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文内容

量及非量的探討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林崇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因明與辯經
  量及非量的探討
  (林崇安, 1991)
  說明:量與非量是因明與量論的一重要論題,由於佛教不同宗派對此有不同的看法,甚為複雜,以下只就基礎部分,略作探述。
  今先依唯識宗與經量部的共通看法,來探討量與非量:
  量是「新而沒有欺妄的認知」,例如,當眼睛明確地看到月亮而產生眼識的第一剎那,即是一個「量」,但到了第二剎那,已不是「新」的,而成為一種「非量」,稱之為「決斷識」。
  非量有五種:一為決斷識,二為意伺,三為顯而未定,四為猶疑,五為顛倒識。
  決斷識是已通達後再通達的覺知,分成「現識決斷識」及「分別決斷識」,前者如青色視覺之第二剎那,後者如通達「聲無常」的比量後,再通達的覺知。
  意伺是得到比量前,於流轉境傾向一邊執著之覺知,分成「無理由意伺」、「理由未定意伺」及「理由相違意伺」。
  顯而未定是於流轉境之自相明顯但不能引起決定的覺知,分成「根現識顯而未定」、「意現識顯而未定」及「自證顯而未定」三種。
  猶疑是往二邊懷疑的覺知,分成「義已轉之猶疑」、「義未轉之猶疑」及「等分之猶疑」三種。例如,對「聲無常」與「聲常」二邊起懷疑,傾向前者,即為義已轉(偏往正確的方向);傾向後者,即為義未轉(偏往不正確的方向);同等懷疑,就是等分之猶疑。
  顛倒識是於流轉境錯誤之覺知,分成「分別顛倒識」及「無分別顛倒識」二種,前者如執著人我,後者如看月亮成為二個的根識、看雪山為青色的根識。
  以上先分清這些「非量」的類別,而後來探討「量」的類別。
  ? 「量」分成現量與比量。
  現量是離分別且無錯亂的一種新而沒有欺妄的認知(覺知),分成「根現量」、「意現量」、「瑜伽現量」及「自證現量」。
  比量是依靠正因對所衡量的隱蔽事物的一種新而沒有欺妄的認知(覺知),分成「信許比量」、「極成比量」及「事勢比量」三種,此三種是依據信許正因、極成正因及事勢正因而得到的比量。
  第一種如「布施得受用之果報」等聖教量,是極隱蔽事物的一種量。
  第二種如「懷免稱之為月」是名言思惟所立,為世間共許,沒有其他理由。
  第三種是對稍微隱蔽的事物推得的一種比量,例如火出煙,乃事物之本性,故由煙山之煙,比知「煙山有火」。
  在唯識宗與經量部的共通看法下,只有現識及現量才是無錯誤的覺知,例如瓶(為流轉境)以眼剛看到時,在眼識呈現出瓶(為顯境),為瓶之自相,此持瓶之眼識為現識(離分別且無錯誤的覺知),且是現量(離分別、無錯亂的一種新而不欺妄的覺知);而在分別心上呈現的則是「瓶的義總」,是一種瓶的抽象概念,而不是「瓶的自相」,因此,分別心被視為是一種「錯誤的覺知」。在此觀點下,比量雖是新而不欺的覺知,但卻是一種錯誤的覺知(錯識)。
  因此,對瓶這一對象(流轉境),在眼識現量上呈現的是「自相」,在分別心上呈現的是「瓶的共相」,故二種顯現的對象(顯境)並不相同。
  在中觀宗自續派的觀點下,四種現量中,瑜伽現量及自證現量才是沒有錯誤的覺知。
  中觀宗應成派則認為有情的根識都帶有「顯二」(例如,見到瓶子,同時又覺得瓶子以自性有),因而都是錯誤的覺知(錯識),只有聖者現觀空性的瑜伽現量才是無錯誤的覺知。凡夫現觀細品無常的瑜伽現量,仍屬錯誤的覺知。
  中觀宗應成派認為量是「不欺妄的認知(覺知)」,不須是「新」,因而,決斷識不但是「量」,而且是「現量」:通達「聲無常」之比量的第二剎那,是「轉成分別之現量」,持色根現量(如看到青色的視覺)的第二剎那,是「轉成無分別之現量」。
  又主張比量除了前述三種之外,尚有「譬喻比量」。
  應成派認為現量只有三類,不承認自證現量。
  在修證方面,主張先由比量得知「法無我」,而後修此比量後的「決斷識」,使由「轉成分別之現量」進入現觀「法無我」的「瑜伽現量」,依此次第修證果位。
  一般心法及心所有法的生起,須具備因緣、增上緣、所緣緣及等無間緣(色法則只須前二緣)。
  依經量部的看法,根現量(如眼識)的生起,所緣緣是色法(如瓶),不共增上緣是眼根,等無間緣是前一剎那的心識;其他有助於發生此根現量的條件,皆屬「共增上緣」。
  意現量的所緣緣,例如呈在根現量的色法,其不共增上緣是意根,其等無間緣是前一剎那的心識。
  瑜伽現量雖有所緣(如無常),但無所緣緣,其不共增上緣是止觀雙連的定,其等無間緣是前一剎那的心識。
  經量部認為自證現量也無所緣緣,其不共增上緣是意根,其等無間緣是前一剎那的心識。分別心的對象是「義總」(為一種共相),屬於無為法,因而分別心沒有所緣緣。
  唯識宗對現量及分別心所須的緣,另有不同的看法,這與其宗義的不同有關。
  ──摘至《佛教因明的探討》(林崇安,慧炬出版社,1991)一書中,第七章第五節。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