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及其基本教义
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到他死后一二百年佛教教团发生分裂,形成以大众部和上座部为代表的众多部派为止,在佛教史上称为原始佛教。根据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等,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圣谛和八正道、十二因缘、五蕴以及因果报应的理论。
(1)四谛、八正道
“四谛”的字面意思是四个真实不虚的道理,是原始佛教关于人生为何具有苦恼和如何摆脱苦恼的四大真理。
苦谛,是说人生是充满种种痛苦的,也可以说是个充满痛苦的过程。佛教把各种苦恼归纳为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与自己所怨恨的人不得已而相会或结合;不能脱离自己所憎恶的环境或遭遇)、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与自己相爱的人分离,离开自己爱好的环境或年华、际遇等)、五盛阴苦(五阴指色受想行识,概指一切身心之苦)。
集谛,揭示人生苦恼产生的根本原因。佛教认为人的贪求欲望或“爱”是带来一切苦痛的根本原因,有时把“贪、嗔、痴”看作是万恶之源。据称由于有贪爱的欲望,对人生道理无知(无明,或“痴”),便有追求金钱利益和名誉的思想和行动,达不到目的便产生嗔怒感情,发生争斗,从而烦恼丛生。有时为了强调无知是造成各种苦恼的原因,便把“无明”置于首位。
灭谛,是说灭除贪爱欲望,便断除了产生苦恼的原因,使自己永远不再轮回于生死苦海。这是原始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阿含经》上经常看到释迦牟尼所说自己达到的至高解脱境界是:“我生已尽,烦恼已灭,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就是“灭谛”的实现,也就是所谓涅檠。
道谛,讲达到灭除痛苦,进入涅檠境界的方法和途径。此即八正道: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正确的职业和生活)、正精进(正确的修行)、正念(对四谛之理的正确地忆念)、正定(正确地修行禅定)。其中最重要的是正见,相当于现在语言中的正确的立场和世界观,不过它特指以四谛之理为指导的佛教的立场和世界观。
(2)十二因缘,或十二缘生——以人生为对象的缘生说
何为因缘或缘生?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都有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便是因缘。因是内因,是根本原因;缘是外因,是辅助因素。有时因、缘通用,因为缘也是一种原因。由于具备一定因缘便有相关事物生起或消灭,此为缘起。佛经中常见的解释是:“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
十二因缘是讲造成人生苦恼的过程和原因,是按照佛教的理解把人生现象分成十二个连续的环节:无明一行一识一名色一六处一触一受一爱一取一有一生一老死。据认为,它们前后之间互成因果,互为生灭的条件,是用来说明四谛中的苦、集二谛的。
对此十二因缘分开加以解释,“无明”即“痴”,是对佛教的教义(四谛等)不了解,被认为是造成众生流转生死的根本原因。“行”是指由行为所造成的一种影响作用;形成力(业力)。“识”是指感觉和意识活动,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原始佛教有时把“识”看作是独立的精神实体,称之为“识神”,即灵魂。“名色”是指人的肉体和精神。“名”指受、想、行、识四蕴(也称四阴);“色”指五蕴中的“色”,相当于物质,由两者构成生命体的形神关系。“六处”是指人的感觉器官和意识机能,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触”是接触外界时产生的触觉和知觉。“受”指感觉。“爱”即贪爱,对物质的或精神的东西的追求、爱恋意向。“取”是执著地求取,占取各种东西及固执错误见解等。“有”指众生和生存的环境。“生”是生命出生。“老死”是生命的终结。
在原始佛教的后期,在讲十二因缘时已经把其中的“识”解释为“识神”,把“名色”解释为胎儿,从而把十二因缘解释为人生秉承前世业因投胎、出生和生长的过程。到了部派佛教时期,以“说一切有部”为代表的学僧对十二因缘作了“三世两重因果”的解释。
这样,十二因缘便被改造成由“无明”引起的生死轮回的过程了。
(3)五蕴论——原始佛教哲学理论的基础
“五蕴”也译作“五阴”,即色(地水火风四种原素及其所造的一切,相当于物质)、受、想、行(意志、意向)、识。佛教把它们看作是构成世界万物和众生的五种因素。认为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聚合,又在一定的条件下离散,因此众生的生(聚)灭(散)无常。既然众生和一切事物无非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那么,它们就没有常住不变的实体或规定性。生命体生灭无常,无常给人带来种种痛苦,因此就不应当贪恋人生,而应追求摆脱一切苦恼的涅檠境界。
五蕴论本来是佛教用来反对婆罗门教的梵天(婆罗门教所奉的创造之神)造物说的重要理论,是原始佛教的哲学基础。从它与人生的关系,可以证明苦、集、灭、道四谛。由五蕴的聚散离合,可以推论出佛教的“三法印”(三种基本标志):一是“诸行无常”,谓一切事物、现象生灭不定;二是“诸法无我”,指一切事物、现象没有主宰者和常住不变的本性、本质;三是“涅螌寂静”,谓永远超离生死苦恼的涅檗境界是清净永恒的。如果再加上“一切皆苦”则成“四法印”。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