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来去自如─谈佛教的生死观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满观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各位菩萨大家好!根据刚刚的调查,在座各位的平均年龄约三四十岁左右;很好,都是成年人了!因为唯有思想成熟,经历一些人生酸甜苦辣、各种百态,练就儿童、青少年所没有的智慧,始有资格来探讨这个重要而高难度的问题││生死。

  清朝顺治皇帝曾说:“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未出生当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娘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知道自己是谁吗?唯有慢慢长大后才清楚的意识著这个“我”的存在,等往生闭上眼后,请问自己又是谁?看来一个“我”的存在不过短短的数十年罢了!现在我们就来讨论生命的“生”与“死”。

  (一) 生命的起源和转递

  “先有鸡?或先有蛋?”这是个经常被提出来讨论的问题。生命的起源各家各有不同的说法。以历史学家角度来看,生命来自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而据说人类的祖先是猿猴,猿猴之前呢?最近,又有生命科学家发现“有头有脑没骨头”的海口虫,很可能是人类等脊椎动物的祖先。

  道家认为生命是由阴阳两仪变化而来,请问阴阳两仪从何处来?基督教认为生命是上帝创造的,那么上帝又是谁创造的?印度教则说人由梵天而来,在不平等的阶级制度里,更认为身为僧侣、祭师的婆罗门由梵天口中生出;肩负全国重任的国王、统治阶层的刹帝利是由梵天肩膀出生;士农工商等须为生活奔波的吠舍由梵天膝盖出生;任人践踏的奴隶首陀罗则由梵天脚底生出。梵天主宰一切的生命,但是梵天又从何而来?

  这些“生命起源说”因为是直线式,有先有后,所以难有结果。我们来看看佛教怎么说?

  佛教认为生命由因缘而来,“因”是生命的根源,“缘”是生命赖以存续的条件。此“因缘说”非直线,是圆的,它无始无终,如同时钟上的十二点是一天的结束,不也是一天开始的零点吗?它没有起源,随著因缘而有所变化,随著业力而相续不断,如此的循环不已。

  转递即是轮回。一般人对轮回总有些惶恐或迷思,其实这是很正常、自然的现象,一年一年春夏秋冬替换著,是时间的轮回;东西的成住坏空是物质的轮回;人的生老病死是肉体的轮回。生命是由生走到死,再由死走到生,在一世一世的轮回中,灵魂(神识)是不灭的,可以说生命是不断的在不同的时空中转换,我们不是活在这个时空,就是活在另一个时空。此世身为中国人住在台湾,或许前几世纪曾当过欧洲的骑士,或许二十一世纪、二十二世纪会成为日本人、非洲人也说不定。

  唐朝圆泽法师有一次和他的好朋友李源相约出外旅行,圆泽法师希望走陆路,李源则坚持走水路。两人坐船来到江边,这时候看到一位妇人挺著大肚子在江边洗衣服,这位妇人已怀孕多年迟迟不生产。圆泽叹口气说:“我不愿走水路就是怕遇见这位妇人,现在看来因缘难逃了……”圆泽向李源告别,约定十三年后在杭州天竺寺外相见,当天晚上即坐化投生妇人家。十三年后李源依约前往,在天竺寺外面看见一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而歌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另外还有一个轮回的实例,明朝王阳明有一天到金山寺参访,他第一次来金山寺,但对寺中的景物感觉非常熟悉,走到一间上了封条的关房,心中更涌上一股急欲进入的强烈欲望,于是请知客师开启,打开门,竟见屋里一位容貌和他极为相似的圆寂老和尚端坐在蒲团上,墙上斑驳的留著一首诗:“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这位和尚圆寂时即已知来世是何人了!

  许多人不相信轮回转世,死后生命还会延续,而认为“一死永灭”,佛教称为“断见”、“断灭论”。在《长阿含经》卷《七弊宿经》中,记载一则批驳“人死断灭论”的故事。弊宿是婆罗门的祭司,他不相信轮回转世、善恶业报的说法,有一回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的童女迦叶来到村里,宣扬因果报应,死后有来生的道理时,弊宿反驳:“佛教说犯了杀生、偷盗等恶业,死后会堕入地狱,我难以相信,因为我从未见死去的人回来告诉我他堕入地狱。若真有地狱,他应该会回报给我知道的。”迦叶回答:“有智慧的人,应从譬喻中获得领悟。一位犯法的死刑犯,斩首前要求行刑者:‘请你放我回家一趟,向亲友告别,再来受刑。’你想行刑者会答应吗?同为人类尚且不放人,何况死后堕入地狱,那些狱吏鬼卒更无情,怎肯放他回来报信。”弊宿又说:“佛教说行十善业的人死后会升天,但是我也从没见有人回来告诉我他已升天啊。”迦叶再给他一个譬喻:“有人掉进茅坑,全身沾满尿屎,污臭不堪,后来被人救出来,用香汤沐浴,换上华贵的衣服,身处洁净舒适之地,享受著五欲的快乐,请问:他会想再回到粪坑里吗?”弊宿回答:“不会!”迦叶说:“以天界而言,人间是污臭如粪坑呢!”

  就这样几次一来一往的辩驳后,弊宿才接受佛教的死后非断灭说。宇宙万物皆依循缘起法则,生命的转递当然也不例外,诚如《大宝积经》说的:“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二)佛教对死亡的看法

  既然人是死不了的!死去的是躯壳,真正的生命则是绵延不断。那么在我们看来死亡就如同新陈代谢,像我们的细胞,分分秒秒都在汰旧换新;死亡如换衣服,衣服穿旧穿破了,换一件新衣,也会变得神清气爽呢;死亡如搬家,房子住久了,自然会老旧倾毁,搬到新家,真是乔迁之喜呀!

  世界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所以“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以前有位大富人家添个小男孩,全家欢喜不已,却看到一位禅师在门口哭哭啼啼,家人不悦地对他说:“和尚,你要化缘就说一声吧!干嘛哭呢?你没看到我们家有喜事吗?”禅师回答:“我是悲伤你家又多个死人呀!”不是吗?有生必有死,人一出生就必然会走向死亡!

  (三)死亡的状况与种类

  有没有人经验过死亡?来说说死亡的状况?也许在座的各位都没有过。我们所能了解的也是由经典及一些死亡关头走回来的人的经验。《楞严经》卷八写道:“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濒死的体验依个人善恶业而有差异,可分为──

  1、善心死:由生平善业因缘,临终时心安理得,轻快喜悦。“安乐而死,无极苦受逼迫于身。”“见不乱色相”,这时感觉应是温暖、舒适、安详,身体轻如鸿毛,自由自在飞向光明世界……。

  2、不善心死:由作恶因缘,回忆起生平所做的恶事、烦恼事,产生贪、嗔、痴或邪见。“苦恼而死,极重苦受逼迫于身。”“见乱色相”,这时候常常七情六欲、子孙、家产放不下,不想死,不肯死,如乌龟脱壳被撕裂般的痛苦。

  3、无记心死:非安乐又非苦恼。
  临终一念(最后意识)和平生重大善恶业,决定我们死后生于何处,善心中死的生于善道,恶心中死的生于恶道。平时要多做善业,临终时轻松无挂碍的放下,则是“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死亡的种类分为四种:

  1、寿尽而死:年纪大,生命已走到尽头,如灯油烧光,灯火自然熄灭。

  2、福尽而死:年岁未尽,但福报已用光,如富翁千金散尽后沦为乞丐,最后饿死、冻死。我们常说要“惜福”,就是这个意思,不只寿命,金钱、健康、幸福、快乐、感情……都必须珍惜,节省著用。

  3、意外而死:即是“横死”,如水灾、火灾、地震等天灾或被人刺杀、车祸等人祸。

  4、自如而死:自己可以把握、自主,要什么时候死即什么时候死。唐朝庞蕴居士一家四口安贫乐道、清心修行。有一天庞蕴自知时至,想在日当正午时坐化,他要女儿灵照到外面看看太阳走到正中央了没有,好准备如时往生;灵照知道父亲的念头,她到外面看了几次后都告诉父亲:“太阳虽已正中但今有日蚀。”庞蕴不相信,亲自走出屋外瞧瞧,回来时,灵照已先一步坐化了。庞蕴没办法只好延了七天才安然坐化。邻居见状赶紧跑去告知在田里工作的儿子:“不好了,你爸爸和姊姊死了!”儿子听了,扶著锄头便立化了。最后庞蕴的老婆则拨开地上石头缝隙,钻下去而死,临死留下一偈说:“坐卧立化未为奇,不及庞婆撒手归;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

  唐朝普化禅师有一天向人化缘“法衣”,一位施主便发心用上好的布料作了一件袈裟送给他,但是普化说这不是他要的“法衣”而拒收。临济禅师知道这件事,请人送了一口棺材过去,普化看到棺材,很高兴的到街上喊著:“我的法衣来了!我要穿上它去死了!明天上午我要死在东门。”

  那有人说死就死,大想看看普化如何死?第二天一大早东门已是人山人海。普化扛著棺材来到东门,看到这种情景,皱皱眉头:“那么多人看热闹,我今天不死了,明天到南门去死吧。”大家有些扫兴,不过,隔天还是有不少人跑到南门。普化仍嫌人多:“还是明天到北门死吧!”到了北门还是嫌人多,就这样从东门到南门再到北门,原本好奇的人已失去兴趣,也不相信普化禅师的化了。
  第四天他来到西门,这时候跟来的人已寥寥无几,普化说:“你们很有耐心,跟著我跑了四个门,好,我就死给你们看!”说完,就躺进棺材里入灭了。
  自古以来,像这样能预知时至,自在自如而生的祖师大德有不少呢!

  (四)死亡的处理

  一般死亡的处理有土葬、火葬、海葬、天葬……佛教主张火葬,因为方便又卫生。佛教也主张人死后旁边的人不要哭出声音,且尽量八小时内不要移动亡者,此时应助念使其安详往生;这除了是佛教体贴的临终关怀,实际上也合乎科学根据。在《死亡的真相》这本书里记载,有人死后多年,开棺捡骨时,发现棺木中的尸骨是四肢卷曲面朝下俯卧,原来当初他只是一时晕死,家人不清楚便匆匆忙忙的入殓、下葬,等他回醒,发现躺在棺材里,惶恐的挣扎,但是已没法可救,最后还是痛苦的闷死了。在佛门也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位法师参禅入定,因为摸不到鼻息,弟子便将他火化。等他出定后找不到身体,每到晚上就出来在寺院到处喊著:“我的房子呢?……”弄得全寺人心惶惶。后来有位老和尚知道情况后,等他出现又在找寻房子时,大声喝道:“去便去了,还要房子做什么?”这位法师才销声匿迹,寺院方得以恢复宁静。这是处理死亡应注意的事。

  (五)如何面对老、死

  1、视死亡为美好、自然的事:人越是对死亡无知,越会在死亡线上挣扎痛苦。前面谈了那么多,相信大家对死亡有些了解后应会更珍惜人生。我们常言“生涯规画”,在对人生诸事作各种准备,也应对身体的搬家做准备,是不是?明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应该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此才能“善心死”而搬个崭新的好家!

  2、生活要能放下:常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牛马。”孩子小时当然需要照顾,等他们长大自立后,要学著放下,莫再牵挂彼此受束缚。如同经典中“四位夫人”的譬喻,我们的身体、财富、亲戚朋友等皆不属于自己,到那一天眼睛一闭要走时跟随我们的唯有一个“神识”,真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呀!

  今天很高兴和各位一起讨论这生死课题,希望大家能有所获益。最后希望大家能常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的意思即是皈命无量寿如来,我们应皈依、皈依命于无限的生命,不要执著有限的生命。更期望从此皆能“了生脱死”──了解“了”悟“生”命的本质,解“脱”对“死”亡的怖畏!阿弥陀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参访径山后记
下一篇:神僧宝崖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