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文内容

因明论疏明灯抄卷三(本)A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善珠抄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文。论喻有二至名之为见者。由此比况等者。比度之心称见。照宗义极名边。由因显宗。未圆。立喻彰宗义极故言见边。不改旧翻。故名为喻。顺返不同言有二种。西明云。立因生智。犹未究竟。说二种喻。同有异无。二相已显。解宗之智。乃得究竟。故名见边。而言喻者。是晓喻义。且同旧翻。名之为喻。晓法师云。此间喻名语虽非当。而义不乖。故存喻名。是晓喻义。依此比类。晓所况义。故名为喻。有云。喻者。梵音侄利瑟吒多。此云所见决定。谓於瓶等。见所作性。现有无常。证知声上有所作性。定有无常。以此晓喻。令生决定。故名为喻。今疏主意。同西明说。而言喻者。西方音云鸟播磨。此译为喻。今因明中。同异喻支。准西方。云达利瑟致案多。此云见边。为顺此方。故义言喻。
  文。故无着云至是喻名者。故无着云等者。无着世亲师子觉。三共结诚言。有深邀期。西域第五云。中印度境。阿踰陀国。周五千余里。国大教城周二千余里。谷稼丰成。花□繁茂气序和畅。风俗善顺。城西南五六里。大庵没罗林中。有故伽蓝。是无着菩萨请益导凡之处。无着菩萨夜昇天宫。於慈氏菩萨所。受瑜伽师地论。大庄严论。中边。分别论等。昼为大众讲宣妙理。庵没罗林西北百余步。有如来发爪窣堵波其侧故基。是世亲菩萨从□史多天下。见无着菩萨处。无着菩萨。健□逻国人也。佛去世後一千年中。诞灵利见。承风悟道。从弥沙塞部出家修学。顷之回信大乘。其弟世亲菩萨。於说一切有部出家受业。博闻强识。达学研机。无着弟子。佛陀僧诃。唐言师子觉者。密行莫测。高才有闻。二三贤哲。每相谓曰。凡修行业。愿觐慈氏。若先舍寿得遂宿心。当相报语以知所至。其後师子觉。先舍寿命。三年不报。世亲菩萨寻亦舍寿。时经六月。亦无报命。时诸异学。咸皆讥诮以为。世亲菩萨及师子觉。流转恶趣。遂无灵鉴。其後无着菩萨。於夜初分。方为门人教授定法。灯光忽翳。空中大明。有一天仙。乘虚下降。即进阶庭敬礼无着。无着曰。尔来何暮。今名何谓。对曰。从此舍寿命。往□史多天慈氏内众莲华中生。莲华才开。慈氏赞曰。善来广慧。善来广慧。旋绕才周。即来报命。无着菩萨曰。师子觉者。今何所在。曰我旋绕时。见师子觉在外众中。耽着欲乐。无暇相顾。讵能来报。无着菩萨曰。斯事已矣。慈氏何相。演说何法曰慈氏相好。言莫能定。演说妙法。义不异此。然菩萨妙音清畅和雅。闻者忘倦。受者无厌(已上)谓以所见边与未所见边和合正说者。杂集论第十六文也。所见边者。是所喻之勤发。及无常。并能喻之勤发也。未所见边者。是能喻之无常。即宗是也。和合者。即是合义。以此文知。虽共喻外。别加合结。似同古然於喻中。已有合义。明知。不异陈那喻法。准此而言。瑜伽杂集。如实论等。但更繁加合结两支。其实喻中。已有合义。故亦不同古师。宜指喻也。令义平等等者。平等即和合义。宗喻两处。能立所立。共相顺随。名为和合。因喻无过。名为正说。范师云。和合即是比况义。以喻比况本法。名为和合。此说即是喻体。为简似喻。故言正说。今顺方言。名为喻者。反改旧翻。故存喻名。义不乖故。由此譬况等者。由此譬喻。晓敌未悟。用晓前迷。晓明所宗。故名为喻。前虽举因亦晓宗义等者。此通伏难也。难云。前因三相。已能显宗。何须因外别开两喻。故今通云。以因显宗未极。立喻令义至边。今由此喻。宗义明极。故离因外独得喻名。问。若尔。因後二相。不异两喻。何更须开两喻之言。答。立因之言。唯诠能显初相。後二未了。故以两喻明之。理门亦云。然此因言。唯为显了是宗法性。非为显了同品异品有性无性。故须别说同异喻言。又第二相因。唯取所作同喻顺成。兼取无常。第三相因。取无因义异喻反显。复取无宗因喻性。殊助成所立。故於因外。别说喻言。理门虽说。因喻体同为遮外宗。有法为喻非显喻体性。即是因。但说显因非即因。故若说二喻性即是因。举事显因说。与因别。今不依此。
  文。论一者同至异者别也者。同者相似义。异者差别义。法者差别法也。有法之上。所有别义。名之为法。此法有二。一不共有。宗中法是。二者共有。则因体是。此之二法。皆是有法之上差别之义。共许自性名有法者。共许自性。有此二法。故名有法。此上差别所立名法者。所作因法。无常宗法。此有法上。差别所立。名之为法。言所立者。此之二法。於有法上之所安立故。名所立义。於体上之所安立故。名所立。此则同有因法及无常法。名同法喻。无此二法名异法喻。後有记云。唯因所作为所立者。是大妄语也。乖疏旨故。言同法者。古因明师。取瓶有法。名为同法。以其瓶等能有无常。同声宗故。陈那破云。若瓶所作。是无常。类声所作无常者。瓶是所作可见烧声是所作应烧烧。见见既不类。瓶何得无常类声也。今有二解。一云。问有因法及无常法。名同法喻。二云。有宗同因不同。因同宗不同。宗因俱同。宗同俱不同。此四句中。初句能立不成过。第二句所立不成过。第四句俱不成过。唯第三句。宗因法同名同法喻言异法者。古因明师。取空有法。名民法喻。以虚空等无其无常。异声宗故。陈那破云。如第三句云声是勤勇无间所发。因云无常性故。同喻云如如瓶瓶是勤勇所发也。异喻云。非非如如空空非勤所发。又如第九句云声是常。因云无质碍故。同喻云如空。异喻云非如瓶。若汝指空为异喻者。如此二因。应是正因。既以异品一分转故。成不定因。何得但指有法为体也。今解有二。一云无因法及无常法。名异法喻。二云宗异因不异。因异宗不异。宗因俱异。宗因俱不异。此四句中。初句有能立不遗过。第二句所立不遗过。第四句俱不遣。第三句。宗因法异名异法喻也。
  文。问何故宗至故皆名品者。此问意云。解其因义。唯云同品。不彰同法。何故释喻。唯彰同法。不云同品。彼品此法。差别者。何答中有三说。初说中云。若同异总宗不相离性种名品者。不相离性。有其二种。一所喻中。不相离性。除宗以外。瓶等体上。法及有法。互不相离。即所喻中。不相离性。此唯名品。不得名同。二能喻中。不相离性。极成有法。极成能别。互相差别。不相离性。即能喻不相离性。若彼义品。法及有法互不相离。与宗相似。如此义品。方得名同。故前文云。谓所立法均等义品。今云总宗不相离性。即能喻中不相离性。若同异此总宗不相离性。种类名之为品。若不同异於能喻总宗不相离性。亦不同异於宗有法。但同异於有法之上所作义者。名之为法。何以得知。所喻中有不相离性。沼略纂云。譬如瓶等者。显所依也。与彼因宗。为所依故。此喻意云。所作因。至瓶等上。上相离宗。即在瓶。故知。所作至声上。不相离宗。即在声也故知不相离性。通在声瓶。今此初释。当玄应师第四说也。故彼疏云。能别有法。和合相离。名同异品。同因异因。名同异品法。言和合者。不相离义。又此所作非总所立等者。此第二说。言似同。前义意不同。此第二说意云。因中同品唯望宗陈。喻中同法亦望能立。故因言品。喻云法也。能立所立。其义异故。此义意云。因中之意。取有法中论因有无。是故随其所有义品。名为二品。喻中以悟类其所迷。令生物解。是故两喻。名之为法。此说多好。顺憬师等作此说也。又因宗二因异名法等者。第三说也。此说意云。同法双同。宗因所作无常。皆同喻故。异法亦尔。双异宗因。无宗无因。皆异喻故。故同异法与品义殊。喻名同异法。非同异品也。即总同异。名之为法。总同异於所作无常能所法故。其别同异。名之为品。显因所依故。次下因同异者。即次文云显因同品决定有性因者。即是有法之上。共许之法。若处有此。名因同品。因异品。者翻此可知。及上宗同异者。即上文云谓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法及有法。不相离性。与宗均等。说名同品。此义意云。若以宗望因。因受法名。宗不名法。以宗不能自显。要待其因方生解。故此因者。望前即执生宗解。望後即摸起喻言。对敌论时轨而且摸能成於宗。故名宗法。由是义故。於宗同类异类。直云同品异品。於因同类异类。乃号同法异法。晓法师等作此说也。又解。前明因所依。说名同异品。因不依法故。故不立法名。今此为显因。说名同异法。或双显宗因。不名同异品。能喻皆名为法故。於二喻不说品言。
  文。论同法者即名同法者。说因宗所随等者。此一颂中。初句同喻。次句异喻。第三句者结上两句。同异真喻也。第四句者。明似喻义。初同喻中。因第二相。由在同喻。含取而说故。云说因也。此小论云。若是所作。彼大论云。以诸勤勇无间所发诸言即表瓶声。两处各有勤发。若言即显指其两处。谓声与瓶。若比若彼。皆有所作也。故知。瓶上勤发。是其所喻。声上勤发。是即能喻。即是因第二相也。此能所喻。□同喻摄。宗所随者。声上无常。名之为宗。是其能随。是宗非喻。瓶上无常。是其所随。故是喻也。二处勤发先见已。齐瓶上无常先见为首。声上无常。随後见之。故瓶无常。名为宗所随也。明知。勤发之中。能喻所喻。及宗所随。三分以为同喻义体。就中一分即是因体也。今此颂中。略不举所依也。第二句云。宗无因不有者。本宗已得同喻。证说故。得辨意而辨宗无也。宗无两字。所明义意者。宗是所无也。无是能无也。所无之宗。是宗非喻。能无之常是喻非宗。标为异说。即辨所无之勤发。并取能无之非勤。总说以为因不有也。问。无与不有。一体异名字。宁知宗无但取能无。而因不有。双取所不有。及能不有。为喻义也。答。宗是新成。理非是喻。故所无宗。非喻中摄。因是旧许故。所无因得在喻摄。准如同喻。云说因明和合。因若不含因。应名说喻。何以乃言说因也。又以同喻能显示因同品定有。故於喻中。即含因也。而今异喻。理须准於同喻之例。所无之勤发。能无之非勤。□是喻也。下文中云非所作言表无所作。即其义也。明知勤发之中。所无能无。并能无之常。三分为异喻也。除宗以外有无法处等者。处即瓶等有法处也。与前陈因相似品者。因是声上遍宗法性。瓶上所作。名为同品。即是与因相似品也便决定法者。谓於瓶等。有所立法也。
  文。因者即是至合名同法者。因者即是有法之上共许等者。因谓声上遍宗法性。是所有法也。若处有此名因同品者。瓶上所作。名因同品。此即说因为宗所随也。所立之法是有法上不共许法等者谓於瓶等所有所立法也。此亦所有法也。若处有共因决定有此不共许法等者。此意声。瓶等法上。有第二相因。即说此因是延彼上。遍宗法性。因之因品。所依瓶等。定有其宗。故云决定有性。以共许法成不共许者。其共许法释成於宗之所以。故有能成因。必决定有所成宗法。故理门云。说因宗所随。是名同喻。声上无常。是其能随。瓶上无常。是其所随。彼意说云。随有法处。其因同品所作之处。即决定有所立无常。是同法喻。除宗以外有无聚中等者。除宗以外有无瓶等聚中。有第二相共许因法。即说此因。是彼声上。遍宗法性。因之同品。所依瓶等。定有其宗。不共许法。如是相似。即是同法以法同故等者。以逆次第。配前三说以法同故者。第三说也。同异因法。同异宗法名为法故。能所同故者。第二说也。望宗名品。望因名法故。是能所异义。二合同故者。第一说也。法与有法。不相离性。同异於此种类名品。同异所作。名之为法。不相离义名为合。故此中正取之同品等者。此通伏难。以定兼正。难云所譬之因体唯所作。何故能喻乃取无常故今通云。因体正是。所作言故。即兼无常。引喻若阙无常。何得名为同喻。故正取所作因之同品。由有此故。宗法必随。故亦兼取能别无常宗之同品。合为同法。
  文。问显因同至能立不成者。第一句中。有显因同品。非决定有性。即九句中。诸异品有。即初中後。名初後句。此六句因异品转故。是因同品。无所立故。非决定有性。能立之因。於异喻转。犯能立不遣。第二句中。有决定有性。非显因同品。即九句中。同品非有是。中三句。有所立故。是决定有性。因不转故。非显因同品。能立因之於同喻。无犯能立不成。
  文。若非因同至决定有性者。此第三句。违四句例。其俱句者。必在第三。俱非句者。必在第四。诸四句例。处处决定然疏主意。遣似取真。言便宜故。初之三句是似非真。後之一句。是真非似。今简似句。欲取真故。以其俱句为第四句。第三句中。有非显因同品。非决定性。即九句中。异品非有。谓初中後三句。各取中句。此三句因异品不转故。非显因同品。无所立故。非决定有性。既同喻中。无能所立。犯俱不成。第四句中。有显因同品。亦决定有性。即九句中。同品有句。谓初後三句。此六句因同品转故。是因同品。有所立故。决定有性。正因不定二种所摄者。六句之中。二八正因。余四不定。异品无过。二八正因。异品有过。余四句也。此同异喻。所犯诸过。一分全分。或自或他等。皆知下说。
  文。若准标显因同品为同法喻者。即四句中。第一句应是正因。初句既犯相违不定。故文通标决定有性。若文唯标决定有性为同喻者。第二句应是正因。第二句犯不定相违故。文通彰显因同品。第三俱非。约异品说故。无宗因。第四俱句。虽复容有显因同品。决定有性。然为因遍异品转故。非正同喻。同法喻体。要於瓶等有因及宗。於空等上无宗无因。为显此义故。文双标显因同品。决定有性也。
  文。论谓若所至有法结也者。此中指法以相明故合结总陈者。指法者。指同喻法体也。谓若所作见彼无常者。合也。譬如瓶等者。结也。合中。若所作者。即前论文。显因同品总显因品也。见彼无常者。亦即前文。决定有性。总显宗之同品也。即者着也。所作者生义。无常者灭义。诸有生处。决定有灭此意云。所作至处。无常定随。犹如母牛去处犊子必随。有因之处。宗定随逐。此为合也。即作合云。若有所作。其敌证等。见彼无常。是为合也。如瓶等者。举其喻依有法结也。瓶等者。即若於是处也。与彼因宗。为所依故。此喻意云。所作因至瓶等上。不相离宗即在瓶。故知所作至声上。不相离宗即在声也。问。夫合结者。为同喻後陈。为异喻後陈耶。答。古今不同。古师立同喻已。说合支。声既所作。故知亦是无常。立异喻已。说结支云。声既所作。故知必是无常。此古师意。同喻後立合支。异喻後立结支。今陈那意。两说不同。一疏主云。合结皆在同喻之後。异喻之前。即此文云。如立声无常。所作性故。瓶为同喻。此中指法。以相明故。合结总陈。明知同喻後。异喻前也。二玄应师云。合在同後。结在异後。故彼疏云。结谓结成。未说异喻。其量未成。何故结支。在同喻後。故对法论第十六云。结者。谓到究竟趣。所有正说。由此道理。极善成就。是故此事决定无异。结会究竟是名结。既於同喻。有无合过。即和合分同喻後陈。於异喻上。别显不离。明知结支异喻後说。案此二说。後说似古二喻外应有别体。故大乘基。欲显离因喻。外无别体。故同喻之後。合结总陈。即此陈那之本意也。
  文。前宗以声至余盆甖等者。前宗以声为有法等者。彼声有法。与所作无常法。互不相离。彼瓶有法。与所作无常法。互不相离。如是相似。是故以瓶为同法喻。问言同喻者。为瓶有法。为同喻体。若瓶上义。为同喻体。答。古师云。以瓶有法。为同喻体。新师云。以瓶上义。为同喻体。即陈那破古师义云。若直以瓶为同法喻。瓶有所作。瓶无常故。类声亦尔者。亦应瓶是所作。可烧可见。四尘所成。例声亦尔。若如我解。诸所作者。皆是无常。所作无常。以为喻体。瓶等非喻。但喻所依。即无可烧可见等过□(薄惮反器也)□(於贡反。方言□甖也。自关而东。谓之□)瓮(字书亦□字也)瓮字(毛多比)大瓮(弥下下三字。非此所用。以字类故。仍探求示耳)。
  文。理门论云为异喻体者。古因明师因外有喻等者。此疏主文。非论文。若尔喻言应非异分类因义故者。古师意。存因喻别体。以起此问。此问意云。前文所说。同中定有。异中遍无。又说由於同有异无。即显因宗不相离性。明知。同有其有。即是因第二相。若尔同喻应非异分。显因义故。同喻即用因中一分。为其体性。又说异无所无。即是因第三相。若尔异喻。应非异分。显因义故。异喻即用因中一分。为其体性。两论之中。既各一分。即是因体。举因足得两喻分。即应喻言非别异分。何劳别故两喻名也。古因明师因外有喻等者。此明因喻别体之相。问。古因明师者。为是世亲。为余师耶。答。除世亲外古因明师。以瓶有法。为同喻体。由此陈那。广破其义。世亲论师。出同喻体。前後不同。初学时说。以瓶有法。为同喻体。学成後说。所作无常。为同喻体。同陈那意。问。以何得知。世亲意尔耶。答。集量论中。陈那自云。论轨论中。以瓶有法为同喻者。其论非是世亲所造或同世亲未学时造。学成已後。造论式论。则以所作无常。为同喻体。不同我义。集量论中。既有此说。故知世亲。二时述义。不举诸所作者皆无常等贯於三处者。诸皆二字。显贯三处。古师之义。同喻如瓶。异喻如空。瓶空有法。为同异体。不显因宗不相离性故。因非喻。问同喻之法。总有三分。一者能喻之所作。二者所喻之所作。三者所喻之无常。异喻之法。亦有三分。一者能离之常。二者能离之非作。三者所离之所作。论其因也。因第二相。但是能喻之所作。因因第三相。但是所离之所作。虽两喻中。各有一分。即是因体。复各更有余之两分。与困体别。何得难言喻非异分也。答此中问意。一分若同理。即应摄余之两分。用如论题。但号因明。不号喻明。岂可不有喻宗明也。举因成明。既隐喻宗。何妨两喻。一分是因。亦即得隐余之两分也。
  文。陈那已後至何须二喻者。此还释成前难意也。说因三相即摄二喻二喻即因等者。问因後二相。为则二喻。为二喻外别有二相耶。答。轨师云。因後二相。即是二喻。且如因第二相。正取所作。兼取无常。第三相中。正取所无之所作。兼取能无之常。故理门云。若尔喻言应非异分。显因义故。论即答云。事难实尔。由此文故。作如是释。今宾师云。今详。法师错解论文。论文意者。因第二相。於同品中定有所作。其第三相。於异品中遍无所作及其两喻。同喻之中所喻。即是所作无常。能喻即是声上所作。合此三门。以为喻义。异喻即以常非所作。以为能离。并声所作。是其所离。还以三门。以为异喻。是故应知。因後二相。但是两喻。各少分义。是故论云事全尔。此谓实尔。少分体同。非谓二相即两喻之全分也。今云二喻即因者。因後二相。即摄两喻。各少义故。云二喻即因。非谓二相即两喻之全分也。所作性等贯三义故者。方贯者。古乱变(王弼曰。头相似。贯鱼也。骈罗利也。因贯三处。其义亦尔。如缕贯花也)问。其立因。为依瓶等有法之上。名定有性。为依无常等名定有性。答。有二解。一云。依瓶等有法。义如常解。一云。依无常上。名同品定有性。以瓶等体非同品故。所以得知。理门论云。以所作性於无常见故。於常不见故。不言於瓶上见。故知同品。无常之上有所作性。问。若言因依同品无常。无常即喻。如何今说。言瓶有所作性。瓶体是无常。当知声有所作性。声体是无常。准此所作。即依瓶等。答此古师合。非陈那义。陈那立云。诸所作者。皆是无常。喻云如瓶。瓶等喻依非因依也。问。若言因依同品无常。何故差别上无常。非因所依。同品无常。为同所依。答。宗中敌不许能别。非因依。同品两俱成故。得为因依。同。若无常同品。定有所作。此是灭法。云何得言定有所作。灭非因生故。答。有二解。一云。言无常者。非唯灭相。无彼常故。名为无常。即住异等。俱名无常。依此何过。二云。无常是即灭相。言有性者。定曾有性。观果知因。非当有性。虽不因生。始灭故不有违。宾师云。因第二相。贯瓶处者。於瓶所作。为伴而有故。於瓶中所作上有。正是应理也。古师难云。若喻亦是因所摄者喻言应非因外异分等者。此还释成前难意趣。非是论文。古师不知因贯三处。即意中存因外有喻。因喻别体。方作此难。应唯二支者。若二喻即因者。应唯宗因二支。何须二喻以其二喻显因义故。
  文。陈那释云至令宗义成者。意答喻体等下。是疏主文。非论文也。论文中云。事虽实尔等者。答前难中。有纵夺词。且纵许云。事虽实尔。谓两喻中。各有一分。事虽实尔。即因体也。次即夺云。然此因言唯为显了是宗法性者。谓因三相。体一义异。是故不离初相之性。即说同中能喻所作。亦说异中所离所作。既无别体。若不举喻。直举因者。便能显了是宗法性初相之义也。非为显了同品异品有性无性故须别说同异喻言者。意明法门。有可隐者。有不可隐者。有可隐者。且如喻宗。不说明名。此即可隐。但称因明也。两喻之中。各除一分。是因体。说复各别。有余之两分。即不可隐。以要举其余之两分。同中所喻。异中能离。方得含取同有异无。且如同云诸所作者。皆是无常。举其瓶上所喻分中。所作无常。方得含取声上所作。故诸说言。又於异中。见非所作。举其虚空能离分中。常非所作义。含取声上所离所作。故今论中。义意说云。然此因云所作性故者。唯为显了因之初相是宗法性。非是为显同有异无。故须别说同异喻言。诸所作者。及见非所作等。方能显了因後二相。乃得含取同有异无之义。疏主文中。云意答喻体实是因尔不应别说者。谓两喻中。各有一分。事实是尔即是因体。不应别说。然立宗後。引喻之前。立因言者。正唯为显宗家法性。是宗之因。此之一义。非正为显同有异无。顺成宗义故。於因外别说二喻。显因有处。宗必随逐。并返成故。令宗义成。
  文。彼复难言至是名为德者。古师意云。唯所作言。以为因体。瓶等有法。以为同体。空等有法。以为异体。因喻体别。各能成宗。坚执此义。即复难云。若立论者。唯以所作能诠因言。诠其所诠所作性义。说名为因。此是但说因之初相。不论因後二相者。斯有何失。复问彼言复有何德者。论主徵云。若言无失。复有何功德也。彼古答言别说喻分是名为德者。因分喻分。历然各别。不相滥故。是名为德。
  文。陈那复难至非为失故者。应如世间所说方便者。此纵就彼宗也。言世间者。可破坏故。名为世间。今此意。显诸外道等愚者众。故所说方便。理不正故。为欲覆藏自宗恶故。皆可破坏故。云应如世间所说方便也。彼愚人世间。立比量云。声法定是常。因云无触对故。同喻云譬如虚空。异喻云非如瓶等。借此以为立宗方便。故云所说方便也。今若设有是佛弟子。不善立量。云声是无常。因云所作性故。同喻之中。直指云譬如瓶等。此应如他世间愚人说也。与其因义都不相应者。若言诸所作者。皆是无常。可言同喻。释其因义。其第二相。与因相应。既直指云。譬如瓶等。即知喻中所作之义。与其声因。都不相应。不相关涉也。双异喻中。见非所作。异喻即含因第三相。所离所作。与因相应。既直指云非如虚空。故声所作。与空所离。都不相应。不相关涉也。他宗本执。因之论宗。各自义别。都不相应。为欲覆藏已宗恶故。而今论主。纵而审定。不欲令从覆藏瑕疵也。汝论因外说喻亦尔者。汝者即佛弟子。不善立理者也。是故以例外道愚也。若尔何失者。是论文也。纵同外道下。疏主文也。若其因喻。历然别说。尔者何失。引例成云。如外道说有五根识。佛法亦有。非为失故。因喻别体。设同外道。是有何失。
  文。陈那难云至不极成义者。下文有二。初示义中之过。後示说中之过。此初也。此中难意下。是疏主文。非论文也。此说但应类所立义者。此因喻别。古师说者。但应同於外道量法。以瓶所立。无常之义。类声所立。无常之宗也。此即审定也。且如外道声论师。立比量云。声定是常。无质碍故。同喻云譬如虚空。声亦如是。是故声常。异喻云非如瓶等。彼同喻中意避说云。诸无质碍。皆悉是常。以其若作如是说者。心心所等。无质碍故。即非是常。其恶便露。是故外道覆藏瑕疵。诠其能立。以管所立。但以所立相类为喻故。今陈那即审定云。但应同於外道量法。但以所立相类也。故总说言。此说但应类所立义也。由同彼说不极成义有过。失故者。说因喻同体为极成义。不以为失。说因喻别体。为不极成义。有过失故。
  文。陈那难云至非能立义者。此疏主文。还以释成前难意也。审定既讫。次正破云。若说瓶有法体。空有法体。以为喻体。因与此别者。但应以瓶类於所立无常之义。谓若取其能立之因。管取所立。即如说言诸所作者。皆是无常。异喻中云。见非所作。其因即定。同有异无。定能成宗。既喻不言诸所作者皆是无常。举瓶证声。复既不以能立之因。管取所立。以之为喻。而直指云如瓶如空。即不能简外道覆瑕之过。故无功能。其喻便非能立之义。由彼举因。但说所作性。举瓶类声。同无常不说能立诸所作者及与所立皆是无常者。此後示彼说中之过也。向者过失。由彼说量之时。但说初相。所作性故。其次即说。所类同法。直尔指云。譬如瓶等。而不说言诸所作者。能立之因。以管所立无常之义故。有滥彼外道疑因。无有功能。非能立义。
  文。又若以瓶至故有前过者。又若古师直指如瓶。为同喻体者。即招外离。陈那破云。若直以瓶为同法喻。有所作。瓶无常故。类声亦尔。亦应瓶是所作。可烧可见。四尘所成。例声亦尔。若知我解。诸所作者。皆是无常。譬如瓶等。所作既为宗正同法。无常随之亦决定转。举瓶等有法。以为喻所依。以显其事。便无一切可烧见等相类之失。汝既不然。故有前过。问。陈那作此难。古岂不自违已宗。答。夫喻况法。法必似喻。古师既以瓶喻於声。此即理合。可烧可见。非是难者。强难类瓶。故作此难无自违过问以喻况法。何必皆同。如说人面犹如满月。非彼月法皆面上有。经说但依少分言。故答此亦无异。以月喻面。但取满义。非总以月有法为体故。瓶喻声取所作等。非总以瓶为同喻也。问。所譬之因体唯所作。何故同喻复取无常。答。有云。因体正是所作言故。即兼无常。引喻若阙无常。何得名为同喻。玄应师云。此解不然。所作故言。显宗所以非由故宗因取无常二立有殊。因喻体别。不取灭坏。如前已论。不尔因言。唯显初相。故言所说无常者。何不可声无常即说为因。故今别解云。因正能立。同喻助成。兼取无常。顺其所立故。得成喻必假无常若无无常似喻所摄。问。若尔。应说初相。正为能立。籍伴第二助成於彼兼取无常顺成所立宗义。答。此难不然。因体是一。义分三。若取无常非因性。喻依瓶等体即别。故取灭坏顺所成。又解所喻之法。非唯是因。故於同喻亦兼所立。谓由瓶等二立和合。况声有法。宗因不离。故能所成。皆是所喻。瓶唯所作。能喻是不成。理门虽说第二相。不说所喻唯第二相。况彼论云。为显於此不相离性。故说喻言。明知所喻通二立也。
  文。陈那又难至非能立义者。此意难言下。是疏主文也。又因别者。重牒外计因与喻别也。此有所立同法异法者。释此文中。三师不同。一西明云。若因与喻有别体者。此但唯有与所立宗同法异法。终不能显宗因不离相应之义。二宾师云。若因与喻有别体者。此喻但有所立无常之同法。即瓶上无常。所立无常之异法。即空上常住。终不能显因与所立不相离性。三疏主云。终不能显因与所立不相离性。三疏主云。又因喻别此有所立者。因喻既别。同喻但有所立无常同法异。终不能显因与所立不相离性。有三消文。得意可读。若因喻别。同喻如瓶。异喻如空者。纵使瓶上具足知有所作无常。而於言中不相合。云诸所作者皆是无常。终不能知声上之因。与所立宗。不相离性。空何他横生疑云瓶是所作。自无常。声虽所作。不妨常也。又异喻上。虽知具足。常及非作。於此异中。若不离言见非所作。终不能显所作之因。不来入此异喻之中。即不能显因与所立不相离性。总结中云。是故但有类所立义等者。是故者。是前不能显因所立不相离故也。但有类所立义者。就彼妄立本意论之。以瓶无常。类声所立无常。为同喻也。然无功能者。无有决定相类之功能也。
  文。古师复问至成有能也者。意说因喻下。疏主文也。以同喻中不必宗法宗义相类者。此说因喻无能所以也以是由也。由彼拙说。及由覆瑕。所说同喻。不必宗法宗义相类也。言宗法者。所作因也。又宗义者。无常宗也。谓有智人。巧说简过。故以因宗相类而说。即如说言诸所作者皆是无常。此以因力。揽取定同。复除不同故如是说。而胜论师由拙说故。又声论师由覆瑕故。於同喻中。不作如此宗法宗义必定相类。而立量言。声是无常因所作性故。直指喻云。譬如瓶等又声论师。亦是不作宗法宗义必定相类。其意为欲。覆藏瑕疵。对佛法立声定是常。无质碍故。譬如虚空。故外道师。或有愚拙。或是覆瑕也。但云如瓶他若有问瓶复如何无常等者。此释次文此复余譬无常。或有指空。以喻声常。故令此声复更有余别。问。譬喻之所成立以彼所举。同法喻中。不必说言能立因法。所立宗义。而相类之。但言如瓶。不说瓶等是所作故是无常者。以不举彼宗因义故。更举灯等。成瓶无常。如是展转应成无穷是无能义我若喻言等者。翻失显德也。诸所作者者。是能立宗法也。皆无无常者。所立宗义也。既因与宗皆得相类。总苞一切瓶灯等尽。成是无常。不须更问。故非无穷。成有能也。
  文。复难彼言至更无彼过者。若但瓶体下。疏主释成之文也。若但瓶体为同喻者。且如其瓶对彼声者。瓶上更有诸品之义。或有可见可烧。可打可触。四尘之义。声上不必有此诸品。云何但举其体为喻。宁知声上定类瓶上无常品耶。故云非烧见等一切皆类若皆类者。便成过失。若如我说。诸所作者。皆是无常。彼喻依中。但以所作无常。皆悉齐等。比类便无彼过。等类便无彼过者。等者齐等也。类者比类也。若依我义。诸所作者。皆是无常。声瓶无常必同品。诸所作者。不齐见。何得以见为同品。
  文。彼又难言至後二相故者。此意难言下。疏主文也。总显难意者。汝若唯取遍是宗法以为因性同品定有。异品遍无。但喻非因。是故瓶空喻非因者。其不定因。应成正因。唯有初相。无後二故。虽有初相。然是不定。由此故知。同有异无。亦是因相。
  文。古返难言至有不定失者。彼意难言下。疏主文也。总难意云。云何具有宗为所立。又有同喻能证之法以为能立。及异品法返显之。义二种譬喻既是具足。如何抑我而有不定之失也。彼意报云。以同中顺同。以异简异。足得决定。何以乃言。有不定成正因之失。
  文。陈那难云至有此不定者。谓立量时下。疏主文也。若於尔时所立异品非一种类等者。若於汝立异喻。直指非如虚空。尔时之中。所立异品。便容二类。与宗为异。非定一类。与宗为异。使令不本因有此不定失。言二类者。此异品中。一类有因。一类无因也。此义如何。即指事云。如初後三名最後喻。上文九句合为三三。今指初三之中最後句喻。及指後三之中最後句喻。论主破云。於异品中通有非有。非一种类。便有不定成正因过。所以者何。非一种类。二不定因具。汝所说因及二喻。既具三义。应成正因。其义如何。今取初三。最後同有。异有非有。六不定中。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及後三中。最後同有非有。异有非有。六不定中。俱品一分转名非一种类。汝既但指瓶一法为同品。空一法为异喻。虽具二喻。喻若非因。便有此不定。
  文。如初三最至是正因故者。此□疏主文也。如初三最後喻者。谓九句中。初三第三句。同品有异品有非有。如立声是勤勇无简所发。因云无常性故。同喻云譬如瓶衣。异喻云譬如电空。以其电空俱非勤勇。齐是异品。然无常因。空则无。在电则有。故此异品。乃有两类。非一种类。即有不定。为如电光。无常性故。声非勤发。为如瓶等。无常性故。声是勤发。後三最後喻者。谓九句中。後三第三句。同品有非有。异品有非有。如声论师。对胜论。立声是常。因云无质碍故。同喻云如虚空极微。异喻云非如瓶乐等。此乐等但非是常齐是异品。然无碍因。在乐则有。在瓶则无。故此异品乃有两类。非一种类。即有不定。为如乐等无质碍故。声是无常。为如虚空无质碍故。声是常耶。此二喻中若同取有义等者。如是二量。二种喻中。若同取有义。异取无义。同喻亦具宗中所立。并同喻之能立。及异品法二种譬喻。。然由异品一分有故。因成不定。汝说一法以为同喻。亦以一法为异喻。喻非因故。不别简。言谓若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便有不定。若别简别。喻即是因。云何简别。若是其常。已简本宗并异品义。标之为异。既标异已。复云见非所作。复简本因。在异中无便令本因是决定因。故知世间宗异品同处有性为异法喻者。有无能之过。及不定过。
  文。彼复结云至亦不相违者。此中故定下。疏主文也。此一段之文。释其因喻。虽是体同。不妨名别也。文中有二。初明因喻虽是体同後由是道理下。明不妨名别。於初文中。故定三相唯为显因者。引中故定为之声。彰因三相。显了於宗。二喻即因。声者名也。初相是因。其义不惑。其後二相即是喻。喻义义亦是显因也。於同喻中。云诸所作者。即第二相。作伴而有也。於异喻中。若是其常。且标异品。又云见非所作。即第三相。由於异品。离其本因故。异品无也。两喻既摄因後二相。故无相违不定过也。由是道理虽一切分皆能为因显了所立者。虽因三相俱是为因。显了宗义。初相初分为因。可解後二相者是二喻分。然为顺返释成因义。故并二喻亦名为因。即是三相名一切分。此中意者。若第二相无同喻释因义未成要由同释方成因义。因第三相无异返释。因义未成。有异喻释方成因义。是故二喻即名为因。故有三相皆能为因。显了所立无常之宗也。然唯一分且主为因者。於三相中。遍宗法性。唯此一分。且说为因。余二名喻。据胜偏萌。非尽理说。故名为且。问。何故不说後之二相以为因耶。答。後之二相若未释昧。未有因义。及其释了。因义已成。喻义亦立。且如说言。诸作者皆是无常。於诸宗中有所释因。并有瓶上所作无常。以为能释。既因义成。喻义复立。故且就喻立名。为喻而隐因名也。异喻所释。准此应知。亦就喻名而隐因号也。前文依此等者。会违文也。问。理门论云。然唯一分。且说为因。何故前云因有三相。岂非违也。答。前文依此显了宗义。说因有三相。据胜偏明。非尽理说。亦不相违。问因三相中。何相为因。其义偏胜。答。初相为主。正为能立。第二之相。能为助伴。第三虽无主伴之能若无止滥。即不成立。是故亦立三相。故如实论云。因有三。谓根本法。同类所摄。异类相离。解云。根本法者。是第一相。同类所摄者。是第二相。异类相离者。是第三相。然此三相。古说别。陈那以前诸师所说。初之一相正是为因。後之二相。即是二喻。更无别喻。然二相後更说喻者。欲令所立更重明显。故说二喻。实二相外。无别二喻。陈那已後。三相皆因。此三相外。更立二喻。其差别者。喻中通取有法及与所作等因为体。後之地玎。取有法上所作性故等及非所作。以为因相。问。何以得知。後之二相。亦是因摄。答。同品定有。是顺成门。异品遍无。是变成门。谓於同品。有所作因。故成无常。证知声上有所作性。定是无常。是则顺成。於异品中。无所作成。故非无常。即是变成。变虽异。成立义齐。故名为因。故理门云说因宗所立随宗无因不有。
  文。问何故共至同喻合论者。此问意云。何故声有法上。所作无常。分为宗因。以为二支。瓶有法上。所作无常。合为同喻。以为一支。共许法者所作也。不共许者。无常也。答中不共而为所立者违他顺已。名之为宗。若顺他宗。立已成故。故名不共。而为所立二俱助成前立者。同喻之上。所作无常。二俱助成前所立宗。及能立因所以尔者。因正能立。同喻助成。兼取无常。顺其所立故。得成喻。必假无常。若无无常。有所立不成过。若无所作。有能立不成过。若无二立。即有俱不成过。同喻二义。俱助前立。故因宗别。说同喻合论。
  文。问因陈所至至後法知者。此问意云。立宗之後。因陈所作。已贯瓶中。晓宗已讫。问喻再申。更晓前宗。岂非郑重。郑(陈门反。去声。广雅郑重也。合训也)此答意云。因言之中。虽总说同喻所作。而未显同有之相。宗义未明。指事欲显因第二相。明前宗义。更说同喻。别有胜能。非为郑重。故虽陈因。未得喻名。问。举因宗未显。因不得喻名。陈因智未生。非言生因摄。答。言因必对异。无是果是谁因。故敌智未生。非是言生摄。古师合云瓶有所作性等者。若依定师说量之法应言声是无常。因云所作性故。同喻云譬如瓶等。异喻云譬如虚空声亦如是。瓶有所作。瓶是无常。声有所作。声亦无常。今陈那云诸所作者。皆是无常。声瓶无常。必同品。诸所作者不齐见。何得以见为同品。若如陈那。巧说合云。诸所作者皆是无常。无有所作。不无常。显略除繁喻宗双贯。何劳长议。故改前师。长(沾良反。永也。平声)护(牛寄反。去声。说文议语也。论也)古师结云是故得知声是无常等者。古师结云。是故得知声是无常等者。古师结者。语烦长也。今陈那云。譬如瓶等。举喻所依。显义已成。何劳重述。喻所依者。与彼因宗。为所依故。此喻意云。所作因至瓶等上。不相离宗即在瓶。故知所作至声等上。不相离宗即在瓶。故知所作至声上不离宗即在声也。故於喻中。双陈因宗二种明矣。因者所作因也。宗者不相离宗也。太贤师云。若所作者。即合分也。见彼无常。即结分也。合结总陈。名为喻也。知言瓶等者。指喻所依。非喻正体。今疏主意。如瓶等者。是结分也。贤说乖理。不可依用事了方结。未举喻依。何先预结。既违结义。故不可也。
  文。论异法者至是名异法者。处谓处所等者。即虚空等有法处也。则除宗外。余一切法。体通有无故。云有无法处。若立有宗。同品必有体。异品通无体。名之为处。若有体法。若无体法。但说无前所立之宗。前能立因亦遍非有。即名异法。由此当知。龟毛等无。虽非无常。无所立常。即名异品。即是无常。异品中收。今论文云。若於是处者。即虚空等。有法处也。说所立无者。声与无常不相离义。为因成故。名为所立。即空等上。无所立也。因遍非有者。谓虚空等。遍无所等因也。此义意云。虚空等上阙无常宗。即无宗义。是声无常。宗之异品。所依空等有。等第三相故。云若於是处说所立无因遍非有。此即正取无其宗。兼取非所作因为异法喻。以法异故。二俱异故者。逆次可配於前三说。以法异故者。前第三说。以总异於所作无常因宗法故。二俱异故者。初二说也。能所相对。说品法别。故以配之。宗无因不有者。问。何故明同法中。先举能立之因。後举所立无常。明异法中。先举所立之常。後举能立之因耶。答。靖迈师云。同品中为於宗内。立声是无常。为他不信故。举其所了知因。以证不共了知之无常。令人信受。为此故言譬如瓶等。独如瓶等。从所作因生定是无常。声亦如是。从所作因生。故知无常同品中。所作之因。正是所明。为是义故。先举其因。後举无常。对显异品之中。为欲宗辨异。必须依次第遮异。是故先举常品。遮所异无常。後举所作。遮异非所作。故有如此前後不同。泰法师云。同品之中。以所作性证无常故。先举所作。後证无常。异品之中。欲明空无所作性。故举虚空常。故无所作性。
  文。有解正取至宗定随无者。言有解者。文轨师也。故彼疏云。处谓有法处。说所立无者。就说所立宗法无也。因遍非有者。能立因法。遍非有也。此即正取所无因法。兼取能无宗法。名异法喻。若但无因法即名异法者。同品非有。应是异喻若尔声无常宗等者。此疏主还难轻自难也。九句之中。第八正因云。内声无常。宗勤能无间所发性故。因同喻如电瓶。异喻如虚空。若但无因即名异法。同品非有应是异喻者。若作是难。尔者勤勇之因。於电非有。第八句同品一分。应是异品。宗定随无。若於电上。无无常宗。电即应常。即违世间自教等。
  文。由此应言至後方无因者。此即正破文轨师义。别述正义。此义意云。同法之中。因为正同。宗为助同。异法之中。宗为正异。因为助异。所以尔者。同顺成故。因为正同。异返成故。宗为正异。不尔异喻应成异宗。非成本宗。问。若尔同异举正已足。何须兼助而後举耶。答。若随一举即无功能。先因後宗。方为顺成。先宗後因。方远离故。谓异法喻非立空常。彼极成故。但遮异品。返成无常。本所诤故。偏取非异者。轨法师云。正取所作。兼取无常。为同法喻。正取所无因法。兼取能无宗法。名异法喻。今即破云。若异中如同偏取其因以为正者。即成异宗。非异法故。理门不云因无宗不有名为异喻。若异法喻先因後宗者。应以非所作因成其常宗。终不能止所立宗滥。若尔。应成非所说宗。
  文。问何故所至皆遍非有者。此问意云。如论文云。说所立无。因遍非有。何故所立。唯言所无。不言遍无。所立能立。唯言因遍非有。不言因非有此答意云。宗是所成。不成因故。不言遍无。因是能成宗。故言遍非有。因若异品有异品有非有非是遍无者。能立之因。於异品中。全亦分转。即成异宗。此不定。相违种种过起。此等诸过。同异相翻。能正对治。由此义故。西方二释。一者同喻。显因第二相。作伴而有。正翻相违因。同品中无。异喻显因第三相。所离而无。正翻不定。因异品中有。是故能正。对治相违及不定也。第二释云。因後二相。同中作伴有。异中所离无。通用对治相违不定以其相违同无异有故。不定同有异有故也。宗之所立其法极宽等者。此通伏难。难云。若无宗义。名宗异品者。声上无我空等亦有。若异喻上。皆遍非有。名宗异品者。都无异品。如空等言。例徒施设。今通之云。空上无我。非因所成。故今但无。随应少分。因之所立。即是异宗。若异皆无名宗异者。一切比量。都无异品。由此义故。非谓一切皆遍非有。
  文。问说所立至俱不遣过者。问意何知。答。中有四句。有是说所立无非因遍非有。谓初中後三内。各取初後句。此句意云。若唯无所立。名异法喻者。因异品转。应是异喻。既不遣能立。似异喻所收。明知。异喻非真宗。无能立亦须非有。故异喻体。不得唯说所立无也。有因遍非有。非说所立无。谓中三句。此句意云。若云因遍非有。名异法喻者。同品非有应是异喻。既不遣所立。非真异喻所摄。明知。异喻非直因遍非有。亦须说所立无。有非说所立无。非因遍非有。谓初後三句。此句易知。
  文。若说所立至因遍非有者。有说所立无亦遍非有。谓初中後三中。各取中句初後正因。中句不定。即不共不定也。今此句次。违四句例。其常四句。俱句第三。俱非第四。去似取直。所除在前。所待後。他句有过故此有过者。一四句中。俱句为自。余三为他。第五不定。自句他句。皆有过失。不尔此句非有过收。第四少分者。二八正因。余皆有过。
  文。论谓若是至今成立故者。如无常宗至先因後者。同异相对。明其差别也。如无常宗者。先标本法宗也。是常为异者。後形宗明异也。即异喻中。离其本宗为第三相。所作性因者。显声作作管瓶所作。即同喻中。合其本因为第二相。非作为异者。庶所作因。还止滥非。即异喻中。离其本因为第三相。返显义言等者。谓立宗持敌论未许加以同喻。证宗方定。宗即定已。形宗明异。言若是常。表非无常。反显本宗。次即离因。言非所作。表无所作。遮宗因滥。名之为离。明知举因已。显同喻相。管取义复显本宗。名之为合。为显此义。同异相对明其别也。同成宗故等者。夫同法喻。顺成方便。若先不举所作因者。终不能成所立之宗。故先因後宗。若异法喻。止滥方便。若先不离所立宗者。终不能止本宗之滥。故先宗後因。若异离中等者。此即返释。以简过也。若异喻中。先因後宗如言非作宗定常住者。应以非所作因翻成常宗不以其常。止无常滥。若成常者。便犯相符。本已定宗。今成立故。
  文。同既成立至涅盘等法者。同既成立等者。同法喻者。既是顺成。必先合同。以为正同。次後合宗。以为助同。异法喻者。必离前立。先离前宗以为正异。次离後因以为助异。今者宗无因既不转等者。无宗处名为异品。既无宗故。因亦随无。明有因处。宗必定随。所以尔者。同法喻者。是顺成门。异法喻者。是返成门。既於同品有所作因。故成无常。证知声上有所作性。定是无常。是则顺成。於异品中无所作性。故知空上无所作性。定是其常。即是返成。顺返虽异。成宗义齐。故云能立。同异两品。先後既定。所成所离。互不相滥。为显此义故。理门云说因宗所随。宗无因不有。如前已解。问同异喻中。合离先後。必定不乎。答宾云。夫释成者。理合从因。释成其宗。故同喻中。先举能成。後明所立。夫简滥者。理合标异。然後正同。依此次第故非颠倒之失也。释成文云谓若是常者。即是说所立无以无宗故。见非所作者。即是因遍非有。无能立因故。故理门云宗无因不有也。如虚空等者。举异体。意取空上无所立宗无能立因。其虚空等。但是喻依非喻。喻依以彰喻体也。等者等取随所应宗涅盘等法者。沼法师云。等者等取虚空以外常法。谓非择灭等也。今案此文。夫因明等者。言中有犯。皆以为过。於其义有违皆失。成唯识论第八卷云。无常三者。一无性无常。性常无故(遍计执性)二起尽无常。有生灭故(依他起性)三垢净无常。位转变故(圆成实性)基师疏云。圆成实性。无无常义何故此论等言三性俱有无常。垢净名转变。在圆成实。显声论六种无常中。第三转异无常。是依他起。非圆成实。会云据实。无常有二义。一有生灭体之无常。二无他常。故名无常。此唯在二性。圆成实性。二种俱无显。据此故。言无无常。此论。中边。约诠为论。圆成实性。亦名无常。体是常法。非无非有为。约但诠为论故也灭谛涅盘。圆成实性。约诠为论。垢净无常。何取涅盘为无常宗。异法喻摄。即异喻中有所立不遣过。岂得离於无常宗耶解云。涅盘有四。本净涅盘。凝然常住。无位转变。余三涅盘。垢净无常。今取本净。为异常异。为简此滥故云随应。问若尔。除本净外。无有常理。等取何法。亦有等字。解云。龟毛等无。皆无宗因。故入异品。故云等也。
  文。论此中常至无其异体者。显异无体亦成三相等者言体者。是所依体。非正喻体。问既言异无体。即无第三相。如何得言异无体亦成三相。答且如掌珍论立量云真性有为空。因云缘生故。同喻如幻。彼无异品。不得说言。若是不空。即非缘生。以无一法。是不空者。故无异品。虽无异品。亦得假立。异品为标。由此得有因第三相。异品遍无故。掌珍论上卷云。为遮异品。立异法喻(同喻证宗。令决定已。遮不令人异喻之中)异品无故。遮义已成(遮上入异。其义已成)於辨释时。假说异品。建立比量。亦无有过(已上论文)假说异喻云。若有不空。即非缘生。如龟毛等。此中不空。表其无空。谓有为体。可得说言俗有真空。今龟毛者。非是俗有真空。故无其空。此中非缘生者。表无缘生。如前准释。故无异品者。若说不说。皆得知因有第三相异品遍无之义也。故云异无体亦成三相。正因所摄因明之法以无为宗等者。准广百论第一卷。因有三种。一有体法。如前所作等。二无体法。如非作等。三通二法。如所知等。今宗中法亦有。三种。一有义法。如说声是无常。无常须表生灭法相。若无所依有法体者。遣谁生灭。故须有法有体极成。谓有义法依於有体为有法者。极成之义。此即易知。若是依於无体有法。若定不成。或且得成而终不成。且定不成者。如立神我是思。思是有义。岂容得依无体神我也。且得成而终不成者。如外道立。神我是有。宗未有过。以其宗中。亦无为有。正是道理。故未有过。其後立因。方始有过。且如因云於一切处。生苦乐故。因既有义。即宗有法。不共许故。不得成依。故立因时。方破敌论。出过失云。汝有义因。不依有体有法上立。譬如力士脚踏虚空。岂得用力。此因无力。不能成宗。故说名为所依不成。因既阙依。还即却显宗。阙有法故。知若立有义宗法。必定还须有体有法也。以其凡立有义宗法。必须还用有义因法。其有义因。必不得依。无体有法。是故应知。有义宗法。至於毕竟必须有体有法。方为极成。何前言立无为有。宗未有过者。若设立云龟毛是有得无过不。答。世间皆执神我是有。但对佛法言神我无。对此言无。立之为有。违他顺已。可不违世。世无一人执龟毛有。若立此有。无已可顺世间相违。何得相例。二者无义法有二。一者依於无体有法。二者依於有体有法。且依无体有法者。如立神我是无。无即表体。本来不有。若有所依。何得立无。故须有法无体极成。二者依於有体有法者。如言牛中无马。或言蕴中无我。无马即表於牛处无。无我即表於蕴中无。能所依牛遣谁无马。无所蕴。遣谁无我。故须有法有体极成。三通二法。如言诸法皆是所知。所知宗法。既言通二。通知有无。有无宗法。所依有法。或纯有体。或通有无。今云以无为宗者。依於无体有法为宗。如立宗云和合非实有法。和合立者所无。故云无体。无能成立者。所依既无。无依何有。是故以无。为能成因。如立因云许六句中随一摄故。立者宗中无六句摄故云无也。有无皆异者。以无为宗。有为异品。以有为宗。无为异品。故云有无皆异。即如论云等者。成唯识论第一卷云。设执和合是现量境。由前理故。亦非实有。基师疏云。若执和合亦现量得。如前实等。道理破之。亦非实有。量云和合性非实有。实等六句随一摄故。如实实德德等。前已破故。故得为喻此约本计。故云六句。若依依未计。可言十句。如前五句者。和合句义。第六句摄。实等五句。和合之前已破之。宗得为因喻。故云如前五句。此中以无而成无者。此量之中。有法因喻。皆是无法故。云以无成无。若以无成无。应以有法而为异品。以无一法是实有者。故无异品。无其体故。还以无法而为异。云诸是实有。非六句摄。无其异体者。诸是实有。离前宗也。非六句摄者离前因也。既无喻依。故云无具异体。能离所离。皆是无法故云还以无法而为异云等。无其异体者。无其异喻所依体也。问。此论和合。掌珍空量。皆无异喻。为阙第三相。名无异品。为虽无异品不阙第三相耶。答凡成正因。由具三相。若阙一相。不成正因。故引文云。显异无体亦成三相。正因所摄故。虽无有异品之体。亦得假立异品为标。就中得具因第三相。异品遍无。故掌珍论云。於辨释时。假说异品。建立比量。亦无有过。述曰假说异喻云。若有不空。即非缘生。如龟毛等。此中不空。表其无空。谓有为体。可得说言俗有真空。今龟毛等者。非是有真空故无其空。非缘生者。表无缘生。准掌珍意。诸是实有。非六句摄者。是假说异喻。令得具足因第三相。故具应云。诸是实者。非六句摄。如龟毛等。若不尔者。何得具足因第三相。不可说言。诸是实者。非六句摄。以之即为因第二相。若不言如龟毛等者。非喻相故。此中诸是实言。表非非实而已。不欲诠实。非六句言。表无六句而已。不欲诠非六句。以龟毛等亦遮非实故名实。遮六句故。说非六句。是故龟毛。亦得言是实非六句摄也。如龟毛。虽非常无常。作非作。而遮无常故名常。遮所作故说非所作。且约遮义而得有此何妨。约遮义亦名为实亦主句。或不尔者。违掌珍说。此论深隐。学者应思。
  文。若无为宗至皆止滥故者。若无为宗等者。即无义法。如立我无。此但应有。不别证无。无无体故。有非能成者。无体宗法。必依无体有法为依。若依有体为依时。因无所依。喻无所立。故可有体法为其异法。异於无故以有为宗等者。即有义法。如成立言声是无常。非但遮常。诠表声体是生灭故。有为能成者。有体宗法。必依有体有法为依。以有义因。为其能成。顺成有故。无义因者。非是能立。若依无体为依时。因无所依。非其能成。唯无所立故。可无体法为其异法。有体无体互为异品。皆止滥故今疏主意。有义之因。依有体宗。无义之因依无体宗有无□异。止宗因滥。应宾等云。有义唯依有体。无义通依有体无体。问有义有体为依。其义易了。无义通依二法依有如何。答。如有成立声非是常非我乐等。但遮常等。不别诠显此等立宗。说名无义。此即立宗。但是遮诠。非表诠者。名无义也。问。若尔如前立我是无。此即表诠。应名有义。答。由此应知。有法若无。於彼立宗。若表若遮。皆是无义。有法若有。要遮诠者。无别所诠。方名无义。问。如成立宗声是无常。此既遮常。应名无义。如何说遮即非有义。答。前约唯遮说名无义。此即遮表。名有义宗。然由表诠。能有遮用。亦非是表。即名遮诠故说唯遮。名无义也。
  文。无常之宗至二种皆得者。无常之种宗既是有体等者。即无常宗。是有义法。如说声是无常。无常须表生灭法相。故云有体。若无所依有法体者。遣谁生灭。故须有法有体极成。成作瓶等有为能立者。凡立有义宗法时。必须还用有义因法。其有义因。必不得依。依无体有法。所依有法。既是有体。有义因喻。为其能立。故云所作瓶等有为能立。若萨婆多有体空。经部等无体空为异者。理门论中释异品妨云。若无常宗。全无异品。对不立有虚空等。论云何得说彼处此无。若彼无有。於彼不转。全无有疑故。故无此过(已上论文)文中有二。先难後释。且难意云。若立声无常。因云所作性故。同喻云譬如瓶等。异喻云若有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此量若对无空论师。空体既无云何得说。虚空之中。以无所立无常宗。故名之为常。标为彼处。又复云何。得说彼处此之所作因法无耶。次释中云。若彼无有。於彼不转。全无有疑。故无此过。此答意云若彼无有。虚空之处。无有所立无常义故。即名异品体者。於彼异品之处。所作自然不转。有异品体。尚许所作。於中不转况无异品。全无疑。有所作之义故。无此阙第三相过也。以其异品俱须离。其所作因性。及与本宗无常。相属而不相离故。虽无有异品之体。亦得假立异品为标。就中得论因第三相异品遍无也。若论成立声是无常。空为异品。假立异品。灼然易解故。无异品者。若说不说。皆得知因有第三相异品遍无之义也。问。立声无常。意破声论何故乃言对无空论。答。此有二释。一云假设论之。因明□是作法之门。不要实有如此比量。二云声论本从胜论流出。胜论言空。是实句义。即言有体。声论之中。别分诸计。一家计云。声与声性。可言是有。虚空俱是。无障碍处。声在中转。何烦执空。云有体性。故亦即名。无空论师。不要佛法经部宗中名无空论也。大小二论。唯言无空论。不言经部。今疏主意。指经部师名无空论。既有等言。计空无实体。皆无空论耳。不必一定名无空论。
  文。异喻不尔至比度义故者。有体无体等者。成无体宗有体为异。成有体宗。无体为异。一向皆遮止滥故常言遮非无常。宗等者。此释难也。难云。虚空一切立。可得说如空。有宗言体无。应无异法喻。故今释云。常言表非无常名常。不欲诠常名常。非所作言表无所作。名非所作。不欲诠无所作名非所作。由此义故。虽对不立虚空。论者。亦得指空为喻所依。遮宗因义名异法喻。以无体空亦遮空故名常。遮因故说非所作。乃至兔角等。亦得言常非所作。理门论云前是遮诠等者。释同喻义。同唯在前。故云前也。同喻中云以诸勤发皆是无常。此中能立。唯立无常。故遮於常。能立之中。遮常既讫。故令所立正诠无常。於瓶声上同诠无常。终更不得诠余常等。故名遮诠。後唯止滥等者。简无常已。即说为常。标为异品。标已止其能立之滥。是故见非勤勇所发。既见非勤。即是释成异品之中。亦无所立。能立能立。二皆是无。故云止滥也。由合及离等者。次明转名。释两喻也。同喻名合者。相比故也。异喻转名离者。准度故也。且如同中。先从因合遮却成常。次正合宗。正诠无常。故云诸勤勇发皆见无常。诸皆之言。是相比合也。异喻之中。先且离宗。若不离宗。何得知异。既已离宗。次即离因。因既离已。必於异中。无因所立无常之义。故云诸常住者见非勤发。即是离宗离因也。成无以无者。唯是遮义。成有以有者。通遮与表。表诠必有遮之用故。言比度者。宾云同喻相比也。异喻准度也。相者量也。今疏主意。通同异喻。名比度也。
  文。彼复结云至无因义成者。由是虽对不立实有太虚空等等者。此释异喻疑。外人疑云。虚空一切立。可得说如空。有宗言体无。应无异法喻故。今释云遮宗因义。名异法喻。以无体空亦遮宗。因亦得名常及非所作。乃至兔角等。亦得言常非所作。由是前来但取止滥。及取离义。释喻虽有不立太虚空体。於无体处而得止滥。亦得名离。此义意云。无有宗处。标为异已。次明无因。因因义故。必无所立。即是无因义成也。然前成立声是无常。因及两喻。是对声论声论多非无空论师。然於其中。有异计云。声依声性。已有所依。胜论何用。辨其声德依於空实。云空实有也。故有别计。声论师宗。亦是无空论师。不要佛法之中经部等也。若对经部。立声是无常。应犯相符。故不然也。对彼无空。以立比量。声是无常。因及两喻。□同前说。其异喻中。虽无空体。然得显示。无有宗处。无因义成也。问。今疏主意。指经部量。名名无空论者。彼经部师立声无常。岂不犯相符。答。入理理门不举别名。但言无空。疏主随应。且指经部约作法门。且示异喻。故无过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