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中的庙名知识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1.庙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即为清朝皇室的太庙。除了帝王之外,古代凡有官爵的,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家庙”——即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也称“宗祠”。不论太庙、宗庙、还是家庙,又都可以称作“祠”或“祠堂”。如山西太原的“晋祠”,是供祀晋国的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作为祭祖或供祀前代贤哲的屋宇,“祠”与“庙”在意义上是相同的。
  我国著名的两大古庙,一是山东曲阜的孔子庙,一为山西解州的关帝庙。孔子庙又称“文庙”,是供祀孔夫子的地方;关帝庙或与岳庙并称“武庙”,是供祀关公及岳飞的地方。以此看来,“庙”不单是祭祖,还具有纪念前贤的性质。如湖北武昌辛亥革命的发生地,有纪念辛亥首义死难烈士的“烈士祠”。
  2.祀神
  然而,在长期封建社会里,有很大一部分庙是作为敬神、供佛之用的。如山东泰安县的“岱庙”,就是历代帝王祭祀泰山山神的“山神庙”。此外如“土地庙”、“城隍庙”、“龙王庙”等等,各种名目的庙,不胜枚举。
  至于佛教礼拜、修行和居住的处所,也称之为庙。它们名目繁多,遍布各地,在庙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古代社会中也具有很大影响。我国的古典小说几乎没有不涉及寺庙的。《红楼梦》写了一个“水月庵”,姑子妙玉就住在那里。“庵”也是一种庙。不过规模较小,一般多指尼姑——信佛出家女子居住的地方。但是,如果认为只有尼姑才能住在庵里,那就错了。《儒林外史》第二回中有一句话:“这庵是十万的香火,只得一个和尚住。”可见和尚也是可以住在庵里的。一般来说,和尚住的庙称为“寺”。如建于南宋时期的五大佛寺:杭州径山兴盛万寿寺,北山景德灵隐寺、南山净慈报恩光孝寺、宁波阿育王山峰广利寺、太白山天童景德寺,皆以寺名。
  3.寺、刹、宫、观
  “寺”,古代本是宫署。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加以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简称“伽蓝”,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
  由于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它的经籍本是用梵语——即古印度书面语写成,所以凡是与佛教有关的事物,都可以称为“梵”——佛寺也就叫作“梵宫、“梵宇”或“梵刹”。在有的书中,将“梵宇”和“琳宫”并提。“琳宫”本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而道教的庙宇也称琳宫。
  道教是产生于我国汉民族的宗教,它的庙宇通称为“观”(guàn)。如北京的“白云观”,苏州的“玄妙观”,都是道教的著名“丛林”,皆以“观”名。“宫”,本是房屋的通称,秦汉以后除专指帝王的房舍外,也称宗庙、佛寺及道观。“宫”、“观”合称,唐以前系指“祠庙”,唐以后则特指道教的庙宇。佛寺与道观,由来并称。但二者各有所宗,一般是泾渭分明,不容混淆的。规模较小的道观称为“道院”,这都表明是属于道教的事物。
  而与佛教有关的事物,除了称“梵”以外,还常常称为“禅”。如唐诗《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有些寺院的匾额上,题为“某某禅寺”或“某某禅院”,这是因为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之一叫作“禅那”的缘故。梵语中还有“刹多罗”一词,也指佛寺,简称为“刹”。南岳衡山磨镜台福严寺山门上有一副对联:六朝古刹;七祖道场。
  寺院内塔顶上的幡柱又叫“宝刹”,常借作寺院的通称。
  佛教庙宇的名称极其繁多,除了上述这些以外,还有“佛龛”、“佛图”、“檀林”、“丛林”等等,难以枚举;这里只能举其大要,就不一一例说了。道教庙宇除了其自身的名称之外,还沿袭了某些佛教名词。如衡山福严寺联语中的“道场”,本是佛教礼拜、诵经、行道的场所,隋朝时改称天下寺院为道场,道教即袭用了这一词语。“丛林”,本佛教名词,意为众多僧人住在一起,好比林木丛聚,而道教也称自己的庙宇为丛林。
  至于其它宗教的庙宇,名称都比较单纯,远没有佛教繁杂。如伊斯兰教(即回教)的庙宇也叫“寺”,因它称颂所崇拜的真主“至清至真”,所以它的庙宇通称“清真寺”。
  而佛教的一支——“喇嘛教”的庙宇,或曰“寺”,或曰“庙”。如河北承德离宫的外八庙,都是“喇嘛庙”。
  总之,“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历代盛行不衰,寺庙遍及九土。今天,经过历史风雨的洗礼,各种宗祠、宗庙已所余无几,那些迷信神祗的山神庙、土地庙也荡除殆尽。现存的宗教寺院虽已十分寥落,但相对来说,我们一般所能见到的庙宇,多数都是梵刹佛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寺庙的讲解
下一篇:佛教供奉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