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符:学佛随笔
学佛随笔
刘承符
坛经述旨
月前友人送我一本台北市无上佛家印行之六祖法宝坛经述旨,系海盐王骧陆先生著述。全经十品共有二百一十九项诠释,每项诠释均分别编号,并于原文下注明号数,互相对照。诠释文字意旨高超,见解独到,读罢全文知作者为一大手笔。谨就书中抄录三项与读者共赏。
㈠坛经般若品第二原文: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
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
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
德无量无边。
诠释文: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此经功德无量无边。原为
最上乘大根人说。然后人误解者不少,甚矣读经之难也。世人
从不肯自承是最上乘人,一病也。世人无不有依赖劣性,以为
见性事,可由经而得,二病也。误认功德无量无边,系属金刚
经。我若读而求之,则经之功德,必可转属于我,一若产业之
可过户承受也者,三病也。功德二字,世人定欲曲解为有相之
物,于是求财求子等事随之而起。若有应现者,即归功于经,
下应者转生疑谤,四病也。不知功德在实证性空,至为何实证
法,此却全赖自己。金刚经为洪钟,不能自鸣,以击而鸣。但
金刚经尚不是洪钟,却是自性,忘却反击自性之法,故而下鸣
。金刚经只说击钟的法子,看了还须自击,故第一要认识本来
,方下被经误,然经又何尝误人。为病目人不能见光,乃咎无
光,故曰大云覆日,不是无日,日虽不坏,却有云覆,必赖风
吹以除障,今言有修有得有证者,皆方便说耳。㈡坛经定慧品第四原文: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
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
,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
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
三昧,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
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诠释文:一行三昧者,定慧等持之功也。非可言说,可言说者
即非三昧矣。昔某误以下辨秽净为无分别智者,此与无情木石
何异,故迷执即可成颠。一行者,言一切处无不如是也,随处
定慧交资,打成一片,即是一行三昧。
㈢同上品:师示众云: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o/心不住法
,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坐不动是。只如舍利
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善知识,又有人敦坐,看心观静
,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
是相敦,故知大错·
诠释文:心不住法,道即通流。此二句,望诸仁终身服膺。然
莫被服膺二字又法缚了也。试于不轻不重间护念之,此便是道
,便是通流。又论本体,实无能住者,以自性中本无一法可得
,一切善恶好丑,境与心,都属幻影,虽是习气,毕竟污染不
得,系缚不得,是以恶人无有变不好,发大心人无不成佛者。
又看心观静,不动不起,可执成颠,此名作病,以心住于法也
。凡不明心要,欲于坐禅中死求定相,最易中病,越用功:心
越呆,不知所化,转失般若灵机妙用。昔有马祖坐禅求定,冀
可成佛。南岳大师磨砖成镜以喻之。患其执取事相,不启大机
大用也。是以下手先令息妄,亲见寂灭真如云实相o/心本不有
,何心可看,原本清净,观即不净,以此为功,便立人我,不
动不起,何异压制,故皆不取。倘直下见性,顿得圆成,习气
业障,刹那间都无影响,就此念念勿失,打成一片,必如水之
流通,或方或圆,或动或静,随器而转。水之本性,终无变易
,故云无滞,无滞则无一处不如是,故曰一行。虽处一切境而
终无所受,故曰正受,此言三昧。总之法是借用,故无定法,
是活用,故无不变,其主在我,此即流通之相也。
以上仅摘录三项,全书共二百余项,可谓集详细诠释坛经之大成。王骊陆初不知何许人,读其著作即知是一位大善知识。最近接到台湾慧炬杂志本年四月份第四O六期,载有静缘居士所写“天际又涌起一朵云”一文,述及元音老人李钟鼎于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七日在美国庄严寺讲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谈其传承无相密心中心法,有一段简介,其文曰:
“印心宗开山初祖大愚阿闽黎,因见世界大战后,社会动荡
不安,天灾人祸,修行条件差,且修行者不得要领,信心
动摇。大愚初祖苦修七年,于定中得普贤大士灌顶传授此
法门。初祖首次弘化,求法者人数太多,有上万信众,入
室弟子近二百人,但求法者只重神通,不重佛道,初祖乃
易装归隐四川,并将心法传与大弟子王骧陆居士,后人尊
为印心宗第二祖骧公。骧公创办学佛研究会,后改为印心
精舍,开坛讲经传法,为方便宏扬此法,故现居士身。后
上师自知时至,即召弟子吴礼门、李钟鼎二兀音老人),
嘱咐须以此法济世度人,并广为宏扬·叮嘱再三,手结随
心陀罗尼印契数日,右侧吉祥卧,安详而终。”
由此便知王骧陆大德系印心宗第二祖,又是元音老人李钟鼎的师父,称之为大善知识,谁曰不宜。
切莫作杀生营业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载:江阁学晓园言。有一老僧过屠市
,泫然流涕,或讶之,曰:其说长矣。吾能记两世事。吾初世为
屠人,年三十余死,魂为数人执缚去。冥官责以杀业至重,押赴
转轮受恶报。觉恍惚迷离,如醉如梦。惟脑热下可忽,忽似清凉,则已在豕栏矣。断乳后,见食下洁:心知其秽,然饥火燔烧,五脏皆为焦裂,不得已食之。后渐通猪语,时与同类相问讯,能记前身者颇多,特不能与人言耳。大抵皆自知当屠割。其时作呻吟声者愁也。目睫往往有湿痕者,自悲也。躯干凝重,夏极苦热,惟汩没泥水中少可,然下常得。毛疏而劲,冬极苦寒,视犬丰软毳厚毹,有如仙兽。遇捕执时,自知不免,姑跳跟奔避,冀缓须臾。追得后,蹴踏头项,拗捩蹄肘。绳勒四足,深及骨,痛苦刀劙。或载以舟车,则重叠相压,肋为欲折,百脉涌塞,腹为欲裂。或贯以竿而扛之,更痛苦三木矣。至屠市提掷于地,心脾皆震动欲碎,或即日死,或缚至数日。弥难忍受时,见刀俎在左,汤镂在右,不知著我身时,作何痛楚,辄簌簌战傈不止。又时自顾己身,念将来下知磔裂分散,作谁家杯中羹,凄惨欲绝。比受戮时,屠人一牵拽,即惶怖昏瞀,四体皆软。觉心如左右震荡,魂如自顶飞出,又浚落下。见刀光晃耀,不敢正视,惟瞑目以待劫剔。屠人先剃刀抄喉,摇撼摆拨,泻血盆盎中,其苦非口所能道。求死不得,惟有长号,血尽始刺心大痛,遂不能作声,渐恍惚迷离,如醉如梦。如初转生时,良久稍醒,自视已为人形矣。冥官以夙生尚有善业,仍许为人,是为今生。顷见此猪,哀其茶毒,因念昔受此茶毒时,又惜此持刀人,将来亦必受此茶毒,三念交萦,故不知涕泪之何从也。屠人闻之,遽掷刀于地,竟改业为卖菜佣。
看了这一段惨痛的叙述,诚如楞严经上所说人死为羊,羊死为人,循环报偿,没完没了。又使我想起,朱斐居士主编菩提树杂志时代,其第四三七期刊载有净观法师写的一篇报导,其中提到万佛城宣化上人于一九八八年十一月赴马来西亚弘法,在觉慧禅寺举办护国息灾观音大悲法会时,接见信众,其中有许多有病求师父加持的。有一位信众,身体肥大臃肿。上人一看就要他放下屠刀,原来他是一名杀猪为业的屠夫。上人对他说:“你前生是猪,今转世为人,因你作猪时被人屠杀,而杀你的人,今又转世为猪。今你为了要讨债,又作杀猪的屠夫,以报前冤。你若不立即放下屠刀,你死后定又转世为猪,又被人屠杀,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你最好立即改作别的行业,这样你才觅受轮回不息之苦,并且要发心多作善事,以弥补以前过失,你的病才会好。一
杀猪的屠夫要受果报,可惨。吃猪肉的人也要负一点责任。虽不至于来生变猪被杀,按因果律说,难逃多病短命报。屠夫每次杀猪,都要在猪耳朵旁边念一个咒,其诃曰:“猪啊猪啊你莫怪,你是人间一头菜,他们不吃我不宰,你向他们去讨债。”他倒推得个干净。
佛法是不二法
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有一则名偈,常为世人引用,即“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有人解释此一偈,认为六祖提倡人间佛教,只要对世人施教,把世间事做好,使人人弃恶向善,则娑婆世界可化为极乐净土。如此解释,未尝不可,不过尚浅。顷阅王骧陆大德所著六祖法宝坛经述旨中之一段诠释,他说出世与人世不二,论断至为精湛。其文曰:
“此四句正表出世与人世不二之义。心无世出世之分也。心
有烦恼颠倒,所以建立世间。若欲出世者,仍必从烦恼中
出也。苟无烦恼,佛法亦无所用之矣,亦无可练之资矣。
愚人必强分为二,不知世上一切,无一处下是佛法,以无;
一件能离性分中事。同一法也,住则烦恼,名曰人世,不
住则无里碍,名日出世。知此义者曰觉,觉则出世。不知
者曰迷,迷乃入世,是以同一见也。正者名出世,盖依于
智而正合清净觉性者也。邪者名世间,以依识而随世情以
颠倒者也。故真出世者,在其境而不在外表:心意超然,
非人可测,且又刹那间事,所诏言下见性成佛者是也。此
分宗旨,在明有情众生,无一不具般若智慧,非六祖个人
所独具。至于般若妙用,即是心用:心无世出世之分,而
事有究竟不究竟之别。究竟者,必于不究竟中反显也。世
法无非依于识,若以智转之,即出世矣,其妙处在总净心
念一句,但只放下即得,正不必再转识成智而多事也。夫
识智非二也,初为分识分智,众生也。再为转识成智,二
乘也。次为即识即智,菩萨也。终为非识非智,佛也。然
皆幻心之起灭耳。”
这一段文主要在说明佛法是不二法。凡夫总是在对待上打转,如净秽、善恶、高下、长短等等,坛经自序品中说:印宗问六祖,黄梅付嘱为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惠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这是说明法法皆如为大乘佛法之要义。一如之法未有差别之相,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只要不分别执著,则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见相即见性,头头是道。但此境界甚高,凡夫只认识一切法之相,因迷于相故,不知不觉中生出我见情执。因其仍在迷中,不知佛法不二之义,应先把身心世界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看破放下,向法法皆如上观照思维,遣除偏计之情执,始克有济。若对不二法门未能了知,切莫以烦恼即菩提作口头禅,免生大邪见,是为首要。王骧陆大德说:“但只放下即得”,这句话分量很重。
广钦和尚语录数则
日前友人送我一本一代高僧广钦上人行持语录,读了之后,赞叹无已。广钦自称不识字,有一次他对徒众说:“我不识字,敦你们一基本修行方法,你们识字看些经,释迦佛文殊普贤诸大菩萨传记,学他们的修行方法。诸佛菩萨都是有愿,所以修行要发大愿。”再看这本书前面老和尚的一生事略,知其出家以后,一直担任作外坡职事,并未听经学敦,而在开示录中,几乎全都类似高僧大德的训诫,其出言吐语,均由自性中流露出来。凡有所问,不假思索,立刻答覆。再读其一生行状,似与惠能大师事迹相仿佛,我比量推测,广公一定明心见性了,以智慧观照一切法。至于他的境界达到什么程度,恕我肉眼凡夫看不出来。不过他对于徒众的指示有些话颇具高度的智慧。兹略举数条为例:
广公说:“别人的是非善恶是别人的事,与你又何千?但自审查自己有无过失,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这与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其意义无二无别。又与印光大师开示:“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下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今中外圣人所见略同。论语述而第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下善者而改之。”这是说三人同行,除我之外,其余二人若有一位好人,我同他学,以他作榜样。假如另外一位是坏人,我观察他不好的言行,作为我修正自己言行的标准,不要像他那个样子。所以世间无论善人恶人一律都是我的善知识。
广公说:“修行要注意口业,口好就好,下要说我虽口下好,心是好的。出家了,佛寺中也会有是非,但不要与人在那边论是非,下要一张嘴巴就唠叨。论人是非者,就是是非人。有时间就拜佛念佛。”这就是无量寿经中所说的“善护口业,下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如人能保持三业清净,自然无过,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广公说:“夸我们的,赞美我们的,那都不是明师。骂我们的,不管对与否,这才是真正明师。刺激我们的时候,就是在成就我们。当我们受到刺激时总会想,这么瞧不起我,我就作给你看。拿出这个志气来,成就已在望。”他又说:“执事人关心我们才骂我们,纠正我们的错误,这就是我们的善知识、指导者,不要人家一骂,烦恼就来了。”金刚经说:一切法得灭于忍。此忍字是广义的,有安住下动忍可之意,并含有富贵下淫、贫贱不移的味道。凡是有人刺激我们或责备我们的时候,大可不必烦恼,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但如此,还要加倍努力,作给他看。
广公说:“看经讲法,如果自己不实修,还是他人的东西,等于在数他人的家宝,仍然下能脱出生死牢。”“万法归一宗,到最后还是要念阿弥陀佛。念佛修苦行,才能究竟了生死。一这两项开示,真有千钧之力,打到我们的心坎。只在经本文字上研究而无实际修行,等于说食数宝。自己无修持而转述他人之悟处,属于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况且经典研究的再好,若无行持,即如清凉大师所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仍不能脱出生死牢。无论修行任何法门,最后总归结到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句话我们要牢牢记在心里。
读论语二章
兹检出四书读本,读到论语为政第二。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意思是说,子贡问孔于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在没说以前先做,做到了然后才说。”换言之,先做后说,言行一致。若是先说,而后做不到,岂不失信于人。所以下如先做,做了之后再说。如此行之,即称为君子。此章是问如何为君子,问答的话当然谈的是善法。例如帮助他人,不论出钱出力,都要做了再说,不能说空话。此亦属五戒中下妄语。儒家的学说乃世间法,佛法更进一层,做了不说,也下执著,若无其事。举一个例。一位大富长者,捐美金一千万元与某大学作清寒奖学金,捐了之后,既不对外宣传,亦不举行捐赠仪式,不求人知。对于捐款事不再惦记在心里,把它忘的干干净净,此之谓无相布施。金刚经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抄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上面提示之福德不可思量一句经文,千万下可误会为人天福报不可思量。不住相就不住法,也是不住有。行布施又是不住非法,下著空。两边下著,中道圆融,是佛境界,故福德甚大。这种福德不是世间的痴福,乃是成佛之道。成佛之后称为两足尊,福足慧足,故福德不可思量。
又读到述而第七。子日:“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此章言孔子学易可以无大过,大意是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时候去学习易经,这样便不致有大的过失了。”自古以来都如此解释,朱子亦不例外。但我参考台大教授毛子水先生所著论语今注今译的语译是:“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或五年或十年,以从事于学问,那我就不会有什么大过失了。”他说先儒句读未明,五、十均应有读点,其原文应为“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原文易字似为亦字之误,并应连下旬读。此项解释颇有见地。古书均无句读,此“读”字应读为二昱”,即句点。古书均无标点符号,不知在何处断句,易于感人,因而解释得南辕北辙。古时又未发明印刷术,书籍全凭手写,辗转钞传,有时难免笔误。毛教授之意见确有参考采纳价值。
中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当推诗书易礼春秋五经,时代久远,后世读书人虽均以四书五经为必读课业,而真能彻底深入研究,了解经中真实义,且能详为讲解者,恐怕只有极少数几位国学大师,如民国时代之王国维、章太炎、黄季刚与前数年辞世之钱穆几位大学者,其他则未有所闻。至于他们几位大师了解到如何程度,谁也说不出来。希望现在两岸各大学中文系教授与学生能先把“十三经注疏”予以考证,并详加诠释,以台湾出版的各种佛经讲记体裁为标准,逐章逐节用现代通俗文字写成讲记,实为当务之急。如不欲保存固有文化则已,果欲发扬光大我国文化遗产,应请考虑此一得之见。
摘自《海潮音》总第79卷10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