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续比丘尼传》 初探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续比丘尼传》 初探

  《续比丘尼传》[1]六卷,民国释震华(1908—1947)撰。震华法师俗姓唐,江苏兴化人,曾任上海玉佛寺住持。“师长于诗,擅画竹兰,颇有才艺。又精研佛史,尝编《佛教人名大辞典》,稿成,未及行世而示寂,世寿三十九”[2]。《续比丘尼传》上续梁释宝唱的《比丘尼传》,著录梁、陈、北齐、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比丘尼二百零一人,附见四十七人。该书之写成颇为不易,据他的学生超尘法师回忆,作者曾用三年时间,积稿盈尺,值一·二八抗战爆发,稿为弟子携走遗失。后又追忆前作,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再成此书[3]。而是书之写作,正体现了经过现代男女平等思想洗礼的佛教僧尼平等观念在近代中国的成熟。作者在《自序》中写到:“原夫法性平等,本无男女差别,良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昧失本因,起惑造业,循名著相,横生计执,遂致形成依正假名,不出根尘妄习,非唯著我耽人,益复重男轻女。抑之不足,至谓无才是德;卑之不足,至谓慰情胜无。积习相传,古今共辙。暨乎斩绝情尘,归心释氏,唯如四河入海,同一咸味,既无高下之分,何有轩轾之见?”书中收录了许多大德高尼的事迹,包括尼众的诗偈,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史、文化史、妇女史、文学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
  中国历代的僧传,如梁慧皎撰的《高僧传》、唐道宣撰的《续高僧传》、宋赞宁撰的《宋高僧传》、明如惺撰的《大明高僧传》、明明河的《补续高僧传》和民国时期喻谦撰的《新续高僧传》等,其功用之一,就是在为高僧大德树碑立传的同时,对信仰者产生一种感召与榜样的作用。《续比丘尼传》中的一些尼僧事迹,与上述僧传中的记载相比,可以说毫不逊色。而且因为这些事迹均出自女性,令人多生出一份敬意。

  首先是她们在求法、弘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坚毅不屈精神。这里有几位人物特别值得一提。一位是随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弘法的藤州通善寺尼智首,鉴真法师六次东渡日本,都遇难折回,到第七次才成功。智首随法师前往,“冀以大法化彼女众,虽其余道迹湮没不彰,然以爱道孱弱之躯,而能犯万里鲸波,投身异域,建立法幢,其志节已足多矣”(卷一)。还有一位宋苏州延圣院尼法珍,“断臂募刻大藏经,三十年始就绪,当时檀越有破产鬻儿应之者”。她去世后,她的弟子们“复断臂续之,更三世其愿始满”(卷二)。其所刊刻之《赵城金藏》流传至今,堪称稀世珍宝。

  时至近代,随着尼众自强自立意识的不断增强,佛门杰出的女性更是层出不穷。如民国镇江雨花庵尼素密,早年修习运气诸法,后因在日本,“见佛教在彼国极盛,若英美之崇奉耶稣无异”,遂一心参究禅旨。“提倡十声念佛,其法简便易行,人多奉其教。”在香港凤凰山建立楞严坛,开香港普化佛教风气之先。又如民国海会塔院尼觉明,早年与鉴湖女侠秋瑾交往,曾是弘一法师执教上海城东女学的学生。精通台、贤之学,应邀在奉化法昌佛学院讲授《楞严经》。“令每人各依一种注解,先讲演一遍。明则披剥其瑕疵,抉择其是非,采取其精华,补充其不足,以圆满其说。”“明冬不围炉,夏不挥扇,不赴宴会,不看杂书。渴饮晨盥,皆用冷水。孤怀凛凛,罕与其匹。”佛学修养精湛,令人想见其神采。又如民国新安灵云寺尼能修,“志切朝山,不惮跋涉。国内各大名刹,强半有其足迹”。从四川入西藏,“途中大半步行,间以牛马土车代步。渡水登山,均皆赤足”。“至雪山时,雪深及膝,数日不见一人一屋。从者畏泣,能修挈长徒冒雪独先,不稍反顾。夜则拥氈踞地,晨起视五人犹在,仍贾勇而西。”至西藏,受到达赖喇嘛的亲自接见,并在西藏学习藏文经咒。后回到上海,用自己的实践向社会各界证明,女性只要发大心、吃大苦,男性能做到的事,女性也一样能做到。其坚忍不拔之意志,与当年西行求法的法显、玄奘无异。又如民国江宁保国庵尼识参,为保卫庵产,不畏强权,与洋行作斗争,终于获得胜利。后北伐胜利,当地的农民协会又诬告尼庵侵占民产,识参历时数十年,诉讼达五十五次,为保卫庵产,殚精竭虑。而当中日战争爆发,京沪沿线居民纷纷避难、流离失所时,识参又成立下关宝塔桥红卍字会难民收容所,先后容纳老弱妇孺一万余人,维持百余日始解散(卷四)。是皆法门之龙象,在当时就都有着很大的社会影响,她们共同为中国比丘尼史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其次,不少尼众禅机峻烈,慧解超群,在中国禅宗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如梁湖州法华寺尼道迹,达摩将返天竺,命门人各言所得,道迹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被达摩许为得其肉。又如唐韶州曹侯村尼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六祖听后,已解义理。无尽藏奇怪他字都不识,却能会意。六祖回答道:“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又如唐温州净居寺尼元机,曾去参雪峰义存。“峰问:‘甚处来?’机曰:‘大日山来。’峰曰:‘日出也未?’机曰:‘若出则熔却雪峰。’峰曰:‘汝名甚么?’曰:‘元机。’峰曰:‘日织多少?’机曰:‘寸丝不挂。’遂礼拜退。才行三五步,峰召曰:‘袈裟角拖地也。’机回首,峰曰:‘大好寸丝不挂。’即于言下契悟。”又如唐婺州金华山尼实际,俱胝和尚的一指禅即受其激发(卷一)。这些可以说都是一些著名的公案。

  如果说在唐以前,很多比丘尼出现在禅宗史上,是由于托名于一些禅师宗匠,那么宋以后的比丘尼,开始更多以自己独立的面目出现,布道讲法。如宋温州净居寺尼妙道,受学于径山大慧宗杲禅师,留下了这样的语录:“有时一喝,生杀全威。有时一喝,佛祖莫辨。有时一喝,八面受敌。有时一喝,自救不了。”“拈起拂子曰:‘还见么?若见,被见剌所障。’击禅床曰:‘还闻么?若闻,被声尘所惑。直饶离见绝闻,正是二乘小果。跳出一步,盖色骑声,全放全收,主宾互换。所以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敢问诸人,即今是甚么时节?荡荡仁风扶圣化,熙熙和气助升平。’”临济义玄禅师曾谓僧曰:“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师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么生会?”[4]峻烈的禅风,颇得临济一系之大机大用(卷二)。


  二
  比丘尼是中国妇女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由于历史上妇女长期处于一个比较弱势的状态,所以今天当我们回顾尼众们出家求道的经历,便会备感其艰辛与不同寻常。

  分析比丘尼出家的原因可以发现,虽然其中也不乏出身名门甚至帝王之家而立志向道者,但也有很多是由于家庭生活尤其是婚姻的不幸。而这样一种情况,在明清似乎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明苏州寒山庵尼竺礼,“幼纳周聘,周子无行。礼泣曰:‘忍以此身自污耶?’誓死不与成礼。久之,周子死。父母欲改适,又泣曰:‘忍以一身许二姓耶?’欲引决。父母强之,乃祝发为尼。”(卷三)又如清嘉兴宝珠庵尼明修,也是因为不愿再嫁,而逃入了尼庵,削发为尼(卷四)。而民国台州某庵尼莲贞,为了反抗婚姻的不自由,而走上出家道路的故事,则更是令人唏嘘不已。莲贞从小与失去父母的表兄一起长大,相爱并已私订婚约。而父母因为表兄家贫,不愿提起这事。后来知道女儿已经私下以身相许,怒而将表兄逐出家门。表兄悲愤交并,不得已投金山寺剃度为僧,并将自己的辫发托人交给了莲贞。“贞得书并发,欣然曰:‘彼不我负,我安可负彼?我本拟一死以谢彼,今彼既为僧,我亦知所处矣。”遂出家为尼。又民国某县圆觉庵尼印心的在家经历,更是旧时代妇女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她在嫁夫三载之后,产下一女,接着丈夫就去世了,后把幼姪过继为子。公婆以为这对母女克夫克父,视她们为不祥之物,妯娌小姑也跟着欺凌她们。好不容易把儿子拉扯成人,竟是个不肖之子,儿媳妇也十分凶悍。乃叹曰:“有子若是,不如无子。予本无子,而必以人子为子,本自寻烦恼。”出于对家庭生活理想的彻底破灭,而毅然出家(卷六)。

  由于妇女缺乏经济地位,很多比丘尼在修道的过程中,条件是十分艰苦的。英国作家吴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曾经说过:“女性始终是贫困的,不仅仅二百年来如此,有史以来就是这样了。”[5]民国东台莲花庵尼印根,弃俗出家,“时庵中殿宇残破,椽梠欲脱。草径荒阶,等无人境。有妙善、妙守二师,及善女五、六人,寄庵修行。各自炊食,无有主持。望去满眼烟尘,为状极苦。印根叹曰:‘此庵虽苦,而道甚富。他庵虽富,其道不如。吾今为道而来,其境良宜。”(卷六)贫困的物质条件,激发出的是更加热烈的向道之心。后来在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将庙庵渐次修复。

  在求道的过程中,很多比丘尼还时时受到来自男性世界的侵凌。如唐苏州混山尼,就受到了当地一名官吏的骚扰,只得勤念《法华》,求佛祖保佑。后来当这名官吏来庵中寄宿,心怀歹意,向尼房走去时,“少选之间,忽觉半体酸痛,男根遂落。遍身流汗,即发癞疮,眉毛鬓须,一时俱堕”(卷一)。透过这个离奇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对于无赖男子潜意识中的恐惧与厌恶。又如元燕京药师庵尼性悦,原为中书平章阔阔歹之侧室,丈夫去世后,为了逃避正室子的纠缠,而入庵为尼。当时的宰相伯颜因为被正室子买通,将她收到官府,百般拷打。性悦宁死不从,持观音圣号不绝。最后此事不了了之(卷三)。这又是比丘尼不畏强暴、坚持信仰的一个例子。

  而对于比丘尼本身来说,出家就意味着要离欲。在这一点上,女性的意志能否像男性一样坚强呢?南传佛教巴利三藏的《长老尼偈》中,有一位无名的长老尼出家25年,仍受着贪欲的煎熬,而得不到片刻的宁静。又有一位悉哈长老尼,坐禅七年,仍不得定慧,最后决定自缢,才突然获得顿悟[6]。这都是很真实的记载。相比较而言,也许是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续比丘尼传》中的尼众在持戒上特别谨严,在修持上尤其精进,从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她们的自尊与自强。比如清沧州憩水井尼慧坚,“戒律谨严,并糖不食,曰糖亦猪脂所点成也。不衣裘,曰寝皮与食肉同也。不衣绸绢,曰一尺之帛,千蚕之命也。供佛面筋必自制,曰市中皆以足踏也。焚香必敲石取火,曰灶火不洁也。清斋一食,取足自给”(卷五)。自律之严,甚于男性。又比如清秀州莲花庵尼可度,为参“万法归一”话头,“寝食都忘,不期年而气几绝”。直至后来禅师告诉她“本自现成,多用气力作么?”才顿觉心意平贴,豁然开悟(卷四)。清苏州某庵尼量海,因有感于当时尼界不振,挥笔为《警众语》一篇,其中写到:“《华严》以人中狮子比佛,五十三善知识独一比丘尼以狮子为号,可知威神卓越。成就佛心,不以比丘尼而遂弱也……今日大比丘僧,还有诸方丛林禅堂规策,堂头长老开示熏闻,虽自迷昧,渐得明通。我辈比丘尼众,都无此也,终日喧喧,逐色随声,向外驰求,未尝返省,为师不教,为徒不学,光阴可惜,刹那一生,荏苒人间,而无所益。夫女人出家,当弃女人之习,发胜妙之种,尊重高僧,猛入佛法心,忏悔念清凉,深发大悲心,全行解脱事,方得十方矜式,四众环兴。”(卷五)真可谓披肝沥胆、振聋发聩之论。

  而众比丘尼们在修持道路上,那种彼此影响、亲如姐妹、相濡以沫般的情感,读来尤其令人感动。民国南汇净心庵尼净船是个典型的个案。她与异姓姐妹净愿同心学佛,开南汇地区妇女出家之风气。由于她们的劝勉,“四十余年来,几无岁无善女人相从落发现尼相,多时年且达二三十人。尼既日众,净心虽大,亦渐不能容。于是乃分居三圣、三昧、大悲、福缘、莲华等庵,各住尼十余人乃至数十人不等。盖举凡南汇及其比邻之奉川两县各庵所有之比丘尼,几无一人非船、愿二师之剃度弟子与徒孙曾,合已圆寂者计之,当有五百人之多,洵属希有事也”。而“师徒兄弟之间,旨趣相投,志同道合,无亲疏,无恩怨,无吝妒,无伪谦,无猜疑,无嫉忌,无争竞,共学共作,相敬相亲,互勉互助,各见以诚,怡怡然,融融然,胜于家庭骨肉。离俗清修之乐,诚非尘世俗恶所可比也”(卷六)。

  回顾比丘尼的产生、发展历史,当年佛陀在他姨妈大爱道与阿难的反复恳请下,终于允准女众出家受具修行,对于妇女的地位是极大的提升。但相对来说,尼众在佛门的地位一直仍是比较低的,比如“八敬法”的制订,即一明证。有关“八敬法”的现存记录,在各部律中,有少许歧异。大致而言,此八法为:“(一)尼百岁礼初夏比丘足。虽百岁之比丘尼,见新受戒之比丘,亦应起而迎逆礼拜,与敷净座而请坐。(二)不得骂谤比丘。比丘尼不得骂谤比丘。(三)不得举比丘过。比丘尼不得举比丘之罪,说其过失,比丘得说尼之过。(四)从僧受具足戒。式叉摩那(学法女)学戒毕,应从众僧求受大戒。(五)有过从僧忏。比丘尼犯僧残罪,应于半月内于二部僧中行摩那埵。(六)半月从僧教诫。比丘尼应于半月中从僧求乞教授。(七)依僧三月安居。比丘尼不应于无比丘处夏安居。(八)夏讫从僧自恣。比丘尼夏安居毕,应于比丘僧中求三事以自恣忏悔。”[7]而译于北凉的《大爱道比丘尼经》下卷中,至有女人“八十四态”的对于女性的丑化描写[8]。震华法师著《续比丘尼传》,其用意之一,便是为了要追求僧尼平等。时至今日,有关佛教妇女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在全世界更是越来越多。可以想见,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当中,比丘尼在弘法利生、度人淑世方面,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
  比丘尼对于中国古代女性文学也有着特殊的贡献,《续比丘尼传》中就记录了不少尼众的创作,而尤以诗偈为多。近年来,随着佛教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诗僧们的创作已经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9],而对于尼众创作的研究则相对滞后;研究女性文学者,又往往关注的是历史上的那些才女,鲜有论及尼众者[10]。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她们的创作,有些是在出家为尼前作的。相比古代闺阁女性的创作,由于平时的生活圈子较为狭小,大多情感纤细,多愁善感,有很大的相似性。如宋西湖五云山尼杨淑芳,曾为贾似道妾,国破后自度为尼。其《浣溪沙》词云:“散步山前春草香,朱栏绿水绕吟廊,花枝惊坠绣衣裳。或定或摇江上柳,为鸾为凤月中篁,为谁掩抑锁云窗。”(卷二)可谓巧有才思。又如清白下某庵尼净照,曾为前明宫人,著宫词百首,其中如“一树寒花冒雪开,幽香寂寂映妆台。女官争簇传呼近,知是鸾宫选侍来”,“宝妆云髻亸金衣,娇小丰姿傍玉扉。新人未谙宫禁事,低头先拜假纯妃”,皆为当时宫中生活之实录(卷四)。清长洲某庵尼再生,出家前所作《不寐》云:“残灯一点爇孤擎,门外萧萧落木声。风动庭梅疏影乱,露凝修竹暮寒轻。支离瘦骨惟供病,牢落愁怀岂为情?此夜酒醒梦断处,半帘明月梦无成。”(卷五)幽情别绪,令人读之销魂。

  当然更有代表性的是出家后的作品。如唐西蜀慈光寺尼海印,《全唐诗》尼诗仅收其所作《舟夜》一首,弥可珍贵。其诗云:“水色连天色,风声益浪声。旅人归思苦,渔叟梦魂惊。举棹云先到,移舟月逐行。旋吟诗句罢,犹见远山横。”(卷一)超然脱俗,才思清俊。又比如元杭州西天目山尼杨妙锡,见梅花而悟道,作诗偈曰:“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卷三)以诗语禅,更是脍炙人口。以上两首诗一抒怀,一见性,似乎正代表着比丘尼诗作的两大内容特点。

  其抒怀之作,如明莒州某庵尼悟莲《秋夜即事》:“西风飒飒动罗帷,初夜焚香下玉墀。礼罢真如庭院静,银釭高照看围棋。”(卷三)情致闲雅。而清苏州水月庵尼元瑛所作的《留别士云小范两弟》:“我已生涯一笑空,家驹还仗振遗风。几年别梦三秋破,千里烟波一棹通。盛世金门多早岁,浙西老衲本江东。归来别欲乘潮去,搔首轻云逐断鸿。”(卷五)则笔力豪健。最耐人寻味的是她们由于摆脱了男女间情爱的纠葛而获得的那份洒脱。清苏州洞庭东山尼宛仙,诗才清妙。其《庵中写怀》云:“禅关昼掩绝尘踪,前有修篁后有松。野鹤去时人少伴,晓云起处笔添峰。当时自识尘缘浅,今日谁知道味浓。千里赤绳从此断,超然何用讲三从?”清吴江紫云庵尼性道,少有才女侠士之目。其《春居》云:“小榻参差竹影斜,衡门芳草锁烟霞。棱铮傲骨诗为友,淡泊禅心画作家。暖日不须来燕子,春风争肯逐桃花。凭阑细雨潇潇夜,慷慨悲歌抚镆铘。”(卷五)这些诗歌,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妇女精神生活的另一侧面。

  其见性之作,更多出之以俚俗,而内容上往往惊世骇俗,能道一般妇女所不能言也不敢言者。如宋苏州西竺寺尼智通,政和间居金陵,设浴于保宁,写下了这样的洗浴偈子:“一物也无,洗个甚么?纤尘若有,起自何来?……尽道水能洗垢,焉知水亦是尘?直饶水垢顿除,到此亦须洗却。”(卷二)真是一篇奇文。又比如宋苏州李氏庵尼祖懃,为一俗官所作之偈:“终日为官不识官,终年多被吏人瞒。喝散吏人官自显,揭翻北斗面南看。”(卷二)生动活泼,颇有梵志“翻着袜”之妙。又如明归德水晶庵尼独目金刚,倡男女无别,而说偈曰:“男女何须辨假真,观音出现果何人?皮囊脱尽浑无用,试问男身是女身?”(卷三)凸现出强烈的男女平等意识。而清南海檀度庵尼无我,“尝写通体小影,支颐枕石而卧,蕉阴苔色,上下掩映。题句云:‘六根净尽绝尘埃,嚼蜡能寻甘味回。莫笑绿天陈色相,谁人不是赤身来?”(卷四)见识高远,非普通妇女所能及。至如明杭州孝义庵尼祩锦所作的《七笔勾》长诗(卷三),劝导妇女出家,更是尼众文学史上的一篇名作。


  【注释】

  [1] 载《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据镇江竹林寺刊本影印。
  [2] 《佛光大词典》,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3] 超尘《续比丘尼传跋》。
  [4] [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卷十一,中华书局1984年版。
  [5] 贾辉丰译,第9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6] 南传佛教小部经典之第九《长老尼偈·五偈集》,邓殿臣、威马莱拉担尼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7] 据《佛光大词典》“八敬戒”条。
  [8] 《大正藏》第二十四册,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
  [9] 如覃召文著《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三联书店1994年版。
  [10] 参张宏生、张雁编《古代女诗人研究》之附录部分〈20世纪古代女诗人研究论著目录索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