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心力
谈 心 力
云 开
前言:
恩师驻世之时,在恩师的羽翼呵护之下,形同一个强大的保护伞,坦白说,当时我的修行是蛮轻松的。虽然想修行,也好像有在修行,其实并不太用功,生活当然是过得既通畅又愉快,以致有一次被一位安祥禅的师兄消遣我修的是「少爷禅」。他的说法一针见血,直接点到我的痛处,当时自己也深有同感,并不以为忤,反而在我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和警惕。
又有一次,我去拜见恩师,他看到我修行懒懒散散的样子,就对我开示:「你只要收获,却不努力耕耘;光要获得,却不肯努力付出。当然我讲的不只是你,其实我在牛的礼赞前面所说的那一段话,就是在阐述『成功须靠努力,收获必先耕耘』的道理。」
恩师圆寂的消息,对我来说,真是晴天霹雳,我知道自己从今以后再没有靠山了,就如同一个顿时失去父母依怙的孤儿一般,日后的生活全要靠自己打理了。以往 恩师驻世之时,修行可以懒懒散散,我们好比是受到父母百般呵护的天之骄子,纵使犯了一点小错,有时虽难免被父母稍稍责备一番,却还可以在他们面前撒撒娇,最后都可以得到原谅、疼爱、呵护和帮助。但是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却要马上面对外界冷冰冰的现实环境,谁还会给你呵护呢?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若是再出了差错,说不定别人不会原谅你,甚至还可能顺便踹你一脚。所以在得知 恩师圆寂的那一刻,我知道从此以后自己不能再依赖了,必须独立了,我非努力不可,因为以后再没有慈父可以依靠了,只能自立自强、自求多福了。
回想在 恩师入殓的那一天, 恩师还很慈爱地传给我们极为珍贵的心态,我深刻地体认──这是最后一次了,以后再也没有当面传心的机会了,因此我就收起玩心尽全力去保持,大约持续了近两个月之久。能有这么难得的机缘再获得 恩师当面传心,虽然还算幸运,但是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悔不当初,我的确是一个「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流泪」的人,既然早知道这一天一定会来,为什么当初不好好努力呢?以前 恩师驻世时,总觉得自己还算年轻,来日方长,不急嘛!慢慢来!现在可不一样了,自己若不早日提起心力努力修行,昔日是 恩师圆寂,来日却是自己要面对死亡,离开世间,到那时候才慌慌张张、手忙脚乱,可就来不及了!
坦白说, 恩师圆寂了以后,有问题不知问谁;心灵被污染了,只能自己洗心退藏,自己给自己的心灵洗澡;受了伤害,也只能自己疗伤止痛、休养生息;心力交瘁之时,仍得咬紧牙根,勉强硬撑。为什么?因为我怕,怕不知道回家(心灵的故乡)的路;我更不甘心,不甘心从此沦落生死苦海。因为这样的理念,更让我体会到心力的重要性。为了警惕自己不要忘记回家的心愿,我就顺便写下了这篇心得。
一、什么是心力
所谓心力,就是心灵的力量。以世俗谛而言,就是决心和意志力;若以佛法来讲,就是生命的影响力或传心的力量。换一个角度来说,心力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生命力,也是一种生命的能量。
谈起心力,对现代人可说是非常的陌生,不只是一般的世人,恐怕连修行人知道的也不多。即使听过这个名词,但实际上体会到心力、真正明白其含义的,可谓少之又少。我今天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心力,因为它跟修行有着莫大的关系,它是修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谈到了禅,绝对离不开力量;离开了力量,就没有禅。无论是生命的同化力(传心)、亲和力,或是生命的抗压力、反弹力、消化力或抗氧化性……等,在在都离不开力量。
二、心力的重要性
人一生的活动与生命力(生命的能量)息息相关,生命力(生命能量)不足的人,生活的品质就会大大的降低,人生不但不会幸福,而且是一种煎熬、折磨与惩罚。生命力太差的人,身体一定是不健康,容易生病。这种为疾病缠身的人,就会活在病痛的煎熬当中,可说是渡日如年,生不如死。其次,生命力稍差的人,平常工作和生活,若不是无精打采,就是很容易疲累,人生了无趣味可言,是很难得到幸福的,因为他从生命的本源所获得的生命能量,只能够勉勉强强地支撑生活的所需而已;像这种人若是生活安适,还可藉一些消遣打发日子,勉勉强强地过一生,当然要他们肩负起更大更重的责任,更是力不从心;若勉强去担当重责大任,也会因生命力一时之间耗损得太过严重,入不敷出,造成健康的伤害,提早结束生命。唯有生命力旺盛的人,才能够让身体健康,人生活得既通畅又幸福,安享既美好又如意的人生。因此生命力的高低,确实攸关一个人的一生。
再者,人的身心都有惯性,在身体上有机械惯性,在心灵上亦有心灵惯性。而且身与心的惯性彼此之间还有交互影响的作用,有时互相强化,有时互相抵消。因为人类的生命现象是展现在身、心的活动与表现,所以身与心的惯性统称为生命的惯性。
惯性是物理学的名词,它的含义是「一种力量的持续与趋向」,佛法谓之「业力」。如上所言,我们每个人都有生命的惯性,这种生命惯性的趋向与力量,就决定一个人(众生)生命的走向与遭遇,这就是一般人通称的命运了。
人若不透过真实的修行(修正想念行为)来改变生命的惯性,就只能依循自己一贯的生命趋向及力量来走;换句话说,他生命的走向与遭遇是丝毫不会改变的,只能任由命运摆布了。因此,人若想改变命运,只有从修行(修正想念行为)下手了,也就是说只有从惯性(业力)下手,惯性(业力)改变了,命运就改变了。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由此可见,生命惯性的力量极为强大,想要改变它,并非轻而易举;若没有强大的力量,是很难挡住它的趋向或改变它的方向,所以生命的惯性是很难扭转的。因为生命惯性的力量很强,所以一个人若没有强大的心力,是很难真实地修正自己的想念行为,扭转或改变自己的偏去个性。因为改变自己太难了,难怪 恩师生前常常感叹很多弟子修行了很多年,还是「依然故我」,因为没有下定决心且用力修行,所以心力不够,战斗力不强,无法抵挡或扭转自己生命的惯性,只有屈服于惯性的摆布,任由业力(命运)左右了。
大致上来说,人成长的过程,就是生命堕落的过程,从小到大沾染了很多的执著和惯性。成年之后,个性逐渐抬头而埋没本心。如果有生之年不做修正或拔除,那么临终之时必将被业力(生命的惯性)所推动,随个人的业力及生命的光明度,沉沦于六道轮回之中,几乎没有一个是例外。六祖坛经:「烦恼是鱼鳖,毒害是龙蛇」,据说,当一个人生命的品味(灵性)一直降低,堕落到偏重于「食、色」的惯性,那么这个人死后,就会在这种生命惯性的推动下,直趋畜生界。这个说法表面上看来好像很玄,难以理解,也难以查证,但是生命的活动就是能量的现象,若以物理学上的能量惯性定律来解释,却是极为合理和可信的,这是个极为残酷、可怕和无情的事实,所以古德都劝人「修行趁早」。因此我们若想扭转生命的惯性,唯有依靠强大的心力,否则没有办法扭转。当然,一个人如果平日不修行,临终之时才要「临时抱佛脚」,效果恐怕都不大。为什么?因为人的生命一旦摆脱了肉体,心灵的惯性就会较生前强上千百倍,岂能轻易地就煞车或被阻挡呢?
修行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所以修行的过程就是自我战斗的过程。既然修行是一种自我的战斗,那么我们要投入这一场自我的战争中,就必须要有心力。若无心力,就没有战斗力;既然没有战斗力,战争的结果必然是一场溃败。因此一个人想要修行,就必须拥有心力,才具备修行的战斗力;也就是说具备了心力,才能开始踏上「真实修行」、「可以自我修行」的道路。
试想一想,我们一天的妄想有多少,黑暗想念有多少,不好的情绪波动又有多少,我们只要一反观自心就知道,这些都是家贼。如果我们没有心力(战斗力),哪有能力来围剿它们,一举将它们歼灭呢?到最后一定被习气、惯性所打败,心灵上若不是呈现出人天交战的煎熬,就是出现明知故犯的因循□且,以致良心不安,因此在修行上就会陷入「无法上路」或「进进退退」的窘境,所以心力的多寡是修行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我们若不重视心力,就很容易落入「假修行」,因为没有真正地扭转自己的偏去个性。这样的修行,只会蹉跎青春、浪费生命,最后只是一场凑热闹而已,永远都是禅的门外汉。
修行人有了心力以后,才能自我主宰(当家做主),要做到 恩师开示的「守身如玉、护心如城」,就比较有把握了,否则还是要非常小心。当然有了心力以后,才是开始要实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佛法,也开始要踏上「秒秒安祥」的进阶。
现今的社会,生活的脚步较为紧凑,人与人的接触愈来愈频繁,工作的压力及绩效、经济的压力、家庭的关系、孩子的成绩、前途……等等的压力,应付起来都是极为耗费精神、体力和心力的。坦白说,在此非常忙碌的生活中,心灵已经没有太多的空间和心思来修行了,这是时代的趋势使然。人很容易在忙碌的生活当中迷失,空过了一生,心灵没有得到过片刻的安息,所以没能剩下多少心力来修行。为了不使这一生空过,现代的修行人需要比古人具备更强的心力,才能克服现今这么艰难的修行环境,而能「心有余力」来修行。
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要忘记常常把心力提起,这样不管对观心自觉、反省忏悔和参禅都可以得到莫大的法益。如果不是如此,那么我们这一生铁定是很难获得安祥禅的大法益。
有过「安祥」体验的朋友,都知道「安祥」的宝贵和殊胜,没有一个人不想长久拥有它,进而时时与它同在,享受至真、至善、至美的生命。然而,真正能保持住那美好心态的禅友却屈指可数,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当然很多,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缺乏「心力」。
「明道易,修道难」、「悟心容易,息心难」,修行人悟道了以后,更须用力,才不会自己辜负自己,否则难免「悟了形同未悟」、「转眼又迷失」、「当面又错过」。为什么?因为一个人悟道了,只是相应了真实的佛法或看到前面应该走的路而已,并非已经到家,这就是经典上所说的「理虽顿悟,事须渐除」。在悟道以后的修行途中,若不用力压制心灵的惯性,秒秒盯牢邪思妄想,勉力「克念作圣」,如何「降伏其心」?稍一放纵或放逸,潜伏的习性和惯性必然趁机而起,也就是说自家的盗贼会趁着自己防备松弛之际起来作乱,当发现之时,已是家庭破败,如此周而复始,何日能了。
三、人为什么会丧失心力
伟大的慈父 耕云导师开示:「众生业障深重、烦恼重重,所以欲振乏力」,这也就是 恩师在观潮随笔中所说的「天夺其魄」。因为众生缺乏心力,所以无法自作主宰,生命就只有随波逐流了,不能够挺起脊梁逆流而上。
人为什么会丧失心力?就是因为人容易迷失在幻相当中,容易受到偏去个性的驱使,产生情绪的波动,更由于贪着外相而瞒心昧己、玩物丧志……等等,也就是说贪恋尘境,心往外驰,患得患失,以致烦恼重重,失去内心的平静、安宁,因此才丧失了心力。总之,心乱的人最容易丧失心力。
此外,有很多人不知道「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佛法的可贵在于实践,也就是「解行相应」,而不在于知道得很多。知道得很多而不去做,就是「解行相背」或「瞒心昧己」,这样的行为与态度只会让自己的生命堕落,是不会提升的。
古圣先贤曾开示过这样的语句:「即心即佛」、「心即理」、「法即是心,心即是法,本心即本法,本法即本心」,由这些开示中,我们不难理解,修行的对象和重点只是这颗「心」,应该是往内心去求、返观自心,往内心去下功夫。但是我们平时的心念习惯于往外跑,容易被外在的缤纷万象所吸引,不知「反观自心」,不知「直观现前的一念」,就这样迷失了自己,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外道」,所谓的「一念外驰,允名外道」。也有些人学佛法就是想要吸收、了解道理,评断道理的好坏、深浅、是非……等,从不知往自己的心内去求,这也是外道,也无法让心力生起。
四、如何培养心力
为了扭转我们修行的不力,我觉得应该从提振我们的心力着手,没有心力,今生想保有安祥,简直不可能。
(一)热爱安祥
安祥禅友在亲近 恩师讲词之后获得安祥,这种安祥心态对我们人生是一项崭新的体验,前所未有,乃至是我们百千万劫都难以遭遇的美好心态,是一种稀有、难得、宝贵的发现,所以这是一种极为珍贵的「知」(真理)。
恩师曾开示:「诚的内涵就是知、情、意的融合与发挥」,安祥禅友想要获得心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情感(唯一的兴趣)投入知 (知道安祥心态--真理智)之中,也就是热爱安祥。热爱安祥就是热爱真理,也是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爱智」(Philosophy),也就是我佛法所说的「悲智双运」,这样就会产生心力。因为正面的情感就是一种动力和能源,也就是说将保任安祥当作唯一的兴趣,我们自然就会产生坚决的意志力。
(二)唯求心安
如何产生心力、培养心力?就是 恩师开示的「唯求心安」。我佛法中有「中道」的教诲,孟子也有「集义」之说,「义」就是「宜」,作任何事都恰到好处,很适宜,光明正大,就会产生心力,也就是培养出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
(三)杜漏
达摩祖师有「息业养神」之说,也可以作为培养心力的座右铭。以我个人修行的体验来说,就是要杜漏,杜绝能量流失的漏洞,除非是责任和义务,否则不要无谓地浪费精神、力量。唯有杜漏,才能蓄集生命力(生命的能量),由生命力的蓄集,到达生命力的聚集,再将生命力凝聚在一个焦点上,然后才能迸发(爆发)出心灵的威力,最后达到无坚不摧的境地。有了这股心灵的力量,才能制服业力(惯性和习气),跳脱业障,进而摆脱身体的机械惯性,也就是做到 恩师所说的「当家做主」、「自作主宰」,这也就是王阳明先生所说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
(四)制心一处
释迦牟尼佛曾经开示:「制心一处,事无不办。」想要制心一处,显然必须用力,否则那能制心呢?修行人在修行的过程中,要常常集中精神,一心一意,进而拉抬心力,然后大力地「提」,不能独处时只能「半提」,在独处时就须「全提」。如果觉得这样做很累的话,那么就很难克服自己的业障。若是自己修行不用功,不得要领,到头来反而说佛法不灵验,这是极为愚昧的事。
再来,平常要多做「制心一处」的工夫,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无论在自己的心念上或觉性上都很好,也就是凝聚自己的心念,不胡思乱想,不随着妄想云游四海、不让它牵着鼻子走。这就是五祖弘忍大师所说的「凝然守心,妄想不生,涅槃法自然现前」,也就是 恩师所开示的「统一心念」。
(五)修正偏去个性及惯性
如何培养心力呢?首先应该从改正自己的偏去个性开始。很多人都知道要反省,也知道自己的毛病和错误,但却改不过来,知而不能行,打成两段。其实只要能够改正一个错误,心灵上就增加一分力量。
再来要练习截断的工夫。人的想念有其强烈的惯性,比身体的惯性还强。纵使反省过了,黑暗想念依旧会来骚扰,所以此时要多用截断的工夫,一次、二次,甚至多次以后,惯性才会慢慢地降低,以至于无。若不如此,想摆脱想念的惯性,恐怕不是那么容易。
(六)诚敬信
恩师在许多讲词中都强调过「诚、敬、信、行」的重要,因为只有先奠立这几个向上的基础,「安祥」才能在我们的生命中发酵,才可能变化气质,达成佛法人格化的目标。
中庸上说「不诚无物」,「诚」是什么? 恩师在迈向生命的圆满这篇讲词中阐述得非常明白。 恩师说:「诚就是当你的真理智,到达止于至善的境界时,同时也把你整个生命的真情感,投入这真理智之中,而反映为死守善道的坚决意志,成为纯一不杂的诚。唯有诚才不致有知、情、意分离的偏颇,能诚就能择善固执,能诚就能用真理智抉择真理,以到达不疑之地,到达不疑之地才能断惑,断惑才能证得宇宙的真实。」也就是说,具备了「诚」才可以集中「心力」,以无我之热忱,集全生命之情感、智慧和意志,义无反顾地投向所追寻的理想目标,完成人生的神圣使命。简单的说,对于修行愈真「诚」,愈能产生「心力」;愈有「心力」,愈能真诚修行。具备了足够的「心力」才能自万丈红尘中脱颖而出,完成「火中生莲」的伟业。
(七)静
「静」是生命力的涵养、蓄集和凝聚;「动」是生命力的伸张和扩散。如果想要培养心力,就应该从心灵的平静和统一着手。
(八)空
恩师开示:「空是一切创造的势能」,因此,「空」就是我们生命力的源头。修行人想要补充旺盛的生命力和心力,就要扫除邪思妄想,除了自己的生命存在之外,再没有其他的了,让心灵常常保持在空空朗朗的状态。一个修行人透过了反省忏悔的修行过程,日渐消除了偏去个性,降低了我执,然后开始展现了「空灵」的心态,此时一己之「空」就会与宇宙之「空」瑜伽(联合),而产生了心力。当然这个前提就是自己必须下决心,由勉强到自然,拥有心力,才有办法修正自己的想念行为,才能展现生命之「空」,才能因瑜伽(联合)而产生更强大的心力,这是互为因果,也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事。当然修行人踏上了禅定之后,心力就会更强,而这种事的确非常不易。
(九)吸收佛法的营养
培养心力的另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不断地吸收佛法的营养,让自己的法身不断地成长茁壮。什么是佛法的营养?就是佛法的光和热,也就是生命的光和热,时常吸收生命的光和热,就会让身心起变化,变化气质,转凡成圣。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时常看、听、抄 恩师的法音,吟唱安祥禅曲,这些安祥禅的法宝处处都充满佛法的营养(生命的光和热),而且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五、和心力有关的开示
有一次我咳嗽了一个多月,看遍了中、西医都医不好,后来我去拜见 恩师,向他禀告这件事,并且请问 他这是什么原因?蒙 恩师开示:「你的心态被污染了,以后要慎交游。我现在帮你拿掉了,回去以后咳嗽就好了。」果然应验,回家后的第二天咳嗽完全痊愈了。由此可以窥见 恩师心力之强大,一下子就拿掉我心中沉积已久的阴霾。
记得数年前我去拜谒 恩师, 他说:「虽然我病得很严重,但心力依然很强,传心的力量依然很大。」试想,如果换作一般人,当他病得很严重的时候,不要说起床坐着,恐怕都要长卧床上,需要人侍候了。由此可见「心力」与修行程度的高低、传心力量的大小有着莫大的关连。
古德参话头,参得天昏地暗,「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需要很强的「心力」的,否则焉能如此! 恩师也曾开示:「参话头需要很强的心力,否则参不来。」根据我个人的体验,除非修行已到了「生处转熟、熟处转生」、「得力处即是省力处」之境地,否则,如果没有用很强的心力去做自觉,难免被业力所牵引,效果也非常有限,不信,可试试看便知。
释迦牟尼佛的宝殿谓之「大雄宝殿」,所谓的「大雄」,就是雄心万丈,简要的说就是心力很强。
古德说:「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古德又说:「意之所着,谓之物」,也就是说意识的执著就是「物」。试想,如果没有心力,如何转物呢?不要说产生亲和力与同化力,就连支撑日常生活所需的精神力都有问题。日常生活都力不从心了,那有多余的心力来修行或弘法呢?有了心力,才能转变自己偏去的个性和习性,否则就会被惯性带走了,怎么转得来呢?
恩师也曾开示「截断两头」的修行法门,试问,若没有心力、若不用力,如何截得断呢?有了心力,才能「截断两头」,否则不要说截断,我看一定被它牵着鼻子走,成为邪思妄想的俘虏。既然成为俘虏,一定没有自由,生杀大权完全掌握在别人手里,当然命运只能用「悲惨」两个字来形容。人的心灵就是如此,往往都是身体的奴隶,以致「心为形役」,心灵只有沉沦堕落一途,何不发挥心力来主宰心国呢?何不让自己走出阴霾、走出冰冷、走出心乱如麻的纠葛呢?
圜悟禅师心要常常出现「力量」这个词语,有意习禅的朋友不妨好好玩味一番。至尊 恩师亦在观潮随笔中开示:「力未充,果未圆,才一涉动静,便成颓山势。」力未充就是力量不充足。所以我们修行不可以只满足于浅浅的安祥,仅止于「安」的觉受,享受这种美好的觉受而不知上进。应该再向前跨进一步,到达「定」(禅定)的觉受,否则难保不退转。当然没有「安定」的觉受,连自救都成问题,遑论要利益众生、救度众生了,因为还没有传心的力量,也就是说不具备救生员的资格。
至尊 恩师开示:「心力还没有生起,想要追求宇宙的真理,那是不可能的。」当然没有心力,修行很容易进进退退,很难登堂、入室而后深入阃奥。
圜悟禅师心要:「盖此段并非他物,亦非他人能着力令自己省发,如人负千斤担子,当由己有如许力量,方能堪可;若气力小弱,则被压倒去也。」由这段开示,说明了心力的重要性,与修行有绝对的关连。
黄檗禅师说:「你如今一切时中但学无心,久久须实得。为你力量小,不能顿超。但得三年五载或十年,须得个入头处,自然会去。」
由黄檗禅师的开示可以得知,若要到达无心,就必须具有心力;没有心力,是到达不了「无心」的。有些人误会了「无心」,以为一切顺其自然,不必刻意去努力,不求上进,认为「凡有所为,皆是造作」,生命就这样逐渐地腐蚀了,甚至走向了颓废主义;或是误以为「无心」就是槁木死灰、心灰意冷,这更是大大地误解。所谓的「无心」,就是没有任何执著之心。若还有执著,则必须用力去拔除。若没有强大的心力,就无法摆脱人世间一切的污染、干扰、吸引力、拉力……等等,让心保持在清净的「无心」中。而且这种强大的心力必须培养到很自然的状况,熟之又熟,感觉不到自己在用力,而实质上他是拥有很强的心力,此时他方能「无住生心」,而日渐契入于「无心」的心,这就是 恩师开示的:「要执著一个不执著的(安祥)」的道理。因此我们的修行必须脚踏实地,不可以才刚读小学,就妄想一步登天,直接跳级去学习研究所的课程,这是很不切实际的。
六、一般人的通病和误解
安祥禅友都知道,得到 恩师的传心,体现安祥的美好,既舒服又享受,但是毕竟不是自己的修行所得,所以不能保持长久。当我们享受安祥的同时,我们可曾想过:虽然它是那么的短暂(因为自己不知珍惜或惯性难改,而很快漏失),但是它却花费 恩师多少的心力和修行的功德? 恩师又承受了多少负荷?帮我们背了多少的业障?由于我们不知珍惜,在缺乏「诚、敬、信」的状况下浪费掉了,难怪「甘露倒于尿器」,简直太浪费了。而且人既然带上了这个肉体,心力也不是无穷无尽的,总是需要休息的,总有他的极限,毕竟肉体也是地球上的东西。难怪 恩师要说:「心力交瘁」、「心光耗尽,犹被怀疑」。以前我看不懂这些话,现在我终于懂了,才知道 恩师今生何等劳苦、何等委屈啊!若不身历其境,实在很难体会个中的滋味。因此我也明白──为何古德传法要那么慎重,宁可无人承当,也不轻易传法,原因就在此。古德常说:「以后不得辜负吾」,即便是修行多年,也不轻易印可,也不轻易传心,就是因为根器难求。可是 恩师非常慈悲,广开方便法门,但承当者却很少;更甚者,虽然知者很多,但是疑者也不少。试想一想,二祖慧可大师立雪及腰,最后断臂表示诚心,才得到初祖的传法,可见此事大不容易。
安祥禅友得到了安祥,不管是浅浅的安祥或是较深的安祥,如果只是陶醉在短暂的美好觉受中,不知进一步努力耕耘,不知去拉抬心力,不知作强力自觉,不知去调心相应,不知自我主宰,那么些许的安祥必定在滚滚的红尘中埋没了,被众生的烦恼念波所吞噬,被周遭的晦(秽)气所同化。为什么?因为入不敷出,不知开源节流,再多的财富总有花完的一天。因此修行一、二十年进两步退三步、进三步退两步的人,已是难能可贵了,更何况本心始终被埋没的,大有人在。 恩师开示:「要收获必先耕耘。」俗话也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所以修行必须真修、实修、努力修,否则安祥绝对没有我们的份。
很多人也都知道要观心自觉,但一般人仅止于粗糙地知道自己想念的起伏,也就是只知道想念中的大波浪,却不知想念中的小波浪,甚至不能察觉到细微的波动。如果不是很专心,其实要做到念念自知,非常困难。有人以为观心时,只是轻轻地看、轻松地看,殊不知若非功力深厚的修行人,想念有时还会在你的面前偷跑,或是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偷跑,逃出你的掌握,让你疏于防范。古德所谓的「家贼难防」,指的就是自己的邪思妄想。所以依我个人修行的体验,主张人要做强力的自觉,自觉的功效才会彰显。等到风平浪静时,才可不劳心力,轻轻地看、轻松地看,否则仍有必要做强力的自觉,奋志勇猛,提起全部心力自觉,否则修行的列车很难启动。就如同火车刚刚开动之时,摩擦力特别大,若不费点劲,克服初期的摩擦力,怎么会有后面等速度地向前奔跑呢?修行人不可眼高手低,还不到那个程度和火候,硬说要做个「绝学无为闲道人」,其实那是我们远程的目标。前面的功夫如果不肯脚踏实地去做,打下坚实的基础,就会虚掷光阴,误了生死大事,到时候你就会后悔,修行的结果也是一场空,白白浪费一生的青春而已。
修行人必须先降伏其心,方可体会到「得力处即是省力处,省力处即是得力处」,方可契入无为法,才可以说「自觉是一种本能」。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眼高手低,光说不练,修行到头来只是一场空。
有人说:「禅是无为法」,你说的是有为法,显然你的方法很笨拙,恐怕你的修行还没入门吧!也有人得了浅浅的安祥,就想直接进入「毋忘毋助」的功夫,或想直接进入「无为」,以为这样就可以省心省力,可以「一超直入如来地」。殊不知自己的力量还很薄弱,遇到障碍或较深厚的执著时,是很容易跌倒或摧折的。
又听 恩师说过:「要自觉就自觉,自觉那需要用力」的开示,因此就错认了,也因此不肯多下工夫去强力自觉。哪里知道自觉有深浅度,何况那是 恩师提倡最上乘之自觉的「夫子自道」。其实修行必须到了极为稳固而且具备传心之力,才可以化掉所有的污染和一切的干扰,进入无为,才可以使用「毋忘毋助」的功夫,此时自觉方可不费力。
七、心力丧失的现象
在佛法上有「贡高我慢」这个名词,其中这个「慢」字,就是怠慢、轻慢。对人或对事的怠慢,有些是故意的,有些则是无意(无心)的。故意的怠慢有时牵涉到「贡高」、「傲」的偏去个性或两者之间的恩怨情仇,非本文主题,先撇开不谈,来谈谈无意的怠慢。
人为什么会有无意的怠慢,就是生命力已经降低了,缺少心力所致。例如接到朋友的来信,却拖了很久还没提笔回信,这就是「慢」。为什么会如此?就是因为缺乏心力,生命力降低了,以致生活懒散,提不起劲来做人做事,对待别人当然也就缺少热忱了。虽然这是无心之过,情有可原,但却是修行人之病。 恩师曾开示:「诚敬信」,其中的「敬」就与「慢」是相对而又不并存的,有了「慢」,就不会有「敬」;有了「敬」,就不会有「慢」,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心力之有无。当然没有心力,修行是不可能修好的,这就是为什么 恩师要强调「诚敬信」的缘故了。
八、心力生起的现象
保任安祥到了一定的深度之时,心窝就会开始发热,这表示心灯已经点燃,光明绽放,此时内心既温暖又喜悦。安祥若再继续加深,脸庞也发热,再到全身也发热,乃至体会到「生命原是一团火焰」。此时内心就展现出强大的心力,活在如梦如幻的觉受中,并产生强大的光幅射,在短暂的时间内就可改变周遭的气氛,穿透别人污秽的心灵,化掉他们心头的窒碍和阴霾,同时心中无限地肯定:「安祥禅乃无上大法」、「我是法王子,于法自在」、「我是一头猛狮,力壮无比,可以吞掉、化掉黑暗与阴霾。」当然这时候的心力和决心,宛如捏石欲碎般的强大。
修行人自得祖师传心或参学安祥禅相应了以后,内心就会生起正确的觉受──安祥。有了安祥的觉受,就表示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已经种下了「菩提种子」,「法的生命」就诞生了,从此迈向解脱的菩提大道,这就是「生命的创造」,也谓之「修行上路」。
「法的生命」诞生了以后,从此就必须发愿努力保任,这样安祥就会逐日成长,心力开始生起,与日俱增,日益壮大,这就是完成「生命的扩张」,在生命扩张的过程中,伴随的就是「传心之力」的日益增强。换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靠着心力的坚持,才能完成生命的创造的扩张,扩张生命的磁场、光的范围及影响力。两者是互相牵动的,也是相辅相成的。
在「法的生命」成长与扩张的过程,就必须舍掉自我、小我的执著,乃至舍掉一切的执著,最后深刻地体悟到所有的生命原本都是空无自性的,原本是无我的,进而以众生为自我,然后进一步完成自我、小我与大我的融合,契入不二法门。这就是佛陀的一法印,也是 恩师开示的「我无我,心无心」。以理性的角度来看,这些话说来很轻松,其实做起来是极为费力的,也非短时间可成,绝不是二、三十年的功夫,也非一生一世,必须多生多世辛勤修行才可。因此 恩师开示:「修行决不是马拉松的比赛,而是接力赛的结果」,就是这个道理。
九、我对心力的体验
我原本是一个没有心力人,所以在廿几年的修行生涯中,大半的时间都在浑浑噩噩中过去了,修行进进退退,浪费了宝贵的光阴。直到数年前,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明显地体会到「心力」的存在,经过验证,证明「心力」对修行的重要性,应该可以说是修行成功的关键。可是现代人因为物质的丰盛,很少经历贫穷、饥饿乃至痛苦的锤练,生活环境太优渥了,自然而然养成一种养尊处优的习性,很难具备刻苦耐劳的人格,所以心灵大都缺乏力量。当然用这种缺乏心力的习性来学习安祥禅,学不好实在也是理所当然。因为我是属于二次大战以后才出生的一群,深知大家都有这样的倾向,所以特别提供我个人的心得给大家参考,期使大家早日进入安祥禅,早日完成安祥人格化的目标。
有一阵子我修行很精进,心态大好,因此蒙 恩师应允单独拜见。前往拜见 恩师的途中,在临近 恩师住家大约一公里处,心中突然展现出非常强大的力量,这种体验太超乎我的想像了,也是我这一生前所未有的体验,极为殊胜难得。顶礼过 恩师以后, 恩师马上对我开示:「你修行若能再上上增进,日后的心力将会愈来愈强,有朝一日就能常常体现这样的心力。」
每当我发现自己一个错误或改掉一个偏去个性(执著)时,我的心态就会自然而然地往前跨进一步,心力就会再增强一分。如果在某一段期间内都不曾发现自己的错误或改掉偏去个性(执著),我的心态就会一直停留在那个阶段,不再进步了,简直是乏善可陈。由此可知心力的多寡与自己的错误、偏去个性(执著),有着莫大的关连。
十、心力与不退转
「安祥」是禅的试金石,「心力」的生起是安祥展现的佐证。如果缺少安祥或心力,或安祥不深或心力不强,当奋力冲刺,才不会辜负青春。
修行只有脚踏实地,才不会有浮光掠影(昙花一现)之弊,否则虽经过祖师印证,也难保不退转。另外,在 恩师大力加持、护念护持下,即使一时心态大好,自己若未经过真修、苦修的巩固功夫,仍然经不起风吹雨打的考验,美好的心态仍然很容易漏失掉。
凡曾得 恩师传心之弟子,若心力没有生起,严格来说,尚未得法。若已得 恩师印可之法子,心力一旦消失,安祥亦将随同退失,当然传心之力也就当下消失。而且心态一旦被污染,精神的消化能力也会减弱,甚至消失殆尽。
我们中国有个很重要的哲学思想--「开、化」,如果运用在修行上,就是说一个修行人经由祖师的传心「开」启心扉,尔后努力地修行和保任,让心力(修行的功德力)不断地加强,以达到「化」的能力,这样才能慢慢地达到百邪不侵的境地。唯有强大的心力,才能「化」掉一切外来的污染。若无心力,是无法消「化」的,当然要过化存神,就不太可能。修行人修行之初,虽经祖师「开」启心扉,但心力尚未生起,是见不得人的,一接触到万丈红尘的污染,必然是「化」不掉的,真可说是「滴水也难消」,因为「力未充,果未圆,才一涉动静,便成颓山势。」这个时候当然是不能出而为人(救人),如果勉强去救人,安祥退失的可能性就很大。此时应当洗心退藏、养精蓄锐,加深安祥,培养心力。所谓没有见不得人的佛菩萨,它的前提就是要拥有强大的心力。
修行人纵使「理」与「事」都已经看得很清楚了,若无心力扭转习性,还是没办法到达究竟处,到头来,只是虚掷青春而已,悟了形同未悟,知了形同不知。
心力没有展现之前,保任安祥可说是非常困难,因为我们置身在万丈红尘当中,很难不被污染。修行人一旦被滚滚的万丈红尘所污染,只能沿门托钵,向他人乞食,不能像马祖「自从胡乱后,二十年从不缺少盐酱」,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只能依赖,无法独立。是故古德得道之后,仍不敢大意,大都息心归依祖师门下薰习甚久,若因缘稍稍不济者,就到水边林下长养圣胎,让安祥成熟(牧牛工夫成熟),使心灵转有力量。若心灵尚无力量,是很难做到「道不须修,但莫污染」,要想契入无为法,尚有一段距离,当然亦无法做到「毋忘毋助」的功夫,要做到无相、无念、无住,难度更高。
心力没有生起,是不可能进入真实的无为法,为什么?因为没有心力,就不可能有「化」的能力,也不可能具有生命的反弹性、抗氧化性、抗压性。既是如此,才一松手,马上被滚滚的万丈红尘所污染,转而迷失。修行人必须到达了生命的反弹性、抗氧化性、抗压性时,才会臻于不退转,否则自己虽不污染自己,也会因为万丈红尘的污染而退转。
恩师开示:「什么叫学好安祥?就是要有传心之力。」每个修行人都希望自己的修行有了成果,不但有成果,而且还要让这种成果永远保有不失,这就是 恩师开示的「成熟」;也就是说只要我的生命存在,安祥就在,安祥就是我,我就是安祥;这也是经典所说的「不退转」,到这个时候,才可以说「没有见不得人的佛菩萨」,才具备救生员的资格,这时方可不惜眉毛入此三界火宅、万丈红尘中救渡众生。如果没有的话,应当保守与自修,韬光养诲,洗心退藏,全力保任,让安祥成熟。
结语:
总之:
心力没有生起,要摆脱机械惯性、修正偏去个性是很困难的。
心力没有生起,是无法抗拒诱惑的,乃至无法破除我执,所以也就无法改变生命。
心力没有生起,是没有「化」的力量的。
心力没有生起,是很难做到「行、住、坐、卧皆禅定」。
心力没有生起,对于「法」,只能浅尝而已,是无法深入阃奥的。
心力没有生起,是不能面对人,乃至面对群众,因为它还是不堪一击,是不能渡人救人的。
心力没有生起,是不可能让安祥之光放射出去。
心力没有生起,是不可能有传心的力量的。
心力没有生起,是不可能继祖传灯的。
心力没有生起,是不可能进入真实的无为法。
心力没有生起,顶多只能体会浅浅的安祥而已,很难进入甚深安祥。
心力没有生起,想要参究宇宙的真理是不可能的。
唯有心力的生起,才是修行不退转的保证。
唯有心力的生起,才能完成生命的扩张,以达到佛陀的一法印。
心力一增强,安祥即加深;安祥一淡化,心力即淡化;这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它们原本是一体的。
整理这篇心得,重点在于汇集笔者昔日得自恩师的开示及个人修行之体会,当作备忘录,用以策勉将来,并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免得今生堕落。当然以上所讲的这些,都是我修行路上的指引,所以千万不要误会,以为我都做到了。其实不然,我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风尘仆仆的俗汉而已,还在半途中勉力又艰难地走向回家的道路而已。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