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略传——一生重要行事--著述--所传主要学说
玄奘法师略传——一生重要行事--著述--所传主要学说
吕澄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8册
页1-9
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
1980年十月初版
--------------------------------------------------------------------------------
1页
一
玄奘法师本名袆,俗姓陈,河南洛州缑氏县人,生于隋
开皇二十年(公元六○○年)(注1)。少时穷困,跟着他的
胞兄长捷法师住在东都净土寺,并学习佛教教理。十一岁时
,东都度僧,他便参加了。从此诵习很勤,常在慧日寺听讲
「涅槃经」和「摄大乘论」。大业末年,兵乱饥荒,和兄经
由陕西入四川。武德五年(六二二年),在成都受了具足戒
。七年(六二四年),离蜀,到荆州天皇寺,在那里宣讲「
摄论」「毗昙」,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聚,大德智琰以六
十岁的高龄,执礼甚恭(注2)。继而闻道深在赵郡讲经,便
去听受「成实论」。再到邺中向慧休请问「杂心」「摄论」
,前后历时年余。贞观元年(六二七年),他到达了长安,
跟道岳、僧辩、法常、玄会等钻研
2页
「俱舍」「摄论」「涅槃」,疑难之处,很多得了解决。仆
射萧瑀,钦佩他的智慧超群,奏请令他住在庄严寺(大概是
备当时十大德之选),但不是他的素志。因为奘师从武德以
来,历游吴、蜀、赵、魏各地,终达周、秦,凡有讲筵,都
曾参加。当时诸家之学,虽然各有专精,可是意义纷披,还
很难得融贯。这时恰逢印度佛教学者波颇蜜多罗东来,启示
了当代那烂陀寺戒贤所授的「瑜伽师地论」,才可以总赅三
乘学说这一个途径(注3),于是发心前往印度,寻觅「瑜伽
」论书的全文,以便穷其究竟。他上表请求西行,但主管的
官员不许,只好留京遍学梵书梵语,等待机会。贞观二年(
六二八年)秋,北方遭逢霜灾,政府准许道俗四出就食,因
此他得便前往敦煌,展转到高昌国,备受国王的礼敬。延留
度过了夏坐,再向西行,那时正当贞观三年(六二九年)的
八月注4)。
奘师历经西域十六国(注5),越过大雪山,进入北印度
,路上遇有饱学的大德,都往问学,如此前后四年,才到了
摩揭陀国。他在那烂陀寺,依止戒贤论师,受「瑜伽师地论
」,讲习了三遍,同时旁及大小乘毗昙各论,早晚都不休息
,学习满了五年,他还想进求博学,戒贤力劝回国流通,于
是他遍游五印各国,东起伊烂拏 伐多,西至狼揭罗,仍
旧回到那烂陀。又去杖林山就胜军居士学习唯识,首尾又经
两年。他这样对于印度的佛学,完全穷尽底蕴,并沟通了当
时大乘学说中「瑜伽」「中观」两家的诤论,着了「会宗论
」一书,得到戒贤和诸大德的赞许。他又应戒日王的请求,
折伏正量部论师般若毯多「破大乘论」的异说,着了「制恶
见论」。由此他辞别
3页
了戒贤东归,先赴曲女城戒日王的无遮大会,用他所著的二
论标宗,征求答破,但直到十八日大会终了,没有人敢来应
征。他得到大小乘佛徒的一致推崇,并接受了「大乘天」和
「解脱天」的尊称,又去施场,看了戒日王大施的盛况,这
才携带他所搜得的几百部佛典梵本(后来共存六百五十七部
)启程回来。贞观十九年(六四五年)正月,他到达长安,
唐太宗允许他在弘福寺译经,供给所需,并召集国内各地大
德灵润、文备等二十余人,助辑文句。到贞观二十二年(六
四八年),他译完了「瑜珈师地论」的一百卷大部,请太宗
替新译各经做了总序,这即是后世所传「大唐三藏圣教序」
。那一年冬十月,慈恩寺建成,他移入翻译。又经十年到显
庆三年(六五八年),他迁居西明寺,那时印度僧人阿地瞿
多和那提相继来华,翻译不专,异说并进,奘师倦于所事,
请求停译,未得允许,移往玉华宫,终于在那里完成了「大
般若经」六百卷的大译事。综计奘师从弘福寺开始翻译,直
到玉华,中经一十九年,凡译出七十五部(除「西域记」一
种不计入),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注6)。最初在贞观末,约
五年间,他译出了「瑜珈」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其次,永
徽、显庆中间约十年,又译出「俱舍」「婆沙」和一身六足
等「毗昙」﹔最后四年,译成全部「般若」﹔这些都整然自
成统系。奘师往印度求法,本欲译布中土未闻的经论,来纠
正旧说的讹传,现在都已一一见诸事实,可谓不辜负他的初
志了。在这中间,他还曾应印度童子王的请求,将我国旧籍
「老子」译成梵文,流传迦摩缕波国,也发生了相当的影响
。
4页
奘师去印度的时候,路上备尝辛苦,六十岁以后,身体
就时有病痛。等到「般若」译完,自知精力不继,便不再准
备翻译,专门做观行工夫。麟德元年(六六四年),二月,
病逝,寿六十五岁。他的弟子基师能够光大他的学说,中国
佛学里便有了「慈恩宗」的一大宗。
二
奘师在印度的时候,曾用梵语著书三种﹕
一、「会宗论」,靖迈「古今译经图记」作「会中论」
,有三千颂。论意在融会「瑜珈」「中观」两系的宗旨,消
弭当时印度的诤论,但未译成汉文。在「慈恩传」卷四里,
仅仅说了这么几句﹕「以为圣人立教各随一意,不相违妨,
惑者不能会通谓为乖反,此乃失在传人,岂关于法。」又说
﹕「中、百论旨唯破遍计所执,不言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
」从这些上还不能想象全论的内容,不过那时流传的护法「
广百论释」篇末有一大段,也是会两家之诤,也极其精粹。
奘师在印度一听到论文,就庆为创获,随听随译,和余书的
学习不同。奘师后来是直传护法的学说的,「会宗论」里和
会两家,说不定和「广百论释」有相当关系。
二、「制恶见论」一作「破恶见论」,有一千六百颂。
论破小乘正量部师般若毯多的「破大乘论」,文也未译。基
师「成唯识论述记」卷四十四说,此论宗旨在于沟通正量部
对于「瑜珈系
5页
」所缘必定带相的理论所发的疑难,又基师「因明入正理论
疏」卷四,记载奘师在曲女城无遮大会上提出了「真唯识量
」﹔或者那一比量就出于论文之内。不过,正量部的破大乘
学说是连「中观」一道破斥的,奘师反驳,当然另有发挥,
可惜原本不存,无从查考了(注7)。
三、「三身论」,有三百颂。这是奘师答应东印度童子
王的请求,赞佛功德,用来启发信仰的,也没有传译。
奘师回国以后,忙于翻译,无暇撰述,现存纪行和表启
等作品,也不定完全出于他的手笔﹔最重要的是以下两种﹕
四、「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这也称为「西域传」,或
称「西域行传」「玄奘行传」「玄奘别传」等,贞观二十年
(六四六年),由奘师依据在西域和印度各地的所见所闻,
口授辩机写了出来的。取材有时出于梵籍,所以经录家也看
成它是译本一类。其中所述各地的山川道里,风土人情,以
及教势兴衰,先贤往迹,无所不备,而且极其翔实。因此,
此书一出,当时的著述家莫不讶为奇制,竞相引用,如道宣
的「释迦方志」,道世的「法苑珠林感通篇、圣迹部」,慧
立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都是依据它来写成的,直到
现代,谈西域和印度的史学、考古学的,还应用它作为典据
五、「表启」一卷。奘师从主持译场以后,时有向当时
统治者启事之作,后人传钞成为各种
6页
本子。现存的即有三本﹕甲本为慧立所辑,即「慈恩传」所
依据的,彦悰曾搜集遗文加以补订。这一本从贞观三年(六
二九年)「谢高昌王启」起到显庆二年(六五七年)「贺改
东都表」止,共收三十多篇。显庆二年,慧立补充西明寺维
那,不久,奘师移住玉华宫,慧立就不再参加译事,所以后
来的表启都没有载入。乙本题名「大唐三藏玄奘法师表启」
,是公元七六五年以前的钞本,现存日本知恩院,曾收印于
日本「续藏经」内。所载表启从贞观二十年(六四六年)「
进经论表」起,到贞观末(六四九年)「请附讯往西域表」
止,共十三篇,篇末各注年月,便于查考,但是文句和时日
与慧立所辑的常有出入。丙本题「某寺沙门上表记」(寺字
上原缺,不详何字),为日人小泉氏所藏。它的前半卷和乙
本相同,但缺第一篇「进经论表」,各篇也不记年月。在「
请附讯往西域表」之后多出二十七篇,对于奘师晚年行事和
年岁问题,都有可资参考之处。现在综合三本来看,奘师一
生的表启制作还未收齐,像晚唐干符间(八七四--八七九年
)柄复所见到的奘师临终谢寺表,三本就都没有载入。
此外奘师议论有关学说的,大都为各家所记的口义,特
别是见于圆测一系新罗学人著述中间的量占多数,但这一系
常想藉师说以自重,所以也不可完全置信。通称为奘师自作
的有「三类境」一颂,载在「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二内,
又有「赞弥勒四礼文」,载在「法苑珠林」第十六卷。至于
后人所传的「八识规矩颂」,文义都有瑕疵,一望而知不是
奘师的手笔(注8)。
7页
三
奘师以卓越的天资,忘我地去印求法,靠他一往的真诚
,终于能穷极佛学源流,作了详备的翻译,尽了他的抱负。
他表现出来的人格和行事,是在在都足以使后世佛家奋发兴
起的。并且他所传播的学说有「般若」「瑜珈」的广博精微
,又有「唯识」「因明」的缜密周至,不管在教学规范方面
,或思惟法则方面,凡有讲述,概属创闻,所以影响于中国
佛学思想的地方,极其广泛而深远。现在姑且举主要的一二
点来作说明,就像「理佛性」和「五种姓」之说,后来创立
的慈恩宗派固然以为基本论据,即其它派别也多多少少加以
采用。本来佛家大小乘都用「心性本净」为中心思想,但小
乘见解朴素,直接将它看成知觉思虑的心,因而有心的本质
是否为烦恼相应等等枝节的诤论,大乘才肯定这本净的心是
心的「法性」。「瑜珈」一系中佛地论学者更特别称之为「
法界」,纯从认识的究竟境界而言。这样境界有待能证会它
的智慧而后明了,智慧又靠着言教的听闻熏习才生起,熏习
又应有本来的「种子」作为凭借,这样就归结到「种姓」的
说法。同时,有「种姓」而无言教的帮助,也属无用,所以
熏习的意义还着重在于新生。佛地论学者戒贤、观光等都对
于这些义理用力阐扬,奘师继承他们更作分析,将智慧所缘
究境界归之「真如」,以为「理佛性」,又从智慧的「种子
」方面区别五种「种姓」(即声闻、缘觉、菩萨、不定和无
8页
种姓),这样来解释经论里有关的各说。后来更经基师、慧
沼先后弘传,意义愈见详备,慈恩一宗的宗旨就确立不移了
。依着他们那样的说法,人天乘也应相当的重视,并将佛教
融会于世事一方面,也是有其意义的。奘师所传学说既经流
行,从前地论、摄论各家游移无际的议论,都得到了纠正,
而「瑜珈」宗旨也就影响到佛学思想的各个方面了。
附注
(注 1)关于奘师的年岁,有六十三、六十五、六十九等数
说,现依显庆四年(六五九年)奘师表启自称「行
年六十」一语,暂定为六十五岁,上推生时应在此
年。
(注 2)见靖迈「古今译经图记」卷四。道宣「续高僧传」
卷十四载智琰以武德七年由帝都返苏,与奘师在荆
楚相遇,当应就在那一年。
(注 3)波颇于贞观元年十一月到达长安,「续高僧传」卷
三说他曾在那烂陀寺听过戒贤所讲「瑜珈师地论」
,认识此论大小兼明的用意,因此他来华创传新义
,当然与此有关。奘师那时恰在长安,自必受到他
的启示
(注 4)奘师赴印年月,各种记载多作贞观三年八月,这是
依据「西域记」之说。「西域记」撰述的时候,高
昌已改属唐土,所以西域的名称所指是高昌以西的
各国,而奘师出国的时日也依离开高昌那一天计算
,这原来是不错的。后人不明原委,误认奘师于三
年八月离京,那就触处纠纷难得其解了。
(注 5)「续高僧传」引用「西域记」,并没有注意到它全
篇书行和书至含有亲践和传闻分别的一体例,所以
认记中所载各
9页
国,都是奘师曾经到过的,与此所说国数不同。
(注 6)此据「开元释教录」卷八。「译经图记」「大唐内
典录」计数略有不同(今刊本「图记」从「开元录
」改正,并非原式)。
(注 7)「慈恩传」卷四,说到「破恶见论」时,有「其论
如别」一语,好像当时已将此论译了出来,究竟如
何,待考。
(注 8)这像将「非量」和「现量」「比量」并称为「三量
」,又称难陀论师为「愚者」等,奘师学有渊源,
不应草率至此。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