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岗石窟的火与防
美国当地时间2月4日早8时,芝加哥一座具有134年历史的教堂发生火灾,让这座可容纳1500多人的教堂不得不关闭几个月进行维修。这场火灾也把我们的思绪拉到一年前的2月10日,韩国著名古建筑崇礼门因火灾遭焚毁。屡屡发生火灾的古建筑,亟待人们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我国历史悠久,几千年岁月留下了许多古文物建筑和遗迹,如何更加有效地保护它们,防止崇礼门事件在它们身上重演是每一个国人关注的焦点。而大同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不少世界级古文物建筑和遗迹,也有不少古建筑由于战乱或人为纵火等原因受到不同程度毁损。相应地,我们也看到了那些为保护古建筑默默奉献与付出的人们。
三十多年前的记忆
1973年9月15日上午,大同云岗石窟迎来了周恩来总理和法国总统蓬皮杜一行。这是法国国家元首对我国的第一次访问,此行除国事访问,蓬皮杜还希望能看看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我国政府满足了蓬皮杜的愿望,并由周总理全程陪同。望着那些历经千载保留下来的融会着东西方艺术风格的古代杰出雕塑作品,蓬皮杜流露出孩子一样欣喜若狂的表情。
而与蓬皮杜陶醉其中的表情相反,周总理却越来越严肃,看到如此杰出的古代雕塑作品日益风化、逐渐崩塌,包括消防安全在内的许多隐患非常突出,周总理心里很不是滋味。在听取了国家文物局负责同志汇报后,周总理向在场24个国家的180多名中外记者宣布:“不管怎么样,云岗石窟艺术一定要想办法保存下来,刚才说有10年规划,10年太长,要3年修好!”由此,云岗石窟第一次大规模现代化保护与修复工作在国家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正式展开了。几年后,总理去世了,没能亲眼看到成果,但是以此为契机的云岗石窟在以后的36年中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整修和周边环境治理。几代人的呵护、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在2001年12月14日芬兰赫尔辛基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召开的第25届全会上得到回报,云岗石窟正式成为受全人类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
经历的火灾与战乱
云岗石窟位于大同市城外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其宏大的规模堪称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石窟前后历时60多年完成,是古印度佛教东传和丝绸之路繁荣的见证。
云岗石窟开凿建造之初,在洞窟外围修建了大规模寺庙阁楼建筑,成为北魏皇室专用的理佛场所,但在北魏末年爆发的大规模的六镇起义中遭到破坏。在统治阶级严酷的压迫下,六镇百姓和部分军队官兵揭竿而起,起义者攻入平城旧皇宫(随着孝文帝南迁,北魏的都城已是洛阳)和云岗,到处放火将所有建筑烧为灰烬。这是云岗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火,这次火灾完全是一次人为的有意破坏。
公元947年,来自漠北草原勇猛善战的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了辽国,并于公元1044年将大同地区作为辽国的陪都,称为西京。自此云岗石窟开始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修建,并在北魏洞窟的基础上修建了10座大寺。10寺中规模最为宏大的是灵岩大阁,位于现在的3号窟。辽代末年,金兵尾追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军队,途经云岗时纵火焚烧了灵岩阁,同时被焚毁的还有另9座寺庙,冲天的大火几公里外都能看到。此后的近30年间,云岗石窟瓦砾焦炭遍地,成为鼠兔狐狼出没之地。这是云岗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次火灾破坏。
金代时期,大同因特殊战略地位,再次成为金代陪都,仍名西京,云岗木构建筑包括灵岩阁在内再次修复。后来随着蒙古人南下,云岗石窟甚至沦为金人和蒙古人的战场,庆幸的是,战争中石窟寺院没有被焚烧。元朝时期,云岗石窟在地方长官主导下开始了小规模维修和开窟造像,这是历史上云岗最后的开窟造像。明朝建立后,随着明朝政治经济中心北移,大同地区成为明朝抵御漠北蒙古鞑靼和瓦剌人的最前沿军事重镇,明朝在大同修筑了高大而坚固的城池,并在云岗武周山位于露天大佛头顶的山脊修建了屯兵堡,明朝政权近300年间,大同地区多次沦为明军和蒙古军的战场,所幸云岗寺庙建筑未被战火波及。然而到了清顺治五年(1648年)12月,原明朝大同总兵姜降而复叛,摄政王多尔衮率兵平叛,惨烈的战火终于波及到云岗,云岗自金代以来500多年间历代修建并留存的寺庙建筑全部在战火中付之一炬。这是云岗历史上发生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火灾。清顺治八年,在大同地方总督和官员牵头下,云岗再次得以重修,但这次重修是云岗开凿以来规模最小的,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5号窟和6号窟建筑。
云岗石窟地处塞外,清后期迅速衰落,到民国初年许多洞窟甚至沦为村民住房,环境脏乱差,堆积的垃圾几乎将佛像淹没。云岗石窟再次引起世人注意是从1903年开始,众多学者先后实地考察,并在国内外发表著作。然而,石窟在引起世人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盗窃文物的狂潮。20世纪30年代,国内盗窃团伙和国际古董商勾结,先后盗凿700多个北魏时期遗留下的精美石雕佛像或佛头。盗凿引起了当时民国政府的关注,为保护云岗石窟文物,民国政府在云岗石窟派驻了警察小分队,并将石窟内的原住村民迁出。1949年建国后,云岗才开始了有效的长期保护工程。
全方位的消防安保
1961年,云岗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有个别专家学者进驻,但因当时国家财政困难,只是小范围保护和研究,真正大规模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是1973年周总理视察后开始的。今天的云岗石窟已是受全人类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鉴于历史上几次毁灭性火灾的教训,云岗石窟的消防安全保护工作严密而细致。
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来云岗石窟参观的海内外游客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及许多外国政要。当时云岗石窟处于几个村落包围中,个别民房甚至与石窟仅一墙之隔,村子道路狭窄,大型消防车辆根本无法通过,村民的生活用火对云岗古建筑消防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
为了对云岗进行更加安全有效的保护工作,1985年,由省政府牵头,大同市政府出面将周边村子全部迁走,随后在山门前开辟大面积文化广场,并修建了专门的消防通道,以应对突发事件。这一年,云岗石窟文物管理所安全保卫科(云岗石窟研究院安全保卫处前身)正式成立,从那时起全面的防盗和消防安全保卫工作正式启动。1986年,省公安消防总队大同市消防支队成立公安消防三中队进驻距云岗石窟两公里处的吴官屯,负责云岗石窟和周边矿区消防安保工作。
30多年来,大同市消防支队每年都要对云岗石窟采取多次不定期专项检查,一发现问题就会同云岗石窟研究院进行整改。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云岗石窟研究院始终把古建筑防火安全工作放在首位。研究院每年都会同三中队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数次消防安全培训和实战演练,使研究院普通工作人员的消防技能达到义务消防员程度,安保人员消防技能达到专职消防员程度。现在云岗石窟研究院每一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基本的防火灭火技能,安保人员所掌握的灭火技术已接近专业消防员。
2002年,研究院会同大同市消防支队花费70万元修建了一个容量达225立方米的地下消防蓄水池,并完善了相关消防安全技术系统。2005年,研究院自购一辆消防车,以增强消防扑救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所有这一切都有效保障了文物的安全。
在云岗石窟研究院全体工作人员严密的监控下,云岗石窟几十年来接待了无数参观者,其间没有发生过任何重大险情和火灾。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安全保卫工作者和消防官兵默默的付出。
驻守在云岗石窟附近的三中队消防官兵20多年来在做好所辖区域本职工作的同时,每天还要24小时值勤,24小时整装待发,随时应对云岗可能发生的火情。塞外的风沙和寒冷没有掩埋一批又一批消防战士的警惕。每当新兵来到云岗,第一堂训练课就是古文物建筑的消防安全保卫和火险扑救。许多老兵退伍时才有机会走近石窟,亲眼感受他们守护了几年的国宝,石窟的安全正是他们默默付出的回报。
云岗石窟是著名的文物古迹和旅游热地,每当节假日游人多的时候,各种火情隐患也相对突出。为此,云岗石窟研究院和消防三中队共同制订了各种各样的应急预案,包括很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措施。正月初八是晋北地区流传上千年的“八仙日”,每年的这天,云岗石窟周边十里八乡的人们都要在云岗石窟大佛下聚集,进行烧香磕头等祈福活动。20多年来,每到这一天,大同市消防支队领导会亲自带队到云岗石窟增援三中队,官兵们用身体组成人墙,将望不到边的人潮阻挡在离石窟较远的安全地带。
2008年2月韩国崇礼门被焚毁后,云岗石窟所有工作人员和三中队官兵又分别开展了针对性的学习和演练,并专门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讨论,仔细查找平时工作中的不足和疏漏,以从根本上杜绝消防安全隐患。近几年来,在各种措施的保障下,云岗石窟经历了云岗文化旅游节、奥运火炬传递等诸多重大活动,未发生任何意外情况。
云岗石窟是属于全人类的历史文化古迹,为了这片古老的圣地能完整传到后人手中,云岗石窟研究院每一位工作人员和三中队的消防官兵们,坚定地守护着这里。石头雕凿的露天大佛虽没有生命,但近1600岁的它,在过去的岁月里亲眼目睹了这里一次又一次的兴衰,接受着一个又一个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当看到今天的人们为保护这里所付出的努力,想来它那永恒的笑容一定也包含着对他们的赞许吧。
葛 钢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下一篇:庄浪石窟的开创及其历史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