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入正理论教案
编者: 释智德
甲、题前玄谈
一、三大逻辑的重要性
佛法义理,甚深奥妙.作为佛法修行者,要想明了佛法义理,弘扬佛法,学习和掌握因明是非常重要。
因明,不仅是辩仑术,还是通达佛理,得大智慧的学问。其作用有两点:
第一,自悟。
佛法大海浩瀚弘深,有信才能入于佛法宝藏,而理是信因,明理才能得正信。学习因明可以帮助自己深入理解法义,并能够运用佛理正确地分析自身问题,破除邪执邪见,树立正知正见,在真实的修为中获得利益,进而了知诸法实相。
第二,悟他。
通过辩论研讨,能够帮助其他修行者明白佛法义理,找到自身的差距,悟入佛法正理。比如:《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中记载了许多精彩的启悟问答,通过简短明了的解答,使许多人明心见性,开显了般若智慧。
通过因明辩论还可以破除外道邪说,弘扬佛法。在历史上这样的实例比比皆是。比如: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阿梨—莲花生大师。他在赤松德赞的迎请下来到了西藏,当时佛教与当地的苯教争执非常厉害,于是在赤松德赞的主持下进行了一次辩论大法会,双方都由最有成就的大师出场,各抒教理,结果佛教战胜了苯教,赤松德赞宣布废除苯教弘扬佛教,从此佛教在西藏兴盛起来。
由此可见,因明学对佛法弘扬是多么的重要!
(一)、因明的重要性:
1、“不通因明,则说教析理,失所凭依”(江亢虎博士)
2、“因明,可谓法界之关钥,实相之神符也。得之者可以避幽局,佩之者可以御大地。诸法空座,非此不足以据之。” (德清大师)
3、“士夫成办诸事,正智必须先行” 。(法称论师《正理滴论》)
(二)、逻辑的重要性:
1、西方古代逻辑学家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5—475),相当于中国古代春秋时代-公元前770-476)]说:“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而产生”。又云:“如果要想理智地说话,就应当用这个人人共有的东西武装起来”。
2、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1854—1921)在所译《穆勒名学》中曰:“逻辑是‘一切法之法,一切学之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三)、名辩学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春秋战国)名辩学家认为,名辩学对“思维、推理、事业成败、治国安邦等有极大的意义和重要价值。《墨经.小取》云:“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
二、因明的功用
(一)、窥基大师曰:“求因明者,为破邪论,安立正道”。
破邪:如果彻底于破邪,即得自救。被邪见围绕之人,便会沈沦于生死苦海。
显正:如果穷极于显正,即能利他。光辉通达三世十方的真理。
(二)、明睿大师云:“扬真殄(tian音‘天’,断也,灭也。)谬,夷难解纷”。
(三)、基辩法师说:“应知因明论道,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要道”。
(四)、藏传因明宗喀巴大师一系强调:“因明论也是希求解脱和一切智者所必须之学”。又云:“因明具备解脱道次”。
佛即量真,于十号之外,还有“量士夫”之称,将“觉行圆满”置于比量系统过程中,学因明也可以成佛,亘古奇闻,闻所未闻,《释量论》在中土说,是一条新开辟的成佛大道。
因明→寂灭。
三、如何学好因明
(一)、首先是起点要很高,要多向学者专家教授虚心诚恳的请教学习,即所谓“转学多师是汝师”。
(二)、是内容要全面“一网打尽”,既要反复学习古因明的重要著作,又要反复学习近现代诸因明大家之作品。
(三)、是精研经典,详考其理。好学不倦,穷源竟委。详考其理,备擅宗途。因明著作,晦涩艰深。虞愚先生云:“因明本文,精论越世,一辞一义,极有依据,非心气粗浮者所能望其项背,故读者,须静心定气求之,方可悟入。初读本文于辞气朴重之处,尤当知存疑熟读,不可放松,顺序直进,治一义毕算一义。如是读竟,则可以与本文如理相应矣”。
(四)、是善于运用,敢于超越。因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问。作为论辩逻辑,在生活中,治学中,写作中要多运用,多实践。(如玄奘大师就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他不仅能娴熟地运用现成的因明理论,而且有所创造、有所发展,并多次获得辩论的胜利。在迦湿弥罗国他受到称法师的高度赞扬之后,众僧多有不服,纷纷诘难。玄奘一一化解,众人无不愧服。玄奘对待自己的老师,也不轻易盲从。胜军经四十余年深思熟虑而提出的“诸大小经皆是佛说”的比量流行日久,却无人发现其论式上的错误,玄奘敢于提出修正意见,使其避免过失,从而无懈可击。在十八日无遮大会上提出唯识比量,更是一次创造性运用因明的光辉典范)。
四、三大逻辑优劣比较
(一)、近代逻辑学家,武汉大学教授谭戒甫(民国时人),研究《墨经》达二十几年,嗜好诸子。在所著《墨辩发微》(中华书局版P5)中云:“逻辑之别,推理终患烦锁,分段复嫌简单,其与因明、墨辩通者,不过四五而已”。又云:“彼〔(指墨辩)与因明竟沆瀣(音‘杭械’,道理相通之意)一气,术式符同者几达十之八九。抑维印度,论师立量,宗计繁重,对扬事专,所谓‘道不同不相谋’,因而其术亦不能不有所制约,此其异(奇异、奇特)也。〕”。
(二)、虞愚在其所著《印度逻辑--因明底基本规律》中,经过三大逻辑的再三比较研究后,说:“演绎推理与墨辩,斯其短于因明也”。又说:“三段论法意在示立说原因与归结之关系,惟先立大前提,后出结论,未免有窃取论点之病”。
(三)、太虚大师《因明概论》云:“盖合归纳、演绎,只当得因明之自悟比量,未能悟他;况彼演绎与归纳,又各成偏枯而不一致耶!然则据此不同,因明与逻辑胜劣之数,已大可知也”。
五、因明略史
(一)、因明的分期
1、印度因明沿革,略分五期
(01)、自佛说至马鸣菩萨(此迄佛灭后500年)—论法初行,散见四阿含诸小乘经。
(02)、自龙树至青目后(此迄佛灭后800年)—论法渐祥,散见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
(03)、自弥勒至于世亲德慧后(此迄佛灭后1000年)—论轨具备,散见大论、显扬、方便心论、掌珍论、如实论等。
(04)、自陈那至于亲光无性(此迄佛灭后1100年)—因明大成,译籍今存二论,又见广百论、释般若灯论等。
(05)、自法称至于天喜后(此迄佛灭后1500年)—因明再盛,无专著,但梵著本俱。
2、印度因明沿革,又可略分三期
(01)、前期因明(公元前六世纪前),即古因明,以马鸣、弥勒、龙树、无著、世亲等为主。
(02)、中期因明,即新因明初期,以陈那菩萨为主,天主为辅。
(03)、后期因明(公元七世纪后),即法称系因明,传入西藏。
中国因明传于唐(唐太宗贞观21年,玄奘大师译出《入论》;
盛于唐(太宗、高宗二代时期,以窥基大师为主流);
衰于唐(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的灭佛事件)。前后不过二百年左右。
近代民国时期,不过昙花一现。
(二)、因明略史
“因明论者,源唯佛说,文广义散,备在众经”。(窥基大师)
因明始于佛教,实由佛教改造而成,故可谓:“佛教论理学”。
1、尼也耶派
因明诞生在印度一个古老哲学学派里--“尼也耶”,经过古印度佛教历代高僧大德的改造逐渐发展而成。尼也耶学派的创始人名足目,身平行履一概不知。
梵语“尼也耶”,汉语译为“正理”,本义是引导的意思。凡是引导到一论题或结论为一理论,就是“尼也耶”。尼也耶学派的根本经典是《尼也耶经》,也就是《正理经》。创始人足目从前人和同代人的逻辑思想中总结、整理出十六个逻辑范畴--十六句义,并以此为提纲,写了《正理经》这一不朽的逻辑著作。全书共有简短的经文五百三十条,分为五篇,祥细阐
述十六句义。五篇是:
第一篇:体系中十六范畴;
第二篇:疑,论证四种工具;
第三篇:自我,身体,感觉及其对象、认识与心理;
第四篇:意志,过失,轮回,人类活动的善恶果报、苦及最后解脱然后转入错误理论以及全体及部份;
第五篇:非真实反对及遣责敌论者各种论点。
十六句义:
(01)、量:指知识、认识手段。
(02)、所量:指认识的对象。
(03)、疑,即疑惑。
(04)、目的:指需要论证或反证的对象。
(05)、见边:也称譬喻或实列。6、宗义:指自宗或本学派的哲学原则。
(06)、宗义:指自宗或本学派的哲学原则。
(07)、论式:即五支推理形式。
(08)、思择:或称思辩、辩驳,即提出更多的理由论证已论证的命题。
(09)、决断:给立敌双方的命题和反命题下最后的判决、裁决谁是谁非。
(10)、论议:由立敌双方各自陈述宗义。
(11)、诡论议:即诡辩。
(12)、坏义:破坏对方宗义的论诘。
(13)、似因:错误的理由。
(14)、曲解:歪曲别人的本义,以破坏其命题。
(15)、倒难:错误的非难。
(16)、坠负:失败的原因。
尼也耶派的推理形式为五支作法:
(01)、宗(命题):声是无常;
(02)、因(理由):所作性故;
(03)、喻(例证):譬如瓶等;
(04)、合(应用):瓶是所作,瓶是无常;声亦是所作,声亦是无常;
(05)、(结论的陈述):故声是无常。
欲祥知尼也耶派的学述情况,请读《正理经》,限于篇幅,到此为止,敬请谅解。
2、龙树菩萨
前苏联科学院院士谢尔巴茨基教授评论说:“龙树应列入人类伟大哲学家之一”。又说:“龙树的奇异文章风格总是令人感到有趣味、大胆、使人无法回答,有时也仿佛骄傲”。又说:“龙树菩萨的哲学、瓣证法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辩证法正相吻合,有更重大亲切的类似”。
龙树菩萨有二部逻辑专著,一是《回诤论》,另一是《方便心论》。
(01)、《回诤论》
汉译于公元541年,为毗目智仙等所译。是龙树菩萨为批评尼也耶派的足目所立的量论而造。所谓量,即知识的本质或证据。西藏译为《压服量论论》。本论结构是十六范畴(为批评足目之十六范畴而作),宗因喻等。
(02)、《方便心论》
此论为后魏(公元472年)西域三藏吉迦夜与中国沙门昙曜所译。此书兼有论理学与雄辩法的性质。
全书共有四品:
第一品,明造论品:列出八种深妙论法,即宗因喻等八。
第二品,明负处品:即败北的种种条件,堕负处即失败。
第三品,辩正论品:即辩论中的两个相反命题,如常、无常,有与无,善与恶等。
第四品,相应品:与辩论相应的有关问题。
3、弥勒菩萨
因明一词,最早见于佛教的论典《瑜伽师地论》。
因明由佛教的祖师大德改造“尼也耶”后,比“尼也耶”派的学术更精密周祥,学术性高于尼也耶,殊胜于尼也耶。
弥勒菩萨有五部大论:《瑜伽师地论》、《辩中边论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金刚般若论》。
《瑜伽师地论》卷十五云:“云何因明处?谓于观察义中,诸所有事。此复云何?嗢柁南曰:论体论处所,论据论庄严,论负论出离,论多所作法。”
此即著名的弥勒菩萨七因明:
(01)、论体性;指辩论的题目。
(02)、论处所:指辩论的地点。
(03)、论所依(论据):指辩论的方法。
(04)、论庄严:辩论者应具备的条件。
(05)、论堕负:被击败的论点。
(06)、论出离:参加辩论会。
(07)、论多所作法:辩论者的信心。
4、无著菩萨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十六中《抉择分》也是七因明:
(01)、论体性:
(02)、论处所:
(03)、论所依:001、五分作法,002、五分实例,003、三量。
(04)、论庄严:
(05)、论堕负:
(06)、论出离:
(07)、论多所作法:
5、世亲菩萨
有“第二佛陀”之称誉。
《如实论》——本论俱云:《如实论反质难品》,又分为三品:
(01)、无道理难品第一
(02)、道理难品第二
(03)、堕负处品第三
除此以外,世亲菩萨还有《论轨》、《论心》、《论式》三部因明专著,有藏译本而无汉译本。
以上为古因明家,以下为新因明家。新古因明,是以陈那大师为分水岭。印度因明,大成于陈那大师,大盛于法称论师。
6、陈那大师(约380~460)
(1)、身平:(不祥)
陈那大师,诞生于佛灭后一千年左右,南印度案达罗国(又云南印度香至国)人。出家后先为小乘佛教犊子部信徒,后改学大乘,师事世亲菩萨,为世亲菩萨晚年的弟子,常在那烂陀寺讲《俱舍论》和唯识、因明学说。
陈那,是梵语,汉译域龙,又称大域龙,意思是:因彼有德雄,辩捷如龙,在五印度无敢于抗者,故而如此相称。陈那大师在世时,到处击败外道的辩难,因此得到“辩论之尊”、“辩论牛王”之称号(牛,在印度是神圣的动物,好比中国的龙、狮)。又名童授,此是他年轻时,受文殊菩萨指劝,志在恢复因明,故得此名。
窥基大师《因明大疏》:“有陈那菩萨是称命世,贤劫千佛之一佛也。匿跡岩薮,楼虑等持……于是覃思研精,作因明正理门论”。
此段指出陈那菩萨造作因明论前,已能深入禅定,并且“观述作之励害”,这表明他是以定慧为基础来制作因明(不似现代人,挖空心思抄几本书,出售、推销自己)。
陈那大师是因明大成者,因明改革家,新因明创始人,中世纪印度逻辑之父。
(2)、著作思想
陈那大师著作据说有四十余种,但流传下来的只有八种。
《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中宋立道所著《因明入正理论》云:“陈那他一生之中著述甚多,据西藏史料说,连同小品论文,共有一百零八部,但义净所举仅为八部”。
唐朝义净大师(公元635——713)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记述著:“陈那之八论,一、观三世论,二、观总相论,三、观境论,四、因门论,五、似因门论,六、理门论,七、取事施设论,八、集量论”。
这是义净大师在印度时的亲闻记录,此中《理门论》为《因明正理门论》的简称,有玄奘大师的汉译本,义净则在篇首补译一段释论缘起。义净于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译《集量论》为汉文,惜不久即亡失。《观境论》即《观所缘缘论》,汉译本也翻成《无相思尘论》。另外师亦善于文学,曾作杂赞、戏曲。以上为汉地传译的情形,藏地所传译的陈那大师论著
及相关注释如下:
A1《集量论颂》,陈那大师造,师子幢译。
A2《集量论》,陈那大师造,师子幢译。
A3《集量论广大无垢广释》,胜根慧造,慧坚译。
B1《观所缘缘论颂》,陈那大师造,戒幢译。
B2《观所缘缘论》,陈那大师造,戒幢译。
B3《观所缘缘论广释》,律天论师造,吉祥积译。
C《观三世论》,陈那大师造,戒幢译。
D《因轮抉择论颂》,陈那大师造,Dharmaloka译。
陈那大师因明著述,可分两个时期:前期以论法为中心,《正理门论》为代表;后期以认识论为中心,《集量论》为代表。
陈那大师在因明史上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他的功绩在于创立了新因明系统,归纳总结为几点:
(01)、改五支论式为三支
古因明五支 新因明三支
宗:声是无常; 宗:声是无常;
因:所作性故; 因:所作性故;
喻:譬如瓶等; 喻:凡是所作,皆是无常,譬如瓶等。
合:瓶是所作,瓶是无常;
声是所作,声是无常;
结:故声是无常。
合支只是在前三支基础上的具体应用,可迸入喻支。结支是宗支的重复,可以省略。改三支后,提高了喻支的功能,使本来属于例证性质的喻支变成了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前提。
(02)、改九句因为因三相:创制“九句因”以判定因的正确与错误,进一步充实了“因三相”的罗辑内容;(后当祥讲)
(03)、发展了过失的理论:在前人的基础上,他订似宗为五过,似因有十四过,似喻六过。(后当祥讲)
(04)、对量的修正:古因明有六种量,新因明只立二种量:现量、比量。主张只有现量与比量两种认识,舍弃了圣教量、譬喻量、声量等认识途径;(后当祥讲)
(05)、把喻支分为喻体与喻依:区分喻体与喻依,使同喻体与异喻体之间形成换质换位的关系;(后当祥讲)
(06)、认为现量必须是纯粹的知觉,不带任何“名相”概念的分别作用;
(07)、提出“遮诠”说,强调概念通过否定事物矛盾性质以肯定事物自身的性质。
这些改革,将正理派与佛教古因明的类比推理改造成为演绎推理,是印度逻辑史上的一大飞跃和转折。
后来,历游南印度降伏外道诸论师,复兴已荒废之道场,常行十二头陀行,示寂于乌荼国森林中之洞窟。
7、商羯罗主大师(大约为六世纪时人)
本论作者,婆罗门种性,陈那大师早年的弟子,南印度人,博学宏识。
商羯罗主,音译商羯罗塞缚弥。意译骨锁主。又称商羯罗主菩萨。系印度之因明学者,陈那之门人。为六世纪人,继世亲、陈那等后出。其学以因明为宗,释其师陈那菩萨之因明正理门论,而着因明入正理论一卷,以破外道邪说,复兴因明之学。又商羯罗乃大自在天之别名,印度人奉事大自在天(即第四禅,又名摩醯首罗),说大自在天苦行时,饥饿羸瘦,骨节相连,形状如锁,故立此像,名骨锁天。大师父母少无子息,求乞于天像而生育,因取名天主。
8、法称论师(600?~680 ?)
南印度睹梨摩罗耶国人(约公元600——681),其父是婆罗门的外道遍行者。法称自幻才思敏捷,精研吠陀及外道的教理,后来看到佛经,觉得外道论典很不合理,于是改信佛教,为在家信众,发心向世亲的及门弟子中求受教益,亲访当时著名佛教学术中心那烂陀寺。其时世亲高弟护法年事虽高,但还健在,法称遂就护法发愿皈依。至中印度那烂陀寺从护法出家,修习唯识学,是陈那大师的再传弟子。未久,又师事陈那另一弟子自在军,学《集量论》,成绩优异,不仅加以注释,并进而发展陈那的因明学说。其要点为︰
(01)现量必须为‘亲证’,并强调现量‘无错乱’,是真实、纯粹的感觉,不是错觉。
(02)现量的认识对象自相,‘为胜义有’,是真实的存在,具有‘起识’的功能。
(03)改革因明学上的三支作法,主张合因、喻为一体,颠倒其顺序,将喻体提前。
(04)将‘因’区分为自性因、果因、不可得因三类。
(05)废除‘因过’中‘不共不定’的规定。
从自在军听受《集量论》时,听第一遍,其理解就和自在军相等;听第二遍,就与陈那相等;听第三遍,就发觉自在军对《集量论》的意趣有未通达处。阿舍黎自在军甚为高兴,劝其为《集量论》作释,因而有《释量论》的因明要典出现。法称给《集量论》做的注是带有批评性质的,对原书有肯定,有补充,也有订正。
法称并修持密宗本尊,其后,又就金刚阿阇梨受灌顶,其金刚阿阇黎是登耆,并有密典著作传下。并游历诸方,弘法宣化。由于法称精通因明及外道的思想,因而
(01)、使外道“辩论之尊”的童嬉及五百婆罗门接受佛法;
(02)、使摩揭陀国富楼那及末突罗之富楼那跋陀那二人归信佛教并建寺庙五十多处;
(03)、使边地的外道信佛;
(04)、折伏迦湿弥罗的三大婆罗门,使之归依三宝,并学习因明;
(05)在南印度使国王及大臣归入佛门,建立道场。
由于法称的教化,且至正法未及之地建立道场,度化比丘,是以弟子满天下。据说归依佛教者将近十万人,而随侍在他身边的弟子,不超过五人。晚年入羯陵伽国,建立伽蓝,入寂于该地。
其著作的七部因明论典,成为印度后期因明的主流,是研究因明必读之书。即
(01)、《释量论》,(02)、《决定量论》,(03)、《正理一滴论》,(04)、《因轮一滴论》,(05)、《观相属论》、(06)、《论议正理论》,(07)、《成他相续论》。
此《释量论》,号称法称逻辑体系之“身”,其余六部是其从属,称为“六足”。特别是《正理一滴》,被译成多国文字,使法称在国际逻辑界享有盛名。如“费利拔忽萨那”在其《印度逻辑史》中写到:“他是一位伟大的教师和辩证法学家,他的声誉充满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同时,他像一个狮子,压倒如象王般的辩论者。法称个人的性格,据说是非常高傲而自负的,对于流俗庸众以及假充博雅的人物,”。据多罗那他的记载,法称完成了他的大著后,曾拿给当时的学者们看,可是没有得到丝毫的赏识与善意。他的论敌们据说还把他的书页拴在一只狗的尾巴上,让狗在街上乱跑,书页也纷纷散落。可是法称却这么说︰‘正如这只狗四处飞跑一样,我的著作也将在全世界散播开来。’
法称在他的大著中写道︰‘人类多半断断于陈言猥谈,而不肯探抉精微。对于深邃的词旨,不但不肯有所用心,甚至还要满怀憎恨,以嫉妒的恶恚相加。所以我也无心为这般人的利益而有所述作。但是在(我的)这本书中,我的心却感到了满足;因为我生平所好就是对一切嘉言美词作深长的思索,通过这本书,我的素怀得以畅遂了。’
在本书最后第二颂里,法称又说︰‘我的书在这世界上将找不到一个不感困难就能把握其中深义的人。看起来,它只会被我自身所吸收,在我自身中消失,有如河川入海那样(被吸收进去而消失了)。纵使有一些天赋智力并不寻常的人,也不能探测它的深度!纵使有一些勇气非凡敢于思维的人,也不能窥见它的最高真理。’
法称论师对因明的贡献是伟大的。他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陈那大师的因明系统。有的观点受到后人的批评,有的观点受到后人的崇拜。法称因明系统传入西藏,从古至今都兴旺发达。
以上印度,以下中国。]
9、玄奘大师(600~664)
“道贯五明,声映千古”(窥基语),他在因明学(论辩逻辑)方面的成就代表了印度当时的最高水平
他,十一岁出家,曾随名德多人学习大小乘经论。公元631年(唐贞观五年)到达个中天竺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他从戒贤论师受学七年,不仅学习了大小乘各宗派的学说,还掌握了因明等工具知识是因明集大成者,对因明有极深的造诣。早在西行的途中,玄奘大师就注意对因明的学习。公元628年(贞观二年)冬玄奘大师途经迦湿弥罗国时,曾向僧称学习过一点因明,这是他学习因明的开端。次年,大师至那仆底国又向毗腻多钵腊婆请教过陈那大师的《正理门论》。他受业于戒贤以后,更是系统而深入地研习因明。从师承关系看,戒贤是护法的滴传,而护法是陈那的高弟,陈那既是新因明的开创者,故玄奘大师所习之因明无疑系陈那真传。
然而玄奘大师是个好学不倦,精益求精之人。公元637年(贞观十一年),他又在南憍萨罗国向婆罗门智贤请教过《集量论》,为时月余。公元639年(贞观十三年),他又到那烂陀寺西面的底罗释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洛疑因明等。公元639年至640年,他更于那烂陀寺附近的杖林山从胜军研习唯识论和因明论等,为时达两年之久,这是除那烂陀寺以外为时最久的一次。胜军是难陀和安慧的门人,他也是善于运用因明的学者。
玄奘大师在因明学上经过戒贤论师和胜军居士的悉心传授,再加上他多方请教,广收博取,其造诣自然非同一般。《大疏》卷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玄奘大师的老师胜军居士经过四十多年的深思熟虑立了一则比量,以成立(证明)大乘是佛说:
宗:诸大乘经皆是佛说;
因:两俱极成非诸佛语所不摄故;
喻:如《增一阿笈摩》等。
据说此量“时久流行,无敢征诘”者,后来玄奘大师发现这个比量采用共比量的简别语“两俱极成”有强加于人的弊病,便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即将表示共比量的“两俱极成”改为表示自比量的“自许极成”,从而使之避免多种过失。这足以说明玄奘大师已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由于玄奘大师博学多才和能言善辩,统一北印度的戒日王对观十分爱慕,故特礼请玄奘大师在其首都曲女城的无遮大会上与来自五印度的沙门、婆罗门教等诸外道数万人进行辩论,以玄奘大师所著《会中论》、《制恶见论》昭示会众,玄奘大师并立“真唯识量”云:
宗: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
因: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
喻:犹如眼识。
大会开了十八天,据说当时竟没有一个人敢出来驳难,玄奘大师从此名声大振,受到大小乘各派的一致推崇。被小乘誉为“解脱天”,被大乘尊为“大乘天”。“真唯识量”被大乘教人奉为“千圣同遵”的“万世立量之正轨”,作为因明学上的典范例子流传了下来。
公元647年(贞观21年)玄奘大师译出了商羯罗主论师的《因明入正理论》。又于公元649年译出了陈那菩萨的《因明正理门论》。这两部因明专著的译出,印度的新因明就这样随着唯识宗而系统地传入了中国。
10、窥基大师(632~682)
唐代唯识宗的肇建者。玄奘的上首弟子。由于他曾任长安大慈恩寺住持,因此乃有‘慈恩大师’的称号。他所弘扬的唯识宗也被称为慈恩宗。
窥基(近人有主张‘窥’字是后人加上的,谓其法号只是‘基’之一字而已),俗姓尉迟,是唐初开国公尉迟宗的儿子。京兆长安人。自幼容貌魁伟,气概豪迈。十七岁时,玄奘要度他出家。由于他性情粗悍,所以强拒劝请。相传经过玄奘再三的激勉之后,他曾提出三项答应出家的条件,即‘不断情欲、不断荤血、过中可食’。玄奘应用‘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的教育原理,先行答应,后来终于造就出一位佛教思想史上的大师。
关于他这种出家不守戒律,因而被讥为‘三车法师’(外出时有女眷、荤食相随,共有三车)的传说,近人吕澄在其〈慈恩宗〉一文中,以为这是他在晚年讲《法华经》时,对于经中譬喻‘三车’所作的解释与天台宗所说有异,因而被论敌歪曲诬蔑而有的讥评,并非事实。
窥基出家后,师事玄奘,学习梵语及唯识诸论。二十五岁时参与玄奘的译场。在译场时,最值得一提的事是《成唯识论》的翻译。当时玄奘原与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等四人,拟将印度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颂》的十部注释分别译出,由于窥基的独排众议,玄奘乃不译各注,而以护法注为主,其他九师为辅。并且单独与窥基一人糅译出《成唯识论》一书。这部书是我国唯识宗的标帜与思想核心。唯识宗之以护法思想为主的路线,正是窥基所决定的。而对于南北朝时真谛所传旧唯识的大力批判,也是窥基一生思想的重点之一。
除了《成唯识论》之外,玄奘的某些绝学,如五性宗法、因明要义等,也都只传授给窥基一人而已。可见窥基是玄奘心目中的衣钵传人。而窥基也能不负所望,辛勤地著述与弘法。他著作甚多,曾有‘百本疏主’的佳誉。其中,《唯识述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大乘法苑义林章》、《瑜伽略纂》等书,都是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作品。
窥基随侍玄奘参加译场,前后九年,据《开元释教录》记载,玄奘译籍中标明窥基笔受的,有《成唯识论》十卷、《辩中边论颂》一卷、《辩中边论》三卷、《唯识二十论》一卷、《异部宗轮论》一卷、《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三卷。
玄奘在译经期间,每‘黄昏二时讲新经论’,‘译僚僧伍竞造文疏,笔记玄章并行于世’;玄奘在印度所学的微言大义,就通过这种方式流传。窥基随侍受业,多闻第一,他又是当时造疏最多的一人,称为‘百部疏主’。他的注疏,很多是在玄奘亲自指导之下写成的,如《成唯识论述记》自序说︰‘凡斯纂叙,备受指麾。’《唯识二十论述记》自序说︰‘我师不以庸愚,命旌厥趣,随翻受旨,编为述记。’他在撰述中遇有疑难,随时向玄奘请示,惜《二十论》疏尚未完成,玄奘就去世了。一部分著作是在玄奘去世后才着手写的,如《杂集述记》〈归敬颂〉说︰‘微言咸绝杳无依,随昔所闻今述记。’这些述记,大体上包罗了玄奘学说的主要内容。
窥基的著作,共四十三种,计现存三十一种。其所注疏的经典,除《金刚般若》、《法华》、《弥陀》、《弥勒》、《胜鬘》等经外,其余所释诸经论本文,都用玄奘译本。
窥基的著作,善于提纲挈领,建立体系,如《法苑义林章》七卷,把瑜伽一本十支和各宗不同的法义都归纳起来,抉择贯通,细至一字之微,也有专章分析,如〈法华为为章〉把《法华经》中所有‘为’字归纳起来,得出平声‘为’有九训,去声‘为’有三训,表现出他所提出的‘示纪纲之旨,陈幽隐之宗’的特征。他不但通达声明,并且精熟因明,‘大善三支,纵横立破’,他的著述内也常常表现运用因明以立说的倾向。要了解玄奘的学说,现在所可依据的,最主要的就是窥基这些著作。
【因明入正理论疏】
凡三卷。又作《因明大疏》。唐代窥基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窥基大师到玄奘大师去世,干封元年(666)后,他才开始作《因明入正理论》的注疏,迄于晚年还未写定,在解释喻过‘能立不成’处便中止了,以下各段,还是他的门人慧沼继续完成的。唐代疏解因明入正理论者颇多,所知凡十一家:(一)净眼,(二)神泰,(三)文备,(四)靖迈,(五)灵雟,(六)胜庄,(七)壁公,(八)文轨,(九)顺景,(十)玄范,(十一)窥基。以上十一家之疏,同称‘因明入正理论疏’。窥基亲承玄奘之学,故本书除注解因明入正理论一书外,并叙述有关因明之一般事项。内容共分叙所因、释题目、彰妨难、释本文四门。自唐以来本书盛行于中国、日本,为研究因明之指南。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商羯罗主造,是玄奘从事译经的第三年,即贞观二十一年(647)中所译。因明这一种学问在当时是极觉新鲜的,所以奘门竞行学习。过了一年,玄奘又译出《因明正理门论》(一卷,陈那造),充实了研究的资料,于是其时著名的神泰、靖迈、明觉三家的《入正理论疏》便在永徽初年间(650~652)撰成了,接着又有文轨、玄应、文备、璧公诸师的注解。这些注书各记所闻,并参照《理门论》加以发挥,一时颇为流行。窥基的《论疏》就是在这些著述基础上,抉择取舍而写成的。
本疏内容极其丰富,几乎涉及因明全部的问题,因此通称为《大疏》。其书一出,所余同类章疏为之晦采,大半零落失传。在慈恩宗内,奉本疏为圭臬,备致推崇,更不待言。像慧沼,除作了《续疏》而外,还撰有《入正理论义断》三卷、《纂要》一卷,引申本疏之说。其后,智周(668~723)更对本疏作了《略记》一卷、《前记》三卷、《后记》一卷(未全),解释益加详细。又本疏从中唐时传到日本后,讲习极盛,著述亦多,其中还保存不少的唐人旧说足供研究。其流传后世的主要着述,有善珠的《因明论疏明灯钞》六卷、明诠的《因明大疏导》并《里书》九卷、藏俊的《因明大疏钞》四十一卷、良遍的《因明大疏私钞》三卷。此外,还有凤潭的《因明论疏瑞源记》八卷,征引该博,解释细致,尤为风行。又本疏解释因四相违过一段,素称难解,日人对此也特别研究,另作注书,著名之作有真兴的《因明四相违略私记》二卷、源信的《因明论疏四相违略注释》三卷等。(吕澄)
玄奘大师虽然有很高的因明造诣,但是无暇著书立说,他把全部的精身智慧都贯注到译讲活动中。所以他与他的高足窥基大师两师徒对因明的贡献,分不清楚哪一种贡献是哪一个的,只把奘基二师对因明的贡献总结归纳如下:
发展与贡献 此疏不仅阐释了《因明入正理论》,而且在阐释中有所发展,在因明研究中作出了贡献。
(01)、从悟他上着眼,对因明的因析为“生因”和“了因”。又各有言、义、智三个方面,而以“言生因”和“智了因”为主。言生因,指立论者的言词能生敌论者的悟解,言为产生悟解之因故。智了因,指敌论者的智力能了解立论者的言词,智为了解言词之因故。这样对因的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既有助于因明在实际中的运用,而且引入了认识论的领域。
(02)、把宗分为“宗依”和“宗体”,前者是组成宗的素材,如“声”和“无常”两个概念在未组成宗之前是毫无意义的。必须把二者合拢来成为命题才是宗体,如说“声是无常”。这正是逻辑中所说的概念须进为判断始有是非可言的道理,是此疏对因明理论有所提高的例证之一。
(03)、对“因支”中“同品定有性”的“同品”,分为“宗同品”和“因同品”来解释,而正取因同品兼取宗同品。这是因为“宗法”的外延大于因,因同品必然是宗同品,但宗同品则未必是因同品。所以有因同品定然有宗同品相随,显示了因和宗有此必有彼的内在关系。
(04)、因明规律,要求宗依和因、喻须为双方所公认。为了减免过失,适应论辩的实际情况,此疏特述及“寄言简过”的变通方式。宗依和因、喻属于自许他不许的,以自许简别,称为“自比量”;他许自不许的,以汝执简别,称为“他比量”;共许的,在必要时以“胜义”、“真故”等简别,称为共比量。此疏中特举出玄奘在印度留学时,对胜军所成立的“大乘出自佛说”的比量不加简别的过失和玄奘自印度返国之前在曲女城的无遮大会上所立的“真唯识量”,经过18天没有人敢来论难者,正是应用了寄言简过的办法而取胜的。
(05)、在立破的范例中,对古印度主要学派如“数论”、“胜论”、“声论”等都作了相应的介绍。玄奘在印度所立的“真唯识量”有关因明的技巧和唯识的宗义,也赖此疏得以传世。
(06)、对《入论》所提出的三十三过类,为了刊定每一种过类的适用范围,在自、他、共的基础上又分为全分一分各可析为四句,如“违自现非他”、“违他现非自”、“自他现俱违”、“自他俱不违”。以宗过九种为例,错综配合总计可得2304种“四句”。显出了因明形式的变化,对锻炼思维趋于缜密有一定作用。(贾题韬)
11、慧沼(650~714)
唐代唯识学者,后人称之为淄州大师。其法号又作惠沼,或惠照。俗姓刘,名玄,祖籍彭城,后迁淄州,因此他亦称淄州沼。十五岁时,唐高宗为新生儿子(即睿宗)祈福度僧,他就在此时受度出家。
相传他曾亲近过玄奘。青年时已博通经藏,讲《法华》、《般若》、《涅盘》等经。咸亨三年(672)始从窥基、普光受学。慧解超群,被称为「山东一遍照」。他的唯识、因明诸疏,大概即在此时禀受师说渐次写成。窥基去世(682
)后,慧沼游行诸郡,讲经二十余年,同时写成了《金刚般若》等经疏,和《慧日论》、《了义灯》等著作。
慧沼晚年又在义净译场任证义大德,思想受到义净的一些影响。
慧沼于开元二年(714)十二月十七日去世(见李邕碑文后日本‧释善珠记),寿六十四岁。他生平曾被诏讲二次,补纲维大德六次,敕译经论四次。他是慈恩宗的嫡传,或许因此受到当时朝廷的重视。
慧沼的著作现存有十种,共四十卷︰(1)《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十卷,经文是武周‧长安二年(702)义净译。疏文也同时写出,发挥了三乘五性的宗义,并订正以真如为三身正因的旧说。(2)《十一面神咒心经义疏》一卷,经文玄奘译。(3)《法华玄赞义决》一卷,释窥基着《法华玄赞》中难义。(4)《成唯识论了义灯》十四卷,与窥基的《成唯识论枢要》、智周的《成唯识论演秘》总称唯识三疏,多分祖述窥基学说加以阐明补充;对圆测、道证等诸家异说一一批判。(5)《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6)《因明入正理论义断》二卷。(7)《因明入正理论续疏》,慧沼自跋云︰「于师曾获半珠,缘阙未蒙全宝」,这是因窥基着《因明入正理论疏》到了喻过部分就绝笔了,慧沼接着做了下文的注解,所以称为《续疏》。(8)《大乘法苑义林章补阙》八卷,现存卷四、卷七、卷八。(9)《能显中边慧日论》四卷,略名《慧日论》。(10)《劝发菩提心集》三卷,第二卷中有受菩萨戒仪轨。此外,慧沼的著作佚失了的还有《能断金刚般若经疏》、《发菩提心论疏》等十种二十九卷。
慧沼的著作充满了追求真理的精神,他为了对真理的探讨,做到了「当仁不让于师」的地步。他不但对于圆测、法宝等前辈没有随便妥协的态度;就是对于窥基的主张,有怀疑的地方也要求得一个是非;甚至对于玄奘的教授,也要透过思考才接受。用这种服从真理的精神来治学,是值得后人效法的。由于他的努力,进一步充实并推进了窥基的学说。在西明与慈恩的论争中,慈恩之能得到最后胜利,慧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慧沼的弟子最著名的首推智周,他从慧沼学,于公元703年和706年,先后有日本僧人智凤、玄昉等来从他受学,回国弘传。智周的著作︰很多是辅翼或解释慧沼的著述的。义忠、道巘、道邑、如理等当时也很出名。此外,碑序所载,还有惠冲微、惠胜说、耶含胐、惠日、福林、无着、惠融、惠祥、惠光、惠灯、惠嵩、惠先等。
12、智周(668~723)
唐代僧。俗姓徐,濮阳人,十九岁受戒,二十三岁入慧沼门下,得慈恩宗嫡传。学成后,行化诸郡。但据唐·昙旷《入道次第开决》说,他未尝至长安,而声闻遐被。在玄奘门下的慈恩、西明两系的论争中,慧沼着《成唯识论了义灯》等书,驳破圆揖异说,而阐发了窥基所传的微言奥义。智周即继承慧沼的事业,继续著述。专宏基师一系之说。他于开元十一年(723)去世,年五十六岁。其后,慈恩宗势骤衰,著述亦渐次零落,惟新罗与日本学僧智凤、智鸾、智雄、玄昉先后入唐从智周受学,玄昉留学时间最久(716~735),他们返日后,即建立了法相宗,为慈恩一系的海外传承。奘门诸师重要著述亦赖以流传不绝。
智周的著作,据《东域传灯目录》所载有十三种,现存十种︰
(01) 、《法华玄赞摄释》四卷,是对窥基《法华玄赞》‘细绎疏意,问答释难’。
(02) 、《大乘法苑义林章决择记》四卷,是对窥基《大乘法苑义林章》的决择释难。
(03) 、《大乘入道次第》一卷,一作《入道章》,扼要地说明自宗修行次第的境行果。
(04)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五卷,现存二、四两卷。《东域传灯目录》云︰‘智周师依天台撰之。’
(05) 、《因明入正理论疏记》三卷,亦名《前记》、《因明纪衡》,是对窥基所著《因明入正理论疏》文义的释难。
(06) 、《因明入正理论疏后记》三卷,补《前记》之缺。
(07) 、《因明入正理论疏钞》一卷,亦名《略记》(或云伪作),是对窥基《疏》的简略补充解释。
(08) 、《成唯识论枢要记》二卷,现存上卷,亦名《成唯识论方志》或《枢要方志》。
(09) 、《成唯识论了义灯记》二卷,现存下卷(起《了义灯》卷三末至卷六末),是对慧沼所着《成唯识论了义灯》的释难。
(10)、《成唯识论演秘(钞)》七卷,是对窥基所著《成唯识论述记》的随文释难。本书与窥基的《成唯识论枢要》和慧沼的《成唯识论了义灯》,并称唯识三疏。
以上十种,除《大乘入道次第》和《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外,都是禀受师承的记述。此外,他的著作还有存目无书的三种︰即《因明入正理论纂要记》一卷、《因明入正理论断记》一卷、《瑜伽论疏》四十卷。
智周的著述虽多从慧沼禀受而来,但也包含一部分由玄奘传来而未经前人记述的印土学说。例如︰《枢要记》中释相见影质种子的异解,又如《演秘》卷四释《述记》所引和《瑜伽》五十二说‘出世间法由真如所缘缘种子生’一义有关的天竺三释。又如《枢要记》述《能断金刚般若》用杜行顗梵本的经过,都可见智周著述是另有亲闻依据的。但慈恩宗的势力,到智周已成弩末。他对于自宗的学说,只限于祖述师传,并没有显著的发展。
因明虽跟唯识学一样,在唐太宗、唐高宗时盛极一时,但前后仅四十余年便衰落了下去。嗣后因明的疏记便不多见,且大多散佚,流传下来的仅有宋代智觉延寿禅师的《三支比量义》等。特别是后来年代久远,唐代诸疏也逐渐湮没,连《因明大疏》等一些重要的疏记也均沦亡,所以到了明代,一些学者虽有志于因明的研究,却找不到可靠的依据,“虽其间诸长老各有解释,无不摸象之讥,未足为法”。如智旭的《因明入正理论直解》一卷和《真唯识量略解》一卷,王肯堂《因明入正理论集解》一卷,都是根据宋代延寿《宗镜录》所引的因明疏钞作疏解的,由于看到的第一、二手资料太少,因此不可避免地有臆测失真之处。可以这样说,因明学在我国唐代随着法相宗的兴起而兴起,又随着污相宗的衰落而衰落,至明清以降五百余年,几成绝学。迨及清末在日本发现《因明大疏》并取回锓板流通,才使因明的研究有了重要的依据。我们今天能看到唐代许多重要的因明文疏,是不能忘记日本学者的保存之功的。
由于因明各种唐疏从日本取回流通,因明的研究有了可靠的资料,出现了近现代一大批因明家,如熊十力、吕澄、太虚大师、虞愚等。
汉传因明的传译有两次:
第一次是后魏延兴年间(472),西域三藏吉迦夜与沙门昙曜所译的《方便心论》、陈天竺三藏真谛译的《如实论》和后魏(541)三藏毗目智仙共瞿昙流支所译的《回诤论》。第一次传入的以上三论,没有发生重大影响,因为只有印度因明的汉译本或藏译本,并没有由此而产生什么自己的因明著作,也没有重要的注疏,可以说影响不大。
因明第二次传入,主角是玄奘大师。他从印度带回一大批因明经卷,并于贞观二十年(647)在弘福寺译出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玄奘大师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又在弘福寺译出陈那大师的《因明正理门论》。
译本既出,他门下诸佛,奉为秘宝,竟作注疏。《入论》的注疏以大庄寺文轨和慈恩寺窥基注疏最为流行。轨疏四卷,制作较早,后称“旧疏”。基疏八卷,解释繁广,后称大疏。
(三)、因明之古今二教
逻辑之种类繁多,诸如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符号逻辑、数理逻辑等。且看看因明如何?(录自圣禾法师《水月全书》)
中论
回诤论 ………………………能破言词……………辩证因明
顺中论
古 古教 显扬论…………
瑜伽论 对法论 集论 ……能立轨式
今 杂集论
方便心论 …………形式因明 论证三法
如实论
二 正理门论 ……………………能立言词
入正理论
教 今教 因轮论
集量论…
释量八论 (未传)……………………知识言词………量论因明
六、《因明入正理论》的几种本子
(一)、版本
1、汉译本
译成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即玄奘大师回国译经后的第三年。玄奘大师对本论的重视,由此可见。
2、藏译本
有二种。西藏因明所译所学皆以法称因明为主,到了宋朝,西藏学者知道了陈那菩萨著有《正理门论》,寻找不得,后发现汉本《因明入正理论》,便把他翻成藏文,以为那就是陈那菩萨所造的《正理门论》
到了元代初年,他们在印度迦湿弥逻国找到了梵本,由一切智护和称幢祥贤译成藏文,所以《入论》的藏译本,便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是译自汉文,另一个是译自梵文。
3、梵文原本
梵本一向被认为已经散佚,如印度人明庄严的遗著《印度逻辑史》在一九二一年出版时,还说梵本已佚。其实,梵本一直保存在耆那教徒的手里。在公元十一世纪时,耆那教徒有师子贤论师,替《入论》作了祥尽的注释。到了十二世纪,又有胁天论师和吉祥月论师又各为《入论》造了复注,不过一直没有被人注意罢了。直到公元一几0九年至一九一0年,才给俄人米洛诺夫发现了,进行校勘工作。到一九二0年,印度学者对《入论》梵本也进行了整理。于是今天的《入论》有两个梵文本子。但这两个梵本的内容,跟中国玄奘大师所译的汉文本是有出入的,究竟哪一个才是定本,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看法。
4、日文本
日本学者近人宇井伯寿,对因明的研究也很有心得。他把《入论》梵本集拢起来,先以汉文做了校订,后把他译成日文,附于他所著的《佛教论理学》的卷末。
由此可见,今之《入论》有梵、汉、藏、日四种本子。而梵本和藏本又各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可供参考。
(二)释本
《因明入正理论》的释本在印度有耆那教徒师子贤论师作了祥尽的注释,到了十二世纪又有胁天论师和吉祥月论师又各为《入论》造了复注。
在中国当《入论》被玄奘大师翻译成汉文后,也及时地掀起了研究的热潮,汉文注释便相继面世。可分成三期:
初期有神泰的《述记》一卷、《疏》两卷。靖迈《疏》一卷。明觉的《注疏》两卷。
中期则有文备《抄》一卷,文轨《疏》二卷,璧公《疏》三卷等等。中期注释本文轨的注疏比较受人重视,因他住在庄严寺,故称文轨疏叫做《庄严疏》。初、中二期的《入论》注释本,至今大都失而不传。
后期的因明疏释,以窥基大师的《因明入正理论疏》最为流行。窥基大师在公元666-667两年间,写成了《因明入正理论疏》三卷,由于内容充实丰富,组织条理严密,时人称之为《大疏》。
慧沼,基师门人,作《续疏》二卷,《义断》和《纂要》各一卷。再传智周:撰《前记》、《后记》各三卷。此外还有道邑的《义范》三卷,道巘(yan)的《义心》一卷,如理的《纂要记》一卷。
唐朝的唐武宗会昌法难,不少佛典都散佚了,因明注疏也不列外。宋代永明延寿禅师的《宗镜录》还保存了窥基大师《因明大疏》的一小部份。智旭大师造了《直解》一卷,所参考的资料唯有取自《宗镜录》的所余部分,自然很不完全,未尽《大疏》的精要。
日本也有不少学者对《入论》加以注释,凤潭《因明论疏瑞源记》八卷,东大寺渐安所述的《入正理疏记》等等八十余种,比中国的五十余种还要丰富。
七、解释论题
(一)、释论题:“因明入正理论”
据吕澄考校,梵本论题无因明二字,藏本论题是“量论入正理论”。因明二字是玄奘大师翻译时加上去的,奘师之所以要加此二字,是为了便于表明此书是因明一类,以简别其他著作,因明著作在刚译出时,还是一种新奇的、新型的学问,故有必要简别。
“因明”二字,是梵语“希都费陀”的意译。“因”,指立论推理的基础和依据;“明”,指学问,系统的学问。《瑜伽师地讼》卷十五:“云何因明处?谓于观察义中,诸所有事”。基师疏释云:“所建立法(即三支中的宗支),名观察义,能随顺法,名诸所有事。诸所有事,即是因、喻,为因照明观察义故”。
在宗、因、喻三支中,宗是所立,即所要成立的对象;因、喻二支是能立,即是能够成立对象的基础和依据。在因、喻二支能立中,因是正能立,即是直接成立宗的主要理由;喻是助能立,即是协助因而与因共同成立宗的。所以,在比量三支中,因是最重要的。这门学问也因此叫因明,不叫宗明,也不叫喻明。
明是学问的意思,五明就是五种学问。因此因明就叫因明或因学(如哲学、文学),不能叫因明学(即等于因学学、文学学、哲学学等),对外行也可免强称为因明学。
因明,就其为佛教所创立的角度来看,也可称其为佛教逻辑,又可称为量理学、量学,还可称为佛教论辩学,佛教正理学,佛教工具论等等。
入正理: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陈那菩萨早年关于因明的重要著作是《正理门论》,但此论文字简奥,不易理解,本论之作即为《正理门论》入门阶梯,所以称为入正理。
第二层意思是,正理是因明论法的通名,本论是通达因明论法的门径,所以称为入正理。
(二)、《因明入正理论》科判
序分
初标 释宗
真能立门三 释 三 支 释因
结 释喻
初列九过
释似宗 别释九过
总结九过
总标
释似因 释不成(有四)
正释有三 别释 释不定(有六)
释相违(有四)
总标
似能立门二 释似喻 似同法喻品(有五)
别释
结 似异法喻品(有五)
正宗分
总标
真现量门 释现量
真比量门 别释
释比量
结
似现量门
似比量门
真能破门
似能破门
流通分
(三)、《因明入正理论》结构简介
《因明入正理论》以二悟八义为纲目,其中又以真能立、似能立为主干。真能立讲三支,突出因之三相;似能立便围绕宗因喻讲三十三种过失。实际上《因明入正理论》只有三个部份,此三个部份也是印度逻辑著作的基本成份:
1、量论部份:它涉及到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法,在《因明入正理论》中就是现比二量,也即是“立具”部份。
2、论式部份:此指获得正确知识或知识推理方式及其理论,在《因明入正理论》中便是三支以及以因为中心的三相理论。
3、谬误部份:指似能立、似能破等等。
乙、随文释义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