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的基本架构
《法华经》的基本架构
《妙法莲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法华经》二十八品共八万余字,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思想也无法深刻领会。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法华经》主要讲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众生,无论三乘五乘,最终皆归于一佛乘,无有余乘。由之而来佛陀对一乘之法的功德赞叹在经文中随处可见,读诵者往往只看到佛对一乘和法华功德的赞叹,却没有注意到一佛乘思想均贯穿其中。第二、本经流通分共有十六品,不但流通品目比其他经文多,且按本迹二门的分法而有两个流通分,失去往常序、正、流通三分法的一般次序,使读诵者无法清楚把握《法华经》全体的格局。有鉴于此,笔者从《法华经》会三归一、开迹显本的要旨出发,对本经的基本架构作一大略概括,按品分科,显明重点,使读诵此经者对法华经能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真正悟解佛说这部经典的一乘妙意,契入佛陀出世的本怀,达到学有所获,修有所证的目的。
一、本迹二门六段的分科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最常见的经典科判分法,它适用于大部分经典。天台智者大师对《法华经》的科判做了两种分类,其一便是这通例的三分。在三分科经中,《法华经》以最初的《序品》为序分;以第二《方便品》至第十七《分别功德品》第十九偈“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为正宗分;此后十七品《分别功德品》后半至第二十八《普贤劝发品》共十一品半为流通分。三分法的科判比较平常,不能完全体现出天台本宗所依经典《法华经》开权显实的重要特色。
最能体现法华圆教一代终极教说的科判是智者大师二门六段的分科法。智者大师从一代圆教开显的主旨出发,将《法华经》二十八品大别为本、迹二门:前十四品为迹门,后十四品为本门。这本、迹二门,又各有序、正、流通三分,总共六分。这一独特的科判分法被称为法华二门六段分科法。
《法华经》前十四品名为迹门,是阐明释迦最初成道已来,及中间施化节节,唱生唱灭,以至于今成佛度生,皆是从本垂迹,故名迹门。“迹”是佛陀垂迹化用,佛陀应化人间必然有教化众生之大用,即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如来说三乘是为了一佛乘,三乘人最后都要归入一乘。这是法华迹门的宗旨。
《法华经》后十四品名为本门,是说明世尊久远劫前已成佛果,为了度化众生,故示现灭度,这是为了去除以释尊为伽耶近成垂迹示现之权佛的情执,以显示久远实成的本地本佛。如《寿量品》所说,佛的法身本无生灭,报身寿命无量,为了度生之方便,故唱生唱灭,而为本垂迹,开迹显本,废迹立本,令众生去除对佛身的偏执,这是本门的主旨。
从第一《序品》到第十四《安乐行品》是迹门法华的内容,迹门三分如下:
一、序分:以最初的《序品》为迹门的序分;讲述法华六瑞为三世十方诸佛说此经前必定示现之教化法式。
二、正宗分:从第二《方便品》到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是迹门的正说分;
三、流通分:第十《法师品》至《安乐行品》是迹门的流通分。
其中正宗分的开显又分作略、广两部分:
一、略说开三显一:从《方便品第二》开头“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至同品中“愿为此众故,唯垂分别说,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在这里世尊讲述的主要是十如实相的甚深奥义,并且由于世尊数数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引发四众弟子的疑问,而以当机众舍利弗代众三次请法。
二、广明开三显一:从“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以下共七品半是广明开三显一。广明开三显一的内容阐述佛陀分别为上根、中根、下根三类声闻弟子作三乘方便,一乘真实的说法,故称法华三周说法。三根声闻分别在三周说法中得到法益,并蒙佛授记,所以又称三周授记。三周说法分作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周是法说周,是佛为上根人就法体而直说诸法实相、十如之理,畅诸佛出世本怀,欲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明佛昔日所说,皆是方便;今日所显,方是真实。但是昔日权巧又不离今日真实,可谓即权即实,权不离实,所以举手低头,皆得作佛。然而这一开三乘方便、显一乘真实之法只有上根舍利弗一人领解,并蒙佛授记,名号为“华光如来”。开三显一的主旨在第二《方便品》中所说,舍利弗领解授记事宜则于第三《譬喻品》中前半部分所谈,其文止于“其两足圣尊,最胜无伦匹,彼即是汝身,宜应自欣庆”。
第二周是譬说周,是佛为中根人在第一法说周中不能领解一乘真实的妙理,又在第三《譬喻品》中说了三车、一车的譬喻。譬喻中,长者初许羊、鹿、牛三车(以其乘载量之小大分别比喻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是施权,后来等赐一大白牛车(比喻一佛乘)是显实,通过跳出火宅后的开权显实,令他们了悟一乘之理。这时有摩诃迦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旃延等四大弟子领解其说,并陈述了穷子喻来表达他们对一佛乘的信解,由此引发群机,令与会者同得领解法说譬说之旨,这是第四《信解品》之由来。然后佛为说第五《药草喻品》加以述成印可,并在第六《授记品》中为四大声闻分别授记。这是第二譬说周的整个过程,其内容共有三品半。
第三周是宿世因缘周,是佛为不能了解上述二周说法的下根声闻,在第七《化城喻品》中说他们宿世为大通智胜佛下的一乘机种,释迦在因地为十六沙弥之一时就曾为他们说法,使彼等了知宿世久远之机缘而得悟。此时有富楼那、憍陈如等千二百声闻领解,并在第八《五百弟子授记品》得到佛的授记;又有阿难、罗睺罗等领解得益,于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中蒙佛授记,乃至后来的《劝持品》中对波阇比丘尼、六千有学无学比丘尼等授记皆是闻开三显一得法益者。但就第三周的内容而言,仍是指《化城喻品》以下的三品。
三周说法分反复正说(佛说)、领解(表明弟子之领解)、述成(佛对弟子之领解认可)、授记(佛对弟子成佛作预言)四阶段,循此以度化上、中、下三根,可谓周备完足。
从第十五《从地踊出品》到经末第二十八《普贤劝发品》是本门法华的内容,本门三分如下:
一、序分:从第十五《从地涌出品》开头至同品“汝等自当因是得闻”是本门的序分,这是以四大菩萨为首的无量千万亿地涌菩萨的久度因缘作为如来开近显远的发起。
二、正宗分:从同品“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以下到第十七品《分别功德品》弥勒说十九行偈“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是本门的正宗分。其中第十六《如来寿量品》为正开师门的近迹、显佛地的远本。
三、流通分:从第十七《分别功德品》弥勒说偈以下到第二十八《普贤菩萨劝发品》是本门的流通分。
本门流通分共有十一品,又可分为劝持流通和付嘱流通,
(一)劝持流通:从弥勒说偈以下及第十八《随喜功德品》、第十九《法师功德品》、第二十《常不轻菩萨品》三品主要是劝末世众生受持此经,并将所得功德利益予以分别阐述。
(二)付嘱流通:从第二十一《如来神力品》到第二十八《普贤菩萨劝发品》共八品是世尊付嘱菩萨当于末世流通法华。其中,第二十一《如来神力品》和第二十二《嘱累品》系佛以神力而嘱累菩萨流通妙法。此下六品属于化他流通:《药王品》以苦行流通一乘妙法;《妙音》、《观音》二品以三昧力流通一乘妙法;《陀罗尼品》以总持力流通一乘妙法;《妙庄严王品》以誓愿力流通一乘妙法;《普贤劝发品》以普贤神力流通一乘妙法。
就整部法华来看,迹门十四品的当机众以声闻为主,本门十四品的当机众则以菩萨为主。前者所得法益在于信解领悟了三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实的一乘妙法,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因此蒙佛授记,于无上菩提永无退转。后者所得法益主要表现在大愿大行方面,诸大菩萨在末世五浊中不惮蔽恶,依如来衣室座三轨来弘通妙法,以此圆满无上菩提。
二、本经二十八品次第由来
《法华经》的通行本是罗什大师的译本,共七卷二十八品,全经虽是以《方便品》和《如来寿量品》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声闻菩萨信解与行果之递进而循序演进的。
序品为迹门的序分,世尊在第一《序品》中现法华六瑞,而起众疑。弥勒菩萨代众请疑问,向文殊问缘由。文殊菩萨根据过去听法经验,知佛当说大法。他告诉弥勒菩萨,法华六瑞是三世十方诸佛说此经前必定示现的教化法式。二人的对答,引起在会声闻弟子的兴趣,故此品成为佛在正宗分中说法华经三乘方便,一乘真实的发起因缘。
第二《方便品》以下八品为迹门的正宗分,说明“开权显实”之理。该分再分为略开、广开,以方便品初的“十如实相”为略开,其后为广开。广开文即是上文提到的三周说法。
《方便品》的前半部分是佛说十如实相,后半部分是属迹门广开“法说周”的正说段。这是显示佛陀和过去诸佛同道,皆是先以三乘施设权巧方便,然后会归于一乘,强调权实不二为旨趣。
佛在《方便品》说法周的正说之后,上根人舍利弗,了悟诸法实相妙理,理解三乘即一乘,蒙佛授记。于是舍利弗欢喜踊跃,并请佛为其它弟子授记。佛说三车火宅喻,展开了第三《譬喻品》中譬说周的正说段。根据三车火宅喻,而开三车三乘之权,赐大白牛车而显一乘之实。
上品中,上根舍利弗一闻佛说即信受了解,但他陈述解悟之文不多,而须菩提等四人,由信解而述的穷子喻,文辞特长,故专立第四《信解》一品。四大声闻由自陈穷子喻,引发群机,令与会者同得领解法说譬说之旨,是本品述说之目的。
中根人信解自述穷子之喻,故佛亦说药草喻述成印可,然后方为授记,故有第五《药草喻品》和第六《授记品》。
以上二周说法仅是度化了上根、中根的声闻,下根声闻在第七《化城喻品》中通过佛告知彼等往昔大乘因缘令他们自识宿因而得度。下根声闻领解佛乘后的授记之事在第八《五百弟子授记品》和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阐述。至此三周说法圆满,迹门正宗分告一段落。
自第十《法师品》至第十四《安乐行品》共五品是迹门流通分。
上来八品三周说法,三根得记,已定作法王(佛);欲登法师位,必明法师行,故次于授记后而有第十《法师品》,以示成佛之路径。
既闻三周说法,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又于《法师品》起自利利他之行,由是净心实相于覆障中显现,这是多宝塔涌现的因缘,也是第十一《见宝塔品》的由来。多宝塔喻如《法华经》所说净心实相,利根人见宝塔即见一心实相。第十一《见宝塔品》有承前启后之深旨。承前,塔中多宝如来出大音声,证明释迦世尊所说法华会三归一,皆是真实。启后,本品中本师一佛身摄十方分身诸佛,就佛身而言,为后文开迹显本之前方便,为本门《寿量品》埋下伏笔。
第十二《提婆达多品》与前品《见宝塔品》似乎没有太大关联,然而同属于迹门的流通分,本品阐述提婆达多为释迦成佛之增上缘,人们眼中的恶人也得到授记成佛;又本品阐述龙女成佛,此皆证明法华一佛乘之殊胜,自行化他,同成佛道,与前品宗旨本无二致。
佛于前《见宝塔品》末,劝募发愿弘扬此经之人,又于《提婆达多品》以古今事例,赞叹此经功德殊胜以劝受持,故有诸菩萨声闻等,禀承佛的遗命,来受持此经并弘扬此经,这是第十三《劝持品》的由来。本品中,佛为姨母及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授记,这是因为佛为前正宗分的三根授记中,未及尼众,《法师品》广记也未说尼名,故在此品有授尼众之记,如此始称平等圆满。
第十四《安乐行品》是迹门流通分的最后一品,有成前开后之意。因上来三周说法,三根授记,已令声闻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在本品中又示依此经自行化他,劝募弘通妙法的五种法师,此为开前。前品既得圣众受命持弘,今品为初心的菩萨开示佛灭后恶世中的五种法师应当住于行处亲近处,而修身、口、意、誓愿四安乐行,然后可得万行一心,三身一体的佛果,这是开后寿量品。
从第十五《从地涌出品》到经末共十四品是本门,说开近显远之大义。
上一品示四安乐行,一一皆是要求从吾人清净心地上着力,观空不着空,涉有不滞有。第十五《从地涌出品》所举从地涌出住空的菩萨们即是成就四行之人。从地故不着空,住空故不着有,不着二边,即是中道。《从地涌出品》前半所说即是以这些无量千万亿地涌菩萨的久度因缘作为如来开近显远的发起。因下方涌出诸菩萨具有三十二相,久习菩萨所行,其数无量,引起此土菩萨的怀疑,故在后半品中弥勒代表大众请疑,由此佛讲述了如来无尽的寿量,而有了第十六《如来寿量品》。
《如来寿量品》中,世尊以良医留药喻显示佛乃化灭而大非真灭,伽耶始成的新佛不过垂迹而已,实际上世尊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以前便已成佛,就佛身而言,此品乃开迹显本之重点,经中于此始开八相成道垂迹之化身,而显久远实成之本身。
自第十七《分别功德品》后半品至第二十《常不轻菩萨品》,共三品半,是本师赞美人法,以劝弘通。次有二品,以佛神力嘱累弘通。自第二十三《药王品》以下五品,是举诸大菩萨受命弘通,以苦行、妙行、圆行、助行、正见行等不思议力用,以劝弘通。
第十七《分别功德品》的前半品属于本门的正宗分,是阐述诸大菩萨闻佛寿命长远如是,当下获证许多殊胜法益。后半品校量胜劣及后时信解持经利益,属于本门流通分的赞美人法,分别说明闻法菩萨所得功德证悟之相,及一般解悟之相,并以行五度功德与之比较优劣。
第十八《随喜功德品》特为佛灭后,但有一念随喜,未有事行的人,明其所获功德也功超无学,令一切见闻法华者生仰慕心。又,前品具明佛灭后信持此经有五品(为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益,唯初品(随喜)未有校量功德,故有此品广为校量。
第十九《法师功德品》广举五事(受持读诵解说书写),随其一事行成,当得六根清净功德,这是举果以劝修因。又,前品正明随喜福德,是听闻法华,随喜他人行持法华所得,今品是正明自己行持法华所得福德。由随喜而自行,由易而难,这是理所必然,故有今品。亦即是说,前品《随喜功德品》是流通初随喜“因”功德,本品《法师功德品》劝说流通初随喜“果”功德。
《法师功德品》所说的行持法华可得六根清净功德的事,在第二十《常不轻菩萨品》中得到证明。不轻菩萨,依法华经修不轻普敬之行,住弘经三轨,而得六根清净,证成非妄。这是劝勉见闻者,亦当如菩萨所行。
自第十七《分别功德品》的后半品文,及《随喜功德》、《法师功德品》、《常不轻菩萨品》三品半文,是说功德流通。自第二十一《如来神力品》以下八品为是释尊付嘱,劝请流通。
佛以不思议口轮说本迹二门已竟,再以不思议身轮现无比神通之力用,付嘱流通本迹二门之教,这是第二十一《如来神力品》的由来。如来为嘱累妙法而现神力,以神力再三嘱咐菩萨,令其护持流通此经,这是第二十二《嘱累品》的由来。
第二十三《药王菩萨本事品》以下的六品属于化他流通。
《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讲述药王菩萨的因地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以燃身苦行来流通一乘妙法。药王燃身功德虽大,佛恐初心菩萨执苦行为究竟,故在第二十四《妙音菩萨品》中说妙音菩萨神通智慧,中道行化的事迹。又,前品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两世都生在佛的净土,恐闻者净秽之见难忘,心存爱憎,故特告敕妙音菩萨,莫轻娑婆,生下劣想。令众生去除情见,了知法界一相。佛为未发心的众生能受持法华,故说第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为护已发心受持法华的佛弟子,免除障难,故说第二十六《陀罗尼品》。然而为示摧伏魔怨,可赖咒力;具足正见,须假善知识,故有第二十七《妙庄严王本事品》。而以普贤菩萨神通誓愿不思议的普贤愿行,劝发弘通法华,作为本经的结束。
由上观之,全经的次第脉络是十分清晰明朗的,经文二十八品一路展现的是法华三乘方便,一乘真实的主旨,以及如来开近显远的真正目的。二十八品中也处处贯穿着戒定慧三学、空假中三观、衣室座三轨等自行化他的妙法,这需要读经者用心留意体会。更重要的是,本经以文殊答问居全经之始,强调开发智慧才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以普贤劝发作全经之终,说明唯有大行方能成万德之佛果。如此智行相成,菩萨可得弘通妙法,成就一佛乘之果。
《法华经》各品主要内容
1、《序品》第一 佛在耆阇崛山说《无量义经》后,即入三昧,毫光东照,现六种祥瑞,而起众疑。弥勒向文殊问其缘由,文殊述往事以证世尊当说《法华》。
2、《方便品》第二 世尊出定,广说三乘方便与一乘真实,唱诸佛化世唯一大事因缘,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切皆当作佛。故显三乘即一乘,开三显一,开权显实。本经分为略开与广开,以本品初的“十如实相”为略开,广开即开三显一之“三周说法”,此品后半即“法说周”正说。
3、《譬喻品》第三 法说周中,上根人舍利弗了悟诸法实相妙理,悟解三乘即一乘之法,故得蒙佛授记,法说周正至此结束。因舍利弗请法,佛说三车火宅喻,展开了此品譬喻说中的正说段。根据三车火宅喻,而开三车三乘之权,赐大白牛车而显一乘之实。
4、《信解品》第四 须菩提、迦旃延、摩诃迦叶、目犍连等四大声闻闻佛说三车火宅喻,欢喜踊跃,即以长者穷子譬喻,领解佛意,并善巧说明五时教之种、熟、脱三个阶段。
5、《药草喻品》第五 本品指出释尊说实相一味之法,因众生根机不同而有三乘五乘之分,因此取三草二木之喻,虽说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6、《授记品》第六 佛为须菩提等四大声闻授记,分成因行得果、劫名、国名、佛之寿量、正法像法、国土清净六种大事加以叙述。
7、《化城喻品》第七 本品为下根声闻说宿世因缘,为第二因缘周正说。佛言昔为大通智胜佛第十六王子时,曾教与会之众。又为说化城喻,显示二乘涅槃只是中途化城,并非终极宝所,以胜方便,引入佛慧。
8、《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本品是因缘周为下根声闻授记段。富楼那、憍陈如和五百阿罗汉皆受当来成佛之记,并说系珠喻。
9、《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阿难、罗睺罗和学无学二千人皆得受记。
10、《法师品》第十 佛告药王菩萨关于聆闻、随喜、受持、解说《法华》的种种功德。
11、《见宝塔品》第十一 多宝佛塔从地涌出,赞叹释迦说《法华经》。多宝如来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佛。释尊乃以神力三变净土,并使大众亦处虚空。
12、《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佛为提婆达多授记,未来当得作佛,号天王如来。文殊入海弘经,龙女献珠成佛。
13、《持品》第十三 药王、大乐说菩萨,及已闻说《法华经》的声闻众等于佛前发大誓愿,于他方国土广弘此经。佛陀姨母波阇波提及耶输陀罗皆蒙授记。
14、《安乐行品》第十四 佛告文殊,欲说《法华》,应当安住四法,即身离权势等十事、口离说轻慢赞毁等语、意离嫉谄等过,住于慈悲、禅定、智慧,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最后说髻珠喻,叹本经是“诸经最上”。
15、《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六万恒沙菩萨和眷属从地涌出,向多宝、释迦如来礼拜;佛告弥勒,此众皆是其于娑婆所化而发心者。
16、《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本品正说如来出世之本怀,一切众生成佛得道的真实义。佛应弥勒请问,自述已于久远之昔成佛,其寿量无数无量不可思议,但为教化众生,示现灭度,并说医师喻。经中于此始开八相成道垂迹之化身,而显久远实成之本身,是为“开迹显本”义。
17、《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说明与会菩萨闻说如来寿命长远,得大饶益,后世受持读诵、书写、讲说此经,亦皆获诸功德。
1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本品陈述从第一人转至第五十人,特举五十人略闻是经,乃至为他说一偈义,功德甚多,不可限量,余者可以例知。
19、《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前品是流通初随喜“因”功德,本品劝说流通初随喜“果”功德。佛告常精进菩萨关于受持、读诵等五种法师得六根清净之功德。
20、《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佛告得大势菩萨有关常不轻菩萨往昔因中的随喜行和受持、解说《法华》的本事。藉由引证信毁《法华经》的罪福果报,劝说流通。
21、《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佛于众前现其神力,出广长舌,放毛孔光,嘱诸菩萨于如来灭后,应对《法华》一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付嘱深法,能获得十种神力。
22、《嘱累品》第二十二 如来三摩众菩萨顶,付嘱弘扬此经,菩萨受嘱,三誓奉行。诸分身佛各还本土,多宝佛塔行即关闭,虚空会至此结束。
23、《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佛告宿王华菩萨关于药王菩萨往昔闻法供养日月净明德佛的本事,并说受持《法华》的功德。
24、《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佛告华德菩萨关于妙音菩萨过去供养云雷音王佛的因果和处处现身说此经典的本事。教令法华行者,皆成普现色身三昧。
25、《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佛为无尽意菩萨解说观世音的得名因缘、称名作用和三十三应普门示现等功德。
26、《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本品对恶世弘经者,说神咒守护之事。守护神咒有五段,即药王菩萨、勇施菩萨、毗沙门天王、持国天王、十罗刹女及鬼子母等。
27、《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佛说妙庄严王于往古为净德夫人及其二子所化的本事。净藏、净眼二子,即今药王、药上二菩萨。
28、《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普贤菩萨自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来此娑婆世界,听佛陀说法,请问释尊灭后,如何奉持《法华经》。佛说成就诸佛护念、植众德本、入正定聚、发救众生之心四法,当得此经。普贤菩萨发愿当乘六牙白象王现身供养守护受持《法华经》者。
中国佛教以《法华经》为基础的修行方法
《法华经》在中国佛教有着重要的地位,本经所阐述的或与本经修持相关的方法,包括根机利钝和行门详略等等,约有几十种。
一、以读诵、讲说为受持《法华》的主要方式
《法华经》多处说到受持本经之行及不可思议功德。以中国佛教史的资料所见,对於《法华经》的修行方法,使用最多的是受持、读诵、书写,其次是讲解、为他人说。唐惠详撰有《弘赞法华传》十卷,唐朝僧祥撰《法华传记》十卷,宋宗晓编《法华经显应录》二卷,明了因录《法华灵验传》二卷,清初周克复纂《法华经持验记》二卷,记载了历代弘传《法华经》的诸多感应事迹。
二、逐字礼拜《法华经》
礼拜《法华经》的修行方法,为历代僧俗四众所习,并行持至今。此法有二:一、供经于桌,逐字礼拜,以“如是我闻”为例,称念“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如’字法宝!”一称一拜;“是”字以下皆然。二、将唱题及拜经合而为一,一称一拜。即:“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法华会上佛菩萨”。此法简约,较为流行。
三、无相安乐行和有相安乐行
南岳慧思著有《法华经安乐行义》,系依《法华经•安乐行品》所阐示的三昧行。书中主张实践《法华经》之法华三昧有二种,一为无相行,二为有相行。无相安乐行,系内在之修法,如修止观等,以入于心相寂灭、毕竟不生之禅定三昧中;有相安乐行,则不入于禅定三昧中,而以一心诵念《法华经》之文字为修行。
四、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法华经》的最大特色之一,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修持方法,受到千多年来中国佛教徒们历久不衰的普遍奉行。其方法简便,灵验卓越,不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只要持念者一心恳切,无有不获感应,灵迹昭彰,古今不绝。
《法华经》四要品
依据唐代湛然大师的说法而选“《法华》四要品”,即:迹门中的第二《方便品》和第十四《安乐行品》,本门中的第十六《寿量品》和第二十五《普门品》。湛然大师《法华经文句记》卷一对此四要品选文作了说明:“《方便》、《安乐》、《寿量》、《普门》,并是本迹之根源,斯经之枢楗。”此四品即教、行、体、用四法。《方便品》开显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之教法,是教;《安乐行品》示法华行者所修之一心三观行法,是行;《寿量品》显久远本觉之佛身,是体;《普门品》示诸佛自在之应化,是用。此教、行、体、用四者,即依一乘之教法而修一心三观之行法,依此行法而证得本觉之佛身,并由此佛身之本体而示现种种应化。
又,从四要品的次第来讲,《方便品》相当于发心,《安乐行品》相当于修行,《寿量品》相当于菩提,《普门品》相当于涅槃。这四品从发心、修行,由菩提的觉悟,终至涅槃的证得,是法华修证成佛的重要路线,也是体现法华思想教义的最佳选文。
(一)方便品
本品宗旨
昔日由于众生根性闇钝,无法信受佛所证的诸法实相理。故佛以方便力,巧说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差别相,而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今日法华会上,众生根机成熟,堪受大法,故佛直畅诸佛出世本怀,欲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故佛昔日所说,皆是方便,今日所显,方是真实。然昔日权巧,不离今日真实,可谓即权即实,权不离实,故举手低头,皆得作佛。
经义要点
1、品初分别以寄言和绝言赞叹佛的权实二智,并以“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解释何以不须复说的理由。
2、十如是的提出与释义。探究诸法实相应把握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种如是。十法界虽各具事相差别,究其根源,不出实相平等之理。智者用以与十法界、三种世间等相配而构成“一念三千”之理论。
3、四众惊疑,舍利弗三请,佛止不说。四众弟子,因闻佛开权显实,开三显一,谓三乘教法,皆属方便,不是真实,故心生疑念。舍利弗三请,佛陀三止的用意,为令欲闻法者,心益急切。五千增上慢人,因此退席,佛陀默然不予制止,免其因不信而谤法堕落。
4、佛昔日所说的三乘教法,非随自意语,而是随顺众生的根机所宜而说的。因为众生的根性大小不等,佛为适应此等不同根性的众生,故说三乘、五乘等种种差别法,目的是为引导众生,入佛知见。
5、“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陀出世的本怀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具数义。如佛所亲证之一真实相为所证,能证法性之正智为能证,此能所之知见并名佛知见。
6、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世目的,皆为一事,所有教理行果,悉皆唯一无二。
7、诸佛出于五浊恶世,隐实施权,运用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诸佛于五浊示现出世者,为度一切有善根有缘之众生使之出世。又以五浊之故,不能顿化,遂有三乘权教之说,实仍以一乘为究竟也。
8、如何察知增上慢者。凡为佛弟子者,虽修证小乘,必不能昧然于佛大乘之义。若昧于一乘之义,甚至妄谓已证,此即非佛弟子,此即为增上慢。若实得阿罗汉,实得辟支佛者,对于佛乘或回小向大,或虽未起行,然必深信此大乘之义;若不信者,即非真证二乘之果者,是即增上慢人也。
9、种微少善根皆得成佛的原理:众生本具正因佛性,藉建寺起塔、造像、香华供养、歌颂佛德、合掌低头等众善显缘因佛性,及约从佛闻法,如说修行来助显了因佛性。三因若显,即成三德妙果。故无论直接或辗转得闻《法华经》,皆已成佛道。
10、法华一乘妙法的希有难遇:“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
(二)安乐行品
本品宗旨
明已堪得此会归一乘之无上功德者,获佛说是经之赐,正与有大功者被赐髻内明珠之上赏无异。又为持是经者明四安乐之行。凡能安住于四法,则可在浊恶末世中,远离怖畏,身心安乐。
经义要点
1、菩萨于恶世弘扬《法华经》时,应安住四种法:一、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二、若口宣说《法华》时,远离说过、怨嫌、叹毁等恶行。三、受持读诵时,无怀嫉妒、谄诳等心。四、发菩萨行之誓愿,愿于得无上菩提时,以神通智慧力引导众生。
2、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离外恶缘名为亲近处。谓菩萨身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豪势,二、神人邪法,三、凶险嬉戏,四、旃陀罗,五、二乘众,六、欲想,七、五种不男之人,八、危害之处,九、讥嫌之事,十、畜养年少之弟子沙弥小儿。身既远离此十事,则得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故此名身安乐行。
3、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无所畏心,于法无所执,行有空二观及中道实相观为菩萨行处。
4、口安乐行。谓口应远离四种语: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二、不倚大乘而轻蔑小乘,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怨嫌之心。口能如是,则得安乐修摄其心,故名口安乐行。
5、意安乐行。谓意应弃四种恶:一、不嫉谄,二、不轻骂,谓不应以大行而诃骂小行之人也,三、不恼乱,四、不争竞,为一切众生平等说法,是名意安乐行。意远离此四种过恶,则得常好安乐,修养其心。故名意安乐行。
6、誓愿安乐行。谓由众生不闻、不知、不觉,于是起慈悲心,誓愿为说。故经云: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是名誓愿安乐行。
7、髻珠喻。如转轮圣王于战争胜利后,赠与众臣金银、琉璃、象马车乘,但唯有自己头顶上的明珠不作赏物。此中,如来为轮王、二乘权教为髻、一乘实理为珠,珠在髻在,犹如实理隐于权。此喻如来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授记二乘得作佛,犹如轮王解髻中之珠,以与功臣。
8、修行四安乐行时的果相。诵读此经可得自体无恶,天人爱敬,外恶不侵,聪慧无畏等诸功德。若于梦中,但见胜妙之事,如见佛授记,见身寂静,八相成道等诸胜事。
(三)如来寿量品
本品宗旨
《法华经》以标显久远本佛者为“本门”,以伽耶成佛而自本门垂现的应迹之身为“迹门”。本品记载,一切世间天人等皆认为释尊是伽耶始成的新佛,但实际上其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以前,便已成佛,伽耶成佛之身只不过是其垂迹而已。法华有“本迹二门”之开显,其本门之开显,就佛身而言,乃开迹显本。即开除以释尊为伽耶近成垂迹示现之权佛之情执,以显示久远实成之本地本佛。
经义要点
1、以“五百尘点劫”举释尊成佛以来久远之劫量。粉碎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为微尘,每经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之国下一尘,竟尽其尘,而其所经之世界,悉碎为微尘,以其一尘为一劫,而释尊成佛以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由是显示世尊成佛以来劫量之长远不可算计。
2、如来以方便力唱言灭度的原由。法身本无生灭,报身寿命无尽,化身本为度生示现。如来唱言当取灭度,盖众生中有应以示现涅槃而得益者,佛即以示现涅槃而济度之,此是如来大悲方便之力,冀此可令众生生于难遭之想,俾种善根。
3、以“医子喻”说明如来方便灭度教化众生的苦心。诸子无知,饮他毒药,心即狂乱,父设方便,令服好药,以瘥其病。此中,医师比喻如来;子女比喻三乘人。喻意谓三乘之人信受权教,不得正道,如来设各种方便,令服大乘法药,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4、世尊常在灵山说法,有缘者得以参与听闻。颂云“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证知如来常在说法。又,此偈明佛所居的实报庄严土及地前菩萨所居的方便有余土。
(四)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本品宗旨
观音所现之身,虽有佛、菩萨、四种弟子、童男童女、天龙八部等之不同,所说亦虽有偏、圆、权、实顿渐之不同,然无非皆为妙法。众生虽沦落生死,被烦惑障覆,但自性具足妙法,由菩萨慈悲开导得以显现。就所念诵的名号而言,观是能观之智,世音为所观之境。能观之智,与所观世界、众生之境,唯是一心,达此,则可从中悟入中道实相。又,《法华经》之流通分中以本品为力,所谓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即是为众生讲说《法华经》的妙法。
经义要点
1、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菩萨所以名为观世音者,以此菩萨能观见世间一切众生苦恼求救之音声,施以救济,令悉解脱。
2、称观音菩萨名得脱火、水、风三灾。
3、称名脱四杂灾,即:脱刑罚灾、脱非人灾、脱检系灾、脱冤贼灾。
4、称名可解淫欲、嗔恚和愚痴三毒之苦。
5、称名满足求子求女之愿。
6、无尽意请问佛陀,“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答以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三应化身,分圣身、天身、人身、非人身、金刚神身数类,在十方一切国土随类示现,度脱众生。此即菩萨普门示现。观音菩萨具大威神,能施众生以无所畏,令得解脱,故观音之别号,亦名施无畏者。
7、无尽意菩萨发心以璎珞供养观世音菩萨。菩萨初不肯受,为怜愍众生既受璎珞,复作二分供养于佛及多宝佛塔,显以一切所修福德回向于佛,而不滞著于所住之境。
8、本品重颂非孤起颂,乃重颂前长行之文。颂文大意说众生遭遇三灾七难,迫无能逃,至心求救,则为观世音菩萨以弘誓、慈力加被护持之,使获安隐。并叹菩萨具五观、四音之德,劝众生忆念归敬。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