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天台宗>>正文内容

《教观纲宗》指要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教观纲宗》指要
  教观双美是天台宗最大的特色,阐释教观最重要的著作是智者大师的天台三大部,其中《法华玄义》及《法华文句》二部以论述教相门为主,而傍及观行;《摩诃止观》则以观行为主,而傍说教相。然而初学者对于六十卷的天台三大部是不易阅读的,智旭的《教观纲宗》则浓缩了三大部的精要,阐释了天台教观的纲目及二者的关系,令初学者对于庞大精深的天台教观体系不致茫无所适而有确切下手处。天台教观入门之书原先有灌顶的《天台八教大意》,高丽僧谛观撰《天台四教仪》二书,其后智旭以本书观点过于简略,乃萌发述作《教观纲宗》之动机。本书历来有十六家注疏,但只有作者之自注及德义之注曾经刊行,其余均为写本。《教观纲宗》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因长幅难阅,所以作者智旭大师将之改为书册,便于阅读学习。本书是以教观兼备的天台教学立场,阐释教观二门的纲要,概说了化仪、化法四教及十乘观法等内容。与《教观纲宗》同属入门性质的还有《天台四教仪》一书,两者在教观的阐释方面可以互补,若能并读,则更有助于把握天台教义之精髓。
  天台智者以法华圆教为根本,组织创建了天台宗独具特色的“五时八教”之判教体系。本书即主要阐述这一体系,其内容组织如下:一、五时八教权实总论。
  二、通别五时论。三、化仪四教说。四、化法四教说。其中以化法四教说为本书重点。依“四教”设“四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运行人至涅槃地。
  第一章 五时八教权实总论
  一、概说
  最能代表智者大师思想体系的莫过于“五时八教”说,但智者本人只有“五时”、“八教”的各别用语,“五时八教”一词合称因谛观《天台四教仪》而著。
  天台对于教判的分类,可分为三方面:
  1、从横竖来分:约竖的方面来分判,依佛说法的时间顺序而分为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等的五时。约横来分判:按佛化导的方法分类,可分为顿、渐、秘密、不定的四种,称为化仪四教;按佛学的内容分类,分为藏、通、别、圆四种,称为化法四教。
  2、就内部外部来分:化仪是世尊化导方法,即为教化之手段,是就外部分判;化法是就世尊所说经典的内容与教理之浅深来观察的,可说是从内部分判。
  3、从纲和目来说,化法是解释教义内容的名称,故藏通别圆四教为释义之纲目。化仪是化导方式的区别,故顿、渐、秘密、不定四教为判教之大纲。但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如药方与药味的关系。
  二、五时
  (一)建立五时的根据
  天台大师判教五时,凭之以叙世尊转法轮之梗概,关于五时由来的经证,有《华严经如来胜起品》的三照三譬,《涅槃经圣行品》的五味相生譬,《法华经信解品》四大弟子五时领解文以及《无量义经》的说法品等诸文可寻。此就华严三照,涅槃五味和法华穷子喻简释如下:
  第一、华严三照:“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日喻佛,高山喻文殊、普贤等深位菩萨,照比说教。“次照幽谷”,喻佛为小乘人说四教阿含经等。“后照平地”,又分为食时、禺中、正中三时,譬佛说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的三时。
  第二、涅槃五味:如经所说,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乃至依次出生酥、熟酥、醍醐五味,这是喻从佛出十二部经,依次出九部修多罗、方等、摩诃般若乃至从摩诃般若出法华等。
  第三、穷子喻:
  1、穷子“遥见其义,此或是王,或是王等”。
  2、“雇汝除粪,二十余年”;
  3、“心相体信,入出无难”;
  4、“止宿草庵,更无希取一餐之意”;
  5、“渐渐通泰,成就大志”等。
  这是喻如来昔日曾与众会结过一乘的因缘佛种,中间退大向小,今缘熟遇佛,佛以五时化导,方得授记作佛。
  (二)五时教机
  1、华严时
  华严说法,是正说圆教,兼说别教,因《华严经·梵行品》有“初发心即成正觉”之文,这是正对圆机说圆教。但经中处处说菩萨阶次及历劫修行之旨,是为权机说别教,故就内容判,是圆兼一别。因其只摄大机,不摄小机;又不开权;不发迹;此三意未周,故为别教,非真圆教。说华严时为圆教,是就佛法身而而言的。
  2、阿含时
  此时的说法,亦有三意未周:一、不摄大机,二、不开权,三、不发迹,故天台大师约化法四教名三藏教,属于“兼但对带”中的“但”(无通别等教,故名但),约化仪是顿后渐始,故名渐初。
  3、方等时
  此方等时,是对三藏教半字生灭门,说通别圆满字不生不灭门,约化仪名渐中。
  佛以弹斥示教之功,令二乘生欣慕大乘之念,已启法华开会之端绪,此时二乘人虽未改行转为大乘之人,若就其情机成熟的分上,则是大乘初门得通教之利益,故天台大师判之为冥得通或冥成通人。此方等教门,于化法上是藏通别圆四教相通的,由其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故方对半明满。若细而论之,则是或以通别圆对破三藏,如《维摩经·五百子品》;或以别圆对破藏通,如佛与弥勒论说俗谛,诸大弟子谓说真谛,而真俗具不中;或惟以圆对破藏通别圆,如《大佛首楞严经》。
  4、般若时
  般若时带通别二种权理,正说圆教实理,约化仪名渐后。般若有共般若与不共般若之分,共般若为通教,不共般若为别圆教。因般若会一切法皆摩诃衍,互具互融,故是圆教。又其说法性离一切相,非生死涅槃,非有为无为等,则带别教义。故般若就化法,是通别圆三教,兼但对带中的带,就化仪讲,是渐后。
  5、法华涅槃时:
  法华是纯一无杂的圆教,与藏通别三教不相通,故是纯圆一实的教门。法华开前华严别教之粗,阿含三藏之粗,方等三教之粗,般若二教之粗,而显一一无非实相妙谛的真实妙理。就调机入实的化仪讲是会阿含方等般若之渐,归法华之顿,名会渐归顿。又,法华为圆顿之顿,非同华严顿大之顿,故是非顿;非三时渐中之渐,故非渐。所以,又是非顿非渐的教。”
  涅槃是继法华开决而说的圆常之教,是属“追说四教,追泯四教”。
  追说四教:涅槃重为未入实者广谈常住,是追说圆教;又为末世钝根重扶三权,是追说藏通别三教。
  追泯四教:涅槃虽四教并谈,但与方等四教不同,因“方等中四,圆则初后俱知常;别则初不知,后方知;藏通则初后俱不知。涅槃中四,初后俱知。”由涅槃不同方等中隔异之三,是追泯藏通别三教;又由扶三权以助一实,不同方等中对三之一,是追泯圆教。追说为施权,追泯为显实。
  三、八教
  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如世药方。
  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如世药味。
  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一心为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载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圆二种教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
  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就圆观中,又有三类;顿、渐、不定。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权。这是由于众生根性不一,因此如来巧说不同。
  第二章 通别五时论
  一、申明通别时论的原由
  自华严终至法华涅槃秩序有定、别有齐限的五时说法称为别五时。但如来说法,由机感不齐,故随宜施设,说亦不定。《法华玄义》云“夫五味半满,论别,别有齐限;论通,通于初后。”故天台于别五时之外,又立通五时之说。
  别五时是显如来调机入实之化意;通五时则是显如来随类自在之化用。因佛陀说法,是随时随地应机施设,即不限年月,亦不依次第而教化摄受。否则,若以三乘别限于五时中,后若遇三乘之机应闻者,佛岂可置之不顾而不为说教?定无此理。智者章安大师均明文破斥“阿含十二方等八”的讹传。因世人但知限定时日之别五时,而通五时为之湮没。故判教一途,处处成碍。因此特别申明通别时论,以破斥世人不阅大部执别五时的定见。智旭大师在《教观纲宗》中先申通论,次申别论。
  二、通五时
  谓佛陀教化众生时,依众生的根机深浅不同,相应受教者的能力而说法,使其各得不同的法益,以显教法的融通无碍。例如:
  有一类利根众生,于此土见华藏界卢舍那佛土常住不灭,佛即为说“华严圆教”。
  有一类根机较钝者,从佛陀开始说法的鹿野苑到佛陀最终涅槃的鹤林,唯能了解《阿含》等经、律、论三藏教者,佛陀即为说“三藏教”。
  有一类小机,宜闻弹偏斥小、褒圆叹大而生耻小慕大者,佛陀即为说“方等法门”。佛陀说方等法门,并不一定局限在讲完十二年的“阿含”后的八年间讲“方等”。
  有三乘者,须历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会归摩诃衍道者,佛即为说“般若”。
  有根熟众生,佛陀即为其开权显实,无须留待四十年后方说“一乘实教”之理。复有众生,应见涅槃而得度者,佛即示入涅槃而为说法。
  三、别五时
  将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依次分为五个时期,以显说法的次第。这是约一类最钝声闻,具经五番陶铸,方得入诸法实相,此五番就是所谓的“别五时”。例如:
  初于《华严》,如聋如哑,不见不闻,犹如生乳。
  次于《阿含》,闻因缘生灭法,转凡成圣,如转乳成酪。
  次闻“方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于是生耻小慕大,自悲败种,虽复具闻四教,然但密得通益,如转酪成生酥。
  次闻“般若”,会一切法皆大乘法,转教菩萨,领知一切佛法宝藏,虽带通别,正明圆教,然但密得别益,如转生酥成熟酥。
  次闻《法华》开权显实的教理,始得究竟圆融教法的实益,如转熟酥而成醍醐。
  然此别五时之法,亦不拘限年、月、日、时,但随所应闻,即便为说。又有根机稍利者,不必具历“五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或但经四番、三番、二番陶铸,便得入实。
  若于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随一悟入者,即是“秘密”、“不定”二种化仪所摄。
  若有众生,未堪闻《法华》者,或自甘退席,或移置他方,此则更待涅槃捃拾,或待灭后余佛,事非一概而论。
  四、通别五时论的意义
  五时中,一一时皆遍通前后,无须定执。佛于一切时中所说圆融无尽法,皆可名华严时教;说声闻法,皆名阿含时教;所说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之教皆可名方等时教;所说大乘摩诃衍皆可名般若时教,乃至所说会三归一之法皆名法华时教。
  佛是以三轮不思议妙用,应机施教,纵横自在,说破大小权实偏圆诸教,其中深浅次第是杂然交错,不拘时序,“随所应闻,即便得闻”,因此五时是融通无碍,无定执其时间前后之必要。智者大师立五时判教之目的只是在示二乘成佛之次第,令知佛说教本怀之所在。
  第三章 化仪四教说
  化仪乃化导仪式之谓,化仪四教中除秘密教外,其余三教为古来五时判所沿用,但古来四教的名目与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中陈述的内容是“名同旧义异也”。故智者大师判教不是简单模仿古人,而是以对经论独自的悟证,所发挥出来的妙论。
  化仪四教四种形式,是依《华严经·性起品》的“日出光照”的理论而立“顿”;依《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的“虽小欲懈怠,渐当令作佛”为“渐”;依《大智度论》所引《大品》的“我在阎浮提,转第二法轮”为“秘密”;依《维摩经》的“一音异解”之文而安立“不定教”。
  一、化仪四教的部相
  (一)顿教
  顿教谓顿说大乘法门之义。佛对堪直受大之机,不借种种诱因方便,顿说自证大法。此种顿含“顿直”、“顿初”二义。“顿初”指佛最初为大根人顿说的华严时,“顿直”是世尊未考虑对方根机,在菩提树下直说正觉内容之意。
  顿教可分为顿教部和顿教相。
  顿教部:“谓初成道,为大根机人之所顿说,唯局华严。”
  顿教相:通于方等、般若、法华、涅槃时,凡一代时教中具说顿超法门,如“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及性修不二,生佛体同等义”皆属顿教相。
  (二)渐教
  由浅入深,由卑升高,名渐。此指释尊考虑对机之能力而使用之法,以次第诱引,弹呵、淘汰等法调熟其机而施设的法门。渐教亦分渐教部,渐教相。
  渐教部:是指佛世尊由根本的一佛乘,为实施权而分别说三的阿含、方等、般若三时。即寝顿施渐,是小化始的阿含为渐初;大小并谈,知有大乘,密得通益的方等为渐中;转教菩萨,领知众物,密得别益的般若时为渐后。先顿后渐说法的原则,不仅是今番化主世尊如此,亦为世尊诸佛化导众生一贯的法则。
  渐教相:指华严法华亦合渐义,如历劫修行,断惑前后,证位次第等,华严别教亦复有之,而法华是会渐归顿。
  (三)秘密教
  古来判教仅有顿、渐、不定等三种教。今智者大师特据《大智度论》而创设“秘密教”,构成化仪之判的一部分,以此显示如来三轮不思议之德,实是大师独特的创见。
  秘密教:具称当名“秘密不定”。多人同座,佛不思议神通之力,令听法之众,若智若机,若时若处,所闻各异,或为彼人说顿,或为此人说渐,彼此互不相知,隐密赴机,各自得益,是为秘密教。《维摩诘经》云:“如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或欢喜,或生善,或灭恶,或入理。”众生所得四悉檀的利益不同,即是秘密教的意趣。
  秘密咒:如来设教,显密并施,一代五时为显诠,五时教中一切陀罗尼章句为秘密咒。
  (四)不定教
  不定教:具称“显露不定”,与“秘密不定”同遍于前四时。不定教是同座异闻,或闻小法而证大果,或闻大法而证小果,或为彼人说顿,或为此人说渐,彼此互知,各别得益。即是宜闻顿者闻顿,宜闻渐者闻渐,名不定教。不定教的同座闻法,领解获益不同,是由宿世闻法所结缘的浅深而来的。
  不定益:于前四时中,或闻顿教得渐益,或闻渐教的顿益。即是以顿助渐,以渐助顿。
  (五)化仪四教的内涵
  智者大师给了化仪四教与古来判教不同的新的涵义,其中顿教相通于各时之说否定了古来判教独崇华严的说法,又论及初顿后渐为三世诸佛化导之通则,为法华的开显圆作了媒介。此外,引用《大智度论》设定的秘密教又纠正了古来判教拘泥显露说法的缺失。而不定教通于前四时一时一说一念之中的说法,又显示了如来三轮不思议之意。这些说法都使天台判教具有创新而更宽广的领域,为学人对全局佛法的把握奠定了极其周全而精密的构思。
  二、约化仪教立三观
  约化仪教立三观,此三观名与教同,旨乃大异。
  (一)顿教
  顿教:指《华严经》,义则兼别。
  顿观:约圆人,初心便观诸法实相,如《摩诃止观》所明。
  (二)渐教
  渐教:指阿含、方等、般若,义兼四教,又未开显。
  渐观:约圆人,解虽已圆,行须次第,如《释禅波罗蜜法门》所明。
  (三)不定教
  不定教:指前四时,亦兼四教,仍未会合。
  不定观:约圆人,解已先圆,随于何行,或超或次,皆得悟入,如《六妙门》所明。
  第四章 化法四教说
  化法四教是天台大师据佛说法的内容而划分的。关于化法四教的典据,《法华玄义》卷十说到四教名义之所凭是:以《长阿含》之四大教与《月灯三昧经》之四种修多罗,约智断有诸行、呵责、烦恼、清净而区分为藏通别圆四教之典证,以《涅槃经》的四不可说,约机上为四教之典证;以《中论》之四句,约理上为四教之典证。
  依以上典证,天台大师是总将一代佛教内容应于所有根机,为修观断惑之教,是为化法四教。
  一、藏教
  (一)教相
  1、藏教亦名三藏教,经律论三,各含文理,条然不同,故名藏教。此教诠“因缘生灭四圣谛理,正教小乘,旁化菩萨”。三藏之名虽通大小乘,但智者大师据《法华经》及《大智度论》将三藏教作为小乘教之代称。
  2、藏教判为小乘的原因:
  (1)约根机言:“开示界内钝根众生”;
  (2)约观法言,为析色入空的“析法空”,是拙度。
  (3)约断证言,出分段生死,证偏真涅槃,功齐果内,智不穷源。
  (4)约教理言,为生灭之教。诠生灭四谛,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事六度行。依七种二谛分别,为实有二谛。
  (二)以“六即”为判的修证位次
  1、理即:偏真。
  2、名字即:学名字。知一切法从因缘生,知因缘所生法皆无常、无我。
  3、观行即: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为外凡资粮位。
  4、相似即:内凡加行位。即暖、顶、忍、世第一,得色界有漏善根。
  5、分证即:前三果有学位。
  6、究竟即:三乘无学位。
  (三)此教具三乘法:
  声闻观四谛,以苦谛为初门,最利者三生,最钝者六十劫,得证四果。
  辟支观十二因缘,以集谛为初门,最利者四生,最钝者百劫,不立分果。出有佛世,名缘觉;出无佛世,名独觉。
  菩萨誓弘六度,以道谛为初门,伏惑利生,必经三大阿僧祇劫,顿悟成佛。然此三人,修行证果虽则不同,而同断见思,同出三界,同证偏真。
  (四)“十乘观法”修证法门
  1、观正因缘境,破邪因缘、无因缘二种颠倒。
  2、真正发心,不要名利,惟求涅槃。
  3、遵修止观,以“五停心”修“止”,“四念住”修“观”。
  4、遍破见、爱烦恼。
  5、识道灭、还灭、六度,能通向道果;苦集、流转、六蔽,为障道之因。
  6、调适三十七道品,入三解脱门。
  7、若根钝不入,应修对治事禅等。
  8、正助合行,或有薄益,须识次位,凡圣不滥。
  9、安忍内外诸障。
  10、不于相似道果(色界有漏善法)而生法爱。
  二、通教
  (一)教相
  1、通教之名称:
  通者同也,三乘同禀此教,故名为通。又,钝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后别圆,故名通教。又从通教本身说,三乘共通体色即空之旨,历同一位,故名通教。由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八法皆通,故名通教。就佛说法形式而言,通教并无特别之部帙,但诸方等、般若部中所明三乘共学法门,即归通教所摄。
  2、教理与观法
  通教讲“因缘即空,无生四真谛理,是摩诃衍之初门”。此教“诠无生四谛,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理六度行”。所修观为体空观,谓当体即空,巧含中道,故通教亦名含中之教。
  通教的根性是界内利根众生,正为菩萨,旁通二乘,其行位断证是以《大品般若经》的乾慧地,性地等十地为三乘共学之位。通教无藏教的七贤位和别圆教的等觉,妙觉位。通教与藏教相比。其所证果位虽同,但观法有巧拙之殊;与别圆二教相比,虽同属大乘,但所证的地位,修行的功德,法门的名称数目等的数量及深浅,与别圆有天地之差。
  3、摄接之机
  以此含中之教,利根菩萨发悟所含之中理,可转成别教或圆教之人。于通教即空之理接悟别教但中之理,名别接通;接悟不但中之理,名圆接通。尚有别教初地以前之贤位人,令入于圆教初住以上之位,名圆接别。以上之别接通、圆接通、圆接别三种机名三被接,加上藏通别圆四教应成七教,此实含有摄接千差万别无量机之义。
  (二)以“六即”为判的修证位次
  1、理即:无生。
  2、名字即:幻化。知一切法当体全空,非灭故空,生死涅槃同于梦境。
  3、观行即:干慧地。即三乘外凡位。
  4、相似即:二性地。即三乘内凡位。
  5、分证即:从八人地至菩萨地,有七位。
  6、究竟即:佛地。
  (三)此教通三乘法
  此教通三乘根性,同以灭谛为初门,然钝根二乘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仍与三藏同归灰断,故名通前。利根三乘不但见空,兼见不空,不空即是中道,则被别圆来接,故名通后。
  (四)“十乘观法”修证法门
  1、明观境:“六道”、“阴”、“入”,能观所观,皆如幻化。
  2、明发心:二乘缘真自行,菩萨体幻兼人,与乐拔苦,譬于镜像。
  3、安心如空之止观。
  4、以幻化慧破幻化见思惑。
  5、虽知苦、集、流转、六蔽等,皆如幻化,亦以幻化道灭,还灭六度等通之。
  6、以不可得心修三十七道品。
  7、体三藏法无常、苦、空,如幻而治。
  8、识干慧等如幻次位,而不谬滥。
  9、安忍干慧位内外诸障,而入“性地”。
  10、不着性地相似法爱,而入八人见地证真。
  三、别教
  (一)教相
  1、别教名称、特质
  别是不共义,此教独被菩萨,不共二乘人说,故名为别。又别教比前藏通二教全异其旨,比后圆教旨亦不同,以别异义故名别教。如谛观《天台四教仪》云:“此教明界外独菩萨位。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别前二教,别后圆教,故名别也。”此教亦无独立的部帙经典,但凡华严、方等、般若诸部中独对菩萨明十界历别之法门者,皆别教之相。
  隔历不融为别教的特质。因别教所列的教别、理别、智别、断别、行别、位别、因别、果别等八项,所说的实相与现实诸法隔离不融。亦即此谓“隔历三谛”,它不及圆教法门的绝待圆融。
  2、观法与行位
  别教讲“因缘假名,无量四圣谛理”,是对界外钝根众生(相对圆教的利根菩萨而言)诠无量四谛,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不思议六度(十度)。此教观法是以三观明三谛以断三惑。
  有关别教的行位,智者大师分别援用《华严》、《璎珞》、《胜天王》、《涅槃》等诸经所设的行位,并特别以《璎珞经》之五十二位作为别教行位的代表。
  总之,别教是针对界外钝根菩萨,为之趋入中道观,修次第三观,能彻底以利他为职责,内心即断无明,由此一地一地上进证中道涅槃,为别教义。
  (二)以“六即”为判的修证位次
  1、理即:但中。
  2、名字即:解义。
  3、观行即:外凡十信位。
  4、相似即:内凡三十心,三贤位。
  5、分证即佛:十地圣种性及等觉性。
  6、究竟即佛:妙觉性。
  (三)此教名为独菩萨法,以界外道谛为初门,无复二乘而能接通。
  (四)“十乘观法”修证法门
  1、缘于登地中道之境,而为所观,回出空有之表。
  2、真正发心,普为法界。
  3、安心止观,定爱慧策。
  4、次第遍破三惑。
  5、识次第三观为通,见思、尘沙、无明为塞。
  6、调适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宝炬陀罗尼,入三解脱门。
  7、用前藏、通法门,助开实相。
  8、善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七位差别。
  9、离违顺、强软二贼,策十信位,入于十住。
  10、离相似法爱,策三十心,令入十地。
  四、圆教
  (一)教相
  1、圆教名义
  圆教是一代教法的最高极谈。智者大师曾从教圆、理圆、智圆、断圆、行圆、位圆、因圆、果圆等八项予以详细说明。圆教是纯以圆融原理为基础,即诸法本来恒有,迷误无别,因果不二,举一全收,真即是俗,俗即是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当体融摄自在。“所谓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的特殊法门。
  2、教理、观法与断证
  圆教教理为无作四谛、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称性六度十度。其所对根性是“界外利根菩萨”,修一心三观,圆超二种生死,圆证三德涅槃。一心三观是行者于一念心中圆修空、假、中三观而观一境三谛之理。到境智冥合,则妄惑净尽,本有之妙理显现,此为天台实践之基础,因圆教虽“无苦可舍,无集可断“,但欲了知生死即涅槃的妙谛,达到无作的圆断境界,还须依严肃的圆教行,方能有成。有关圆教的实践观法主要为四种三昧及十乘观法。
  圆教位次虽是差别即平等,平等即差别的阶位,但就修行及实践的立场而言,圆理之证悟既有深浅之别,自有依次设定引位之必要。故智者大师及参照《法华经》及《璎珞经》的说法,分为五品弟子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位等八科,分别叙述修行圆教之阶位及其过程。
  圆教虽是最上佛法,而又能接前二教之机。别教是接贤不接圣,指别教三贤位被接,故名接贤;而登地以上,证道全同,无所论接,故云不接圣。通教则接圣不接贤。指通教八人见地、断惑证真,即名圣;上根、八人见地被接;中根五六;下根七八;此三根皆属圣位,故云接圣不接贤。但乾慧、性地二贤,仅可称转入别圆,未得名接。三藏小机若未证果,得闻大教尚有转入通别圆的可能。若已入圣,保果不前,则永无接际。直俟法华,方可会入圆教。
  (二)以“六即”为判的修证位次
  1、理即佛:不思议理性。
  2、名字即佛:闻解。
  3、观行即佛:五品外凡位。
  4、相似即佛:十信内凡位。
  5、分证即佛: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圣位。
  6、究竟即佛:妙觉极果。
  (三)此教名最上佛法,亦名无分别法,以界外灭谛为初门,当体即佛,而能接别、接通。
  (四)“十乘观法”修证法门
  1、观不思议境。
  2、真正发菩提心。
  3、善巧安心止观。
  4、以圆三观破三惑遍。
  5、善识通塞。
  6、调适无作三十七道品
  7、以藏、通、别等事相法门,助开圆理。
  8、知次位,令不生增上慢。
  9、能安忍,策进五品而入十信。
  10、离法爱,策十信,令入十住,乃至等觉、妙觉位。
  第五章 《教观纲宗》的特色
  一、阐述的立场
  本书是依据山家派教学的本义来阐述教观的,且特别强度,教观二者相资的关系。谛观法师的《天台四教仪》先阐明教义,再述说观心,是分离教观二门的叙说形式,智旭大师则认为教观二者的关系是互不相离的,因而基于此独特的见解来论述本书。故此书与章安尊者的《八教大意》或谛观法师《四教仪》的教观分离说相异。
  智旭于《教观纲宗释义》书中说明教观二门的关系,认为真正悟解佛法之人举一教字,教为法界,便具观法,不必更别言观。举一观字,观为法界,便具教法,不必更别言教。但众生的情见是:或认语言为教,教无法与观相应;或只认工夫为观,观不能与教相应。所以他对教观互不相离而相资的关系做了非常重要的论释,希望避免在修学上走入任一方面的偏差。
  二、不分离五时的通别
  智旭大师认为施设通别五时,是在阐述佛陀的教化是以活泼巧妙的方式引导根机千差万别的众生。因此,若分离通别五时,将五时依时间拘定年月日时,将混乱佛陀的巧妙教化。
  三、于八教中分述观法
  八教中,化仪是佛陀化导形式的分判,是纲领总目;化法则是佛陀教法内容的分判,二者是形式与内容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智旭于化仪四教,阐述顿、渐、不定三观。于化法四教,则各立六即,于藏通别圆四教的各教中,分别说明四谛、十二因缘、六度。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