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三论宗>>正文内容

唯识与中观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唯识与中观
  唯识学派与中观学派构成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思潮,前者称为有宗,后者称为空宗。
  部派佛教的阿毗达磨论师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存”,认为一切存在的基本要素地、水、火、风等四大种及极微元素都是实有(梵dravyasad)的。大乘初期,般若经系的思想为对治小乘佛教厌生死、欣涅槃的“法有”思想,澈底否定一切事物、现象的实有性,而努力阐扬“诸法毕竟空(梵sunya)、无自性(梵nihsvabhava)”的思想。认为事物的存在,只是藉由世间的名言概念而被安立出来的,最高的真实不在知识范围内,凡为我们所思想的,其存在都是空,最究竟的真理必须经过否定才能显现。
  中观学派(Madhyamika)也为反对部派的实在说,倡导诸法无自性,将空思想的理论予以组织,提出“一切诸法因缘生,因缘生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的理则,认为一切法自身并非自身存在的依据。
  “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世界上一切的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包括感觉、概念、意识和地、水、火、风等元素的存在,都是相对、依存的关系,是假藉的概念(假名),本身并没有独立的实体性(自性)。
  西元六世纪,中观与唯识两大思想展开“空有之诤”后,大乘佛教才开始分出中观学派和唯识学派。唯识学派继承般若中观的空思想,但在解释现象存在时,对空思想不易被正确了解的虚无层面提出改进,在某种程度上承认“识的存在”,以避免堕入恶取空。唯识学派区分“主动的识”,及“所认识的对象”然后由否定认识对象的存在,进而否定以言词将认识对象概念化、外化的“遍计所执性”的存在,最后才主张“法无我”。也就是在世俗谛上设定“识有”,即根本识--阿赖耶识的存在;然后在胜义谛(即第一义谛、真谛)上,否定识的存在。
  相较于中观学派荡相遣执、只破不立的立场,唯识学派积极地想解释现象界一切法的成立,乃至试图要说明由染到净的转换过程。唯识学派并不反对“空”,只是以“有”说“空”,使中观所说的“空”成为可知、可实现的境界。
  唯识思想兴起后,佛教并未发展出更高的思想。之后,密教盛行于印度,并与民间的土著信仰结合,佛教在印度渐趋没落。直到西元十三世纪,回教迫害加剧,佛教在印度逐渐消失。
  于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jenjin/30comment/ch1_4_2yoga-madh.htm节录转载
  唯识思想的发展,在佛教教理史上是一大迈进,从阿含、般若、中观乃至瑜伽,逐渐开展,这是印度佛教思想愈趋缜密、圆融的过程。在西元四、五世纪,无著的《摄大乘论》和世亲的《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为唯识思想的代表著作。主要说明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意识,并非实存的“境识俱空”,又称为“真实唯识说”,由真谛三藏传到中国,形成摄论宗。另外,主张“境空识有”的“方便唯识说”由陈那、无性、护法等唯识论师的传承,经由玄奘大师传到中国、日本,才有现今的法相宗。
  西元七世纪间,我国玄奘大师西行求法,曾在那烂陀寺从瑜伽论师戒贤受学五年,传承《瑜伽师地论》及十支论的奥义,开创了中国的法相唯识宗。玄奘大师归国后,住持长安大慈恩寺,在弟子窥基的协助下,以护法的注释为主,融合印度十大论师之说,综合而成《成唯识论》,此论为唯识宗的百科辞典,加上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是研究法相宗不可缺少的重要典籍。窥基大弘法相唯识学于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故本宗又名“慈恩宗”。
  窥基慈恩宗一系由慧沼继承法脉,续传智周。智周传如理,其后中国唯识宗逐渐衰微,传承不明。直至清末民初,有太虚大师及欧阳竟无、王恩洋、梅光羲、韩清净、朱芾煌、周叔迦、唐大圆、熊十力等居士学者致力于法相的研究。台湾早年有慈航菩萨阐扬唯识,著作《相宗十讲》,后有印顺导师作《唯识学探源》、演培法师作《八识规矩颂讲记》、杨白衣居士作《唯识要义》等。近期也有不少法师学者致力于唯识教义的专研与著述。
  唯识教义分项略述如下:
  一、五位百法:“百法”是万有的分类。研究唯识学,必须先了解诸法名相,这是进入唯识之门。世亲菩萨从无著菩萨学习大乘法相教义后,造《百法明门论》,乃将万法归纳为五位百法。
  二、万法唯识:宇宙森罗万象都是靠第八识--阿赖耶识无始以来所含藏的种子变现出来的。如果能够认识一切唯心所造,唯识所变,了解一切万法都是不实在,因而断除妄执,可以了生脱死,回归涅槃清净之体。
  三、种子现行:百法中,除了无为法以外,其余的有为诸法,皆从种子生起。第八阿赖耶识含藏著产生“色”、“心”诸法现行的作用,称为“种子”。当“种子”遇“缘”起“现行”时,就变现而成森罗万象,因此说阿赖耶识是宇宙的总体、万有的根源,此称“阿赖耶缘起”。譬如喜舍心的种子现行时,见贫困者而心生欢喜,行布施,舍财物;看过巴黎铁塔的相片,再见到实物时,会产生熟悉感。
  四、四分说:唯识学者为论证“唯识无境”的理论,说明主观精神对于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提出心所四分说,即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所有心的作用,是由相分乃至证自证分四领域成立,且不离心识而存在,强调用心看心的原理。譬如照相,景物为“相分”,相机为“见分”,照相者为“自证分”,照相者调整焦距镜头要将景物清晰摄入的作用为“证自证分”。
  五、三类境:瑜伽学派将吾人所认知的尘境分为三类,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六、三性与三无性:依“有”的观点而言,一切诸法有三种自性(体性相状),即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等三性。依“非有”的观点而言,“识”有“境”无,故立三无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由以上三性、三无性之说,而立“非有非空”的中道,即三性、三无性具有不即不离的关系。
  七、五性各别:众生依据个别不同的阿赖耶识种子,具有五种不同性质,可分为声闻、独觉、菩萨、不定、无性等五种种性,而定“可成佛”或“不可成佛”之说。
  本宗立三时教,以判释佛陀一代所说教法。三时即第一时有教,第二时空教,第三时中道教。前二时为方便未了义教,止于偏有、偏空,第三时所说为中道真实义的圆满教,属了义教。唯识宗是属第三时的中道教。
  修学唯识最终的目标就是“转识成智”。识,是生死的根本;智,是佛性。一切的境界由于心识的分别作用,而有美丑、好坏、优劣的种种差别。如果我们能够显发佛性,泯除心识的虚妄分别,则能如实地了悟世间的实相,不被纷乱动荡、光怪陆离的现象所迷惑。如果我们能善于调伏自己的心识,再痛苦的事,也能逆来顺受,甘之如饴。因此,如何转妄识为智慧,是解脱的重要途径。唯识宗说转八识成四智,即:第一、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第二、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三、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第四、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
  唯识学所立的名相为佛学名相的基础,说理缜密,分析心理过程透彻,虽有“俱舍八年,唯识三年”之说,然其主张与实际生活多所相应,堪称为佛教的心理学。如果有心学习,可依《成唯识论》所记载的修道次第,一步一步探讨、深入,必能臻于转凡入圣的境界。
  于 http://sql.fgs.org.tw/u005book/Showdata.asp?CatalogID=98 节录转载
  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组合,也是整个佛教体系中最具哲学性的学派。唯识思想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对象理论。唯识家从自我意识出发,含摄整个世界于意识中,论为一切对象都是识的交现,建构万法唯识、唯识无境等理论,在人类论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唯识学的对象理论,从人的自我意识的确定性出发,摄万法于识,主张一切论识对象都是识的变现,充分发挥了唯心论哲学的长处,在这论识上具有极大的合理性。立足于自我意识的可靠性,人所能肯定的唯一对象就是意识表相,这是意识的界限。在这一方面,唯识学与康德、笛卡尔、胡塞尔的哲学思路是一致的。
  唯识学倡导“识所缘唯识所现”,强调一切认识对象都是意识的转变,都离不开识,这是对世界哲学的重大贡猷。从这一点出发,康德“经验”与“物自体”的区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胡塞尔的“本体悬置”都有与唯识学比较研究、互动发展的可能性,这可以成为中国宗教哲学进步发展的新观点。
  唯识学的对象理论,一方面坚持万法唯识的理论原则,同时,对现实世界的实在性和价值也不是简单地否定。通过“本质相分”、“疏所缘缘”、“性境”等概念的确立,唯识学为图在意识范围内解决表相如何与生活实践符合的问题,从哲学上看,这种为人的意识确定性寻找基础的努力,是对唯物论哲学长处的吸取和对唯心论不足的超克,拥有融汇、超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倾向,其理论价值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其他相关资讯请参考以下网址: http://www.gaya.org.tw/library/b-ip/vijna.htm
  随笔--挠场
  挠场(torsion field)又称自旋场(spin field)或扭场(axion field)是物体自旋所扭曲时空结构所产生的场,这种场在过去30年来已被主要是俄国科学界大量的实验所证实。1993年俄国物理学家希波夫(Shipov)提出一套真空方程式,来讨论物理真空的种种性质。根据他的方程式所导出的挠场拥有极不寻常的特性,例如挠场不会被任何自然物质所遮罩,在自然物质中传播不会损失能量,它的作用只会改变物质的自旋状态;挠场的传播速度至少为光速的10的九次方倍(十亿倍);挠场源被移走以后,在该地仍保留著空间自旋结构,也就是挠场有残留效应,这些现象与水晶的气场极为类似。如果希波夫方程式是正确的话,20世界量子力学所遗忘的挠场,可能会成为21世纪科学的前缘,它将揭开气场、超感知觉包含心电感应、透视力、回知过去、预知未来、念力的神秘面纱。
  于http://crystalcn.myweb.hinet.net/vision1.html节录转载
  心的意念形成磁场
  儿童触摸“佛”字纸团 表示“看见发光的人”、“手拿一串珠子李嗣涔教授表示可证明物质世界外另有天地
  (记者吕秉原/台北报导)国内学者昨天预言,人类将在下世纪以科学解开灵界之谜,因为台大的研究发现,具有“手指识字”能力的儿童。当研究人员以“佛”、“菩萨”等字词测试其辨识能力时。这些孩子脑中浮现的不再是字体,而是水莲、和尚念经等图像,证明物质世界之外另有“信息场”存在,人类可望藉此了解灵异世界。
  台大电机系教授李嗣涔昨天在生命电磁科学学会发表这些今年八月才出炉的研究发现。他解释,研究人员把为了字的纸张揉成纸团,或放进黑色不透光的底片盒中,特殊儿童只要触摸纸团或底片盒就能说出纸上为了什么字,这便是“手指识字”:最近三名小朋友辨识“佛”等字眼时看到异象,令他们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李嗣涔表示,过去超过八百次的实验中。字体均是一笔一划出现在小朋友的脑海中,今年八月底以写著「佛”这个字的纸条测试时,第一位小朋友却看到“有一个人在屏幕上发光”、“有一个人亮亮的,对我笑”,第二位小朋友看到“寺庙大门口站著一个人”,第三位小朋友则看到“有个光头的人手上拿著一串珠子”等异象。研究人员隔几天再以写著「菩萨”的纸条测试,第一位小朋友又看到“粉红色的花”、“有人站在莲花上”等图像:以写有“唵嘛呢叭咪吽”的字条测试时,第二位小朋友则看到“很像人家在念经的感觉,很像在寺庙中听到,回音很大”。李嗣涔昨天清楚交代这些实验进行的日期和时间,保证确有其事。
  李嗣涔说,手指仿佛是这些特殊儿童的“第三只眼”,根据记载,具“特异功能”者打开第三眼时,常有人形影像出现在脑中屏幕上,甚至可以对话和求教。但这究竟是幻觉,还是宇宙间存在一种“信息场”,而这种“信息场”存在于四度空间和目前物理学所知的四种力场之外,可以传达物质世界以外的法界讯息?或许可藉其研究逐步解答。
  (摘自《自由时报》1999.12.12)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