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天台宗>>正文内容

天台主要景区介绍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国清景区
  国清景区地处天台县城关镇,该景区是佛教天台宗寺院的集会区,在这里佛教文化得到了完全的展示。国清寺是我国著名古刹之一,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是依据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亲手所画的样式所建的。1963年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公布为汉族地区重点寺院。自唐、宋时起,国清寺还是日本和韩国佛教天台宗的祖庭,中外天台宗信徒朝拜之地。国清寺建筑雄伟,妙域庄严,形成了五条建筑轴线。正中轴线为山门弥勒殿(门神殿)、钟鼓楼、雨花殿(四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和观音殿。在大雄宝殿之东为梅亭,在观音殿左前方为法华经幢。西一轴线为鱼乐国、安养堂、三圣殿、妙法堂(楼上为藏经阁)和祖师纪会堂。西二轴线为伽蓝殿、罗汉堂(文物室)、玉佛阁。东一轴线为聚贤堂(僧众餐厅)、方丈楼、迎塔楼。东二轴线为里客堂、大彻堂和修竹轩。国清寺现有6000多间房舍、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占地达7.3万平方米。寺中每一殿堂楼舍的建筑都十分精美,是祖国古代建筑的珍品。
  天台国清寺隋梅是国内三株最古老的梅树之一,也是国清寺最珍贵的植物,经植物学家实地考察,科学鉴定确认为隋代真品。传说,此树为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高足、第一任主持章安大师所植,距今已1400多年,胸径粗45厘米,树高10米,冠幅7米,部分主干已腐朽,半依斜靠院墙之上,苍虬多姿。每逢新春花开,香气四溢,吸引中外游客,六七十年代这株老梅枝疏叶凋,生长衰弱,八十年代后,年年花繁叶茂,结果累累,一般年份收果30余斤,特别成隋梅罐头,成为名贵珍品。当代文豪郭沫若曾有“塔古钟声寂,山高月上迟,隋梅私自笑,寻梦复何痴。”的诗句,邓拓亦有“剪叹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不须脂粉添颜色,犹忆天台相见时”的《题梅》诗盛赞国清隋梅。隋梅树边墙上嵌有石碑三块,有当代赖少其,陈锺祺和无名氏所书“隋梅”两字,每年梅子成熟季节,有寺院和尚来摘酿成罐头,用来招待贵宾。隋梅曾于文革期间枯死,文革后,经寺院和尚精心护理,重新发芽抽枝,目前每年结果。
  隋塔位于天台县城东北方向,始建于1300多年前,是国清寺的标志之一。塔身黄褐色, 高59.4米,边长4.6米,六面九级,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这座隋塔建造别致, 塔顶上没有塔头, 因此,从塔内仰望可见蓝天。这座隋塔建造别致,塔顶上没有塔头,因此,从塔内仰望可见蓝天。隋皇十八年,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的师恩而建造的报恩塔。唐会昌法难受损,南宋建炎二年(1128)修葺,为浙江现存最高的古塔之一。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因遭火焚毁飞檐斗拱,形民四周的空洞。其色绛黄,雄伟壮观。民初整修时,从塔中起出隋菩萨7方石刻线条造像,艺术价值很高,现藏寺内三圣殿前塔碑室。隋塔为浙江省重点保护文物。近几年,隋塔塔基加固,塔周新铺台阶,并植鲜花松柏,景色更为诱人。
  二、赤城景区
  赤城景区地处天台县城关镇,其主要景点赤城山,为丹霞地貌,仙佛双修的圣地,济公活佛故里,名人逸事集粹。有道教第六洞天的玉京洞、济公佛院、梁妃塔,赤城栖霞等景观。赤城山为白垩纪系下流岩组成,属于丹霞地貌,为河湖相紫红色沙砾岩夹火山碎屑岩沉积,以紫红色中厚层至块状砾岩、沙砾岩为主。赤城山高338.8米,历来被视为天台山的南门和标志。山的东南方向,阳光和煦,分布着十八个洞穴,其中玉京、紫云、餐霞、华阳、瑞霞诸洞天,自唐宋以来就有建筑。紫云洞位于山腰,俗称下岩。洞顶嵌有“赤城霞”楷书,为明代万历年间题刻。洞内依岩构筑楼屋数间,洞前立有“建文帝度岁处”碑。洞旁有一小洞,原是敦煌高僧昙猷坐禅的地方。僧慧明于建元年间塑卧佛于此,称“卧佛岩”。赤城山中层为济公院,分为东西两院。济公东院是为纪念佛教禅宗大师济公而于1996年所建。济公东院依山而建,两层四开间,高为14.5米,建筑面积达410平方米。院内设济公百态堂。堂中有3尊香樟木雕济公大佛,两侧有79尊铜制济公小佛像。在走廊上还设有18尊形态各异的济公像,有喜、怒、哀、乐、悲、愁等各种不同神态。济公(1130—1209)出生于天台县永宁村,为佛教禅宗高僧,在港台地区有大量信徒(港台约有200多万个济公堂),有广泛影响。济公西院建于1987年,是济公幼时读书之地。由齐康院士设计。融济公身上的袈裟、酒葫芦、薄扇于一体,其中有佛珠108颗。寺内有济法传大(寺),长10.5米,高3.5米,进深5.35米,寺内有龙池、凤沼建于天然洞穴中。原址在城北石墙头,现占地面积2671.65平方米,内供奉济公佛像,几经兴衰,至清代顺治、宣统年间两次修整。裘了真出资重建济公院,院址移到赤城山瑞霞洞。西院由八盖阁、葫芦斋、袈裟门等组成。分别是济公的僧衣、僧帽、僧鞋的象征。济公西院上方为悟月楼,为济公悟道之处。唐代高僧湛然在此讲演天台宗教义。赤城山上层为玉京洞,岩上刻有“玉京”二字。玉京洞是道教南宋十大洞天之一的第六洞天,俗名上岩(赤城山由下至上分为三层),相传是元始天尊玄都说法之地。赤城山山体由水平的中生代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因断层抬升形成。玉京洞为一天然洞穴,洞深10米,宽7米。洞内随岩构造三开间楼房,周围植有松柏,凿有古井。
  此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历史上,最早为三国时,传说魏夫人、葛玄在此炼丹。宋政和八年(118年)建赤城观,嘉熙元年(1237年),朝廷遣使投金龙玉简赐沉香斗真钟馨和御书。现玉京洞以奉祀三清、葛玄、和魏夫人为主。
  赤城栖霞属于天台八大景之一,因赤城山形如雉堞,岩色赤赭,晴天的早晚时分,尤其到春分时节,太阳升起的时候,红日高照,并且霞光会在赤城山顶的梁妃塔处停留好一段时间,形成满山紫气氤氲,霞光万道,因此把这种物侯现象称为“赤城栖霞”。赤城栖霞属于霞景中的霞光,是阳光在云雾中射出的色彩缤纷的光芒。
  梁妃塔海拔307.6米,高29.7米。每面宽为6.5米门宽为1.5米,高3.2米,为四面七层的砖泥混合结构,自二层以上每层每面有拱门供奉佛像,檐下又有斗拱,属于密檐式塔。此塔是商朝梁大同四(538)岳阳王萧为其妃子所建,初建时原有三塔。唐会昌五年(845年)反佛时被废,咸通(860—847)由僧宗丘募捐重修了其中一座,五代周显德七年(960)僧德韶又被重建,重建时获得舍利49颗。并放置在各个寺院中。现存塔为1947年尖慈法师向上海居士捐款重建的。1978年又整修一次,塔下有“白蛇洞”,传说白蟒作祟,镇压与此,塔后有“穿剑岩”,中开一线。 梁妃塔是赤城山的标志,是天台山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高耸赤城山顶,可以看到周围山地平坦,是登高的好地方。
  三、百丈桐柏景区
  百丈坑峰峦叠嶂,溪涧潭池,飞瀑流泉,形态各异,有琼台、双阙、龙潭瀑布等。道教文化深厚,有较多古迹。“琼台双阙”是耸立于琼台峰的两座秀峰,古人用皇宫大内前的两幢楼阙来形容此景。“北阙”高而悬居,“南阙”略矮,与山崖毗连,两峰均有奇岩瑰磊层叠,夕阳映照之际,“万玉璀璨万镜敷”“卿云五彩相蔽亏,琪树精光互明灭”,双阙如星拱月朝向琼台。“双阙”下有一块奇特的花岗岩石,远眺酷似面部朝后、摆出一幅翔后小栖之势的神鹰。
  百丈谷地是天台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之一,其地质类型属于火山形成的花岗岩裸露地貌。于燕山运动晚期第三次侵入时出露地表,以后在地质构造断层作用下形成断崖。深谷河涧与两岸层叠山峦形成奇特多姿的峡谷景观是该景点的一大地理特征。由于表层风化壳被剥蚀,侵蚀成岩体裸露地表,岩石被球状风化,在一些山顶、山坡或溪谷底部呈现石蛋地貌。景区内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呈微酸性,含石质性强,母岩裸露较突出,植被容易破坏。景区范围东至金庭湖东青龙山岗,南至桐柏岭脚,西至青天饭蒸,北至两水失金和金庭湖北侧山脊。景区面积为2.5平方公里,海拔高程为150—840米,景区以延绵6公里长的百丈坑为主轴,连同两岸陡峭的山脊,构成一组大峡谷景观。沿坑口北行,两旁山壁对峙,山势峥嵘对峙,奇峰纷呈,怪石错列,且愈入愈奇。峰、岩、潭、瀑诸景齐全,其中的“琼台夜月”史称天台八景之首。著名的有“仙人座”、“琼台双阙”、“百丈崖瀑布”、“桃源仙境”、“桐柏秀色”、“八仙传道”等景点。百丈坑上游有瀑如龙,下注成潭,潭水晶营如黛,名“龙潭”。潭旁一峰拔地而起,迥然卓立,即为琼台峰,峰上有石形似椅,传说铁拐李每逢中秋节之夜,来此椅座赏明月,故名“仙人座”。琼台前有一山,两峰对耸,顶部平坦,颇以皇宫前两侧的楼阁,故称“双阙”。在明月当空的夜晚,坐在石椅上瞻望月下群山,恍入仙境梦乡,“琼台夜月”得名即出于此。琼台峰上还有“台岳奇观”、“秀甲台山”、“蓬莱仙境”等摩崖石刻。从琼台东南行4公里便是桐柏宫。桐柏建水库后,原桐柏宫沉于水底。现为原鸣鹤观改建,桐柏宫为中国道教东南圣地,道书称桐柏宫为“金庭洞天”。
  百丈崖瀑布落差约为20米,分两级落入龙潭,第一级瀑布落差约为8米,第二极瀑布约为12米,水量较大,水质良好。第一级瀑布垂直落下,下端中空,第二级瀑布沿崖壁急流而下,坡度约80度。百丈崖瀑布从20米高处冲进龙潭,声如瓮中风雷,飞溅的水珠如珍珠,水流受玉兔山遏制,一个急弯流出潭口,冲进百丈潭。龙潭面积约70平方米,水呈碧绿,四周都是悬崖洞,最大的洞约20平方米,内有石桌、石椅与龟石等。
  四、清溪景区
  清溪景区包括落雁公园、慈恩寺洞、桃源春晓等景点组成,风景优美。
  清溪是始丰溪段落。位于始丰溪中游,蜿蜒曲折,卓然多姿,两岸翠竹夹溪,松樟成荫,江南水乡田园风光。
  落雁公园位于天台县始丰街道落雁居前,为三茅溪与始丰溪的交界线。它原为天台山八大景之一—清溪落雁,据说该景观在唐朝时最为壮观,落雁成对生活,睡觉时,头颈交错,若一只死掉,另一只便成了孤雁。落雁一般在春秋两季较多,多至上万只,以麦作为食物。由于人为破坏、环境变化、城市扩大等各种因素影响导致落雁灭绝,清溪落雁也约于25—26年前没落。因此现建为形为三角形的落雁公园,旁有人工湖,为1997年上半年建成,供自来水所用。
  天台山大黑洞又名慈恩寺洞,慈恩寺洞位于天台县始丰街道岩坦村西南200米处的岩坦山中。是人工开凿的一个洞窟群,整个洞窟群呈U字形,为南北走向。洞窟共有五层,其中地表以上为第五层,其他几层均在地表以下,为积水深潭。洞厅总面积约数十万平方米,各个洞厅的面积从几平方到数千平方不等。洞厅的数量约数千个。洞中常年保持恒温,冬暖夏凉,为良好的消夏避暑胜地。据当地村民的估计最多一天来此避暑的附近乡民达三千人。岩坦岭山体属凝灰岩,是良好的建筑材料。从隋代开始当地的石匠就在此处开采石料,距今已经有将近1400年的历史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山体中的石料开采怠尽,故被废弃。整个洞窟中的洞体以1号洞、千人念佛堂、大法堂为主,为洞窟中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三个洞窟。一号洞为于洞窟的西面,长60米,进深60米,高5米,总面积约为3600平方米。洞已经东西中空,现为慈恩寺的法堂和斋堂。千人念法堂位于1号洞的西南面,长80米,进深50米,高0.9米。总面积4000平方米,是洞窟中最大的一个洞窟。大法堂约为3000平方米,整个洞体因尚未清理,故洞体略显狭窄。其他的洞体为洞套洞,有些洞体与其他的洞体之间之有不到一平方米的小洞相连。因洞体中只有一层在地表以上,故许多洞体成为积水的深潭,这些深水潭水质清澈,水温在0度上下。有些深潭与地表只有碗口粗的联接处。在北面的洞窟中有一约100平方米的深水潭的中央横有一块约0.5宽,5米长的石梁。
  桃源春晓是以花岗岩为岩体构成的谷地型旅游地,位于天台县白鹤镇上宝相村,是天台八大景之一。宽约20米,纵深约600米。每逢春季,满谷绿树红花,各种鸟类聚集于此,出现了鸟声不断的奇特景观,故名桃源春晓。其谷地由许多花岗岩石堆积而成,属窄谷,因山体崩塌,流水侵蚀形成现有景观。以丽仙馆为入口进入桃花坞,长约100米,宽12.5米,两侧为群山的狭长地带,呈东西走向,溪水自山谷流过,不曾干涸,入口处有一龙潭,较深,现因上游建造水库,潭被乱石填塞。另一侧则为丽仙馆,也称遇仙馆,供奉刘阮及二仙女,始建于宋,现为当地村民重建。丽仙馆后有一山峰,有一个刘阮遇仙的传说。以前坞内延岸遍植桃树,现有重植一些,但缺乏管理,生长不好。相传此处为二仙女与刘阮送别之处。鸣玉涧是一花岗岩构造的岩壁,因流水长期冲刷侵蚀而成,岩壁内倾,高30米,宽12米,成方形,溪水从岩壁下流过,发出回音,如玉器撞击的声音,故名。又一说为宋天台知县郑至道游览此处做文章以“鸣玉涧”命名。“鸣玉涧”与“仙女浴盆”、“桃花坞”等景点相连,四周群山环绕,植被覆盖良好。仙女浴盆为一天然水潭,水平均深度1米左右,最深2米,水质纯净,传说有仙女曾在此沐浴,富有仙气,因而得名,水潭两侧花岗岩造型奇特,有一巨石长18米,宽20米。迷仙坞处于两山对峙处,两山不可通行因其特殊山势的影响,传说神仙到此亦需更衣化为一桥方可通行,两座山绿树成荫,景色怡人;合翠峰远看两山相合,树木葱茏,两山高约百米,其左侧为桃源洞;前面的神女石为花岗岩,长9米,厚度为8.2米。神女石水潭旁临一水潭,面积较小;双女峰在神女石前方,得名与刘阮遇仙的传说有关,对面山峰为朝阳峰。龙喷水为一跌水瀑布,宽3米,高约20米,下临一潭,宽5.4米,长9米,深1.5米,岩面受水体冲刷,相当平滑。刘阮洞洞宽3—4米,深9米,为崩塌洞,洞下岩石陡峻,右侧有一石洞,可容纳3、4人,有一人高度,洞的出口为龙喷水瀑布。桃源洞位于刘阮洞右侧山峰之上,洞距峰顶30米处,洞内可容3人,入洞无路可通,需凭借一二十四级,每级有一尺二高度的竹梯。
  五、始丰溪景区
  始丰溪景区位于天台盆地南缘,始丰溪中游,蜿蜒曲折,卓然多姿,两岸翠竹夹溪,松樟成荫,江南水乡田园风光。主要景区包括始丰溪和龙山景区。始丰溪又名大溪,为境内最大的溪流,贯穿与天台盆地。发源于磐安县大盘山南麓,东北流经方前镇注入里石门水库,在后求乡入境,流经龙溪、祥明、街头、平镇、冬林、前山、龙山、石溪、新民、丽泽、城关、螺溪、坦头、苍南等乡(镇),在滩岭乡下湾村南出境入临海市,于三江村与永安溪汇合后称灵江。全长132.70公里,境内长68.50公里,河道平均比降2%。全流域面积1610平方公里。始丰溪多年平均输沙量为29.0吨。入境后,在里石门水库南纳小姆坑、大姆坑、燥坑。北纳寺岙坑、焦坑、金满坑、小溪坑。出水库东流,至外石门村,南汇天柱坑水。至岭下村与南来之黄水溪汇合和折北曲流,依次南汇寒岩水、西汇藤岭坑水。至张家峒村,南汇茶山之水。至山头下村,西汇雷马溪诸水,折东进入天台盆地。至此,河道变阔,水流变缓。复东流,经毛样村,西北汇乌岩、王里溪,上坑溪诸水。至里葛村,西南汇打铁坑水,东汇前山倒诸溪水。折南流与崔岙溪汇合后折东,至山头裘村,依次南接巧坑、西坑、磨刀坑诸水。至龙头山村,北汇金家塘水。至玉湖村,北汇杨柳河、黄家坑水。至清溪村与三茅溪汇合。至城关镇,折东南流,南纳小法溪、梅坦溪,北接赫溪,螺溪诸水。至蟹诸村,西汇龙王坑水。至安固村,北汇丘桶村水。至隔水江村折南流,东汇苍山溪、波楞溪、下洋坑诸水,西汇花桃溪水。经滩岭头、下西汇大淡溪、小淡溪、肚脐坑溪水,于下湾村南出境。始丰溪支流60多条,境内40多条,其中年平均流量在2立方米/秒以上的有三茅溪和苍山溪两条。
  龙山景区位于天台县始丰街道山河乡南面,为历史上天台小八景之一。整个景区总面积3平方公里,集自然和人文为一体。景区呈南北走向,共分布大大小小景点近二十个。清代天台籍的著名文学家齐召南将其称之为“小明岩”。龙山景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代,当年智者大师曾隐居于此。为纪念智者大师,后人在如来古洞的西侧立了一尊高达两米的塑像。龙山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为天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景区的人口处有一块乾龙年间保留下的御碑,碑宽1米,高约3米。在入口处的西侧岩壁上刻有岳飞的手迹“胜迹”二字。景区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为第一个凉亭迎宾亭西侧的石幢,当地人称之为龙柱,为明弘化年间的遗物。离迎宾亭200米处有一照壁,上书“观自在菩萨”,该照壁由五块碑刻组成,碑刻长10.5米,高4米,为齐召南的手迹,是目前为止天台县保留下来的最大的碑刻。该碑刻中的“萨”字为后人所补。在碑刻的上方为龙山武书院遗址。该书院为太平天国虎贲将军所创办,为台州南拳的发祥地。龙山景区中的象形石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非常的有特色。在“观自在菩萨”碑刻的上方的岩体如同济公所戴的帽子,故当地人称之为济公帽,在济公帽的西南面,整个山体上下两块巨石好似雌雄双狮,上方为雄狮,它的前爪刚好碰到下方雌狮的头部,表现十分亲昵的样子。试刀石是该景区中又一造型十分独特的岩石,它位于龙山武书院的南面,为一块约一平方米的石体自北向南断开,中间间距0.4米。猿啸岩位于试刀石的东面,为一块独石,高约50米,从试刀石上方的如来古洞外观看,形象十分的生动。龙山飞瀑位于龙山武书院和猿啸岩之间,高约50米,宽为0.5米,整个瀑布十分细长,好似一条白练垂下。如来古洞位于书院上方的山腰山,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洞体,洞宽5.65米,进深7米,高2.35米,洞中供奉着释迦摩尼和他的侍从。龙山水库位于龙山景区的最高处的两山之间,水库总面积10万平方米,最深处可达二十余米,在水库南面的大坝周围生长着大约面积为100平方米的芦苇荡。水库旁边原有天台山七十二毛蓬之一的白云庵。从水库往西北200米有一庙称之为山顶庙,该庙始建于南宋,是当地百姓为纪念三位隐居于此的宋室老臣而修建的。据说,三位大臣因不满南宋小朝廷的昏庸无能,愤然离开高宗,来到龙山,以为当地百姓看病为职业。在他们隐居的日子里,救治了不少百姓。死后,百姓遂为他们立庙祭祀。在该庙的院中至今还保留着两棵将近800年的古柏,南面的那棵树较大,树径0.45米,树围1.17米,高5.65米。北面稍小,树径0.4米,树围1.05米,高5米。两棵树均因大火曾一度枯死,现在两棵树同时从树根长出约为一米高的新枝。龙山景区的南面即为始丰溪,在它的西面紧连松隐居。
  六、石梁铜壶景区
  石梁铜壶景区以瀑布穿过天生桥的奇景“石梁飞瀑”、“五百罗汉道场”下方广寺、花岗岩铜壶地貌最为著名。 石梁是一座花岗岩天然石桥,长约七米,梁面窄处有0.2-0.3米。梁底高约2.3。水的上游为金溪与大兴坑水,自东南来,至中方广寺前合流,形成瀑群,主流三者穿梁而出,从高二十多公尺(40来米)。直捣长8米,宽5米,深不见底的碧泓潭(又名惠泽潭),因其色清白如霜雪,故称“石梁雪瀑”,为天台八景之一。特别是大雨过后,观瀑效果更佳。最为奇妙的是冬天的“冰瀑”。关于石梁飞瀑的形成,从地学观点看,是由于河向西流,冲上了一块天然大石,因为上下岩质硬度的不同,经过流水的冲击侵蚀而形成了弓形大窟窿。水经此孔,一直沿石捣下去,就成了一条数十丈高的飞瀑。石粱飞瀑附近有几十处的,摩崖石刻。有桥腹部正书“前度又来”,清郡刘傲书;桥下之隶书“万山关键”,萝抡选篆刻;右侧之“神龙掉尾”,郡守陈谲书;左侧之“第一奇观”,宋大书画家米芾书。高度赞美了这举世罕见纯属天然的水石奇观。碧潭壁崖上则有康有为的正书“石梁飞瀑”,石桥侧万纶之正书“大观”,石粮上潭脚有郁昆隶书“二奇”,潭边峭壁上明甘雨隶书“飞瀑悬瀑”,以及未署名的“喷雪飞云”,“流星昙华”,“常住真心及”“全景”,“放生池”,“南无阿弥陀佛”等。飞瀑下游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名仙筏桥。立于桥上可观石梁全景。飞瀑上游有中方广寺,建筑宏伟,过桥,沿之字形曲径下行约百米即到。寺依山而建,小巧玲珑的佛殿和僧房,还有一座高1.3米,长一米,宽0.7米的铜亭,重约1500公斤,由高级合金“风磨铜”制成,重檐歇山顶。内铸五百罗汉浮雕像,刻镂精致,是罕见的艺术珍品和宗教文物。其左右两壁各由明朝大臣米成钟和杨师孔的题名。寺前有昙华,系南宋理宗时天台籍宰相贾似道初建。据说亭子落成后,寺僧在供茶时,茶杯中出现昙花即逝,于是取名“昙花亭”1972年毁于火灾,1980年重修。石梁桥西南端,一条幽岭,铺在绿林中,岭下古下方广寺,始建于东晋是天台最古老的寺院,现存建筑主要为清代重修。民国年间,兴慈法师曾重修。寺院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有大雄宝殿、应真阁等建筑。也是佛教五百罗汉道场,罗汉像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雕刻技艺高超。石梁桥附近景点林立,东北角有一飞瀑从两岩中落下,如一把雪亮的宝剑,故名“铗剑瀑”,东南角三里处,有一钓水潭,再过去有通玄寺,千年柳衫,新建经幢,交相辉映,为五代德韶十三道场之一;西南一里处有一泓如壶水喷洒,长年不竭,故称小铜壶。离小铜壶一里有“太监洞”。
  方广寺是中国五百罗汉道场。原名万桥寺,东晋敦煌昙猷尊者始于此结草为庵。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重建,后毁于火。绍熙四年(1193)重建,后又废。万历三十二年(1604)又建,后分设上、中、下三座方广寺。上方广寺最高,1977年毁于火。中方广寺在石梁右侧,由昙华亭改成。宋景定二年(1162),天台籍宰相贾似道出资修昙花亭,并塑己像。明万历间重修。清道光十八年(1838)昙花亭毁,潘曾沂集资重修并改名雨花亭。1915年中方广寺火悔无遗,兴慈法师募资重修。1981年又重修了大雄宝殿和昙花亭。中方广寺内藏有一座明天启年间铸造的铜殿,铜殿原置于石梁石首,面阔约1米,进深0.6米,高约1.3米,重约1500公斤。铜殿内壁三面铸有五百罗汉渡海浮雕。1981年中方广寺被定为县级文保单位。石梁右下方为下方广寺,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民国年间,兴慈大师曾重修下方广寺,寺院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有大雄宝殿,应真阁及厢房等。自宋始,方广寺僧侣每日以茶供养五百罗汉,点茶出现泡沫,凝成茶花,称“罗汉供茶”。
  铜壶滴漏形成于白垩纪,由火山爆发形成,属花岗岩质山体,整个景区以瀑布群为特点,包括水珠帘.龙游涧.铜壶滴漏等瀑布。水珠帘落差15米,沿崖四跌注入一个长为32米,宽约7米,深约1米的长方形潭池.龙游涧在水珠帘的边上,落差也为15米,上部为一狭长的深约1.5米,宽约1米,长约5米的峡谷,与水珠帘注入同一潭池。过水珠帘.龙游涧往上走可见铜壶滴漏,所谓”铜壶”,乃因山水冲激,流石碰撞,花岗岩岩体经亿万年山与水的磨砺,演化而成的天然巨大石瓮,状如铜壶,其壶腹大口小,水注其内涡流急流,回荡崖壁,窜突鼎沸声若奔雷,涧水经狭长小壶口喷激而出,水柱落差约10米,注入酒绿潭,此潭面积约110平方米,呈圆形,水流又从此潭经5米高崖壁下流。整一景区山与水.岩与瀑.形与声.情与景,动静刚柔.阴阳开合.涵蕴天机.意想精绝。铜壶滴漏作为上海市野游俱乐部野外探险活动基地,每年在此举行速降等探险活动,天台山是浙江省摄影基地,铜壶景区每年多有举行摄影大赛。铜壶景区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源头,徐霞客游天台时曾三次到此,清朝齐周华为铜壶滴漏写了这首诗”古石青铜色,团团似玉壶。巨灵穿一指,鲛室喷干珠。漏滴龙楼小,声喧鲸口呼。深知造化秀,原不假锤炉。”
  铜壶景区位于海拔400多米的山林中,范围内森林茂密,水土流失少,有石英岩等矿体,植被与水体均无污染,环境质量较好。
  七、华顶景区
  华顶景区以“古、清、奇、幽”而著称,景区面积7.5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089米,为巨大的花岗岩侵入体。最高峰拜经台,海拔1098。登高可东望东海,南顾雁荡,西招括苍 ,北是宁海白溪的发源地,西北流入曹娥江,东南是始丰溪发源地。拜经台是观日出的佳处早先曾有“智者大师拜经处”和“台山第一峰”的石碑。四周群峰簇簇,众山环拱如瓣,层层相裹,状如千叶荷花,而华顶正当莲花之顶,故名“华顶”。华顶国家森林公园前身是浙江省的第四林场,始建于1928年,是浙江早期国有林场之一,面积约5.8万亩。“春观杜鹃,夏避暑,秋看日出,冬赏雪”被称为华顶四绝。华顶是天然的动植物资源宝库,古树名木多,生态环境良好。有大量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动物有公豹、白鹤、黑虎、猴面鹰;植物资源尤其丰富,有574种木本植物同时也是我国创办最早的高山松良种基地。三级古树,天台唯一的珍稀树种之一,共有495棵,其中一株有184树龄;漫三千年佛树——华顶杜鹃,云锦杜鹃属杜鹃花科,是1600多种杜鹃中的优良品种。在华顶山上,形成独特的古树群。成片面积达7公顷,有古花树108株,一般胸径达25厘米,高五米,颜色有大红、粉白、白色、紫色等类,以紫色居多。五月开花时,漫山杜鹃盛开,灿若云锦。近几年举办了杜鹃节,观赏者达数万人;世称“茶祖的云雾茶,它是日韩茶叶原种,杭州龙井引种云雾茶针形细小、色泽翠绿、芳香浓厚、滋味甘醇,被列为“中国名茶第六种”;有二级珍稀濒危植物,桦木料的天台鹅耳枥;还有柳杉樱果朴等等。共有木本植物574种,野生中草药材500种以上。华顶人文景观积淀极为深厚。自汉魏以来,即为佛道双栖之圣地。汉葛玄于华顶培植仙茶,隋天台宗智者大师倡导以茶供佛,成为茶文化的发祥地。华顶还是兰亭书法文化、唐诗之路的极顶。李白在此写下了千古名篇《天台晓望》,二十年后再次登临华顶。华顶景区遗址古建分布颇多。华顶讲寺,旧传智yi宴做于此晋天福元年1936年僧德韶建。今存殿宇为民国1928年兴慈任华顶寺主持期间重修,近年又增建高18米的千佛殿和罗汉堂等,现有山门大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楼、厢房、筑有西式宫楼。寺前有十多株大柳杉,最高达2.8米,最大根基周长达5.3米,树龄在千年以上,是华顶寺悠久历史的见证。华顶茅蓬(即李太白读书处),五开间,木结构,屋面用檩架。檩上铺木板,有1-2米长的茅草层层覆盖,厚达数千尺,四壁是坚厚的土墙(冬暖夏凉)。前有长廊,设天井,围墙,台门,室内用地板架室。1982年县人民政府曾拨款加以整修。茅蓬内建有兴慈大师塔,具有纪念李白登华顶读书吟诗和1949年中共浙东临委曾在次举行重要会议的双重意义。过去华顶山上有72处茅蓬,现存药师殿、必明殿等十几处茅蓬。葛仙茗圃,三国年间,葛玄曾在此劈园植茶,创茶道,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先仅流传于道家佛门,后传于日本、朝鲜。隋僧智yi将它呈献给隋炀帝治病,唐代茶圣陆羽曾到华顶山考察,日本僧人最澄来天台学法,归时把华顶茶籽和茶道首次带回日本,因此具有很深厚的人文内涵。
  华顶景区奇特的自然景观多。归云洞,三国时期的葛玄修炼所在地。高2.4米,宽1.5米,因山里的云雾会回归云洞聚拢故名。“华顶归云”乃十天台的八景之一。华顶海拔1098米,秋季可观日出,冬季可赏雾凇雪景。华顶景区古树参天,夏季最高气温28度,乃是避暑胜地。华顶归云通常是泛指华顶山海拔900米以上区域。因其山高林密,群峰叠翠,常有彩云缭绕,朝暮云气盘结,出没于此而得名。远远望去,那高高的山峰,即使是晴空万里,也还总是会有那么几朵或几挂云彩在山巅飘绕悠悠,久久才归,大有凡云所归之意。其实云到山顶便是雾,归去之胜在云雾,在那气势,在那仙境。如果说华顶归云在于势,那么却待风起云涌时、排云掠顶时、山雨欲来时、乳雾沉静时、谷雾沸腾时、山雾蒸笼时……,李白有诗云:“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如果说华顶归云在于仙,那么请看薄雾纱,轻腾漫步;朝云暮雾,缥缥缈缈。华顶日出的最佳点是拜经台。拜经台是华顶的最高峰,地处高旷,海拔1098米。春秋(三至十月)佳日,最宜观赏云海旭日。华顶因山高晨来早,观日出须起大早。三更时分登峰东眺溟渤,北望钱塘,峰水一体,水色连天,四顾空朦,鱼百透亮处,云霞满天,直指天空,景象壮观,著名诗人李白(《天台晓望》——“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鲨没”)和清邑人齐周华都有传世诗文具体描绘了这一日出壮观。
  华顶茅篷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也是“天台八景“之一,由天台华顶山上的僧人发明,作为修禅场所,用来抵御华顶峰恶劣的天气条件。它冬暖夏凉,冰冻不坏,在天台山上曾广有分布,古有七十二茅篷之称,多时达二百多处,现仅存数处。1982年,天台县人民政府曾拨款加以整修。华顶茅蓬计五开间,长1.8米,高3米,周长7.2米,木结构,屋面用檩架,檩上铺木板,用1-2米长的茅草层层覆盖,厚达数尺,用来抵御风雪,前有长廊,设天井,围墙,台门。室内用地板架空,以绝寒湿。茅蓬内建有兴慈大师塔。民国时期兴慈法师曾整修方广寺,华顶寺等。1950年圆寂后,骨灰归葬于华顶悟云居茅蓬,因此华顶茅蓬又称心慈塔院。华顶茅蓬又名太白读书堂,相传李白游天台时,曾在此读书作诗,后人为纪念他建书堂。此外,这里还是一处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天台解放前夕,曾多次召开关键性会议。
  八、佛陇景区
  佛陇景区位于天台县。古有塔院、修禅寺、太平寺、说法台及其周边地区通称“佛陇”之说,故称佛陇景区。其主要景点有高明讲寺、螺溪钓艇、智者塔院等。高明讲寺,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发展史上的重要寺院,是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智者大师所建天台山十二古刹之一。高明寺现存建筑以三条纵轴线为主体,分15个院落,殿宇共200余间,建筑面积3437平方米,全殿堂院落均用回廊、檐廊、空廊、过厅相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中轴线以照壁、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楼为主要建筑。天王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式。大雄宝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2米,四周以回廊、单檐歇山顶。禅堂位于东轴线,为五开间硬山顶建筑,前作卷棚式轩廊,雕式华丽,是僧众坐禅之所在。另外,还有罗汉堂、西方殿、放生池、佛学院、斋堂、西观寮、不瞬堂、千手观音阁、钟楼等等。高明讲寺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陈太建年间(569-582),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觊在此创建幽溪道场。唐名净名,后唐天幼年间始称高明,后唐清泰年间(936)号智者幽溪道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称净名,后复名高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传灯大师募资重修,见大殿僧房,为高明寺之盛期。此后寺院又屡有兴衰。寺院坐落于高明山麓,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四周峰峦叠翠,寺前幽溪横流,环境幽静。四周围名胜古迹遍布:寺前清凉桥畔有明玉禅师笔冢,其东南幽亭下有智者大师“幽 溪”手迹刻石;明传灯有“看之”,明何白书“圆通洞”,清光绪石梁比丘兴慈书,字径650厘米的“佛”字,此外还有“南无阿弥陀佛”,“一心念佛,即是菩提”,“松风”,“伏虎”“持念”等摩崖。附近还有看云亭,香谷岩,灵响岩,观音洞,巾子岩小石梁诸景。
  螺溪为天台县始丰溪左支流,自北而南纵贯螺溪村。长15.7公里,流域46.3平方公里,分两段,上段为黄坦坑,夹于间距为20米的两削壁之间,下段为坡塘溪。螺峰高达40米,其尖端似削,以下通体圆直,故又名“石笋峰”。从右看,大石俨如一颗巨笋;左看,隐隐有斜纹,像青螺倒饮于涧;侧看则棱角尖削有缺,如出土古剑锷。其成因主要以南北和近东西间的断裂,外加竖直节理影响所致。由石笋沿涧北上200米,两崖愈峭,有深潭藏于涧底,长近100米,宽约10 米,入口崖壁上凿有“碧螺潭”三字。涧水沿螺峰流转,悬而为瀑。该瀑落差约20米,近垂直下落,东西坡向。瀑下有潭,面积大约两亩。三面为峭壁,一面开口为涧。潭水溢出涧口,在距潭百米处下跌形成又一瀑布,此为第二瀑。瀑下又有一潭,潭前数块大石叠在一起,其中有形如犬首状。溪水穿流其间,在约20米处又下跌形成第三瀑,瀑下有潭。在距第三瀑约100米处,溪水再次跌落,形成第四瀑。关于“螺溪钓艇”此景由来:螺溪,旧志以为因隋僧智yi在此养螺放生,一说因石笋似青螺倒饮于涧;钓艇,清齐召南,以为石笋腹部横卧之石,其形如船,昔日峰顶有条长藤垂挂到巨石上,于是形成“螺溪钓艇”之景。
  智者塔院,俗称塔头寺,是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祥地,坐落在佛拢山冈,海拔587米。隋开皇十七年不久智yi第二次入天台时创建,不久智者大师圆寂于新昌大佛寺,其徒兴葬与此,并建肉身塔,旧名“定慧真身塔院”,宋祥符元年改为真觉寺,后废。隆兴间僧真重兴,1982年6月列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更名为“智者塔院”。此院正殿三开间,“智者大师肉身塔”位于正殿,是用青石制成,连基座高约7米,镂刻精细,两层六面,每层均刻出杆、枋、柱、斗、拱,面佛龛设智者座像,殿壁列天台宗17位祖师画像,两厢各为五开间,四角均有天井。后左角天井唐碑《台州隋故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铭并序》,系右补阙翰林学士梁肃撰,碑高2.3米,宽1.1米,唐碑是唐元和六年(811年)十一月建。塔院山门朝东,有甘泉井,其水晶莹清冽,南门题“真觉寺”门前蹲伏两石狮,甚古,相传“智 卒,有二兽至,号吼作仰天状,遂化为石。”寺北侧有“唐天台教主荆溪尊者湛然大师”.“唐法集宗章安尊者任持灌顶大师”、“明传林教观幽溪传灯法师”三座天台宗祖师墓。寺内还有宋明摩崖石刻、般若纳经塔等胜迹,古树名木众多,其中银桂、金桂均有300年的历史。
  九、桐坑溪景区
  桐坑溪景区主要包括万年寺、万马渡、桐坑溪、桐坑溪水库等组成,集自然与人文与一体的景区。
  万年寺供奉的是毗庐遮那佛,属佛教禅宗,在中日文化交流上具有重要地位。日僧荣西宋乾道四(1168)、淳熙十四年(1187)两度来华,受学于虚庵怀敞大师。回国后,在京都建立建仁寺,创日本临济宗“光华派”,并将茶籽带回日本,传授茶叶栽制技术。再传北子道元,于嘉定十六年(1223)入宋,归创日本曹洞宗,至今不衰。寺中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等,其中大雄宝殿为面阔五间的重檐硬山建筑,天王殿为硬山建筑。万年寺为天台四大古刹之一,原寺院建筑总体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房舍上千间。最早建于唐太和七年(833),会昌中废,宋雍熙二年(985)改寿昌寺,奉敕造罗汉516尊像,建中靖国初(1101年)毁于火,崇宁三年(1104)重建,绍兴九年(1139)改为报恩、广孝和光孝,后复为万年寺。清顺治(1644-1661)初毁于火,僧无碍重建,寺宇后又颓废过半。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寺僧募建大殿,后谛闲法师继续募资重修。万年寺四周八峰环抱,为“宋代五山十刹”之一。北依万年山,南临万年水库,形成带状景观走廊;万年寺内有石柱,寺前有古杉,现为天台山佛学院,天台山佛学研究社。万年寺在天台城关西北万年山麓,距县城二十五公里,大兴坑岭头经万年寺至新昌高级公路,是天台除国清寺之外规模最大、最有影响的佛寺。万年寺与上三高速公路和天台县道相连,进出交通便利。万年寺内仅存大雄宝殿、天王殿及后殿厢房等部分建筑约40余间。无重大保护措施。作为著名的“五山十刹之一”,其开发前景较大。
  万马渡由数以万计的巨石堆砌而成.或立或倚,或俯或蹲,俗名“石浪山”或“鲍泉浪”.
  万马渡景区位于雪佳山谷之中,长1000米.雪佳山的岩石垂直节理发育,崩塌后堆积于山谷.万马渡是因雨天水流量的增加,水往下冲,与石碰撞,发出似万马奔腾的巨响而得名.渡中的巨石形态奇特:如羊跪乳,如群犊抵牾,如群驹蹂躏,又如熟睡者,如摩痒者,如埋头匿足者等.万马渡的下游有一巨石,镌有李白题写的“万马渡”三字,民间称为“仙人赶石”.上游两侧的雪佳山顶有许多象形石,如“猫岩”、“朝板岩”、“天姥岩”。流传着各种传说。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指的就是此处。上游有一发电站,蓄水发电,对万马渡景观有一定破坏作用。
  桐坑溪水库位于天台县白鹤镇东北约五公里处。水库修建工程始于1969年,直至1972年6月完工。水库属于小一型水库。水库集雨面积10.73平方公里。主流长度4.0公里,最大泻流量420立方米每秒。正常库容241万立方米,死库容2.3万立方米。保护面积0.25万亩,灌溉面积0.5万亩。包括一主坝和两副坝。主坝高48.0米。坝为浆砌条石双曲薄拱坝。该坝曾获水电部“先进科技集体奖”。1984年被评为省优秀设计奖。大坝以其选材独特,设计先进编入1980年版《中国大坝》图集,作为坝工技术向全国推广。第一副坝长50米,高2.5米;第二副坝长70米,高15米,有两级。两坝均为块石结构护坡。水库附近有象形山石。桐坑溪水电站为梯级电站,自上而下为四级。
  桐坑溪大绝壁为花岗岩经长期流水侵蚀而形成.呈现出90度的竖直岩面。宽70米,高70米。为方形结构,岩面平整。因风化、流水作用使岩壁形成沟壑,并呈黑色。壁上岩缝中有生长较好的绿色植物,如松、蕨。大绝壁处于桐坑溪水库的东面峡谷中。谷地有水流通过,两旁山体植被覆盖良好,呈原始状态。
  十、寒山湖景区
  寒山湖水库为浙江省第六大水库,是一座人工湖位于街头镇西南10公里的寒山湖景区,造湖之前该地原为天台与盘安县比邻的山谷平原,为防洪与灌溉的需要而建水库,天台县60%以上的农田靠寒山湖水灌溉。寒山湖长15公里,湖面面积9600亩,库容量为1.99亿立方米。湖水源自始丰溪。寒山湖水库水域开阔,湖岸曲折,形成许多半岛与港湾,港湾总计37个,湖中大小岛9个,湖面南有一小峡谷,湖口两山峡峙,状如门,建有一大坝,坝身为混凝土双曲空心拱坝,高74.3米,坝长265米,底宽15.5米,坝内有八扇大型闸门保证水位155米高程。湖中周围岛上植被良好,树木茂盛,大多为果树,其中杨梅树林150亩,还有李子、黄桃、蜜梨等,寒山湖水库水为二级水质,70%的水域用于水产养殖,为人工放养,主要鱼种有鲢鱼、鳙鱼。寒山湖原称“里石门水库”因地处诗僧寒山子隐居寒石山,天台县为发展旅游需要更名为寒山湖。相传寒山子为躲避宫廷斗争隐居于此,近代著名的军事家指挥家叶挺曾率领抗日义勇军转战到此还在寒山湖上游览方前村亲自题写“抗日义勇军——叶挺”。寒山湖1971年2月20日举行施工典礼,1978年3月关闸蓄水,同年10月1日,主体工程全面完成,1982年寒山湖大坝获得国家优质施工银质奖。
  十一、寒岩明岩景区
  寒岩明岩景区主要包括明岩、寒岩、十里铁甲龙等旅游资源。以奇特岩石与人文景观为特征。
  明岩与寒岩相背同处于寒石山中,从明岩到龙须洞近十里长为“十里铁甲龙”明岩为一处两岗夹峙的幽邃山谷,宽约50米,深达一里,以奇岩怪石,异洞著称。谷口处遮溪南流,入口处左行50米为狮子山,俗称五狮聚会。明岩谷口朝东,大门是齐康教授为其设计书写的“明岩圣境”门前两只三吨重的巨狮守护,入口往右拾级而上为“栖云洞”(俗名狮子口),洞因洞顶岩壁有花纹如云似雾飘飞,而得名。内有“关公相”“日月井”(仙水井)四季不竭,含有24种矿物质,颇有药用价值。洞深处有“金猫洞”“金猫隐”栖云洞口有“木莲背母石”,栖云洞下原有古寺旧基,现花木成林。明岩内中轴线上有“黄犬伏地”俗称“金狮迎宾”长4米,高1米,宽2米的一块磐石。再往里为“八寸关”因两石相距八寸而得名,紧接着是“三眼泉”,据传曾为寒山子所用,从外往里依次为洗衣,洗菜,饮用的三口平行的井。三眼泉西部有一座石柱岩,圆形,高65米,直径30米,称将军岩。气势磅礴,绚丽非凡,民间称“螳螂”与对面一块幽石由早先柱顶的青风藤,藤索横空缠绕相连,称“螳螂钓蟾”,于此可见前面的大雄宝殿,该殿为1997年在原有遗址上动工新建,现已部分完工。主殿为歇山寺多雕花斗拱。大殿往里右边拾级而上,又有一大雄宝殿,殿右前方有一寒拾二世纪念塔。过塔登上88级台阶便是明岩的最深处——仙人洞(神龙通天洞)。该洞分前洞、后洞、仙人合掌岩。从洞的动口出便到了五马隐石壁。此外,明岩内还有仙人桥、古藤、明岩怪石(摩崖石刻)等。明岩起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吴越昭仪氏所建,称“云光院”,号暗岩,到宋代开宝七年(975)升为寺,名为明岩寺,所谓历史悠久。历代诗人游历诗词游记留世,明岩集人文、自然于一体,古、奇、清、幽,得天独厚。
  栖云洞对面山峰上有一寒山子纪念塔,该塔为七层青铜塔,为纪念寒山子而建。寒山子为唐代一位出身仕官后来家道中落的青年诗人,自咸阳至此,筑室寒石山,以山名自名,居住在寒明两岩石共70余年,常与村野歌矣。自乐其性,寿逾百龄无疾而终。
  十里铁甲龙位于街头镇南5公里,是寒石山上一组组奇岩异石所连成。东邻明岩,西依寒岩,是寒石山的一部分,高低起伏,状如蟠龙,加上石色铁黑,就像乌龙身上的鳞甲,从明岩至龙须洞近十里长,故名“十里铁甲龙”。十里铁甲龙是地质运动时岩体断裂形成。岩性为凝灰岩,山岩陡峭,奇石怪洞,历史传说众多。隐逸派诗创始人寒山子的主要活动区之一。集雄伟峻峭,奇石,怪洞于一体。主要景点有“五狮聚会”、“金猫洞”、“幽天门”、“圣人洞”、“金鱼洞”、“石笋岩”、“姐妹洞”、“阴阳洞”等,是理想的旅游、观赏、避暑的绝胜处。
  寒岩石壁直上如削,山腹有西南向的巨洞,旧名拊石洞。宋米芾改题“潜真洞”,高约15米,洞顶岩厚105 米,势如泰山压顶,洞宽50米,深78米。洞壁镌“寒岩洞天”等石刻。洞口有唐代寒山、拾得、丰干三位隐逸诗人游憩的磐石,俗称“宴坐石”。右侧有石笋,状如蟒蛇出洞;左边崖上有“乌龟上山”,合称“玄武”。其前原有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建造的崇福寺,后更名寒岩寺,曾有300僧众居之,文革时已被废弃,懂右侧原有天台十大景之一的“寒岩夕照”。但由于岩石风化塌落填满了岩上水潭,所以“寒岩夕照”现已看不到了。蛇岩之右,岩坳斜坡上有两块巨石拔地而起,下分上合,像凌空飞架的石桥。桥高十余米,古称“鹊桥”,又名“旱石梁”。直前二里一洞,形如半规,名清古洞。西行三里,有一处幽静的山谷。谷底龙须洞圆耸明豁,瀑泉从喇叭形顶部“龙口”洒下,细如筛粉,撒若虬须,纷纷扬扬,飘逸不定。岩壁艳如绶带,古志称它是“台山绝胜处”。
  唐天宝年间,有一位出身仕官,后来家道中落的青年的诗人,自咸阳来到这里,筑室寒石山,以山自名寒山子,他形貌怙悴,头戴桦皮冠,身穿破衣,木屐曳地,居住在寒、明两石共70余年。洞顶上有四块岩石,状如床,据传是寒山子以前睡过的。
  十二、九遮秀谷景区
  九遮秀谷景区以山丘、谷地、象形山石为主的生态旅游区。为天台县西部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天台山国家级风景旅游区的组成部分。
  九遮秀谷位于天台县街头镇东南,离县城40多公里处,东临济溪坑,南接大雷山脉,西连双溪水库,北靠紫凝山。南北长13.2公里,东西宽1.5公里,总面积约为20平方公里,是长方形峡谷,自进入蜿蜒的九遮溪,由此向南每隔百米许即有岭形山峦挡住视线,至东江村共有九道,故名九遮秀谷。自第一遮龙吐舌开始,依次为鲤化龙、挂壁狮、月初升、鹰舞翼、龙嬉滩、下山虎、龟蛇顽、龙背印等九遮。九遮秀谷内溪谷两侧,分布着一些奇特的象形山石和洞穴,这是由于九遮秀谷内的山体绝大部分是火山沉积岩中的凝灰岩,岩石比较疏松,经风化、崩塌以及流水冲刷搬运作用而形成。从秀谷入口开始,有天峰山、望楚洞、归楚洞、九狮聚会、七姑悲泣、双石门、鸡冠峰、岩门关山、天柱岩、骆驼峰、五洞连环等。秀谷两边奇峰林立,美不胜收。其次,遮溪贯穿整个山谷,溪水清澈,宁静,间有各种飞瀑。其中大的瀑布有两个,为深谷中的乌龙飞瀑和九遮的仙女潭,乌龙飞瀑以奇制胜,穿过半月形的石拱,悬于峭壁上。仙女潭即为当地百姓称的仙女浴池,落差有30余米颇为壮观。秀谷中还有一奇景,即为九遮秀谷的蝴蝶泉,每到五月份,这里的蝴蝶成群结队,五彩缤纷,堪称一绝。另外秀谷内植被覆盖良好,溪谷两侧古木参天,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位于桐桥村的晋榧、宋榧和唐樟,树龄都已千年以上,是国宝级的古树。雪上村的古藤每年立夏前后开花,花期长达20多天,每次开花为一花三色,十数朵成窜,花上无叶,叶中无花,人称“奇花”。在秀谷之内,还分布着稻蓬岩村、亚父庙、桐桥村、东江村、明堂村、雪上村等五个古村落,民风淳朴、独特。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每年农历二月十四日的亚父庙会,这是纪念西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的活动,期间有“三盘铳”迎范增等庙会节目,现已成为当地百姓每年最盛大的节日。1999年,当地居民在亚父庙对面的独立峰上发现了一个存遗骨的陶罐,经文管部门鉴定为战国至西汉时的文物,这与当地的范增隐居九遮山的传说相符合,增加了传说的神秘色彩,使当地的范增文化蓬勃发展,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研究范增的学者文人的目光。古榧树位于九遮山何氏的发祥地东江村村南,属三尖杉科。古榧树生长在一沟边,根伸入沟底。据何氏宗谱及省植物学志记载其中一棵系晋代古榧,近经有关专家考证,其树年龄有1600余年,属国内稀有古树,现已载入世界古稀大辞典,并定为国宝。此树高27米,胸径5.18米,平均冠幅25米,,枝叶繁茂,四季常春,树干中空,基部可容四人藏身,生长健旺,硕果累累,年可收榧150公斤。边上另一棵宋代古榧距今1000多年,高30米左右,胸径5.4米,平均冠幅30米。此树枝叶繁茂,与晋榧相比更添一份生命力。
  九遮秀谷的风味小吃也是别具一格,主要有乌糯扁食、孟菜麦饼,山溪鱼等。遮山小吃是台州市天台县街头镇的一种“风情野味小吃”,游客到此最爱的小吃。主食有萌菜麦饼,乌糯扁食,野味小菜有萌菜,马兰头,老豆腐,地射,乌糯扁食,溪滩鱼等等。最具特色的是乌糯扁食。扁食是天台人的说法,外地人通称馄饨。它的主要原料是山上的乌糯狼萁根的淀粉,把该淀粉用冷水搅拌,和上少许的麦面等植物淀粉,作成馄饨皮,再在里面包上各种喜欢的馅,或蔬菜或肉类。烧熟后看起来乌黑发亮,尝起来滑溜滑溜的。。主食中还有一种萌菜麦饼,它是一种薄饼,它的特色在于它的馅萌菜——一种野菜。此外,马兰头是一种蕨类植物,地射是山地的一种野菇 ,溪滩鱼则是当地溪滩上的各五色小鱼,晒干,油炸而成,松脆味鲜。
  景区区位上,从街头镇到九遮秀谷为机耕路,有桐街线到街头镇并与323省道相连。十里铁甲龙、明岩、寒岩都与九遮秀谷邻近。现已部分得到开发。
  十三、龙溪幽谷景区
  龙溪幽谷是以谷、水、潭、山、石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区。龙溪幽谷地处龙溪乡黄水村和龙溪水库大坝之间的山涧地带,蜿蜒十几里,谷深、谷幽、水秀,潭多、山清、石青。
  每隔数百米许,即有山峦挡住视线,绕过山后便有耳目一新之感。龙潭瀑布群位于天台龙溪乡龙潭幽谷下游段,属龙潭景区范围,是一组多折多潭的跌瀑群,主体有五折,从谷底往上第一折有上下两级组成,一级落差20米,二级落差约为30米,两级中间为一突起岩石。瀑顶有一深潭,水呈碧绿色,清可见底;第二折为两条平行瀑流,丰水期时合为一股,宽约2米,高6米,水从横亘潭流出,此潭场8米,宽4米,深3.9米,为一弯月形深潭,潭水清澈碧绿,底有青苔,潭中小鱼成群,边上岩块有三四个称为“龙浴桶”的深孔;第三折为龙潭瀑的中心地段,瀑高25米,水流下泻处为龙潭,枯水期时分成两部分,外潭深1米,长23米,宽4米,里潭略呈圆形,直径约22米,丰水期时合为一潭,总长60多米,水深可达五米,最宽处约为25米,绕崖而成,潭水清幽凉爽,两边壁崖高耸,适于攀岩,上面还有第四折、第五折。沿谷地线上登行,潭多水清,以乱石岗相连,属构造断裂成流水侵蚀搬运而成,石奇多孔,周围两岸为灌木植被覆盖,多珍贵物种。瀑水的源头为最上游的龙溪水库,瀑水有一定的丰水、枯水期之分,雨季观瀑最佳,枯水期登临谷地探险最佳。脸谱潭潭底岩石奇特,像脸谱,做上游的潭,潭水水温只有4摄氏度,各大小潭潭水都呈碧绿色,清澈见底,小鱼成群,内有野生的鳗鱼。幽谷中的主要水源为龙潭水库,有一隧道将水库底部的水引入,水清凉甘冽,无污染,含铁量高,水量丰富,即使是枯水期,瀑布的水量也较大。两侧山体少数岩石裸露其他多为灌木所覆盖,溪中岩石堆列,有大小不一的象形石块,与潭水一起构成了狮子伏地、鳄鱼探水、老翁取水等景观,林林总总各色景观,构成一幅秀丽清幽的山水画。
  龙溪乡植被覆盖良好,层峦叠嶂,四季如画。春天山花灿烂和冬天白雪皑皑的时候景色最为迷人,雨雾天还可观看到云海奇观。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有名贵中草药如三叶草,麦槲等69种,野生动物有岩羊、黑豹、野猪、野兔等。林木茂密,流水淙淙,造就了丰富的“负离子”和其他对人体有益的气态物质,具有除尘、杀菌等功效,对呼吸道疾病有良好的疗效。
  龙溪幽谷为断裂构造层,有岩石崩塌,流水侵蚀搬运而成,地貌形态多样,断层节理明显,岩石多为凝灰岩。有高山陡峭适于攀岩,有瀑布深潭供人观赏,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她原始的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适合开展生态旅游和探险旅游。
  龙溪幽谷除了自然景观外,人文景区也较深厚。寒山子为中唐时期著名的儒、释、道三教思想兼容的一位白话隐逸诗人,是京、洛、咸阳一带地方的人。他曾有过“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的豪放自然生活,并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存”的壮阔情怀。后因科场失意,安史战乱时,北方成为朝廷与安禄山、史思明争夺地盘的战场,烽烟所至,十室九空,百姓流离失所,余生者实难聊生,因此,纷乱逃离家乡去寻找人间热土。于是他远离红尘,遁迹山林,下江淮,游五岳。三十岁那年来到佛国仙山,远离尘嚣战乱的天台山。“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在心头。”钟情天台山林的诗僧隐姓埋名,出没在寒岩明岩一带的野林山间,指山为姓氏,自称寒山子,与国清寺诗僧丰干、拾得交友。寒山子的影响主要在佛教文学领域,特别是在诗歌方面。他一生创作诗歌约六百首,流传下来的只有三百首。而这几首诗一直受到中国历代士大夫的格外偏爱。宋代大诗人黄庭坚就认为作诗“若寒山子者,虽屈宋再也莫能及”。甚至以为当年杜甫若看到了寒山子也会“结舌尔”。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