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开莆第一寺
千古开莆第一寺
在莆田市区凤凰山南侧(凤凰右翼)有一支小山麓,俗称南山。山下有一寺叫南山广化寺。这一座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古刹,是莆田佛教的发源地,在福建佛教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福建四大丛林之一。
南山广化寺不但是莆田宗教的发源地,而且是莆田文化的发祥地。莆田有句俗语:"未有兴化,先有广化;未有广化,先有文化。"兴化是莆田市的旧称,但她的诞生比广化寺要晚些时候。而广化寺原是莆田教育的发祥地。南朝梁末,邑儒郑露三兄弟在此地建湖山书堂,"构书堂以修儒业,作篇章以训弟子",开了莆田文化教育之先河;后又在书堂内建庵堂,儒释并居,儒学与佛学在这里共同孕育了富有特色的莆仙文化。
古刹的形成历经奄、院、寺3个阶段。初名金仙奄,唐黄滔在《莆山灵岩寺碑铭》中记:"……秋一夕,风月清朗,俄有神人,鹤发麻衣,丈余其状,现于堂,曰:'诚易兹为佛宇,善莫之大。'生拜而诺,瞬而失。旋以堂居僧像佛,献其居为金仙奄。即陈永定二年也。"尽管这个关于古刹的起源带有传奇的色彩,但它源于陈永定二年(558),为郑生舍地所建,已写进莆田佛教历史。
与儒学的传入一样,佛教自金仙庵创立的那时起,就被莆田先民所接纳,并且在莆地扎了根,影响越来越大,信众不断增加,金仙庵也因此升格为金仙院。至隋开皇九年(589)莆田第二次立县时,更以"缁锡日萃,院落日峻",又进一步升格为金仙寺。唐景云二年(711),睿宗敕赐"灵岩寺"额。宋太平兴国元年(976),陈洪进表请朝廷赐额改名为广化寺。 千年古刹,历尽沧桑。武宗会昌五年(845),诏毁天下佛寺,广化寺(时称灵岩寺)也不例外。当时寺僧被勒令还俗,只有主持独灵敞改易俗装,藏匿民家,该寺被毁殆尽。翌年宣宗继位诏复天下佛寺,信众礼请无了(原为灵岩寺僧,当时住持龟山寺)回山,进行重建,两年后才恢复原貌。
五代,王审知主闽,社会稳定发展,灵岩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形成规模,进入兴盛时期,王审知施写经5000卷入寺,黄滔作《莆山灵岩寺碑铭》立石。碑文简要记述了该寺的创建沿革与发展情况,是我们现在研究广化寺史的重要资料。
宋代,莆田经济、文化空前繁荣,高官厚禄者不乏其人。一些大官僚、大家族纷纷在寺内建功德道场,舍田充寺产,请僧供香灯,广化寺盛极一时:"檐楹相摩,轩宇层出"。及南宋末,地方财政困难,广化寺成为官员眼中的一块肥肉,官府的触角不断向寺院延伸,寺院负担过重,僧众纷纷逃离,人去寺空,院庵随而圮毁。至元代后期,地方兵祸不断,至正元年(1341),一把火把寺内的残存的院、庵烧得干干净净。
明初,广化寺重建,但规模大不如前。嘉靖中又进行过重修。嘉靖四十一年(1562),兴化城被倭寇攻陷,广化寺也遭浩劫,法堂、方丈、库房、香积庵和溪声阁,皆焚为焦土,其他建筑物多被毁坏。倭乱平息后,经历任住持相继营建,才逐渐恢复。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福兴泉总兵王万祥捐俸重修,同时把法海寺、小南山庵并入广化寺,次年刻石为记。清咸丰年间(1851-1961),由于强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袭击,造成寺院建筑物不断损坏。这时期基督教在莆田逐步兴盛,妈祖信仰遍及民间,佛教逐渐衰落,一些寺僧虽连年奔走四方募化,但终无果,至光绪十二年(1886),全寺除观音阁外,皆成瓦砾蔓草,住僧仅剩2人。光绪十六年,住持僧善和发愿振兴广化寺,经师徒多方募化,陆续重建了大雄宝殿、客堂、禅堂、方丈、大悲阁等。民国前期又有经楼、藏经橱、观音阁、天王殿等建抗日战争开始,广化寺一度成为驻军兵营,但仍有一部分僧众住寺,至1949年有僧60人住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莆田县人民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划给一定寺产作为寺僧的生产、生活资料,僧人自食其劳,生活安定。
在"文化大革命"大破"四旧"中,寺宇被摧残,佛像被砸烂,藏经被烧毁,僧众被勒令还俗,寺院一度成为部队的驻地和莆田县塑料厂的厂房。
改革开放,人民政府的宗教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1979年底,侨僧圆禅法师(住持印尼万隆协天宫)回国考察,向政府提出修复广化寺的要求,当即得到当地政府的许可,寺内的驻军和工厂在一个星期内全部撤离,寺产交回给寺僧接管。1980年4月,成立广化寺修建委员会,陈祖喜任主任,僧圆拙、圆禅任副主任,海外僧众十分踊跃,为修建广化寺捐资150万元,广化寺修复工作正式开始。1981年春节期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专程来寺视察修复工作,1984年修复工程告竣,于12月7日举行佛像开光法会,中外佛教界人士1400多人参加盛会。
今日之广化寺,总占地面积48亩,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385米的中轴线由东而西,贯穿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祖堂;中轴线右侧自下而上依次为鼓楼、学戒堂、祖师殿、净行堂、烟霞窟、方丈室、看山楼、般若堂;左侧自下而上依次为钟楼、五观堂、伽蓝殿、尊客堂、水云乡、溪声阁、功德堂;左右两侧宽敞的百柱廊庑将建筑群连为一体,左翼为观音阁,右翼为地藏殿。全寺结构严谨,主体突出,气势磅礴。 广化寺僧才辈出。古有高僧名扬京城,隋僧无际,居金仙院,以精持《妙法莲花经》著称,据黄滔《黄御史文集》载,他日诵经文,废寝忘食,连石头都被感动,涌出白泉,为他饮用润喉,于是就地建瑞泉庵。唐僧志彦,居金仙寺,于景云二年(711)奉诏进京,入内宫为皇帝讲经,他生性聪颖,把个《四分律》背诵如流,睿宗皇帝十分赞赏,赐号为"聪明律师"。唐僧千灵,俗姓司马,广东曹溪人,13岁即师从六祖慧能,38岁辞行,六祖授其锡杖、铁针,至莆田,居灵岩寺。据说千灵法力甚大,时陈岩(今九华山)有山魈(相传为灵长类动物)扰害百姓,山民请千灵入山降魈,千灵应诺,进山看见山魈,出示铁针,约定能吞铁针者居此山,山魈见铁针金光闪闪,不敢吞,千灵一口吞之,山魈惊走。于是在山顶建石室,安奉七佛。唐乾元间(758-759),泉州大守张资表奏朝廷,肃宗诏见,赐紫衣以归,赐号"伏魔大师"。清末和尚善和,受命于危亡之际,历尽艰辛,多方募化,力图传法灯于不灭,在他的努力下,广化寺得以恢复,并订定了"善元通本体圆定学贤能真党仁如性曾登福慧禅"广化法系20字辈行(现任主持为"学"字辈),他还发愿赴北京请藏经,但于厦门途次圆寂。本如继承其遗志,继续登程,在江春霖的帮助下,于宣统二年(1910)奉御颁龙藏三藏7000余卷归山。当代名僧圆拙,于改革开放之初住持广化寺,他给圆禅写信,把改革开放春风及时传到海外,使广大侨僧充分认识中共的宗教信仰政策,激发爱国爱乡爱祖寺的热情,纷纷解囊资助祖寺的复建。在他的主持下,广化寺修复工作顺利进行,用不到5年时间,修葺一新的寺宇呈现在世人面前。之后,他广泛开展海外交流,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佛教界频繁往来,1989年,他以广化寺长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的身份率领一行7人赴星岛参加新加坡广化寺开光法会。由于他德高望重,在1990年圆寂之际,省内外有 僧人赶来参加他的火化仪式。当代僧学诚,24岁于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毕业时,就被推选担任广化寺住持,1990年12月,他作为中国佛教代表团成员,出访印度、斯里兰卡、泰国、尼泊尔等国家。 广化寺与南洋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清朝末期,国家混乱,民不聊生,力图恢复的寺僧只好远渡南洋寻求出路。光绪三十四年,通莲、本如、体心3人率先南渡入印尼,初以卖菜维持生活,次年把万隆协天宫接管过来,从此在南洋有了落脚点。清朝末年(1911年),本利南渡后又接收印尼苏门答腊响旁大兴庙和三宝垄大觉寺,在海外正式传法。此后,广化寺在南洋的廨院不断增多,民国9年(1920年),本如接收井里汶巴杞安潮赏寺;1951年,本清在雅加达丹基百达建道场,号称新疆广化寺;此外苏门答腊巴东西兴宫、马来西亚槟城吉打广福宫也为广化寺的海外廨院。通过这些廨院,广华寺佛法在东南亚广为传播,而廨院也为祖寺募捐了经常性的经费,用于寺宇的修缮,如经过"文化大革命"重创能在短短的五年时间修复,此中南洋廨院功不可没。如今随着世界化进程的一步步加深和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祖寺与南洋廨院的关系也不断密切。
广化寺自1980年2月福建省委批准为对外开放寺庙,同时改子孙寺院为十方丛林以来,一直为省内外佛教界所看重,福建省佛教协会曾二次在寺内传授三坛大戒,受戒的国内外男女善信达1000多人。
广化寺风景优美,为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之一,列为全国佛教142家重点保护寺院之一。广化寺至今不收门票,到莆田旅游观光、出差办事的外地朋友和广大市民,可随时进出寺门,寺内设的"佛经流通处",全国只有2处(另一处为苏州灵岩寺),研究佛学的人士可以随时与之联系。由此,1990年中国佛协在表彰全国3家样板寺庙时,广化寺名列第一名。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