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经典中的鸟语花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经典中的鸟语花香
  动物谭︰马
  ◎慈怡
  马,属哺乳纲奇蹄目马科中的草食动物。马本为住于草原的野生动物,经人类饲养训练后,成为人类社会极重要的运输工具。我国以新疆、蒙古等为著名产马地;国外则以阿拉伯所产者为最优良。马的性格温和、善解人意,为人类忠实的益友。
  中国大陆自古以来,即以马主战力,西安发掘出土之秦始皇时代的兵马俑,为秦始皇武力的象征。中国古代的传说“马娘婚”的故事,即多年饲养的雄马,喜欢上马主人之女儿,马主人一气将马杀死,且剥下马皮晾于日中。不料,一阵风起,马皮吹向马主人女儿,裹住女身腾空飞去。一年后,自空中降下一虫,以桑叶为食,口吐绢丝,此乃蚕由来的传说。
  此说亦见于日本,即蚕神“???样”的传承。日本东北地方,养蚕之家皆以此为守护神。又以蚕从正面看,颇似马首,故以为流传。
  中国古代的吉祥图,常绘马背上乘一猴子,即“马上封侯”之意。马只有一蹄,为奇蹄类之代表,为保护马蹄,或用编成马沓套上,或安铁制之蹄铁以护之。日本江户时代,一般皆以马沓或蹄铁为吉祥物,若路拾之,皆信为吉祥事。大和(奈良)郡山藩二代藩主柳泽信鸿的《宴游日记》即载有:于路边见一马沓,遂沿路踢之,直踢回自宅院中,以此为“招福”之意。
  中国古代之货币中有所谓“马蹄金”,其形状恰如以编成之马沓,此马蹄金被认为系马沓招福之原始点。
  由上述可知,马与人类关系之历史悠久。
  马之与人类,除具悠久历史之外,更广泛地散见于人类之生存范围内。如以马立名之人,东汉扶风马融,博学高才,授徒数千。南宋大画家,浙江杭县人马远,花鸟、山水、人物皆擅长而闻名。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工乐府,作品以豪放见胜。马班为司马迁及班固之略称,两人均为卓越之史学家,如“史氏继春秋而有作,莫如马班。”
  以马为国名者,如非洲马利、马达加斯加、马拉威等共和国。马尔他,南欧,地中海之岛国。马其顿,因亚历山大三世征服波斯,而建立了史上首位跨欧、亚、非三洲之大国。马来西亚,北邻泰国,半岛先端接新加坡,是世界上天然橡胶和锡矿的主要产国。地名者如巴拿马,位于波斯湾之岛国巴林之北端。马赛,位于法国东南部。马尼拉,为菲律宾首都。马德里,西班牙首都。马德堡,位于东德西北,为马德堡县治所在。马王堆,位于湖南省长沙近郊,因出土前汉早期侯族之墓葬而闻名。马祖岛,福建省东部沿海附近之岛屿。马鞍山,位于江苏省昆山县西北,以形似马鞍,故名。马关,位于日本九州地方,中日战争次年,于马关所订的条约称为马关条约。
  一种黄色、厚而粗硬的纸板,称为马粪纸。以动物杂技、奇术、滑稽等惊险动作、笑料、韵律与美姿供人观看之大众娱乐的杂技团,称为马戏团。便溺时所用的盛器,古为木制、铜制,今以瓷制并有抽水制置,称为抽水马桶。用马挽拉之车辆,称为马车。赌博所用的筹码,称为马子,或作码子。今俗戏称年轻女孩为马子。用于运动竞赛时之计时器,称为马表。负责警戒、搜索之马兵,称为马哨。泛指宽阔平坦之道路,称为马路;因纪念苏格兰工程师马卡丹而得名。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装置,称为马达。自己年龄的代称,叫马齿,如马齿徒增;因判断马龄须看马齿才知。按摩的别名,称马杀鸡。所言不入耳,比喻漠不关心之意,称为马耳东风。比喻混乱骚动的样子,称为人仰马翻。我国最早的文法书,由清光绪年间马建忠所撰,称为马氏文通。服从指挥者的领导而丝毫不敢违背,称为马首是瞻。比喻战死沙场,称为马革裹尸。如《后汉书》马援传:“男儿当效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做事随便,称为马马虎虎。骑马时所穿长袍外面的短褂,称为马褂。后沿为常服或礼服,亦称为行褂。下身所穿上宽下窄的裤子,称为马裤。
  以马为名的植物,如马蓼、马蓝、马尾松、马齿苋、马铃薯、马钱木、马鞭草等;动物如马尾蜂、马鲛鱼、马鞭鱼等。
  马与佛教之关系,更可追溯到古印度佛陀住世的时代。以马为寺名者,如古印度鸯骑国马林寺。据《梁高僧传》(卷一)载,昔时印度有一伽蓝名为“招提”,其国之王为一贪好财利之恶王,欲毁此时以获其财。将毁之前,有一白马绕塔夜鸣,王乃悔悟,并改寺名为白马寺。中国据传为东汉明帝时所建之白马寺,为我国最古之僧寺,由于印度摄摩腾、竺法兰二僧以白马自西域驮经来我国,明帝令于洛阳城西雍门外建寺以安之,遂取名白马寺,又称马苑。
  佛陀为迦毗罗卫国太子悉达多之身时,半夜离城出家,系白马犍步乘载太子出城。据《释迦方志》(卷上)载,印度雪山以北,其地寒劲宜马,善马亦多,称为马主国。又印度古代世界观中九山之一,又为七金山之一,有以山形而得名之“马耳山”。马宝,为转轮圣王七宝之一。据载,马王婆罗醯住大海中,有眷属八千,若转轮圣王出世,则取最小者为马宝。唐武则天曾仿此而置七宝于廷。
  密教金刚界五部如来之座,称为五部座,又称五座、五兽座。其中第三称为“宝部马座”,即马上安置莲花之台座。马为世间吉祥贵重之物,故于台座中,属宝部之座。南方宝生如来即坐于此座上。
  马嘶鸣时,其鬣毛逆立;密教之降三世、大威德等忿怒明王之顶发大多类此,故称马王髻,系用表忿怒之义。马所食之麦,称为马麦。佛住世时,曾受阿耆达王之请,至彼国结夏安居,值遇灾荒,谷米昂贵,遂受贩马人供养,与五百比丘共食马麦三个月,此为佛十难之一。马阴藏相,又作马王隐藏相,为佛三十二相之一。阴,男根之意,即佛陀之男根隐藏于腹中而不外现,故称阴藏。似马之阴,故称马阴藏。据《宝女所问经》(卷四)载,如来之阴马藏大人相者,乃往古之世,为谨慎己身,而远色欲,故得此相。
  印度婆罗门教苏摩祭之一,称为马祭,又作马祠、马祀。因以马为牺牲,故有此称。始于吠陀时代,由婆罗门向生主与因陀罗举行之一种大型祭祀;后则唯有国王方有资格举行。其祭祀之法,先将选定作为牺牲之马一匹或百匹洗净,杀四眼狗(眼上有二斑点如眼者)一只,投入洗马脚之水中,咒云:“危害马者,将受伐楼拿之惩罚。”而后将马放之东方,使之任意游荡一年,期满后系于祭柱。第一皇后来到时,祭官作法诵咒祭祠,并屠马而焚之,同时烧一野羊作为马见天神之先导。婆罗门教认为此种祭祠可令王成为王中之王,经百次马祭之王可推翻因陀罗之王座,成为宇宙之主宰与众神之主。
  佛教中以马为名者,如马胜比丘,又作阿说示。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舍利弗之皈依佛门,即因见马胜之威仪端正,而请问其所师之法为何,师事何人。马胜告以释尊之说法“诸法从因生,诸法从因灭”之理,舍利弗忽开心眼,随至竹林精舍,闻佛说法,净诸尘垢,得法眼净。
  佛陀住世时,又有名为马宿者,为六群比丘之一,经常聚党滋事。
  佛教诗人,付法藏第十二祖马鸣,中印度舍卫国人。博学三藏,明达内外典,为古典期梵语文学之先驱者。曾将佛陀之生涯以梵语写成叙事诗行世,即《佛所行赞》;为佛教史上著名之大论师。
  印度之蚕神,守护蚕化,成就衣服绵绢,以供裸形无依之众生,亦名为马鸣,为密教所供奉之菩萨,其形相为坐白莲花,乘于白马上,身呈白肉色,著白色衣,头戴花冠,以璎珞庄严其身。
  马头金刚,为西藏佛教上下密院护法神之一。人身马头之狱卒,称为马头罗刹。《大日经密印品》所载,十八印契之一,称为马头观自在菩萨真言印。又观自在菩萨变化身之一,以观音为自性身,而观大忿怒形,置马头于顶,称为马头观音,又作马头大士,为八大明王之一,即密教胎藏界三部明王中,莲华部之忿怒持明王。又马郎妇观音,亦为观自在菩萨三十三相之一,以观音化为马郎之妇,故名。
  马祖道一禅师,为南岳怀让禅师之法嗣,唐朝四川广汉人。俗姓马,世称马大师、马祖。
  西藏迦尔居派之创始者马尔巴,嫡传弟子有密勒日巴。
  山东博兴地方有寺,名马鸣寺,创建于南北朝时。
  日本中古以来,修验道者为病马加持,以祈求平愈之修法,称为马加持。祈法之前,先择吉日,令马向吉方,加持者立马之北,依马头观音之法,或诵《法华经》药草喻品而加持之,如法亘行十七日即可。
  佛教经典以马为名者,有《中阿含经》(卷四十八)所收之《马邑经》、《生经》(卷四)所收之《马喻经》、《出曜经》(卷十九)马喻品、《法集要颂经》(卷二)马喻品、《百喻经》(卷四)诈言马死喻等不胜枚举。
  以马解说佛法者,如“三兽渡河”,以兔、马、象三兽之渡河比喻三乘断惑修行之深浅。佛陀教法虽有三乘之别,然皆同属一味法性,声闻、缘觉、菩萨以所证有深浅,犹如兔、马、象三兽之渡河,兔渡则浮,马渡及半,象渡彻底截流。马渡河,比喻缘觉之人修十二因缘,断除见思惑,虽兼断习气,未能净尽,而证真空之理,如马之渡河,虽不至底而渐深。
  “白马入芦花”为禅林用语,指超越彼此分别思量之境界。因白马与芦花皆为白色,故白马入于芦花丛中,于视觉上即无有分别,白马与芦花共一色,浑然合一;于禅林中,乃转指超越人我、大小、高低、美丑等种种分别见解之境界。《碧岩录》第十三则云:“僧问巴陵:‘如何是提婆宗?’(白马入芦花,道什么点)”
  “白马法身”为禅宗公案名。白马,指唐末曹洞宗之白马遁儒禅师。乃曹洞宗之祖洞山良价之法嗣。法名遁儒,以久住洛阳白马寺举扬宗风,世称白马遁儒。
  佛经中以马为主角者,随处可见;佛陀亦常以马为喻为诸比丘说法。如《六度集经》(卷六)载,昔时有一马王,名耶,常住于海边,拯救漂流水者。
  是时,海之彼岸,住著无数鬼女,专事诱惑淫欲。若见贸商来到,即化现城廓住处,庭园雅致,且各化作美女,浓妆艳抹,为贸商提供醇酒佳肴。许多贸商皆受妖惑,与鬼女共居,而至生儿育女。约一年余,鬼女即生厌心,而以铁针刺其喉,吸其血食其肉,甚至吮其骨髓。
  马王耶遥见其状,为之悲伤落泪。
  于是,马王飞渡彼岸,登上高山,大声疾呼:“谁人欲求渡海,今正是时。”如是再三。受苦难之贸商闻声,皆道:“曾闻有神马,能度人危难,今此呼声,将是神马无误。”众皆齐聚到马王面前,哀求道:“请救渡我们吧!”
  马王说道:“若救你们离开此地,鬼女们将抱著幼儿追赶而来,啼泣哀求;如果众贸商有顾恋之心,不忍离去者,于我离开后,将再饮你们的血,食你们的肉。唯有正心存善,方能保命。你们可乘骑我背、捉我尾、叩住我头、颈、腿等处,将能渡众人过河,安然返回故里。”
  众贸商闻说,皆争相攀拔,马王奋身将众人带回安全处所。唯少数受淫惑较深者不愿离去,后皆被鬼女所啖,而至丧命。
  佛陀语诸比丘,时之马王即佛之本生。
  《生经》(卷四)故有《佛说马喻经》一卷。叙述佛陀于舍卫国祇园精舍为诸比丘说法。昔有一长者饲养一头好马,调柔顺从,驰骋骏逸,堪称为千里驹,长者爱护备至。
  但是,长者初得此马时,并非如此,是时,志操乖突,不可御调,人欲骑之,马则举前足或踢后腿,四出横行,不依径路,或入沟渠,或冲墙垣;长者不能驾御,遂鞭挝酷毒,且不供给水草。马于厩中饥饿心恼,无计可施,深自疚责。时,忽闻空中有声音:“顺从其主,时无患难。”马若有所悟。
  翌日,长者欲乘骑时,加以鞍勒,马顺受之;骑上鞍住,马亦不翻跳、踢足,东西南北随顺主意,长者大喜,遂给上好縠粮,饮以水草,于是体力日增,肥壮气盛,成为不可多得之名马。
  日后,马育二子马,至数岁,长者试骑之,子马不顺从,跳踉横走如前马,虽捶扙加鞭,亦复如是。长者恼怒,遂以臭草、浊水喂之。子马生怨,问之于母马:“为何长者给自己最坏饮食,且常加挝鞭。”
  母马答道:“是汝等自己有过,切莫怨恨长者。如果长者授勒被鞍,当安顺受之,指使东西南北,当随从主意,不可乖违,如此,定能获得长者喜爱。”
  子马受母教,翌日即随顺长者,令行即行,令住寻住。长者大喜,遂同母马给以上等谷粮水草,子马从此亦同母马安住无异。
  上述经中所云马者,比喻众生,长者比喻佛也。马喻众生,不受佛陀教化,恣情放逸,不知制止,不从道化。长者喻佛,种种说法,不可制者,鞭以五戒十善,更示地狱、饿鬼、畜生轮回之苦,愚迷众生若能悔悟而成就正觉 之道,即如劣马亦能成为名马。
  于《杂阿含经》中,佛陀屡以马为喻为诸比丘说法。如卷三十二(佛光藏第九○一经)佛与调马聚落主论调马法,有柔软、刚强、柔软刚强等三种;佛陀亦以此三种法调御众生,若三事犹不能调伏,即便“杀”之。即有不调顺者,不复与语、不复教授、不复教诫,如此真如“杀”也。
  调马聚落主闻佛说后,欢喜皈依,信受奉行。
  同经卷三十二(佛光藏第九○九经)则载佛为诸比丘说三种调马及三种调士夫相,即捷疾具足(能善行驰速)、色具足(毛色鲜丽)、形体具足(身壮体健)三种,即能如实知苦、集、灭、道,乃至究竟苦边,名为捷疾具足。若问经律论三藏,能为解说,名为色具足。大德名闻,能感致衣被、饮食、卧具、汤药,名为形体具足。三种士夫相,即或有所缺,不能全部具足,若皆具足,即以马已调为喻。或谓佛以具足色、力、捷疾之三种良马比喻具足戒律、精勤、解脱之三种善男子。
  同经三十三(佛光藏第九一三经)佛以四种良马,即贤善、捷疾、堪能、调柔,比喻善男子四德成就,世所宗重,承事供养,为无上福田。四德者,即成就戒、定、慧、解脱等。
  于佛所说各种马喻中,最为家喻户晓者,即四种马的比喻,此事载于《杂阿含经》(卷三十三、佛光藏第九一四经),第一种马,见举鞭影,即能观察御者之意。第二种马,鞭杖触及身毛,即便惊悚,察御者心。第三种马,鞭杖加于皮肉,然后警觉,观察主意。第四种马,鞭彻肉骨,方能憬然察觉,随御者之意。
  佛以上述四种马比喻四种善男子,第一种,闻他聚落,若男若女为病所恼,辗转欲死,闻已,即能深知厌恶,自我奋起精进。如马之顾鞭影即知奔驰。第二种,看见自己所居之聚落,有男女值遇生死苦痛,心生怖畏,能自我鞭策。如鞭杖触及身毛,即知御者之心意。第三种,遭遇自家亲族伤亡悲痛,凄厉号泣,方感惊惧,生厌恶心,向道行善,如马之鞭杖及身,方知警悟。第四种,自身罹病,苦痛煎熬,生死临头,至此才幡然省悟,生厌离心,修诸善行。如马之鞭触肉骨,侵肌彻骨,然后知调。
  上述四种马之比喻,散见于我等周遭,欲知自己属第几种马,自我测试则可得知。人生岁月数十寒暑,及时当醒悟,能防患于未然,则尚有转寰之余地;若待苦难临身,如风前残烛,韶光不待,则追悔莫及矣!
  佛又举出世间马有八种恶态,比喻比丘于正法中修持亦有八种过恶。(见《杂阿含经》卷三十三、佛光藏第九一六经)
  同经,佛又举出世间马有八种德成就,比喻比丘于正法中修持亦有八种德成就。第一、善比丘于正法中威仪行处具足,见微细戒,能生怖畏;如马生于良马乡,此为第一德。第二、善比丘性贤善,善调善住,不恼不怖他行者;如马体性温良,不惊恐人。第三、善比丘次第行乞,随其所得,不拣好恶;如马不择饮食。第四、善比丘厌离恶业;如马厌恶不净。第五、善比丘闻大师说法,有过速改;如马遇马师调习,速改恶态。第六、善比丘学心具足,令无所毁;如马安于驾乘,随其轻重,善尽其力。第七、善比丘习学八正道,不行邪道;如马常随正路,不随非道。第八、善比丘尽形寿精勤方便,不厌不倦;如马若病若老,勉力驾乘,不厌不倦。
  佛教经典中,佛以马为喻,为诸比丘说法,调心如调马,所谓“心猿意马”,可知人心若不调,则如脱野马。马与人之因缘如此密切,况且马之助于人类由来已久。十二生肖中属马者,亦常以自身捷足如马喻之。马之恶、马之德,佛陀曾为诸比丘详明,愿见闻者皆能自勉之。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