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宋朝的佛经翻译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宋朝的佛经翻译
  宋朝分北宋(九六——一一二七)和南宋(一一二七——一二七九),佛经翻译集中于北宋时期。宋朝的三部经录详细记载宋朝的译经情况。三部经录如下:
  (一)、《大中祥符法宝总录》,作者赵安仁、杨亿等,原书二十二卷,今存十六卷,著于大中祥符四年至八年(一0一一——一0一七)。据本书卷三记载,从太平兴国七年(九八二年)至祥符四年(一0一一年),大乘经一百四十部二百九十卷,大乘律一部一卷,大乘论一十一部一十九卷,小乘经四十四部六十九卷,小乘律五部五卷,小乘论(缺),西方圣贤集传(梵本翻译者)二十一部二十九卷,共二百二十部四百一十三卷。元代《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记载说:“自唐贞元五年己已,至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壬午,凡一百九十三年,中间并无译人。其年壬午始起译场,至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辛亥,凡二十九年,中间传译三藏六人,所出三藏教文二百零一部三百八十四卷上(《祥符录》所记)。①《至元录》所记与《祥符录》略有出入,原因是《祥符录》包括《西方圣贤集传》一项,《至元录》所记只是“三藏教文”,并不包括《西方圣贤集传》。
  (二)、《天圣释教总录》,作者北宋惟净等,原书三册,今存中册和下册,著于天圣五年(一0二七年),记载始自大中祥符五年五月,终于天圣五年三月(一0一二——一0二七)的新译经一十七部一百零七卷。
  (三)、《景祐新修法宝录》,作者北宋吕夷简等,原书二十一卷,今存十四卷,著于北宋景祐四年(一0三七年)。
  卷一未称:“自真宗朝未编入录经律论集一十二部七十六卷,洎今朝所译经律论集九百八十五卷,两朝总二十一部一百六十一卷,并今录新编。”②此中所说“自真宗朝编入录” 是指未入《祥符录》,非指《天圣录》,因为《天圣录》不是在皇帝的直接命令下编撰的,缺乏权威性(参见陈士强撰《佛典精解》第一一三页)。“今朝”是指编撰《景祐录》的仁宗朝。
  宋朝的译经部数和唐代差不多,但多属密教的小部经典,论典极少,影响不大。天禧元年(一0一七年)统治者曾经发现密教与传统佛教相违逆,制止新译《频那夜迦经》流行,禁止翻译此类经典,使宋代译経受到极大挫折。
  宋朝为复兴佛教,采取了一些措施,建隆元年(九六0年)度童行八千人,此后不再毁寺。乾德三年(九六五年),僧人道园从西域回国,献经四十二本,宋太祖赵匡胤给以重尝,乾德四年(九六六年)三月,僧人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去西域取经,宋太祖又各赏三万钱。还有不少印僧来华献经,从宋初到景祐初年有八十名印僧来华献经。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九七六年)又度童行十七万。通过印僧献经和华人赴印取经两种渠道,使宋朝储存大量梵本佛经,于是朝廷设立译经院,组织译经,使一度仃止的官办译经复兴。译经院除翻译佛经以外,还附带培养译经人才,所以改名为传法院。
  宋朝的译经制度也有所改进。关于宋以前的译经制度,《宋高僧传》卷三记载如下:“或曰译经馆,设官分职,不得闻乎?曰:此务所司,先宗译主,即携叶书之三藏,明练显密二教者充之。次则笔受者,必言通华梵,学综有空,相问委之,然后下笔。西晋伪秦已来,立此员者,即沙门道含、玄頣、姚嵩、聂承远父子。至于帝王,即姚兴、梁武、天后、中宗,或躬执幹,又谓为缀文也。次则度语者,正云译语也,传度传令生解,亦名传语,如翻《显识论》,沙门战陀译语是也。次则证梵本者,求其量果,密能证知,能诠不差,所显无廖矣,如居士伊舍罗证译毘奈耶梵本是也。至有立证梵义一员,乃明西义得失,贵令华语下不失梵义也。复立证禅义一员,沙门大通充之。次则润文一位,员数不恒,令通内外学者充之。良以笔受在其油素,文言岂无俚俗?傥不失于佛意,何妨刊而证之,故义净译经场则李峤、韦嗣立、卢藏用等二十余人次润色也。次则证义,蓋证已译之文所诠之义也,如译《婆沙论》。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正文义,唐复礼累场充任焉。次则梵呗,法筵肇启,梵呗前兴,用作先容,令生物善,唐永泰中方闻此住也。次则校勘,仇对已译之文,隋前彦琮覆疏文义,蓋慎之至也。次则监护大使,后周平高公候寿为总监检校,唐则房梁公为奘师监护,相次许观,杨慎交、杜行(岂页)等充之。或用僧员,则隋以明穆、昙迁等十人监掌翻译事,诠定宗旨。其处则秦逍遥园,梁寿光殿、瞻云馆、魏汝南王宅,又隋炀帝置翻经馆,其中僧有学士之名,唐于广福等寺,或宫园不定。又置正字,字学玄应曾当是职,后或置或否。③
  根据这种记载,宋以前的译场分工如下:
  (一)、译主。译场首领,手执梵本,译为汉语,精通显教和密教,迂到疑难问题,能够决断。
  (二)、笔受。精通华梵语言,既懂空宗(中观),又懂有宗(唯识)。把译主的意思问清以后,才能下笔。西晋、伪秦以来,才设此职。担任此职者,有僧人,有俗人,亦有帝王,笔受又称为缀文。
  (三)、度语。又称为译语或传语,用正确的汉语把经意表达出来,使人理解。
  (四)、证梵本。又称为证梵义、证义,使汉译本不丧失梵本原义。
  (五)、润文。担任此职者,人员及其数目常有变化,必须兼通外道与内学,对译文进行润色加工。
  (六)、证义。译文的助手,印证译文所表达的义理,如果发现译文与梵本原文有异,则由证义向译主提出。
  (七)、梵呗。译事开始之前,先唱梵呗,使译师心情处于最佳状态。唐永泰中方设此职。
  (八)、校勘。校对译文。
  (九)、监护大使。多用政府官员担任此职,隋朝则由明穆、昙迁等十位僧人担任。
  (十)、正字。保证译文用字准确,此职或有或无。
  如玄奘翻译《瑜伽师地论》时的译场情况,许敬宗的序言记载如下:“三藏法师玄奘敬执梵文,译为唐语。弘福寺沙门灵会、灵隽、智开、知仁、玄昌寺沙门明觉、承义笔受。弘福寺沙门玄暮证梵语。大总持寺沙门玄应正字。大总持寺沙门道法、实际寺沙门明琰、宝昌寺沙门法祥、罗汉寺沙门惠贵、弘福寺沙门文备、蒲州寺沙门法祥、蒲州栖岩寺沙门神泰、廓州法讲寺沙门道深详证大义。
  本地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凡十卷,普光寺沙门智道受旨缀文。
  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闻地、修所成地凡十卷,蒲州普救寺沙门行友受旨缀文。
  声闻地、初瑜伽种姓尽、第二瑜伽处凡九卷,玄法寺沙门玄頣受旨缀文。
  声闻地、第三瑜伽处尽、独觉地凡五卷蒲州真谛寺沙门玄忠受旨缀文。
  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凡十六卷,大总持沙门辩机受旨缀文。
  摄异门分、摄释分凡四卷,普光寺沙门处衡受旨缀文。
  摄事分十六卷,弘福寺沙门明浚受旨缀文。
  银青光录大夫行太子左庶子高阳県开国男臣许敬忠奉诏监阅。④
  由此可见“缀文”之职很不稳定,常有变动。
  《宋高僧传》卷三对宋代的译场制度记载如下:“朝廷罷译事,自唐宪宗元和五年,至于周朝,相望可一百五十余岁,此道寂然。迨我皇帝临大宝之五载,有河中府传显密教沙门法进,请西域三藏法天译经于蒲津,州府官进表,上览大阅,各賜紫衣,因勅造译经院于太平兴国寺之西偏,续勅搜购天下梵夹。有梵僧法护、施护,同参其务。左街僧録智照大师慧温证义,又诏沧州三藏道园证梵字,慎选两街义。解沙门志愿缀文,令遵、法定、清沼笔受,守峦、道真、知逊、法云、慧超、慧达、可环、善祐、可支证义,伦次缀文。使臣刘素、高品、王文寿监护,礼部郎中张泊、光襑卿汤悦次文润色。⑤《佛祖统纪》卷四十三对宋朝译场记载如下:“(太平兴国五年)二月,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三藏天息灾乌填襄国三藏施护来,召见紫衣,勅二师同阅梵夹。时上盛意翻译,乃诏中使郑守均,于太平兴国寺西建译经院,为三堂,中为译经,东序为润文,西序为证义o。又记载说:“(太平兴国七年)六月,译经院成,诏天息灾等居之。赐天息灾明教大师,法天传教大师,施护显教大师,令以所将梵本各译一经。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等笔受缀文,光录卿杨说、兵部员外郎张泊润文,殿直刘素监护,天息灾述译经仪式,于东堂面西粉布圣坛,开四门,各一梵僧主之,持秘密咒七日夜,又设木坛,布圣贤名字轮,目曰大法曼拏罗,请圣贤阿伽沐浴,设香华灯水肴果之供,礼拜遶旋,祈请冥祐,以殄魔障。第一译主,正坐面外,宣传梵文;第二证义。坐其左,与译主评量梵文;第三证文。坐其右,听译主高读梵文,以验差误;第四书字。梵学僧审听梵文,书成华字,犹是梵音;第五笔受。翻梵音成华言;第六缀文。回缀文字,使成句义;第七参译。参考两土文字,使无误;第八刊定。刊削冗长,定取向句义;第九润文。官于僧众,南向设位,参详润色。僧众日日沐浴,三衣坐具,威仪整肃,所须受用,悉从官给。
  宋代的主要译经师是法天和施护。
  一、法天的译经事业
  沙门法天(?——1001),关于他的情况,《佛祖统纪》卷四十三有些零散记载,他是中天竺人,属刹帝利种姓,原为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僧,于宋太祖开宝六年(九七三年)来到中国漉州蒲津,译出《圣无量寿经》、《七佛赞》等,河中府沙门法进执笔缀文,知漉州龟从润王。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0年)龟从表进,法天被召入京师,赐紫衣袍,并勅造译经院,法天与施护、天息灾居之,各译自己所携带的梵本佛经,兴国七年七月译出《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帝赐号“传教大师”,咸平四年(一00一年)卒,谥“玄觉大师”,世寿不详。
  据《佛祖统纪》卷四十三,于雍熙二年(九八五年)“法天施护并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法天改名法贤。”⑧“据此,法天、法贤为同一个人,据《大中祥符宝录》卷一0,当法贤翻译《佛三身赞》时,法天证梵文。由此可见,法天、法贤并非同一个人。
  据《大中祥符宝录》卷六,雍熙三年(九八六年)“诏天息灾改名法贤”,⑨这里又把天息灾和法贤作为同一个人,但《佛祖统纪》卷四十四记载说:“(咸平)三年八月,试光禄卿天息灾亡,谥慧辩法师。”⑩接着又说:“(咸平)四年五月,试鸿胪卿法贤亡,谥玄觉法师” 11 由此可见,天息灾和法贤也不是同一个人。
  法天的译笈,《大中祥符宝录》记载如下:
  1、《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一卷,译于太平兴国七年(九八二年)七月,沙门常谨、法进笔受兼缀文。光禄卿汤悦、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直刘素监译,七月十二日表进。
  2、《圣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一卷,
  3、《大寒林圣难拏陀罗尼经》一卷,
  4、《大乘日子王所问经》一卷,
  5、《大护明大陀罗尼经》一卷,
  6、《诸 行有为经》一卷,
  以上五经译于雍熙元年(九八三年)五月,天息灾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笔受,沙门令遵、法定、慧达、智逊缀文,沙门惠温、守巒、道真、宝显、慧超、法云、可瓖、善祐证义,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头高品王文寿、殿直刘素监译。五月三日表进。
  7、《妙法圣念处经》八卷,译于雍熙二年(九八四年)五月,天息灾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令遵、法定笔受,沙门宝显、慧达缀文,沙门惠温、守巒、道真、智逊、慧超、法云、可瓖、善祐证义,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头高品王文寿、殿直刘素监译,五月二日表进。
  8、《圣宝藏神仪轨经》二卷,
  9、《宝藏神大明曼拏罗仪轨经》二卷,
  10、《普贤菩萨陀罗尼经》一卷,
  11、《圣无能胜金刚火陀罗尼经》一卷,
  以上四经由天息灾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令遵笔受,沙门智逊、慧达缀文,沙门惠温、守巒、道真、宝显、慧超、可瓖、善祐、归省证义,礼部郎中张洎润文,殿头高品王文寿、杨继诠、殿直张美监译。雍熙三年(九八六年)七月三日表进。
  12、《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一卷,
  13、《最胜佛顶陀罗尼经》一卷,
  14、《七佛赞呗伽陀》一卷,
  以上二经一赞译于端拱元年(九八八年)十月,译于鄜州,梵本出于中天竺,沙门法进、令遵笔受,沙门智逊缀文,沙门惠温、守巒、道真、慧超、智则、善祐、归省、守遵证义,户部郎中张洎润文,殿头高品杨继诠、供奉官张美监译。
  《大中祥符法宝录》卷六记载上述二经一赞后,又记载说:“(雍熙三年)三月中,法贤、法天上言臣等,在天竺日远闻支那中五台山文殊及峨嵋山普贤圣迹垂化,暂求瞻礼,以宿宿心,诏许之。” 12 由此可见,法贤、法天是不同的二个人。
  15、《七佛经》一卷,
  16、《毗婆尸佛经》二卷,
  17、《大三摩惹经》一卷,
  18、《长者施报经》一卷,
  19、《毗沙门天王经》一卷,
  20、《圣曜母陀罗尼经》一卷,
  21、《解忧经》一卷,
  22、《佛一百八名赞》一卷,
  23、《文殊师利一百八名赞》一卷,
  24、《圣观自在菩萨梵赞》一卷,
  上述五经三赞,译于淳化元年(九九0年)十月,法贤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令遵、惟净笔受,沙门慧达缀文,沙门惠温、守巒、智逊、慧超、知则、守遵、归者、云胜证义,太仆少卿张洎润文,殿头高品杨经继诠、供奉官张美监译,十月三日表进。
  25、《金刚手菩萨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经》三卷,
  26、《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揔持经》一卷,
  27、《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二卷,
  28、《菩提心观释》一卷。
  以上三经,法贤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惟净笔受,沙门智逊缀文,沙门惠温、仁彻、守贞、从志、慧达、过遵、道文、处园、云胜证义,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张洎润文,右内率府副率张美、殿头高品杨继诠监译,译于淳化五年(九九五年)正月,当月十二日表进。
  29、《未曾有正法经》六卷,
  30、《分别缘生经》一卷,
  以上二经译于咸平三年(一000年)十一月,施护证梵文梵义,沙门清沼、惟净、智江、致宗笔受,沙门仁彻、句端缀文,沙门守贞、从志、道文、云胜、怀哲、绍琛、守賛、道一证义,翰林学士吏部郎中知制朱昂润文,殿头高品郑守钧监译,十一月二十四日表进。
  法天的译笈《大中祥符法宝录》载为三十部,《天圣释教总录》载为三十九部。
  二、施护的译经事业
  施护(danapala),生卒年不详,北印度乌填曩国(udgana)人,其事迹《佛祖统纪》卷四十三有些零散记载:“(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二月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三藏天息灾、乌填曩国三藏施护来,召见赐紫衣,敕二师同阅梵夹,时上盛意翻译,乃诏中使郑守均于太平兴中寺西建译经院为三堂,中为译经,东序为润文,西序为证义。 13 可见,施护与天息灾同来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市),正因为二师的到来而建译经院。当年六月“译经院成,诏天息灾等居之,赐天息灾明教大师,法天传教大师,施护显教大师,令以所将梵本各译一经,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等笔受缀文,光禄卿杨说、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直刘素监护。 14 当年七月“天息灾上新译《圣佛母经》,法天上《吉祥持世经》,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诏两街僧选义学沙门百人详定经义。时左街僧录神曜等言,译场久废,传译至艰,天息灾等即持梵文,先翻梵义,以华文证之,。曜众乃服。” 15 又记载说:“成都沙门光远游西天还,诣阙进西天竺王子没徒曩表佛顶印贝多叶菩提树叶,诏三藏施护译其表曰……。” 16 “二年上览新译经,谓宰臣曰:天息灾等妙得翻译之体,乃诏天息灾除朝散大夫度光禄卿,法天、施护并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 17
  施护的译笈,《大中祥符法宝录》记载如下:
  1、《无能胜幡王如来庄严陀罗尼经》一卷,译于太平兴国七年(七八二年)七月,梵本出于中天竺,沙门常谨、法进笔受兼缀文,光禄卿汤悦、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直刘素监译,七月十二日表进。
  2、《守护大千国土经》三卷,
  3、《大力明王经》二卷,
  以上二经译于太平兴国八年(七八三年)十月,天息灾、法护证梵义,法天证梵文。
  4、《无能胜大明王陀罗尼经》一卷,
  5、《嗟韈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一卷,
  6、《佛顶放无垢光吸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二卷,
  7、《圣最上灯明如来陀罗尼经》一卷,
  8、《消除一切闪电鄣难隨求如意陀罗尼经》一卷,
  9、《一切如来正法秘密篋印心陀罗尼经》一卷,
  10、《息除中夭陀罗尼经》一卷,
  11、《六道伽陀经》一卷,
  12、《赞法界颂》一卷。
  以上九种经集的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法天证梵文,沙门清沼、令遵、法定笔受,沙门智逊、慧达、宝显缀文,沙门惠温、守巒、道真、慧超、法云、可瓖、善祐证义,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头高品王文寿、殿直刘素监译。译于雍熙元年(九八四年)九月,九月二十三日表进。
  13、《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五卷,
  14、《沙弥十戒仪则经》一卷,
  15、《十二缘生祥瑞经》二卷,
  16、《圣持世陀罗尼经》一卷,
  17、《法集名数经》一卷,
  以上五经译于雍熙三年(九八七年)二月,二月二十五日表进,施护译,天息灾证梵义,法天证梵文,沙门清沼、令遵笔受,沙门慧达、宝显缀文,沙门惠温、守巒、道真、智逊、慧超、法云、可瓖、善祐证义,礼部中张洎润文,殿头高品王文寿、殿承白东庆监译。
  18、《如意宝揔持王经》一卷,
  19、《普贤曼拏罗经》一卷,
  20、《持明藏八大揔持王经》一卷,
  21、《尊胜大明王经》一卷,
  22、《最上意陀罗尼经》一卷。以上五经译于端拱二年(九八九年)四月,四月十五日表进,施护译,沙门令遵笔受,沙门智逊缀文,沙门惠温、守巒、道真、慧超、知则、善祐、归省、守遵证义,户部郎中张洎润文,殿头高品杨继诠、供奉官张美监护。
  23、《帝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24、《遍照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25、《五十颂圣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26、《四无所畏经》一卷,
  27、《大乘戒经》一卷,
  28、《圣最胜陀罗尼经》一卷,
  29、《圣六字增寿大明陀罗尼经》一卷,
  30、《增慧陀罗尼经》一卷,
  31、《诸佛经》一卷,
  32、《大乘舍黎娑檐摩经》一卷,
  33、《一切如来说佛顶轮一百八名赞》一卷,
  34、《圣多罗菩萨梵赞》一卷,
  以上十二经译于淳化二年(九九一年)七月,七月十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法贤证梵义,法天证梵文,沙门清沼、惟净笔受,沙门慧达、智逊缀文,沙门惠温、守巒、慧超、守遵、道文、归省、云胜、全永证义,太仆少卿张洎润文,殿头高品杨继诠、供奉官张美监译。
  35、《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四卷,
  36、《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一卷,
  以上二经译于淳化五年(九九四年)四月,四月八日表进。施护译,法贤证梵义,法天证梵文,沙门清沼、惟净笔受,沙门慧达、智逊缀文,沙门惠温、仁彻、守贞、从志、守遵、道文、处园、云胜证义,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张泊润文,右内率府副率张美、殿头高品杨继诠监译。
  37、《分别布施经》一卷;
  38、《法印经》一卷;
  39、《帝释岩秘密成就仪轨》一卷;
  以上三经梵本出自中天竺;
  40、《大生义经》一卷,梵本出自西天竺;
  41、《园生树经》一卷,《大中祥符法宝录》卷一一记载说:“上一部本中天竺语龟兹国书”。 18
  以上三经译于咸平四年(一00一年)四月,四月二十七表进。施护译,法天证梵文梵义,沙门清沼、雌净、智江、致宗笔受,沙门仁彻缀文,沙门守贞、道文、云胜、绍琛、守替、道满、希昼、道一、修静证义,翰林学士吏部郎中知制诰朱昂润文,殿头高品郑守钧监译。
  42、《大集会正法经》一卷;
  43、《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44、《圣观自在菩萨功德赞》一卷;
  以上三经译于咸平四年(一00一年)十一月,十一月二十一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印度,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文,沙门清沼、智江、致宗笔受,沙门仁彻、道满缀文,沙门守贞、
  道文、云胜、绍琛、守赞、希昼、道一、修静证义,翰林学士驾部郎中知制诰梁周翰润文,殿头高品郑守钧监译。
  45、《轮王七宝经》一卷;
  46、《胜军王所问经》一卷;
  47、《大方广未曾有经方便品》一卷;
  48、《最胜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义三摩地分》一卷;
  以上四经译于感平五年(一00二年)五月,五月一日表进。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文,沙门清沼、致宗笔受,沙门仁彻、道满缀文,沙门守贞、道文、守赞、希昼、道一、修静证义,翰林学士驾部郎中梁周翰润文,殿头高品郑守钧监译。
  49、《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大秘密大教王经》七卷;
  50、《诸教决定名义论》一卷;
  以上二经梵本出自中印度,译于咸丰五年(一00二年)十一月,十一月二十三日表进。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文,沙门清沼、致宗笔受,沙门仁彻、道满缀文,沙门守贞、继隆、启冲、守赞、希昼、道一、修静证义,翰林学士驾部郎中知制诰梁周翰润文,殿头高品郑守钧监译。
  51、《佛田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十五卷;
  52、《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三卷;
  以上二经译于咸平六年(一00三年)春终景德元年(一00四年)冬,景德元年十一月十八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文,沙门清沼、致宗笔受,沙门仁彻、道满、启冲缀文,沙门守贞、继隆、希昼、道一、绍溥、智宣、重珣文秘证义,翰林学士驾部郎中知制诰梁周翰润文,殿头高品郑守钧监译。
  53、《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四卷,
  54、《发菩提心破诸魔经》二卷,
  55、《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以上三经译于景德二年(一00五年)五月,五月一日表进。梵本出于中天竺,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文,沙门清沼、致宗笔受,沙门仁彻、启冲缀文,沙门守贞、继隆、希昼、道一、绍溥、修静、重珣、文秘证义,翰林学士驾部郎中知制诰周翰润文,殿头高品郑守钧监译。
  56、《大集法门经》二卷,
  57、《净意优婆塞所问经》一卷,
  58、《集诸法宝最上义论》二卷,
  59、《菩提心离相论》一卷,
  60、《大乘破有论》一卷。
  以上五部经论译于景德二年(一00五年)十一月,十一月二十六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文,沙门清沼、致宗笔受,沙门仁彻、启冲缀文,沙门继隆、希昼、道一、绍溥、修静、琼玉、重珣、文秘证义,给事中梁周翰润文,殿头高品郑守钧监译。
  61、《给孤长者女得变因缘经》三卷,
  62、《集大乘相论》二卷。
  以上二经译于景德三年(一00六年)五月,五月二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文,沙门清沼、致宗笔受,沙门仁彻、启冲缀文,沙门继隆、希昼、道一、绍溥、修静、重珣、琼玉、文秘证义,右谏议大夫参加政事赵安仁润文,殿头高品郑守钧监译。
  63、《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六卷,
  64、《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大明观想仪轨》一卷,
  以上二经译于景德三年(一00六年)十一月,十一月十八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义梵文,沙门清沼、致宗笔受,沙门启冲、希昼缀文,沙门仁彻、继隆、道一、绍溥、修静、重珣、琼玉、文秘证义,右谏议大夫参加政事赵安仁润文,殿头高品周文质监译。
  65、《入无分别法门经》一卷,
  66、《宝带陀罗尼经》一卷,
  67、《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一卷。
  以上三经译于景德四年(一00七年)五月,五月三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义,法护证梵文,沙门清沼、致宗笔受,沙门启冲、希昼缀文,沙门仁彻、继隆、道一、绍溥、修静、重珣、琼玉、文秘证义,右谏议大夫参加政事赵安仁润文,殿头高品周文质监译。
  68、《光明童子因缘经》四卷,
  69、《六十颂如理论》一卷,作者龙树。
  以上一经一论译于景德四年(一00七年)十一月,十一月二十三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义,法护证梵文,沙门清沼、致宗笔受,沙门启冲、希昼缀文,沙门仁彻、继隆、道一、绍溥、修静、重珣、琼玉、文秘证义,右谏议大夫参加政事赵安仁润文,内供奉官张廷训监译。
  70、《金身陀罗尼经》一卷,
  71、《息净因缘经》一卷,
  72、《大乘二十颂论》一卷,作者为印度佛教史上的第二个龙树。
  以上二经一论译于大中祥符元年(一00八年)五月,五月一日表进。以上二经一论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义,法护证梵文,沙门清沼笔受,沙门启冲、希昼缀文,沙门仁彻、继隆、道一、绍溥、修静、重珣、琼玉、文秘证义,右谏议大夫参加政事赵安仁润文,入内内侍高班罗自宾监译。
  73、《月喻经》一卷,原为中天竺语龟兹国书。
  74、《医喻经》一卷,
  75、《佛吉祥德赞》三卷。
  上二经梵本出自中天竺,以上三经译于大中祥符元年(一00八年)十一月,十一月二十五日表进。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义,法护证梵文,沙门清沼笔受,沙门启冲、希昼缀文,沙门仁彻、继隆、道一、绍溥、修静、重珣、琼玉、文秘证义,右谏议大夫参加政事赵安仁润文,入内内侍高班罗自宾监译。
  76、《初分说经》二卷,
  77、《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二卷。
  以上二经梵本出自中天竺。
  78、《蚁喻经》一卷,本中天竺语龟兹国书。
  以上三经译于大中祥符二年(一00九年)五月,五月一日表进。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义,法护证梵文,沙门清沼笔受,沙门启冲、希昼缀文,沙门仁彻、继隆、道一、绍溥、修静、重珣、琼玉、文秘证义,尚书工部侍郎参知政事赵仁安润文,入内内侍高品罗自宾监译。
  79、《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三卷,
  80、《广释菩提心论》四卷。
  以上二经译于大中祥符十年(一00九年)十一月,十一月二十四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法护、惟净同译,沙门清沼、澄珠、文一笔受,沙门启冲、希昼缀文,沙门仁彻、继隆、道一、绍溥、修静、重珣、琼玉、文秘证义,工部侍郎参加政事赵安仁润文,入内内侍高品罗自宾监译。
  81、《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一卷,
  82、《施一切无畏陀罗尼经》一卷,
  83、《圣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一百八名真实因义陀罗尼经》一卷,
  84、《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二卷。
  以上四经译于大中祥符三年(一0一0年)五月,五月一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法护、惟净同译,沙门清沼、澄珠、文一笔受,沙门启冲、希昼缀文,沙门仁彻、道一、绍溥、修静、重珣、琼玉、文秘、慧测证义,刑部侍郎参知政事赵安仁润文,入内内侍高品罗自宾监译。
  85、《秘密三昧大教王经》四卷,梵本出自中天竺。
  86、《灌顶王喻经》一卷,本中天竺语龟兹国书。
  87、《龙树菩萨广大发愿文》一卷。
  以上三经施护译,法护、惟净同译,沙门清沼、澄珠、文一笔受,沙门启冲、希昼缀文,沙门仁彻、道一、绍溥、修静、重珣、琼玉、文秘、慧测证义,工部侍郎参知政事赵安仁润文,入内内侍高品罗自宾监译。以上三经译于大中祥符三年(一0一0年)十一月,当月二十六日表进。
  88、《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因集要义论》一卷,
  89、《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园集要义释论》四卷。
  以上二论译于大中祥符四年(一0一一年)五月,当月三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法护、惟净同译,沙门清沼、澄珠、文一笔受,沙门启冲、修静缀文,沙门仁彻、道一、绍溥、修静、重珣、琼玉、文秘、慧测证义,刑部侍郎参知政事赵安仁润文,入内内侍高品罗自宾监译。
  90、《秘密相经》三卷,
  91、《尼拘陀梵志经》二卷。
  以上二经译于大中祥符四年(一0一一年)十一月,当月二十七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法护、惟净同译,沙门清沼、澄珠、文一笔受,沙门启冲、修静缀文,沙门仁彻、道一、绍溥、修静、重珣、琼玉、守晏、慧测、智臻、简长证义,刑部侍郎参知政事赵安仁润文,入内内侍高品罗自宾监译。
  92、《白衣金二婆罗门缘起经》三卷。译于大中祥符五年(一0一二年)五月,当月一日表进,从本经开始,皆依《景祐新修法宝录》,因为《大中祥符法宝录》只记载到大中祥符四年,《景祐录》是其续作。
  关于本经的翻译情况,《景祐录》卷二记载如下:“上一部本西天竺书,令先翻为中天竺字,然后译从华文。” 19 施护译,法护、惟净同译,沙门清沼、澄珠、文一笔受,沙门启玄、修静缀文,沙门道一、绍溥、重珣、琼玉、守晏、玄测、智臻、简长证义,刑部侍郎参知政事赵仁润文,入内内侍省内侍殿头罗自宾监译。
  93、《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译于大中祥符五年(一0一三年)十一月至大中祥符(一0一五年)六月,当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与《福力太子因缘经》四卷同进。施护译,法护、惟净同译,沙门澄珠、文一笔受,沙门修静、启冲缀文,沙门道一、绍溥、重珣、简长、行启肇、德雄、自初证义,兵部侍郎赵安仁润文,入内仙会省内侍殿头李知和监译。
  94、《佛说顶生王缘经》六卷,译于大中祥符九年(一0一六年)十一月至天禧元年(一0一七年)五月,当月四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法护、惟净同译,沙门澄珠、文一笔受,沙门启冲缀文,沙门道一、绍溥、智臻、简长、行肇、德雄、自初、智远、重果证义,尚书右丞赵安仁润文,入内内侍省内侍殿李知和监译。
  95、《佛说佛十力经》一卷,
  96、《佛说胜义空经》一卷,
  97、《佛说隨勇尊者经》一卷,
  98、《佛说清净心经》一卷,
  99、《佛说五大施经》一卷。
  以上五经译于天禧元年(一0一七年)十一月,当月十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法护、惟净同译,沙门澄珠、文一笔受,沙门简长缀文,沙门启冲、道一、智臻、行肇、德雄、自初、智远、重果证义,尚书右丞赵安仁润文,入内内侍省内侍高品卫承序监译。
  三、宋朝的其他译师
  天息灾(?——1000年),北印度迦湿弥罗国人,中印度惹烂陀罗国密林僧人,《佛祖纪》卷四十三、卷四十四、《佛祖历代通载》卷一十八、《补续高僧传》卷一等,有其传记材料。天息灾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0年)二月,与乌填曩国施护(danapla)一起来到宋朝首都汴京(今开封市),献梵本,帝召见,赐紫衣,他们奉命审查梵本,帝有意翻译,命中使郑守钧于太平兴国寺西建译经院,太平兴国七年(九八二年)六月译经院建成后,敕天息灾、施护、法天等居之,从事译经,赐天息灾“明教大师”。译场开始后,天息灾主持进行大法曼荼罗仪式。雍熙二年(九八五年)奏请让惟净等学习梵文,帝授“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并亲制《新译三藏圣教序》,赐天息灾等,赞扬说:“西域法师天息灾等,常持四忍,早悟三空,翻贝叶之真诠,续人天之圣教。”当年授天息灾为“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天息灾示寂于咸平三年八月,世寿不详,赐谥号“慧辩”。
  天息灾的译笈,《大中祥符法宝录》记载如下:
  1、《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译于太平兴国七年(九八二年)七月,当月十二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沙门常谨、法进笔受兼缀文,光禄卿汤悦、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直刘素监译。
  2、《大乘庄严宝三经》四卷,译于大平兴国八年(九八三年)三月,当月十五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天息灾译,法天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常谨笔受,沙门法进缀文,沙门惠温、守巒、道真、宝显、慧超、慧达、可瓖等证义,沙门法云、智逊、善祐校勘,光禄卿汤悦,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直刘素监译。
  3、《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一卷,
  4、《楼阁正法甘露鼓经》一卷,
  5、《金耀童子经》一卷,
  6、《较量寿命经》一卷,
  7、《分别善恶报应经》二卷。
  以上五经译于雍熙元年(九八四年)三月,当月五日表进。梵本出中天竺,天息灾译,法天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当定、令遵笔受,沙门常谨、智逊、慧达、宝显缀文,沙门惠温、过巒、道真、慧超、法云、可瓖、善祐等证义,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头高品王文寿殿直刘素监译。
  8、《圣观自在菩萨一百八名经》一卷,
  10、《菩提行经》四卷,
  11、《法集要颂经》四卷,
  12、《胜军化世百喻伽陀经》一卷。
  以上五经译于雍熙二年(九八五年)十月,当月二日表进。梵文出自中天竺,天息灾译,法天证梵义,沙门清沼、令遵、法定笔受,沙门智逊、善祐、法云、可瓖证义,礼部郎中张洎润文,殿头高品王文寿殿前承旨东庆监译。
  13、《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五卷,
  14、《大摩里支菩萨经》七卷,
  15、《圣贤集伽陀一百颂》一卷,
  以上三经译于雍熙三年(九八六年)十月,当月四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天息灾译,法天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令遵笔受,沙门智逊、慧达缀文,沙门惠温、守巒、道真、宝显、慧超、可瓖、善祐、归省证义,礼部郎中张洎润文,殿头高品王文寿、杨继诠、殿直张美监译。
  据《大中祥符法宝录》卷六记载,雍熙三年(九八六年)“息灾改名法贤”。从此以后,不再有天息灾的译笈,代之以法贤。法贤的译笈如下:
  1、《众许摩诃帝经》一十三卷,
  2、《布施经》一卷,
  3、《月光菩萨经》一卷,
  4、《金光王童子经》一卷,
  5、《犍稚梵赞》一卷。
  以上五经译于端拱二年(九八九年)十月,梵本出自中天竺,法贤译,法天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令遵笔受,沙门智逊、慧达缀文,沙门惠温、守巒、慧超、知则、守遵、颢丕、云胜证义,户部郎中张洎润文,殿头高品杨继诠、供奉官张美监译。
  6、《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三卷,
  7、《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
  8、《萨钵多酥里踰捺野经》一卷。
  以上三经译于淳化二年(九九一年)十月,当月二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法贤译,法天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惟净笔受,沙门智逊、慧达缀文,沙门惠温、守巒、慧超、守遵、道文、归省、云胜、全永证义,右谏议大夫张洎润文,殿头高品杨继诠、供奉官美监译。
  9、《佛三身赞》
  10、《曼殊室利菩萨吉祥伽陀》
  以上二部合为一卷,译于淳化五年(九九四年)四月,当月十九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法贤译,法天证梵文,施护证梵义,沙门清沼、惟净、智江、致宗笔受,沙门智逊缀文,沙门仁彻、守贞、从志、道文、怀哲、云胜、句端、守赞、道澄证义,给事中杨砺润文,右监门卫率府张美、内供奉官杨继诠监译。
  11、《延寿妙门陀罗尼经》一卷,
  12、《大吉祥陀罗尼宝贤陀罗尼》,
  13、《大吉祥陀罗尼经》,以上二经合为一卷。
  14、《圣多罗菩萨经》一卷,
  15、《戒香经》一卷,
  16、《息除贼难陀罗尼经》一卷,
  17、《一切如来名号陀罗尼经》一卷,
  18、《观自在菩萨母陀罗尼经》一卷,
  19、《秘密八名陀罗尼经》一卷。
  以上八经梵本出中天竺。
  20、《大正句王经》二卷,梵本出自西天竺。
  以上十经译于淳化五年(九九四年)十一月,当月二十三日表进。法贤译,法天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惟净、智江、致宗笔受,沙门智逊、道澄缀文,沙门仁彻、守贞、从志、道文、怀哲、云胜、句端、守賛证义,翰林学士给事中杨砺润文,殿头高品郑守钧监译。
  21、《频婆娑罗王经》一卷,
  22、《旧城喻经》一卷,
  23、《人仙经》一卷,
  24、《信佛功德经》一卷,
  25、《信解智力经》一卷,
  26、《善乐长都经》一卷。
  以上六经都是中天竺语龟兹国书。
  27、《法身经》一卷,梵本出自中天竺。
  以上七经译于咸平元年(九九八年)七月,当月十七日表进,法贤译,法天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惟净、智江、致宗笔受,沙门智逊、道澄缀文,沙门仁彻、守贞、从志、道文、云胜、怀哲、句端、守賛证义,翰林学士经事中杨砺润文,殿头高品郑守钧监译。
  28、《最上秘密那拏天经》三卷,
  29、《帝释所问经》一卷,
  30、《决定义经》一卷,
  以上三经,梵本出自中天竺。
  31、《四品法门经》一卷。
  32、《解夏经》一卷,
  以上二经都是中天竺语龟兹国书。
  以上五经译于咸平元年(九九八年)十一月,当月十九日表进。法贤译,法天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惟净、智江、致宗笔受,沙门智逊、仁彻缀文,沙门守贞、从志、道文、云胜、怀哲、句端、守賛、道一证义,枢密副使工部侍郎杨砺润文,殿头高品郑守钧监译。
  33、《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
  34、《护国经》一卷。
  以上二经梵本出自中天竺,译于咸平二年(九九九年)十一月,当月二十二日表进。法贤译,法天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惟净、智江、致宗笔受,沙门仁彻、句端缀文,沙门守贞、从志、道文、云胜、绍琛、怀哲、守賛、道一证义,司封郎中知制诰朱昂润文,殿头高品郑守钧监译。
  法护(dharmapala,九六三——一0五八年),《补续高僧传》卷一、《佛祖统纪》卷四十四、四十五、《景佑新修法宝录》卷六等有其传记材料,关于法护的情况,《补续高僧传》卷一记载如下:“法护,中天竺国人。景德改元,携筴入京,赐紫衣束帛馆于传法院,时天息灾、法贤相继迁逝,虽译事不寝,而司南乏人,僉议非法护不可,遂被诏补其处,仍敕光梵大师惟净试光禄卿同预译经,参政赵安仁等润文, 20 由此可见,法护和惟净是天息灾、法贤逝后的主要译经师。
  法护于宋真宗景德元年(一00四年)来到宋都汴京(今开封市),《佛祖统纪》卷四十四记载说:“西天三藏法护来进佛舍利、贝叶梵经,赐紫衣束帛馆于译经院,21法护于景德四年(一00七年)受赐“传梵大师”称号,宋仁宗天圣元年(一0二三年)奉诏翻译驻輦国使进贡的金叶天竺梵经,景祐二年(一0三五年)与惟净合作撰《天竺字源》七卷,御制《景祐天竺字源序》说明如下:“《景祐天竺字源者》,西天译经三藏试光禄卿传梵大师法护,译经三藏试光禄卿光梵大师惟净所同缀集也,西天章典以八字为句,四句成頌,成劫之初梵王先说具百万頌,传授天人,以其梵王所说,故曰梵书。住劫之初,帝释天主又略为十万頌,其后波膩尼仙人又略为八千颂,此并音字之本,其之派论有一千颂,字体有三百颂。字缘有二:一首三千颂,二者二千五百颂。 22 本书于宋景祐二年(一0三五年)勅板,首先简略解释十二转声、三十四字母、五音及生字意义,然后立四章详释。其梵字不同于悉昙,近于尼波罗梵夾文体。
  因为法护戒德高胜,于至和元年(一0五四年)受賜六字师号“普明慈觉传梵大师”,嘉祐三年(一0五八年)示寂,世寿九十六,追谥“演教大师”,又补“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
  惟净,生卒年不详,俗姓李,金陵(江苏省江宁県南)人,南唐后主李煜之甥,七岁出家,十一岁开始诵读《妙法莲华经》等。为了培养译经人才,大平兴国八年(九八三年)朝廷选择惟净等五十名儿童学习梵文,学成后任译笔受,受赐紫衣及”光梵大师“称号。大中祥符二年(一00九年),惟净受赐“朝散大夫光禄卿”,从此以后,专心译经。
  据《补续高僧传》卷一等记载,惟净与赵安仁、杨亿合作,于大中祥符六年(一0一三年)编撰《大中祥符法宝录》二十一卷;仁宗天圣三年(一0二五年)又与翰林学士夏竦合作,撰《新译经音义》七十卷;天圣五年(一0二七年)与惠方等合作,编撰《天圣释教录》三卷;景祐二年(一0三五年),与法护合作编撰《景祐天竺字源》七卷。逝后追谥“明教大师”称号。
  据《景祐修法宝录》记载,法护、惟净合经译如下:
  1、《佛说除蓋障菩萨所问经》二十卷,
  2、《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一卷。
  以上二经梵本出自中天竺,译于天禧三年(一0一九年)十一月至天圣元年(一0二三年)四月,天圣元年八日表进。法护、惟净译,沙门澄珠、文一笔受,简长、行肇缀文,沙门启冲、道一、智臻、德雄、禅定、智远、重果、义赜、令操、善慈、绍才证义,译经使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太子少师平章事丁谓、翰林学士刑部侍郎知制诰晁迥、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左丞知制诰李维润文,入内内侍省内侍殿头李希及杨怀监译。
  3、《佛说身毛喜坚经》三卷,梵本出自中天竺,译于天圣元年(一0二三年)十二月,当月二十四日表进。惟净、法护译,沙门澄珠、文一笔受,沙门简长缀文,沙门禅定、令操、善慈、绍才、惠真、迂荣、法凝、绍源、鉴玉证义,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左丞知制诰李维润文,入内内侍高品王素监译。
  4、《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一十八卷,梵本出自中天竺,译于天圣二年(一0二四年)十二月至天圣五年(一0二七年)四月,当月九日表进。法护、惟净译,沙门澄珠、文一笔受,沙门简长缀文,沙门绍才、禅定、令操、善慈、惠真、迂荣、法凝、鉴玉证义,译经使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王钦若、枢密副使右谏议大夫夏竦、翰林学士承旨工部尚书知制诰李维润文,入内内侍省侍高品王素陈文一监译。
  5、《大乘中观释论》一十八卷,共二十七品,安慧造,译于天圣五年(一0二七年)十二月至天圣八年(一0三0年)四月,当月八日表进,惟净、法护译,沙门文一笔受,沙门简长缀文,沙门法凝、禅定、令操、善慈、惠真、迂荣、鉴玉、志纯、鉴深、清才、慧涛、潜政证义,枢密副使刑部侍郎夏竦润文,入内内侍省内侍高品陈文一监译。
  6、《金色童子因缘经》十二卷,梵本出自中天竺,译于天圣八年(一0三0年)十二月至明道元年(一0三二年)四月,当月八日表进,惟净、法护译,沙门文一笔受,沙门迂荣缀文,沙门法凝、鉴深、慧涛、善慈、潜政、清满、善初、义崇证义,枢密副使尚书左丞夏竦润文,入内内侍省内西头供奉官黄元吉、陈文一监译。
  据《天圣释教总录》下册,法护单独译笈如下:
  1、《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经》二卷,
  2、《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一卷,
  3、《大乘宝要义论》四至六共三卷,
  4、《佛说除蓋障菩萨所问经》一至三共三卷,七至十共四卷,十四至十六共三卷,十七至二十四卷。
  5、《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一卷,
  6、《佛说大乘大方广佛冠经》二卷,
  7、《圣母般若波罗蜜多九颂精义论》二卷,
  8、《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印法门经》四至六共三卷,十至十二卷,十六至十八共三卷。
  惟净独自译经如下:
  1、《大乘宝要义论》一至三共三卷,七至十共四卷,
  2、《佛说除蓋障菩萨所问经》四至六共三卷,十一至十三共三卷
  3、《佛说身毛喜竖经》三卷
  4、《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一至三共三卷,七至九共三卷,十三至十五共三卷
  5、《大乘宝要义论》一至三共三卷,七至十共四卷。
  另有金总持,《补续高僧传》卷一记载如下:“至徽宗大观中,犹有译经三藏金总持,即击磬以觉,嘉州定僧者,与译语仁义笔受宗正,南游江浙,则其译场冷淡可知矣。获终于嘉裕三年,净未祥所终。 23 可见金总持逝于嘉裕三年(一0五八年),其他事迹不详,其译笈现存者有与智吉祥共同翻译的《大乘智印经》五卷,还有独自翻译的《法乘义决定经》三卷、《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二卷、《大乘僧伽吒法义经》七卷等。从《补续高僧传》卷一的记载可以看出,金总持所处的时代,宋代的佛经翻译已经襄微,译场冷落。
  金总持的译笈,署名为“宋西天三藏明因妙善普济法师金总持奉诏译”。既然是“奉诏译”,说明金总持译经时,仍然得到官方支持。
  元代庆吉祥的《至元法宝勘同总录》编撰于元至元二十二至二十四年(一二八五——一二八七年),这“是一部综括唐代《开元录》、《续开元录》、宋代《祥符录》、《景裕录》、元代《弘法入藏录》五录的入藏经。”(陈士强:《佛典精解》第一一八页)最有价值的是“路遗增补”部份,对“五录”遗漏部分进行补充。
  据此,施护译笈还有〈〈如意摩尼陀罗尼经〉〉一卷等。
  惟净的译笈还有《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四十卷,与《大宝积经》第十二《菩萨藏会》为同本异译。
  法护的译笈还有《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五卷、《施设论》七卷、《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五卷等。
  法贤的译笈还有《圣金刚手菩萨一百八名梵赞》一卷等。
  宋代译师除上文提及者外,还有日称、智吉祥、慈贤等。皆西夏僧,《新续高僧传》有些简略记载。
  日称译笈如下:
  1、《父子合集经》二十卷,与《大宝积经》第十六《菩萨见实会》为同本异译。
  2、《大乘菩萨学论》二十五卷,法称造,前八卷法护译,嘉祜三年(一O五八年)法护去世,日称续译以后十七卷。
  3、《福蓋正行所集经》十二卷
  4、《尼乾子问无我义经》一卷
  5、《事师法五十颂》一卷
  6、《六趣轮回经》一卷
  7、《十不善业道经》一卷
  8、《诸法集要经》十卷
  智吉祥译有《清净昆奈耶最上大乘经》三卷、《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三卷等。
  慈贤译有《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大佛项陀罗尼经》一卷、《大隋求陀罗尼经》一卷、《大摧碎陀罗尼经》一卷、《如意轮莲华心观门仪》一卷、《大教王经略示护摩仪》一卷、《妙吉祥平等观身成佛仪轨》一卷等。
  绍德译有《大乘隨转宣说诸法经》三卷、《菩萨本生鬘论》十六卷等。
  四、赞宁的译经理论——六例
  赞宁(九一九——一OO年),《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记载如下:“姓高氏,其先渤海人,唐天祐中,生于吴兴之德清别墅。出家杭州之祥符,习南山律,著于毘尼,明人谓之律虎。” 24 说明赞宁精于律藏,当时的名僧有“四虎”之称,契凝号称论虎,义从号称文虎,晤恩号称义虎,赞宁号称律虎。据《释氏稽古略》卷四记载,赞宁于太平兴国三年(九七八年)隨吴越王入朝,帝赐“通慧大师”称号,敕住左街天寿寺。
  赞宁于大平兴国七年(九八二年)奉敕编撰《宋高僧传》三十卷,因为编于左街天寿寺,所以又称为天寿史。其内容包括《续高僧传》以后由唐贞观年中至宋端拱元年(九八八年)的高僧传记,其序称正传五三三人,附见一三O人。实际是正传五三一人,附见一二五人。分为十科:译经篇三十二人,附见十二人;义解篇七十二人,附见二十二人;习禅篇一O三人,附见二十九人;明律五十八人,附见十人;护法一十八人,附见一人;感通八十九人,附见二十三人;遗身二十二人,附见二人;读诵四十二人,附见八人;兴福五十人,附见六人;杂科四十五人,附见一十二人。其后序记载如下:“赞宁自至道二年奉叡恩,掌洛京教门事。事简心旷之日,遂得法照等行状,撰已易前来之阙如。寻恩治定其本,虽大义无相乖,有不可者以修之……时方彻简,咸平初,承诏入职东京右街僧录,寻迁左街。乃一日顾其本末及繕写,命弟子辈缄诸箧笥,俾将来君子知我者以僧传,罪我者以僧传。 25 说明赞宁于至道二年(九九六年)以后进行过修改。
  赞宁于淳化元年(九九0年)奉旨著《鷲岭圣贤录》一百卷,还著有《内典集》一五二卷,《外学集》四十九卷。赞宁著作甚丰,内容涉及儒、释、道三家,主张三家调和。
  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宋太宗到相国寺佛前烧香,问赞宁是否要拜佛,赞宁回答说“陛下只可烧香,不必下拜。因陛下是现在佛,无拜过去佛之必要。”太宗听后,非常高兴。从此以后,皇帝进寺庙,只烧香不拜佛,遂为定制,别人亦感合礼。
  淳化二年(九九一年),赞宁奉诏担任史馆编修。至道二年(九九六年)掌管洛阳佛教教务。咸平初年(九九八年)任洛阳右街僧录,翌年又进左街,当年又著《大宋僧史略》三卷,卷上有“佛诞生年代”等二十三门,卷中有“道俗立制”等十七门,卷下有“诞辰谈论”等十九门。共五十九门。书首有南宋僧人法道所作的序文,作于绍兴十四年(一一四四年),题为《重开僧史略序》,其序称:“宁师内外博通,莫俗双究,观师所集《物类相感志》,至于微术小伎亦尽取之,盖欲学佛遍知一切法也,崇宁四年敕加命号,曰东京左街僧录、史馆编修、园明通慧大师,以旌其学行。师之所著,唯《大宋高僧传》三十卷与《僧史略》三卷,奉敕入藏颁行外,余多烟没。兵火之中得斯藏本,佛法事理、来历纪纲,舍此事而弗知也。 26
  赞宁逝于咸平四年(一00一年),世寿八十二岁。元寂于杭州祥符寺,葬于钱塘龙井坞。崇宁四年(一一0五年),宋微宗追谥为“园明大师”。
  赞宁首先对“翻译”这个词进行解释,在《宋高僧传》卷一《义净传》中有这样一段话:“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易所无也。譬诸枳桔焉,由易土而殖,桔化为枳,桔枳之呼虽殊,而辛芳干叶无异。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树,即东夏之杨柳,名虽不同,树本是一。” 27 在此赞宁用桔和枳相比,又用印度的尼拘律陀树(nya.grodha)和中国的杨柳树相比,只是名字不同,本体没有任何区别。需要指出的是,第二个例子用中国的杨柳和印度的尼拘律陀相比不太确切。
  以上比喻只限于名词方面,在整体含义方面,翻译并非如此,只能是类似,不可能完全一样,由一种文字翻译为另一种文字,或多或少地会有一些走样,所以赞宁在《宋高僧传》卷三又举出一个比喻:“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是翻译二名行焉。” 28
  赞宁一生写过不少书,从未翻译过佛经,他的译经理论不同于罗什、玄奘等人是亲身体验,而是客观研究佛经翻译史,从而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主张。他于《宋高僧传》卷三,把宋以前的中国佛经翻译分为三个阶段 29 :一、刚开始翻译佛经的东汉时期:“初则梵客华僧,听言揣意,方园共凿,金石难和。”(上海古笈出版社《高僧传合集》第三九九页,下同)中国僧人起辅助作用,华僧听其言,揣摩其义,很难吻合。二、三国、西晋、东晋等的渐盛时期:“次则彼晓汉谈,我知梵说,十得八九,时有差违。”此时的译经,仍以印僧为主,他们逐渐通晓汉语,华僧懂梵文的人越来越多,能理解百分之八、九十,偶尔会出现差错。三、东晋末年以及唐的鼎盛时期:“后则猛、显亲往,奘、空两 通。”智猛,法显等中国高僧亲自到印度等国寻求梵本佛经,像玄奘这样的中国僧和印僧(一说为斯里兰卡人不空)即通梵文,又通汉语,所译佛经更准确了。
  赞宁在总结前人译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意六例:“逖观道安也,论五失三不易;彦琮也,籍其八备明则也,撰翻经仪式,玄奘也,立五种不翻。此皆类左氏诸凡,同史家之变例。今立新意,成六例焉,谓译字译音为一例,胡语梵言为一例,重译直译为一例,粗言细语为一例,华言雅俗为一例,直语密语为一例。”赞宁首先列出“六例”名称,然后逐一解释:“初则四句:一,译字不译音,即陀罗尼是。二、译音不译字,如佛胸前卐字是。三、音字俱译,即诸经律中纯华言是。四、音字俱不译,如经题上P、a二字是。
  第二,胡语梵音者:一、在五天竺纯梵语。二、雪山之北是胡,山之南名婆罗门,国与胡绝,书语不同,从羯霜那国,字源本二十余言,转而相生,其流漫广,其书竖读,同震旦欤?至吐货罗,言音渐异,字本二十五言,其书横读。度葱岭南迦毕试国,言字同吐货罗,已上杂类为胡也。若印度言字,梵天所制,本四十七言,演而遂广,号青藏焉,有十二章,教授童蒙,大成五明论,大抵与胡不同。五印度境,弥亘既遥,安无少异乎?又以此方始从东汉传译,至于隋朝,皆指西天以为胡国,且失梵天之苗裔,遂言胡地之经书。彦琮法师独明斯致,唯征造录,痛责弥天符佛地而合《阿含》,得之在我,用胡名而迷梵种,失则诛谁。唐有宣公,亦同鼓唱,自此若闻弹舌,或观黑容,印定呼为梵僧,雷同认为梵语,琮师可谓忙于执斧扑前白露之蝉,瞢在廻光照后黄衣少雀。
  既云西土有梵有胡,何不南北区分,是非料简,致有三失:一、改胡为梵,不析胡开,胡还成梵,失也;二、不善胡焚二音,致令胡得为梵,失也;三、不知有重译,失也。当初尽呼为胡,亦犹隋朝已来,总呼为梵,所谓过犹不及也。如据宗本而言,以梵为主,若从枝末而说,称胡可存,何耶?自五天至岭北,累累而译也,及疑琮公留此以待今日,亦敢让焉。
  三、亦胡亦梵,如天竺经律,传到龟兹,龟兹不解天竺语,呼天竺为特伽国者,因而译之,若易解者,犹存梵语,如此胡梵俱有者是。
  四、二非句,纯华言是也。
  第三重译直译者,一、直译。如五印夹牒直来东夏译者是;二、重译。如经传岭北、楼兰、焉耆,不解天竺言,且译为胡语。如梵云邬波陀耶,疏勒云鹘社,于闐云和尚。又天王,梵云拘均罗,胡云毘沙门是;三、亦直亦重。如三藏直携夹牒而来,路由胡国,或带胡言,如觉 明口诵昙无德律,中有“和尚”等字者是;四、二非句。即经三藏,虽兼胡语,到此不翻译者是。
  第四粗言细语者,声明中,一、苏漫多。谓凡尔平语言辞也;二、彦底多。谓典正言辞也。佛说法多依苏漫多,意住于义,不依于文。又被一切故,若彦底多,非诸类所能解故。亦名全声音,则言音不分明而讹僻,此粗语也。一、是粗非细。如五印度时俗之言是;二、唯细非粗。如法护、宝云、奘师、义净,洞解声明音律,用中天细语典言而译者是;三、亦粗亦细。如梵本中语涉粗细者是,或注云此音讹僻,即粗言也。四、二非句。缺。
  第五、华言雅俗者。亦云音有楚夏同也,且此方言语,雅即经笈之文,俗乃街巷之说,略同西域,细即典正,粗即讹僻也。一、是雅非俗。如经中用书笈言是;二、是俗非雅。如经中乞头、博颊等语是;三、亦雅亦俗。非学士润文,信僧执笔,其间浑金璞玉,交杂相技者是;四、二非句。缺。
  第六、直语密语者。二种作句,涉俗为直,涉直为密,如婆留师是。一、是直非密。谓婆苗师翻为恶口住,以恶口人人不亲近故;二、是密非直。婆留师翻为菩萨,所知彼岸,既通达三无性理,亦不为众生所亲近故;三、两亦句。即同善恶真俗,皆不可亲近故;四、二非句。谓除前相故。又阿毘持呵娄(原注:目数数得定)、郁婆提(原注:目生起拔根弃背)、婆罗(原注:目真实离散乱),此诸名在经论中例显直密语义也。更有胡梵文字,四句易解,凡诸类例,括彼经诠,解者不见其全牛,行人但隨其老马矣。
  赞宁的“六例”内容如下:
  第一例、关于译字译音问题。
  这一例讲的是佛经翻译的音译意译问题,这一例又分为四种情况:
  (一)、译字不译音。如佛经中的呪语,字为汉字,即将梵文翻为汉字,故称“译字”。音则为梵音,其音没变,故称“不译音”。
  (二)、译音不译字。如佛胸前的卐字,为梵体,并没有译成汉字,故称“不译字”。其音则翻为“万”,故称“译音”。
  (三)、音字俱译,即佛经中的纯汉语部分,这是汉译佛经的主体。
  (四)、音字俱不译。如经题的P、a 二字,音与字都没经过翻译。
  《翻译名义集》卷六《唐梵字体篇》对此说明如下:“《宋高僧传》明翻译四例:一、翻字不翻音。诸经呪词是也;二、翻音不翻字。如《华严》中“ ”字是也。以此方“万”字翻之,而字体犹是梵书;三、音字俱翻。经文是也;四、音字俱不翻。西来梵夹是也。这里讲的前三种情况与《宋高僧传》卷三完全一致,第四的“西来梵夹是也”,指的是梵文原典佛经,这种解释与《宋高僧传》相违,可能是误解了赞宁原意。
  第二例、关于胡语梵言问题
  这一例也有四种情况:
  (一)、在东、西、南、北、中五印,都是纯梵文;
  (二)、雪山之北是胡语,山之南是印度,已不是胡国,语言与胡不同。印度的语言现像很复杂,如羯霜那国的语言,有二十多个字母,文字竖读。吐货罗语则有二十五个字母,文字横读。葱岭以南的迦毕试国,文字与吐货罗相同。梵文字母四十七个。梵文为雅语,梵文以外的方言都是俗语。、
  从东汉开始翻译佛经,至隋朝时期,都把“西天”笼统地称为“胡国”。隋朝高僧彦琮(五五七——六一O)已经看出这个问题,在《续高僧传》卷二本传有这样一段话:“旧唤彼方,总名胡国,安虽远识,未变常语,胡本杂戎之胤,梵惟真圣之苗。根既悬殊,理无相滥,不善谙悉,多致雷同。见有胡貌,即云梵种,实是梵人,漫云胡族。莫分实伪,良可哀哉。” 31 可见这种现象很普遍,像道安(三一四——三八五)这样有远见卓识的高僧,也没有改变这种平常说法。唐朝道宣(五九六——六六七)也曾发表类似意见。他们指出这种错误以后,又出现了另一种相反错误,把西域经典总称为“梵”。这些错误导致三种过失1、改胡为梵;2、不能正确区分胡、梵二音;3、不注意重译,往往是从胡语翻译一次,又从梵文翻译一次。
  (三)、亦胡亦梵。在经文中既有梵文音译,又有胡语音译。
  (四)、二非句。经文中既无梵文音译,又无胡语音译,是纯汉语,这是经文主体。
  第三例、关于重译直译问题
  第三例也分为四种情况:
  (一)、直译。系指由五印梵本佛经直接译为汉语的情况。
  (二)、重译。首先将梵本佛经译为胡语,再由胡语译为汉语。如乌坡陀耶(upadhyaya)疏勒称为鹤社,于阗称为和尚。又如北天王的梵文是kubera,胡语是vaisramana
  (三)、亦直亦重。经文中既有梵文,又有胡语。
  (四)、二非句。胡人依据梵本直接译为汉语,并不夹杂胡语。
  第四例、关于粗言细语问题
  这一例也分为四种情况:
  (一)、是粗非细。即存在于五印度的方言俗语;
  (二)、唯细非粗。即梵文雅语;
  (三)、亦粗亦细。即梵文和俗语混合运用的“混合梵文”;
  (四)、二非句。既非梵文,又非俗语。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第五例、关于华言雅俗问题
  这一例是讲佛经汉语译文的雅、俗问题,这一例也分为四种情况:
  (一)、是雅非俗。如经文中的书面语言;
  (二)、是俗非雅。如经文中的方言俗语;
  (三)、亦雅亦俗。译文初稿,还没有经过学士润文,其间有雅语,也有俗语。
  (四)、二非句。既不是雅语,也不是俗语。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为了论文整齐,赞宁的每一例都细分为四种情况,但有的情况并无内容论述。第四例和第五例,都有此现象。
  第六例、关于直语密语问题
  赞宁对直语、密语的解释如下:“涉俗为直,涉直为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经文的字面内容直接表达出来,这就是“直语”。把经文字面(直)表达的隐密内容意译出来,这就是“密语”,第六例也有四种情况:
  (一)、是直非密。某段经文只是字面内容,并无隐密含义。
  (二)、是密非直。某段经文只是隐密含义,并非字面内容。
  (三)、两亦句。既有字面内容,又有隐密含义。
  (四)、二非句。既不是字面意思,又不是隐密含义,如经文中所举的比喻。
  除“六例”以外,赞宁还发表过下列译经见解。或曰:“翻梵夹须用此方文籍者,莫招滥涉儒雅之过乎?”通曰:“言不关典,非子史之言,用其翻对,岂可以委巷之诶而糅于中耶?故道安云,乃欲以千载上之微言,传所含百王下之末俗,斯不易矣。”或曰:“汉魏之际,盛行斯意,致使陈寿国志述临儿国云: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而出入,蓋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为浮屠。”此为见译家用《道德》二篇中语,便认云与老子经互相出入也。设有华人能梵语,与西僧言说,两相允会,可便谓此人为天竺人也:蓋穷其始末乎?是知若用外书,须招此谤。如童寿译《法华》,可谓折中,有天然西域之语趣矣。今观房融润文于《楞严》,僧肇征引而造论,宜当此诮矣。苟参鄙俚之辞,曷异屠、沽之谱,然则揉书勿如无书,与其典也宁俗,傥深溺俗,缺过不轻,折中适时,自存法语,斯谓得译经之旨矣,故佛说多依苏漫多也。又传译之兴,奉行之意,不明本起,何示将来,今究其宣扬,略陈梗概。”
  如果译经语言过俗,就会出现如“屠、沽”这种很不典雅的语言。如果译经用中国固有的经典语言,这实际上就是“格义”。一方面不能准确表达经意,使源于印度的佛经和中国原有的儒、道相混,出现“老子化胡”这种荒诞传说。为了避免上述两种偏差,应当像鸠摩罗什翻译《妙法莲华经》那样,采取折中办法。
  赞宁的译经理论,因为是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的,所以比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彦琮的“八备”、玄奘的“五不翻”更系统,更全面,更进步。
  注:
  ①《频伽大藏经》卷九十七,第三七一页。
  ②《中华大藏经》卷七十三,第五二八页。
  ③上海古笈出版社:《高僧传合集》第四00页。
  ④见马祖毅著《中国翻译史》第一四八——一四九页。
  ⑤上海古笈出版社:《高僧传合集》第四00页。
  ⑥《大正藏》卷四十九,第三九八页。
  ⑦《大正藏》卷四十九,第三九八页。
  ⑧《大正藏》卷四十九页,第三九九页。
  ⑨《大正藏》卷七三,第四三五页。
  ⑩(11)《大正藏》卷四十九,第四0二页。
  (12)《中华大藏经》卷七三,第四三七页。
  (13)(14)《大正藏》卷四十九,第三九页。
  (15)(16)《大正藏》卷四十九,第三九八页。
  (17)《大正藏》卷四十九,第三九九页。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