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玄奘法师年代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罗香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玄奘法师年代考
  罗香林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8册
  页11-28
  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
  1980年十月初版
  --------------------------------------------------------------------------------
  11页
  一
  玄奘法师之事迹,关系于唐代佛教之发展与中印文化之
  交流及演进者,至巨且大。故近代中外学者关于玄奘事迹,
  及其所述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与其门人慧立彦悰等
  所撰注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简称慈恩传)等,皆特为重
  视,而尝为考释或翻译(注1),关于玄奘西行与所历诸国之
  考证,英法俄德及日本等国,多有论文发表(注2),惟关于
  玄奘之年代,则多沿袭释冥详所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
  (简称行状)所述之卒时年数,及慈恩传所述玄奘西行年月
  等,为论述依据(注3),尚未暇为澈底探讨,而判别其虚实
  也。中国方面言玄奘事迹而尝涉及其年代问题者,虽有梁任
  公先生(启超)之支那内学院精校本玄奘传书后(注4),与
  刘汝霖氏之唐玄奘法师年谱(注5),及曾了若氏之玄奘法师
  年谱(注6),然关于玄奘之生年等,亦所见各异,仍未能获
  致
  12页
  彼此相同之表白(注7)。夫年代为史事记述之基本条件,若
  年代问题未能为适宜解决,则于其它事迹记述,亦必深感比
  次困难矣。笔者往以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方伎僧玄奘传(简
  称本传),为简明得要,可备诵读,尝为撰作讲疏。而采述
  之余,深觉其于记述玄奘年数,皆有客观依据,较之别书所
  记,反为得实。盖其文殆即以唐代史臣所修国史旧文为底本
  (注8),非石晋刘奉敕修撰时所新缀也。爰为归纳有关资料
  ,勘以本传所记,再为考述玄奘之年代如次。
  二
  一者为玄奘享寿年数及其生卒之年。按唐人关于玄奘事
  迹之记述,自以慈恩传所载为最详。然以此书仅记及玄奘为
  卒于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六六四年) 二月五日,而未尝
  明记其享寿年数,故诸家于记述玄奘之生年时,不得已,遂
  多以冥详所撰行状所记玄奘乃享寿六十三者为推论依据。行
  状之末段云﹕
  「……至麟德元年正月一日,玉花寺(按即玉华宫)
  众及僧等,请翻大宝积经。法师辞曰﹕知此经于汉土
  未有缘,纵翻亦不了。固请不免。法师曰﹕翻不满五
  行,遂译四行止。谓弟子及翻经僧等﹕有为之法,必
  归磨灭,泡幻之质,何得久停﹗今麟德元年,吾年六
  十有三,必卒于玉花,若于经论有疑,宜即速问,勿
  为后悔。徒众闻者,无不惊泣,……至正月三日
  13页
  ,法师又告门人﹕吾恐无常欲往辞佛。……至二月…
  …五日中夜,弟子光等,又问和上定生弥勒前不﹖报
  云﹕决定得生。言讫舍命。……」
  如行状所述年岁,真为玄奘所自语,则玄奘为享寿六十
  三岁,由此上推六十三年,是玄奘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
  公元六○二年)。然行状此段文句,实与玄奘事多相违异,
  如非由后人传钞所脱误,则其文或原自矛盾,而非实录。考
  麟德元年为唐宗于上年(龙朔三年,即公元六六三年)十二
  月所诏改。玄奘于方改元之首一二日,对门人论述,非比公
  府文书,依普通语例言之,但云今年足矣,无须冠称今麟德
  等字也。即曰改元为其人所早知,然方入新年之首一二日,
  即揭出年号,亦不足为自身已行年六十三之说明也。其词句
  无谓,非玄奘自语,盖至明显。此其违异者一。又行状谓玄
  奘于贞观三年(公元六二九年)首途西行,「时年二十九也
  」,若依其卒年为六十三岁,而生于仁寿二年言之,则贞观
  三年,仅二十八岁。其所记年岁,本自矛盾,亦至显也。此
  其违异者二。慈恩传卷一谓玄奘于年十三时,即被度为僧。
  又记玄奘于贞观三年冬上书高昌王曲文泰,谢其赐送各物及
  相助盛意,中有「玄奘宿因有庆,早预缁门,负笈从师,年
  将二纪」诸语(注9)。则其出国西行,必在三十二、三岁后
  ,若为生于仁寿二年(公元六○二年),则至贞观三年(西
  元六二九年),仅为二十八岁,除去被度为僧以前之十三岁
  ,仅可十五年头已耳,何云「负笈从师年将二纪」也﹖此其
  违异者三。又慈恩传卷九记玄奘于显庆二年(公元六五七年
  )九月二十日上表唐高宗,
  14页
  请入少林寺翻译,其表文有「每惟此身,众缘假合,……所
  以朝夕是期,无望长久﹔而岁月如流,六十之年,飒然已至
  ,念兹遄速,则生涯可知」诸语。若其卒时为六十三岁,则
  显庆二年,仅为五十六岁,何云「六十之年,飒然已至」﹖
  此其违异者四。又慈恩传卷十,记玄奘于显庆五年「正月一
  日起,翻大般若经。……时汲汲然,恒虑无常,谓诸僧曰﹕
  玄奘今年六十五,必当卒命于此伽蓝﹔经部甚大,每惧不终
  。……至龙朔三年冬,十月二十三日,功毕绝笔,合为六百
  卷,称为大般若经焉」。玄奘于显庆五年(公元六六○年)
  已自云年六十五岁,何至四年以后,又翻云「今麟德元年,
  吾年六十有三」也﹖此其违异者五。有此五异,可知玄奘卒
  时决非六十三岁,其生年决非仁寿二年(公元六○二年)。
  然则玄奘卒时果为享寿若干岁乎﹖其诞生果在何年乎﹖
  曰﹕是可举旧唐书本传与唐人刘轲所撰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
  塔铭并序(简称塔铭),试为校考也。按本传末段云﹕
  「……玄奘乃奏请逐静翻译。敕乃移于宜君山故玉华
  宫。六年卒,时年五十六。归葬于白鹿原,士女送葬
  者数万人。」
  本传既以唐臣所修国史为底本,而史臣修史于撰作功臣
  或名贤列传,于其人之籍贯与享寿年数,必以其人之门生故
  吏或家属所送表状,或其遗文为载笔依据(注10)。故其所述
  年数,较诸道路传闻或展转复述者,每为可信。玄奘于高宗
  显庆四年(公元六五九年)移住陕西宜君县玉华宫,事
  15页
  迹并见慈恩传卷十。至麟德元年(公元六六四年)春,适为
  第六年头,与本传所述「六年卒」正合。至其卒时「年五十
  六」一语,则殆据玄奘被度为僧之法腊计算。考唐人记僧侣
  享寿年数,通例称卒于某年,春秋若干,或俗寿若干者,多
  指自生至死之享寿年数,其称卒于某年,法腊若干,或僧腊
  若干者,则但指为僧之年数,其未为僧以前之年岁,则未计
  也。如张说撰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谓僧神秀于「神
  龙二年二月八日,……泊如化灭,……盖僧腊八十矣」。及
  赞宁宋高僧传卷四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谓窥基「以永淳
  元年壬午示疾,至十二月十三日,长往于慈恩寺翻经院,春
  秋五十一,法腊未闻」。是即僧侣享寿年数,记法有二之明
  证也。本传未明言玄奘为春秋若干,则所谓「时年五十六」
  者,自指僧腊而言。按玄奘年十三于洛阳被度为僧,已见上
  述,其证详下。由「年五十六」再加十三岁,则为六十九岁
  。是即玄奘自生至死所享寿年数也(注11)。由麟德元年(西
  元六六四年)上推六十九年,为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五
  九六年)是即玄奘生年也。此与刘氏塔铭所述,完全相合。
  盖同据玄奘文及有关传状为载笔之资者。塔铭首段云﹕
  「岁丁巳,开成纪年之明年(按为公元八三七年),
  有具寿沙门曰令检,自上京抵皇师,以缥囊盛三藏遗
  文传记,访余柴门于行修里。且曰﹕闻夫子斧藻群言
  ,旧矣,讵直声于班马,能不为释氏董狐耳﹖今塔在
  长安城南三十里。初高宗塔于白鹿原,后徙于此。…
  …在少陵原之阳。……检泣奉遗教,直以铭为请。…
  …轲三让不可,乃略而铭之。」
  16页
  其末段则云﹕
  「(显庆)四年十月,法师如玉华,馆于肃成院。五
  年春,正月一日,始翻梵本(按指大般若经),总二
  十万偈。……至龙朔三年,方绝笔。法师糊般若后,
  精力刓耗,谓门人曰﹕吾所事毕矣。……麟德元年春
  ,……二月五日,弟子光等,问和上决定生得弥勒内
  众否﹖颔云﹕得生。俄而去。春秋六十九矣。……」
  此塔铭与本传所述享寿六十九岁,即生于开皇十六年之
  史实。并可举玄奘本人所为表章与慈恩传所述有确实年岁可
  指者,引以勘合。如上述玄奘于将离昌赴阿耆尼国时所为谢
  高昌王送沙弥及国书绫绢等启,盖为作于贞观元年冬者(其
  说详下),此文明谓「玄奘宿以有庆,早预缁门,负笈从师
  ,年将二纪」。依玄奘生于开皇十六年(公元五九六年),
  年十三被度为僧计之,至贞观元年(公元六二七年),适为
  三十二岁,盖为僧已届第二十年头,正符「年将二纪」之说
  。此其相合者一。又玄奘于显庆二年(公元六五七年)九月
  二十日,曾上表高宗,请入少林寺翻译,表文有「所以朝夕
  是期,无望长久,而岁月如流,六十之年,飒然已至」诸语
  。以玄奘为生于开皇十六年计之,则显庆二年,适为六十二
  岁。深符「六十之年,飒然已至」语意。此其相合者二。又
  慈恩传卷十,记玄奘于显庆五年(公元六六○年),赶译大
  般若经,汲汲然,恒虑无常,尝亲谓诸僧曰﹕「玄奘今年六
  十五岁,必当卒命于此伽蓝﹔经部甚大,每惧不终,努力人
  人加勤,恳加辞劳苦。」
  17页
  以玄奘生于开皇十六年,卒于麟德元年,春秋六十有九计之
  ,则显庆五年,正为六十五岁也。此其相合者三。夫玄奘所
  自云之年数与冥详所记享寿六十有三者之相异既如彼,而与
  本传及塔铭所记享寿六十有九者之相合又如此,则玄奘为生
  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五九六年),享寿六十有九之史
  实为不可易矣。
  三
  二者为玄奘西行年数与出发之年。按玄奘出发西行,行
  状谓其在贞观三年(公元六二九年),慈恩传谓其在贞观三
  年八月。而本传则谓其在贞观初,依上下文研索,按指贞观
  元年(公元六二七年)。揆诸玄奘所自述年岁,与当日中国
  及西域诸情势,自以贞观元年为近实。本传首段云﹕
  「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
  参验之。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玄奘既辩博出群
  ,所在必为讲释论难,蕃人远近咸尊伏之。在西域十
  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
  地所有,撰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太
  宗见之,大悦,与之谈论。」
  行状与慈恩传所以必云玄奘西行为始于贞观三年者,殆
  以玄奘自述在外凡十七年,而又于贞观十九年归国,由十九
  年上推至贞观三年,恰为十七年头也。不知所谓玄奘在外国
  十七年之自述
  18页
  ,本先见于归途至于阗国时(即今新疆和阗)所上表,而此
  表所述,则有不能解为于贞观三年始自京师出发者。此表之
  中末段云﹕
  「玄奘往以佛兴西域,遗教东传。……尝思访学,无
  顾身命。遂以贞观三年四月,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历览周游,一十七载。今已从钵罗耶伽国,经迦
  毕试境,越葱岭,波谜罗川,归还,达于于阗。……
  谨遣高昌俗人马立智,随商侣奉表先闻。」
  按玄奘此表本作于贞观十八年(公元六四四年)春,即
  玄奘初抵于阗国时。玄奘在于阗,以候使人还报,尝住留七
  八月,事见慈恩传卷五。至是年冬间,始东向返国,于贞观
  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返抵长安。从贞观三年,至十八年春
  ,未达十七年头也。若从贞观元年(公元六二七年)秋季起
  算,则至贞观十八年春,适将届十七足年,与上表语意相合
  。以知此表所云之「贞观三年四月,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殆指其西行已达北印度之时间而言,非指其自长安出发年
  月。且玄奘出国西行,曾于自高昌赴阿耆尼国(即今新疆焉
  耆)时,上书高昌王曲文泰,谢其赐送沙弥及国书绫绢等物
  ,明谓「玄奘宿因有庆,早预缁门,负笈从师,年将二纪」
  。以其生于开皇十六年(公元五九六年),年十三被度为僧
  ,则其出发西行,如确在贞观三年,是其为僧已年逾二纪,
  非将二纪,与玄奘自述语意不合。此玄奘出发西行以在贞观
  元年(公元六二七年)之说为近实,而非为贞观三年(公元
  六二九年)者一。
  19页
  又玄奘出国,曾于行次河西凉州(即今甘肃武威)时,
  开讲摄论与般若经等,深得商胡与居民欢戴。事见慈恩传卷
  一。如其出发西行,果在贞观三年八月,则其时唐已决定对
  东突厥用兵(注12),河西亦必随之戒严。其年十一月,突厥
  且已先寇河西,事见资治通鉴唐纪九。夫是则军事时会,河
  西一带,何能任由旅客的昼伏夜行﹖凉州名城,何能更任高
  僧为集众讲说﹖若其在贞观元年,则河西尚安,自亦较便僧
  侣行旅。此玄奘出发西行,以在贞观元年之说为近实,而非
  为贞观三年者二。
  又玄奘离长安经秦州(今甘肃天水)西行,据道宣续高
  僧传卷四京大慈恩寺释玄奘传(简称僧本传),谓是年适以
  「时值霜俭,下敕道俗,逐丰四出」。考旧唐书卷二太宗纪
  ,贞观元年八月,「关东及河南陇右沿边诸州,霜害秋稼。
  九月辛酉,命中书侍郎温彦博,尚右丞魏征等,分往诸州赈
  恤。」与僧本传所言正合。则玄奘出发西行,实曾一度杂饥
  民队中。此必在贞观元年,始有是事,若在贞观三年,则无
  霜灾害稼,与饥民逐丰可为杂行矣。此玄奘出发西行,以在
  贞观元年之说为近实,而非为贞观三年者三。
  又玄奘西行,以得高昌王函介,曾于碎叶城(即今俄属
  托克马克城(Tokmak)),见及西突厥统叶护可汗(Jabgou),
  得其助力,乃能通行诸国。事见慈恩传卷二。而此统叶护可
  汗,据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下薛延陀传,谓其被杀于贞观二
  年。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唐纪九,谓统
  20页
  叶护于贞观二年十二月为其伯父所杀(注13)。玄奘西行,必
  于贞观二年十二月前,已达碎叶城,始能见及其人,若其出
  发西行果在贞观三年,则无由见及统叶护可汗矣。此玄奘出
  发以在贞观元年之说为近实,而非为贞观三年者四。
  玄奘出发西行,既在贞观元年,何以在其于归至于阗国
  时所上表文并未明说﹖而反于表内自谓「遂于贞观三年四月
  ,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而于贞观二十年所撰请御制三藏
  圣教序表内亦自谓「奘以贞观三年,往游西域,求如来之秘
  藏,寻释迦之遗旨」﹖且皆语意闪烁,果何为乎﹖曰﹕此盖
  以玄奘初出国时,凡今日自新疆以西,至今日俄属土耳其斯
  坦,今日阿富汗,以至今日巴基斯坦印度河(Indus)两岸地
  ,大率皆为西突厥可汗所役属。不得西突厥可汗之允许,自
  无由通过其地,以达印度。玄奘当日西行途程,其自热海(
  即今伊斯色克湖(Issyk Koul))至碎叶城(Tokmak),及赭时
  国(又称石国即今俄属塔什干(Tashkend)),与飒秣健国(
  又称康国即今俄属撒马尔罕(Samarkand))等一段,其目的
  全为求取西突厥统叶护可汗(Jabgou)之允予通过其所役属各
  国,与协助其行旅,而非为普通赴印度所必经行者,故可不
  为报告。且自贞观四年(公元六三○年)唐太宗遣李靖等平
  定东突厥后,国际情势,已大变化,西北诸国,未几即推尊
  太宗为天可汗,而西突厥亦尝一度降于中国。高昌亦于贞观
  十四年为太宗遣侯君集等所击降。当玄奘离印度返国时,正
  值李唐与天可汗已达全盛时期,玄奘或已不便明言其昔年曾
  受高
  21页
  昌王与西突厥可汗遣使护送之事实,故于所撰西域记亦未标
  出西突厥国名,而于报告出国经过时,亦只举其直接与赴印
  度求法有关之日期而已(注14)。此玄奘在于阗所上表及其在
  贞观二十年所上请御制三藏圣教序表,所以不言贞观元年出
  发经过,而反谓于「贞观三年四月,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与「求如来之秘藏」也。
  四
  三者为玄奘被度为僧与受具戒之年。考玄奘初于洛阳被
  度为僧,慈恩传与塔铭均谓在其年十三岁之年,而行状则谓
  其在大业之际,时年十五岁也。僧本传则谓其在年十一岁时
  。若以玄奘本人所自述者言之,则以十三岁一说为最得实。
  按行状既以玄奘为享寿六十三岁,则所谓年十五岁被度为僧
  ,当为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公元六一六年),由此算至贞观
  元年(公元六二七年),仅曾为僧十二年耳,与玄奘上高昌
  王书所云「宿因有庆,早预缁门,负笈从师,年将二纪」之
  说不合。即曰玄奘出发西行,果如行状所云之在贞观三年(
  公元六二九年),然亦只为僧可十四年耳,仍与玄奘所自述
  之年岁不合也。至僧本传所云年十一岁被度为僧说,则以玄
  奘为生于开皇十六年(公元五九六年),至大业三年 (西
  元六○七年)为年十一岁,由此算至贞观元年,则为已达二
  十一年,与「早预缁门」、「年将二纪」之「将」字,意义
  不合。若以僧本传所误将行状所书年「六十三」之「三
  22页
  字」易为「五」字,即「卒年为六十五」者言之(注15),则
  玄奘生年,可能为开皇二十年(公元六○○年)﹔十一岁被
  度为僧之年,可能为大业七年 (公元六一一年),由此算
  至贞观元年,则是为僧仅十七年耳,与玄奘所自述「年将二
  纪」之说,亦未合也。故知玄奘年十三岁被度为僧,时为大
  业四年(公元六○八年)一说,盖即依据客观史实,而为无
  可易者。
  至玄奘受具足戒之年,行状谓其乃以武德五年(公元六
  二二年)于成都受具,「坐夏学律」,时年二十一岁。慈恩
  传亦谓其以武德五年于成都受具戒,「坐夏学律」,惟时年
  为二十岁。按玄奘既生于开皇十六年(公元五九六年),则
  其二十岁或二十一岁之年,必为大业十一年或十二年(公元
  六一六年),而非武德五年(公元六二二年)。考唐代僧籍
  其取得条件,为被度与受戒,被度谓由民籍转为僧籍,以落
  发及所给之度牒为凭,与其人之年龄及其对佛教知行之深浅
  无严格限制。受戒则指已举行戒仪,与严守戒律而言,如五
  戒、八戒及具足戒等。前者有如基督教徒之普通洗礼,后者
  有如基督教徒之幼年领洗后至长大复为施坚固礼者。玄奘于
  十三岁时,于洛阳为大理卿郑善果特准度为僧籍,历从景法
  师习涅槃经,从严法师习摄大乘论。其后至大业末叶,世局
  日乱,其父陈惠,亦且辞官隐居,事见冥详所撰行状,则其
  特为……受具足戒,殆属自然发展,而无可疑者。旧唐书本
  传,谓玄奘于「大业末出家」,此殆以受具足戒之年为出家
  之年也。而此所谓「大业末」者,殆即指大业十二年(公元
  六一六年),以其翌年则改元为义宁元年(公元六一七年)
  ,又翌年则已为
  23页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矣。而此大业十二年则正
  为玄奘二十一岁之年。是玄奘于二十一岁受具足戒之说为最
  近实也。
  至慈恩传与行状所以皆云玄奘于武德五年受具足戒者,
  殆误将玄奘「坐夏学律」与受具戒之年混合而为一耳(注16)
  。而究之则受具戒与「坐夏学律」,本为不同之二事,不能
  强合为一。考行状,谓玄奘于隋唐世局转变时,谓其先自洛
  阳与兄长捷同赴长安。时值唐基初建,武德改元,京城未有
  讲席。而各地高僧,又多先期避居成都。乃与长捷,同经子
  午谷,南入汉川,更至成都,从宝暹治摄论,从道基治毘昙
  ,从志振治迦延,四五年间,究通诸部,惟于律藏,如十诵
  律、四分律等,则宿未学习,故至武德五年(公元六二二年
  )乃于成都「坐夏学律」。依其生于开皇十六年推算,则是
  年实已二十七岁。此即玄奘学律之年岁也。至若受具足戒,
  则与地域无特殊关系,无须特至成都为之,与俟至武德五年
  也。冥详与慧立等,以玄奘受具戒事迹并述于学律事迹,遂
  致误以学律之年,并为受具戒之年,以受具戒之岁数,并为
  学律之岁数。今若以旧唐书本传勘之,则受具戒为在大业十
  二年(公元六一六年),时年二十一岁,「坐夏学律」为在
  武德五年(公元六二二年),时年已二十七岁也。
  五
  24页
  综上所证,虽资料仍苦未跻充美,然关于玄奘之年代,
  约略已可表白如左﹕
  (一)玄奘生年为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五九六年),
  卒年为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六六四年),享寿六十九岁。
  (二)玄奘于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六○八年),于洛阳
  被度为僧,时年十三岁﹔于大业十二年(公元六一六年),
  受具足戒,时年二十一岁﹔于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六二二
  年),于成都「坐夏学律」,时年二十七岁。
  (三)玄奘于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六二七年),自长安
  出发西行,时年三十二岁﹔于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春
  ,于碎叶城(Tokmak)见及西突厥统叶护可汗(Jabgou)﹔
  约于贞观三年(公元六二九年)四月,抵达北印度境。
  (四)玄奘于贞观十七年(公元六四三年)自中印度起程
  东返,时年四十八岁﹔于贞观十八年春间,返经于阗(今新
  疆和阗)﹔至贞观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正月,返抵长安
  ,时年五十岁。
  附注
  (注 1)西洋学者,首将慈恩传及西域记译为法文者,为法
  之儒莲氏(Stanislas Julien)。其译本前一书称
  “Histoire de la vie de Hiouen-Thsang et de
  ses vayoges dans l`Inde depuis l`an 629
  jusqu`en 645, par
  25页
  Hoei-li et Yen-Thsong于公元一八五三年(清咸
  丰三年)在巴黎出版﹔后一书称“Memoires sur
  les contrees occidentales, traduits du
  sanscrit en chinois, en l`an 648, par Hiouen
  -Thsang, 2 Vols, 于公元一八五七年及一八五八
  年(清咸丰七、八年),在巴黎出版。其将上述二
  书译英文者,则为英人比尔氏(Samuel Beal)之
  The Life of Hiuen-Tsiang,于公元一八八八年(
  清光绪十四年),于伦敦出版,及Si Yu Ki-
  Buddhist Records of The Western World , 2
  Vol,于公元一八八四年(清光绪十年),于伦敦
  出版。其后复有窝塔尔斯氏(Thomas Watters)之
  On Yuen Chwang`s Travel in India, 2 Vol.一书
  ,于公元一九○四至一九○五年(清光绪三十、三
  十一年),于伦敦出版。日本方面,则有堀德廉氏
  之「解说西域记」,于公元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
  )出版,高桑驹吉氏之「大唐西域记所记东南印度
  诸国研究」,于公元一九二六年(民国十五年)出
  版,及足立喜六氏之「大唐西域记研究」,于公元
  一九四二年(民国三十一年)出版。
  (注 2)西洋各国学者,关于玄奘事迹之研究论文,其要目
  略见于法人考狄儿氏(Henri Cordier)所编之「东方
  学目录」卷四,五(Bibliotheca Sinica, Vol 4
  and 5),甚可参考。
  (注 3)儒莲氏与比尔氏所译慈恩传,于玄奘西行之年代,
  皆依慧立原文,而未及更为考订。法人沙畹(Edouard
  Chavannes)所著「中国之旅行家」(Chinese
  Travellers)一小书(据冯承钧译本),及印度人
  师觉月博士(Praboah Chandra Bagchi)所著「中
  印千年史」(India and China, A Thousand
  Years of Cultral Relations, 1950)第三章中国
  古代之旅行者(Ancient Chinese Pilgrims to
  India)唐代西行者之玄奘一节(Pilgrims of the
  Tang Period-Hiuan Tsang),于玄奘西行年代,
  亦只依慧立记录,而未及归纳各有关资料而详为考
  订。日本前囗信次于数年前所撰「玄奘三藏」一书
  (昭和二十七年出版),于玄奘西行年代,已依
  26页
  中国新近流行之考订,而有所改正,然于玄奘之享
  寿年数,则仍依冥详所撰行状,而未为改正也。
  (注 4)见梁任公先生饮冰室合集(民国二十一年中华书局
  出版)专集第十五册「见于高僧传中之支那著述附
  录三」。又梁先生所著历史研究法(见专集第十六
  册)第五章史料之搜集与鉴别,于玄奘西行年代,
  亦考辨颇详。
  (注 5)见北平国立女子师范大学学术季刊第一卷第三期及
  第二卷第一期(民国十九年至二十年出版)。
  (注 6)见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月刊第一卷第三期
  (民国二十三年三月出版)。
  (注 7)关于玄奘西行年代,刘、曾二氏所撰年谱及日本前
  囗信次所撰「玄奘三藏」多依据梁任公先生所考定
  之贞观元年说,然于玄奘之生年及享寿年数,则皆
  未依梁先生所论年代而仍依冥详所撰行状,盖梁先
  生之论注,尚觉未足,故不能不另专文考定也。
  (注 8)见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刘轲「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
  塔铭并序」及拙作「唐书源流考」(文见国立中山
  大学文史研究所月刊第二卷第五期)。
  (注 9)玄奘「谢高昌王送沙弥及国书绫绢等启」并见全唐
  文卷九百七。此文为现今所存玄奘文字之最早者,
  文中所涉其自身之年代诸语,为考定玄奘年代之最
  大关键,而诸书言玄奘事迹者,多未注意,亦可异
  也﹗
  (注 10)见拙作「唐书源流考」(文见国立中山大学文史研
  究所月刊第二卷第五期)。
  (注 11)梁任公先生据刘轲所撰塔铭断定玄奘为享寿六十九
  岁,实生于隋开皇十六年,其说本无以易,故其门
  人姜亮夫氏所编中国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亦谓
  玄奘为生于隋开皇十六年,而卒于唐麟德元年,享
  寿六十九岁。惟梁先生于旧唐书本传深致不满,一
  谓本传所云「六年卒」之六年,为指显庆六年,而
  显庆年号只称五年﹔二谓本传所云「年五十六」,
  为与事实不合,因而深讥官书疏舛。不知本传所云
  「六年」,原文未尝明指显庆二字,「年五
  27页
  十六」句,亦非指春秋若干,或享寿若干,而实指
  僧腊而言,若细加分析,则其结果正与梁先生所主
  张之『六十九岁』说相符合。官书虽多疏舛,而本
  传则未疏舛,特梁先生一时失察耳。
  (注 12)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唐纪九:贞观三年八月,代
  州都督张公谨,上言东突厥可取状,列举六大事由
  。太宗以东突厥颉利可汗,既请求和亲,而又援梁
  师都入寇,乃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讨之,以
  张公谨为副。是太宗决定对东突厥用兵即在贞观三
  年(公元六二九年)八月也。
  (注 13)西突厥统叶护可汗(Jabgou)被杀年月,新旧唐书突厥
  传无明文记述。梁任公先生历史研究法第五章史料
  之搜集与鉴别,论述玄奘出发西行之年代,谓尝费
  三月之力,始于新唐书薛延陀传,查出统叶护可汗
  于贞观二年被杀,而认为即资治通鉴所记统叶护可
  汗被杀事所本。惟今查薛延陀传,仅言统叶护被杀
  于贞观二年,而未言及月数,通鉴唐纪九则明系其
  被杀于贞观二年十二月,则通鉴所记,或仍别有所
  本也。又沙畹(E. Chavannes)西突厥史料(
  Documents sur Les Tou-Kiue(Turcs)Occidentaux
  )第四编西突厥史略六,六世纪中叶至七世纪中叶
  中国与西突厥之关系,谓统叶护可汗遣使请婚,旋
  复与东突厥纷诤,内部复有叛变﹔末云「是年十二
  月,统叶护可汗为其伯父所杀」。所云是年,不知
  究指何年﹖今以通鉴唐纪九贞观二年条勘之,则正
  为贞观二年十二月也。故通鉴此条,殆亦可补沙畹
  西突厥史之阙焉。
  (注 14)梁任公历史研究法第五章,关于玄奘出发西行年代
  之考辨,谓现存多种资料,皆云为贞观三年者,实
  由诸书所采为同一蓝本,蓝本误则悉随之而误。至
  玄奘上表所以亦云为贞观三年者,则或为后人据他
  书所校改云云。此盖推测之词耳,若从玄奘归国之
  西域情势,及李唐对西域之新关系言之,则玄奘上
  表所云之「贞观三年四月」,殆指其到达北印度境
  之年月而言,而其前此与高昌王及西突厥统叶护可
  汗之护送关系,则初有所讳,故不复提贞
  28页
  观元年及二年事也。
  (注 15)此据梁任公先生支那内学院精校本玄奘传书后所评
  论。而印度人师觉月博士(Prabodh Chandra Bogchi)
  所著中印千年史(India and China, A Thousad
  Years of Cultural Relations, 1950)第三章,
  亦误据僧本传以玄奘为享寿六十五岁,而生于公元
  六○○年(隋开皇二十年)。
  (注 16)见梁任公支那内学院精校本玄奘传书后。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