本)载述:中元孟兰会,城市张灯结彩,搭坛演剧,颇觉闹热,沿街相继为之,十余日乃罢。民间采百花编为鸟类,为蝙蝠,为筐蓝,五色缤纷,馥郁可爱。合浦民间从七月十四日过中元节,相传是宋朝末年,元军进攻岭南,为避战祸,提前举行。北海、合浦地方,每逢七月十四节日活动祭祀祖先外,晚间乘着夜光,用剩饭蕃茹丝,豆芽等,拿到海边、山坡上撒放,施食无主的孤魂饿鬼,称“施幽”,这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十一月十九日为白衣观音节,白衣观音是观音在民间化身的显现。是日北海(合浦)及沿海一带妇女,居士信众茹素吃斋,念经拜白衣观音,以祈消灾除难,求子求福,都说很灵验。
  在民间的习俗中,遇到结婚喜事,男家在门前设台,请童子二人,诵念观音经,祈求观音赐福,婚姻美满,早生贵子。相传人死后,游魂四处飘荡,轮回于六道之中(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有说人死后,由十殿冥王清算死者生前的善恶,分别处刑或记功,给死者修斋建醮、诵经礼佛,或到寺庙替死人赎罪,以减轻其生前的罪孽,祈求再得超生人道,免得在地狱受苦。这都是佛教因果报应的理念,这一风俗一直流存至今。

  五、合浦禅坛文化

  据《南史》、《梁书》载:“晋朝,合浦人董宗之采珠得佛光焰,交州送台,以施于像。”说是的是在东晋成帝咸和年间(公元326—334年),丹阳尹高悝有一天路经张侯桥,有浦中捞得一尊金佛像,却没有佛光和台座。但金像制作得非常精致。前面有梵文,说金像是阿育王第四女儿所作。高悝用牛车载着金像走到长干巷口,牛不再按赶前的人所指的方向走了。赶车的人也没有办法,只好任牛随着走,牛拉着车子径直来到长干寺。过了一年多,临海有个渔民,叫张系世,在海边看见一个铜莲花座,浮在水面上,立即取来送到县里。县上报皇上,皇上敕令将莲花座放在金像下面,果然契合相应。东晋简文帝咸安五年(公元371年)交州合浦县的采珠人董宗之采珠汲水,于海底得到—佛光。交州刺史上报皇上,简文帝决定将佛光施给金像。金像、佛光、莲花座合在一起,光色一重。前后经历了四十余年。东西祥盛,佛光,莲花座都齐了。这个故事讲明,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合浦已有了佛台佛像。
  《合浦县志》(民国本)卷六,有“放下屠刀,茹素诵经,从善延寿”的记载。说的是在清嘉庆四年,南康城有一宰猪为业的人,受到屠宰生灵的报应,变成母猪腹内的小猪胎。上天念其洗心革面,茹素诵经,痛必前非,魂回其身,彰其从善之心兹延寿于耄耄之年。
  《廉州府志》卷十四258页载:“东山寺原有一口大钟,铜钟相传为灵觉寺钟。”“夜飞入钟湾与龙斗者,今锁以铁缚于学明伦堂……”相传这口大钟是从海上漂过来的,钟上刻有皇越昌符九年,光禄大夫胡宗族撰写的《钟序铭》。记载着这钟的来历,是一千年前守卫将军与士卒有海边捕鱼,偶然所得。把它作为法器,也是表彰守卫将军,建立功勋,与钟长鸣,至于无限。
  在闸口镇西北一里多路,有一处叫观音山,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年青的姑娘出嫁,坐着花轿经此地。姑娘见此处山青水秀,澄明清幽,心驰神往。于是,叫轿夫停轿,对轿夫说:“此地圣洁,我入内瞧瞧。”便轻身入于山林内,一去不复返也。接亲的人等了好几个时辰,不见小姐回来,才急忙入林内四处寻找,早已人去无踪。后来大家都说,小姐是观音菩萨的化身,要在这里弘法一方。因此这坐山叫观音山。村民在这山上建一座庵堂纪念,名曰“观音堂”,庵内供奉观音大士,历年香火连绵,十分兴盛。
  《合浦县志》(民国本)卷六载:“七里岭之原,明季时飞来一石,相传为释氏六祖炉,凡祷雨祷晴,求签卜卦,无不奇应。”其大意是说,合浦七里岭的地方(今石康境内),明朝时飞来一块石头。相传是广东南华寺六祖慧能大师的香炉。当地村民得到这块石头,如获至宝,择地建寺造塔,供奉佛像。民众求雨求晴,求签问卦十分灵验。

  五、合浦东山寺的古诗

  据《广东通志》记载,合浦灵觉建于晋代。距今一千六百多年,是广西最早创建的佛寺之一。北宋时期,在灵觉寺故址修建东山寺。千百年来,香火旺盛,古代到过东山寺的官吏、文人骚客,留下了不少诗文篇章。

  (一)
  古 寺 灵 钟 明.刘子麒
  潇潇古刹法华寒, 闻说崆峒也涅盘。
  架上晓来犹有湿, 可知音响倒盂兰。

  注:作者刘子麒,江南仪真举人,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任廉州府推官。

  东山寺的古钟上刻有皇越昌符九年光禄大夫胡宗族撰写的“钟序铭”,记述这口钟的来历,是守卫将军和士卒在海上捕鱼,偶然所得,将它运载归来,悬挂在森严的殿宇上。读了这首诗,使上倍觉东山寺的壮严、肃穆,虔诚详和,使人处于禅院钟声之中。

  (二)
  “古寺灵钟”和诗一首 明.王一鹗
  战罢蛟潭月色寒, 晓随海日上金盘。
  蒲牢忽吼千峰动, 唤醒当年竺法兰。

  注:作者王一鹗,简历不详,与刘子麟是好友。]
  诗意是:相传灵觉寺古钟上的神龙,夜间出来与池中绞龙相斗,潭水在明月的照耀下,显得一片清寒。天明时分,海上的晨曦把它托上圆盘。忽然寺院的钟声响起,钟声远荡海天,震动了四周的山坡野岭,惊动了当年从印度来传经讲法的和尚,唤醒了坐禅的僧人。

  (三)
  游东山寺 清.鲍俊
  红尘飞不到禅关, 有客扶筇憩此间。
  风送梵钟喧上界, 雨余贝叶满东山。
  清声嘹亮鸣蝉静, 枯坐跏趺老衲间。
  镇日论诗频击钵, 白云深处不知还。

  作者鲍俊,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廉州海门书院山长,清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官至刑部山西司主事。
  诗意是:壮严的禅院远离世间滚滚的红尘,早上我手持竹杖去那里歇息。清风吹来的钟声远荡海天,雨后院庭内外满地都是贝多罗树的叶子。听到的是僧人嘹亮的念经声,听不到喧哗的蝉声,我坐在双足交迭而坐的老和尚之间。大家整日都是谈论古今诗文,诗兴时还不停地敲击着茶钵。我置身于白云深处的寺院,忘记了回家。

  (四)
  游东山寺二首 鲍俊
  万壑松门畫不关, 天开佛门别人间。
  菩提老树迷孤寺, 明镜高台接远山。
  到处风来云影乱, 有时钟静鸟声间。
  髯苏末识曾留带, 同挹清风拂袖还。

  诗句大意是:东山寺的四周尽是坡岭山沟。白天寺院的大门敞开着,如日开朗彻悟的境界自与俗世不同。禅寺内树木茂盛,景色一片迷茫,看不清殿堂楼阁。(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僧人讲经清静的佛性传遍野岭荒山。天空的云霞被风吹得变幻莫测,禅院的钟声停了后,只听闻阵阵的鸟声。昔年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不知为什么不留下玉带作为纪念(有苏东坡游金山寺曾留下背带的故事),却迎着清风拂袖而去。

  (五)
  苏东坡在元符三年农历八月七日在合浦东山寺访问诗僧愈上人,和其韵,诗曰:
  孤云出岫岂求伴, 锡杖凌空自要飞。
  为问庭松尚西指, 不知老奘几时归。

  注:苏东坡(1023—1101),宋代大诗人,大文豪,是一位虔诚的佛门弟子,号称东坡居士,官至翰林大学士。在晚年,蒙冤受贬,流放到天涯海角。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获赦后,奉命量移廉州安置,在廉州居住三个多月。他游览东山寺时,得知住僧愈上人很有诗才,可他云游南岳去了,留诗壁上,有“闲伴孤云自在飞”句,想到自己屡遭流放,今得自由,也如白云出岫,顿时诗潮涌动,他借玄奘西天取经,万里征途,历经磨难,才回到京都的典故,隐喻自己归期未定,发出对生命的感叹。

  (六)
  冯敏昌《灵觉寺》诗一首
  城东梵刹绚晨霞, 绣拱云楣古构夸。
  今佛岂同前佛觉, 蕃王真住法王家。
  苍茫宝象迷年代, 漭荡灵钟斗日钭。
  何必净行禅院好, 榕林高处集天花。

  注:作者冯敏昌,钦州人(1747—1806),清乾隆年间进士,19岁京都内阁学士,24岁被上海文魁视为“天下奇才”,32岁进士,授翰林编修。
  诗意:佛寺是礼佛敬神的圣地,面对着传播二千多年的佛教,一代代的佛门弟子,衣钵相传,一脉相承。而冯敏昌却觉得,今时的和尚和以前就不一样,一个人间蕃王首领,竟能住进寺院来,而且宝象苍茫,灵钟每日在日斜时发出漭荡的回响。冯敏昌由此发问:“蕃王都能住进法王家,对于一个追求觉悟的行者,要修行何必非到禅院去呢?在那平常的巷陌之中,榕树高处,何处不是佛法的悟处呢?”冯敏昌这首诗也见证了大越昌符九年安南王李日尊入贡中国时曾下榻在东山寺。

  (七)
  陈铭枢(1889—1965年),合浦人,我国著名的爱国将领,中国佛教协会主要的创始人之一,官至国民党南京政府行政院长,建国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陈铭枢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弟子,每次返回故里,少不了到东山寺进香,有“陈铭枢策马东山寺”之说,是指民国期间,他驻军合浦时,经常骑着友人送给的一匹白马到东山寺敬佛,写下了“火偈四首”。

  其 一
  熊熊一把火,臭皮襄烧破,一日十二时,骨肉和灰播。
  其 二
  熊熊一把火,烧死偷心个,西江一口吞,日白风清过。
  其 三
  熊熊一把火,化成无尽灯,众生界无尽,常为作光明。
  其 四
  熊熊一把火,烧尽无些些,更拟问如何,徭子过新罗。

  偈,是指和尚唱的词句。陈铭枢是一位带兵打仗的居士,他的“四偈”诗,是以超然人生的体验,把菩提心看作一把火,要让熊熊的一把火,烧尽一切邪恶,让这把火之光照亮人间。对于将军来说,是要以佛治军,在国难当头,为国家,为民族戎马一生,持剑天下。

  合浦大云寺的一首长诗
  唐、元稹
  地胜宜台殿,山晴离垢氛。现身千佛国,护世四王军。
  碧耀高楼瓦,赤飞半壁文。鹤林萦古道,雁塔没云归。
  幡影中天扬,钟声下界闻。攀萝极峰顶,游目到江濆。
  驯鸽闲依缀,调猿静守群。虎行风捷猎,龙睡气氛氲。
  获稻禅衣卷,烧畲劫火焚。新英蜂采掇,荒草象耕耘。
  钵付灵童洗,香教善女薰。果枝低窨窨,花雨泽芬芬。
  示化维摩疾,降魔力士勋。听经神变见,说偈鸟纷纭。
  上境光犹在,深溪暗不分。竹笼烟欲暝,松带日馀熏。
  真谛成知别,迷心尚有云。多生沉五蕴,宿习乐三坟。
  谕鹿车虽设,如蚕绪正棼。且将平等义,还奉圣明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