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说十二分教之本生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林健雄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说十二分教之本生 林健雄
  本生,梵语作Jata Ka,巴利语亦同。音译作阇多伽、阇陀、意译作本生、本起、本缘、本生谈、本生话、本生经或略称作生经。是九分教和十二分教之一。
  印度原始佛教的理论,以主张修行“十二因缘”和“四圣谛”为主,相信轮回转生,因而提出了“三世二重因果”说。这是说人间的一切苦恼根源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而要消除苦难,只能求之于自我觉悟和净化,而因必须重视现世修行和前生累世的修行。所谓本生是指佛及弟子们于过去生中的事,特别是指佛陀于过去无数劫以来,修行种种菩萨行的故事。
  《本生经》究竟是怎样的经,在不同的经论中亦有论说。在《成实论》卷一说:“阇陀伽者,因现在事说过去事。”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说:“本生云何?谓诸经中,宣说过去所经生事,如熊、鹿等诸本生经。如佛因提婆达多说五百本生事。”另外,在《大般涅槃经》、《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大乘法苑义林章》及《翻译名义集》等诸经论中,亦指出本生经的特色。综合地说,所谓《本生经》,即是指佛陀在成正觉以前,于二十四佛(北传说六佛)时,以种种不同的身份行菩萨道的行为,和德业,及弟子们的前生事,以说故事的方式表现出来,作为教育树人的教材。这类的本生题材相当多,散见于三藏中。 《本生经》因为是宣说过去中的故事,所以又称做“本生谈”或“本生故事”。
  佛陀自说本生故事的主要目的,在透过种种的故事、譬喻教化弟子,因此本生经中,处处表现出道德的教训,醒世的箴言、寓言、格言、机智等。本生经中,关于俗语来源的解释、神话、民间信仰、宇宙形成的说明及含有童话风格的东西、传说、稗史等相当的多。由本生故事中可以采撷到的,不仅仅有关于佛及弟子的多生事,还有佛陀时代及佛世以前的印度风貌、法制、民间故事和佛教教义。
  由现存原始经、律二藏中《本生经》的数量和内容看来,经中的本生和律中的本生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各具特色。
  经师所传的本生,大部分是佛化了的印度民族的古圣先贤故事,这些古圣先贤的伟大行谊,一部分被解释为佛陀的本生。这是由本事而来。如《大典尊经》:“我其时为大典尊婆罗门”。《大善见王经》:“我忆六度埋舍利于此”。《陶师经》:“尔时青年Joti pala即我也”。《相应部》蕴相应:“我于前生为刹帝利灌顶王”。在《中阿含》中的佛本生,佛昔为外道仙人宗师名善眼大师、为转轮圣王、为梵志大长者及为外道尊师,佛的本生,不是人间难得的转轮圣王,就是名噪一时的博学外道尊师。
  《阿含经》中的《本生经》几乎都是佛陀的本生,弟子的本生极少,只在《增一阿含经》中出现;而且佛陀的本生,几乎都是人格崇高、万人景仰的圣贤人物。《阿含》是经师所传的经典,由这一点可以看出:经师是特重佛陀的。
  在《阿含经》中,经末总是交待道:“我于尔时说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净,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讫。我于尔时不离生老病死、啼哭忧戚,亦未能度脱一切苦。今生出世,成就正等正觉,完成如来十号,复又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和安隐快乐;我今说法方得究竟,究竟白净;我今修行方得究竟梵行。今究竟梵行讫,终于得出离生老病死、啼哭忧戚,度脱一切苦。”
  这一点至少说明以下三件事:(一)早期,在经师的心目中,释尊在过去生中,都是杰出的圣贤之流。(二)虽然释尊于本生时就已功德殊胜,但并不究竟,因此纵经百千劫,总仍出离不了三界六道之苦,唯今生出世,圆成佛果,方才得到究竟解脱。(三)化本事为本生的倾向很盛。这是原始经典中经师所传本生的特色。
  律师所传的本生,则是因当时比丘、比丘尼弟子或僧团所发生的事故,而去说明在过去生中早已如此了,最后再归结指出过去的某某就是今日的某某。从各部派所传持下来不同律藏中,可以知道律师特重等流因果,因此所传持的本生并不限于佛一人,而是通于佛及七众弟子的。
  律师所传的本生,大都是印度民间故事的佛化。本生中的主人翁非但不限于古圣贤者之流,而扩及各类有情众生,有天王、王、大臣、长者、婆罗门、仙人、平民、贱民、鬼神,乃至于鹿、象、猕猴、马、鱼、鸟类等傍生、律藏中的本生,以摩诃僧祇律和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为最多。而根有律中又以破僧事为多。
  有关律师所传持的本生,在文章结构方面大体上一致,是一种三般式的结构:(一)当前的事缘;(二)广说过去生中事,以明非但今生如是,过去世亦曾若此;(三)结合过去世与当前人事。例如《僧祇律》中的“金色鹿与王夫人”及“猕猴捞月”等。
  早期经师所传的本生和律师所传的本生有很大的不同。经师所传的本生,都是以佛在过去生中的慈悲德行为主,且直说过去生中事,仅在末后结说“即是我也”。这是由本事演变而来的,并未具足本生文学的形式。律师所传的本生,其体裁具足了本生文学的形式,或善或恶,不限于佛的过去事,反而著重于弟子,因此弟子的本生在律藏中颇不少。
  将早期经师所传的本生与律师所传的本生综合起来,采取律师所传本生的形式,和经、律二师所传,及经、律二师以外所传的有关佛本生的实质内容,形成了次一期共传的本生──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行菩萨大行时的本生。
  佛本生到了部派佛教时代得到各部派共同的肯定和宣扬。主要的原因就是去佛日远,佛弟子们对佛的怀念愈盛,因此本生越传越多,不但影响了菩萨思想的兴起,也刺激了大乘佛教的兴起。大乘佛教兴起后,随著十方三世佛菩萨信仰的建立,本生的范围又作了更上一层的突破,不再只是释尊和弟子的本生而已,阿弥陀佛、阿閦鞞佛、观音、文殊、弥勒、地藏等菩萨的本生谈,陆陆续续被结集出来,并安插在各大乘经典中,丰富了大乘经典的内容,这是大乘本生。例如《阿閦佛国经》:“阿閦菩萨是随大目如来听法而发成佛大愿”。《阿弥陀经》:“法藏比丘从世自在王如来而发心”。《贤劫经》:“净福报众音王子从无量德辩幢变音法师闻法;前者是阿弥陀佛的前身,后者是大目如来的前身”。
  释尊擅用各种方便演法布教,有时为应听者的根性,引起听受的兴趣,释尊会插入一两则故事,借故事去彰显法义。本生就是应这种方法而产生。本生有特殊的教育价值,主要藉以显示──
  (一) 如是因如是果,黑业黑报,白业白报,如音之随响,因果一点也不会错乱。
  (二) 告诉人要如实修持菩萨道,并且要持之以恒。
  (三) 大乘本生中的授记本愿思想告诉人们有关伦理道德的次序。
  (四) 成佛,先要发度众生的广大誓愿,建设佛国不是为自已,而是为一切有情众生,若不能实践自己的誓愿,则不成佛。
  参考书目
  1.《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印顺法师著 正闻出版社
  2.《本生经的起源及其开展》 依淳著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印行。
  3.《佛典入门》 英武著 巴蜀书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