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文内容

《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中的因明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玄奘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安慧菩萨糅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论轨决择者略有七种。一论体。二论处。三论依。四论庄严。五论负。六论出离。七论多所作法。于此七门方便善巧名论轨决择
  论体者复有六种。一言论。二尚论。三诤论。四毁论。五顺论。六教论。言论者。谓一切世间语言。尚论者。谓诸世间所随闻论。世智所尚故。诤论者。谓互相违反所立言论。毁论者。谓更相愤怒发麁恶言。顺论者。谓随顺清净智见所有决择言论。教论者。谓教导有情心未定者令其心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脱。所有言论。论处者。或于王家。或于执理家。或对淳质堪为量者。或对善伴。或对善解法义沙门婆罗门等而起论端。于王家者。谓若于是处王自降临。执理家者。谓若是处处断王事。淳质堪为量者。谓商人等。善伴者。谓于伴侣中立论者。敌论者不越其言。善解法义沙门婆罗门等者。谓于彼彼论中善通达文义。论依者。谓依此立论略有二种。一所成立二能成立。所成立有二。一自性二差别。能成立有八种。一立宗二立因三立喻四合五结六现量七比量八圣教量所成立。自性者。谓我自性法自性。若有若无所成立
  差别者。谓我差别法差别。若一切遍若非一切遍。若常若无常。若有色若无色。如是等无量差别
  立宗者。谓以所应成自所许义。宣示于他令彼解了。所以者何。若不言以所应成者自宗已成而说示他应名立宗。若不言自所许义者。说示他宗所应成义应名立宗。若不言他者。独唱此言应名立宗。若不言宣示者。以身表示此义应名立宗。若不言令他解了者。听者未解此义应名立宗。若如所安立无一切过量故。建立我法自性若有若无。我法差别遍不遍等具足前相。是名立宗
  立因者。谓即于所成未显了义。正说现量可得不可得等信解之相。信解相者。是信解因义。所以者何。由正宣说现量可得不可得等相故。于所应成未显了义信解得生。是故正说彼相名立因。现量可得不可得者。谓依自体及相貌说
  立喻者。谓以所见边与未所见边和会正说。所见边者。谓已显了分。未所见边者。谓未显了分。以显了分显未了分令义平等。所有正说名立喻
  合者。为引所余此种类义。令就此法正说理趣。谓由三分成立如前所成义已。复为成立余此种类所成义故。遂引彼义令就此法。正说道理是名合
  结者。谓到究竟趣所有正说。由此道理极善成就。是故此事决定无异。结会究竟。是名结。已说立宗等相。今当就事略显。如无我论者。即于此事对我论者先说诸法无我。此言是立宗。次说若于蕴施设四过可得故。此言是立因。所以者何。若于诸蕴施设实我者。此所计我为即蕴相。为于蕴中。为于余处。为不属蕴而施设耶。若即蕴相而施设者。蕴不自在从众缘生是生灭法。若即彼相我不成就是名初过。若于蕴中而施设者所依诸蕴既是无常。能依之我亦应无常是第二过。若离蕴于余处施设者。我无所因我亦无用。是第三过。若不属蕴而施设者。我应独存自性解脱。更求解脱唐捐其功。是第四过。次说如于现在施设过去。此言是立喻所以者何。若同现在相施设实有过去者。此所计过去为即现在相。为于现在中。为于余处。为不待现在而施设耶。若即现在相而施设者。已生未灭是现在相。过去法体亦应已生未灭为相。是初过。若于现在中施设者。于未灭中施设灭体不相应故不应道理。是第二过。若离现在于余处施设者。除现在外余实有为事少分亦不可得。云何于彼施设。是第三过。若不待现在而施设者。亦应施设无为为过去世。是第四过。然过去世相灭坏故。无相义成。若同现在施设即成四过。是故过去相不成就诸法。无我亦尔。若于蕴施设即四过可得故无我义成。次说如是遮破我颠倒已。即由此道理常等亦无。此言是合。后说由此道理是故五蕴皆是无常乃至无我。此言是结
  现量者。谓自正明了无迷乱义。自正义言显自正取义。如由眼正取色等。此言为简世间现所得瓶等事共许为现量所得性。由彼是假故非现量所得。明了言为简由有障等不可得因故。不现前境。无迷乱言为简旋火为轮幻阳焰等
  比量者。谓现余信解。此云何。谓除现量所得余不现事决定俱转。先见成就今现见彼一分时。于所余分正信解生。谓彼于此决定当有由俱转故。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现量为先比量
  圣教量者。谓不违二量之教。此云何。谓所有教现量比量皆不相违决无移转定可信受。故名圣教量
  论庄严者。谓依论正理而发论端深为善美。名论庄严。此复六种。一善自他宗。二言音圆满。三无畏。四辩才。五敦肃。六应供。善自他宗者。谓于自宗他宗若文若义前后无间淳熟明解。言音圆满者。谓善解声论方起论端。离当所说言音过失。所发言音无杂乱等。无畏者。谓处大众虽为无量僻执英俊结谋围绕。所发言词坦然无畏。辩才者谓言词无滞。敦肃者。谓言无卒暴。观敌论者。言词究竟方乃发言。应供者。谓立性贤和发言温善方便随顺。敌论者心
  论负者。谓舍言言屈言过。由此三种诸立论者堕在负处受他屈伏。舍言者。谓自发言称己论失。称他论德。谓我不善汝为善等。言屈者。谓假托余事方便而退。或说外事而舍本宗。或现忿怒憍慢覆藏等。如经广说假托余事方便退者。谓托余事乱所说义。如经说。长老阐铎迦与诸外道共论。或毁已立宗。或立宗已毁。言过者略有九种。一杂乱。二麁犷。三不辩了。四无限量。五非义相应。六不应时。七不决定。八不显了。九不相续。杂乱者。谓舍所论事广说异言。麁犷者。谓愤发卒暴言词躁急。不辩了者。谓所说法义众及敌论所不领悟。无限量者。谓言词重迭所说义理。或增或减。非义相应者。略有五种。一无义。二违义。三损理。四与所成等。五招集过难义。不可得故。义不相应故不决定故。能成道理。复须成故。一切言论非理非谛所随逐故。不应时者。谓所应说前后不次。不决定者。谓立已复毁。毁而复立。速疾转换难可了知。不显了者。谓越阐陀论相不领而答。或典或俗言词杂乱。不相续者谓于中间言词断绝
  论出离者。谓观察德失令论出离。或复不作。恐堕负处故不兴论。设复兴起能善究竟。又若知敌论非法器。时众无德自无善巧不应兴论。若知敌论是法器。时众有德自有善巧方可兴论。敌论非法器者。谓彼不能出不善处安置善处。时众无德者。谓不淳质乐僻执有偏党等。自无善巧者。谓于论体乃至论庄严中不善通达。与此相违名敌论者是法器等
  论多所作法者。谓略有三种。将兴论端定所须法。何等为三。一善达自他宗。由此堪能遍兴谈论遍于言事而兴论故。二无畏。由此堪能处一切众而兴论端。三辩才。由此堪能于诸问难皆善辩答
  复次若欲自求利益安乐。于诸论轨应善通达。不应与他而兴诤论。如薄伽梵于大乘阿毘达磨经中说如是言。若诸菩萨欲勤精进修诸善品。欲行贞实法随法行。欲善摄益一切有情。欲得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正观察十二处法。不应与他共兴诤论。何等十二。一者宣说证无上义微妙法时。其信解者甚为难得。二者作受教心而请问者甚为难得。三者时众贤善观察德失甚为难得。四者凡所兴论能离六失甚为难得。何等为六。谓执着邪宗失。矫乱语失。所作语言不应时失。言退屈失。麁恶语失。心恚怒失。五者凡兴论时不怀犷毒甚为难得。六者凡兴论时善护他心甚为难得。七者凡兴论时善护定心甚为难得。八者凡兴论时欲令己劣他得胜心甚为难得。九者己劣他胜心不烦恼甚为难得。十者心已烦恼得安隐住甚为难得。十一者既不安住常修善法甚为难得。十二者于诸善法既不恒修。心未得定能速得定。心已得定能速解脱。甚为难得。于此经中已说欲勤精进修诸善品。何故复言欲行贞实法随法行。为显意乐清净故。所以者何。不为利养恭敬等事修闻思等诸善品故。欲善摄益有情者。为别声闻等行。由诸菩萨以利他行为胜故。如是菩萨自利利他行具足已。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又此经中诸句义意。谓兴论时大乘法性无上甚深。若无诤心解尚为难。况为诤竞。凡兴诤论虽起请问。无心求解但求过失。又傍证者心不贤直。不善宗门乐着僻执。凡所言论多具六失所以者何。凡兴论时或有私心执着邪宗。或矫方便求他误失。或不待言竟便兴乱语。或敌论者言称正理反相诽拨。或作麁言。恼敌论者及时众心。或复于彼自怀恚怒。多具如是六种过失。又兴论时身心寂静甚为难得。不寂静故二事难成。谓善护他心善护自心。由此令他心得净信。于解脱处正勤方便令自心定。又兴论时多起此心。云何令我得胜。他堕负处。若不遂心。即怀热恼。由有此故。不安乐住。由此不能无间修善。是故于彼增上证法有未得退。
  ■《大乘阿毘达磨集论》中的因明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