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尧都精神带入佛界的伟人
《将尧都精神带入佛界的伟人》
乔忠延
一部佛教史离不开一个响亮的名字,这就是法显。用宗教的目光看,法显是佛学家、佛法大师;用学术的目光看,法显是游行家、地理学家,还是著名的翻译家。一位普通的出家僧人,怎么会成为一个让人们注目的伟人?分析探求他成长、成才的过程,原因众多,但有一个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出生地的水土哺育了他,给予了他提高生命品位的潜质。
众所周知,法显是临汾人,多种史书籍都记载他为平阳武阳人,也就是今尧都区人。临汾之所以设立尧都区,那是因为上古时帝尧曾经将都城建立在此地。可以说,从那时起帝尧创造的历史辉煌就渗入了足下的大地,如果说这是人杰地灵的话,那么,此后这块厚土上便要地灵人杰了,一代一代的英才从平阳大地出生、成长,以至成为招人眼目的参天大树。法显,就是这些参天大树中的一棵。
用人才学的目光去审视这些参天大树,不由人不想起这么一句话: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是的,不仅养育一方人,也成就一方人。这方水土上的地貌特征、文化传统,会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那么,从临汾走出去的法显会有什么样的行为特征呢?这就是本文要讲的观点:将尧都精神带入佛界的伟人。仔细剖析,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起:
一、见贤思齐的虚心精神
法显,是以西行求取佛法而闻名于世的。为什么要西行?那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反复的社会动荡不仅影响到凡人的生活,而且波及到僧众的静修。本来出家是要修持到没有烦恼的高度境界,可是八王之乱造成的后果,不仅使尘世动荡不安,而且,无时无刻不搅扰到佛门净土。净土难净了,有些僧人随波逐流,卷入俗世,和社会龌龊事体混沌一体,不仅丑化了自我形象,也败坏了佛界清规。如此下去,佛门不佛了。其时,众多的僧人都为此焦虑,为此不安。当僧众焦虑、不安之时,法显却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天竺,希求从那里觅得真谛,超度众僧。他认为,时下流布于寺院的多是佛经,没有佛律,若是将佛律从那西天求取回来,规范大家的行为,创造新的佛门秩序,岂不是可以净化心灵,净化佛界么?就这么,法显打定了西行求法的主意。
这个主意的确定,无疑是要借助他山之石前来攻玉,也就是见贤思齐了。见贤思齐正是帝尧的崇高精神。帝尧访贤,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典籍中多有记载。最为有名的是访问许由,帝尧听说许由是位贤人,便前去请教,听了他的一番高论,耳目一新,甚而想将帝位禅让给他。许由不受,害怕繁杂的国事扰乱他的清净日子,才有了洗耳的说法。还有一个故事,是说帝尧出访碰见众人做击壤游戏,歌之舞之,唱词中居然有: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尧非但不恼,还上前向歌者请教,拜之为师,这就是席老师。虚怀若谷,见贤思齐,是帝尧的品格。帝尧将这种品格播撒在尧都大地,临汾的人们就在这样的精神氛围中成长着,因而,成长出了法显。当法显锁定西行的目标时,见贤思齐的精神又要在新的枝叶上开出新的花朵了。
二、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
西行求法,长途跋涉,山重水复,困难重重,没有矢志不渝的精神是不会成功的。途经沙漠,沙暴骤起,向导让他们赶紧伏地,尽量钻在马身下边。风暴过去,马身上的毛都被打光了,真是死里逃生呀!再往西行,悬崖陡立,跨沟无路,只能从一条绳索上爬行过去。沟深崖高,稍有不慎,跌落下去,就会粉身碎骨。如此艰难的行程时时考验着他的意志,一旦松懈,就会临危恐惧,半途而废。其实,半途而废不断危及着法显的脚步。从长安出发时,同行的是5位僧友,到了张掖,又有5位僧友加入。10人的取经队伍算是声威不小了,可惜归来的仅有法显1人。除慧景过雪山时丧生外,其余都在中途告退了。就连那位抵达天竺的道整也恐惧返程的艰险,而永远滞留在异域了。 惟有法显,惟有从临汾走出去的法显意志坚定,不畏艰险,走出国门,又回归祖国。这感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不能不让人想帝尧身上的高尚品质。
帝尧虽为君王,却过着平民一样的苦日子。史书记载,他采椽不砍,茅茨不剪,吃糙米饭,穿粗布衣,可以说是艰苦奋斗的楷模。在这样的环境中,他领导先民奋战旱灾。天上烈日高照,久旱无雨,禾木枯焦,江河断流,眼看人们生存无望了。帝尧却意志坚定,开动脑筋,深掘蚁穴,挖出水井,解救了众生,也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正是这种不畏艰难险阻的品格,传导给了后人,传导给了法显,法显才能用生命唱响一曲浩歌!
三、勇于探求的创新精神
法显的成功是意志的成功,也是智慧的成功。年迈六旬,已是当代退休之后的年龄,应该安度晚年了,法显却开始西行,这是坚定不移的意志形成的动力。但是,仅靠此还不行,还要有智慧。抵达天竺,到达了佛国。佛国中佛经、佛律众多,只是没有汉语的,都是梵文。语言成为借取他人成果的最大障碍。这个障碍无不逾越,根本无法和当地僧众交流,即使取回经卷,也是废纸一堆。法显用心智去叩击未知的大门了。他首先拜当地僧友为师,学习梵语、梵文,不仅能流利对话,还能流利书写,很快跨越了这道障碍。因此,归国后他才能在八十高龄的时候,将颇多经卷翻译成汉语,成为改变中国佛教的经典宝藏。按说,完成这一切法显就已很成功了,怎么说,他也是个佛学家、佛法大师了!然而,他没有停下探求的脚步,又拿起笔书写自己沿途的经历,一部《佛国记》就这么面世了。由此,他成为旅行家、地理学家了。
这一切,凝结着两个字:创新。创新,正是帝尧精神的核心。帝尧钦定历法是创新,设立谤木是创新,实行禅让是创新。创新成就了帝尧,成就了国家,成就了一个时代。今天,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时仍然需要创新。创新是发展之魂,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佛教进步需要创新。因此,当我们纪念法显时,千万不能忽略他身上洋溢的创新精神。坚持创新,佛界才有活力,才有生趣,才能人才辈出,才能成就新的法显,才能创造新的业绩!(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协委员、临汾市作协副主席、尧都区作协主席。)
山西临汾法显学术座谈会论文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