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问答750题(3)
494.问:《观经》谓:“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请示摄取不舍之义?
答:《楞严势至》云:佛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念佛众生,即子忆母。佛放光明,遍照念佛众生,即现摄受众生之相,慈悲不舍也。
495.问:《地藏经》谓:每月初一、十八、二十四、二十八,宜斋戒念佛,忏悔修省,究是何意?
答:以世人业重,如不能终身奉持斋戒念佛诵经,肯于月四日之斋期作之颇佳,此亦佛法权宜,摄取不舍之意。
496.问:相传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既是弥陀化身,必能生死自由,乃必登柳树投身而逝,何也?
答:既云佛化,足见不思议人,看他口念一佛,即放一光,此其证也。若云生死犹未自由,何能登柳投身?即此便是不思议事,幸勿以凡情而度之。
497.问:《弥陀疏钞》云:方便有馀土,是三乘圣人所居。敢问三乘圣人,是否专指声闻?
答:否。声闻、缘觉、菩萨为三乘。此菩萨但指地前未证法身者而言。若地上菩萨,应居实报庄严土矣。
498.问:弥陀四十八愿中谓临终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而《大法鼓经》则谓临终不能观及念,但作生意知有神。灵峰大师又谓临终一念,亦决得生。上二说,似与弥陀宏愿不合,究竟能生西否?
答:一云十声,一云作意,一云一念,一而三,三而一也。谓一念十声,一念作意,同居一念之中,何谓不合?又何虑不生?但恐临终,无此一念耳。
499.问:净土宗谓临终念佛十声即得往生。果如是,则自刎之烈士,临刑之罪犯,均可利用此法,岂非容易乎?
答:十声念佛之人,若厌苦心切,愿生乐土,专诚之极,定得往生。自刎之烈士,及临刑之罪犯,有此厌愿专诚功夫乎?若果有之,定得往生。佛无妄语,但未可以侥幸得之者。
500.问:所谓临终念佛十声,指未死前数日内言乎?抑指气将绝时言乎?若必待气将绝时,恐此时之能念佛者,百无一二。
答:念佛十声,时促可知。故必指气将绝时而言。若未死前数日内,既已发心念佛,岂有只念十声之理?为此言者,犹言战胜在最后之五分时也。非谓平日不必念佛,只要临终十声。须知平日若不念佛,临终十声,势难办到,岂可侥幸哉?
501.问:临终十声念佛,即得往生。如气脱不及念,或虽念而未满十声,即于死后补念,亦有效乎?
答:往生净土,效验即在临舍命顷。若于临终之际,果能正念现前,不必定要十声,虽不至十称,必随念而往生也。
502.问:临终念佛十声,为净业未成者言,若平日勇猛精进,净业已成,即不念亦无妨也。鄙见如是,先生之意如何?
答:如果净业已成,临终决能念佛,经所谓“心不颠倒”是也。不念无妨,得毋戏论乎?
503.问:设有修净业者二人,其一临终,只能念佛十声,而不能正念分明。其一临终,只能正念分明,而不能念佛十声。前者口虽念而心不能诚,后者心虽诚而口不能念,敢问此二人能生西否乎?
答:此时能十念,即有正念。能正念,即能十念。幸勿戏问。
504.问:莲池大师答净土四十八问云:若使临终克念,生或可期。待乎中阴,势已无及云云。知阿弥陀佛变地狱为莲池,易如反手,何故不能接引中阴?
答:一落中阴,为业所系。佛力虽不可思议,亦无如之何耳。
505.问:生西人之尸顶多暖,何也?
答:佛言:足心狱,饿鬼腹,人胸,天眼,圣人顶。足见生西乃超凡而入圣也。
506.问:念佛须念念相续,然遇酬应世务,若何用功?如勿念者,是有间断;如仍念,则一心应事,一心念佛,是心有二用。窃意平常用功真切,临事自有不念而念之妙。然否?
答:心无二用诚是。然酬应世务时,暂止不念。酬应毕,即继续念去,是仍以念为主。而酬应为客,但能客不夺主,主不随客,即是功夫。
507.问:净土书谓诵弥陀经十藏,何谓十藏?
答:唐开元时录所译佛教大藏。共成五千零四十八卷。故时人以成数为一藏,十藏即其十倍也。
508.问:经云诸小行菩萨及修小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果如是,永明、憨山诸师何必教人专修净土?
答:上二种人,若有净愿,方得往生,无愿则不能也。二大老注重持名念佛,故云专修。
509.问:念佛之外,诵小本《弥陀经》与诵《观经》孰优?
答:所诵境也,能诵心也。境本平等,优劣在心。且看诵经之心诚不诚,诚者优,不诚者劣。
510.问:净土书虽谓既生极乐,永不退转,然众生根器不同,其凡心偶动,再入轮回者,谅亦有之,未知是否?敢质高明。
答:极乐净土也,凡心秽情也。既生极乐,定不致偶动凡心,果得往生而再入轮回者,定是乘愿度生,则与秽心人入轮回,不可同日语也。
511.问:憨山为有明四大师之一,念佛习定,并臻纯熟,而临终瑞应甚少,何也?
答:憨山老人,素抱唯心净土为宗旨,其念佛功夫亦纯,但欠往生之坚愿,所以后身为截流大师,始得往生极乐,临终瑞应昭然。
512.问:截流大师传,谅《净土圣贤录》中亦有之,因不知名,颇难检查,请示之。
答:录中“行策”,即“截流”也。
513.问:有明四大师:一为憨山大师、一为莲池大师、此外是何人?
答:此外是紫柏大师、蕅益大师。
514.问:净土书谓卧必右胁,究是何意?
答:右胁着席,名为吉祥睡也,否则不吉。故天台智者大师,一生睡必右胁,坐不背西。
515.问:天台智者大师,平生坐不背西,其愿可谓坚矣,然临终瑞应亦少,何也?
答:智者即震旦之能仁也。证法华三昧,获旋陀罗尼,乃圆教之圣人。本净秽一如,何必要临终瑞应?乃为后学作则,是以临行时,合掌向西,唱三宝名,幸勿以瑞之大小为疑。
516.问:智者大师既得法华三昧,何故求生西方?
答:此为未得三昧者作榜样故。
517.问:相传智者大师是释迦化身,究竟确否?
答:究竟确否,非我所知。台宗列祖相传,皆作如是说。
518.问:谛闲老法师谓试看“一弹指”较“一念顷”相差几何一语。某尚未明白。按佛书以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以算法计之,一弹指当有四百念,然净土书谓往生之时,或称一念,或称一弹指,所云不同,乞言其理由?
答:弹指一念,均言时速,非有深理。以四百念为弹指,则一念顷,实非凡人所能现证,喻往生之速不可思议也。
519.问:莲池大师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何谓五宗?
答:谓一随相法执宗,小乘诸师,依阿含等经,造小乘诸论。二真空无相宗,龙树提婆等,依般若等经,造中观等论。三唯识法相宗,无著天亲等,依深密等经,造唯识等论。四藏心缘起宗,马鸣坚慧等,依楞伽等经,造起信等论。五圆融具德宗,天亲龙树等,依华严等经,造十地等论。
520.问:《西方公据》卷下第二十一页中,柏万安曰:但得一心,圣境自现。圣境现时,亦勿生着。末句不知如何解释?
答:圣境唯心,恐执为心外物,故云勿着。
521.问:释迦佛自言:我于天人之中,最尊最胜,而大慈菩萨发愿偈,则谓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何也?
答:释迦自谓最尊者,乃于天人之中,非谓诸佛之中。以释尊为大千一界之教主,所以为九法界之至尊也。大慈菩萨引物欣向,此土众生与弥陀之缘最深,故称弥陀为第一。普令一心皈命,非弥陀与诸佛较优劣也。
522.问:近阅《观经》,知修观亦能生西,不必念佛也。然由修观而往生者,未之前闻,何欤?
答:修观一行,惟上智能之。观成方得生西。念佛一门,乃三根普利之行,有愿皆得生西也。
523.问:《观经》云:修三福发菩提心,何谓三福?
答:《观经》全文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524.问:经云。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敢问仅修“地观”。何以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答:《观经》十六观法,一一观门,可以入道,一观成就,与多观同。经云: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岂有生死之罪未除、而能往生净土者耶?由是思之,八十亿劫,犹方便言之耳。
525.问:《观经》云: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请言其理?
答:此经十六妙观,由粗入妙,至第九名真身观。此为行人在观之时,但见弥陀真身,不见弥陀之相好。欲观相好,先观白毫,毫相既现,则一切相好自然当现,以毫相为诸相好之总统也。
526,问:初观何以必想日?又何以必想落日?
答:初观想日。善导大师说有三义:一者、欲令众生识境住心,指方有在,不取冬夏两时,唯取春秋二际,其日正东出,直西没。弥陀佛国,当日没处直西超过十万亿刹即是。二者、欲令众生识知自业障有轻重,众生业障蔽心,观日面必有黑黄白色诸障,现此障时,须勤心忏悔,待障消灭,方得朗然明净。三者、欲令众生识知弥陀依正二报种种庄严,光明等相,内外照耀,超过此日百千万倍,行者等若不识彼境光相者,即看此日轮光明之相,常作此解,不久即得定心。为此义故,先教作日想观也。想落日者,即其第一义是。
527.问:修日观时,作红日想乎?抑作白日想乎?
答;非红非白,宜作如悬鼓想耳。
528.问:作日想时,(即初观)必欲正坐西向乎?抑不必正坐西向乎?
答:不能不正坐西向。
529.问:何谓邪观?
答:不依佛语而修观行,皆邪观也。
530.问:《观经》谓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又谓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敢问仅闻经名佛名,何以能除罪业?
答:凡一部经义,经名摄无不尽;佛菩萨无量功德,名号中摄无不尽。如此经名佛菩萨名所摄功德,固足以除一切罪障而有馀,但恐众生无缘不得闻耳。苟遇善缘,既得闻之,则声入心通,善根顿发,夙昔恶业,安得不除。譬如千年暗室,一灯甫入,全室通明,暗即顿除。如此众生,若就一期言之,乃是利根顿机;若就夙昔言之,则无顿之非渐耳。
531.问:《观经》所谓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金沙地,以及楼阁宫殿之属,由往生人造成乎?抑由弥陀化成乎?
答:经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即知极乐庄严,弥陀行愿功德之所成就,及众生念佛功德之所成就矣。
532.问:《观经》云: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敢问但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何以有如是之灵验?
答:诸佛菩萨功德,不可思议,众生但念其名,得无量福,何况澄神默观,具足真实色身相耶?真有如是之灵验,此毋庸疑。
533.问:《龙舒净土文》中,谓修观须想阿弥陀佛两眉中间有白毫一条,八棱中空右旋转五遭,是何理由?
答:佛相好无边,眉间白毫,是其相好之一。修观须想者,系《观无量寿佛经》意。经云: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是其理也。
534.问:西方三圣,本是金身,而所绘之像,竟加以五彩。敢问修观者,作金色想乎?抑作五色想乎?
答:西方三圣,以金色为正。观想人须知。
535.问:净土三经,只言莲华之色,而不言莲蓬之色,然莲蓬实占莲华之半部,修观者宜作何色想?
答:极乐莲华,即所谓七宝莲也。华中之实即莲蓬也。九品色相不同。行人修观时,想莲华是何色,台亦如之。
536.问:修观时魔化佛来,奈何?
答:修观中佛来现身,有二分别:一平时,二临终。其人临命终时只有佛现,并无魔现。若平时修观不见有净境现前,到得临终见者,必是净土缘熟,佛身始现也。其平时佛现,复有二意:一佛、二魔。佛身有光,魔身亦有光,佛光触眼,眼根清凉,魔光炽眼,其眼热恼,即此一光。魔佛可判然矣。
537.问:佛经谓净业成就,即见极乐,然娑婆东而极乐西,相隔有十万亿佛土,乃不见十万亿佛土,而直见极乐,何也?
答:净业成,感也。见极乐,应也。所谓时至理彰,感应道交。如月印水,极乐与娑婆,虽有东西之别,明月与清水,岂无上下之分,心内极乐,何远之有哉,不见十万亿土者,以此不感而彼不应也!
538.问:《西斋诗》“十念心真念念真”一句何解?
答:净秽国土,皆唯自心变现,念佛行人,果能十念心真,则一真一切真。是故云念念真也。真即净也,心净土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539.问:经言弥陀成佛以来凡有十劫,未知指大劫乎?指小劫乎?
答:佛意显彼佛寿命长远,乃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即今成佛在近,不过十劫耳。尔等信愿持名往生彼国,正好现在闻法亲近,何须论劫之大小哉!
540.问:在西方之弥陀佛,法身乎?抑报身乎?
答:佛佛皆具三身。中下二品人往生者,见应身也。上品人往生者,见报身也。彼土法身大士所见者,法身也。
541.问:在兜率之弥勒菩萨,法身乎?抑报身乎?
答:弥勒本法身大士,只可说法身耳。
542.问:何谓化佛?
答:众生有成佛之机,故诸佛菩萨感现化佛身而为说法,即所谓化身也。佛化现者,如阿弥陀佛光中化佛是。
543.问:应身与化佛有异否?
答:佛之应身,有胎生,有变化,故应身为通名,化佛为别号耳。
544.问:何谓报身?
答:一切众生,随善恶业,受六道身,则身为酬业之具,故曰报身。六凡如此,四圣亦然。
545.问:何谓报身佛?
答:菩萨修德成满,于色究竟处。(色界天尽处)示现一切世间最高大身者,为报身佛,亦即菩萨所见佛身相好无边者。
546.问:何谓他受用报身?
答:《八识规矩颂》云:“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即此身耳。
547.问:《弥陀疏钞》云:五人者,一佛、二菩萨、三天、四仙、五化人。何谓化人?
答:即佛所遣化也,唯随类不同耳。
548.问:西方边界之情形若何?
答:阅《居士袁中郎传》云:中郎弟小修,一夕课毕入定,神游西土,见地平如掌,光耀滑润,旁为渠,广十馀丈,中有五色莲,芳香异常,金桥界渠,栏楯交罗,楼阁极整丽,抵一池上,有白玉扉,过楼阁二十馀重,至一楼,一人下迎,其颜如玉,衣如云霞,长丈馀,见小修喜曰:弟至矣。谛视之,则中郎也。上楼交拜,有四五人来共坐。中郎曰:此西方边地,信解未成,戒宝未全者,多生此,亦名懈慢国。上方有化佛楼台,前有大池,可百由旬,中有妙莲,众生生处,既生则散处楼台,与有缘净友相聚,以无淫声美色,胜解易成,不久进为净土中人。小修问现生何处,中郎曰:我净愿虽深,情染未除,初生此少时,今居净土矣。据此,则西方边界之情形,可见一斑。
549.问:投入莲胎后,再过几昼夜开花?
答:净土往生,有九品不同,故开花亦有迟速不等。可阅《观无量寿佛经》九品章文。
550.问:极乐一昼夜抵娑婆若干日?
答:我娑婆须一劫。
551.问:经所谓西方极乐世界,在二十八天之内乎?抑在二十八天之外乎?
答:《佛说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凡一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二十八天在一佛土内。但凡一佛土,均有二十八天。经云从是者。指此大千世界而言。此大千世界,名曰娑婆。(义言堪忍。故亦称忍土。)过此娑婆世界以西,须经过十万亿个大千世界。如此娑婆世界者,乃次第及于极乐世界,则不在此世界之二十八天内,明矣。若谓在二十八天之外。亦当在十万亿个二十八天之外也。人以西方为在地上固非,即谓在天上亦非。苟读是经文,则不为儒道两家之说所惑矣。
552.问:二十八天中最高者何天?最低者何天?
答:最高者为非想非非想处天,离地约六十四万亿由旬。最低者为四天王天,居须弥山半,离地高四万二千由旬。
553.问:二十八天之下共有几天?二十八天之上共有几天?
答:三界竖论,自“四王”至于“非想”,共有二十八天。“非想”以上,即出界外,无天可言。即有,乃上方世界之天也。“四王”以下,尚有恒憍天、持鬘天、坚首天,此三乃四王所统之鬼神,实非天也。
554.问:商务印书馆出版之《辞源》中有云:佛说吾人所住之世界,合一千则为小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则为中千世界;更合一千中千世界,则为大千世界,总称三千世界。其上尚有华严世界等,此说未知可信否?
答:吾人所住之世界,不可但指中华一国。当指一须弥山,四大部洲,为一世界。合千须弥,为一小千;合千小千为一中千;合千中千为一大千。言数则云三千,言量则云大千,皆谓娑婆国之一世界。是为华严经中浮幢王刹之第十三层,名娑婆世界也。其上更有七重,其下亦有十二重,周围眷属,只此一世界。尚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围绕。阅《华严经》华藏世界品,可知。
555.问:娑婆为大千世界之总号,何以佛不降生于他小世界,而独降生于吾人所居之小世界。且他小世界之众生,永不得见佛闻法,岂不大可怜耶?
答:吾人所居之小世界,乃一四天下中之南洲世界也。统论娑婆,是大千世界之都名,共有万亿四天下。此万亿天下中之众生,咸云有佛降生,亦咸谓佛降生我世界中。其实有万亿释迦同时降生,故曰千百亿化身佛。言千百亿者即万亿数也。
556.问:天道众生,寿命长短若何?
答:四天王天,寿五百岁,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昼夜。忉利天,寿一千岁,以人间百年为一昼夜。再上四大,递各倍增。初禅三天,寿一劫。二禅二天,寿二劫。三禅三天,寿三劫。四禅前三天,寿四劫。无想天,五百劫。无烦天,千劫,再上四天,递加一千劫。四空天中,第一天一万劫,第二天二万劫,第三天四万二千劫,第四天八万四千劫。
557.问:《八识颂》云:“眼耳身三二地居。”谓初二禅天人无鼻舌二识,但有眼耳身三识,既无其识,必无其根,然则天人究竟系何相貌?
答:上界天人相貌,原同下界。以彼福德增上,表相较之下界最极胜妙。初禅虽有觉观,终日在定时多,非无鼻舌二根。实无香味二尘。以境不现前,根无所偶,识无用处。寂然隐于净色根中,非全无也。若过初禅,并觉观又离,定力复胜于前。故二禅支林功德,称为内净喜乐一心,虽有鼻舌根识无所施用,故说无也。二禅以光明为教体,眼见光相,即知伊所说法义,或有时耳闻法音,定中常发八触,其光相法音八触,乃眼耳身三根所对之尘,以根与尘交。识乃有用。所谓二地居者,即此意也。
558.问:世人之身体为肉体,天上人之身体为何体?
答:世人作业有善恶杂呇,故感粗色垢身,天人因地作业纯善,故感细色妙身。
559.问:六欲天中,欲念甚重,宜其堕落。若色界以上天人,绝无欲念,何以亦有堕落之时?
答:六欲天人之欲,亦未尝甚重,但情欲未空,有堕落之因,势尽必堕。色界初二三禅,虽无欲念,尚有喜乐二心,喜与忧对,乐与苦待,待对未忘,终成败坏,故感大三灾之报。乐尽必苦,喜极忧来耳。过此以上,第四禅至四空,也有堕落,以其有漏禅定因,不能感无漏果故也。故古德云:六欲诸天受五衰,三禅尚自有风灾,假饶修到非非想,不及西方归去来。此三界内,实可寒心,当厌离也。
560.问:六欲天之众生,尘欲未离,何以能有天眼、天耳?
答:欲天因地,均能减省尘欲,故得天眼等报。
561.问:佛经中言天堂、地狱最详者为何经?
答:小乘经中:《正法念处经》:有地狱品、观天品,最详。此外言地狱者,有《佛说泥犁经》、《佛说铁城泥犁经》、《佛说四泥犁经》。大乘经中:如《楞严经》第八九卷,及《华严经》等。他若小乘论之《阿毗达磨俱舍论》、《立世阿毗昙论》,皆广说法相。
562.问:或谓天堂地狱,决无其事,诸佛菩萨不过假以此勉人为善,与圣人神道设教之意相同。仁者之意何如?
答:此不然。天堂地狱,佛菩萨及有天眼者皆能见之。佛经中历举其状,详细已极,实有其境,并非假设。况善恶因果,理既不无,事亦随著。天下固无无理之事,又岂有无事之理乎?即圣人设教,亦是有此理事,方可设施。如果虚妄假借,岂足为法,尚能化人乎哉?
563.问:“涅槃”是否即天堂之别名?
答:不是。“涅槃”义谓德无不圆,惑无不断,乃真常极乐之境。唯佛所证,非可思议。若夫天堂,但是三界众生天道之境,有漏果报,与人世间同一虚幻。虽享寿年久,亦有尽期,虽乐事较多,总是坏苦,尚非小乘寂灭境界可比。何况大乘佛果耶?
564.问:何谓三界?
答:佛分一切众生为三大类,谓之三界。凡有饮食、男女、睡眠之欲者为一类,谓之欲界,其中六道具足。凡无欲而尚有色身者为一类,谓之色界。凡无色身而但有心念者为一类,谓之无色界。此两界中,均唯天道。
565.问:人死后即投生。自由投生欤?抑有冥官指使欤?佛经中谅亦有之?
答:人死投生,实是业力牵引所致,不自觉知。若自由而实不自由也。冥官等,亦是业力所感。然彼不过据业判定,非能指使,佛经中亦有言及者。
566.问:既有地狱,必有冥王冥官。既有冥王冥官,似不能自由投生。先生之意何如?
答:后有果熟,受生缘具,决定投生。固非自由。然冥王冥宫之于地狱鬼道,不过投生之增上缘耳。
567.问:昔阿祈达王临终,为驱蝇以拂面,一念嗔心,遂堕为毒蛇。一妇人渡河失手,其子堕水,因捞子故,与之俱没,以慈心故,得生天上。此二人者。自由投生乎?抑有冥王派送乎?
答:投生之理,识神为业力所牵,爱欲所缚,而受后有,固非自由。亦岂有派送者乎?
568.问:天堂地狱,是否鬼神造成?
答:《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夫地狱天堂,岂心外物乎?经云:自作自受,非虚语也。
569.问:经谓皈依佛不堕地狱。而刘宋沙门竺慧,因食肉而堕于饿狗地狱。何也?
答:所言皈依者,谓心常皈佛,身常依佛,果能如是,所以谓不堕地狱。并非皈依佛后,便教你去吃酒吃肉,依佛之人当持佛戒。彼竺慧沙门,受佛戒后,本不食肉,常有食肉之想心。想久而力不坚持,其想心之极,宛若饿狗之状而食肉也。以如是因,招如是果,是彼自咎,怪得阿谁?
570.问:佛经所谓定业,天定乎?抑冥王定乎?
答:非天定、非冥王定,是自己“心王”定。所谓有如是因,定招如是果。
571.问:佛经谓无间地狱,一人亦满,多人亦满。请问一人亦满之义?
答:无间狱之因,必为造逆罪,而兼谤佛法僧。其罪既大。报亦随之。此是一人亦满之义。
572.问:或谓人死后至冥界,见畜生道华丽可爱,有误入畜生之胎而作畜生者,其说然否?
答:此非误入其胎,实是畜业感见。
573.问:三灾到时,天地亦坏,唯四禅天不坏。此时四禅天以下,至阿鼻地狱之灵魂,如何?
答:火灾坏初禅,水灾坏二禅,风灾坏三禅,此火水风三灾,仍自心三毒所感,不从外来。到此之时,少有微善,即生上界。其狱中灵魂不能出狱者,遣置他方不坏世界,故经云:“此界坏时,转寄他方;他方坏时,展转相寄。”
574.问:法界有十,各各异见。人与畜生,业不同而见相同,何也?
答:畜生类多,业之重轻,乃有万别。居士所问业轻之畜,豢养之生,所以相见亦不差多少。
575.问:仁者谓活无常是“后阴身”,梦中灵魂是“现阴身”。敢问如何?
答:活无常,其人躯壳犹在,神已受阴差之职,即“后阴身”也。彼梦中之人,所有境界,全是梦心所现,毫无实体,非“后阴”也。
576.问:火车相现之火车,究是何物?
答:唯心所现,唯业所变也。
577.问:四洲均有地狱乎?抑唯南瞻部洲有乎?
答:地下大地狱,唯南洲有。馀三洲但有边独地狱,有说北洲无狱。
578.问:前人诗云:“三途一报五千劫。”此语不知如何解释?
答:此言苦报难脱,人身难得也。
579.问:何谓八部鬼神?
答:即常说“天龙八部”也,但此天,非六欲四禅等天,乃四天王以下之天,所谓恒憍天、坚首天、持鬘天等。皆鬼神所收。
580.问:说八部鬼神者是何经?
答:散见经论,难举专经。无已,可检翻译名义集第四卷八部篇。
581.问:人有无故见神者何也?
答:此国土名为凡圣同居,人神杂处。大凡感见,见必有因。乃有四句料简:一显感冥见,二冥感显见,三显感显见,四冥感冥见。此问在第二句中。
582.问:佛经有六十四金刚、八金刚、四金刚之别。化身乎?抑确有三种金刚神乎?
答:华严经载金刚神至众,何止三种乎?
583.问:玉皇大帝,即天上何神?
答:乃欲界第二忉利天主。
584.问:先生朋友中有无研究鬼学者?如有祈示姓名,以便互相商榷。
答:仆朋友中,无研究鬼学者。然仆尝学诸佛经矣。其言鬼,为六道众生之一。总名饿鬼。其类有三:一无财鬼。常不得食故。二少财鬼,少得食故。三多财鬼,多得食故。(虽多得而贪心炽盛。尚苦不足。故犹曰饿鬼。)此三种中,复各有三。初无财三者:一炬口鬼,谓火炬炎炽,常从口出。二针咽鬼,腹大如山,咽如针孔。三臭口鬼,口中腐臭,自恶受苦。少财三者:一针毛鬼,毛利如针,行便自刺。二臭毛鬼,毛利而臭。三大瘿鬼,咽垂大瘿,自决啖脓。多财三者:一得弃鬼,常得祭礼所弃食故。二得失鬼,常得巷陌所遗食故。三势力鬼,为夜叉罗刹等。所受富乐,类于人天。(此种今人谓之神)诸鬼本处琰魔王界。(即阎罗王。此国在此瞻部洲下。过五百逾缮那一十六里。)从此展转,散趣馀方。以上皆正理论说。又长阿含云:一切人民所居舍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儿市肆,及邱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者。凡诸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河名河,一切树木,极小如车轴者,皆有鬼神依止。又云:鬼以人间一月为一日,乘此成月岁,后寿五百年。由谄诳心,作下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据上经论所言:鬼实别有世界,人死为鬼,乃人死而投生鬼道,然不尽投生鬼道也。若夫人甫死而尚未投生,则成中有身,形如小孩,体色微细透明,人目不能见,若投生机会未至,每隔七日再死,至七七日,则必投生。或云:投生之期无定,但以会至为断。此中有身,介乎前身与后身之间,不属鬼趣。而世俗概以死即为鬼,苟非圣教。安与正其谬。
585.问:鬼之形状,佛经谓如婴孩,其见之者,则谓与人无异,惟寻常人不能见耳。而左氏传又谓新鬼大、故鬼小,究以何说为是?
答:佛经谓如婴孩,非鬼之形状,是指中阴身之形状也。能见鬼者,有二种人:一大福德人,偶然见者有之。一倒运人,或为宿冤所追,偶一见之,定获不祥。的确与人无异。复有一种狗眼人,寻常能见。馀则不能见耳,左传之言未详。
586.问:何为中阴身?
答:未死以前,是前阴;既生以后,是后阴;死后生前,为中阴。
587.问:具狗眼之人,能见中阴身,而不能见饿鬼道,何也?
答:中阴身唯天眼能见,狗眼不能。世传狗眼能见神鬼,而饿鬼业重报沉,非狗眼所能见也。
588.问:和尚成佛,道士成仙,伟人成神。然欤否欤?
答:和尚成佛,道士成仙,伟人成神,一往言之,似可云然。分别言之。则成佛、成仙、成神,要各视其所修,各从其业,不必区以和尚、道士、伟人也。使和尚而作成仙、成神之业,亦成仙神。道士而作成佛、成神之业,亦成佛神。伟人而作成仙、成佛之业,亦成仙佛。但若仙、若神,是凡夫果报,流转无常。佛为圣果之极,永离生死。仙趣,《楞严经》说有十类,各依所修之业而成,位在天人之际,若神则鬼趣所摄,实劣于人道。凡修施戒福而我慢谄曲者,多受斯报。故仙神二者,为佛家所不取。佛家有四众弟子。出家二:曰比丘、比丘尼。在家二:曰优婆塞、优婆夷。此四众,在家出家虽殊,而可以称僧(即众之义)则一也。年俗专以出家人为僧,而又通称之曰和尚,殊不知和尚义同教师,惟一寺之方丈可称,以其为一寺之师也。故和尚成佛,当改云僧成佛。但若就僧之本义言则全。若从今俗言则不备,不知足下意云何也。
589.问:请示人道业轻心灵,鬼神则业重之理?
答:人道善类也,鬼道恶果也。人为万物之灵,指心灵也。一堕鬼类,唯觉受苦之不暇。即有五通,不得自由。虽有灵心,为业所系。业不重不堕鬼趣。
590.问:城隍神是否属鬼趣?
答:有福德曰神,无福德曰鬼。城隍是有福德之鬼,以六道论,亦鬼趣所摄。
591.问:均是灵魂也,在人道则业轻,在鬼道则业重;在男身则业轻,在女身则业重;在老年则业轻,在少年则业重。(少年人安分者少故云)心清时则业轻,心浊时则业重。此何故欤?
答:人道有善业而升,鬼道由恶业而坠,其轻重不言自喻,身之男女、年之老少,不可同日语也。现果心之清浊,即宿因业之轻重,乃因果相符。势必然也。岂可概判男轻、女重、老轻、少重乎?
592.问:言因果最详者为何经?
答:唐世道撰有《法苑珠林》百卷,搜集经典谈因果事,分类详载。
593.问:轮回投生等理,未能明白,宜看何书?
答:请看楞严经第七、八、九卷,及《瑜伽师地论》第一、二卷。若以浅显言,则《华严原人论合解》下卷,及《周安士全书》中欲海回狂卷三。可检阅之。
594,问:众生轮回,是否因果报而致?
答:是也。果报二字,但言其应。若言其感,则在惑业。惑者,烦恼也。其强者:为贪、嗔、痴、慢、疑、邪见。此皆能发于身口,汩没良心,令受苦报,故有生起。若业力消失,则一期报尽而死亡。然业力新陈代谢,陈者失而新者起。故又令其受报而更生,如是生死,循环不息,故曰轮回。是故欲断轮回,莫若不造惑业,此正我佛度人之道也。
595.问:俗谓鬼死为聻,此说果可信否?
答:佛说六道。有饿鬼道,是众生生而为鬼也。鬼既有生,亦必有死,但死后轮转六道,不定为鬼,今聻之字从鬼,则仍为鬼道众生矣。
596.问:有友怕鬼,向某问,欲鬼远避,当诵何经?某瞠目不能答。敢问?
答:欲鬼远避,当以威折。是宜诵咒。如《大悲咒》、《楞严咒》均可。若畏难诵。则六字《大明咒》:即唵嘛呢叭咪吽。或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均有神效。但诵时须先香花供佛,对佛跪坐,闭目想佛,有大威力。能令鬼魅降伏。或想虚空有无量护法神拥卫,鬼不敢近。
597.问:经忏等、阴间果有用欤?抑无用欤?
答:我佛说法,遍度众生。众生有六道。阴间即指地狱饿鬼二道而言。若闻佛法,正堪度苦,安得无用。但念诵礼拜者,须专精其心,肃恭其貌,庶能上感佛力之加被,下格幽冥之开觉,自然功德不可思议。诵经礼忏。原是佛法常规。为修行人长善去恶著手处,并非专为阴间而设(是点俗多不明,致以经忏为不祥,可叹。)兹乃推己及人,体佛大悲,为阴间礼诵,正是代佛说法,代鬼悔过,令其长善去恶,亦如众生乏善,故堕阴间,今仗礼诵之功,长善去恶,必获超升之果矣。
598.问:念经何以能超度饿鬼?
答:仗念经力,感发饿鬼善根,宿昔罪障,令悉捎灭,故得超度。
599.问:仗念经力,感发饿鬼善根。敢问饿鬼何能解悟经义?
答:六道众生,咸有佛性。经义是称性之言,但得外障稍除,自能了解。饿鬼但贪业重报,并非过于愚痴,安得不悟,况饿鬼夙世曾种善根,仗此念经因缘,熏培功至,自然发芽。人道众生,有骤闻佛法而即笃信者,亦有多闻而不能领悟者。勿以饿鬼而轻之。
600.问:世间之人,往往延僧诵经拜忏,为祖先修冥福,倘祖先已投生阳世,未知亦有益否?
答:世间之人,生时喜恶杂修,死后未必即能投生。所以子孙孝顺,延僧诵经礼忏以荐悼之。即祖先已生阳世,其功亦不唐捐。
601.问:定业何故不可忏除?
答:定业非不可忏,实不易忏。经云:定业不可转。三昧加持力,无始诸障碍,一切皆消灭。非不可忏也,乃不易忏耳。
602.问:有心为善,固有功也。无心为善,亦有功乎。有心为恶,固有罪也。无心为恶,亦有罪乎?
答:功罪均系乎心。若无心而为之,未必无功罪,而功罪亦微矣。然此无心,在善为偶尔,在恶为误作,非谓能所浑忘之无心也。
603.问:或云悔过能消灭从前罪过,信乎?
答:罪由心造,悔亦心作,心无二心,造时成过,悔时过灭,当然如是。若云业报,则消灭与否,殊未可必。若悔过之心,能常相续,则恶因不生,恶缘不起,而报亦无隙可乘。久久德增,则感报之缘益微,而至于消灭,则报终可免。
604.问:或谓清净一日功德无量,其说然否?
答:但清净二字,不免淆讹,若云外无尘务烦扰,其人安闲无事,名为清净,则无量功德由何发生,其说不然。若云终日办诸善举,其心自如,名为清净,则一日之时虽少,其功德固多。若用心研究真理,忏悔往愆,净一分障,增一分光,使性具本有之功德,自然发生,其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云一日清净,功德无量也。
605.问:有人于此,平日无恶不作,临终却能悔过,发菩提心,就造业受报之说观之,必生恶道无疑。就临终一念观之,此人或生善道。未知佛经有说及否?
答:作恶报恶,势所必然。临终发心,百无一二。到得此时,果能改悔发心,亦是宿善成熟时也。如人负债,强者先牵,乃我佛之常谈,经中焉得不说。
606.问:善人起善念,恶人起恶念,或善人忽起恶念,或恶人忽起善念,或善于此而不善于彼,或善于彼而不善于此,此何故欤?
答:以前世时所作之业,纯杂不一,故受报后流动之念,亦不定也。
607.问:疾病时业障似较平时为重,临终时业障似又较疾病时为重,何也?
答:业是因障,病是报障。异熟果报,较因必重。至于临命终时,一生善恶俱时顿现,较平时更重何疑。
608.问:临命终时,一生善恶,俱时顿现,固也。然世人有平时为恶,而临终忽起善念者,何也?
答:恶人虽一生作恶,其恶心决不曾打成片段,有时亦有善念于其间也。所以到临终时,亦有善念。或宿善发生,遇善知识,教令念佛,犹可有往生之希望。
609.问:今有一人,前作恶而后忏悔。论作恶则夙债须偿,论忏悔则罪障应灭。来世相逢,果报如何?
答:现生作恶,现世肯忏,即现身可以消灭。若 轻心忏悔,不能消重恶之罪。其恶报犹所不免,试看罪忏之如何耳。不得一言而尽判。
610.问:佛经谓业尽则形坏,然吾人自无始以来,所作之业,无量无边,安有尽时?
答:业有恶业、善业、净业、染业。恶感三途果,善感人天果,染招六凡报,净招四圣报。故业本无尽,报亦何穷?须知有对治之道,以善治恶,恶尽则三途灭,善全则人天生;以净治染,染穷即六趣尽,净圆则四圣就,此理极显,请玩味之。
611.问:来示谓其身心为正报句,是否作今世为善人,来世必为善良之人解?其国土为依报句,是否作今世为善人,来世必生善良之域解?
答:近是。经云:造业受报,其感受正报之业,经云引业;其感受依报之业,经云满业。如作中品善业,能引人道之果,令生为人,是在引业。然人之境遇有胜劣。 (即指依报。)品性有智愚,乃其所作善业时,间有杂染,或此外尚有微少他善不善业等所致,此为满业也。若人之善良与否,则有二义:一根于宿世习气,二缘于今世遭感。然皆以发诸现行者为断,属于未来世因,非现世所得之果。盖所得正报之果,乃是非善非恶之无记性,而依报之所谓善良与否,则是苦乐中庸而已。准是,则来问应云:今世造善业,来世必为善道众生;今世造善业,来世必享乐果福报。
612.问:人有知前世事者,其理由若何?
答:吾人心念相续作用,本有忆念过去之功能。故往昔之事,一经追想,如在目前,知前世事,理犹是耳。但心受剧烈感触之后,忆念功能,易致减损。前世事,以曾经一番生死痛苦,故往往不复记忆。若能静其念虑,复其功能,谓之“宿命通”。然或幼时能知,长则遗忘,或在定能知,出定则否。或但能略知,而不能尽知。若悉知悉见者,唯佛一人而已。
613.问:仁者曾见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五种人否?并请言其理由。
答:六神通,即吾人六受用根之大用。有报得者,有修得者。然修而得则一得一切得。彼报得者但有五通,上焉者如天仙,下焉者如神鬼,通本人人具足,各各不无,若肯修持,不愁不得。吾不曾见,虽见亦不谓奇。一得生西,则六通自在。是吾本具之作用故也。
614.问:人具业通者少,鬼具业通者多,妖具业通者尤多。此何故欤?
答:通有修得者,有报得者。鬼无血肉之躯,故有报通,人有血肉之躯,故无报通。但修而得定能发神通,名修通也。彼妖怪者亦假多年修德而来,亦修通也。有漏之通,不足为奇,请勿慕。
615.问:何谓漏尽通?
答:漏犹言破绽,谓一切烦恼,因也。又云堕落,谓生死轮转,果也。因断果亡,谓之漏尽。佛于漏尽事理通达无碍,故曰“漏尽通”。
616.问:“无漏”二字之义?
答:漏就因言,犹云破绽,即一切烦恼染法是。漏就果言,犹云漏落,即轮转六道受生死报者是。反之无漏者,谓不染烦恼,不受生死也。
617.问:何谓四生?
答:胎、卵、湿、化四种受生之相,谓之四生。
618,问:何谓八苦?
答: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爱离别苦,六怨憎会苦,七所求不得苦,八五阴炽盛苦。(五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也。众生为此五者所阴覆牢笼,身不自在,心不光明,起惑造业,相续受苦,如火蔓焚,故曰炽盛。)
619.问:何谓三途?
答:六道众生,地狱饿鬼畜生最苦,故别曰“三途”。
620.问:何谓三业?
答:造作曰业。凡人造作,不外身口意三处,谓之三业。故一切行为,身业也;一切言语,口业也;一切思想,意业也。
621.问:何谓无生忍?
答:无生,即惑已断尽无馀,不致再受生身于三界。于此无生功夫,而能安住,谓之忍。此在小乘,须成阿罗汉;在大乘别教,须登初地也。
622.问:昔人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请示理由?
答:执屠刀以宰杀畜生,恶业也。恶业为罪报之因,无明之缘。屠刀放下,善心生矣。善心为福报之因,智慧之缘。福慧因缘,终当成佛。立地者,非言其速,言佛与地狱界限分明也。若易其语,当云:“手执屠刀,即成地狱;放下屠刀,即成佛道。”
623.问:何谓三障?
答:所受苦乐为报障,所造三业为业障,造业之心念为烦恼障。此三者能为修道之逆缘,故曰障。
624.问:何谓三有?
答:三有,即三界之异称。欲有、色有、无色有也,盖有以正报有情立言,界以依报器界立言耳。
625.问:何谓四缘?
答:一曰亲因缘,二曰所缘缘,三曰增上缘,四曰等无间缘。
626.问:何谓三轮?; 答:佛身语意三业,皆极有自在功德,并有摧破邪恶作用,故喻如轮。
627.问:何谓分段生死?
答:分即分限,段是段落。身有长短,命有寿夭。故凡夫之生死,称分段也。
628.问:何谓变易生死?
答:变即变迁,易是移易。出凡入圣后,因迁则果移,故圣人之生死,名变易也。
629.问:何谓五果?
答:一异熟果,与因异性者也。二等流果,与因相似者也。三离系果,无漏业之所感得者也。四士用果,作具所对之成事也。五增上果,除前四类之馀果也。
630.问:何谓五性?
答:《圆觉经》明五种随顺觉性,谓凡夫、未入地、已入地、如来、及忘心是。若依相宗所明,五性众生,则为不定性、声闻性、缘觉性、阐提性、菩萨性。后一定成佛,次三定不成佛,前一不定也。二者不同,未知尊意何指?
631.问:何谓禅悦?
答:禅定中身心悦豫光景,谓之禅悦。
632.问:何谓四安乐行?
答:《法华经》有安乐品,四行谓身口意三业不离法华,及誓愿流通法华也。南岳思大禅师有《安乐行义》一书,发挥之。
633.问:何谓缘影?
答:缘分别也。心无形相,故不在内外中间,以众生的指胸襟之间,是心所居之处。殊不知非心也。乃是分别六尘影以为心,故称缘影。
634.问:何谓旃陀罗?
答:印度贱族之一种,以屠宰为业者也。
635.问:何谓海会?
答:佛说法时,听众云集来会,广大如海,故曰海会。
636.问:何谓七趣?
答:于天、人、畜、鬼、地狱五趣中,开地狱为二,外加仙趣,共成七趣。见《楞严经》。
637.问:何谓受四不坏信?
答:凡受戒之始,须先皈依佛、法、僧、戒四者,以立其信。谓之受四不坏信。
638.问:何谓发戒体?
答:受戒之心,谓之戒体。发此心者谓之发戒体。受五戒前秉受四不坏信者,即所以发戒体也。
639.问:何谓九有?
答:亦名九地:欲界一地,名五趣杂居。色界四地,名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舍念清净。无色界四地,名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因果不亡,故曰有。
640.问:佛云恶口炽然烧七圣财,何谓圣财?
答:七圣财亦名七德财:谓信、进、戒、惭愧、闻、舍、定慧也。见《未曾有经》。若《净名经》,则谓信、戒,惭、愧、闻、舍、慧之七,但详略稍异耳。
641.问:何为阴魔、天魔、死魔?
答:阴魔亦名众魔,阴者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此五阴恼害真性,令造诸恶,故曰魔。天魔者,欲界天顶有魔王天,深著世界乐,憎嫉圣贤道,常欲恼害诸修行人。死魔者,识暖气二法相离,令人寿尽,生大苦恼也。
642.问:何谓转轮圣王?
答:《俱舍论》云:此洲人寿无量岁乃至八万岁,有转轮王生。此王有轮宝,旋转应导,威伏一切,故名转轮王。轮有四种:金、银、铜、铁。金轮王王四大洲,银轮王王三洲,铜轮王王二洲,铁轮王王一洲,其威伏胜劣,亦次第殊,然不事伤害,劝修十善则一也。
643.问:何谓十地?
答:菩萨修行,有四十一位。所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也。十地之名:曰欢喜、离垢、发光、焰慧、难胜、现前、远行、不动、善意、法云。
644.问:何谓七佛?
答:由释迦前追溯过去之佛至前第六佛止。即迦叶佛、拘那舍牟尼佛、拘留孙佛、毗舍浮佛、尸弃佛、毗婆尸佛、连释迦佛共七佛。亦有他方七佛,如立刻名号于柱上者:曰多宝如来、宝胜如来、妙色身如来、广博身如来、离怖畏如来、甘露王如来、阿弥陀如来。
645.问:始觉、本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为五觉,本觉、相似觉二语,不知如何解释?
答:本觉者本来之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也。如月之明。相似觉者,虽非不觉,而犹未真觉,如薄云覆月。
646.问:受戒、授记,有无分别?
答:有别。法师说戒,信受奉行,谓之受戒。依法修行,终当得果,师为证明,谓之授记。
647.问:何为头陀?
答:梵语头陀,华言抖擞,谓抖擞精神,不作无利益事。
648.问:何谓学教观?
答;教谈妙理,观修妙行,二者相资。俱宜学。
649.问:何谓毗尼?
答:戒律也。
650.问:何谓十乘?
答:一观不思议境,二真正发菩提心,三善巧安心止观等,共有十种修法,乘此十种,任运能出生死,此竖出三界,反不若净土法门横超之妙。
651.问:佛经谓菩萨修行,动经尘劫,何以先德一生参禅,即生兜率?
答:菩萨经劫修行,方成佛果。古德一生精进,临终即生兜率。生后正好发广大心,历经尘劫,修行六波罗密普度众生,一是因中果人,一是因中因人,不可同年而语也。
652.问:《西方合论》谓一毛一尘皆具无量净佛国土,请言其理?
答:毛尘之体即是法界,法界之中何法不具!
653.问:何谓悉檀?
答:悉遍也,檀施也。佛以说法度生,名施。令生遍得四种之益,名遍。能所合说,故名悉檀。
654.问:《安士全书》谓惟有慈心之人毒不能害,请言其理由?
答:一切苦乐诸境,皆从心生,我慈心中无毒,外毒安能害我?
655.问:何谓四事供养?
答:饮食、衣服、卧具、汤药。
656.问:何谓龙藏?
答:以梵本藏经刻印。民间无力,历朝以来,出自国帑。是以请者,必奏明方印,故颁赐时,旗伞皆龙,经簇亦画龙,故称之。
657.问:何谓博地凡夫?
答:博,大也。凡夫无神足,不能一举万里,故称之。
658.问:《弥陀要解》中有“文成印坏”一句,不知如何解释?
答:譬喻念佛求生西方,到得因成缘熟,一念即得往生。如蜡印印泥,则文成于泥,而蜡坏矣。
659.问:《憨祖年谱》载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数语。不知如何解释?
答:识与智,实一心之别名。就有分别作用言,曰识;就无分别作用言,曰智。何谓有分别作用,即吾人之情感对于事物而有爱憎等分别是也。何谓无分别作用,即不以感情用事,唯以理为归也,凡以感情用事者,烦恼滋生,故曰依识染;以理为归者,不生烦恼,故曰依智净。烦恼染法,为生死根本,故曰染有生死;众生沦于生死,故有诸佛出世,施其教化,若无烦恼,则无生死,无生死,则诸佛亦无缘出世,故曰净无诸佛。
660.问:大乘以非荣、非枯为中道,小乘以离断、离常为中道。二句不知如何解释?
答:大悲利物谓荣,独善其身谓枯,不滞二边为中。断常二见,皆是外道,离是二见,方谓之中,前为大乘所修,后为小乘所修,故曰道。
661.问:《净要》云: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即法界海,十方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下二句不知如何解释?
答:下二句,即指现前一念离念之心也,谓心生则种种法生,故曰流出。心灭则种种法灭,故曰还归。离此心外,无片事可得。
662.问:何谓八正船?
答:船譬喻也。八正是道:谓正见、正语、正思惟、正业、正定、正精进、正念、正命。
663.问:《往生净土忏愿仪》云:劝请有二义,一请说法,二请久住世。然诸佛住世说法,均有定数,劝请何益?
答:诸佛随众生机而住世,为度众生而说法,俱非一定之数。纵有定数,请之亦必有益。谓我等宿世为波旬眷属时,有劝不说法、劝入涅槃之罪,今劝请即忏此罪也。
664.问: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念佛观、不知何解?
答:不净观者,观一切物悉皆不净也。先从自身观起。若眼有泪、鼻有涕、耳有末、口有唾、身有污汗、乃至脓血遍体、尿屎满腹,纵日日澡浴,而秽不加损,其不净也如此。己身如是,他身亦然。推而广之,遍观一切。此为不净观。慈悲观者,以善待人,犹母视子者曰慈。矜人之苦,犹母怜子者曰悲。作此观者,先须设想,有人于此,我爱之,我怜之。久久纯熟。乃推而及于一切人物,此为慈悲观。因缘观者,凡事必推究其所由来,曰观因,必旁察其所由致,曰观缘,如缘觉圣人,推察生死之由,而观十二因缘之类,此为因缘观。数息观者,缘鼻息之出入而数之,由一至十,由十之一,久久观数,必至入定。念佛观者,即念一句阿弥陀佛名号,至一心不乱是也。凡此五观,皆是习定,因以停心,故曰“五停心观”。然此五观,各有对治之病,谓多贪者宜观不净,多嗔者宜观慈悲,多痴者宜观因缘,多散者宜观数息,多障者宜观念佛,修行者因病用药可也。
665.问:印光法师书中,举大则大为法界,一切法趣大,是趣不过;举小则小为法界,一切法趣小,是趣不过。此数句不知如何解释?
答:印师所举,指圆教妙义。须知法界乃心性之都名。法界无大小故。大亦法界,小亦法界。以法界无外故。拈一微尘,即拈法界之全体,非少分也,故曰不过。
666.问:有云供佛之宝,满四天下,福固多也。不发菩提心,终成魔业。多宝供养,宜是世间福报,何以目为魔业?斯说出何经典?
答:七宝供佛,乃六度之一度,前五是福,后一是慧。若但有福而无慧,乃有漏因也。故福尽还堕。岂非魔业,此语《华严》、《维摩》、《法华玄义》、《摩诃止观》诸部皆有之。
667.问:《西方公据》云:当知真心无心,真知无知,觉知乃魔,佛无知觉。上数句不知如何解释?
答:真心无心,则无法不是心。真知无知,则无处而不知。觉知立知,即无明本,故魔所摄持。佛无知觉,则无处不知,无时不觉。宜如是解释。
668.问:功德在法身中之理?
答:功是功能,德是德用。法身是性德,功能是修德。性属理,修属事。全性起修,即全理成事,顺理而成事,则事与理融。逆理而成事,则事与理碍。然所作功德,全事契理,即所谓在法身中之理也。
669.问:正觉与等觉,同欤否欤?
答:等觉照寂,妙觉寂照。一是摄用归体,一是从体起用;一是从因趣果,一是果后施化。请详味之。若云正觉,乃混说耳。
670.问:何谓三车?
答:羊车、鹿车、牛车。喻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法也。
671.问:何谓修多罗?
答:此佛典三藏之一,即经藏也。
672.问:《平等阁笔记》谓佛氏所谓不生灭,不增减者,乃指心理言,非指物质言也,其说然否?
答:此有二说:一切凡圣真如法身,本无生灭,亦无增减,若据圣智而说,理事本来不二。圣人称理而证,非特理无生灭增减,即物质亦无生灭增减也。若据凡情而言,足下所说者是也。《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曰世间相,非物质而何!
673.问:苦行佛所不取,何以又取头陀行?
答:梵语头陀,此云抖擞。谓精勤克苦,抖擞尘劳,故迦叶尊者,以头陀而登禅宗始祖,幸勿作苦行会。
674.问:向上、向下、全提、半提有何义?
答:此是禅宗无义味语。不可用心识卜度,若以义路发挥者,错!错!
675.问:何谓生藏、熟藏?
答:此二藏,即人身中藏府之藏也。进饮食未化时,停积在藏,名生。既化已,停止之处名熟。孩子住胎时,正在此二藏之间耳!
676.问:由《楞严经》情想之说言之,则人似不可有情。由孝父母救众生言之,则人又不可无情,此理未能明白,请开示。
答:楞严以情想各有重轻而判六道升沉之报。须研究其情想之真面目,万不可将孝顺父母救度众生之心而援例之。以孝是敬心,救是悲心。此二种心,是出世之净善心数。《楞严》之情是爱,乃世间之染恶心数,安得同日而语哉?
677.问:何为“了生死”?
答:“了”,完了也。不复更受生死,为“了生死”。
678.问:金翅鸟如何?
答:梵语迦楼罗。翅翮金色,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头有如意珠,以龙为食,其王为八部鬼神之一。
679,问:何为八定?
答:色界四禅、无色界四定,合称八定。
680.问:“入流忘所”四字,不知如何解释?
答:语出《楞严经观音圆通章》。谓耳根外缘声尘为出流,返缘自性为入流。耳根为能缘,声尘为所缘。返缘自性,则忘却外尘。故曰忘所耳,缘声如此,馀五根缘馀五尘亦然。
681.问:何为种智?
答:佛智也。谓能通达一相无量相也。
682.问:凡研究一种科学,必有一种名词。故初学之人,每为名词所苦,而佛学为尤甚,敢问佛书中有无解释名词之专书?
答:解释佛学名词,原有大明三藏法数、教乘法数、及佛尔雅等书。若专释梵语名词者,有翻译名义集。
683.问:增上慢三字何义?
答: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计少为多、计凡为圣,曰增上慢。
684.问:方便力三字何义?
答:方便梵语沤和,乃菩萨随缘应俗之法。方便善巧,堪能度世,故曰力。
685.问:何谓三明?
答: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也。
686.问:何谓华藏世界?
答:佛初成道,为一切法身大士说《华严经》,其时所住世界,重重无尽,各在莲华上分布安立。见《华严经》华藏世界品。
687.问:何谓四邪命?
答:不以正道养己生命,谓之邪命。一曰方口食,谓曲媚豪势通使四方。二曰维口食。谓种种咒术、卜算吉凶。三曰仰口食,谓仰观星宿。四曰下口食,谓种植田园和合汤药。(按种植田园、宜非邪命、然所种植或系害人身心之品,即是邪命矣。)
688.问:何谓安般?
答:安那般那,谓出入息也。依于出入息而修禅定,谓之安般。
689.问:有以血书《莲华经》者。果何意欤?
答:《莲华经》具云《妙法莲华经》。即《法华经》也。此经云: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是故汝等,于如来灭后,应一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又云。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如从佛口闻此经典,当知是人供养释迦牟尼佛,当知是人佛赞善哉,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手摩其顶,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此书写之意也。至以血书者,为表求法不惜身命之意。《普贤行愿品》云: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求法故,不惜身命,则亦行佛之行也。
690.问:书写法华功德无量,则书写馀经亦应有功德,书写馀经有功德,则书写属于佛学诸书亦应有功德。鄙见如是,未知然否?
答:然。
691.问:顶礼释迦、弥陀二佛之时,要否设像?
答:不必定要设像,无像时,心想有像当前可也。
692.问:闻斋法每年以正、五、九三月,及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之六日。不食肉、饮酒。夫茹素而必规定日月,是何理由?
答:佛经有此规定。其故以此等月日,乃外道杀生祀天之日,佛欲化度此等外道众生,故立此制。
693.问:或云六斋修行。(即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六日)其功德大于平时。其说然否?
答:月六斋日,是帝释四王检察人间善恶之期,假人于此六日肯持斋,又能诵经,功德自胜平时,持长斋者不在此例。
694.问:《阿含经》云:若当六斋日,奉时八戒一日一夜,福不可计,此何故欤?
答:《阿含》小乘部,但论世间俗人,若能于六斋日茹素,福既难量,又加之以奉持八戒,则其福尤胜,可知。
695.问:俗以修斋日念经,何意,并问一年共有若干修斋日?
答:斋日念经,与斋日持戒同。盖此日为天王巡察人间之期,所以邀福也。斋日每月六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每年三月(正、五、九)也。
696.问:过午不食,究是何意?
答:是表示不离中道之义。又天恒朝食,鬼畜晚食,佛制午食,令离三界之缘习也。
697.问:不作高广大床何意?
答:此沙弥十戒中第六条戒也。律云:比丘之床,高不过如来八指,过此则犯。况沙弥小众乎,唯恐骄恣心生,于道不利。
698.问:三归章句云: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旁生。请言其理由?
答:古人意取以三皈之上善,对治三途之极恶。此外亦无理由。
699.问:俗谓六月茹素,所以报母恩,信乎?
答:此说仆未尝闻。然若以茹素功德回向愿母往生极乐,此固足以报母恩,而不必定限六月时也。
700.问:仁者谓以茹素功德回向愿母往生极乐,窃恐区区茹素,未必能偿所愿。且已死之母,投生与否,均不可知,如已投生,更属无益,鄙见如是,未知仁者以为如何?
答:《观经》云: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为净业正因。茹素功德,正与之相应。不得以微善为嫌。至母之已否投生,虽不可知,然功德回向,均可作彼往生因缘,何谓无益?但肯诚心做去,功德决不唐捐,是圣言量,切勿怀疑也。
701.问:佛经谓以修持功德,为亲回向,令出五浊,或以修持功德,回施有情,亦可。夫功德一物,无形无迹,果谁为之经理耶?
答:以功德回施回向,全仗自己愿力,安用人为之经理耶?
702.问:五荤除葱韭蒜外,馀为何物?
答:按《戒本经》云: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韭葱、兰葱、兴渠。则馀二为革葱兴渠。法《藏疏》云:革葱是山葱,北地有,江南无。兴渠,有说叶似野蒜,根茎似韭,亦名著咾子,江南有,北地无。又释:阿魏药,梵语名兴渠。
703.问:释家食胡椒、辣茄否?
答:食之。味虽属辛,然无臭秽气,不同五辛之辛,故得食也。
704.问:茹素人有不吃春菜、油菜及菜油者,是何理由?
答:此话乃外道盲传,全无理由,佛法中人,无此言句。
705.问:优婆塞五戒,以不杀生为首,诚以冤冤相报,终无了期也。然有事时,亲朋毕集。无事时,妻孥自由。纵具慈悲之心,难免暴虐之行,奈何奈何?
答:既受五戒人,自要随处留心,即有宿习浓厚,到得当面关头,不能制伏者,仍须过后大生惭愧,痛革前非。
706.问:每年放生月日?
答:放生原无定期,但遇见有遭害者,即可买放。若必欲定期,则可于佛菩萨纪念日、或父母生忌日、或自己生日,均可。如杭州西湖各寺,均以四月八日佛诞为放生日,是也。
707.问:我佛大慈大悲,普度一切,是固然矣。设有害人之人,如盗贼之类。害人之物,如虎豹之类。信奉佛教者,当用何法以处置之?
答:有道之士,降龙伏虎,大慈悲力,格及凶顽,亦寻常事。奚待处置。但力量不足者,不能感格降伏,唯有以慈悲心而处置之。
708.问:或谓黄鳝螺蛳黄蚬等物,放诸溪涧之中则死,以水太清故也。其说然否?
答:此种水族众生。有从清水来者,或自浊水来者,溪涧之水,似不宜放,既性质不问,则死无疑。
709.问:五净肉有“鸟残”二字,是否鸟之有残疾者?
答:否。谓鸟所食残者也。
710.问:水族中有乌力子鱼,性喜食鱼,可放否?
答:一切生灵,皆可买放。其功在能放之心,不在所放之境。
711.问:或谓买放生命,现世得长寿报,其说然否?
答:然!
712.问:欲免疫病,当用何法?
答:疫病之因多端,或以天时之不正,或以水土之不调,或以虫兽之传染,或以鬼魅之扰弄,或以咀咒之感召,然此皆是缘,而非是因。解救不患无术,慎寒暖,节饮食,兴居有度,清洁有方,祈禳必虔,医药必精,皆足以免之。若言其因,则此苦报,根于恶业。《优婆塞戒经》云:因杀生故,现在获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若人乐偷,亦得短命。若乐邪淫,寿命短促。然则疾病死亡生大苦恼,总是三恶业之所感报。故欲免疫病,须自检过,痛切忏悔,罪由心造,亦由心灭,恶因若消,苦果自无,而此疫病可以解除。然与其有病而忏,孰若忏于未病。今之人病且不知忏,必及既死而后请人为之忏,尚可及哉,是故一人之病,一人忏罪,多人之病,多人忏罪。疫病者多人之病也,谓宜建大道场,普为众生归命三宝,忏无量罪,七日梁皇。水陆道场。皆可施设。(但能如法虔诚。定可消灭灾障。)
713.问:弭盗当用何法?
答:宜教人坚持盗戒。所谓我不盗人物,人必不盗我物也。无如是缘,必无如是报。
714.问:求佛加护,当用何法?
答:勤修供养、礼拜、赞叹、忏悔、发愿等法,以及诵经、持咒、念佛等法,自然得佛常加护念。
715.问: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同时依次并习乎,抑先习初禅,得初禅后,再习二禅乎?
答:初禅境界,为离生喜乐地。(离欲界也)二禅境界,为定生喜乐地。三禅境界,为离喜妙乐地。四禅境界,为舍念清净地。皆是舍前趣后工夫。自当得前修后,次第而进。若顿修、若渐修,则视根器而异,未可执一论矣。
716.问:或谓得彼四禅。即能轻举腾飞履水而行,信乎?
答:轻举腾飞履水而行,是神境通事。修禅定者,得神通,故能之。四禅禅境已深,宜有此事。
717.问:某于睡梦中遇恶梦,即念观音尊号不绝口,竟能脱险。此何理欤?
答:此即菩萨感应所致。
718.问:今庚十一月初八日戍刻,某于厨房忽触檀香气,何也?
答:闻檀香气,吉徵也。宜增信心念佛,此即鼻根见佛之意。
719.问:静坐时,觉真心静,则肉心亦随之而静,真心动则肉心亦随之而动,是否如此?乞开示。
答:真心本静,肉心亦本静。觉其有动静者,非上二种心,名为缘影心也。此心无体,故随尘影之缘而似有动静。其实非心,以尘影生,觉似有动,尘影灭,觉似有静。所谓即非动静,是名动静。
720.问:某当用功恳切时,恍如业尽情空,若间断数时,便依然故我。此何故欤?
答:《普贤行愿品》云:众生无量劫来所作之业,无量无边,若使罪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居士虽用功恳切,不过妄想暂息,岂真业尽情空耶?莫错会好!
721.问:睡卧后心静片时,即见异境现前,须臾即灭。又静又见,其状不一。某平日未尝参禅,而此事颇似入定之象,此何故欤?
答:若真入定,亦并无此像。以心与境一,故心外无境,境与心一,则境外无心。此等异境,皆由业识发现,未足为奇,凡所有相,皆虚妄也。
722.问:夜间当半醒半睡之时,恒有金光盘旋眼前,何也?
答:境从心生,心外无境,金光不从外来,犹是发于妄想,不过非作意而成耳。
723.问:某近年于睡眠不安时,灵魂即脱体跳舞,此何故欤?
答:此无他故,以日间不肯调伏妄想,但聚缘内摇趣外奔逸,《般若》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日间不想,夜即无梦耳,请试验。
724.问:梦中脱体之灵魂,是否前阴身?
答:梦从想成,原非离体,仍在现阴身中。
725.问:某近日就枕以后,尚未睡去,恒见光明,床内之物悉见,久久乃灭,何也?
答:居士宿种发明,般若内熏,所谓诚于中现于外,切勿为奇,休生喜著!
726.问:某夕梦中放光,色如灯光,光可数丈,何也?
答:光有邪正不同,既在梦中见,乃幻影耳,更不为奇。
727.问:吾人之业障,时轻时重,其轻时自觉万念都空,其重时自觉妄念如波而起。此何故欤?
答:过去作业不纯,现在受报各异。过去是种子,即今是现行;其种子冥伏,则现行不生;种子发生,则现行腾起。
728.问:某谓做梦即是灵魂脱体之铁证。然仆尝留意梦境,觉而思之,往往无其地、无其人、无其事,乃知做梦确系神经作用。与日间游思乱想无异。惟日间神志稍清,迥不如夜间恍惚无定耳。未识先生以为然否?
答:念虑之心,佛谓意识。意识有三种状态。与眼、耳、鼻、舌、身等五识,同时缘色、声、香、味、触五尘境者,曰明了意识;缘病中错乱境者,曰乱位意识;缘影像境者,曰独头意识。此独头意识,又分三类:曰定中独头意识,缘定中境;曰散位独头意识,缘受所引色,(过去五尘)曰梦中独头意识,缘梦中境;此皆不与眼耳等诸识俱起,故曰独头。按此,则做梦正是独头意识作用。某先生指为灵魂脱体,彼灵魂脱体之灵魂界说,不知与意识之界说等否?脱体之体,但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不知亦兼五识而言欤?日间游思乱想,是散位独头意识作用,其缘境正与梦中类。足下谓确是神经作用,又不知神经之与意识何别?总之,言灵魂、言神经,乃彷徨于唯心唯物两边,不若言意识之为唯识了义也。(唯识谓识有二种功能:一为能觉,二为所觉。盖于哲学家唯心唯物之上。再寻一根源处。)至谓梦境无地、无人、无事,实不尽然,梦中之境,大约为日间所习者居多,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亦有所梦者,为隔世事,为未来事,见于记载者,不尽诬也。若夫日间所为之事,以缘境简单。(但现前境)且习以为常,故若清爽而有序,返思梦境,以独头意识所缘复杂。(多过去境)且未习惯,故若恍惚无定耳。虽然,正在梦时,何尝以为恍惚无定,而若恍惚无定者,在醒时所觉则然,岂得据以论断哉?
729.问:夜中做梦,有奇验者、有全无道理者、亦有似是而非者,虽百思莫得其故。请详细开示,以释我疑?
答:梦时心识昏迷,以迷心所现之境皆幻也。我辈凡夫,在梦时固梦也,在觉时亦梦也。无明大梦,虽十地等觉诸大菩萨尚在梦中,犹未醒也。唯佛一人,堪称大觉。所以梦中之境,全属非量,以独头意识自缘之境乃非比二量。有何道理可论,唯奇验之梦,亦宿因所致,乃休徵发于神识之中耳,
730.问:某近日于睡醒后恒见光明有如白昼。约逾十馀分钟而后灭,然所见往往非床内之物,不知何故?
答:凡真实恳切用功人,往往见有异境,切不可生奇特想。足下所见之光,想是般若缘深,功用逼出,此在醒后未起分别已前显露,至粗想起时即息灭也。未足为奇。《楞严经》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不可不慎!
731.问:前人有诵经时得舍利者,亦有刻经时得舍利者,不知何故?
答:经本诸佛法身舍利,其所得者,乃精诚之极,即所谓感应道交也。
732.问:智光、心光,同欤?异欤?
答:不二也。在凡为心光,在圣为智光。
733.问:身光、音光,同欤?异欤?
答:不一也。身是内色,音是外色。色是心之影相,凡有光相,皆由心发现也。
734.问:一子成道,九祖超升,其理云何?
答:成道则自利利他,功德具足,众生且将度尽,又何论乎九祖?
735.问:成道后,何以能永离生死?
答: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自性清净心,为无明所染,起诸妄想,现妄境界,执著不舍,造业受报,故长在生死。但无明无体,依心而住,成道以后,无明已尽,心体不灭,本来常住,超诸生死,故能永离。《圆觉经》有“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之语。可深思之。
736.问:俗云得道之僧,无病而死,然欤?否欤?
答:是固有之,而不尽然。盖得道僧,洞明自性不生不灭之理,视生死犹来去耳,又何痛苦之感,故虽病而亦不为病困也。
737.问:成道之优婆塞,如傅大士、庞居士等,谅必有传记,祈即示知,以便购置一部,奉为模范。
答:此意甚盛,扬州刻本,有居士传四册,可向金陵刻经处或其他法物流通处购请。
738.问:仁者函中姓名下,常写和南合十等字样,不知何意?
答:和南梵语,此云礼拜,或云稽首。合十即合十指之意,谓合掌也。合掌是天竺一种敬礼。
739.问:南无二字,是否佛在西方之意?
答:不然。“南无”是声,非义。梵语亦作曩谟,义谓归敬,或归命,或归依也。诵时当作官话音。至佛在西方之说,亦非。若以世界论。则十方世界莫不有佛,岂得谓独在西方乎?若以一四天下论,则佛生天竺,为南瞻部洲,正是南方有耳。又佛身自在,有恳切请念者,即化现其前,则又何方无之乎?夫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在此土之西,盖以阿弥陀佛适在西方,不可谓佛定在西、及西方唯有阿弥陀佛也。
740.问:唐玄奘往天竺取经,随行者有孙行者、猪八戒诸人,取心经一卷而还,未知果有其事否?
答:此演义小说,全不足凭。欲知奘师西游事迹,观《慈恩三藏法师传》可也。(每部二本)
741.问:何谓浴僧?
答:佛制僧浴日期每月之初八、十四、二十三、三十是也。
742.问:古德讲经,天为雨花,有之乎?
答:南京聚宝山,古称雨华台,是云法师讲经处。
743.问:修行功德,依境遇之胜劣而异,乱世修行,其功德必多于治世,鄙意如是,未知然否?
答:见得不错。
744.问:先德有言,神通妙用,不如阇黎。阇黎二字,不知如何解释?
答:梵语阿阇黎,此云轨范师,即正知正见之出家人。昔仰山与罗汉路上同行。一到水边,无船可渡,仰山于岸上待之,罗汉云立此何为?曰待船,曰要船作么?说毕即于水上坦然而去。仰山呵云:这自了汉。神通虽有,说法须让老僧。彼乃于隔岸五体投地。故先德云不如者以此。
745.问:经称一人出家,波旬怖惧,敢问波旬何故怖惧?
答:梵语比丘,华言怖魔。谓若人出家,能了生死,即出魔界。波旬惧眷属减少,所以惊怖。
746.问:何谓“龙天推出”?
答:此谓抱道衲僧,不肯潦倒住持,必待机缘熟时,众人三请不已,自感护法善神天龙八部拥而出之,故曰推出。
747.问:经言世尊成正觉时,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不知如何解释?
答:世尊以眼观之,无非佛境,故见众生本来是佛。
748.问:《竹窗三笔》谓居士不宜著三衣,其说然否?
答:三衣皆福田衣也。出家受具足戒名僧宝,可著。居士须受优婆塞戒,可著钵咤衣。(即无条相之缦衣)未受五戒之居士,缦衣尚不能著,况三衣乎?
749.问:世尊一日升座,大众集定,迦叶白佛曰,世尊说法竟,究是何意?
答:教他向未开口已前荐取。
750.问:何谓解第一义?
答:了万法惟是一心,心外无法,是谓解第一义。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